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农业建设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描述了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其次对当前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数字时代;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为推进我国农村发展,使农村跟上城市发展的节奏,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农业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数字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渐进入新阶段,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相关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意义
农业科技档案是对农业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其中包括农、林、牧、渔、水利、气象、土地等涉农各业在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具有一定查阅价值的文字、声像、电子等资料。农业科技档案是一种特殊信息资源,其原始性特征使其在农业科研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是持续的,因而对其开发与利用也是持续的。数字时代背景下,为推进我国农村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也逐渐进入了新阶段,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为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就需要进一步拓展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益,将更多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科研成果,促进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1]31。
二、当前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问题如下。
1.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缺乏规范性。
随着我国对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的重视,培养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技成果也不断增多。然而,对于这些农业科技成果的收集归档,却由于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导致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鉴定、分类、编目、归档等工作存在程序、步骤不规范的问题。这使得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受到影响,难以很好地进行查考利用[2]17。
2.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薄弱。
农业科技档案成果往往就是一些文字、数据、影像等资料,里面的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内容枯燥,专业以外的人员往往无法认识到其中价值。目前,一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档案管理的专业意识薄弱,在整理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态度,导致一些科技项目档案资料不齐全,无法很好地体现科技项目的全过程和具体成果。甚至有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将在工作中积累的有价值的科技档案资料据为己有,不愿移交归档,致使部分档案资料流失。
3.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低,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已逐渐渗入了各个领域,在档案管理方面,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档案管理服务企业都开始进行数字化改革,将内部保存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使更多的用户能够通过网络查阅和下载,使一个信息资源能够同时给许多不同的人查阅。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水平相对低,没有跟上现实需求,农业科技档案的检索速度慢,且存在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此外,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还存在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对于不同保密级别的农业科技档案没有进行区别对待,造成科技档案信息泄密事件时有发生[3]67。
4.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开发利用手段和方法落后。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不足不仅仅体现在管理和利用上,还体现在开发方面。目前,我国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采集主要还是人工采集,仅在编写目录时才用到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功能,档案的编研工作更是进行得较少,这非常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三、数字时代背景下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1.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
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可以说是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物质基础。农业科研院所应严格依据《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实际情况,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做到“三纳入”。“三纳入”即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农业科研的最初的工作计划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档案管理与布置科研任务同步,保证整个农业科研都做好记录和资料的保存;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农业科研的工作程序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与检查科研活动进度同步,从而推进农业科技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的规范化;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与科技人员考核奖惩同步,实现权责分明,有责可追,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维护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4]91。
2.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关键。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的提升是多方面的。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作用的宣传教育,让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认识到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自身所承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其次,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技档案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科技档案业务知识储备,进一步了解自身的权责,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对于需要进行保密的农业科技档案,也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与此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还要熟悉农业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程序,抓住关键阶段、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与农业科研人员的互动性,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等工作,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再利用做好准备。此外,相关部门还要顺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定期开展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培训,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统计工作,同时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打好基础。
3.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注重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手段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科研工作呈现出了课题协作多样化、学术交流多元化、情报交流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这虽然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交流和科技成果推广,但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保密工作的难度。我国相关部门要理清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与保密的关系,对于鼓励推广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加强推广。对于要求严格保密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严格依据《科学技术保密条例》《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好保密工作,对于泄密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依法进行惩处。与此同时,我国相关部门也要调拨专业技术人员,构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依据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对科技信息的不同层次的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密,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推广与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步推进。
4.加强信息开发,提高服务水平。
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面向现代化,就必须树立信息观念、强化效益观念,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彻底转变传统的重保管、轻利用的服务理念和被动的服务方式,主动与农业科研部门开展合作,深入农业科研一线,主动了解新时期的农业科研工作的现实需求,明确服务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服务效率,调整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收集的重点内容,提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实用性[5]64。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拓宽工作领域。在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的基础上,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紧跟现实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主动拓宽工作领域。首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做好准备工作,跟随农科院的农业科研成果示范推广、科技下乡等活动进入一线,开展科技宣传、信息咨询等服务,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作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农业科研工作对于档案信息的实际需求。对于一些值得宣传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可以通过各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传播,实现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其次,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档案信息的深度加工,对一些重要的符合农业科研工作的现实需求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结合现实需求,构建科技成果数据库、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编制农业科技档案检索工具,方便农业科研工作人员进行查询检索。此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等处理,提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性,使农业科研部门能够很好地了解当前我国的农业科研状况,避免一些课题产生重复性的问题,减少国家农业科研资源的浪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发挥农业科技学术交流的纽带功能,积极开办科技教育、信息交流等相关活动,这样一方面能够推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共享,促进各相关部门互通有无,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开放和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拓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资金来源,从而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改革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反馈制度。通过反馈信息,总结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工作的经验教训,对于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改进,使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缺乏规范性、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薄弱、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低等相关问题,提出了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等对策建议。
作者:陈茜茜 单位:南通市农业科技档案馆
参考文献
[1]张振玲.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新思路探索[J].山东农业科学,2010(5).
[2]郭朋,张宇航,赵伟锋,李淑侠.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1(3).
[3]梁海萍,唐翼锋.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些探索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2).
计划20__年全市增加安装区域天气自动站50个,20__年10月底再完成10个区域天气自动站安装任务。区域天气自动站建成后,观测的时间和空间有较大的改观,观测时间由过去的3~6小时间隔,缩短到每10分钟的观测时间间隔,观测空间由原来的几十公里缩短到十公里左右,城市能缩短到五公里。区域天气自动站的建设对开展精细化预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能够极大的提高气象预报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对干旱等气候灾害的监测能力,为开发利用水资源、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评估、城市小环境气候模拟提供资料;从而使气象决策服务在济南市“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的总体要求中更好的发挥作用,能更好的满足防灾减灾需求。
2、紫外线观测仪
近年来,由于平流层臭氧遭到日趋严重的破坏,地面接受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多,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同自己的正常生活、生存密切关系的环境及其影响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变化情况,以便采取各种对策和措施,来保护环境和保护人们自己。紫外线观测仪是紫外线预报的基础工作,紫外线观测仪的建设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局20__年已完成安装了5个紫外线观测仪,计划20__年底再完成6个紫外线观测仪的建设任务。
3、气象综合信息共享平台
充分利用社会气象信息资源,整合气象信息资源并服务于全社会,建立气象与水利、林业等综合应用型基础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处理、传输支持系统,为实现决策服务数字化、信息化创建快速数据支持系统。气象综合信息共享平台计划20__年建成,以更好发挥现代化建设效益,减少重复建设投资,从而形成济南大气象格局,实现全市气象资源共享,共同为济南市的经济建设服务。
4、自动闪电定位仪和闪电数值处理系统
雷电是自然界中雷云与雷云或是雷云与大地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它有电压高、电流大、能量释放时间短等特点。会造成人员伤亡、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森林大面积烧毁、建筑物毁坏、油库爆炸起火、通讯系统瘫痪和家电设备损坏等灾害。目前,粤、港、澳已经开始联合组建闪电定位网,以保证当地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避免受到损失。计划20__年底完成共9个自动闪电定位仪站点的建设任务,20__年底完成2个站点的建设,同时完成闪电数值处理系统建设任务。该站网和闪电数值处理系统建成后,可以以最便捷方法让公众及各行各业得到最新信息,使人们可以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雷电防护。
5、农业与生态气象数字化决策服务支持系统
决策气象服务系统是以为农业、农村经济、农民服务、以防灾减灾和气候资源利用为重点,将自然资源及气象服务数字化,农业与气象分析定量化,决策服务智能化,资料和结论输出图形、图像化。为各级政府、农业生产各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快速、连续动态、直观、多功能、数字化的参考决策背景资料和气象服务材料,这将对气象强化“三农”服务,为各级政府和农业生产部门在宏观和微观指导农业生产和决策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计划20__年完成“农气数字化决策服务平台”和“灾情收集、摄像、通信、GPS信息处理”两项任务。
6、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保障系统
济南是干旱、冰雹等灾害活动频繁区。水资源缺乏,但空中水资源比较丰富,每年流经山东的上空水资源尚不足5转化为地面降水,可见开发利用的潜力是很大的。冰雹灾害活动频繁区多为黄河以北区域的商河、济阳和章丘北部,每年都遭遇1-2次的冰雹袭击。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将成为发展的主旋律,气象防灾减灾更为重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更加艰巨。建立机动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是必要的。
根据省发改委下发的《山东省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__—20__年》和《济南市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设想,建立人工影响天气济南示范基地和现代化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建立健全监测及作业催化系统、科学作业指挥系统;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在气象防灾减灾中取得明显成效。到20__年,人工影响天气总体规模、科技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达到全国省会城市领先水平。计划20__年底完成人工影响天气济南示范基地勘察、征地、设计任务,完成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保障系统的开发应用。该系统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利用空中水资源,服务与我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最大限度的保证泉水喷涌。
7、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警预报平台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一、图书馆数字化概述
21世纪作为一个以计算机和知识经济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时代,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是其主要特征。数字图书馆依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伴随网络蓬勃发展。数字图书馆不同于传统图书馆概念,以存储、传播和提供利用信息知识不变为宗旨,向着信息资源数字、信息传递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方向高速发展,这也使得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产生质的飞跃。
(一)图书馆数字化的概念。美国数字图书馆对图书馆数字化的定义是“图书馆数字化是挑选、构造和提供存储数字化作品集合的智能化入口,同时对这些数字化作品集合进行加工、有序化重组,保证其完整性和永存性,从而使得这些数字化作品集合能够随时、经济地被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利用”。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主要构成因素有: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整合化的数字资源,网络信息服务的主动机制,各图书馆间的合作关系以及网络信息服务的人才团队。
(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特点。图书馆数字化是以多媒体信息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网络通信等为基础,拥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 计算机化的管理。图书馆数字化具有智能化的特征,因此使用计算机手段管理数字信息化资源,并对各业务工作实行计算机式的管理。
2. 数字化的信息存储。图书馆数字化以电子格式的形式存储海量数据,采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存储处理技术,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提供访问接口和信息保护等有效操作。
3.便捷的查询手段。数字化图书馆依靠网络连接,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各种电子通信手段,连接图书馆信息和网络信息中心,提供各种查询服务。为信息检索提供方便的人机交互方式,用户不必再担心地理位置和信息的物理位置。
4.自主化的服务模式。图书馆数字化提供的服务更为人性化和智能化,读者可以摆脱时空限制,查询、预约图书,浏览信息;也可以实现与专家网络探讨交流。
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情况下,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仍有很多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予以纠正,那么对于现代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进程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
(一)资金投入不足,数字化资源匮乏。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高投入的工作,较多建设计算机系统的图书馆因为缺乏维护系统的资金,难以增加投入建设,造成设备老旧,网络传输速度较慢。同时,图书馆藏书数据库建设和购置缺少预算,数字化资源严重不足。
(二)对数字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首先是图书馆读者由于阅读习惯和经济原因,更倾向于阅读和查询纸质版文献,很少使用电子阅读或者从网上查询图书信息,这反映出用户数字信息化意识普及率不高,数字化图书馆推广不到位。其次是图书馆服务人员的数字化服务意识不到位,缺乏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信息服务的观念。
(三)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规划滞后。国内图书馆都在积极筹备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但是各图书馆之间的建设大不相同。缺乏对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全局性的统一策划,多数数字图书馆建设处于分散状态,没有统一的规划标准,导致图书馆的建设水平低下,资源重复浪费。
(四)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图书馆数字化依附高速运作的网络环境,分布式存取资源,逐步改变传统的图书馆信息存储流通加工利用方式。图书馆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方式、信息服务本身的内容和运行模式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发生了较大改变,使得原本传统的图书馆业务机构和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很难根据用户需求动态化调整资源配置和运行构架,与用户的沟通互动在管理运行机制上比较滞后,影响了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三、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对策
(一)提高数字化图书馆人才的整体素质。人才团队的使用是数字化图书馆的重要需求点,合理的构成和高素质的人才团队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以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人才和技术上的保障。加强人才思维转变和教育,健全图书馆的管理机制以促进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二)转变图书馆运作思想,增加资金与信息等方面的投入。适量的资金投入是建设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图书馆并保障其顺利启动和正常运作的基本保障。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证资金的节约。其次加强多地区图书馆和科技公司的合作,吸取优秀数字化图书馆的宝贵经验,引进先进的科技公司的信息技术和设备,与教育科研院校达成合作关系。广泛吸收资金和技术支持,为读者提供高技术含量的附加信息服务。
(三)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构建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体系,使得数字信息资源多样化,增加其规模和容量。统一索引标准,建设针对不同的分类方法制作统一的搜索工具,减少人力、财力以及资源的浪费。
四、总结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下转第183页)(上接第184页)的快速进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已成为打开新的数字信息时代大门的钥匙。图书馆数字化是新世纪的发展方向,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任玉欣.浅谈网络安全隐患和防范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
[2]周钢贤.关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学术交流,2010.
[3]周军.评估背景下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J].情报探索,2010.
[4]林兰.基于网络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0.
[5]全桥. 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困惑与对策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6]林秋娉.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问题与策略 [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
[7]肖倩. 浅谈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若干问题 [J]. 科技信息,2009.
[8]欧阳瑛.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问题探析[J].高校论坛,2010.
作者:魏小红 单位: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农业科技管理部门只有不断对软硬件进行更新,选择质量优良的软硬件产品才能保证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正常运行,跟上时展的脚步。同时,随着信息化的应用,也产生了一系列网络安全问题,而农业科技档案保存了许多重要内容,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创造的特征,资源弥足珍贵,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信息化管理的高效性。因此不仅从应用方面,而且从安全方面考虑也要对硬件设施和软件进行及时的更新,以保障档案系统数据的安全和稳定。
档案服务人性化一要树立服务理念。在信息化背景下,应改变传统档案管理“重保存、轻利用”的理念,树立起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的意识,在保证档案管理专业性的前提下,更好的发挥其社会性,最终实现两者的统一。二要创新服务手段。档案馆要通过互联网广泛开展服务,建立档案网站,为档案使用者实现档案信息网上检索提供方便,做好档案资源库建设,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全面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在实践中要对服务的方法不断创新。例如:可以开展“一对一”农民科技档案服务,即为某些种养规模较大的农民建立专门的档案,把档案管理部门主动为农民搜集相关档案信息,通过互联网供农民查阅,更好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档案的科技利用率。最终建立以现有档案部门为基点,以服务“三农”为核心职能的档案信息体系。三要拓展服务领域。将传统的农业科技档案主要为科研单位、农业生产企业服务,转化为向全社会服务。在实践中,可以针对科研部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企业、农民等部门服务,为其建立不同的档案数据库模块,实现档案管理的“精细化”,使农业科技档案部门成为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的指挥部、智囊团、咨询中心。四要利用信息化促进档案管理中的交流与反馈,档案管理部门要主动出击,了解档案使用者的现实需求,深层次研究开发档案信息,提高档案管理的合理性、快捷性、准确性。档案管理部门可通过建立网络论坛、微博等形式,征求各方意见,进行交流与沟通。档案管理模式市场化农业科技档案馆是农业科技信息的聚集中心和交流中心。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探索一部分事业单位市场化也是国家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创造性的探索科技档案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为农业科技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活力。一方面,可以将传统的科技档案使用过程进行商业化运作。各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可将一些农业科技资料到互联网,进行适当的收费阅读,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的利用率。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开展档案资料咨询服务,扩展科技档案管理咨询业务,为档案使用者提供相应的科技信息指导咨询、科技资料检索咨询等服务。另一方面,可将档案管理工作拓展到扩展到社会活动中实现商业运作。农业科技档案馆要深入的进行市场挖掘,研究自身特色,把传统的信息采集、编目、使用、咨询等业务扩展到社会活动中来,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增强科技档案馆的品牌知名度和群众认可度。
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复合化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保障,在数字化条件下,农业科技档案馆要树立“人力兴馆”的意识,把既精通传统档案管理业务又精通计算机、网络的人才做为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培养能够适应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要建立学习型档案馆,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对人才进行精细化培养,强化数字化应用的重点。要建立健全员工培训的体制和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培训,使每一位档案管理人员都能够接受数字技能的培训。二要建立文化型档案馆,不但要做好员工管理、技能上的培训,更要做好人文观念上的培训,要丰富档案馆文化内涵,使员工理解农业科技档案馆的精神实质,热爱档案管理工作,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档案馆的发展中去。三要建立研究型档案馆,档案馆要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各类农业科技课题研究,提高管理人员档案管理知识及农业科技知识的运用水平,提升档案编研能力,为数字化建设提供保证。总之,农业科技档案包括着农业科技研究和应用中的各类文字、图纸、数据、声像等资料,囊括了农业科技研究课题的“立项、申报、总结、成果鉴定”各个领域,是农业科研活动的真实再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质量,为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带来了新的理念,更为档案管理紧跟农业科技发展步伐、服务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未来的发展中,软硬件更新实时化、档案服务人性化、档案管理模式市场化、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复合化将是农业科技档案馆管理信息化的新途径。
[关键词]农业科研;图书馆;现状与发展
近年来,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大力发展农业科研事业,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发展农业科研工作,调整农业科研总体结构,提高农业科研工作者素质,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型、技能型人才,这不仅是全社会的真切要求,也是科研工作的历史使命。面对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农业科研单位的图书馆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业科研单位图书馆如何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发挥自身的特色和功能,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
分析农业科研单位图书馆发展的现状,我们看到,一方面图书馆规模化建设快速发展,办馆实力增强,能满足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需要;另一方面图书馆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如图书馆整体发展跟不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图书馆建设中存在偏离科研工作的要求,办馆效益下降,个别图书馆在规模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忽视质量及盲目扩张的问题等等,需要采取切实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科研的图书馆必须很好地跟踪、把握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稳定推进各项科研建设工作的发展。
一、农业科研单位图书馆目前现状
1、办馆理念和办馆实践难以适应科研工作的需要
由于大多数图书馆是随着科研事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提升的,虽然步入了农业科研发展的快车道,但短时间内从馆领导以及普通员工,在办馆思想、办馆观念都难以适应农业科研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工作的要求,理念存在着错位和偏差。
主要表现在:
一是:只认识到科研院所图书馆与普通图书馆的共同之处,而对农业科研单位的基本特征及特殊规律认识不够,现有的图书馆体系,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工作的需要,突出表现在科研工作重要的实践环节得不到文献信息支持保障和服务,很多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工作举步艰难,甚至至今仍是空白;二是:受传统科研工作观念的影响,原有科研的“学科型”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高级科研人才培养的唯一模式,许多人在思想观念上长时间内视其为正宗,而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的“身份”持怀疑态度。这导致科研单位图书馆的定位得不到提高。图书馆因而无形中从自身降低了对办馆水平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还在过去被动服务的模式上原地踏步,缺乏信息组织和生产的意识及能力,不能满足科研人员对信息深层次的需求;三是:理念上对如何围绕科研需要办好农业科研单位图书馆,从上到下都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认识。到目前为止,图书馆还没有形成以农业科学研究规律、理论为基础的办馆机制,图书馆工作的开拓和创新陷于主观盲目,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的办馆状态,科研规模虽然有所发展,但办馆的整体水平与科研发展不协调,某些方面的工作偏离了科研发展的急需,如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没有建立在读者有效需求的基础上,出现唯数量而追求数量的现象。这些问题如不尽快及时纠正,势必对图书馆的长远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这是农业科研图书馆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农业科研图书馆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2、文献资源建设滞后
近几年来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地方政府也为科研院所投入了很多资金,使得农业科研图书馆硬件设施、馆藏资源不断增加。但图书馆多年形成的建设滞后的问题仍为突击,特别是在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专业队伍、服务项目、办馆条件上都与高标准的科研型图书馆有较大差距,原有的馆藏资源数量、质量和馆藏结构均无法根据学科建设及时地进行补充和完善图书内容,馆藏文献类型单一、陈旧,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3、馆舍面积不能达标
据相关调查,农业科研图书馆舍大多都在2000-6000平方米之间,少数初具规模的最大可达1万平方米,最小的仅有600多平米。悬殊较大,与科研图书馆的合格要求差距甚远,有的科研院所图书馆落后于地方普通图书馆。
4、现代化自动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农业科研图书馆普遍存在现代化、自动化建设方面严重短缺,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大多数都实行了计算机管理,但硬件设施和网络条件仍存在差别,少数科研院所图书馆由于现代化,自动化建设起步稍早,也有网络环境支持,但更多的图书馆是刚刚起步,尚未摆脱手工操作模式,设备相对显得原始和落后。
5、专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农业科研图书馆工作人员,一般来说学历起点偏低,知识结构单一,除图书情报专业外,缺乏具有较强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高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个别图书馆因为编制受限,图书馆不得不引进一批临时工以维持图书馆的正常运转。尤其是有的图书馆无任何高等教育背景的临时工竟占了总人数的40%,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工作长期建立在这样一种人员编制和结构的基础上,图书馆全方位、多功能地开展服务必然得不到保障,业务的探索、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是维持图书馆传统业务也成问题,又如何谈发展?
6、投入增加与办馆效益下滑的矛盾难以协调
对图书馆来说,增加经费投入本来是件好事,但在农业科研图书馆办馆理念、人员、服务体系等尚未具备相应条件的情况下,部分图书馆的基本建设脱离了图书馆的发展规律,与规模扩大相对应的是,经费使用不合理,馆藏质量下降,资源极度闲置和办馆效益的持续低下。这样的情况使图书馆处境尴尬,甚至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因为图书馆将有限的人力和财力都投入到基本建设,而影响了图书馆的日常服务工作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经费优势非但没有转化为服务优势,反而是投入越大,造成的浪费越多、效益越低。短时间内图书经费高涨,达到正常年度经费的几倍,图书馆于是突击进书,购书时顾不得内容是否合理、出版年限是近是远、复本量是否符合实际借阅的需要等等。更为严重的是,图书馆对科研人员的文献需求和读者阅读需要还缺乏深刻了解,图书馆采购不是建立在有效性和合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而使馆藏建设工作、馆藏质量、馆藏结构没能得到提高,相反起了负面作用。这样的突击采购方式很可能导致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整体偏离科研工作的需要,所以产生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应引起农业科研图书馆的充分警惕和重视。
二、农业科研图书馆发展的策略
1、与时俱进,准确定位
随着科研工作的向前发展,图书馆作为科研单位的一个重要支柱,应根据科研的定位、发展方向、办馆规模、学科布局、服务面向等要求,确定图书馆的办馆方向,主动为科研服务。因此农业科研图书馆既不能完全照搬普通高校的办馆模式,也不能沿用专业图书馆办馆模式,因为科研院所对信息检索利用和文献加工等需求均较高,所以作为农业科研图书馆应正确定位,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办馆方向,搞好自身的特色建设,加快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型的步伐。
2、建立具有农业科研特色的馆藏体系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衡量图书馆实力不仅是馆藏数量,更要注意馆藏质量和馆藏结构是否合理,同时还要考虑数字化资源的拥有量和读者获取信息的快捷、方便的程度。农业科研图书馆发展方向定位以后,要紧密结合科研的特点,确定自己的倌藏特色,不要盲目的和普通大学攀比,片面追求藏书规模和体系,要充分发挥有限资源为科研服务,因此在馆藏资源建设方面要掌握其特色,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题安排和科研方法等,保证馆藏规模与科研规模相匹配,并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文献收藏应丰富多样,除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外,应侧重农业技术、特色技能,也要关注当前新学科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时结合学科特色,还可以收藏一些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图书,重点收藏具有指导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资格证考核标准及相关资料,使科研院所图书馆收藏的文献既强调专业性,更注重实践性。现代化图书馆不仅要求有纯文本信息,而且要有声音、图像、视频、影频等多媒体信息。电子文献有查阅方便、快捷、全面、准确等优点,它是科研图书馆文献信息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载体的多样化,在馆藏文献资源上,既要扩充传统的纸制文献的收集,也要有目的地加强电子文献和多媒体资料的收藏,使传统书刊与数字化信息资源协调发展,优化馆藏结构。
3、统一业务规模,提高业务管理水平
随着科研图书馆的定位,图书馆服务对象为科研人员,他们均有较高的文化底蕴,科研的项目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因此要求在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标准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上均有待提高。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是文献的编目、标引和文献资源建设。没有统一的文献标准规则,著录数据就不可能实现全馆统一管理和馆际间数据交换,因此科研院所图书馆,应首先确立统一规范的著录格式和详简级次,为数字化建设及其它各项业务工作打好基础,便于今后科研院所间的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和共享,促进农业科研图书馆的整体发展。
4、积极向虚拟图书馆迈进,加速图书馆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图书馆建设,是指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图书馆管理自动化、标准化,读者服务高效化、全球化,以及图书馆人员素质高层次化等。它是保证办馆质量的主要手段。由于新建或合并后的高职院校基础差、起点低,在现代化建设上,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努力实现,在业务工作上积极参与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如参加联合编目,共享书目资源,参加数据库集团购买,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和周边地区院校资源,建立校园网和区域网,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加入全国网。
目前农业科研图书馆面积大多数不能达标,购书经费又有限,图书馆应根据科研人员的要求有针对性的收集网上信息,在信息资源建设上走实际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加强虚拟图书馆的建设,这是解决实际馆藏拥有量不足的最好办法。
5、提升服务质量深化服务内容
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图书馆面对的是更加充满竞争的信息环境,科研人员的信息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引发了科研人员对信息需求的变革,因而图书馆馆员首先在服务理念上要更新,不仅要提升服务质量而且要深化服务内容。主要是对科研人员加强信息素质教育,开设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以及电子文献资源、数据库利用等讲座,积极开展课题查新,定题服务等信息咨询,跟踪科研项目,提供快、准、全的信息服务。面向社会走进市场,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势和现代技术,延伸并扩展服务领域。
6、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图书馆的主体是书,过去传统的思想观念是以书为本,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不再能适应图书馆的发展,必须以馆员对读者服务为中心,自始至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规章制度上注入人性关怀,改变图书馆传统的刚性管理手段,领导应结合馆员切身利益如普升、福利、工资等,为他们创造条件,使馆员更多的接受外界新事物、新思路,拓宽知识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激发馆员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全馆工作人员有爱国、爱所、爱馆、爱人的高尚情怀,形成一种爱馆的精神凝聚力和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图书馆服务的需要。
7、加强图书馆专业队伍的建设,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