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改革的利弊

高考改革的利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考改革的利弊

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听力 取消的原因 利弊

2005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从2005年开始,普通高校招生对考生外语听力测试不再做全国统一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地教育实际,自行决定考试形式、考试时间和计分办法。” 此后,浙江、陕西、甘肃、贵州等省相继取消了高考中的英语听力测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山东省在2012年2月的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闻通气会上宣布:“从2014年起,外语考试科目中的听力考试不再纳入夏季高考统一考试内容。”笔者本人为山东省某县一中高二英语教师,就政策后近一年经历的英语学习和教学变化,分析下高考中取消英语听力的原因与利弊

一、高考英语听力测试取消的原因

有些省份取消听力是因为听力测试时听力播音容易受到雷电、放音设备故障和供电中断等影响。比如,南方的省份夏季高考时正处于多雷雨期,雷击容易影响放音设备。所以浙江在2005年宣布暂时取消英语听力测试时有关负责人表示:“外语听力测试对设备、环境以及监考人员要求比较高,突发因素多,一旦在测试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的后果无法估量和弥补。”

还有一个原因是考场环境受外界因素干扰。听力考试时考场周围要求绝对安静,禁止过路汽车按喇叭,禁止大声喧哗等。因为对外界环境的要求比较高,英语听力测试时容易对社会造成一些不便。

而山东省取消2014年高考的英语听力测试主要是为了给学生减轻负担,给英语热降温。2014年山东省高考外语科目不仅取消英语听力测试而且英语分值也降低了30分,从满分150分减到了120分。消息传出后,社会上反响不一。有些高中英语老师认为,将听力统一测试从高考中彻底拿掉,对教学造成的影响让人担忧。有些人很是赞赏,更认为不应该强制学生学英语,高考也不一定要考英语。

二、山东省高考取消英语听力的利处

取消英语听力降低分数比重,这对很多不愿意学外语的人和以后专业无需外语的学生来说,是个好消息。他们确实可以减轻学习负担,把更多时间放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和科目上。笔者在告诉所带的学生们这个消息时,大部分同学都很高兴,欢呼雀跃。因为他们觉得英语很难学,英语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痛,现在压力终于可以减轻一些了。不考听力后,有些同学的英语成绩也提高了很多。

三、山东省高考取消英语听力的弊端

取消高考英语听力测试,会误导学校和学生。在高考指挥棒的强烈导向下,取消外语听力测试,客观上意味着放出“听力不重要”的信号。取消测试原意是减轻学生负担,给英语学习热降温。但是自从高考英语听力测试被取消的消息后,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删去了统一的听力训练,而原来学生至少一周可以有三次听力训练。而且现在学生也不爱学习英语了,现在班里很多学生高二的英语水平还比不上初中时好。

取消高考英语听力测试,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听说读写”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本能力要求。婴幼儿在学说话时,最先模仿的是他们听到的话语。可以说,先有“听”然后才有“说”,“听”是学生培养英语学习能力的基本。对于我们这些偏远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如果平常没有听力训练,本来就说不出口的哑巴英语,再加上听不懂的聋子英语,就成了“聋哑英语”了。而“聋哑英语”是英语学习中我们最不想见到的最糟糕的结果。

取消高考英语听力测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长远发展。学生考上大学后需要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如果高中阶段不进行听力训练,他们准备这两项考试的听力部分时会感到非常难。而大学毕业后,很多人在工作时也需要与外国人进行英语会话。在高中阶段,英语听力训练是必要的,因为英语听力和口语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表现。

取消高考英语听力测试,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和需要。当今社会越来越全球化,变成一个地球村,使得英语成为必要的沟通工具。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是新时代对年轻人的要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取消高考英语听力测试弊大于利。如果因为放音设备等硬件因素而取消听力高考,可以说是因噎废食。现在科技发展迅速,这个应该不会成为难题。高考听力测试存在的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极有可能避免的。而如果想降低外语比重减轻学生负担,取消高考英语听力测试并不是上策,倒不如降低外语笔试试题难度或减少完型填空及阅读等题型的分数。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应该更重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高考不考英语听力,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视听力,而是将英语听力从高考英语中独立出来,更加强调“听”的能力,使学生对听力学习更加重视。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会继续坚持外语教学和听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让他们可以听得清楚明白, 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第2篇

答:将来,高考将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方式,高中3年的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即目前的会考)成绩和高考成绩一起,将共同成为高考录取考量的因素。过去,广西高考录取唯分数马首是瞻;高考改革之后,我们将会以―个恰当的方式,将学生的各项指标呈给录取的高校,各高校按照自己的需要择优录取。这种“恰当的方式”。会在将来的新高考方案中有所表达,“有的大学关心(学生的)单科成绩。有的大学关心学生的某项特长,有的大学更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考分数只是其中的一项考察标准”。

目前,国家新高考改革方案尚未出台,广西的高考改革方案也在研究当中,会在“国改”出来之后,参照“国改”及外省的先进经验,并综合考虑广西本地的实际情况,于今年内出台“征求意见稿”。

广西高中课改采取“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的做法,今年秋季高一新生,将成为广西高中课改第一批“尝鲜”的人。2012年高一新生学习生活执行新的课改方案,而高二、高三按原方案执行。高考也一样,3年之后的2015年,当2012级高一新生毕业时,将执行新的高考录取方案。

问:广西的高中课改起步较晚,兄弟省份前期的课改实验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吗?

答:虽然我们起步较晚,但从2004年起。我们的课改专家就开始到各省区调研,得以吸纳各地高考改革的经验。目前,各省区高考的改革方案一共有3种,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会考成绩等因素都纳入了考察范围,不同之处是各项指标所占的比重不同。此外,高中会考成绩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软指标。

第一种,以高考分数排名投档,学生的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会考)作为一些“辅助项目”,仅供录取高校参考。目前,我国大部分发达地区的高考,都采取这种模式。

第二种,将学生的成长记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一定比例进行量化,和高考分数一起计入高考的总成绩。学生以高考总成绩进行排名和投档。目前,湖南、新疆等省医采取这样的录取方式。

第三种,学生的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分数一起100%计入高考总分,按照高考总分进行排名投档。目前。海南采取这一方案。

据介绍,这3种方案各有长短,各有侧重,广西会权衡利弊,设置更为科学、公平并适应本地区特点的新高考改革方案。

问: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贫乏,老师能开多少选修课?如果开不了,又怎样保证教育公平?高中课改最大的难点在哪里?高中课改课程内客变化那么大,选修课那么多,师资跟不上怎么办?

答:在高中布局调整方面。我区提前5年为高中教改做好了准备。在这5年间,农村各地撤点并校,整合教育资源,村、镇高中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目前,广西460所高中里,超过90%集中在县级以上地区,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师资力量提升。

教改的关键在师资,要把教改的核心渗透到老师的教学理念中,并带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师资培训是我区启动的第一个课改相关项目。2010年8月,全区所有市县的教育局负责人。各高中学校的校长、副校长和教务主任,都已完成了培训。高中课改对师资有严格要求:不培训不上岗,不合格不上岗。

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第3篇

随着新课程首次高考及招生工作的结束,人们开始对新课程高考方案进行反思和研究。对于高考这样一种关乎千万考生、千万家庭利益的评价手段和制度,考什么,怎么考,怎样考更有利,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注。为此,在新课程首次高考之后,我们必须理性地反思走过的历程,分析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把改革的事情做得更好。

体现和保证基础性

把基础会考作为高考方案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经过反复考量、权衡利弊的结果。

普通高中会考制度在海南一直坚持到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始。由于种种原因,大家在研究高考方案之初都希望不要再做有名无实的事情,主张取消会考,减轻负担。但是,在经过认真研究高中新课程方案之后,大家还是统一了思想:不是会考制度不好,不能简单地取消,而是要扬长避短,不断改进,使之更好地服务和促进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

高考方案的制订必须依据课程方案,课程方案对于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要求是:

时代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基础性——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选择性——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行)》)。

作为基础会考,最主要的就是在“基础性”上得到体现和保证。很显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对于“基础性”表述有两点:一是“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二是“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基础”。我省高考方案的“3+3”中,前者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指向的是综合“共同基础”,后者分别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与物理、化学、生物,指向的是侧重文科或理科不同方向发展学生的“不同基础”。但是,如果而已,还是没有真正解决“共同基础”问题。

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高中阶段仍处在人生发展打基础的阶段。侧重文科发展的学生,需要科学素养的基础;侧重理科发展的学生,需要人文素养的基础。基础会考定位于学业水平检测,体现的就是“基础”;采取文理学科反向考试,照应的是“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共同”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由于我省高考方案规定高考科目在会考中不考,也就达到了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的目的。

公众眼中的新高考

2007年高考已经过去,但是人们对新方案有怎样的反应?我们又有怎样的再认识?

为了了解人们对于新课程高考方案的意见,我们在高考评卷期间曾经作过一次调查(发出问卷380份,收回356份)。

对于“基础会考中文科考理化生、理科考政史地的做法”,调查结果是:

选项 认同数

很好 82

还可以142

一般 51

不太理想 57

很不理想 21

经过这两年的基础会考实践,大家对于其实现课程修习的基础性、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均衡性是认同的。正因为如此,对反向考试的做法,认为“很好”和“还可以”的认同率达到了63%。

对于“基础会考以10%计入高考总分,您觉得这个比例设计是否恰当”,调查结果是:

选项认同数

合理124

一般121

不合理、应该提高所占比例47

不合理、应该降低所占比例57

选择“合理”和“一般”选项的认同率达到69%,而选择“应该提高”和“应该降低”的大体持平,这表明对于这样一种比例与高考挂钩大家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再看2007届考生会考成绩:

文科考生 成绩理科考生 成绩

4科平均总分 260.284科平均总分 320.38

物理平均分54.5 政治平均分 85.2

化学平均分71.0 历史平均分 81.3

生物平均分66.0 地理平均分 79.6

技术平均分68.7 技术平均分 74.3

从考试结果看,无论是文科考生还是理科考生,考试成绩在相应层面都基本达到了考试的预期目标,难度适中,差距不大。既促进了课程的开设,又保证了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基础。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和考试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实行基础会考和基础会考的反向考试以及以10%的成绩比例与高考挂钩的做法,利大于弊,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推动新课程改革

反思会考方案的研制理念,我们深感其具有科学性;分析高考后的调查反馈,我们深感其大众认同度;展望课改的深化推进,我们深感仍需改进和发展。首批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省区,高考方案各具特色,大家也都在不同层面进行反思与比较。

我省基础会考的基本做法是:考试科目4科,实行的是反向考试,成绩以10%计入高考。其基本特点是:体现了共同基础和不同基础的有机结合,减轻了以往会考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了学校按照新课程要求开齐课程。比较其他省、市、区的高考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省的方案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如果按照有的省市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把非学术性课程统统纳入考试范畴,而且同样将考试成绩以一定比例计入高考,这样做虽然一者显得全面,二者促进课程开设。但是,这样的做法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二是使得非学术性课程的素质特性和体验特性转变为理论性、知识性学习。

我省的基础会考也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学科的实验实践能力考查,单靠纸笔方式是难以解决的。在教学安排层面,由于基础会考与高考成绩挂钩,加上会考时间安排在上一年高考之后,学校须挤出时间来安排复习,这对于其他课程的开设及教学秩序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第4篇

《中国教师》:目前随迁子女的高考以及教育状况是怎样的?有哪些问题?

晋军:各地高考报名,一般都要求学籍和户籍的一致。目前在北京的随迁子女,就出现了户籍和学籍的不一致,导致既无法在北京报名,也无法在户籍所在地报名的情况。除了报名外,部分在京随迁子女长期在北京生活,但高考要返回原籍,于是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甚至教材都不一样,导致成绩急剧下降,甚至出现悲观厌世。相关的媒体报道较多。

《中国教师》:随迁子女与留守儿童哪个群体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随迁与留守,哪种情况对孩子的成长更好?

晋军:这需要专门的研究,才可做出准确判断。随迁和留守,都要面临不同的问题。而且,随迁和留守的利弊,不仅是户籍和流动的问题,也是阶层的问题。对于白领和建筑工的子女,随迁和留守的意义相当不同。

《中国教师》:如何评价“异地高考”政策?

晋军:“异地高考”应该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一个关键步骤。四部委的努力,值得肯定。

《中国教师》:“异地高考”是否能解决目前随迁子女高考的问题?

晋军:对于很多高三随迁子女来说,他们关心的是2013年在哪里高考。各地高考报名通常在11月,如果“异地高考”方案不能在此之前出台,这就意味着现在上高三的随迁子女明年只能返回原籍高考。

《中国教师》:目前的“异地高考”政策是否合理,如果需要设置限制条件,目前的条件是否合适,怎样的条件合适?譬如家长的工作,哪些工作符合条件,哪些不符合,这其中涉及怎样的价值判断,这样的价值判断又有怎样的社会影响?

晋军:这也是家长、学者和媒体最关注的问题。四部委《意见》,也许可以形容为“用分层的方式来缓解户籍的问题”。对于各地教育部门,出台具有操作性的异地高考方案,关键在于如何选择资格标准,也许会出现“以(将会增加考生的)人数定(异地高考准入的)条件”的情况,如“连续就学”和“稳定就业”条件中的几年,就可能根据将增加的考生数量来确定。从根本上说,这还是一种计划经济的思路。当然,这并不能否定《意见》的积极意义。进步总是一点一滴汇集而成的。

《中国教师》:如何看待此次政策“由下而上”的路径?这是否表示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趋于民主化发展?有何意义?

晋军:媒体并没有四部委《意见》出台过程的报道,所以我们无法判断,来自家长、媒体和学者的声音,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但我个人认为,无论民间的声音这次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它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民间的声音不仅仅在推动教育公平,而且还在更大的层面上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

《中国教师》:“异地高考”政策在哪些省份会更容易实施?为什么?

晋军:高考竞争越激烈的省份,政策出台也就越容易。山东就是一个例证。

《中国教师》:山东省现已废除了高考户籍限制:即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山东户籍考生均可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山东省考生享受同等录取政策。您觉得山东省这个成功的案例对于全国其他省份有可借鉴的地方吗?

晋军:对河南也许有,但对北京、上海就不一定。

《中国教师》:上海市政府召开的新闻会透露,上海方案将采用积分制,综合考虑外来务工者在沪的职业情况与其随迁子女的就读年限。您对此的评价是?

晋军:符合《意见》精神,关键是积分制的具体计算方式。

《中国教师》:由于广东高校资源少,因此“异地高考”的阻力颇大,您觉得是否可以通过扶持民办教育或者取消重点大学等方式进行改革?

晋军:这需要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的学者来回答。关键不是要不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而是如何才能积极稳妥地发展。

《中国教师》:怎样区分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

晋军:有研究宪法的学者提出,如果随迁子女的父母是“真诚地在流入地定居”,就不能算作高考移民。高考移民的存在,是因为省际之间存在的中学教育资源和高考录取机会的巨大差距。有针对较低教育资源的逆向高考移民,也有瞄准较高录取机会的正向高考移民。如果能缓解和消除这些差距,两类高考移民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中国教师》:“异地高考”是否必然会成为经济精英、政治精英攫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这种情况应如何避免?

晋军:现实来看,异地高考的方案必然是分层的。任何一个现代社会,都是一个分层的社会,资源在各阶层之间的分布必然是不均匀的。不过,一个较好的社会,是一个机会在各阶层之间较为均匀分布的一个社会。而一个较不好的社会,是一个资源和机会的分布都是不均匀的社会。所以,分层的方案,也有较好的和较不好的区分。较好的分层方案中,机会的分布对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包容度较高,而较不好的分层方案中,机会的分布对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包容度较低。

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考数学;选择题;解题技巧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88-01近年来,在高考数学选择问题一直稳定在12个问题,60分,数学问题总分的40%。高考数学选择是知识考试小综合,包含各种各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很强的通用性,包含很多的灵活、广泛的知识,等等。所以,考生可以在多个选择当中得到高分,对高考数学的整体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文对于高考数学选择问题回答关键技能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于高考数学选择题的攻破具有很大的帮助,为提高高考数学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给考生们的高考数学带来积极的作用。

1.高考数学选择题概述

在高考数学当中,选择属于中低试题的难度,只有个别主题属于高困难问题,在一般情况下,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在多个选择当中,答题人需要充分利用问题和选项设置两个方面为解决问题提供的已知信息,可以使用执行大多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快速选择,这样能够保存写解决问题的过程所消耗的时间。高考数学几乎每个选择有两个或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测试考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和问题分析,判断,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数学考试的过程当中,对于数学问题的提出是能够促使学生进行了思考和进步的基本根源,在进行高考数学选择题作答时,要想获得理想的成绩,考生应具备以下三点必要条件:其一,准确性是解答选择题的基础条件。由于选择题不可以设置中间分,所以一旦选择错项,就会全题失分。这就要求考生应严格、仔细审题,深入分析题设的已知条件,运用正确的数学方法进行推演,避免出现疏漏之处。在选择答案后应认真检验,以确保其准确性;其二,迅速是获取高分的重要保障。在高考中,由于考生在各题型之间安排时间不当,而造成超时失分的现象屡见不鲜。笔者建议对高考数学选择题的作答时间应控制在 40 分左右,解答速度越快越好,为后续填空题和解答题提供充裕时间。但是,一定要在确保准确性的前提下提速,每道选择题应在 2~4 分钟内完成;其三,灵活运用解题技巧是保证选择题解答快速和准确的关键所在。每一个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所以,考生应针对题目要求灵活选用最为便捷、高效的解题技巧,化繁为简地进行解答。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解题技巧不是独立存在的,考生应学会综合运用解题技巧,以利于高质量地完成作答。

2.高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使用高考数学选择相关的技能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关于选择的定性判断,应避免使用定量计算来解决复杂;能够使用特殊的值来确定正确的选择,应避免使用传统的方法来解决;能够使用间接法寻求正确的答案,应该避免使用直接法,各种方法的选择,应该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高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技巧主要包括:

2.1直接法。直接法的出发点是题目的条件下,综合运用相关的概念、本质、原理、公式和定理的数学知识,经过严格的推理和精确的计算,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进行一个相应的选择,进行选项判断。这种解决问题的技术用于涉及自然、歧视或算法的概念是相对简单的选择主题,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

2.2代入验证法。代入验证方法是将答案列入选项变成干进行验证,观察结果是否满足问题集的条件,然后选择符合要求的问题设置的选项。当使用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可以确定反过来要根据这个问题,你可以大大增加他们的速度,从而节省时间的答案。

2.3分析排除法。分析排除法是利用选择题的答案为单一解的特征,即每一道选择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从而判定题设条件与各选项之间的关系,经过严密地分析、推理、判断、计算,将与题设相矛盾的选项进行逐一排除,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这种解题技巧适用于定性型或不易求解的单项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准确性。

2.4估值推算法。估值推算法是根据题设条件进行近似值推算,以此判断与哪个选项相接近,或者是将题设条件和结论与选定的一个数值进行比较,进而探求正确结论。这种解题技巧适用于比较数值大小或确定位置的选择题。

2.5特殊取值法。特殊值方法是使用特殊的值(值应该尽可能简单)一代在干旱的探索,和快速和清晰的得到正确的答案。特殊值一般包括特殊数字、图形、位置、点,函数类型和分辨率等。这类问题解决技巧适用于题目设定条件的普遍性和结论有选择的不确定性的题目。

2.6图解法。图解法是基于问题集的条件或结论相关的几何意义,并画出图形或图像,利用几何直观,以确定已知和未知的答案之间的关系,迅速而直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技巧使学生必须数量形式相结合的理念,扎实掌握函数图像,并绘制图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找到合适的结论。

3.结论

总而言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进行发展,而对于学生们来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最重要的考试就是高考了。高考数学在高考的成败当中起着很大的决定性作用。高考数学选择题的做法有很多种,也有十分强的技巧性,如果考生能够好好把握,那么对于高考生的数学成绩是有很大的帮助的。高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思路应是充分挖掘题目的个性特征,利用题设暗示信息,选择和运用与之相匹配解题技巧,探寻简便解法,以提高解答数学选择题的准确性和速度,为后续试题的作答节省时间。本文对于高考数学选择题的技巧进行总结,分析了各种做题方法与技巧的利弊,希望能够给考生更多的帮助,使考生的高考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参考文献:

[1]门洪鑫.高考数学选择题的分析和解题技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3,(34)

[2]陈彩堂.巧思妙构繁中求简――高考数学选择题解法技巧例析[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1,(1)

[3]杨建军.高考数学选择题特例法解题技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