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效农业规划

高效农业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效农业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效农业规划

高效农业规划范文第1篇

1.白山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情况

1.1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结合白山区位和产业实际,调整种植业结构,把参、药、菌、果作为产业重点进行发展,稳定参业面积,扩大药材、食用菌和葡萄、蓝莓发展面积,提高产品内在质量,实现无公害、有机栽培。目前全市参、药、菌、果等产业都已初步形成了产业规模和产业化链条;调整养殖业结构,把林蛙、野猪和长白山梅花鹿作为重点发展。进一步提高林蛙养殖的密度和资源利用水平,扩大野猪集群总量,提升长白山梅花鹿种群质量。目前林蛙养殖已成为白山市继人参产业之后的第二大特色产业,野猪和梅花鹿已被市场所认可,正处在大发展时期,以开发出“长白山鹿宴”和“长白山野猪宴”,并成为吉菜系的一大亮点,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调整种养结构,通过重点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白山特产名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独特 的优势和雄厚的资源基础。

1.2主导产业稳步发展,规模效益逐步显现 2009年全市实现参业总产值7.65亿元,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3.4%;农民人均人参收人1206元,约占全市农村人均收入的25%;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北五味子种植面积达到56392亩,年产干品793吨。2009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323万元,是白山市继人参之后的又一后续产业;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食用菌发展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其中黑木耳发展面积550万平方米,香菇150万平方米;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山葡萄种植面积达到9000亩,蓝莓种植面积达6063亩;白山市地处长白山腹地,是长白山区山珍、野果的主产区。2009年采集量达2.2万吨,实现产值3.1亿元,其中松籽采集量8084吨、山菜采集量2.5万吨,其他采集量27724吨。主要依托利生源保健食品有限公司、长白山特产有限公司、天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红松宝集团为龙头。加大科研力度,大力开拓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白山市是中国长白山林蛙的主产区,八道江区是中国林蛙之乡,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封沟已达到801条,封沟面积达210万亩,年回部商品蛙1.2亿只,年产蛙油4580公斤,白山市是著名的国际矿泉城,现已查明白山市饮用矿泉水水源地有130处,其中完成矿泉水资源勘察评价的有31处,经勘察和测算可开采量为23.14万m3/天,占白山市地下水补给资源量的6.48%、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6.7%,目前全市矿泉水总生产能力已超过250万吨/年;白山市是我国重要的木材产区,活立木蓄积量达1.82亿立方米,在白山市境内的省属林业企业有6户,地方林业企业有11个(林场),木材加工有一定的基础和资源条件。截至到2009年年末,全市有木材加工企业143个,主要有木制地板加工、木制家具生产、木制百叶窗、通风扇等,年实现木材加工销售收人15.8亿元,实现利润9.89亿元,实现税金8962万元。

1.3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带动功能日趋增强 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33户,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85户。通过发展龙头企业总量,提高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增强企业带动功能,推动了白山特色产业的产业化经营。

1.4发展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通过多年的发展,白山市人参、中小药材、食用菌、山珍野果、山葡萄、矿泉水和木材加工等已经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620户,比2008年增加186户,实现农业产业化总产值9.98亿元,比2008年增长33%;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76亿元,比2008年增长20.5%;实现固定资产总值44亿元,比2008年增长19%;利税实现15.7亿元,比2008年增长16%。实现农业产业化人均收入2748元,占全市农民总收入的63%,进一步促进了白山市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2.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发展大产业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专业人才缺乏,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自我投入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善。

3.对进一步加快推进白山市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3.1从实际出发,谋划农业产业化经营

3.1.1稳定发展人参产业化体系 根据白山市人参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全市人参留存面积要稳定在1500万平方米,西洋参留存面积稳定在200万平方米,林下参稳定在34万亩,人参产量稳定在1000万公斤,西洋参稳定在150万公斤,参业总产值实现100亿元。同时要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3.1.2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体系 到2015年末,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本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建成一批具有长白山特色的绿色食品产业群体。绿色食品产业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全省主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格局基本形成。

3.1.3积极发展生态医药产业化体系 重点发展具有长白山特色的道地中小药材和深加工,基地建设要坚持GAP标准和SOP操作规程,确保产品质量。精深加工要以药品、保健品、功能食品和化妆品为主要发展方向。

3.1.4稳步发展林木加工产业体系 要以林木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为突破口,逐步由出售原料向半成品、终端产品转化,实现增值增效的最大化。目前主要加工生产木制家具、木质地板、木制门窗、木制百叶窗、透气扇等产品,不断增加产品的出口创汇总量。

3.1.5协调发展矿泉水产业化体系 要在全面查清全市天然矿泉水的基础上,完成特大型和大型天然矿泉水水源地的 评定和鉴定,到2015年要通过招商引资和整合规模企业达到50户,生产总规模达到500万吨/年。

3.1.6快速发展长白山特种畜牧产业化体系 重点发展林下蛙、野猪、梅花鹿和其他经济动物等畜牧产业。要以林蛙养殖、加工为重点;以野猪养殖、加工为后备;以梅花鹿养殖繁育、加工为骨干;以其他经济动物养殖为补充,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加、销体系。

3.2从强化龙头企业实力入手,推动农业产业化层次升级

3.2.1实施产品名牌创新工程,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开发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进人国内外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创名牌。对已有的名牌产品,要加大支持和推介力度,保持和提高其商誉。

3.2.2实施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工程,不断凝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驱动力 创新是一种不断最求卓越,最求进步,最求发展的理念。龙头企业的壮大,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在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同时,逐步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每个龙头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和市场,通过龙头企业的壮大拉动产业快速发展。

3.2.3实施区域农业支柱产业培育工程,构建区域特色产业新格局,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适应力 区域性特色经济的发展,要根据区域农业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从国内外市场需求出发,选择有一定基础的重点产业,通过提供技术、人才、管理、服务、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全市要统一布局,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抚松要发挥人参之乡的优势,把人参产业的发展作为重点;靖宇要以西洋参产业为重点;长白要以人参和北五味子产业为重点;江源要以食用菌产业为重点;临江要以中药材和水果产业为重点;八道江要以蔬菜生产为重点;从而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合理布局的区域经济格局。

3.3从农民的迫切需要着眼,进一步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即信息体系、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要规范各类服务组织的服务行为,集群信息引导和技术指导,发挥传播媒体和科技部门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民和企业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形成网络,引导农民和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

3.4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优化农业产业化组织机构,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加强监督管理,使各类行业协会真正成为连接农户和企业、农户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抓紧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法规,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强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发挥桥梁、纽带和龙头带动作用。要抓好人参协会、食用菌协会、野猪协会、鹿业协会、山参协会、林蛙协会的组建和完善。同时要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基地、农民的关系,不断探索新的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建立起风险补偿机制,使农民与龙头企业增强共同抵御自然、市场风险的能力。

3.5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激活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后备潜力

农民素质提高工程,主要集中在县乡村三级干部、农特企业的管理人员及各种专业户、示范户等生产骨干,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民需求紧密对接。特别是要选择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群众公认、能够对农户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农户,通过政策扶持和专家指导,使其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载体,全面推动农民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3.6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高效农业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21-03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基于《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制图》、《园林工程》、《园林建筑设计》、《园林绿地规划原理》、《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等课程后,对所学的课内容进行综合运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不同立地条件下各类型绿地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功能、技术、形式、环境诸方面综合考虑园林设计,并能正确表达和表现设计内容,提高绘图技能、技巧。通过该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的设计素质、空间想象与空间组织能力。所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高职类园林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对本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

高职类学生区别于本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农业职业院校由于本身性质在学生培养方面也有着自身特性,是以突出实践能力为主。随着各大院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的增加,有限的教师资源必然会使教学质量下降,“教”与“学”之间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方面

1.教学目标形式上明确,内容上不明确且认识不足。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主要涉及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课程设计及野外实习等,理论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其中课程设计为核心内容,一般包含街旁绿地、小游园、道路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小型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城市广场、小型公园、带状公园、专类园、城市公园等11个专项设计。由于师资和课时的限制,课程内容也相应的缩减,且各个教师在选择专项设计内容也不一致。现有教学体系的内容知识面过于狭窄,课程设计过于传统化,对社会问题、材料和方法上的技术进步缺乏关注,无法满足实际设计的需要。

2.教师教学与实践脱节。目前各大高校内的专业教师来源大多是从高校到高校,与社会实践接触的机会并不多,而一旦进入高校后,教师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就更少,更多的只是通过教科书或者网络来补充自身的知识库,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速度将会慢慢与行业发展的速度、动向不相匹配。而园林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的涌现速度非常快,基本每3~5年就可以完成一个更新周期,专业教师在教学初期尚能利用研究生学习阶段或者企业一线工作阶段所接触的行业前沿知识,但随着行业发展周期的不断推进,也会慢慢与社会实践脱轨,直接导致了学生面向社会后专业知识滞后、适应能力欠缺、竞争力下降的现象。

3.教学团队组成相对较为单一。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与之息息相关的课程包括文学、色彩、园林过程制图、树木学、园林植物造景、园林测量、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园林美学等,而高职院校由于其师资力量有限,好多专任教师都是身兼数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很容易造成同一个教师教授的几门课程内容雷同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多元化的发展。

4.课程教学存在认识误区。高职类教育突出对技能型实践人才的培养,这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毕业生得以在目前竞争激烈的从业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逐渐被用人单位所青睐的主要原因。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已着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同时教师中普遍存在着高职学生生源质量与本科院校有一定差距的想法,将来面向社会后真正能从事方案设计的并不多,所以在能力培养方面更多培养的是人云亦云的绘图员、抄图员,而不是具备创造性思维的设计师,这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初期的确能快速适应市场,但一旦缺乏创造性、思维相对禁锢的惯性思维出现与蔓延后,在中远期竞争中被赶超乃至被超越将不可避免,对学生从业后的长远发展将会相当不利。

5.过度依赖外聘教师。为弥补校内专职教师在专业实践方面的缺陷,高职院校内聘请行业、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为部分专业课教师,为学生讲授目前行业、专业动向,将一线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从中学到了不少较为实用的专业知识,同时实践知识的传授也区别于理论知识,更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这也出现了学院过度依赖外聘教师的情况。聘请行业、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教师是一把双刃剑,要协调好这之间的问题。

(二)“学”方面

1.学习缺乏主动性。学生学习方面还是按照填鸭式的学习模式,按部就班的按照教学进度完成作业,缺乏主观能动性,要深知园林规划设计涉及环境行为、建筑、城市规划、艺术、文学等方方面面。只有主动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自己的设计才有内涵,而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毫无逻辑的平面构成。随着社会的进步,有各种途径方便学习,如查阅网络、参观各类型展览馆和公园等。

2.接触新事物的机会较少。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需要时刻了解行业动向、专业发展趋势,结合在校学习的基础理论、实践,进而达到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目的。而由于资源有限,目前学生能接触专业、行业前沿、了解新事物的机会并不多,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创造力不够。

3.缺少创造性思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资料、信息来源的途径主要是课堂与专业老师,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外界反复刺激反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失去了思维的主动性和提出质疑的批判性精神。在教学中,只需要教师告诉学生“你应该怎么做”,而不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我应该怎么做”。在这种反复刺激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盲目、机械的反应过程,并在无形中固化了学生的惯性思维,学生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从而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1]。

4.轻实践,重理论。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必须很好地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项目,不论是实际项目的真题还是虚拟设计的“假题”,其实质都是某一项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在利用所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解决实质性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需要通过图纸的形式表达。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对策

(一)制订详细的培养方案与完善的培养体系

我们招收的学生在接触本课程之前对园林行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园林规划设计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园林规划设计的各项步骤、要求,将来能从事哪些行业,园林规划设计的社会形势等方面,属于切实的门外汉,所以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可以将培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认识、了解、熟悉、掌握。

(二)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突出“教”与“学”的互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储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三)专业特色结合学生活动

高校与高中及其之前的教育培养方式与目的截然不同,高校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安排也不再是单一文化知识的学习,丰富多彩的各项社团、文体活动占据了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我系自2010年组织的大学生艺术节活动很好的将专业特色与学生活动结合到一起,其中的画展、插花展、小花园设计展等通过一系列的评比、展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在学院层面也进一步展示了我系学生的风采。

(四)加强团队合作,形成团队协作意识

园林规划设计由于其专业涉及的综合性、工作量的庞大性,在实际项目中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所以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提倡团队精神,创造团队学习的氛围。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两方面,教师团队要尽量融合如规划设计、植物造景、园林工程、工程预决算等多专业的教师人才,在教学知识体系的传授方面力求全面;学生团队是将同一年级的学生以不以学生意志为转移的方式进行任意组合,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协调中学习对方的长处,增强凝聚力,考核各位同学在一个自己并不熟悉或者满意的团队内如何与他人协作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提前准备与适应,缩短学生与社会适应的时间周期。

(五)工学结合,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

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社会实践、实际项目的机会非常少,学院通过外聘教师“引进来”为学生带来了一股行业清风,使学生告别了单纯的理论学习,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扮演的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时就需要“走出去”,而且是有针对性的“走出去”。“走出去”既包括学生赴学院长期专业合作单位或由外聘教师所带来的便利资源单位学习实践,也包括学校教师经常赴企业接触目前行业一线的发展动向,让教师、学生带着平时教学、学习中发现而未能解决的问题到实践中去寻求答案。

(六)充分利用农业类特点

园林规划设计,着重的就是“园林”二字,而有“园”有“林”,势必就离不开植物,而农业类院校在植物这一门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根据地方特性配置适应性较强的植物,并从植物生长习性、造型、色彩等各方面着重加强,好的植物造景设计可以直接决定一件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而这方面恰恰又是艺术类、建筑类院校所欠缺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农业类这一优势,将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充分展示农业类高职院校在园林规划设计这一领域的专长。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模式

(一)实训化工厂

我院在校内为学生实训创造条件,根据之前培养体系中认识、了解、熟悉、掌握四个步骤,分别建成不同的实训化工厂,包括园林场景微缩模型展台、园林材料展示平台、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室、园林规划设计场景制作平台,让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可以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增长自身职业技能。

(二)创新考核模式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依据课程特点,学生考试采用技能考核的方法,考前制定相应的技能考核方案,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实训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设计水平评定成绩,真实、有效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该课程的考核采用“实验考核+实训项目操作”的方式进行。实验考核以教学纪律和实验教学作业等内容为主,占总成绩的40%;实训项目操作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占总成绩的60%。通过实训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进入企业可直接上岗的目的[2]。

(三)系统化项目实践

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学期对课程进行系统化拉练,通过给定学生一块2.5m×1.8m场地,让其进行设计,并付诸于实施,通过设计文本、施工图纸、材料预算、材料采购、实际施工、竣工验收、综合评比等七个步骤,同时作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最后的综合考评。

场地尺寸的选择针对性强:(1)景观设计讲究小空间、大景观;(2)高职高专学生将来面向社会从事的工作主要以场地的整合为主;(3)场地过大不利于学生的施工操作。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老师所起的仅仅是引导作用,并不会影响学生思路,学生以团队形式出现,可以锻炼学生专业理论、实践操作、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这项系统化项目实践已经连续实施了三年,实践表明,通过锻炼,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各位同学已经基本上具备了与社会实践直接接轨的能力。

(四)积极参加各级专业技能比赛

中国有句俗语:“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学生在经过在学校几年的学习也比较迫切想知道自己目前的水平究竟达到何种水平,此时应鼓励学生多参加竞赛,让学生通过参加省、市等各级别的设计竞赛,与各兄弟院校、兄弟院系之间的学生进行专业比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竞赛与各院校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取长补短,填补自身教学、学习中的盲区,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培养体系。

四、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成果

我院园林专业开办于2006年,虽然开办时间不长,但经过园林规划设计教研室各位老师不断的改革与实践,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已成为园林科技系核心课程。毕业生学生深受企业欢迎,近3年来,学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在与兄弟院校的竞争中逐渐确立自身的优势。我院学生在2010年江苏省首届枫彩·缤纷杯彩色植物景观艺术设计大赛上在与近300件本科生及以上学历学生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铜奖;在2012年江苏省高职院校园林景观设计比赛中获得三等奖等。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业直接上岗,完成项目设计与指导施工,受到企业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张文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园林,2001,(2):1-5.

[2]林广思.关于规划设计主导的风景园林教学评述[J].中国园林,2009,(11):59-62.

[3]杨学成,林云,徐正春.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3):67-70.

[4]郭列侠.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8,(4):54-56.

高效农业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发展不足;规划建议

农业发展规划,是指各个地区根据当前的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与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的一种计划形式。本研究以简阳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纲要,分析简阳市的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规划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并提出对规划的优化建议。2020 年是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最后一年,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成效初显,但是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与短板,研究分析这些规划实施中的不足与短板,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关优化建。一方面可以为简阳市制定后续的农业规划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将相关的不足纳入后续规划中,完善后续规划。

1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综合生产能力

简阳市粮油播种面积239.93 万亩,粮油总产量72.4 万t;发展特色水果30 万亩,总产量10.95 万t;发展蔬菜29.9 万亩,总产量47.68 万t。全市已建成万头规模猪场28 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36 个,成功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3 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5 个;生猪出栏125.10 万头,羊出栏92.70 万只,家禽出栏928.45 万只,肉类总产量12.13 万t。发展核桃14.4 万亩,花卉苗木2 万亩,香椿3 万亩,林下经济19.6 万亩。实现水产品总量3.1 万吨[1]。

1.2 产业化发展

简阳市着力规范土地有序流转,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实现耕地流转66.7 万亩。推进7 个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建设,整合项目资金2.4 亿元,撬动社会资本7.8 亿元,发展特色产业1.5 万亩,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50.24%,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87.56%,累计创建“三品一标”产品124 个[2]。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 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5 家。培育农业合作社1406 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2 个,省级示范社27 个;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40 个村、集体经营开发公司24 个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14 个。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37 个,培育种养大户4000 余户。

1.3 农业品牌创建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成投资6.28 亿元,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8.52 万亩,新增产业3.18 万亩。重点打造“简阳晚白桃”、“简阳羊肉”和“简州大耳羊”3 个区域品牌,注册了“力盛”、“福海源”、“蜀娇”、“天宫山”、“土荡荡”、“如林”、“蜀台红香椿”和“新星红山鸡”等农产品商标40 余个。简州大耳羊获国家级新品种审定命名,简阳晚白桃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并进入2015 年全国互联网地标产品(果品)50 强;“蜀新1 号”核桃获通过四川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6 年9 月获第13 届全国林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蜀台红香椿”椿芽获四川省森林食品“天府七珍”称号;注册农产品商标40 余项,其中驰名商标3 个、著名商标10 个。

2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存在的不足

2.1 规划作用不够充分

简阳市制定了《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但是在实际操作的层面,规划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产业准入条件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方面的标准不够完善。简阳市纳入到成都市的代管区域的过程中,各方面的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与变革,许多在规划中制定的标准与成都市的一些上位规划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农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大并且不够精准,一方面在规划中相关农业政策的设计的扶持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精准的定位,对于相关涉农政策没有精确实施。第三是规划中关于涉农的相关项目的整合度不够高,各个涉农项目之间联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个涉农项目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进行项目建设,整合度不够高。第四是在项目和业主引进方面存在随意性和不可控性,规划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强。

2.2 “农商文旅”融合不足

现代农业是一种多功能农业,应该强调现代农业的生态、观赏、休闲、文化等多个方面。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对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建、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农业品牌建设等各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划安排。但是,对现代农业“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不足,所以导致了现代农业的各个方面发展各成体系,没有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融合优势,没有充分激发现代化农村的发展优势。导致简阳市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延伸不够长,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农民的收入水平增长受限。

2.3 对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保障不足

简阳市2019 年GDP超过500 亿,农业对简阳市的GDP贡献超过百分之二十五,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方式能够充分的增强农业的发展能力。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生产能力现代化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但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没有提出如何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则体现为大多数的丘陵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传统的种养技术、经营模式占比依旧较大土地规模化开发程度不高,农业科技程度不够高、产业链条不够长、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农业和农村资源碎片化现象严重。农村的生产能力依旧落后,生产技术依旧没有实现现代化。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从而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不仅效率低,而且产量低、质量低且产量不稳定,没有经济效益。

2.4 对农产品深加工比较薄弱

简阳市规模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仅26 家、总产值约25 亿元,其中精深加工率仅为34.2%,产值仅占全省的0.15%、成都市的1.23%,且加工产品主要为泡菜、调味品、粮油深加工,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品牌影响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对农产品加工的相关规划中,建设重点是建设农业生产园区,巩固现有老字号品牌生产规模。对果蔬的加工仅处于初加工的状态,但是这一类农产品可以进行精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而更多的农产品又处于未加工状态,在前期生产结束后就直接进入市场,价格与质量都不具备优势。完善规划中对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的规划,有助于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3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优化建议

3.1 坚持规划先行

首先,针对原有产业准入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在规划中不够完善的问题,要充分的设计产业准入条件、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标准等各方面。其次,充分考虑简阳市融入成都市的政策机遇与挑战,以及“空港新城”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加强简阳市涉农规划与成都市的各项规划的衔接。第三,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大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与精准性,按照规划的农业政策精准落实在相关的农业项目中。第四,在规划中加强各项涉农项目的整合度,统筹规划涉农项目建设,做到系统性与特殊性兼顾。最后,在规划中要注重项目和业主引入方面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3.2 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农商文旅体”融合是一个系统构造,其中的五个维度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农商文旅体”融合是包括空间融合、业态融合、功能融合等多元融合,有助于形成新的及公共、生态、生活、生产于一体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好服务城乡广大居民[3]。在规划中充分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可以借助农村特有的自然文化遗产、优美自然环境,培育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康养农业等各个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科学把握城乡统筹和三产融合发展大势,以农业为本构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圈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4]。第一,实施“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互联网”、“农业+品牌”等一系列计划,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坚持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鼓励各类主体将创意运用在各个涉农规划中去。积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以“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等契机,着力构建品牌运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以田园综合体促进“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多功能、多业态搭建业务结构的综合运营,跨产业、多功能,就超于了原来的综合运营。综合体突破了原有的惯性用途,从而在思想上打破惯性思维。激发原来收到局限的资产和资源效能,形成乡村社会发展到广阔产业空间[5]。

3.3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

在规划中加大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给提升计划,第一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重点研究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体系,不断的提高常规农业技术的科技内涵和组装配套程度,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形成高效利用的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技术体系[6]。第二,需要全面拓展和延伸农业科技领域。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体系的配套和产业化开发[7]。促进农业各个科技领域相互衔接、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完成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例如,农业科研院所、技术市场、电视大学、技术讲座等一系列的力量和活动。在简阳市的涉农规划中,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现代化水平。在后续涉农规划设计与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对农村农业生产者的技术培训与农村生产设施的完善。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并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

3.4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

第一,简阳市的樱桃、晚白桃等果蔬具有易腐败,保鲜难度大的特点,在采摘下树后,能够销售的时间便迅速的变短,所以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对这一类易腐果实的保存。第二,就是演唱这一类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为其增加附加价值。第三,完善农产品的挑拣分级,做好差别化分类,细分市场消费类型,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在简阳的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农产品产后粗加工与精加工的品类与种类,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增强简阳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产能。做好简阳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一方面,对于传统的以泡菜、调味品、粮油、面食加工等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提升这些企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加强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简阳的樱桃、晚白桃与猕猴桃等果蔬类农产品,要逐渐完成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的转化,充分利用粗加工与精加工这两种加工模式,衍生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简阳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乡村发展服务中心2019 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工作总结和2020 年工作安排

[3]叶国伟,杨坤,李玲玲等.成都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30 (22 ):199-201.

[4]李燎.推进融合发展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大邑县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探索与实践[J].先锋,2018 (9 ):35-36.

[5]杨海峰.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对策[J].文化产业,2018 (16 ):1-2.

高效农业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园林艺术;自然环境

休闲农业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并将旅游业与农业结合到一起进行发展。这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其发展势头非常强劲。休闲农业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而是将新颖的人性化的休闲服务融入了其中,这样不仅仅是可以对农业资源的潜力进行深度开发,有效地改善农业环境,促进农业价值增加,同时还能够让农民获得更高的收益。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园林艺术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如果将园林艺术设计应用到休闲农业中去,将能够让休闲农业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挥。

1“相地合宜,因地制宜”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

在中国传统的园艺理论中提出“相地合宜,因地制宜”,在对休闲农业进行规划时也应该应用园艺理论。在对休闲农业进行规划之前,需要对现场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势等各种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也就是要做到“相地合宜”,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如遇山则应顺其势,这样将能够在休闲农业规划上获得良好的效果。在对休闲农业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从现有的项目区域基址的地形地貌与原来的道路水系情况出发,本着因地制宜、相地合宜、合理利用投资的原则,将现有的区内的道路以及基本水系作为规划的基准点,发展农业项目时要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做到土地规模化的利用。在确立了具体的休闲农业开发思路的前提之下,需要对项目选择、土地利用现状、区位特点、周边交通以及社会基础配套设施等各种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做到因地制宜、系统考虑、科学规划,对不同项目的用地位置与规模进行统筹安排,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大拆大建的情况。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休闲农业更好地发挥出作用。

2立体种植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

所谓立体种植就是对空间、时间等各种种植条件进行充分的利用,实现优质、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种养模式。在开展立体种植的过程中运用园林设计的方法,将人们眼中单调的农作物变成了可以真实接触到的园艺作品,让人民可以享受到更加高品质的休闲农业。在园林艺术中立体种植主要包括了空间、色彩与形状这3个方面。空间上的立体指的是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因为不同的生长特性,在时空上得到合理的搭配[1]。例如那些高大的农作物之下可以种植那些低矮形对光照要求不高的作物,在向阳的地方可以种植上喜光的农作物,在背面则可以种植耐阴的作物。从农作物的特性出发,对休闲农业土地利用率进行改善,形成一种具有空间层次的种植结构。色彩上的立体,在园林艺术上的表现就是冷色系与乱色系之间的调和与对比。运用到休闲农业中,就是充分的利用农作物各个生长期的颜色。例如在桃树下可以播种油菜花的种子,因为两者之间的开花时间较近,两者开花之后,粉白想捡桃花加上其底部的柠檬黄与绿色的点缀,会让色彩更加的丰富饱满,并具备良好的层次感。所谓形状上的立体,在园林艺术上指的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形态来对主题进行表现。为此,在休闲农业中可以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之下,对农作物进行一定的整形修剪。通过不同的造型,形成一种似曾相识却又迥然不同的氛围,让人们可以置身到造型精致的作物之中,感受到移步“换景”的乐趣。

3文景相依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

在园林艺术中,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这是园林艺术设计中的“文景相依”的具体体现。在休闲农业中,文景相依的应用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世界范围内,文化旅游的思想已经逐步地成为了旅游的主流。而文化旅游就是指得在旅游的过程中,通过对特定文化群体区域的民俗文化的了解与熟悉,在欣赏风景的同时又能够增长知识、陶冶个人情操。如今的游客,在观光旅游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看风景,对于景区背后的文化内涵所产生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2]。在规划设计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需要与文化进行紧密的集合,做到文景相依,使得休闲农业园区做到“诗情画意”,并成为城市居民回归田园、拥抱大自然的精神寄托所在。为此,在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从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出发,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有机结合,将文化融入到自然之中,让游客在欣赏休闲农业园区风景的同时,还能够品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而能够产生共鸣。为此,需要挖掘当地的特殊文化项目,例如剪纸、糖人、织网、牧羊、挤牛奶、手工艺品加工等等。都可以作为特色文化内容,融入到休闲农业规划中。

4结语

在休闲农业上,园林艺术的运用相当广泛,这不仅仅是可以有效挖掘农业生产潜力,还可以推动自然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积极的就园林艺术与休闲农业两者的结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胜利.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湖南农业大学,2014

高效农业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效节水;节约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S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003-1

农业以土而立、以肥而兴、以水而旺。水是最重要,同时也是最短缺的资源之一,更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发展节水农业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 发展节水农业的重大意义

1.1 农业用水资源紧缺矛盾越来越突出

我国水资源总量仅占世界的6%,人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农业用水量约3600亿立方米,用水比重从1997年的69.7%下降到目前的61.3%左右,减少了200亿立方米。随着人口增长,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工业与农业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大,农业灌溉用水的难度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国农田灌溉面积9.05亿亩,灌溉用水缺口多达300多亿立方米。

1.2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加剧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异常速度加快,我国旱灾发生频率增高、范围加广、程度加重,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越来越大,旱灾已成为影响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常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找到一条合理用水、高效节水的资源利用新途径。

1.3 发展节水农业的潜力越发明显

目前,在全国9.05亿亩灌溉面积中,工程设施节水面积仅占44.3%;在23亿亩农作物播种面积中,农艺节水面积仅占17.4%。总体来讲,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在旱作区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具有260亿立方米的潜力。同时,通过推广农田节水技术,将灌溉水的粮食生产效率提高0.1公斤/立方米,旱作区每毫米降水的粮食生产效率提高0.1公斤/亩,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000亿斤以上,相当于实现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量目标。从这一点来看,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作物产量,前景可观。

2 辽宁省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原则

2.1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要根据各市实际情况科学编制发展滴灌节水农业规划,本着集中连片,规模推进,将节水滴灌任务落实到乡村(农户、地块),明确分年度发展目标,推进节水农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2.2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各地要按照不同农业生态区域农业生产、水源保障能力和不同作物等情况,推广滴灌(包括果树渗灌)为主的高效节水技术模式,保证农作物(含果树)的高产稳产。

2.3 先易后难,梯次推进 先从高效节水作物抓起,从水源充足、土地规模大、投资少、见效快的地方抓起,规模梯次推进。

2.4 政策引导,市县申报 各级政府要制定政策,调动农民、企业积极性。推进工程实施要以县为单位编制规划,以市为单位上报计划,按程序由下而上逐级申报。

2.5 典型引路,以点带面 要抓好示范区、示范片、示范点建设,树立典型,示范技术,创造经验,推动面上的节水滴灌新技术推广应用。

3 实施1000万亩滴灌节水农业工程的主要工作

3.1 认真编制计划规划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科学编制滴灌节水农业工程五年规划及年度计划。明确五年总任务及年度指标,面积落实到地块,作物落实到品种,项目落实到实施单位(农户、企业、合作社、大户)。县乡五年规划与年度节水滴灌工程计划要图表结合、详实具体,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要留有余地,科学合理。各市上报计划经省里平衡认定后下达。

3.2 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全省实施1000万亩滴灌节水农业工程项目,要充分利用现有水源条件,结合辽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优先安排示范区项目,优先安排条件成熟项目。要先从高效节水作物抓起,从容易见效,水源充足,土地规模大,投资少见效快的地方抓起。今秋明春全省重点以果树、裸地蔬菜和经济作物节水滴灌工程建设为主,辅助建设大田玉米节水滴灌工程。辽西北五市及沈阳市的项目县(市)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再分别抓一万亩大田玉米节水滴灌工程,积累经验后再大面积实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该工程项目省里主要负责规划指导、计划平衡、技术服务、财力补助、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指导验收等。市县是实施项目的主体,项目完成好坏主要责任是市县。省直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对项目实施全程跟踪管理,切实负起责任,解决实际问题。

3.3 扶持政策 省里按照项目总投资的50%进行补助,项目实行以奖代补,全省除大连市外,省里按不同地区实行不同补助标准,重点向辽西北倾斜,朝阳、阜新、铁岭、锦州义县、葫芦岛建昌等。补助标准按700元/亩,锦州、葫芦岛和沈阳康法两县补助标准按600元/亩,其他地区补助标准按500元/亩。地下工程投入不足部分由市县级政府承担,地上节水投入由企业、大户、合作社或农民承担。年初计划确定后,省级补助资金先按照50%预拨,待项目完成验收后,拨付另外50%。

参考文献

[1] 张启宗,马向东.浅议节水灌溉与节水农业技术[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02).

[2] 张红丽,张文彬,郁兴德.以色列节水农业对中国发展节水生态农业的启示[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