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路运输的缺点

水路运输的缺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路运输的缺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路运输的缺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共存性

一、引言

在物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五种运输方式:轨道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具有各自的特点,适合不同的需要,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轨道运输的特点是一次运量大,安全性和环保性好,但轨道建设投资规模大;公路运输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同时具有公路建设占用土地多、汽车废气污染严重的缺点;航空运输显著特点是飞行时速高、舒适性好,但机场建设成本大,大多建设在市郊,中转十分不方便;水路运输成本低,但是运输速度慢;管道运输在油、气长距离运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五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必经之路。在关于物流综合运输体系五种运输方式的共存性的文献中,定性研究的多,定量研究的很少,本文从运输方式协调发展、交通运输持续发展和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方面的文献回顾,发现物流综合运输体系共存性的存在,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定量地证明了物流综合运输体系共存性的存在。

二、文献回顾

客货运输量及其周转量是经济和社会活动对交通运输需求的集中表现,彼此间存在相对的变化规律和比例关系。货物运输量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资源和生产力布局。因此,货物流向流量和运输线路需要协调。根据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实现运输的合理分工。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运输联系及运输方式的发展和布局也不同。如在我国西北、西南地区是内地大陆区,以陆上运输方式为主,铁路和公路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运输联系方面起主导作用,如果西北内地开发石油,从长远看则以发展管道运输为宜,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海运、河运和管道等。因此,货物流向流量和运输线路的协调,需要五种运输方式:轨道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共同发展。

交通运输业要保持持续发展的方向,必须作到低资源消耗、高产出和环保。交通运输业对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巨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交通运输业对土地的占用量较大;是钢材、铝和橡胶等资源的主要使用部门之一;是能源消耗大户,据统计,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占国家总能源的30%左右。交通运输业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目前全世界由交通运输散入空气的有害气体占大气污染的一半以上,世界上许多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周围地区都受到来自交通运输的严重的噪音污染。可见。资源、环境和人口状况决定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交通运输业要保持持续发展的方向,需要五种运输方式:轨道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共同发展。

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宗旨是快速、大量、方便和节能。交通运输的现代化趋势主要包括:高速化,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为代表、以磁悬浮列车和超音速飞机为目标的高速运输系统正在形成;管理的计算机化,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自动化和新交通系统是交通现代化的未来。今日的交通运输已经进入了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大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而形成的网络。因此,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需要五种运输方式:轨道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共同发展。

三、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文献回顾,我们知道轨道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能够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假设:

H1:轨道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的货物运输两两正相关。

货物运输分别采用货物周转量量,从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我们得到1978年至2001年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水路运输的货物周转量(如表1),

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运用SPSS统计应用软件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表3,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货物周转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982,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货物周转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小,为0.579,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货物周转量之间,在0.05显著性水平上相关,其他在0.01显著性水平上两两相关。结果表明:轨道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的货物运输是两两正相关;完全支持了H1。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水路运输的缺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铁路运输;集疏运;运输方式

中图分类号:U169.1 文献标识码:A

1 港口集疏运背景阐述

近年来,国际贸易飞速发展,港口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节点,是所在城市及其腹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物流的全程运输包括:海上运输—港口装卸—集疏运三个环节,其中集疏运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又复杂的环节[1]。作为港口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硬件基础,影响着港口物流服务效益与效率,同时也是连接港口与腹地的“大动脉”。

良好的集疏运是保证港口畅通的基本条件,也是吞吐量发展的基本保障[2]。集疏运问题的提出在于考虑如何使得在港货物能在第一时间进入下一阶段的运输,同时要求效率、成本、资源利用、能源消耗等各方面达到总体最优。

1.1 港口集疏运现存问题

港口集疏运系统作为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尚未形成高效的集疏运网络,导致其发展滞后于港口运输业的发展,使得吞吐量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充分重视港口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其后续的集疏运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忽视了铁路、公路、内河水路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难以发挥各自优势,造成口岸的集疏运系统互不衔接,没有形成网络。

1.2 研究港口集疏运的必要性

港口集疏运系统是综合运输系统的重要环节,是港口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基础条件,对发挥港口枢纽作用和经济腹地范围的扩大起着决定作用。为避免其无法与港口运作相匹配而滞缓港口发展,相关研究成为了港口航运物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系统地探讨相关问题,对完善发展其理论体系有重要意义。又可加速港口的运转,进而对国家或区域的经济贸易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集装箱集疏运系统优化配置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多种运输方式合理比例的界定;二是网络结构、路径优化问题。本文针对运输方式比例的界定,并着眼于铁路运输在集疏运中的重要作用。

2 港口集疏运系统优化配置定性分析

2.1 优化目标定性分析

集疏运系统优化目标就是要发挥集疏运系统整体效能(综合效率与效益)最大化,使系统处于高效、和谐发展的状态。其因素可分为直接与间接因素。直接因素是指与集疏运效率、效益直接有关的因素。间接因素则是指与效率、效益本身无直接联系,但对整个社会体系产生影响的因素。

直接因素可分为两层:一是内部协调,即基于各环节间的协同效应,使系统内各组成部分在总量配比、空间布局、技术水平、组织管理、措施政策上相协调,同时配以完善的集疏运功能,包括系统结构、组织经营、技术设备、功能协调等[1]。二是外部协调,是指集疏运系统与外界需求总量上的协调以及区域空间布局上的协调[2],包括系统布局与系统能力协调。

集疏运系统在不断变化发展,若只考虑效益与效率因素还不够全面, 非效益目标理应引起重视。例如,如果只考虑运作效率,公路运输以其“门到门”的灵活性无疑是首选,但公路运输的过多使用会引发诸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可见,集疏运系统与港口物流、经济、地区、资源、环境之间发展的关系值得加以考虑,其重点在于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2 优化目标层次结构

结合上述港口集疏运系统内外部协调因素及其它间接因素,确定多层次指标体系,建立目标层次结构图,包括若干分级指标,以此为目标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提供评价思路。具体如图2.1所示。

3 集疏运方式合理分担率研究

港口集疏运系统具有多目标性,不确定性以及决策复杂性。其中集疏运方式分担率的研究存在于集疏运内外部协调优化之中,同时,与一些间接因素密切相关。作为重要一环,影响着港口集疏运效率与效益,又是网络结构与路径优化等后续问题的基础。

3.1 港口吞吐量及集疏运量预测

研究港口集疏运系统运输方式分担率,先要确定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及集疏运量。准确的预测是确定集疏运运量的基础。本文使用由三次指数平滑法与灰色预测法组成的组合预测法[3]。具体将在最后一部分以上海港为例进行预测计算与结论分析。

3.2 集疏运方式选择分析

研究集疏运的合理分担率,首先从运输方式的选择入手——总体最优的运输方式选择问题研究。

3.2.1 各种运输方式优缺点

(1)公路集卡直运方式

优势:唯一能够实现门到门服务的运输方式,避免了中转重复装卸,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运送速度较快,途中发生意外的应急方案实施成本较低。

劣势:能源消耗较多,单位运输成本较高,运输持续性差,载运量小且污染排放严重,对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影响。

(2)铁路运输方式

优势:最大的特点是载运量大,安全可靠,计划性强,连续性强,且对环境较友善。其单位成本较低,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其比重,能有效降低公路运输压力。

劣势:停留时间长,列次班次少,机动性较差,无法实现门到门运输,增加了两次短驳与装卸作业。

(3)内河水路运输方式

优势:运输成本低、耗能低、载运量大,投资省。

劣势:需要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因素对其影响较大,航行速度较慢,运输过程较为复杂。

3.2.2 世界大港集装箱集疏运分担率分析

新加坡港是世界贸易的转口港,80%以上来自国际海运中转,其集疏运体系主体运输方式为水运。德国汉堡港是河口港,除了发达的内河与海运转运外,重视公路运输,但随着公路交通堵塞导致运输效率下降,能源与环境问题日趋突出,便开始致力于运量的转移。公路与铁路运输方式所占比例从以往的60%与25%,转变为37%与29%。荷兰鹿特丹是水陆集疏运综合港口,同汉堡港区位相似,其内河沿海运输比重正在不断上升,重视水运发展,这与汉堡港在对铁路和内河的重视程度上有不同的倾向[4]。纵观世界大港集疏运方式的发展趋势,从经济、能源和环境角度出发,将集疏运方式从公路向铁路、内河转移已成为集疏运方式分担率的发展趋向,同时要注重铁路与水路关系中的协作性与竞争性。

集疏运运输方式的转移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各港口应根据自身情况,在“转移公路运输量”这一大方向上,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完成公路运输向其它两种运输方式转移的过程。

3.2.3 运输方式选择考虑因素

集疏运运输方式选择考虑因素包括产业结构、腹地范围影响、运输成本以及运距等。产业结构是通过其对集装箱货物的影响,改变运输方式的选择,导致分担率改变。腹地范围大小的不同,运输方式结构也不同,当腹地范围较大时,远距离铁路及内河水路运输所占比例较大,反之,则公路运输比例大。运输成本是选择运输方式的主要因素,即选择总成本数最低的运输方式。在选择运输方式前,要考虑选择的运输方式是否在其合理运距之内,远距离运输选择铁路或内河水路运输较为合理,有部分急需的则趋向于公路直送更为有利。

3.3 优化目标总体最优的运输方式选择

研究优化目标总体最优的运输方式选择,由于目标众多,量纲难以统一化,故以运输方式的总费用为基础,将众多非直接因素转化为能与总费用相加的量,两者相加构成运输方式的“总成本”。从而进行运输方式选择,目的是使选择的运输方式的“总成本”最低。

水路运输的缺点范文第3篇

    (一)惠州市公路密度偏低、运输效率比较低

    尽管近年来惠州公路密度在不断提高,2011年达到96公里/百平方公里,但与发展水平相当的中山市相比仍然偏低,中山市公路密度2011年达到109.3公里/百平方公里,所以惠州市公路密度仍有待提高。提高惠州市公路密度是惠州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惠州市交通运输效率的必然要求。惠州市公路线路每年以0.87%的速度增长,而惠州市车辆保有量却以3.63%的速度上升,公路线路建设的速度明显低于车辆保有量的增长速度,如此必然会导致公路拥堵现象越来越突出,从而降低惠州市公路运输的整体效率。惠州市公路拥堵最严重的时间段分别是11点半至13点左右、17点半至18点半,这段时间正是集中下班的时间段。惠州市公路运输效率低的原因如下:(1)惠州市公路线路的增长速度过慢。惠州市公路线路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车辆保有量的增长速度,这是造成惠州市公路运输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惠州市公路线路的增长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决定: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和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惠州市2011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量为121.70亿元(占惠州GDP的5.81%),远远高于2011年中山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量52.48亿元(占中山GDP的2.39%),可以看出惠州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小,那么造成惠州市公路线路增速过缓的主要原因就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使用效率偏低。惠州市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采用行政配置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方式,这种资金筹措模式大大地降低了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随意更改道路规划,重复或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2)惠州市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水平较低,监管和验收不到位,使得公路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完成质量较低。由于惠州市对基础设施项目的监管不到位,使得项目建成后,两三年后就破烂不堪,要不断对基础设施进行翻旧铺新,造成极大的浪费。(3)公路线路结构偏低。2011年惠州市等外公路占总公路里程的6%,而2011年中山市等外公路占总公路里程只有2.3%,并且惠州市高速公路所占比例只有4%左右,可见惠州市公路结构与中山市相比明显偏低,较低层次的公路结构必然会影响整个公路运输的效率。(4)惠州市公路线路总体布局存在问题。道路运输具有很强的“木桶”效应,也就是说,道路运输效率不是由长板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惠州市公路线路总体布局存在短板问题,有的地方设计得供过于求,有的地方设计得供不应求,供过于求造成道路通过量的浪费,供不应求却造成道路堵塞。(5)运输供给刚性与运输需求弹性之间的矛盾。由于公路运输的供给比较刚性,而对公路运输的需求却具有弹性,也就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对运输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供给的刚性和运输需求的弹性之间的矛盾。如果运输供给与运输需求最大值保持平衡,这样就不会出现拥堵问题,但却会造成运输资源的浪费。如果运输供给小于运输需求最大值,必然会导致部分时间段道路拥堵。(6)交通管理方法不够科学规范。惠州市占道乱停乱放现象比较严重,进一步削减了运输供给资源,使得公路运输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交通信息传递不及时、准确,广大驾驶员不能实时掌握各路段的交通信息状况,这是造成惠州拥堵的另一原因。

    (二)交通事故频发、交通安全状况堪忧

    近几年,惠州市交通事故频发,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惠州市2011年交通安全事故现状可以用表6来体现:2011年惠州市道路交通事故发生569起,虽然比上年略微下降了8.52%,但并没有明显地改善,惠州市各个辖区交通事故次数互有增减,特别是高速公路路段交通事故发生具有明显上升的势头;2011年惠州市交通事故造成312人死亡,645人受伤,相对于2010年略微有所减少,但交通安全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仍然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高速路段交通事故的严重性具有不断加大的趋势。造成交通乱象的原因:1.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运输企业、站场和从业人员不顾国家运输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往往将安全规章制度和各项安全管理规定抛至脑后,超范围经营,违章经营,互相争客、抢客、倒货,驾驶员赶时间、抢速度而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行为而引发重特大交通事故。2.安全管理落实不到位。由于惠州市运输市场进入门槛比较低,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把精力都投入到生产经营上,忽视抓安全管理。企业对承包车辆和挂靠车辆管理弱化,没有科学的管理手段,只收费不管理。安全机构及管理岗位设置不全,职责不清,安全管理不到位。企业安全制度不健全,没有明确的安全责任人和相应的责任制,奖惩措施不明。安全管理投入不足,安全设备设施及管理手段落后,安全网络形同虚设。3.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匮乏。从业人员来自于社会弱势群体,文化程度不高,法纪观念淡薄,平时较少接触或缺乏系统安全教育,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较差。大多数乘务员没有经过岗前培训,安全知识、职业道德规范严重缺乏。4.车辆技术状况令人担忧。行业管理中要求运输企业都有检测设备和定期检测、强制维护、定点维修等方面的规定,但个别企业为了短期经济利益,通过虚开发票等形式,逃避车辆维护,车辆保养质量难以得到根本保障,营运车辆技术状况管理存在薄弱环节。[1]5.高速公路养护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惠州市气候潮湿、多雨,易造成水毁的现象,但是养护经费来源仍采用拨款方式,不能适宜高速公路管理企业经营要求。

    (三)惠州市交通运输系统缺乏整体规划

    惠州市交通运输系统缺乏整体规划,各系统、各部门相互配合不够,比如铁路系统、公路系统和水上运输系统不能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严重制约惠州市交通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惠州市交通一体化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现有的交通设施不能满足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惠州市近几年来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在逐步增加,但总量仍然不能满足惠州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随着惠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惠州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必然会提高惠州对城市和城际轨道的需求,而目前惠州主要施工的项目只有莞惠城际轨道交通、厦深铁路,惠州市内的轨道交通建设却为零,甚至还没有提到规划的日程上来,这样造成了惠州市运输结构的严重失衡。惠州港的发展非常缓慢,一方面是惠州市政府对水上交通运输系统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水上交通运输系统的配套服务严重滞后。总之,只靠发展公路运输来满足惠州经济发展的需求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交通一体化的需求。(2)区域交通运输管理脱节,规划建设缺乏有效协调和统筹安排。各地区、各种运输方式或部门以自我为中心,各自规划,各自建设,自成体系,造成本应相互衔接的环节割裂,相互之间的接口少,标准和规则不统一,最终导致系统低效、成本增加、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并且影响到运输服务质量和综合利用效率。(3)深、广、莞、惠存在运输市场分割现象。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能够充分地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深、广、莞、惠各地区出于短期经济利益的需要,实行地方保护,限制运输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得深、广、莞、惠运输市场相互分割,阻碍惠州交通运输市场一体化进程。

    (四)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

    交通运输有五种基本运输方式,各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是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各运输方式内部应该存在一个层次化问题。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2011年惠州市公路运输的旅客量占总旅客的95.56%,铁路和水路完成旅客运输量占总旅客量的比分别为4.35%和0.09%,公路运输货物运输量占总货物运输量的41.73%,水路运输占总货物运输量的56.52%,铁路运输占货物总运输量的1.75%,而航空运输在人员运输和货物运输中所占比重都为零,这种运输结构极不合理。公路运输相对于铁路运输明显的缺陷是单位路面的通过率远远低于铁路运输,随着惠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员流动和货物流动量都会不断增加,而惠州市土地资源却不能增加,甚至有减少的趋势,大力发展公路运输,必然会导致土地资源的供应和运输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会越来越激烈。目前,惠州市把财力主要集中在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在水上运输和轨道运输上投入相当少,轨道运输只有莞惠城际轨道交通,厦深铁路正在建设之中,而城市内的轨道交通建设却为零,甚至在远期规划中也没有。水路运输只重视水路运输系统的使用,而不注重对水路运输系统各环节的维护,更别说扩展,这样必然会导致惠州市运输层次结构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是惠州市政府对交通运输缺乏整体观,没有充分认识五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没有了解交通运输供需矛盾深层次的原因,盲目上项目,太注重短期效益,往往忽略长期效益。(五)交通运输体制有待进一步的改革优化目前惠州市交通运输管理主要采用行政和市场并举的方针,行政配置和市场配置相互分割、干扰和抵消,致使资源配置整体格局处于无序状态,使交通结构难以实现均衡和优化。由于目前交通管理体制的限制,使得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受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各种运输方式自成体系,自我配套,各种运输方式内部都有比较完善的布局,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但综合性的交通枢纽却很少建设。

    二、发展惠州交通运输的建议

    (一)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其他运输方式协调配合的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

    中国的国情是人均土地面积比较少,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对解决中国人口粮食问题和人员及货物的运输问题尤为重要,铁路单位路面通过量比公路要大得多,铁路运输的这一特点适合中国国情,也适合惠州市的市情。所以,惠州市应该把重点放在发展铁路运输,包括城际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充分利用轨道交通单位路面通过量远远大于公路运输的特点。比如日本,日本就是在土地供应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解决因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流量和货流量增加的困局。当然轨道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投入成本要远远大于公路运输的前期投入成本,但要解决惠州市交通供需之间的矛盾,必须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交通布局问题,否则只能是疲于应付。惠州市是一个临海城市,在大力发展城际轨道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水上交通来缓解物流量上升的带来的影响。水上运输单位路面的通过量要远远高于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但通达性最差,所以要充分发挥水运交通的潜能,注重对水运交通系统环境的保护、维护和投入,将惠州打造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相形发展,相机发展航空运输的一体化交通体系。

水路运输的缺点范文第4篇

煤炭产品的内在品质差异很大,不同煤种甚至是同一煤种的不同开采区域,硫分、水分、发热量等主要指标都会有很大差异,针对不同类型用煤企业的不同要求,煤炭企业可以市场为导向,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倾斜,突出煤炭产品的某些优势品质,形成核心竞争力,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种。

1.1选煤

煤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燃烧提供热量,也正因此,煤炭交易的计价基础就是发热量。通过重介质、跳汰等方法对煤炭进行洗选加工,能有效去除煤炭中发热量低的矸石等杂质,在提高发热量的同时,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同时,通过选煤加工还能减少燃煤污染物的排放。选煤可脱除煤中50%~80%的灰分、30%~40%的全硫,燃用洗选煤可有效减少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在2011年签订的煤炭合同中,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将含硫量作为计价基准,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看煤炭发热量。并且随着绿色能源理念的进一步推广,节能减排处罚力度的加大,硫分这一指标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选煤已经不再只是一种社会责任,更开始体现其经济效益。

1.2深加工

通过对煤炭产品的深加工,挖掘内在品质潜力,将煤炭加工成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如:气煤作为动力用煤,可以加工成化工用煤和炼焦用煤,也可用于低温干馏等工业生产的原料。不同用途的煤炭销售价格之差在1000元/t以上,因此,利用煤炭产品的某些特质,选择合适的深加工突破口,可以取得高效益和相应领域的高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

1.3配比

有的煤种某些指标不符合用煤企业的生产要求,无法通过选煤加工改变其性质,单独使用经济效益不高,但将几种内在性质不同的煤炭按一定比例加以掺配,事先精确计算出最优的配比,有意识的提高或降低某项指标,就可以提高原先单个煤种的经济效益,达到“1+1>2”的效果。比如:高硫、高发热量煤和低硫、低发热量煤掺配,可配比出中低硫、中高发热量的适用煤。

2价格策略[1]

销售收益最大化首先体现在价格上,要在价格上做文章就要对价格进行精细化管理,对各区域用户的运费、杂费等进行细致调研,以信息化为支撑,综合运用灵活定价、价量捆绑等措施。

2.1以信息化为支撑

建立快捷、高效的信息体系,能够使煤炭企业全面、准确、可靠地了解市场的最新变化,尤其是煤炭价格方面的变化,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掌握煤炭销售工作的主动权。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研究,分析研判政府调控政策的影响[2]。在煤炭供给方面:对主要产煤省份及宁波港、万寨港、南京港等港口进行实地调研,注意与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华东煤炭联合体和主要产煤企业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在煤炭需求方面:对电力、石化、建材、冶金四大主要耗煤行业进行深入研究,从重点煤炭消费企业的进、耗、存的变化提炼出市场变化,指导煤炭价格的制定。

2.2差异化定价

有了快捷、准确、详细的信息为指导,就可以对煤炭销售价格进行差异化运作。即:对不同的区域、行业、用户制定出不同的价格。

(1)到厂价策略:对需要抢占市场的区域,采取以略低于主要竞争对手实际到厂价的价格签订合同,鼓励目标企业多采购,达到打开某一区域市场或提高区域内市场份额的效果。一直以来,煤炭行业通用的定价标准以出矿价或离岸价为主,不同用户因运费、倒转费和其他杂费的不同,虽然出矿价一样,但到厂价差异明显,煤炭销售企业要想抢占某一区域市场,不能依靠出矿价或离岸价低于其他竞争对手,而需要在实际到厂价格上体现竞争优势,以略低于其他供应商的实际到厂价签订煤炭买卖合同,提高用煤企业的采购积极性,减少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和价格话语权,最终达到控制市场的效果。

(2)长协价策略:与长期合作用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3~5年)双方各自履行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现在煤炭海运运费一般都采取长协价的方式,这样不仅能避免因国际油价和供需关系的波动而造成的运费价格大幅变化,而且可以稳定运量、锁定运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不仅在运输领域,在煤炭供应方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约定每年煤炭合同的提价幅度和享受的价格优惠政策,能规避短期市场风险,保证销量,巩固市场份额。

(3)保供价策略:对于华东区域很多煤炭销售企业来说,能全年均衡、充足的兑现供应量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具备这种运力和资源优势的企业应该将这种保供能力作为定价谈判的筹码,在定价上高于其他竞争者。工业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决定了需要有稳定、均衡的煤炭供应作为支撑,但每年电力迎峰渡夏、迎峰渡冬时期,用电负荷攀升,导致煤炭需求激增,包括电厂在内的许多用煤企业都会感觉到煤炭供应的紧张,在这个时期具备相对充足供应量的煤炭销售企业可以将这种保供能力作为加价的筹码,提高销售价格,提升产品核心竞争能力。

2.3质、价、量的捆绑

科学合理地运用优质优价、以量换价、以价换量等价格捆绑策略,将质、价、量有机结合,实现销售量和销售价格的统一,争取销售收益最大化。

2.3.1优质优价

考虑到优质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以及在煤炭配比、环保等方面具有更高经济价值,对发热量高、低硫、低磷的优质资源予以相对较高的定价。发热量20.93MJ/kg和23.03MJ/kg的煤炭不同之处不仅仅只是2.09MJ/kg的热值,更大的差别在于很大一部分煤炭生产企业因地质构造、选煤工艺等因素制约,无法生产出23.03MJ/kg的高热值煤炭。优质煤属于稀缺资源,在燃烧和配比等方面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对优质煤的定价要高于普通煤炭。

2.3.2以量换价

对煤炭采购量大、长期战略合作的企业,采取优惠措施,将采购量和采购价格挂钩,引导形成20%的用户占总销售量80%的结构,即“80/20法则”[3]。对长期战略合作的大客户和战略区域的目标用户,可以采取鼓励用户以采购量的增加换取采购价格的降低,达到稳定销售量,打开区域市场,提高目标用户采购量等目的,进而优化用户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知名度。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煤炭市场疲软时期。

2.3.3以价换量

对于非战略区域用户和采购量相对较小的用户,不能大幅提高采购量,无法作为销售的重点,属于只占总销售量20%的用户行列,对于此类用户,将销售价格高定,以高价格换取煤炭供应量的稳定。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煤炭市场旺销时期。

3渠道策略

华东区域东邻黄海和东海,腹地有长江、京杭大运河、淮河穿过,京广、京九、京沪、陇海、宁西等铁路货运通道在这里交汇,水路和铁路运输都十分方便,可以说全国各地的煤炭包括进口煤,都能够比较方便的到达该地区。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对于提高市场份额,提升产品知名度和价格均有很大帮助。

3.1铁路运输

铁路能够远距离运输大批量货物[4],快捷、方便,可以出现“点对点”销售,中转环节少,成本相对较低,并且时效性强,适合中、长途运输。尤其是在电力系统“迎峰渡冬”和“迎峰渡夏”期间,铁路运输的保供优越性能得到非常好的体现。但受国家铁路计划量的限制和运力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部分时段,运输会受到限制。

3.2公路运输

公路运输快捷、方便,实现“门对门”销售,基本没有中转环节,时效性强,适合短途运输。但其运量小、运距短、成本较高,仅适合在资源地周围的用户使用,不适合大规模批量采购。

3.3水路运输

水路运输运距长,单批次运量大,适合大规模采购,其中:长江内河船队运量在1万t左右,海轮单船运量可在5万t以上,运费相对较低。但水路运输受制于地理环境,运输周期较长,其中:内河船队受船闸和河道影响,一般在15d左右;而海轮则可能受台风、大雾等因素影响发生滞港,影响到达时间。

以上三种传统煤炭运输方式在华东地区广泛存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缺点都很明显,煤炭销售企业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选择一种或几种结合的运输方式。比如:铁路运输到港口装船、公路运输到港口装船、船到港口后经公路或铁路运输到厂,等等。另外,还可以在煤炭消费地建立煤炭储备中心进行快速配送,在运力相对宽松的情况下,通过铁路、公路或水路将煤炭运往消费集散地,在煤炭需求旺季,将煤炭库存释放,通过储备中心的煤炭调节市场,达到变相储存铁路运力,实现淡旺季结合和矿井生产库存前移等战略目的。

4结构策略

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和可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分行业来看,化工、建材、冶金行业的价格承受能力比电力行业高;建材、化工行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比电力、冶金行业好。分区域来看,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福建的经济发展总量大,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安徽、江西经济发展速度快,发展后劲大。因此,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研究如何布局销售结构,对区域和行业进行最优组合。

4.1调整行业结构

4.1.1选择价格承受力强的行业

煤炭采购成本在电力、化工、建材、冶金四大行业的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差异较大,最高在电力行业,约占其总成本的70%~80%,最低在化工行业,约占其总成本的10%~15%。电力行业的价格承受能力相对最弱,但需求的刚性也相对最强。因此,控制行业结构中电煤的合理比重,着力提高包括化工、冶金和建材行业所占的比重,对提高销售价格起着关键性作用。

4.1.2选择发展好的行业

四大行业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各有不同,煤炭销售企业要结合自身产品的特点和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行业作为主供行业。首先是建材行业,2010年全年累计水泥产量18.68亿t,同比增长15.5%。受国家抑制部分产业宗雷:浅谈华东区域煤炭市场营销策略产能过剩政策的影响,2010年水泥行业新增产能呈逐月下降的趋势,水泥供大于求的形势将偏向供求稳定,未来发展前景较好。其次是化工行业,2010年,化工行业开工生产情况相对较好,主要煤化工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其中:甲醇产量1574.3万t,同比增长26.2%;烧碱产量2086.7万t,同比增长12.8%;纯碱产量2029.3万t,同比增长4.2%;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产量同比增长2.5%。在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随着油价上涨,新型煤化工的成本优势进一步显现,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油等项目前景看好,今后几年化工行业煤炭需求有望保持较高增速。再次是电力行业,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4.19万亿kW·h,同比增长14.6%。“十二五”时期,火电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仅2011年新开工机组就将达到8000万kW,预计“十二五”时期新开工建设的火电机组在2.6~2.7亿kW,与此同时,电力全行业亏损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最后是冶金行业,2010年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5.90亿t、6.27亿t和7.96亿t,同比分别增长7.4%、9.3%和14.7%,增幅分别比2009年回落8.5、4.2和3.8个百分点。钢铁行业的生产整体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但受国际铁矿石价格高位运行的影响,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仍低于工业领域的平均水平,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不强,钢铁工业高速发展阶段已近尾声。

调整行业结构,在保证基本销量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四大行业中发展速度和盈利能力较好的建材和化工的比例,兼顾电力和冶金,达到行业分散、重点突出的架构体系,以规避市场风险,追求高额利润。

4.2调整区域结构

华东六省一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以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水平为例:江苏省达到40903亿元,增长13.5%,仅次于广东,排名全国第二;山东省39416.2亿元,增长12.5%,排名第三;浙江省27100亿元,增长11.8%,排名第四;上海市16872.42亿元,增长9.9%,排名全国第九;福建省13800亿元,增长13.8%,居第十二位;安徽省12263.4亿元,增长14.5%,居第十四位;江西省9435亿元,增长14%,居第十九位。

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福建区位优势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对价格的接受能力强,因此历来都是众煤企的必争之地,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便捷的物流体系,反而造成区域内市场敏感,需求价格弹性高;而安徽、江西承接产业转移和中部崛起的重任,优惠政策多,经济发展潜力大,且相对来说市场竞争压力小,需求价格弹性低。调整区域结构,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综合考虑价格、渠道和行业因素,在保证销量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优化组合,尽可能地向有优势的区域倾斜。

水路运输的缺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交通条件;城市发展;教学研究;周口市

引言

周口市位于中国河南省东南部,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处。东临安徽省阜阳市,西接河南漯河市、许昌市,南与驻马店市相连,北与开封、商丘市接壤。经调查,周口市交通教学资源丰富,交通布局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和网络化方向的发展和变化,不仅对人们的生产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类生存的空间――聚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大家所熟知的――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为例,在几年之前还是农村里面的一片农耕地,而随着新区的规划、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这块土地吸引着很多的投资者。那么,它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从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过程中,我们能发现什么呢?本文通过对周口地区的交通资源的分析并结合相关教学方式的阐述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周口市交通概况

地理教学中的主要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以及管道运输,这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各有利弊。铁路运输的优势在于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受自然影响小,连续性好,但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灵活性较差;公路运输的优势在于发展快,应用广,地位日趋重要,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但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输的优点在于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缺点在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航空运输的优势在于,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运输方式,弊端在于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管道: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管理方便,但需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周口市定位清晰,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建设为重点,大办交通,办大交通,努力搭建周口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交通平台,在全省率先构建了公铁水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公路网络四通八达

全市公路总里程24294公里,位居全省第四,其中高速公路451公里,境内大广、南洛、永登、周商四条高速公路,百平方公里密度达3.8公里,是全省为数不多的高速环城的省辖市之一,初步形成了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高速公路网络。干线公路1388公里,逐步实现“县县畅、乡乡联”和“农村骨干路网等级化”目标。

二、铁路建设

郑合高铁(郑州经周口至合肥高速铁路),又称郑合客运专线,是河南省规划的“米”字型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口境内约130公里,途径扶沟县、西华县、川汇区、淮阳县、项城市、沈丘县等县市区进入安徽省境内。速度目标值350km/h,初步规划前期开行列车44对,满足开行列车57对。

三、内河航运通江达海

周口古称周家渡口,因航运而得名,因航运而振兴。境内拥有沙河、颍河、涡河、贾鲁河、汾泉河五条具备航运开发条件的河流,总里程约430公里。通航里程、航运生产、船舶拥有量等均位居全省第一。沙颍河常年通航,周口已成为河南航运的“桥头堡”,直通华东地区。船舶从周口启航,经项城、沈丘进入安徽界首,进入淮河、经过蚌埠、五河,进入洪泽湖,与京杭大运河连接,进入华东航道网,往南经杨州,入长江,至黄海。

2 交通教学资源研究

2.1 交通资源

机西高速是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至周口西华的高速公路,是河南省高速公路建设的重点项目。建成后的机西高速公路可沟通连接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等多条高速,显著提高高速路网连通水平,提成战时交通保障能力。有利于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2 周口历史交通资源

周口市在历史上就受到交通资源的影响,从明代中期以后,周口就是一个水旱码头,南船北马兼而有之。京汉铁路计划从周口经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就是它的地理优势。在京汉铁路经过漯河之前,漯河只不过是相当于现在的一两个行政村。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漯河都没有优势。由于的干预,贯通南北的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绕道漯河而偏离周口,改变了两座城市的命运,造成了今日周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历史之痛。的狭隘与偏见,使周口失去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不但没有照顾好老乡,反而使周口一带的经济滞后了半个多世纪。倘若当年能换个角度看问题,有一点地理教学思维,对修筑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了解,试看今日的漯河场⒅芗铱......

以周家口这个非常典型的能够说明交通运输布局的时空变化的例子,形象的展现了由于交通线规划的变化,交通线发展或者交通线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速度的快慢。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推理能力。

3教学研究交通布局特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原来在市中心的住宅区和占地大的工业由于地价不断上涨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向地区转移,而商业和服务业则向市中心集聚。在郊区,由于交通的改善缩短了市区和郊区的距离,人们逐渐前往郊区居住,随之大型购物中心、超市及休闲设施也向郊区迁移。

下面我们就以大家熟悉的城市―周口市为例,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

周口地处平原地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没有山区的地级市,平原地形对陆路交通线的布局限制性较小,交通线的布局特点适当的照顾了沿线重要的经济点,并适当的从城市的边缘经过。有车站必繁华,双车站定中心,以周口市新汽车站、火车站为例,新车站的选址,向南发展,远离市中心,从而很好的实现了人员分流,不仅很好的减轻了市区交通拥堵的压力,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而且很大程度的拉大了城市框架,为周口市预留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缺点在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自然因素决定港口的位置,经济腹地决定港口的兴衰,城市决定港口的发展。

周口港,位于周口市沙河南岸,西距周淮铁路桥500米沙颍河航运开发。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腹地范围越广,经济越发达,对港口建设越有利,另外还需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运作机制。周口基本满足内陆沿河地区的筑港条件,完善周口“公铁水一体化”大交通格局,建设周口港,能使周口快速融入华东经济圈,标志着周口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又迈出可喜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