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改革的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学方法 关系 趋势
一、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1,对传统教学方法不应一概否定
一提到改革教学方法,有少数教师就认为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决裂。事实上,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一般包括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教育法等,这些都是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应该轻易丢弃。
理论教育法也叫理论灌输法或理论学习法,向大学生灌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神圣职责,应该让学生掌握的就要使其掌握,应该让学生了解的就要让其了解,不能借口改革教学方法而忽视理论的灌输,否则会偏离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把思想科学地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去,使他们掌握理论的知识,就更能够提高他们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
2,改革教学方法不应一味求新求奇
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从而增强该课的实效性。因此,教学方法改革是否收到成效不是看教学方法种类的多少,也不是看教学手段运用的先进与否。若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多媒体放映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教师语言幽默,其表演才能也充分发挥,这样的一堂课肯定是笑声不断,学生也觉得有趣、好玩,只是,教师万语千言,却离题万里,我们能认为这是一堂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吗?同样,更不能把教师“发明”的教学方法种类的多寡作为衡量其教学效果优劣的标准,否则,我们的改革只会误入歧途。
二、处理好学生主体性与执教者的关系
在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学生不仅仅是接受教育、接受知识的客体,同时也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因此,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营造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友善、合作的课堂氛围。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对教师教学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教、学的主体共同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单凭教师的灌输,学生的认识无法实现;如果只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而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同样无法实现。因此,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与发展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外部条件。
三、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将理论内化,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但如果控制不好,也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如果在活动前没有充分准备、精心组织,在活动中没有专人负责、加强引导,在活动后没有总结提高、理论升华,则根本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实践中,一些学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办成了仅仅是外出旅游、玩耍的活动,而学生在此过程中受不到任何的思想教育。
不管是进行哪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一定要起到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也要帮助学生把握方向并协助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困难。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思想化为行动,思想政治理论才能真正为学生所信服,崇高的理想也才能内化为坚定的信念。
四、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综合化趋势
当前,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与发展趋向于综合化,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趋于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课程内容也呈现出综合化趋势,如课程内容借鉴了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知识。思想理论课教学方法借鉴了许多管理学上的方法理论,尤其是“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由于知识经济的崛起、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不少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压力较大,产生了心理障碍,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也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这一状况势必要求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方法除了采用一般的教学方法外,还要借鉴心理学上的一些方法理论,尤其是心理咨询方法在当前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现代化趋势
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的日趋现代化上。高校思想理论课如果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提供教学所需的各种背景资料。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提高了学习的辨别能力和主动性。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唯一的信息源,而是信息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助者。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如果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为目标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则会把枯燥单一的学习变为轻松活泼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项目化教学;考试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发展,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项目化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采用情境模式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项目化教学改革强调每个任务或情境的效果考核,但是往往在学期末还需要进行总体的期末考核。传统的考核形式一般是按照日常考核和期末考核分别占一定的比例来最终给学生一个综合成绩,而期末考核一般采用试卷的形式。采用这样的考核形势有一定的弊端。比如考纪不够严格造成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学生能力等问题。对于《建筑工程测量》这门学科来说,它被定为建筑类专业的专业技能基础课,而且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尤其是男生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基本上都是从事施工放线测量工作。所以测量仪器的操作水平以及测量方法的运用能力是衡量这门课程学的好与坏的主要指标。项目化情境模式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会和工地测量员的岗位要求进行对接来设置课程,而最终期末考核也应该以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主。
一.考核项目的选择及评分标准
针对工地测量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并且兼顾考核的可操作性,选择普通水准仪三点测高差、自动安平水准仪六点超平、普通光学经纬仪测回法测设水平角、激光经纬仪直线定线为操作考试的四个项目。这四个项目所用测量仪器是工地上常用的四种仪器。所选的四个项目也是工地上的测量员基本上每天都会用到的测量方法。选择典型任务作为考核项目也是为了更好的和测量员岗位对接,达到良好的考核目的。以下分别列举了四个项目的操作要求和评分标准。
1.1普通水准仪三点测高差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
1.1.1操作要求:两人一组,在操场指定区域内以20m左右为边长画一个三角形在三角形角点分别钉上一个木桩,利用光学水准仪和塔尺用“高差法”按顺序测量三个木桩的两两高差。
1.1.2评分标准
a.时间(50分): 5′30″为满分;每增加20″减5分
b.仪器操作(20分):粗平10分;精平10分
c.测量精度(30分):闭合差容许值±10mm,超1mm减5分
1.2自动安平水准仪六点超平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
1.2.1操作要求:两人一组,在操场指定区域钉上一枚铁钉作为基准点,以该铁钉为中心在其周围定5枚铁钉,要求每枚铁钉距离中心钉不得小于1m,且各钉间距也不能小于1m。以中间铁钉为标高基准,利用水准仪和塔尺使其他5枚铁钉和中心钉标高相同。
1.2.2评分标准
a.时间(50分): 3′50″为满分;每增加20″减5分
b.仪器操作(20分):整平10分;视差10分
c.超平精度(30分):周围5枚铁钉超平误差容许值为±1mm,每个6分。
1.3光学经纬仪测设水平角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
1.3.1操作要求:利用光学经纬仪用一般方法测设边长为10m的已知水平角
1.3.2评分标准
a.时间(40分): 3′50″为满分;每增加20″减4分
b.仪器操作(40分):对中15分;整平15分;视差10分
c.测设精度(20分):角度偏差容许值±40″,超出减20分。
1.4激光经纬仪直线定线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
1.4.1操作要求:在操场指定区域相隔80左右钉两个铁钉,利用激光经纬仪在两个铁钉之间基本等距钉4个铁钉使6个铁钉共线。
1.4.2评分标准
a.时间(40分): 3′50″为满分;每增加20″减4分
b.仪器操作(40分):对中15分;整平15分;视差10分
c.测设精度(20分):每偏出一个铁钉减4分。
二、考核方法及考核过程控制
2.1考核方法
考核前要求学生两人结成一组,由于考核项目多,可以按照需要考核的人数选择每组要考核的项目。不管考几项,在学生进去考场区域前都不知道自己要考哪个项目,进考场前进行抽签,抽到哪一项就考哪一项,这样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好好练习每一个项目。考场可以设置在学校指定的实训场地或者学校操场上,事先画出每个项目的考试区域并准备好需要的测量仪器设备。考试时按组和先后顺序进入相应的考试区域考试,其他人不能进入考试区域。
2.2考核过程控制
由于项目操作考试需要的人力比较多,有条件的可以和其他参与测量教学的教师一起配合完成学生的考核。也可以在上届学生中挑选测量水平比较高的辅助教师完成考核。每个考试区域可以根据人数多设置几组仪器一起考。考核时一人负责用秒表计时和拍照,一人负责记录,教师负责按照评分标准评分。
2.3考核记录表格样式
11造价(1)班第一组期末项目操作考核成绩记录单
三、考核效果评价
这样的考核方法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们参加考试就想应付了事的想法。考核方法每次都是在学期初就告知学生们,这样在整个学期中,学生们不但重视每一次课内实训的机会,还会在课余时间到测量器材室借领仪器进行练习。原来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场景。这就使我们的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观念,仪器操作水平大大提高,为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考核方法笔者已经试用了四个学年,对所教的工程造价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给排水和设备专业从09级到12级大约2000名学生进行了项目操作的考核。通过项目化教学和项目操作考核,学生对测量仪器的使用熟练程度和测量方法的运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四、结语
情境模式的项目化教学方法已经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迅速普及,与之对应的期末考核方法也在摸索中不断创新。针对《建筑工程测量》这门学科的特点,采用和测量员岗位对接的项目操作期末考核方式,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说比较适合。但是在运行过程中还是存在占用时间和人力过多、考核结果整理耗费精力、考核内容不能反映学生理论计算平差能力等诸多缺点。因此,在考核方法的研究当中还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的尝试更加适合的考核方法,才能达到更好的考核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金允昌;夏娟萍;中职测量课实施项目教学的学习效果反馈调查[J];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18期
现行的高考之所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批评,主要原因在于高中教育被高考“绑架”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考成了教学的指挥棒,高考成了衡量和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唯一指标。所以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期待进行高考改革,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要改掉高考指挥棒的能量和魔力,让指挥棒失灵。所以高考如果只在考试科目的多少与考试内容的平衡上进行改革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因此,高考改革的正确方向应该是要削弱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在制度设计向教考分离的方向过度,并逐渐走向社会化,而不能通过改革强化这个指挥棒的作用。课程计划才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而不能以高考作为指挥棒。只有逐渐向教考分离的方向进行改革,逐渐弱化高考对教育的压迫力和控制力,最后才有可能过渡到各高校自主招生命题时代的来临。因为自主招生在本质上就是教考分离的招生,是高校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自己学校的特色自行组织的招生。反之,高考控制力量会越来越强大,会越来越不受控制。当整个教育都被高考的力量所左右的时候,那才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纵观这几个地方的高考改革方案,采用的均是高考与新课程实施结合的教考捆绑策略,即高考直接为新课程实施服务,甚至承担起检测高中教育质量的功能。改革的思路是通过把高考与新课程的实施挂钩,以促进学校按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如通用技术等综合性课程的开设,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过去我们批判高考指挥棒,没想到现在的高考改革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即要让高考名正言顺地变成教学的指挥棒,让高考来指挥和打通新课程。这种设计应该说是一种倒退。。
把高考改革与新课程实施捆绑实际上是一种“偷懒”的做法,结果就是把高中教育当成了高考教育。持这种改革观点的人有一种天真的想法,认为既然高考已经在事实上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那么干脆就承认现实中高考教学指挥棒的作用,并试图让它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的指挥棒。实际上,让高考负起指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责任是行不通的,高中教育毕竟不是高考教育,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必须用法律来规范,提高课程执行的刚性力度,不可能指望通过让高考成为素质教育指挥棒的办法推进素质教育。高中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在根本上就决定了教学与高考不能直通和对接。这一特性也必然决定了以高考作为评价学校的标准会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是不能把“瓶颈”加宽变为通途的,因为无论如何高考都不可能覆盖所有的教育教学内容,在操作上和技术上都行不通,这是个死结。
其实,要使高考改革有利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并不一定非要把高考与教学捆绑在一起。因为如果高考的“瓶颈”无法疏通,那么我们可以做方向相反的思考,考虑绕过这个“瓶颈”或干脆不通过这个“瓶颈”,也就是采取一种新的改革策略,设计一种使高考与高中教育相互独立完全分开的制度。因为当高考与高中教育分离的时候,高考才不至于成为教学的指挥棒,才不至于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瓶颈和干扰因素。人们才会真正关注在中高中阶段教育中学生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才能摆脱高考的束缚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反倒是当高考与教学捆绑得越来越紧的时候,人们关心的实质内容不是素质而是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
这么多年来,现行的高考制度对于保证全国范围内各地方基础教育质量的统一和提高,直到了“把关”和“看门狗”的作用,所以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才会有“基础知识扎实”的特色。或许有人担心考教分离会对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不利的重大影响,但可以用教育质量监测等其它手段来加以保证。高考实行教考分离现在已经不是什么理论上的假设,随着高校包括招生自等权利的进一步落实,高校将会有自己独立的选拔标准,这是大势所趋。而目前一些大学开始招收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学生的政策,就是这种改革方向的实践。
教育之于国家,是百年大计,高考对于个人,是梦想天梯。一个多月前,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答记者问,有如巨石投入湖面,它所产生的涟漪,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它所溅起的水花,折射出希望的彩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招生制度改革
中国是一个有着千余年考试传统的国度,每一场大考都是一场庄严的盛宴。教育部释放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信息,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给予热切的关注:
从小升初到中考、高考,从义务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刘利民副部长的答记者问,成为近期报纸上、网络上、生活中的公共话题;
从小升初就近入学、九年一贯制,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从统一高考减少科目、高考不分文理科,到外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从分类考试,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从校长教师交流,到扩大办学自、管办评分离……这些新举措描绘出振奋人心的改革图景,这些新词句也让网络赚足了点击率;
从改革的指导思想到改革的总体目标,从改革的任务、路径,到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这样的一揽子制度设计,使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迥异于以往的头痛医头、小补小修,而是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要求,教育改革当然也不例外。无论是从改革的立足点,还是从改革的辐射面来看,这次答记者问所透露的改革内容,都体现出鲜明的方向感、较强的系统性和较高的协同性。今天的教育,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已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
高考改革作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点、社会利益和公众情绪的聚合点,从来都备受关注。其实,从世纪之交到现在,高考改革一直没有停歇,从3+X到 3+文综、3+理综,从重知识考试到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考生和家长都感受到了高考形式和内容的明显变化。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末的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然而,在10多年的改革进程中,许多改得很成功,比如网上录取;有些改得不尽如人意,比如自主招生;还有些改过来又改回去,比如春考。常常是改了这方面的问题,又出现了那方面的问题,原因很复杂,但改革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是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体系自身完善,而且要与党的各项事业制度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攻关。”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文中说。
在谈到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时,袁贵仁部长还说:“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如此明确的改革指导思想和原则,让人们对考试招生改革充满期待。
(二)改革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何时开启,推进高考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也成为岁末年初民众的兴奋点和纠结点。
“当前,全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这是来自教育部的说法。从目前情况看,这一判断有其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充分的实践基础。
首先,新一轮高考改革,有着成熟的制度基础。在教育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对“探索个别科目一年多考”、“实行分类考试”等就已经达成广泛共识。当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在网上承诺,“2020年,如果高考还是文理分科,我请你吃饭。”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更是描绘了改革大方向,“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而且,改革时间表已经明确:2014年上半年,国家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
其次,新一轮高考改革,也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经过30多年马拉松式的争论和交锋,社会公众在高考要坚持而不能废止、要改革而不是革命、要深化改革而不是另起炉灶等问题上,已达成了普遍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给全体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社会财富和多元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各个领域积聚着种种矛盾和压力。不深化改革,利益就调整不下去;不深化改革,矛盾和压力就化解不了。教育领域同样如此。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面对人民群众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期盼,高考必须深化改革。
从制度本身的运行来看,任何一项制度,无论它的初衷多么美好,无论它的效果多么显著,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后,必然会产生一些弊端,有些甚至已经违背了它的初衷,就像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的那样,“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因此,对于高考制度,必须不断进行矫正和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改革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再者,新一轮高考改革,更有着各地的实践基础。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已经在一些重点领域进行了3年的改革试验,充分发挥了基层的首创精神,积累了可供借鉴的改革经验。
目前,已有21个省(区、市)正式公布了2014年高考加分的相关政策和信息。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加分项目整体缩减,加分分值也相应降低: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部分科技类竞赛获奖者的保送资格被取消,加分不超过20分;全国奥赛省赛区一等奖的保送和加分资格均被取消等等。山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山东将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外语听力不再纳入统一考试内容,甚至取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等七项措施;江苏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近日也发声,称当地新高考方案初步意见稿已形成,只欠东风。
可以说,一个既有顶层设计、又摸着石头过河的良好局面正在到来;一个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的态势已经形成。
(三)高考改革已经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改革时机既已成熟,政策缘何引而不发?窃以为,箭在弦上引弓不发,其中蕴蓄的强大势能,会给政策制定者一个思维沉淀的空间,也给社会公众一个舆论回旋的余地。毕竟,高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教育有自己的周期性,高考等重大改革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提前一定时间公布,使目前在校高中生不受影响,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这些,都需要审慎操作,充分考虑现有改革基础,充分考虑相关实施主体对改革的实现能力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在重大教育改革实施前,要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行使顺畅,为重大教育改革付诸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袁贵仁部长表示。
诚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所言:理论上的正确,并不等于实践上的可行。作为一项政策,只有可行,才会有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要选择条件较好的或较合适的高校进行试点改革,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开,这样才能使高考改革积极稳妥。
有一点是必须承认的,无论多好的改革方案,都不可能使所有人满意,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在高考改革顶层设计呼之欲出,如何才能达到顶层设计所标示的图景?还有待于踏石留印般的一步步去落实。
无论如何,作为教育综合改革关键环节的高考改革,已经箭在弦上。
(来源:《人民日报》)
【链 接】
各省市高考改革进行时
“减少英语考试分值,提高听力比重”、“控制特长生招生比例”……万众瞩目的中高考改革,出人意料地在北京打响了“头炮”,并随之引发了教育界专家学者的热议。
2013年1月,教育部“1号文件”《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首要内容。此后,包括北京、江苏、上海、山东等地都相继传来酝酿中高考改革方案的消息。2013年10月22日,北京市《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和《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有专家指出,北京此次公布改革思路,预示着酝酿多年的我国各地中高考改革终于破冰。
北京:降低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
高考五科目除了数学分值没变外,其他四个科目的分值均有调整。此次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将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其中,2016年起中考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至150分;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
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文科综合考试分值由300分提高到320分;理科综合考试分值由300分提高到320分。
2014年高考报名将不再采集市级以上科技发明创造奖获得者和市级以上单学科竞赛优胜者这两项信息。此外,从2014年起,高中阶段获奥林匹克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的应届生将不再享受加分投档,少数民族考生由加10分投档调整为加5分投档,烈士子女则由加10分投档调整为加20分投档。
山东:听力考试取消
2011年起不再分文理科的高中生2014年毕业,山东夏季高考也将随之进行变革,考试采用“3+综合”模式,“3”指语文、数学(分数学1和数学2)和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综合分为综合1(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和综合2(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考生可根据特长兴趣自主选考。高考时间由两天半缩短为两天。外语听力不再纳入统一考试内容。
山东春季高考将首次增加现场专业技能测试,今后,初中毕业生可以兼报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探索在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实现学分互认、学籍互转。
浙江:高考改革也在探索中
一、高考地理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高考的改革为了更加有效率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因此改革需要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让地理知识与生活更加融合在一起。
1、改革的内容
考试方面:考试内容的变化是高考改革的核心,当前高考地理考核的内容是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地理高考考试内容也更多体现了知识与生活的融合,因此需要地理教师根据考试内容的变化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教材的形式:考试形式的变化影响着教材形式的改变,考试形式的变化体现在试题数量、知识结构、题型结构和智能结构。因此要求教材形式要融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这样的教材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考试的评价:地理教学的教学方向是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技能与知识、学习方法和过程三个方面。传统的考试评价就是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但是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情感、价值观等也融入到考试评价的标准里。
2、改革特点
不论是什么学科,其改革的方向就是系统化、综合化和科学化。结合近几十年来,高考改革的热莺头⒄棺芙岱治鲆韵录父鎏氐悖航萄内容更加生动。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与生活相互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考试内容上不仅仅是考察单一的知识点,会更多考察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命题考察重点偏重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试题内容加入乡土地理和社会焦点。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的态度。
二、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教师专业的发展是教师教学生涯中最重要的内容,教师要随着社会和教学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竞争力。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文理比较综合的一门学科,地理知识是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知识,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因此需要高中地理教师持续不断地学习,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社会经济和教育矛盾会对高考的改革产生冲击和影响。当前的地理教师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在高考改革的浪潮中总结和分析经验,认识到自己专业素质的不足并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满足社会和教学的发展。
三、高考改革对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在基础教学中教师是核心,因此教师也是高考改革的保证者和实施者。教学理念的改变是高考改革的开始,当前的教学理念不仅要传授专业的地理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方式上,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更多地去发现和思考问题。改变之前不断地记笔记,做习题等单一无聊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运用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手法,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高考改革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具备和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如果教师只保持单一的教学模式和理念,那么教师的教学效率是十分低的。因此改革使教师增强竞争和学习的意识。高考改革可以使高中地理教学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和完善,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调整和加深地理基础知识。地理教材的内容随着考试大纲不断变化,这使知识体系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教学效率更加提高。(2)不断更新地理知识。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求教学与社会更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关注时事热点,更新自己的地理知识,满足自己和学生的发展。(3)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地理研究的内容是地理事物动态发展的过程,但是有许多方面的因素会导致事物的变化。因此地理教师要重视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4)减弱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地理学科是可有可无的,高考地理的不断变革让许多教师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繁重的教学压力使教师没有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因此高考改革对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
四、结论
高考改革要求地理教师以学生为根本,培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将先进的、新鲜的、科技的元素引入到教学中,使课堂生动化和有效化。我们要明确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使教师在专业上、人格品质上和实践能力上有一个全面的发展。然后推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的反思,让教师时刻保持自我反思和批评的态度,认识自身不足从而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付景保.试论我国地理高考改革及目前地理商考命题的特点[J].饮州师范{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