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产型企业环保

生产型企业环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产型企业环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产型企业环保

生产型企业环保范文第1篇

按照国家经贸委1999年的定义,环保产业是以防治污染、改善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环保产业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与经营,主要指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噪音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设备、环保监测分析仪器、环保药剂等的生产经营。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指利用废弃资源回收的各种产品,废渣综合利用,废液(水)综合利用,废气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三是环境服务,指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各种服务。

这种定义和分类的依据是传统的产业分类法,其特点是按照活动领域或对象的特征来进行划分。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明确环保产业各部门在三类产业中所处的位置,便于进行宏观国民经济的统计和分析。然而,这种定义和分类方法也有难以克服的缺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活动。在以上分类中虽然已经包括了“资源综合利用”类环保产业,但只包括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的环境功能部分,而没有包括对重要生态环境资源如土地、水源、植被、物种多样化等的保护和综合开发活动的内容。

2.忽视了目前对环境保护和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洁净产品”。洁净产品特别是清洁生产技术是“产品生命周期”中具有重要环保功能的部分,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洁净产品是从根本上改变环境污染状况的最终归宿所在。

3.以上分类难以区分环保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功能特征。不仅在统计上不便操作,不便于对各类环保产品和服务进行科学的投入产出分析,而且难以为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国家或地区制定科学的环保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二、环保产业的新定义与新分类方法

为解决以上我国环保产业定义和分类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借鉴国际上的定义方法,从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功能角度,对环保产业重新分类。

1.环保产业的定义

目前,环保产业在国际上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的环保产业是指为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提供设备和服务的行业,主要是相对于环境的“末端治理”而言。用于“末端治理”的产品和服务,其环境功能与使用功能一致。广义的环保产业既包括能够在测量、防治、限制及克服环境破坏方面生产与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还包括能够使污染排放和原材料消耗最小量化的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这种广义的定义是针对“产品生命周期”而言的,它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或循环使用等环节,也就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全过程。通常来说,几乎每个行业都有清洁生产技术,而洁净产品则特指对环境无害的产品。

借鉴以上广义的定义,环保产业的新定义为: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与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有关的生产服务企业;二是与节能降耗技术、减排及降低产品有害物质含量有关的技术研究开发、设备生产企业;三是废污物的循环利用、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设备生产企业;四是提供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

2.环保产业的分类

采用国际上广义的环保产业定义,在此基础上,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功能,可将环保产业分为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清洁生产型、污染源控制型和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四类。这种定义和分类方法不仅便于同国际接轨,而且还有利于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有利于研究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形势和制订有很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与对策。

三、各类环保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及发展对策

1.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主要包括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不进一步恶化而进行的各种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环境生态系统平衡恢复等活动。如植被恢复、沙漠治理、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物种多样化、新能源的开发等,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目前世界环境保护及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资源是绿色国民账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活动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有利于克服目前我国将资源和环境分头管理造成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水平降低的严峻状况。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的投入主要包括在资源开发保护(如绿地建设等)和生态平衡恢复活动中投入的各种研究、生产(治理)费用(如沙漠治理)及其放弃的短期收益(如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其产出主要是环境资源价值(如林木储量、水资源储量、物种多样化等)的增加和各种损失(如洪水、土地沙漠化等)的减少。具体可表现在采用经济与环境一体化核算制度(SEEA)时国内生产净值(EDP)的增加。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巨大,在目前SEEA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其产出效应在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没有反映出来,但增加其产出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长远效益。这类产业中大部分经济活动投入巨大、见效慢、产出物的消费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等“公共物品”特性,基本上不具备市场化的条件。因此,在发展战略上应采取以政府统筹规划、统一投资、统一管理为主的思路。目前,我国环境资源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宏观管理力度不足、资金投入不够。在发展对策上,应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较快的速度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做好规划,并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

2.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

清洁生产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稀缺资源的代用及资源的再利用,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实现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主要包括研究、开发和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减少生产过程的三废排放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减少产品中有害物含量等。

早在1994年公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我国就将开展清洁生产列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重大行动中,并制定了行动依据、目标和行动内容。1998年又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的号召。将清洁生产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污染治理由“末端治理”向“前端治理”转变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加入WTO后企业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对策。

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品和产出品分散在各个产业的生产过程中,是能全部市场化的产业,各产业内部完全具有自我积累和发展的机制。目前制约我国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市场机制。因此,整体上应采取以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推进企业研究、发展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和洁净产品。同时,在我国采取措施推进ISO14000标准的实施,培育、发展和完善环保产业市场,规范市场秩序。

3.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

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在现实中表现为两个大的部分,其一是各类生产型企业内部的各种污染处理工艺以及为这些企业提供废弃物和污染物处理、综合利用与回收技术和设备的生产企业;其二是各种排放集中处理、综合利用与回收企业,在性质上相对于企业生产过程的延伸。后者的投入产出是可以进行独立统计的,前者则难以划分为独立的产业部门,较难进行投入产出(特别是产出)统计。

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包括资本品、上游企业提供的各种中间品和劳动力;其产出包括为排污企业提供污染物处理服务和保护环境两个方面,这种功能的两重性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前提。

环境经济学理论认为,随着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污染源控制服务更多地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其投入将更多地依赖政府财政中的公共投入。但是,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的产出功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保护环境是这类产业产出的公共物品功能;另一方面,它还同时具有为排污企业提供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从后者来看,具有较完备的投入产出体系。在污染源控制职能社会化后,其服务职能具有市场化(即将污染控制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各排放企业)的基础。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以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应采取以政府投资为引导、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战略,依靠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通过各种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社会上的科技、资金、管理等综合力量参与进来,形成“政府组织、部门牵头、企业出资”的新机制,为污染控制型环保产业提供市场化的条件,形成良性的积累和发展机制。而在经济发展的较高级阶段,由于其规模经济特征和溢出效应,在调整行政和经济政策的同时,政府通过政府控股、收购等方式,由政府控制这部分产业,将其作为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管理,由政府来提供这部分公共物品的服务。

4.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

污染治理是指当污染物已经排放到环境中并已产生外部不经济效应以后,通过采用污染治理技术减少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含量,从而改善环境质量的一种方式。

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包括资本品、上游企业提供的各种中间品和劳动力,其关联产业主要是资本品和中间品的生产企业。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其上游企业(主要是环保机械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需求。但是,由于其产出的完全公共物品特性,有些环境问题涉及到整个流域甚至是全球环境问题,而且,污染治理的投资与运作费用较之污染控制要大得多,且产出的效费比很低,完全不具备市场化的条件。

生产型企业环保范文第2篇

1、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经济转型,由生产型转向服务型,提升产业结构链,以科技产品带动出口,启动中部崛起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带动市场循环,加大城镇与农村社会福利的投资,加大环保与能源型企业的投资。

2、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让消费成为引擎,同时扶持中小企业,让有潜力的企业进一步发展,主要是科技企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生产型企业环保范文第3篇

【关键词】 ISO14000;标准;贸易壁垒

一、环境与贸易壁垒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经济体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标准机构制定的“标准”成为国际贸易壁垒中主要形式。随着各经济体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关贸总协定各缔约方纷纷采用国际标准作为自行制定标准的基础。各经济体以安全、健康、环保为目标、以强制性技术要求为手段制定出形式多样的技术法规,通过复杂的管理程式对其他经济体的货物贸易构成壁垒。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各类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试图通过诸如许可证等手段强制企业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来改善环境。环境因素也逐渐成为各国尤其发达国家采用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手段。常见的作法就是,采取措施抵制那些由于环境标准低而生产成本低的国家的商品。针对全球环境问题,各国所采取行动对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ISO14000的概述

由于各经济体采用的环境管理手段及相应标准不一致,可能会为一些国家制造新的“保护主义”和技术壁垒提供条件,对国际贸易产生不利影响,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3年6月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正式开展环境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期望规范企业和社会团体等组织的自愿环境管理活动,促进组织环境绩效的改进,支持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ISO14000是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TC207负责起草的国际标准,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企业、公司)取得和表现正确的环境行为,用于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审核,通过经常和规范化的管理活动实现对减少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承诺和应尽的义务,并通过审核和注册向外部予以证实。

该标准适用于全球商业、工业、政府、非盈利组织和其它用户,对改善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每个组织的环境行为,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减少世界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企业的环境表现好坏已成为各类组织采购产品和选择服务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之一。环境标准是今后国际贸易实质上的必备条件,ISO14000对国际

贸易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是我国出口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出口企业实施ISO14000的成本与收益

当前生产型出口企业对ISO14000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对待,能避则避,能躲则躲(实际上是绕不开的,不实施ISO14000的企业将会被动地受到标准的约束);一类是知难而上,积极应对,与其被动地适应标准,不如积极地参与标准的制定,使标准的制定向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运行。出口企业是否实施ISO14000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更取决于企业的成本收益比较。

(一)实施ISO14000的成本

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在非常好的环境管理经验、环保科技的基础上采用ISO14000标准的,我国与发达国家并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我国生产型出口企业实施ISO14000的成本要比西方国家同类企业要大。

1.增加企业生产流通成本。ISO14000标准要求整个产品周期对环境没有危害,这就意味着生产企业从产品的开发、机器设备的添置、生产工艺的选择、原材料的采购、能源的消耗、产品的流通和使用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到无毒性、无污染。实施ISO14000需要对现有的设备、工艺、排污等进行技改,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并投入新的设备、生产线等。这无疑将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据有关专业人士推算,实行ISO14000,光是用新材料、新工艺替代旧材料、旧工艺所生产的产品成本就要提高约10%~15%左右。

2.增加管理、培训等方面的支出。出口企业实施ISO14000,意味着企业的管理更加规范、严格;同时要求员工具备环境保护的意识、能力、素质、积极性。出口企业必须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并加强培训。出口企业应根据本行业、本企业的特点、自身性质、规模、人员素质聘请专业的培训机构确定培训的需求,应要求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所有人员都经过相应的培训。

3.昂贵的认证费用增加企业的成本,导致企业产品竞争力下降。ISO14000环境管理模式将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和维持ISO14000认证的费用非常高,这直接影响产品的竞争力。其具体的认证程序如下:(1)企业向认证机构提交申请材料,经过审查是否符合两个基本条件。(2)申请受理后,认证机构进入第一阶段审核,主要审核体系文件和体系设计、内审和管理评审,结合现场审核,确认审核范围,提出整改意见。(3)企业整改合格后,进入第二阶段审核。这一阶段主要是现场审核,审核结束后,认证机构根据审核结果,进行认证技术评定,并报环认委进行复审、备案和统一编号。(4)合格者予以颁发证书,证书有效期三年。

目前我国申请ISO14000认证的费用,仅咨询费、体系建立费用、审核费和认证费用一般需20~30万元(未包括环保设备投入)。这对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更是难以承担。

(二)实施ISO14000的收益

1.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有利减少绿色消费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制约。由于ISO14000已经是一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并且能够代表未来一段时期环境管理的发展方向的认证体系,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加入该认证体系的标准。目前国际贸易中对环保标准包括对ISO14000证书的要求越来越多,一旦获取了ISO14000认证证书就等于取得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出口企业通过获取ISO14000证书可提高形象,降低环境风险,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定优势。

2.ISO14000系列标准是企业自身的发展的需要。实施ISO14000标准是出口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实施ISO14000标准有助于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目标的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清洁的环境吸引高素质的人员加盟,企业更容易招募员工;提高员工经济观念、环境意识、参与管理意识、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等素质;提高组织过程控制、系统管理的理论、方法、工具、技术水平;改善操作工人的劳动环境和作业条件,减轻和消除生产过程中恶劣环境对员工健康的不良影响;应对市场需求,生产清洁产品,获得公众支持和顾客认可,提高市场竞争力。实施ISO14000还有助于与当地政府、社区搞好关系,不再由于不必要的摩擦而分散精力;同时还将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优的待遇,如:贷款、保险、融资、税收、扶持、市场准入、政治影响、企业文化等。

3.有利于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改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生产或多或少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好的环境是我们进行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实施ISO14000就会有一系列的标准和惯例来约束企业的生产活动从而达到环境指标的要求。这样就可以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减少对环境的负荷。例如:有具体规定生产中的废气排放量和废水的排放量放量,就会促使企业使用新技术来达到这样的标准从而给环境减压。

ISO14000是企业自愿采用、自我约束性的标准,它的管理对象是某一具体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是与该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发生相互作用的微观生态环境及其要素的认证体系。ISO14000这个国际标准已逐渐成为一种国际语言,通过国际化经济和商务的作用,将其影响迅速扩展到全球经济的每个角落,并对各国进出口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样有说服力的一套标准体系一旦被企业执行将会使的企业的形象明显的提高,使得企业在国内外都提高了知名度。

4.有助于实现污染预防,降低环境事故风险,避免环境的民事、刑事责任。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主要有主动、预防两种。在ISO14000的环境管理体系中,企业需要对环境风险进行明确和预防,这样发生灾难性事故的风险减少。在传统理念中,环境管理是被动的,大部分企业只是在污染发生后才去治理。这种末端治理的弊端很大,投资大,费用高,不能彻底解决环境污染和不能制止资源浪费。实施ISO14000可以减少废物和污染物排放,减少清洁工作的费用。

当ISO14000被出口企业自愿采用并执行时,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就明显的增强。对于法律中规定的禁止实行的方案,如关于化学品国际贸易资料交换的伦敦准则(1987年6月17日)和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1998年9月11日),企业就不会以身试法。实施ISO14000可以减少出口企业的法律诉讼风险,减少消费者和政府部门的法律行动,环境审核帮助发现和预计问题所在,采取纠正措施解决问题;降低保险费用降低发生事故的风险,降低一旦发生事故的赔偿。

5.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与能耗,具有重大的财务意义。实施ISO14000可以减少出口企业面临的政府处罚、污染排放费用、环保设施运行费用、污染物处理费用、税收、能耗成本、物耗成本、各种浪费和损失等;增加政府奖励、政府相关资助基金、专项贷款、现金流量等。不仅如此,还能够通过产品、技术、市场、战略、管理等创新实现开源。企业将更容易取得财政支持,更好地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

推行ISO14000对出口企业既有利又有弊。虽然企业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模式将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企业来造成一定程度的负担,相对于因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说,成本只是暂时、次要的。推行ISO14000认证是企业自身的需求,是社会的需求,是国际市场的需求,也是未来发展的总需求。

参考文献

[1]郭峰濂.关于我国发展绿色贸易的思考[J].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

[2]孙维炎.ISO14000及其对我国贸易的影响[J].北京:对外贸易经济大学出版社,1998(2)

生产型企业环保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1 引言

随着国内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支持,近年来中国的农村地区经济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城镇化水平也在不断加快。但是,在很多地区由于缺乏的合理的规划指导,当地政府往往片面的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改善,结果导致当地的环境不断恶化,最后不但不得拿出大量的金钱和精力进行环境改善,还有影响到造成社会安全和稳定。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要做好小城镇的规划发展非常重要,而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力争使人民真正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本文以此为目标,从多个角度出发,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能为国内众多的小城镇发展提供指导,创建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城镇发展道路。

在编制小城镇规划时,要把防止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放到重要位置,切实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来对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编制好小城镇环境规划。环境规划要同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等相衔接,充分考虑道路、排水、环保等公用设施的建设,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v[6]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密切结合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状况,突出生态环境的特点,考虑到社会经济与资源生态综合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优化小城镇的生态环境。

2 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综合治理环境

乡镇企业的布局要全面规划、合理安排,乡镇企业厂址选址应充分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尽可能选址在小城镇的下风向,人烟稀少处,避开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古迹游览区;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地区:注意少占耕地,提高全镇区的绿化覆盖率。

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提高乡镇企业发展的空间聚集度。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化服务,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减轻企业负担,从而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吸引各类工业企业逐步进入农村小城镇的工业小区,做到相对集中、连片发展,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乡镇企业的集中发展,有助于实现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及工厂之间的分工协作,还有利于解决工业所需的能源供应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实现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结合技术改造防治污染,使粗放消耗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充分地接纳大中城市扩散出来的技术、项目,形成与大城市工业的专业化分工以及乡镇工业彼此之间的专业协作与互补;积极推进城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促进质量效益型、技术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产业、产品,以及环保产业、技术和产品得到大力发展。对于那些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工艺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产业和产品使其转产或淘汰或压缩生产规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以利于环境和发展;依靠技术措施治理小城镇生态环境,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增加科技投人,扶持清洁生产和生态工程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提高环境管理监测和资源循环利用率,推动小城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从国外引进切实需要的资金和技术,为自身的发展服务。在引进时,应注意国外可能趁机将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技术转移到小城镇。

3 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

要实现从“生产型城镇”向“生态型城镇”的逐步转变,最终建成生态小城镇,要认识到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环境是投资环境的重要方面。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通过完善一系列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了解环境状况,增强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从自身做起的责任感。应疏通渠道,举行新建项目听证会,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创造条件引导公众为环保出主意、提建议,直接参与环保决策。建立健全环境举报等制度,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监督企业环境行为,监督政府和环保部门履行环保职责,从而大力营造全民参与环保的局面。加强环保宣传,发挥公众和舆论对公害问题的监督作用,逐步建立公众环境投诉制度。环境诉讼是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扩大环境侵害中受害人的原告资格,所有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包括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都应享有环境诉讼权,使环境诉讼权变成激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动力。

4 健全小城镇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

城镇环境保护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要不断地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小城镇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完善小城镇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严格实施规划应采取如下措施:

4.1 配合立法机关,尽快研究制定有关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填补立法空白。在今后的环境立法中应对公民行使环境自卫权的条件和界限做出明确的规定,保证公民能合法适度地参与自卫救济活动。

生产型企业环保范文第5篇

随着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税收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一是为循环经济的发展筹集必要的财政资金;二是调节环境成本以保护环境;三是调节市场价格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四是调节经济结构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一、绿色税收促进循环经济的国际经验

目前国外典型的绿色税收有二氧化碳税、汽油税、垃圾税和环境保护税等,且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1974年挪威规定对不能回收的饮料容器征收30%的从价税,这一措施使挪威啤酒罐的数量从1973年的1200万只锐减到1975年的140万只。德国开征了一系列旨在保护环境的税,德国对排除或减少环境危害的产品,可以免交销售税,而只缴纳所得税即可。此外,企业还可享受折旧优惠,环保设施可在购置或建造的财政年度内,折旧60%以后每年按成本的10%折旧。在美国,每购买一辆使用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OECD的《环境与税收》报告表明,在成员国中已有14个国家对空气、水污染、废物、噪音以及对其他多种产品如含铅汽油、化肥和电池)征税,目前已有50多个环境税种。实践证明,这些国家通过构建绿色税收体系,对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发展成本、筹集环保资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现行税制不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一是在资源开采阶段,现行资源税对循环经济的生产调节作用还很不够。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过窄,税目仅限于矿产品和盐,属于矿产资源占用税的性质,而对大部分非矿藏品都不征税,如对水资源等都没有列入,客观上刺激了对非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而且资源税税负偏低,限制了对资源应有的保护作用。同时计税依据不合理,现行资源税以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课税依据,使得企业对可开采但无法销售或自用的资源不付任何税收代价,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积压浪费。

二是在生产和加工阶段,生产型增值税抑制循环经济的发展。由于循环经济大多是以高科技或资本密集型设备投入为主要特征,生产型增值税规定设备进项额不得抵扣而计人成本,这是当前发展循环经济较为突出的制度。另外,当前增值税即征即退、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只集中在生产电力、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方面,仅涉及煤矸石、石煤、炉渣、粉煤灰、油母页岩等几项,这只是循环经济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循环链及相应的原料及产品未被纳入。

三是在消费阶晨,营业税、消费税滞后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现行消费税虽然对部分污染产品、高能耗消费品及不可再生或替代的资源性消费品进行征收,但主要政策目标是控制和调控奢侈消费行为,强调财政作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明显不够。比如,现行消费税中对含铅汽油的消费就没有什么限制,对不利于物质循环的产品缺乏相关的消费税收政策。最为典型的是汽车消费税的税目规定,只以气缸排量大小而适用不同税率,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如天然气、乙醇、氢电池的车辆却并没有规定相应优惠政策。营业税方面,对于亟待发展的租赁业务,国家按企业性质及经营资质规定了三类不同的纳税基数,人为地造成税负不公,妨碍了现代租赁业在我国的发展,压缩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空间。

田是在废弃物处置阶段,缺乏适当的税种,征管不到位。目前国内对企业的污染行为进行制约和调控的税收政策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只是以排污费形式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排放进行末端约束,力度小且不规范。同时现行排污费制度存在收费标准偏低、征收面窄、征收依据不科学、征收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且专项收费的收入功能在一些地区被异化,演变为收入第一、治污第二,在制度安排上不利于环保及循环经济工作开展。由于总体上企业的排污负担较低,一些社会责任感不强的企业在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与排污两者之间选择了排污。

五是在再生资源利用环节,体现不出税收优惠,再生资源与原生资源的税负差距没能有效拉开。以轮胎翻新为例,国外对废旧轮胎实行无偿利用,还有补贴,并实行免税政策。而在我国不仅不免税而且税率高于其他加工行业,不仅无补贴,而且废旧轮胎要高价买,这种政策不利于我国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及加工行业的发展。另外,企业所得税优惠限制过于严格,而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又大多同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生产方式相关,使得进行再利用再循环的环保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以及一般中小企业很难享受到这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构建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

(一)开征环境保护税

水污染税。以含有污染物的废水为课税对象,以排放废水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对企业与居民个人分别采取不同的征收办法。对企业排放的废水,实行从量从高定额课征,并根据废水中污染物质的含量设计累进税率,以促进废水循环利用,逐步实现工业废水的“零排放”;对城镇排放的生活废水,以居民用水量为计税依据,采用无差别的定额税率。

空气污染税。以实际生产活动中排放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为课税对象,以排放烟尘、扬尘和有害气体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以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为计税依据,根据浓度设计累进税率,从量课征。对特定消费品,如汽油、柴油、煤炭等产品征收硫税或碳税。

垃圾污染税。以排放固体废弃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为纳税人,以排放的各种固体废弃物为课税对象,根据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大小规定有差别的定额税率,以促进废渣资源化,实现工业废渣“零排放”。

(二)开征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种

开征社会保障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保持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而社会保障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因此,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是绿化税收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尽早开征燃油税。燃油税对循环经济的建立,实现可持续发展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对其设计应重点考虑环保因素,鼓励使用清洁能源。 开征物业税。该税将由现行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以及土地出让金等合并而成,要求其承租人、所有者每年都要缴付一定税款,而应缴纳的税额会随着其市值的升高而提高。用市值取代原始价值作为计税依据,符合世界通行做法,将居民的住宅

纳入征税范围,通过适当提高不动产的税收负担,对多占少用土地资源(圈地)、投机房地产行为进行经济约束。为节约土地资源提供税收制度上的保障。

(三)按照循环经济基本思路完善现有优惠政策

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适时扩大征收范围。将森林、草原、淡水、海洋、土地等自然资源都列入征收范围;合理调整计税依据,由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改为按产量计税;适当提高资源税的单位税额,特别是对非再生性、不可替代性资源课以重税,引导企业珍惜与节约资源,使资源税真正成为发挥环境保护功能的税种。

改革增值税,体现绿色税收理念。取消对废旧物资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的规定,恢复征税后,对其增值税税负超过2%(与现行增值税销售已使用的固定资产等征税率一致)的部分采取先征后退的办法。同时,对利用废旧物资生产的产品,除维持从废旧物资经营单位取得普通发票所注明金额的10%抵扣进项税额的政策不变外。在企业能按税法规定或税务机关依法确定的核算条件下,再按利用废旧物资的价值比例给予同比例减征增值税的优惠。

调整企业所得税。扩大税收优惠的范围,除继续对“三废”综合利用和向环保产业投资给予税收优惠外,将优惠范围扩大到环保机器设备制造、环保工程设计、施工、安装、生态工程等领域,并对环保产业新产品、新技术的试制和研制以及消化吸收外来环保技术等给予减税或免税优惠。可借鉴国际经验,允许企业对关键技术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并实行再投资退税、扩大扣除范围、延期纳税等多种所得税优惠形式。

消费税。要重点将非循环经济范畴的重要消费品纳入消费税范畴,以此拉开其与循环经济范畴产品的税负差距。应把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如一次性生活用品、高档建材、原浆纸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高能耗的享受型的交通工具,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摩托艇等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的交通工具实行低税或免税。为了保护煤炭这一宝贵的资源,在节约使用方面可采用一定周期的所得税免征或减征与加速折旧相结合的方法,给其发展提供税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