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旅游发展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青海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生态旅游业
一、青海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战略意义
青海是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加快发展青海生态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而且对于提高青海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现阶段,我们务必认清省情,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大规模、高水平的发展,以四个发展为指导,通过转变增长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来实现青海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其中,以资源的比较优势为依托,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具有可持续、循环发展的特征,加快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发挥旅游经济“兴一业而旺百业”的带动作用,而且还会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有利于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提升旅游竞争力
从我国旅游产业竞争的总体格局来看,为到2020年实现旅游强国之梦,目前已有24个省市区把旅游定为支柱、先导或重要产业。近几年,青海旅游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两圈两带和一区”的大力开发与成功营销;仅2011年上半年我省接待国内游客502.71万人次,入境游客14450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31.84亿元,旅游外汇收入710.2万美元,旅游总收入达32.31亿元。旅游五大指标同比再创新高,其中,国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12.5%和26.3%。这些数字,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潜力巨大。因此,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更加严峻的挑战,青海省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走内涵发展、规模发展、效益发展、生态发展的路子,打造国内生态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我省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三)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态旅游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不断地促进区域的经济活动,通过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可以使社会分工达到合理化,扩大社会就业机会。学者宋瑞认为,生态旅游要为当地社区做出现实贡献,生态旅游产品经营者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中至少五项:雇用当地导游;雇佣当地人作辅助工作人员;购买可持续的当地产品;购买当地劳务;销售适宜的、当地制造的纪念品和手工艺品;向当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提供现金和食物捐助;按照折扣价向当地居民提品 。 所以,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当地的环境。
二、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SWTO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本论文运用这种方法,通过调查,对青海生态旅游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青海作为以地文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景观旅游资源集合区和以历史文化为脉络的文化旅游资源集合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潜力巨大。近年来,青海省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先导,以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为目标,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着力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强化。结合生态立省战略,扩张拉动全省经济发展,青海省投入巨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通车里程达增加了1.2倍,“两横三纵三条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建成。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兰青铁路复线电气化工程即将竣工,柴木铁路、西格段复线及电气化工程开工建设。玉树三江源机场建成运行,西宁和格尔木机场改造工程完成。一大批电源电网建设等重点电力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
旅游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成立了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管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执法、统一营销,在景区制定并严格执行了旅游经营资格准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并着手制定州县乡镇的旅游发展规划,精心对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着力探索旅游开发“国有民营”的新路子。
旅游业与农业实现了合理“嫁接”。坚持旅游业与农业的合理“嫁接”,以发展农家生态休闲旅游、无公害农产品、旅游商品等为重点,实施了海东农业生态示范观光带,不断规范临近旅游景区的农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接待点,重点发展乳业、牛羊肉和马铃薯、蚕豆、沙棘、枸杞等产业。开发了以冬虫夏草、大黄茶为主的中药材、以沙棘、高原猕猴桃为代表的优质水果、以郁金香等优质花卉苗木等为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西宁生物园区的投资建设。(二)劣势分析(Weakness)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作为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相比较而言青海省的生态旅游呈现出以下劣势:
对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认识问题。“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比较流行,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当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系统的生态旅游专业规划问题。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是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础。然而,在开发中,许多地方重视旅游本身及相关产业的布局规划,而忽视生态建设规划。在景观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人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以致许多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气氛不协调。
科学的管理机制问题。目前,许多景区所有权、规划权、开发权、经营权集于一体,其对资源保护与开发仅仅依靠财政的投入和经营收入,无法对资源实施最有效的保护和长远的开发,旅游经营管理主体缺乏活力与生机,出现了有的资源因无序开发而耗费巨资进行整治,有的资源则长期闲置等诸多问题。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y)
国际国内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被看作是传统大众旅游的替代品,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必然的选择,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和迅速发展,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已形成生态旅游的热潮,特别是青海由于拥有许多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而成为我国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
开展生态旅游的政策。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以及青海生态立省、旅游强省战略的实施,青海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将青海建成中国西部生态屏障的目标”,以及 “五大生态圈”的建设和“三大体系”的构建,从国家到省、州、县都出台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相关政策,这就为青海生态旅游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政策环境。
生态旅游的成功经验。至今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有许多生态旅游的成功范例,如非洲肯尼亚热带雨林生态旅游、美国国家黄石公园生态旅游、瑞士自然和文化生态旅游、尼泊尔山地生态旅游、我国湖南张家界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我国四川九寨沟生态旅游、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旅游等,这些成功的生态旅游经验都是青海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借鉴的。
丰富的智力和技术资源。近年来,我国各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都开展了大量的生态旅游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旅游研究经验,形成了一些适用于生态旅游的理论和技术,为合理利用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威胁分析(Threat)
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对青海生态旅游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青海省的区位既对生态旅游发展有促进作用,也使其面临一定挑战。如西部的四川、云南等地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屏蔽。四川、云南都是我国旅游业发达地区,优良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对青海构成强烈的竞争,同时青海吸引游客的主要是观光型、文化型产品,尽管近年来在产品多样性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与四川、云南等以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闻名的地区相比,青海省并不是典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地区。所以景区面积、景观条件、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大都劣于周边发达地区,受邻近地区替代性竞争较大,如何在产品创新上做文章,组合旅游资源,突出生态特色,形成竞争力成为青海生态旅游发展的重大挑战。
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对其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者在经历了一轮旅游热潮后,对于“扫荡型”和“掠影型”等传统旅游方式已有所厌倦,更加寻求具有参与性、教育性和实质性意义的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这就对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重视对旅游对象和生态环境的珍惜、保护,强调旅游者与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对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环境容量预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加快青海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强卫书记指出:“在新形势下,把旅游业培育成青海省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经济增长,是一项事关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全局的战略任务。”因此结合青海发展生态旅游的SWTO分析就如何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规划先行
首先,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实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统一。
其次,在具体项目上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各景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于景区内人工景物,包括一些功能服务设施的规划,要纵览全局,取舍得当。对一些生活设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桥、公厕之外,则尽量减少人工构筑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第三,在旅游产品规划设计和改造创新上要抓住青海旅游资源的特殊自然属性和文化特性,务必包装、渲染其稀奇独特的品质,使旅游产品既美丽多姿又富有神韵,既统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气质。同时,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旅游规划建设上的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及建造艺术,规划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以优势资源为基础,发挥资源的垄断性作用,挖掘深刻的文化内涵,形成以资源为依托,文化为主线,依据产品的关联度,增加产品组合的深度和宽度,增加生态旅游产品的内涵。
(二)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则按照一个中心(保护旅游资源)和两个基本点(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防止出现新的政企不分现象。同时,加强对经营者的投资与经营行为予以有效的监控和帮助,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
借助环湖赛和中国夏都品牌,结合青海湖、塔尔寺等著名景区(点)的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通过多渠道、多媒体,包装宣传生态旅游,打造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态旅游热点。一是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中国避暑胜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并展示昆仑文化、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加快黄河上游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二是建设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区。整合整和沿途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深入挖掘道教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中国道教文化发祥地品牌。加快沿线观光休闲集镇建设、格尔木工业旅游区综合开发,全力打造以体验道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探险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三是建设“三江源”生态精品旅游区。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四)加快发展产业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化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生态产业,繁荣循环经济,并与创建生态省密切结合起来。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生态旅游必须逐步大众化,必须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密切结合,科学拓展其内涵,以便于实现产业化。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对策发展产业生态旅游:首先,建议省旅游局设立“产业生态旅游年”,加大宣传力度,推进产业生态旅游发展,进而促进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开展产业生态旅游系统化科学理论研究,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再次,建设产业生态旅游认证制度,实施试点示范工程;最后,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实现生态旅游综合效益最大化。
结语
生态旅游首先要保护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目前,我们必须结合当前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态势,青海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转变青海省经济发展方式的务必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生态产业,因为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实现了生态产业、生态科技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旅游价值,获得了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客源地区来说,有利于学习先进地区的生态产业、生态技术和生态管理模式,加强区际观念文化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客源地生态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生态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推动产业升级。综上所述,青海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实现“四个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青海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宋瑞;《生态旅游:全球观点与中国实践北京社会科学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220;
[2]卢云亭等.生态旅游学 [M]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1—5;
[3]刘家明,杨新军.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规划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1998-14来进行管理和约束;
[4]刘薇.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游客管理对策分析;广西生态学会2003年学术会 2003:155 -159;
[5]黄继华.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研究进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2-31;
关键词:杨安镇水库;库区生态;休闲旅游;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87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能力随之不断加强,出游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从城市走向农村,特别是来到了水库库区周边进行生态休闲旅游,这极大的促进了库区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使农民增加了收入。杨安镇水库周边生态资源丰富,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的基础日渐成熟。
1 背景和动因
杨安镇水库坐落于乐陵市城区南6km的杨安镇与寨头堡2乡交界处,西侧毗邻济盐公路(省道248线济南―乐陵段),占地333.5hm2,库容1880万m?,主要包括饮水、围坝、入库泵站、湖心岛、生态区和输变电等工程,总投资3.2亿元。大坝长6.2km,坝高9.45m,是乐陵城镇用水和村通自来水的水源工程,2006年6月启动,2008年7月竣工蓄水。水库的建成结束乐陵市人民长期饮用高氟、高碘水的历史问题,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是乐陵市城乡供水最主要的水源地,对乐陵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杨安镇水库库区现有16个库区村,2287户,8034人,主要分布在杨安镇与寨头堡2乡镇。
杨安镇水库从建设以来,得到了省市各级部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帮助库区群众脱贫致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库区村民谋划好、发展好新的创收增长点,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现阶段,杨安镇水库库区存在的问题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少,留在村里的大多为老人妇女孩子,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方式,导致耕地产出少,收入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村民自身文化素质低,镇村工业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和农民就业岗位不足,吸纳富余劳动力有限;库区村集体经济底子薄、负债多,没有集体经济积累,难以依靠村集体为村民增产增收;库区基础设施薄弱。部分灌溉设施老化、损毁严重。各村道路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交通不畅制约着库区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成为了库区群众增产增收的拦路虎。因此,培植库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势在必行。
杨安镇水库库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依据生态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索性养殖、种植,开拓出高品质休闲旅游景区与农业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新思路,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在人性化农业产业的思想指导下,将库区建设成为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多赢化库区。
2 库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的优势及前景
2.1 资源优势
乐陵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五里冢和惠王冢遗址。乐陵市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金丝小枣之乡”,3.335万hm2千年枣树森林游览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跃马河风景区获评省级水利风景区。
2009年10月,杨安镇水库荣获“AAA级国家旅游风景区”称号;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第七届水利风景区。杨安镇水库景观包括入口广场、喷泉、垂钓园、五龙柱雕塑、假山、荷塘、露天浴场、碧霞书苑等,风景区遍植樱花、玫瑰、月季、金银花、枸杞、紫叶李、国槐、冬青、黑松等观赏林木。
2.2 地理优势
乐陵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冀鲁交界处,北临天津滨海新区,东依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与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半岛城市群)结合部,北京、天津、济南经济脉的中心位置,是山东省的北大门和主要进京门户,素有“齐燕要塞”、“鲁冀枢纽”之称。境内有省级公路4条,干线公路19条,分别与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天津港、黄骅港、济南机场相接。德滨高速、济乐高速及正在建设中的德龙烟铁路,均从乐陵穿境而过,可实现“1小时到济,2小时达津,3小时抵京”。杨安镇水库北侧3km处即是德滨高速(德州―滨州)公路入口,交通便捷。
2.3 基础优势
从2008年开始,根据上级批复的杨安镇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规划,完成了各种沟道清淤、水工建筑物、节水灌溉、特色种植、生产用电、技术培训、安全饮水主管网连接、新建道路、农村农业电网改造等工程。使库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库区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今后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4 政策优势
杨安镇水库库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符合乐陵市党委政府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兴办生态农业项目,把农业资源变为农业资本,把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休闲服务等领域延伸,实现3次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
2.5 市场优势
乐陵市及周边县市经济发展迅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支出特别是旅游支出也大幅提高,广大群众也迫切需要有一个观光休闲的场所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3 库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的现状及下步的发展途径
自从2008年开始,库区利用现有资源建成集游览、垂钓、休闲一体的休闲景区,突破经营单一模式,吸引客源,以服务创造效益;实施长效结合,休闲与游玩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了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创收工程,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诸如面临着规划论证不够深入全面、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对农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不足、不重视品牌效应、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今后,应结合杨安镇水库库区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各项惠农政策措施和服务机制,确保杨安镇水库库区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的蓬勃发展,确保农民增收。
加强库区生态休闲旅游农业规划的深入性、全面性,谋划好库区的长远发展。在2009年乐陵市委、市政府委托南京市农业大学规划的基础上,2014年委托淄博知名设计院专业人员对库区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规划设计。进一步丰富库区内容,提升旅游品味和经济效益。库区规划以杨安镇水库为中心,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在库区拟开发建设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水利建设、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区。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加速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努力营造生态休闲旅游农业良性发展环境。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完善硬设施,强化农业设施装备支撑。积极整合农业、水利、交通、旅游、媒体等有关部门的职能优势,加大项目区内镇村的包帮力度。通过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规划,改善库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库区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将交通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努力实现村村通、路路通、田田通,库区的生活、生产路全部硬化,这将极大地改善了库区的交通和生产条件,为村民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农民合作社为主导,积极构建高品质生态休闲园区,增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把农户联合起来,做大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益。目前,一个经济林木培育合作社正在申报中。
积极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在对库区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扩大库区品牌影响力、知名度,促进库区群众增收。
突出特色,广泛宣传库区生态休闲旅游农业。政府下力气加大库区的宣传力度,既可利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可采用微信、博客、拍摄微电影等新兴媒体来宣传库区旅游。通过宣传可以进一步突出库区特色,提高库区的知名度,吸引本地及外地游客观光旅游。
4 结 语
加快杨安镇库区经济持续发展,保障库区农民增收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依靠科学有效的政策支撑,足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广大的库区干部群众艰苦卓绝的奋斗努力,才能实现。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为库区群众增收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同心协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这对于拓展库区农业发展空间、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丰富城乡居民休闲方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书信等.乐陵市水利志[M],2009.
关键词:辽宁;生态旅游;鸭绿江;湿地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人们的认知水平和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热捧的新兴旅游。对于旅游者而言,生态旅游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加强了人们对自然的关注和关爱:相对于地区经济而言,生态旅游带动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旅游区的环境状况堪忧,比如生态旅游活动对当地的植物覆盖率、生长率及其物种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生态旅游容量的超载也导致了地貌形态侵蚀速度加快。如何形成可持续的开发和发展,成为当务之急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概况
(一)生态旅游的起源
生态旅游的思想被国际旅游界普遍认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赫特泽提出的旅游发展思路,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1983年提出将生态旅游作为一个独立的术语。他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被污染或干扰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现在和过去)的旅游。”
(二)生态旅游的定义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与一般旅游不同,它强调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
(三)生态旅游的特点
1.生态旅游的原始性
原始性是指旅游者所到区域具有受工业影响较小且比较原始自然的生态景观,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持着比较传统和原始的状态。
2.生态旅游的保护性
生态旅游的目的就是在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的同时让旅游者拥有独特的环保的旅游经历。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从旅游开发商的角度,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来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第二,对于管理者而言,在资源环境的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经济行为,谋求可持续的协调发展;第三,相对于旅游者,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十分重要,珍视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精神物质财富,保护旅游地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二、辽宁省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辽宁省生态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多头管理、环境和资源被破坏、旅游基础设施生态兼容性差、相关环保法规与环境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以及游客环境意识较薄弱等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加强生态旅游管理,使中国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双赢”目标。
(一)对于辽宁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的进步一集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美好大自然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许多旅游区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如何打破这一局面,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紧密结合现行的旅游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相关法律规范与认证标准,规范发展生态旅游;
2.构建生态旅游相关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生态旅游的指导与服务;
3.强化旅游环境监管,坚决及时纠正借用生态旅游名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努力监督与保证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
4.鼓励建设环保与低碳化基础设施,因地制宜采取各类解说方式,以实现游客的最佳体验;
5.加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有重点地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技术;
6.探索建立生态旅游责任保证金制度,建议各级政府制订生态旅游发展优惠政策,采取多样化资金支持措施,引导和促进旅游业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
7.启动面向各类人员的综合培训计划,建立一支具备旅游先进理念,善于经营管理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二)辽宁鸭绿江口海滨湿地保护
1.鸭绿江口海滨湿地的生态功能
辽宁鸭绿江口海滨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海安县的最北端,其资源丰富,共有337种植物,88种鱼类,3种两栖类,1种哺乳类,241种鸟类,底栖动物74种,浮游动物54种。
鸭绿江口是典型温带温地生态系统,它维护了地区生态平衡,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如果鸭绿江口的湿地遭到破坏,那么其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的功能就会消失,区域内的动植物就会相对减少,甚至是消失。所以说,鸭绿江口海滨湿地是那里不可或缺的生态主体。
2.鸭绿江口海滨湿地面临的威胁
(1)资源退化
近年来,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减少,尤其是鸟类。湿地内的河流和淡水资源也逐渐减少,海水倒灌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核心区芦苇资源有明显的退化现象。
(2)人为活动严重
鸭绿江口海滨湿地处于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周边有11个乡镇农场,120个村委会,约有41万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保护区内的人为干扰因素明显增多,大面积的天然湿地被开发,如果继续下去,这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来说将是个巨大的灾难。
3.保护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和观念的转变。充分利用“世界湿地日”、“观鸟节”等有利契机,通过开展湿地知识宣传、组织观鸟、举办湿地摄影展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提高全体市民对湿地,特别是对湿地各种功能、效益的认识,从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使保护湿地能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创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良好环境。
(2)着力探索湿地保护与利用
当前,社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如何正确处理好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以科学、求实、创新的理念,把湿地保护与丹东的发展结合起来,与环境的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在湿地保护利用中寻求平衡点,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结论
生态旅游由于其实际或者潜在的积极作用受到社会和保护区以及公司和消费者的广泛吹捧。然而生态旅游所带来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比比皆是,由于不了解而造成的生态旅游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导致了严重的问题,引起了负面效应。本文以鸭绿江口海滨湿地为例,详细阐述了其作用、所面临的问题和相关对策,相信会对其今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章家恩.旅游生态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0-26(01).
[2]高峻.生态旅游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6).
[3]谢芳,张艳玲.旅游生态与环境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5-0068-03
基金项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团队项目“西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律规制研究”(UT15006Y)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柳薏(1981-),女,广西桂林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处讲师,研究方向:环境法研究。
西部地区拥有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丰富多样的社会人文资源,诸如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等。如何保护该区域原始性、垄断性、多样性的旅游资源,寻求西部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发展旅游业,促使人们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旅游”不失为一条康庄大道。
生态旅游尊重自然、人文等生态环境与人的异质性,强调认识、保护、享受自然,注重旅游业健康、有序、科学发展。201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虽使旅游业法律体系有所改善,但如何通过法律促进区域性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使生态旅游的理念成为指导地方政府、公众的行为准则,协调平衡好旅游发展与当地自然环境、当地人民权益的关系,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突出旅游特色、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提高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程度,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西部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难点
1缺乏区域内的旅游合作规划(协议)。根据2010-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关于“西部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状况看(见下图),西部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态势较好,但西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云南、陕西、广西三省一直位于西部地区前列。西部地区旅游资源虽丰富,但各具特色,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旅游生态系统脆弱、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旅游投资匮乏,加之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区域内省内与省际的合作融合、发挥旅游的积聚效应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西部各省应当加强旅游合作,取长补短,促进区域旅游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23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推进旅游休闲体系建设,采取措施推动区域旅游合作,鼓励跨区域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卫生、体育、科教等领域的融合,扶持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 据此法律条文,地方政府之间签订的旅游合作协议,是政府以一种服务承诺通过倡导性法律条款规定的,具有法律效力。为此,通过地方政府签订旅游合作规划(协议),地方各级政府可推出“大旅游、整体旅游”的理念,以推动区域内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合作,加强区域旅游监管,构建无障碍旅游区,打造区域内的旅游品牌。但目前尚缺乏区域内的旅游合作规划(协议)。
西部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单位:亿美元)
序号地区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1云 南1324160919472418
2陕 西1016129515971676
3广 西806105212791547
4重 庆70396811681268
5内蒙古602671772962
6四 川354594798765
7新 疆185465551585
8贵 州130135168201
9西 藏10413106128
10甘 肃015017022020
11青 海020027024019
12宁夏006006005012
资料来源:2010-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生态旅游管理机构归属不清,体制不完善。首先,管理权分散化。西部的生态资源丰富,有森林草原、荒漠戈壁、内陆湿地、野生动植物、历史文物遗迹等,形成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不同生态旅游景区,但根据各部门的设置功能,不同的生态旅游景区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如建设部门负责管理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而文物部门承担管理历史文物古迹的责任;园林部门承担管理风景园林的责任。[1]因此出现同一生态旅游景区由多个不同的、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现象。如森林生态景区,据《森林法》第13条规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本法规定,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更新,实行管理和监督”;《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第3、4条规定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内的森林公园工作,而且还规定国有林场、国有苗圃经营管理机构同时也是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机构。[2]其次,管理机构职能重叠化。生态旅游管理权责不仅来自于《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等单行法律,还来自于一些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注重的是授权, 而忽略了对原有管理职能的修订或者撤销, 不可避免产生多个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对同一生态旅游景区进行重复管理的现象,比如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农业部门都有可能对同一对象进行监测,自然保护区内国家环保局、国家林业局都可以依据各自的权责进行管理。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各个部门设置又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社会责任,较少地同其他部门沟通、协调,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各自为政,以致难以产生协同的整体效应,一旦发生问题,又相互推诿,客观上造成了生态旅游管理的效率低下。
3生态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薄弱。旅游业属于资源依附型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打破了旅游目的地的原始状态,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之发生改变,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权益保障问题由此而生。处理好旅游发展与当地自然环境、当地人民权益的关系问题,保障旅游地居民的利益, 已经成为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和保护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社区参与决策机制层面,政府、投资开发商处于主导地位,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大多被动参与,主要体现为旅游的开发管理以及规划的制定主要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 吸收社区居民的建议较少。由于西部地区经济较落后,旅游开发区又多数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难以借助新的媒介对旅游目的地开发的规划进行公布,以致规划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居民意见的陈述和反馈交流机制不顺畅。二是社区居民环境权益层面,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利益主体地位匮乏,主要体现为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理应享有依靠当地资源生存、发展的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因决策参与机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当地人主要从事非技术性或半技术性的工作,经济地位和收入较低,生态旅游的主要收益归属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并且由于现代文化和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影响以及旅游者的随意行为,原生态自然和人文环境遭到较大的冲击和破坏,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良好生存和发展权益受到损害。而现行的相关法律规范规定又过于模糊,相关权益保障机制还不完善,难以应对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所以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社区参与权利加以保障尤为必要。
二、西部地区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建议
1鼓励签订区域性的多边旅游合作协议,实现跨区域合作。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该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和人文资源等不尽相同,而旅游业的发展依附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富有特色的人文环境,所以环境保护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打破行政壁垒,走边探索边发展、边环保边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跨区域合作,促进西部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服务贸易协议》的规定,地方政府签订的旅游合作协议是一种关于“行使政府职权时提供的服务”的承诺与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为此,首先西部省内与省际之间应当加强沟通交流,从生态旅游规划层面深度挖掘各自资源的特色和优势,进行统一规划,避免旅游产品雷同,推动区域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更为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各地区应根据签订的旅游规划(协议)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的旅游规划,并通过立法程序转化为规范性法律文件在本行政区划内实施,保障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保护依法有序,促进区域的良好合作。如陕西、甘肃围绕秦岭山脉,打造集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网络旅游体系,形成“大旅游”生态旅游理念,优化区域内旅游产品结构,以适应不同需求旅游者的消费要求,推进区域内无障碍旅游,加快建立开放、有序、合作的旅游大市场。同时加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合作,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疫情或其他因素等影响旅游的突发事件时,协同应对处置。[3]其次,西部省内与省际合作应当加强区域旅游环境保护。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污染、噪声污染、空气污染,有些文物古迹还受到破坏。因此,一要加强区域大气环境污染防治保护合作。即协议缔约区域共同协商,平衡相互间的环境利益,共同加强对环境容量的研究,合理制定和分配污染排放量、排放标准。二要加强区域水环境污染防治与保护合作。西部地区是我国多条河流的发源地,然而西部地区粗放型的开发模式导致区域性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极不均衡。为此需要严格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建立和实施区域合作内水污染排放标准及水质监测手段,综合考虑环境与旅游开发,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用水、工农业用水协调发展的关系,确保区域水资源的保护。三要加强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合作。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体, 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评估,对区域内的营利性建筑区域进行合理规划, 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障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遗产资源,促进区域旅游的合作开发。
一、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状况分析
(一)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发展状况
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是三亚市林业局和三亚亚龙湾云天热带森林公园有限公司以合作模式建设开发的三亚市第一个森林公园,位于我国最南端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市东南方向25公里处,于2009年9月18日正式开园接待游客。
由此可见,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的旅游发展势头强劲,稳步上升。
(二)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资源分析
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的植被类型为热带常绿性雨林和热带半落叶季雨林,植物133科1500余种;园区有哺乳动物30余种,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60多种,鸟种100余种,这里还是蝴蝶王国,分布着20多中色彩缤纷的蝴蝶;主峰红霞岭海拔450米,峰顶有一组天然巨石,当地村民自古以来将该石视作山神而顶礼膜拜;龙头岭观海上日出,绚烂壮美,还可常见云海、雾障从海天之际扑面而来,人在云中,美不胜收;1992年11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在亚龙湾题词“天下第一湾”。今天亚龙湾已经闻名于全世界,是中外公认国内最顶尖、无愧于“天下第一湾”盛名的海湾,在世界上已与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黄金海岸齐名。
(三)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优势
森林公园位于亚龙湾景区,由于亚龙湾已经闻名于世界,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便是坐拥“天下第一湾”的热带滨海森林公园,这也将是森林公园的一大看点。
2、宣传优势
2010年末,电影《非诚勿扰》使得原本默默无闻的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被众所周知,客流量激增。在电影中,森林公园不仅展示了自身的美丽,还营造了浪漫的氛围,这恰恰迎合了情侣的想法,使得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成为了浪漫之地。
3、生态开发优势
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都大力推崇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而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遵循着“生态第一,环境优先”的原则,按照旅游产业特点和地域资源特色,在充分分析功能区域特点以及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将公园布局为植物景观区、岩石景观区、度假景区和生态保育区,建设中采用了与传统景区园林开发不同理念,不大规模开挖原生态自然林,不破坏热带雨林生态链。
(四)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劣势分析
1、生态旅游业人才缺乏,制约发展
公园里许多在职员工的教育程度不高,而且很多员工甚至都没有接触过旅游业管理方面的工作,生态旅游业的人才严重缺乏,这已经成为制约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原因了。
2、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不够
有些项目在开发建设的时候违反了生态旅游的原则,大兴土木的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公园的生态环境。而监管部门对此没有明确的管理措施,也没有对生态环境进行定期的压力指标监测。
3、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知不够
由于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度不够,导致了许多游客在公园里的许多行为直接影响了公园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非生态行为有:随地扔垃圾,乱涂乱画,破坏公共设施,随意采摘植物,捕捉动物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不仅会直接破坏生态资源,还会影响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未来生态旅游的发展。
4、舆论引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作为三亚热门旅游景区,有时会出现一些负面报道持续影响公园声誉,如:因拒绝给的哥回扣,导致恶意中伤,但景区没有及时给社会做一个解释,导致许多游客不满,有损公园形象。
二、发展建议
通过以上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现状,我对海南生态旅游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开发,保护自然资源
对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一切开发都要进行科学规划,不论是其他行业,还是旅游业,亦或是生态旅游,都要进行科学规划,在对旅游区进行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周边环境进行一个全面的勘察,对规划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和所能涉及到的一切资源记录在案,并在项目建设好之后,进行合理的修护,例如种植植被等。
(二)加强教育与宣传,健全管理体制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要求从业人员或者经营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与生态旅游有关的部门,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他们从根本意识上去爱护生态环境。加大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要求政府部门以各种方式去宣传推广生态旅游的知识与爱护环境,这能对生态旅游相关人员积极影响,政府部门可以定期做一些有意义的与生态旅游有关的活动,使参与者更具有环境意识、环保行为。
(三)依靠科技手段促进海南岛生态旅游发展
我们可以依靠科技手段去创新,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向国外学习先进科技技术和管理技术,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统一、高效、协调的环境监管体制。
(四)全面的社区参与
一个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不仅是把生态旅游发展好,更重要的是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由于旅游者的进入,给当地居民带来新的文化或者是信息,使得当地居民不仅文化素养也在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也越来越高。
(五)为游客量身订制生态旅游产品
旅游业,也是个需要推陈出新的行业,在未来,海南的生态旅游可以为游客量身订制生态旅游产品。因此如果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产品可以通过对顾客的需求来订制专属的生态旅游产品,也是一大吸引力,这也将成为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乃至海南省的生态旅游的一大优势。
(六)培养专业人才
海南许多院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对于海南旅游业而言,这就是人才资源。相关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都可以与学校合作,不仅为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旅游业提供专业人才。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