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智慧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城市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智慧城市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城市工程建设社会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字城市、云计算、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不断成熟,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前沿话题,然而我国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相交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依旧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些不足极大的阻碍了我国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及推广,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并加快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应用必须引起相关工作者足够重视。

一、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的特征

1.1互联网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和基础仍是互联网,其主要是通过各类有线及无线设备与互联网相融合,将事物信息及时准确的反映出去,物联网上的传感设备可将信息定时传输,由于所要传输的信息量极大,出现了海量信息,因此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证数据具备正确性与及时性,物联网需要适应各种类型的网络及协议。

1.2智能化

与其他一些系统相比,物联网不但具备信息收集的功能,其还具备极强的信息处理功能,可对物体进行有效的智能管理,物联网通过一些设备与传感器相连接,利用云计算、智能识别等各种先进反馈自动化技术可大范围的实现对事物的智能化管控。

1.3通信及识别

一般来说,在物联网上需要安装海量的各类型传感器,单个的传感器均是一个信息源,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所接受到的信息在格式及内容上是不同的,因此物联网必须具备极强的识别功能,另外物联网作为一个集信息收集、处理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其必定需要一个完善的通信系统。

1.4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

(1)系统感知;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感知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基本特性,使得城市中需求感知的人和物可实现相互感知,且可随时获得所需求的各种信息机数据。(2)传递可靠;在实现全面的连接之后,以形成可靠的传递也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特征之一,并且使得各种信息的采集及控制做到可靠传递。(3)高度智能;更具深度及更具职能的信息管控能力是智慧城市的又一基础特征,对收集系统收集到的各类信息进行快速、准确、有效的处理,并做出智能控制管理。(4)人性化管理和服务;智慧本身是对人类灵性的描述,目前转变到城市建设当中,其作用是为了完成城市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及人性化等,即使得城市可像人一样也具备灵性及智慧。

二、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从以上所述的物联网特征及智慧城市的特征,可清晰的看出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关系到市政管理智能化、农业园林智能化、医疗智能化、楼宇智能化、交通智能化、旅游智能化及其他应用智能化等方面,以下对其应用做详细的阐述:

2.1市政管理智能化

对于市政管理智能化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建构城市物联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具备开放式、共享式的政府电子物联网体系,建设可完成多行业、多角度的数据协同、共享,为个人、企业及政府提供详细的城市运作及商业服务的物联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2)建构物联网公共设施监控;首先对城市的公共重要设施进行系统标示,以达到对城市公共设施的精确监控及全程跟踪,确保城市公共安全,最终完成政府的数字化管理。(3)物联网食品跟踪;对一些重要食品物资进行标示,就可实现对食品物资的全程溯源及追踪。(4)另外市政管理还包括城市应急体系、城市地图导航及城市环境管控等。

2.2农田园林智能化

(1)提高精细农业发展;将对应的传感器安装在农田、园林及目标地点,各节点单位就可实施准确收集到大量关于农田、园林内温度、湿度、采光及气体浓度等信息,以精确把握土壤湿度、压实程度、PH值及各类肥料种植情况等信息,这样将使得农业生产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2)园林信息管理;利用成本低、功耗低的无线传感网络对造林营林、林地征集、林木采集、城市绿化等方面的动态管控,以达到园林资源优化管理,以促进园林绿化的现代化及信息化,最终增强园林绿化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

2.3医疗智能化

(1)电子巡检。在病人身体病患部位通过一定的手段植入传感器,并构建好医院的传感器网络,医生就可对病人病患动态实现实时监控。(2)建立医院资源共享体系;为了充分对医院及病人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利用及处理好医院各种纠纷问题。(3)药品溯源;在药品生产时,对药品进行准确标示,完成管理透明化,增强药品安全,为防伪打假提供有效的依据。

2.4楼宇智能化

(1)在楼宇的建设过程中要安装智能化的楼宇管理技术,在物联网的配合下,将使居民能够方便的实现对远程物品的管理和控制。(2)大型公共监控系统的建立。在城市中各种公共建筑物较多并且拥有较多的设备和设施,所以必须建立紧急的监控系统,能够在突发事情发生时在物联网的协助下快速的解决该问题。(3)采用智能化的水、煤及电表。在各种设施的表内建立RFID芯片,可以通过表将这些数据采集到数据处理器中,再经过3G网络将信息传送到后台系统,实现自动抄表的功能。(4)异常设备的处理。在该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使用无线的传感器和局域网技术,对空调、灯等实现远程监控。

2.5交通智能化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使城市交通和轨道交通等各种重要设备智能化,保证实现城市交通工作的全程追踪和管理。这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即一方面政府要将数字化调度管理与城市的资源配置结合在一起,实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作为交通管理部门要全面提高各种事故的预防和检测能力,使调度监控和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全面提升,促使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6旅游智能化

所谓旅游智能化指的是在物联网、通信技术、云计算以及各种高性能的数字处理技术在旅游开发、管理和体验方面的应用。在旅游方面运用将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资源和信息方面的智能化,同时将该服务以全新的姿态应用到未来的旅游发展,以全面实现该行业的智能化,为旅游产业的创新和结构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2.7其他应用智能化

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的物流和供应管理、产品的制造和管理以及各种交通行业中行李和包裹的处理、图书馆中各种文档的管理和追踪、门禁系统的标识等方面得具备广泛的发展前景。

三、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的对策

(1)建立合理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体系,使环境得到优化发展。(2)示范和规范应用促进物联网的发展。(3)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4)物联网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物联网的发展不但是信息技术的一大变革,对未来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及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当前我国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并不是很突出,这就需要相关工作者不断学习、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科学、系统的加强物联网在智慧城市中应用,我们可以相信,随着我国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成熟,其必能更好的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世伟.城市特色,建绿色、泛在和协同的智慧城市[N].文报,2011(12)

[2]马文刚.物联网,建设智慧城市的DNA[J].上海信息化,2011(03)

智慧城市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概念辨析

作者简介:蒋亦璐(1986-),女,浙江嘉兴人,国家开放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成人教育、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3-0053-05

自学习型城市(Learning City)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对于“学习型城市是什么”的讨论从未停歇,不同的组织和个人基于自身立场,对其表达了不同的理解。与此同时,与其相近的概念也在终身学习的推进过程中不断“崭露头角”并与学习型城市“纠缠”在一起。所以,在对学习型城市的概念进行梳理的时候,我们一方面需要剖析概念本身,另一方面还需要分辨相近观念间的关系,从而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产生更加清晰的认知。本文将基于教育学(特别是成人教育学)的研究视角,就不同组织和个人对学习型城市概念的理解进行概括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学习型城市的内涵和特征,同时辨析学习型城市与相近概念间的关系,进而更为清晰地把握学习型城市的丰富内涵。

一、学习型城市概念研究综述

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ECD)主办的第二届国际教育型城市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if Educating Cities)在瑞典哥德堡(Gothenburg)举行,指出城市是终身学习的最佳实体[1]。学习型城市这一概念用语正式形成,并逐渐受到世界各国及其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99年,时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把上海建成适应新时代的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城市这个词儿开始被广泛传播,拉开了国内探寻学习型城市建设及其相关研究的序幕。

(一)来自国际组织的理解

学习型城市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如此迅猛地扩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国际组织的积极倡导和推动。其中,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合组织、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三大组织在全球的学习型城市推进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鉴于这些国际组织的职能定位和组织影响力,它们对学习型城市概念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经合组织认为,学习型城市的功能或作用包括:促进城市范围内各利益相关者(包括公立部门和私立部门)的合作;整合工作导向和闲暇导向的教育与培训;协调各年龄段学习者的学习;运用当地的媒体;推动社区共同体的学习[2]。可以看到,该组织非常强调在学习型城市中的“合作”和“面向全体”,认为学习型城市就是在城市范围内,借助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并运用多种手段(如媒体),来为每个人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欧盟认为学习型城市最为基础的工作是协调并利用社会各部门的资源,来开发市民潜能,进而促进个人发展、社会融合与繁荣创新[3]。该组织推行了多个与学习型城市有关的项目,其中在地区终身学习(Regions of Lifelong Learning,R3L)项目和“迈向欧洲学习型社会”(Towards a European Learning Society,TELS)项目中,其分别对学习型城市做了如下界定:其一,学习型城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公正且积极地为市民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以挖掘其潜能,进而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市民积极参与、具有文化意识以及经济稳步发展的人文环境;其二,学习型城市形成了一个组织结构和心理结构,有助于社会各界认同并理解学习在促进社会稳定繁荣、个体潜能挖掘及社会各方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创造性的利用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帮助市民去认知社会的转变并做出回应[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只能通过一个一个省、城市、社区来建设学习型社会(Learning Society)[5]。基于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之快以及城市所具备的基础条件,该组织首选将城市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的“主阵地”。该组织对学习型城市内涵的理解表现在对其特征的诠释,包括:调动好配置(城市的各项)资源、促进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包容性学习、提升家庭和社区学习的活力、促进工作场所学习、推广现代学习技术的应用、提高学习质量、培育终身学习文化[5]。

这些组织对学习型城市概念的认知,都基于自身的组织立场,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寄希望于更好地发挥学习型城市建设在推动全球抑或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经合组织尽管是从“教育”出发,强调在城市中借助教育的手段来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然而基于工具理性的价值导向,该组织对学习型城市根本任务的认知主要围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且最根本的期待是提升市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与之相似,欧盟的认知也多少带有经济理性的价值取向,但随着社会公平观念的引入,这种价值取向发生了一些转变,表现为该组织对个人自我实现和社会融合发展的愈发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知除了强调社会包容外,还突出学习在提升个人能力方面的作用,倡导为城市每一成员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其次还涉及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来自学者们的理解

随着学习型城市的发展及其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展,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学者纷纷加入到学习型城市概念的讨论中,并各自产生了以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国外学者方面,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将学习型城市为知识和观念的收集者和储存者,认为其能够营造促进知识、观念和学习传播的潜在环境和基础设施[6]。朗沃斯(Norman Longworth)认为学习型城市是在城市范围内,设计计划和策略,以开发市民个人潜能并建立所有机构或组织间的合作,进而有助于个体发展、社会凝聚和财富的可持续创造[4]。法里斯(Ron Faris)基于国际组织(主要为经和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习型城市概念的阐释,提出学习型城市需要以终身学习作为组织原则和社会目标,一方面将市民、经济组织、公共组织、教育机构和部门、志愿服务组织中的学习资源利用起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营造融合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有助于市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彼此信任并分享各自的价值观,以使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在(城市)学习网络的构建中得以完善[7]。瓦尔斯特(Waters S.)基于经济、社会和全球化竞争等方面的考虑,提出学习型城市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并与终身学习密切相关[8]。卡恩斯(Kearns P.)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提出学习型城市的传统关注点包括:终身学习、社会公正和平等、社区建设计划等;此外,他认为学习型城市需进一步关注环境、健康、文化、福祉等主题[9]。

国内学者方面,马仲良、吴晓川基于学习型城市与学习型社会间的密切联系,将学习型城市界定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推进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逐步实现市民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工作生活化和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的城市[10]。杨进立足个人和社会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学习型城市是能够在区域内充分动员全部资源开发和丰富人力潜能以便促进个人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创造社会繁荣的城市、城镇或地区[1]。

鉴于研究视角、出发点、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等的差异,上述国内外学者对学习型城市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概括而言,他们共同的关注点大致可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个人和集体学习需求的满足;终身学习的推进;城市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组织的理解相比,学者们的理解也关注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相比之下更加强调终身学习理念对学习型城市的指导意义。

二、学习型城市内涵探究

我们可从“学习型城市”这个词中,拆分出两个关键词“学习”和“城市”。这两个词汇本身内涵极为丰富,两者结合构成了内涵更加丰富的“学习型城市”。就“学习”而言,我们可将其广泛地理解为: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11]。这种变化不仅有助于个人发展,也能转化为社会及其城市发展的动力。在学习型城市中,学习主要存在如下特点:对象覆盖面广,面向城市范围内的所有人;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个人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组织形式灵活多样,诸如个人学习、集体学习、正式或正规的学习、非正规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等。就“城市”而言,如芝加哥学派大师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所言:“城市绝非简单的物质现象,绝非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12]。学习型城市可以说是学习型社会实践的表现形式,而之所以将城市作为“主阵地”,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漫长的发展历史赋予城市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功能;其二,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市更加具备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需求和条件。在了解各国的行政区域设置、文化并分析与学习型城市相关研究资料后,我们可以发现各个国家、地区、组织或个人对“城市”本身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我们可将这个“城市”放在相对广泛的意义上进行理解,它是一个能为所属居民提供终身全面发展的空间载体,集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保等多重功能。

基于以上对“学习”和“城市”概念的理解,我们从教育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可以明确学习型城市需围绕人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实现,并强调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给城市带来转变,表现为知识水平的完善、市民的终身全面发展、城市凝聚及竞争力提升等。其中,学习的推进过程强调知识的积累、市民个人潜能的挖掘、各方学习资源的凝聚与整合等,且与社会各要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等)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全球学习型城市的实践进程,得出学习型城市具备一些动态构成要素,包括:领导力、伙伴关系、信息与沟通方式、学习庆典(活动)、调查与研究、教育支持框架、学习动机和权利、持续改进策略等。由此,我们首先需明确:学习型城市是学习型社会在城市范围内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实践途径。基于这一基本定义,结合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学者们对学习型城市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学习型城市就是在城市范围内,调动所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贯彻并落实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促进个体潜能的挖掘与全面发展、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与思维品质、维护社会的融合与稳定、推动城市各方面可持续发展与繁荣的一个“学习型社会”缩影。

依据学习型城市的概念界定,我们可进一步挖掘其基本特征,以使内涵的探究更为清晰和饱满。目前国际社会引用率较高或者说普遍较为认同的是英国学者朗沃斯对学习型城市主要特征的概括,包括:领导能力、就业和就业能力、愿望、资源、网络、信息、需求、生长、应对变革、投入、技术、参与、环境、家庭策略[13]。这14项内容所涵盖的内容,构成了学习型城市的理论框架,主要诠释了学习型城市的作用、任务和基础条件等。据此并结合之前对学习型城市概念定义的阐释,本文进一步将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终身学习,强调学习涵盖人的一生,并需要适应个体和社会的发展;第二,全员参与,强调参与需囊括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不仅包括学习者也包括学习提供者;第三,资源整合,强调城市中各种有助于推进终身学习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第四,全面发展,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协同发展和整体提升,一方面通过学习完善人性以推动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借助学习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以使个体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

三、学习型城市与相近概念间关系辨析

我们在对特定概念进行辨析的时候,除了可以直接研究特定概念所指代事物的本质属性外,还可以间接通过辨识特定概念与相近概念间的关系来加深理解。在对学习型城市概念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有可能会将其与一些概念相混淆。下文从这些易混淆的相近概念中,挑选出目前受关注度较高且容易被混淆的几个概念,进行基础性的辨析与说明。

(一)学习型城市VS学习型社会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赫钦斯(R. M. Hutchins)在《学习社会》(The Learning Society)一中,提出“学习型社会”的概念。他认为在这个社会中,每个处于人生不同发展阶段的成年男女们提供可供其空余时间参与的成人教育,最终在社会所有部门的帮助下,通过学习、自我实现和完善人性这些目标来促进社会本身的价值转换[13]。在他之后,许多学者都为学习型社会这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代表人物包括舍恩(Donald Schon)、伊里奇(Ilvan Illich)、博希尔(Boshier. R)、胡森(Torsten Husén)、兰森(Ranson, S.)、贾维斯(Peter Jarvis)、门德依(van der Zee)等。从这些学者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理念之间的紧密联系:前者以后者为思想引领,后者在前者的发展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如贾维斯所理解的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能够为每个人提供学习、自我实现和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对照学习型城市的概念,两个概念内涵非常相近,均是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得以延续和拓展,且具备共同的旨归。其中,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内涵为学习型城市概念框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二)学习型城市VS学习型地区等

依据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地区大于城市,城市与乡村相对应,社区及其街道隶属于城市。在此基础上,还存在学习型地区(Learning Region)、学习型乡村(Learning Country)、学习型社区(Community)(强调空间概念)等这些与学习型城市相对应的具有地域空间指向的概念提法。读者们可能会对这些概念间的交替使用感到有些混乱,并对其间的关系产生疑惑。就此,朗沃斯在他的书中专门提到了这一现象及其处理方式。在他看来,这些概念之间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但为了避免使读者混淆,他统一选用学习型城市这个概念。所以,这些概念只是在空间指向上存在差异,而本质上都是在限定的地域范围内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在此,我们可能需要了解一些词汇在中西语境中的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在相关概念上的理解差异。如“社区”(Community)这个词在西方语境中既可以被表述为一群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所组成的非正式组织,也可以被看成一个由空间地理条件构成的邻近区域,包括了地区或城市。相比之下,我国的理解更多基于地域空间视角,多地将社区理解为城市组成要素,是人在一定地域范围聚居形成的共同体。

(三)学习型城市VS学习型组织

在对学习型城市理论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是一个“高频词”。朗沃斯在其著作别强调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类似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解析学习型城市如何促进工作场所学习时,突出帮助公立和私立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5]。上世纪90年代,彼得・圣吉(Peter Senge)在《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一书中,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当时,一些组织和个人正在寻找学习型社会的实现路径,受该理论启发,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强调组织概念)、学习型家庭等被认定为学习型组织的表现形式而得以推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型城市是一类学习型组织。然而,目前的文献资料中,较多地将学习型组织置于学习型城市的下一层级,认为组织是比城市更小一级的组织单位。就此,结合目前的实践,我们可以认识到学习型城市的一项基本特征就是学习型组织的普遍化。学习型城市作为学习型社会在城市范围内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实践途径,其对学习型社会的推进,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基于此,我们可将学习型组织建设看成推进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手段或途径。

(四)学习型城市VS教育型城市

上世纪70年代,经合组织提出教育型城市(Educating city)的概念,并从其成员国中选取七座城市作为试点①。教育型城市工作最初主要关注学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之后才慢慢转变为面向全体的终身学习;同时,地方政府在教育型城市中发挥核心作用。相比之下,W习型城市从最开始就明确学习应该是“时时,处处,人人”且贯穿人的一生,所以其最初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同时由于强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其实践主体更为多样化。然而,两者可以说都是学习型社会的一个具体的实践方式和途径,并且基于相同的教育维度和社会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的意思大致相同,但学习型城市似乎为何更受到“追捧”呢?原因在于“教”向“学”的转变,学习者正受到更多的关注。这正符合美国成人教育之父诺尔斯(Malcolm S. Knowles)在成人教育中对学习者地位的捍卫,在他看来,成人教师(成人教育工作者)是帮助者、指导者、鼓励者、咨询服务者和资源提供者,而不是知识传递者,学科主宰,法官和权威[14]。

(五)学习型城市VS智慧城市等

伴随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Smart City)、无线城市(Wireless City)、数字城市(Digital City)等概念盛行,它们强调城市需利用先进技术来管理和运行,旨在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促进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朗沃斯认为,学习型城市与智慧城市(这类概念)可以等同,后者更加强调科学技术的应用在促进个人和城市发展中的作用[4]。从教育出发,两者都希望通过实践去挖掘个体潜能、开发人力资本,进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比较而言,学习型城市列举的途径更为广泛,包含了智慧城市等这类概念所专注的现代信息技术途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前者涵盖后者,而后者为前者的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

综上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学习型城市与以上这些概念之间存在诸多异同点,但可以说均为终身学习理念引导下的学习共同体。基于此,我们可将以上分析进一步提炼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型城市可被视为学习型社会的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而学习型社会是学习型城市的概念原型;第二,学习型城市与学习型地区等具有空间意义的概念在内涵上最为相近,其主要区别在于这些概念指代不同的行政区域层级,同时不同国家对行政区划及其隶属关系存在不同的认知;第三,学习型城市中更加具体的实践主体是众多不同类别的学习型组织,尽管它们在具体实践中基于不同的组织范围或空间载体,但与学习型城市秉持一致的理念主旨,即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第四,学习型城市的概念由教育型城市演化而来,前者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并吸引了更加多样化的实践主体,其囊括的内容更为丰富;第五,学习型城市为智慧城市等类似概念的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后者可以作为前者的重要“生长点”,为其建设增添动力与活力。

四、小结

综合以上对学习型城市概念及其与相近概念间关系的辨析,我们可总结出学习型城市通过学习来推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学习型城市带来了一个终身学习理念贯穿始终且更具包容性的时代,其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倡导借助学习来挖掘城市中每个居民的个人潜能,从而推动人力资本的集聚并由此促进社会资本的增长。然而,就教育而言,学习者是教育活动开展的核心要素;同时,就社会发展而言,“人”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朗沃斯所言,我们需要牢记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最终依赖于市民,而不仅仅是其社会部门(组织机构)[4]。也就是说,在辨析学习型城市的概念时,需要认识到并时刻把握住“人”这一最为核心的要素。此外,本文之所以对学习型城市概念进行辨析,目的不在于限定这一概念,而是希望进行符合时代特点及本国国情的解读,以为我国学习型城市实践内涵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一定参照。

注释:

①七座城市分别为:加拿大的埃德蒙顿(Edmonton)、瑞典的哥特堡(Gothenburg)、奥地利的维也纳(Vienna)、苏格兰的爱丁堡(Edinburgh)、日本的挂川(Kakegawa)、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Adelaide)、美国的匹兹堡(Pittsburgh)。

参考文献:

[1]杨进.国际社会构建学习型城市 推进终身学习策略[J].天津电大学报,2012(2):9.

[2]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y prepared for the Congress on Educating Cities[R]. Gothenburg(Paris, OECD).1992.

[3]Longworth, N. Making Lifelong Learning Work: Learning Cities for a Learning Century[M]. Kogan Page Limited, 1999:109,187-188.

[4]Longworth, N. Learning Cities, Learning Regions, Learning Communities ―Lifelong Learning and Local Government[M].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2006:23,9,37,137.

[5]UNESCO. Beijing Declaration on Building Learning Cities――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Promoting Inclusion, Prosperity and Sustainability in Cities[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Cities, Beijing, China, October 21-23,2013.

[6]Richard Florida. Calibrating the Learning Region. Local and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J]. Economic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1998(14):19-28.

[7]Ron Faris. Learning Community by Community: Preparing for a Knowledge-based Society[J]. Education Canada, 2003,43(1):4,6-7,42-43.

[8]Shirley Walters. Researching indicators for a learning region[C]. 36th Annual SCUTREA Conference, 4-6 July 2006.

[9]Kearns, Peter. Living and learning in EcCoWell cities: Discussion Paper[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dult Learning, 2012, 52(2):392-396.

[10]窍川,马仲良.建设学习型城市[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50-51.

[1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12][美]帕克・麦肯齐.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M].宋俊岭,吴建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

智慧城市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智能技术服务途径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6-0046-03

随着近年来“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等相关“智慧”概念的提出及在学术研究及实践建设中的蓬勃发展,“智慧”一词已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如何将智慧IT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等运用到所在行业的事业发展和建设之中也成为了人们思考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应运而出,并在被赋予了丰富内涵的同时,其也真正进入到了图书馆界学者的研究视野之中。如何看待“智慧图书馆”?与“智能图书馆”又有着的怎样的区别?作为以服务为其存在和核心价值体现的图书馆来说如何构建“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实现途径?等等。都将是“智慧图书馆”研究中无法逾越的一道难题。本文拟通过在对“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发展、内涵、意义认识基础上去尝试解决上述问题。

1 智慧图书馆

1.1 从智能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

新世纪以来,图书馆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技术在图书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岗位开始利用信息技术,且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寻求新的技术,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也因此成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当智能信息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物联网等初具雏形且逐渐应用于公共交通、物流管理等领域以来,图书馆人就以职业的敏锐眼光看到了其在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如我国的深圳图书馆、东莞图书馆等多家与企业合作,早在2008年研发了24小时智能自助图书馆,成功的将RFID等技术运用到了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之中,使得智能图书馆成为了当代图书馆的主要建设模式和存在形式。但随着2010年IBM“智慧地球”等智慧概念的提出,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与网络化趋势以及绿色环保等理念深入人心,加之智慧图书馆建设所需的技术环境、人文环境等也逐渐成熟,于是,智慧图书馆被提出并快速的被人们所接受和研究。

1.2 智慧图书馆的提出与发展

虽然早在“智慧地球”等智慧概念提出之前的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Aittola等就在“人机交互移动设备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上发表了题为《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论文成果,指出“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1]。2004年,加拿大渥太华的一些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博物馆建立起了以“智慧图书馆”命名的联盟,但其服务较为单一,主要是利用同一个搜索引擎为联盟图书馆的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2]。

我国图书馆界则对智慧图书馆的实践较早,如早已实践的智能自助图书馆、手机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尽管这些图书馆的服务形式不能完全定义为真正的智慧图书馆,但我们也认为这些都是智慧图书馆的主要存在形态。但研究相对较晚,主要是在2010年IBM提出“智慧地球”以后才开始的,且从成果来看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研究群体单一、研究范围狭窄、研究数量较少。主要的研究成果是严栋发表于《图书馆学刊》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3]、王世伟的“智慧图书馆”系列论文[4-6]等。且从这些研究来看,对智慧图书馆的认识与概念定义是在“智慧地球”等相关概念的理解上演化而来,研究也主要是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特点等进行了探讨,尽管也有学者[7]对其服务模式、技术框架进行了构建与研究,但研究还不深入、不成熟。

1.3 智慧图书馆的内涵

学者王世伟[4]认为,目前全球的智慧图书馆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建设实践都有待深化。并认为智慧图书馆注重的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整合集群与协同管理,注重的是新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泛在、便捷和跨时空读者服务,注重的是图书馆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笔者也非常赞同这些观点,同时认为,基于智慧图书馆内涵的理解,智慧图书馆的服务途径可从多时间多空间、以人为本、高度智能、基于“第三空间”理念及资源共享和集群式管理等五个维度去构建。

2 智慧图书馆的服务途径及其构建

2.1 多时间、多空间的图书馆服务途径与构建

多时间、多空间的图书馆服务是现代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形式,也是智慧图书馆的基本内涵要求之一。智慧图书馆除为用户提供了基于传统的物理图书馆建筑进行的基本书籍借阅等服务外,还能提供了延伸空间与时间的服务,“三网融合”也为这种延伸提供了便捷支持条件,利用网络、电视、新媒体享受基本的图书馆服务不再是难题,网络图书馆、手机图书馆、24小时自助智能图书馆都已保证了全天候的多时间服务。智慧图书馆在多时间、多空间的服务途径构建中,需一方面以实体的物理图书馆为阵地,增加以阅读活动、信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主题的活动,另一方面还需增加手机图书馆、网络数字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服务平台,延伸和丰富图书馆的服务载体,使用户在任何时间(包括白天、晚上、节假日)、任何地点(如办公室、家里、地铁)都可以实现通过图书馆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利用。可喜的是,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建设了网络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手机图书馆。此外,截止2012年6月底,24小时自助图书馆也已在全国的38个城市得到了应用,随着第五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在2013年即将展开及将24小时图书馆列入评估内容之一,24小时自助图书馆将在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得到应用。再次,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对信息价值的进一步显现,企业也敏锐的查看到了民众信息需求的迫切性,也开展了诸多的图书借阅服务,如中信出版社所推出的“云端图书馆”[8]。这些方式新颖、服务贴合实际、创建主体多元的服务方式也都进一步阐释了智慧图书馆的多时间、多空间服务内涵特征。

2.2 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途径与构建

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是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提出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之一,而这一特征也是智慧图书馆的另一大主要内涵,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注重技术在服务与建设中的实践,这对图书馆服务水平、效率的提高毋庸置疑,但在具体的发展中很容易走入迷信现代生活元素而疏忽传统人文特色的歧途,如在馆舍建设、资源构建方面走铺张浪费道路,重馆舍面积及馆藏数量而轻服务,使得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传播、研究、储存的本职功能未能真正发挥该有的作用。智慧图书馆在以人为本的服务途径构建中,应重视原有的传统服务优势,充分发挥馆员及馆藏优势,开展如特色馆藏服务、学科服务、信息咨询服务、数据挖掘等充分发挥了人和信息相互结合而发挥作用的嵌入式、专业化服务,让图书馆真正成为社会知识组织、研究与服务的中心。2000年始于哥本哈根、2009年进入我国的“真人图书馆”[9],就是现代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的一大创新典范,值得各个图书馆的实践借鉴与创新拓展。

2.3 高度智能的图书馆服务途径与构建

智慧图书馆强调图书馆的高度智能与智慧管理。高度智能方面,信息技术及系统的发展促成了今天管理系统广泛应用于图书馆的资源、人力、财务管理等各个领域,Web2.0、RFID等技术的应用也为图书馆智能化的资源定位、智能化的资源推送、智能化的资源定制、智能化的资源管理、智能化的办公等提供了条件和实现的可能。智慧管理方面,图书馆管理者既需重视文献资源的收藏、研究与利用及客户的知识挖掘、组织与服务,也需重视图书馆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社会责任:既需重视读者用户的服务环境、服务效率与服务水平建设,也重视将读者吸引、融入到图书馆建设中的作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动力与要素的作用。智慧图书馆在智能化服务的实现途径构建中,可主要以实现智能化的图书存放与调度系统、智能化的图书馆安防系统、智能化的服务环境调节系统(如灯光调节、温度调节等)、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如个性化知识的智能化抓取、组织与推送等)为实现突破口,运用智慧管理,推动智慧图书馆对现代图书馆的一场发展理念、服务技术、管理形态的全新革命。

2.4 基于“第三空间”理念的图书馆服务途径与构建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及人们逐渐强调图书馆的文化休闲作用,图书馆从传统的以书为中心转变到未来的以人为中心,以实现阅读、休闲功能的“第三空间”成为共识[10]。“第三空间”这一词也准确表达了近年来人们对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愿望,“第三空间”所反应的图书馆休闲理念也是智慧图书馆的主要理念之一,因为智慧图书馆也强调图书馆的休闲功能。智慧图书馆在基于“第三空间”理念的图书馆服务实现途径构建中,可以通过增加图书馆的如咖啡屋、音乐室、文化活动室等为主要方式来实现,再通过营造舒适的人文、绿色、休闲环境来凸显图书馆的休闲氛围,让读者在休息中阅读、在阅读中休息。

2.5 基于资源共享、集群发展要求的图书馆服务途径与构建

信息社会海量的信息量及用户信息需求的复杂多样化为现代图书馆资源建设提出了挑战,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条件。走资源共享道路、构建地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也因此成为了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之一,总分馆、集群式、联合发展等资源共享模式已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得到了实践。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由于是一种新型的以知识和信息进行共享整合、便捷利用、多维度服务的服务模式,因此,资源共享与集群式发展是智慧图书馆的一大主要特征。智慧图书馆在基于资源共享、集群发展内涵要求的服务实现途径构建中,需在借鉴已在国外发展成熟、国内迅猛发展的总分馆等建设模式基础上,总结、分析自身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因地制宜,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资源共享、集群管理发展模式。

3 结语

自上世纪中后期以来,关于图书馆是否会灭亡、电子书能否代替纸质书的讨论不绝于耳,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但证明了图书馆不但不会消亡,更是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创新的服务方式、服务理念层出不穷,智慧图书馆就是在这样的发展高峰期涌现出来的一个颠覆了传统图书馆认识、内涵的概念,是图书馆经过了一定的发展滞后实现科学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实践。依据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和理念,构建图书馆服务的服务途径,将为现代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打造基础,为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带来更好的服务质量,能将图书馆打造成一个社会中更具魅力的公共文化服务结点。

参考文献:

[1]Aittola M, Ryhanen T, Ojala T. Smart Library :Location-AwareMobile Library Service[J].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 2003,(5):411-415.

[2]Can't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Using Smart Library[EB/OL].[2012-10-15].http://biblioottawalibrary.ca/en/main/find/catalog/looking/smart.

[3]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4]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4.

[5]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22-28.

[6]王世伟.再论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2,(11):2-6.

[7]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5):102-105.

[8]董一寒.中信“云端图书馆”引领书店新商机[].经济视野,2012,(Z1).

[9]星辰海真人图书馆.我们在建真人图书馆,你愿意成为一本真人书吗?[EB/OL].[2012-08-26].http:///projects/308126.

智慧城市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城管;系统设计;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6-0256-05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GIS Module in Digital City Management System

TENG Ji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hool of Geosciences and Info-Physics, Changsha 410083, China)

Abstract: In the city management we all the time will involve a variety of elements of the city, these are the area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elements. GIS has powerful data management, data mining and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capabilities to process, analyze, manage relevant geospatial information data and other relevant data . If the digital city management system combined with GIS, whether it is able to greatly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r performance.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Changsha digital city management system,and have studied and analyzed the digital city management,and using WebGIS technology, spatial database technology, map service invocation technology carried out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ule.

Key words: Digital City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GIS

1998年1月,当时正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在一次演说中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后来此概念被引伸到城市,因此有了“数字城市”,并成为城市信息化的热点词汇[1]。2002年7月城市数字化工程正式被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2]。2004年,全国就有20多个城市申报了数字化城市工程项目,此外,包括长沙在内的部分城市已由研究阶段进入了实施阶段[3]。2011年11月,长沙进行了数字长沙地理空间框架[4]建设,意味着长沙正式开启数字城市的建设。今年4月,长沙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电信湖南公司举行“数字长沙・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会商会,并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未来五年内,湖南电信将在长沙行政区域内累计完成投资近100亿元,用于“智慧城市”(Smart City)[5]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数字城管又叫“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必要建设之一。随着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在一些更先进的技术和手段的冲击下,2007年4月长沙作为第三批试点城市之一开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且至今长沙数字城管系统建设项目的二期建设工程已经处于成熟的运行使用中。

地理信息空间框架是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最基础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GIS平台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数据挖掘和分析及可视化的能力,且能够处理、分析、管理地理空间信息相关数据等。在城市管理中我们无时无刻都会涉及的各种城市元素,这些都是空间地理信息要素的范畴,如果使用传统的管理技术进行处理,无论是从效果还是效率上讲都已经无法满足管理需求。数字城管系统作为一个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发展的产物,在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冲击下的数字城管系统必然与GIS结合开发出一个更科学、更高效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

文中对数字城管系统中GIS功能模块进行研究。利用GIS技术将数字城管业务与地图结合,实现考勤点的设置、考勤人员的监督、案件信息的查询与统计等基于位置服务的相关业务的图文一体化管理。

1 数字城管系统中GIS功能模块的需求分析

根据用户需求和相关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的分析和处理,提取出了数字城管GIS模块需实现的功能分别如下:

1)GPS轨迹及案件回放。用户选择某个采集员、时间段后,在地图上回放其活动轨迹。

2)采集员实时位置。在地图上展示出采集员的实时位置。

3)轨迹播放器。通过播放器可控制正在播放的轨迹快进、放慢、暂停、重播。

4)案件位置显示。案件上报后,在地图上增加一个图标,不同类型的案件以不同的颜色显示在地图上。当该案件被用户结案后,从地图上消失。

5)案件汇总信息显示。在地图上方以文字形式显示全市案件的情况,包括上报数、处置数、结案数。

6)案件查询。在地图上显示的案件,可以进行查询,点击弹出案件概要信息窗口,内容包括案件编号、大类、小类、描述、详情链接等(具体后期确认),点击详情链接,可进入到该案件的详细信息页面。

7)案件空间查询及统计。用户可在地图上以任意多边形、圆形、长方形的形式框选一定区域。系统为其查询出该区域内指定时间段、指定大类、小类的案件详情和统计信息并展示。

8)案件普通查询及统计。用户输入查询条件进行案件的查询与统计。

9)考勤点设置。能为信息采集员设置考勤点或删除已设置考勤点。采集员在规定的地点范围内进行考勤。

2 数字城管系统中GIS功能模块数据库概述

2.1 ORACLE空间数据库的搭建

ORACLE是关系型数据库,不支持空间数据类型。SDE是空间数据库引擎,是关系数据库处理空间数据类型的桥梁。

ORACLE与ArcSDE的空间数据库搭建步骤如下:

① 服务器端

① 服务器端安装ArcGIS desktop与ArcSDE For Oracle。

② 安装oracle 11g r2。

③ 安装sqldeveloper,并配置java环境。

④ 新建sde数据库。

⑤ 使用catalog 新建geodatabase,Data Management Tools--Geodatabase Administration--Create Enterprise Geodatabase,instance参数为:localhost:port/[数据库名]

⑥ 修改F:\app\Administrator\product\11.2.0\dbhome_1\hs\admin\

⑦ extproc.ora:SET EXTPROC_DLLS=ANY

⑧ 将F:\ArcGIS\ArcSDE\ora11gexe\bin下的 st_shapelib.dll, pe.dll,sg.dll拷贝至:F:\app\Administrator\product\11.2.0\

dbhome_1\BIN。

2)客户端

①解压instantclient_11_2。

instantclient_11_2解压到某目录,将该目录加入到环境变量中。

新建目录instantclient_11_2\network\admin,在该目录下新建文档tnsnames.ora。

内容为orcl3 =

(DESCRIPTION =

(ADDRESS_LIST =

(ADDRESS = (PROTOCOL = TCP)(HOST = 《服务器IP》 )(PORT = 1521)))

(CONNECT_DATA =

(SERVICE_NAME = orcl3) ))

orcl3为服务器端数据库名称,《服务器IP》为待配置的服务器IP,1521为端口。

② 安装PLSQL Developer。

2.2 ORACLE的访问

微软的 ODBC接口可能是使用最广的访问数据库的编程接口,且它能在任意平台上连接任意的数据库。但是ODBC是C语言接口,不适合直接在Java中使用。且ODBC将简单和高级的功能混在一起,使得ODBC使用复杂。Java Data Base Connectivity(简称JDBC)是一种用于执行SQL语句的Java 接口。JDBC是建立在ODBC上,保留了ODBC原有的特点和习惯,且又以Java的特点对其进行的优化,所以JDBC使用起来更简单。因此在本系统中采用的是JDBC接口连接数据库。其连接步骤如下:

1)装载oracle数据库驱动程序。

Class.forName("oracle.jdbc.driver.OracleDriver");

这里不需要再去将驱动程序类实例化且用 DriverManager 登记它,因为在我们调用 Class.forName 时将会去自动地加载驱动程序类。驱动程序装载好后,它们便可以用来建立与数据库连接。

2)建立oracle数据库的连接。

Connection con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jdbc:oracle:thin:

@host:port:dbname", username, password);

host为主机ip,port为数据库监听端口,dbname为数据库名,username为所创数据库具有访问权限的用户名,password为该用户访问密码。

3)调用jdbc接口中类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3 数字城管系统中GIS功能模块的实现

3.1 数字城管系统中GIS功能模块实现的关键技术

3.1.1 WebGIS技术

WebGIS是Web 技术与GIS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利用Web技术来扩展和完善GIS的一项新技术。在这个高速信息化的时代,WebGIS成为了GIS主流发展方向。WebGIS即具有浏览器/服务器(B/S)体系结构的网络GIS,它革新了GIS的传统运行模式,用户远程便可以使用GIS,共享地理空间信息资源[6]。WebGIS综合了Web和GIS两大信息化技术的特点,形成一些新的功能:

1)空间数据

能够以图形的方式显示空间数据,与单纯的FTP方式相比,WebGIS使得用户更容易找到所需数据。

2)空间查询检索

利用浏览器提供的交互功能,进行图形及属性数据库的查询检索。

3)空间模型服务

用户通过客户端输入的模型参数,在服务器端接收参数后,根据服务器端的各种空间模型的实现方法计算结果并将其返回。也就是说,利用Web不仅能空间数据,并且能空间模型服务。

4) Web资源的组织

在Web上存在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多数具有位置属性信息,即具有空间分布特征,我们可利用地图对这些信息进行组织和管理,同时可提供基于空间的检索服务。

3.1.2 空间数据库技术

空间数据库是GIS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于存储和管理地理空间数据。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各种类型的空间数据库技术随之出现,空间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的能力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上。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扩展对象关系型数据库”和“关系型数据库+空间数据引擎”两种方式搭建的空间数据库[7-12]。

空间数据库引擎(spatial database engine,SDE)最先由ESRI推出,是用于支持超大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的一个空间数据模型。借助于该模型,我们能够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去管理空间数据[13]。目前,有很多的厂商(数据库厂商和GIS厂商)都在研发自己的空间数据库引擎,市场上最主要的SDE产品有ESRI公司的ArcSDE、MapInfo公司的Maplnfo SpatialWare、Intergraph公司的GeaMedia、Oracle公司的MySQL Spatial、Microsoft公司的SQLServer Spatial等。而在这些数据库引擎中又属ArcSDE应用的最广泛。ArcSDE是由GIS厂商提供,对空间数据及空间信息的存储和管理上更优异[14]。本项目中采用的是ArcSDE和Oracle关系数据库集成搭建的空间数据库。

3.1.3 地图服务技术

OpenLayers本质是一个js类库包,用于对标准格式的数据地图数据进行访问,专为WebGIS客户端的开发提供地图服务。目前OpenLayers支持从符合WMS, WMTS, WFS等OGC标准规范的多种数据源载入地图图层,支持的地图来源包括Google Maps、Yahoo、Tianditu等。

天地图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建设的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于2011年1月18日正式上。“天地图”集成了海量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为各地数字化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地理基础数据和地图服务。

本项目采用天地图作为底图,利用OpenLayers接口类(OpenLayers.Layer.WMTS)使用天地图WMTS服务(底图调用地址:http:///vec_c/wmts,中文注记调用地址:http:///cva_c/wmts)调用天地图。本项目研究区域为湖南省长沙市,天地图的显示级别是2-18级,但是在一定级别下的研究区域范围内的地物详细程度无法满足本项目的需求,所以需要叠加更详细的湖南省和长沙市的图层。

天地图(湖南)和天地图(长沙)都是基于ArcGIS Server的地图服务,利用OpenLayers的接口类ArcGISCache 便可调用该地图服务,进行地图的可视化显示和操作。其服务调用地址如下:

1)天地图(长沙)注记

http:///arcgis/rest/services/shiliangdituzhuji/MapServer

2)天地图(长沙)底图

http:///arcgis/rest/services/shiliangditu/MapServer

3)天地图(湖南)注记

http:///OneMapServer/rest/services/vector_ant/MapServer

4)天地图(湖南)底图

http:///OneMapServer/rest/services/vector_service/MapServer

根据图层地物的详细程度,结合地图的分级显示,实现地图地物随显示级别的增减详细有致。经过分析和测试,小于15级显示天地图(全球)图层及注记,15-17级显示天地图(湖南)图层及注记,大于17级显示天地图(长沙),其具体代码如下:

if (zLevel < 15) {

me.china.setVisibility(true);

me.chinalabels.setVisibility(true);

} else if (zLevel < 17) {

me.hunan.setVisibility(true);

me.hunanlabels.setVisibility(true);

} else {

me.changsha.setVisibility(true);

me.changshalabels.setVisibility(true);

}

3.2 数字城管系统中GIS功能模块的运行环境

对于一个B/S架构的系统而言,其运行环境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客户端。对于B/S架构的系统而言,Web浏览器是客户端的最主要应用软件。在本项目中因为前端使用了Extjs,而Ext与一些低版本浏览器可能存在一些兼容性问题,因此客户端浏览器建议使用主流浏览器IE 6+、Safari 2+、FireFox 1.5+ (PC, Mac) 、Opera 9+等。

再是服务器端。数据库是服务器端一个重要的软件配置,它是系统的核心部分,是数据存储与管理的仓库。本项目是以长沙市数字城管建设项目为背景,数据库采用ORACLE和ArcSDE搭建的空间数据库。目前长沙数字城管已经到第三期了,因为其一期建设内容主要是城管核心功能,包括案卷的上报、流转、统计;二期开发了采集员考勤功能,而二期建设时为了不对一期系统造成影响,新建了一个数据库,所以根据用户需求,本次项目中将合并两个数据库,将两者融入到一个数据库中。Web服务器是服务器端另外一个重要的软件配置,它是用户访问系统的桥梁。本项目采用Apache-Tomcat服务器,其部署过程如下:

1)下载tomcat配置文件。首先从Apache的官方网站下载windows版本tomcat解压缩版文件,如:apache-tomcat-7.0.11-windows-x86.zip。

2)配置jdk环境变量。检查是否配置好了jdk环境变量,如没有,则需先配置好jdk环境变量,因为tomcat是需要jdk才能运行的。

3)启动tomcat服务。进入%TOMCAT_HOME%/bin,双击“startup.bat”启动tomcat,并访问tomcat首页(http://localhost:8080/),如果正常显示tomcat首页,表明配置成功。

4)部署web项目。将系统的ECityMS.war包上传到%TOMCAT_HOME%/webapps目录下,然后重启tomcat,在服务器端的浏览器中输入http://localhost:8080/ECityMS,如果显示系统页面,表明项目部署成功。

3.3 数字城管系统中GIS功能模块的运行效果

3.3.1 考勤点设置

此功能用于对信息采集员设置考勤任务而设计,主要功能包括采集员查询、某采集员已有待考勤的考勤点查询、考勤点定位、考勤点删除、考勤点设置。

1)采集员查询。用户在系统界面的左边按采集员信息或着按采集点信息输入相关查询条件,点击采集员搜索,在系统界面的右侧会显示出考勤点设置面板,在面板的最上侧显示的即是符合条件的采集员列表。

2)已有考勤点查询。选择采集员列表某一采集员,在其下面的列表中将会显示该采集员已设置的待考勤的考勤点及其相关信息,同时这些考勤点也会在地图上显示。如图3所示。

3)考勤点定位。选择考勤点列表中的考勤点,该考勤点将会在地图上居中定位显示。如图3-2所示。

4)考勤点删除。选择考勤点列表中的考勤点,点击列表右下方的删除考勤点,可删除考勤点,同时将其地图上的图标移除。

5)考勤点设置。选择采集员后,点击增加考勤点,将弹出考勤点设置对话框。在地图上点击待设置考勤点的位置,地图上即会出现考勤点图标,同时考勤点设置对话框中会显示其经纬度。接着输入该位置地址,点击确定,在考勤点列表中便会增加一条该考勤的记录。如果点击取消,该考勤点图标将会被移除。

3.3.2 GPS轨迹跟踪

系统中有300个信息采集员使用安卓手机进行城管问题的采集工作,工作当中手机会自动上报GPS坐标。系统能够在地图上展示每个人的GPS轨迹。具体功能及效果(图4)如下:

1)GPS轨迹回放。用户选择某个采集员、时间段后,在地图上回放其活动轨迹。在播放轨迹的过程中,如果两个GPS位置点相邻,这两个点在一定地图放大级别里会被叠加显示。

2)轨迹播放控制。轨迹播放过程中可以前进、后退、暂停、重播。

3)信息员实时位置。能够在地图上实时显示当前在线的采集员位置。

3.3.3 案件查询与统计

1)案件定位。用户输入案件编号后,点击案件定位,该案件将会在地图上定位显示。用户如果点击案件,将弹出该案件的概要描述窗,内容包括案件编号、案件类型、上传时间、案件图片等,点击案件图片,可进入到该案件的详细信息页面。如图5所示。

2)空间查询。选定区域、时间段、大类、小类查询条件后,弹出案件列表,列表内包含案件编号、大类、小类等概要信息及详情链接,点击详情链接跳转至详情页面。同时查询结果能够显示在地图上,点击案件列表中某条案件,联动至地图上该条案件闪动显示。如图6所示。

3)空间统计。选定区域、时间段、大类、小类查询条件后,统计出符合条件的案件总数和已处理的案件总数。

4)案件实时统计。实时统计案件的总数量、已处理数量和已申报数量。

5)普通查询与统计。即根据案件所在行政区、街道、时间段、大类、小类等查询条件进行查询与统计。其他效果与空间查询统计类似。

3.3.4 案件地图

采集员使用手机上报案件后,需要在地图上能够及时的展示出来。具体功能如下:

1)案件位置显示。根据案件的类型,以不同颜色的图标在地图上显示未结案的案件。

2)案件I查询。在地图上显示的案件,可以进行I查询,点击弹出案件概要信息窗口,内容和功能参照案件定位。

3.3.5 地图浏览和操作

可以显示全市的行政区划、基础地形、地理编码等地图信息,功能包括有放大、缩小、漫游、距离量测、区域面积量测及地图图层切换等功能。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查询和采集员考勤点设置使用。

4 结束语

本项目是以长沙市数字城管项目为研究背景,利用WebGIS、空间数据库、地图服务等关键技术对数字城管系统中GIS模块进行了编码实现,并对实现的数字城管系统中GIS模块进行了相关测试,运行正常。

参考文献:

[1] 梁军, 黄骞.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J]. 地理信息世界, 2013(1): 81-86.

[2] 科学技术部.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工程”报告[R]. 北京, 2002.

[3] 李定平, 柳展辉. “数字城市”理念及技术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长沙为例[J]. 中外建筑, 2004(3): 50-52.

[4] 李S森. 浅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的创新[J]. 测绘通报, 2011(9): 1-5.

[5] 巫细波, 杨再高. 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11): 56-60.

[6] Li Deren. The synthetics and application of RS,GIS and GPS[M]. Beijing: Surveying and Mappping Press, 1995.

[7] 钟永友. 基于ArcSDE的物流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设计[J].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0(1): 74-77.

[8] 邵晓芳. 基于Oracle的空间数据库接口技术研究[D]. 长沙: 中国人民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2.

[9] 胡仪员. 基于ArcSDE for Oracle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数据库系统建设[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08.

[10] 熊丽华, 杨峰. 基于ArcSDE的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应用, 2004, 24(3): 90-96.

[11] 许云涛, 李春葆, 李华, 等. 面向对象的多媒体空间数据库系统设计[J].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1999, 24(03): 268-271.

[12] 刘长青. 基于本体的地震多源数据协同检索研究[D].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 2012.

智慧城市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意;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概念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199-02

一、创意和创新

创意源自于英文词汇“create”,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意”包含两层意思:(1)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2)提出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学术界对“创意”进行了多个视角的界定,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创意指由于价值的非异化特性,引起生产及组织的有机的复归。总之,创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能引起并指导实践活动。创意特殊就特殊在它是新颖性和原创性这两种属性的统一,缺少一个就不是创意。

创新与创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创新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四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简言之,创新是实践活动,是通过已经存在的自然资源创造新东西的一种手段。可见,创意强调的是思维和想法不是行动和结果,而创新强调的是执行和实践。所以创意是创新的开始,创新始于创意。

二、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1.文化产业。最初出现“文化产业”这一术语是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或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的定义成: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由此可见,文化产业是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这四个特征的产品及其相关服务。美国主要是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界定的,一般只说“版权产业”。日本把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称之为“内容产业”。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颁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文化产业是指文化部门所管理和指导的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集合。根据这个标准,把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层。尽管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不同,但文化产业的两个基本特征不变:第一,必须能够生产和销售,带来经济效益;第二,生产的是精神消费品,追求异质性与个性。所以,文化产业是生产、销售与人们精神消费商品相关的产业。

2.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作为英国的一项国家产业政策理念而诞生的。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在报告中指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是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行业。英国文化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其《创意经济——人们如何从思想中创造金钱》一书中认为,创意产业是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认为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这四个部门共同构建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澳大利亚学者斯图亚特·坎宁安在其论文《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含义》中认为,创意产业是一个相当新的学术、政策和产业论述范畴。它可以捕捉到大量新经济企业的动态,这是诸如艺术、媒体和文化产业等词汇所无法做到的。

中国最早关于创意产业的权威定义,出现在《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该规划明确“创意产业具体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艺术、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几大类。随后,广州、深圳、重庆、西安等城市相继提出了自身城市的创意产业发展思路。国内一些学者如胡晓鹏在其《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的解读和思考》中认为,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创意产业也是创新产业它在客观上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标志性产业,创意产业的边界将涉及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富有创新度的任何产业。厉无畏在其《创意产业导论》一书中认为,凡是由创意推动的产业均属于创意产业,把以创意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产业或缺少创意就无法生存的产业称为创意产业。尹宏在其《现代城市创意经济发展研究》中认为,创意产业是现代城市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是生产创意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3.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台湾是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其在2002年制定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中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随后,中国香港地区沿用了这一概念,并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之一进行大力的政策扶持。中国大陆最早使用文化创意产业的是在北京市的“十一五”规划中,文化创意产业被描述为: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和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显然,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结合创造产值的过程。

三、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从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看,创意产业脱胎于文化产业。虽然文化要素是创意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文化产业也成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文化产业决不等同于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更强调它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更重视文化的创意对其他产业的融合渗透,它比文化产业有更广泛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意产业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一种超越。有数据分析表明,目前以设计服务、咨询策划、软件研发等行业为代表的科技类创意产业的销售收入占到整个创意产业销售收入的85%左右。创意产业主要是指创意要素起核心或主导作用的产业,而文化产业主要指文化内容要素起核心或主导作用的产业。创意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手段,同时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文化内容往往是创意的结晶,以创意为特征的文化原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2.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事实上,许多专家往往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概念作为可以互相替代的概念来使用,但它与文化产业不是简单的同义词,更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产品与传统文化产业中的产品存在区别,体现在其中的“创意”上,它们有与传统文化产业联系的地方,但不包含在其中;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上游,是对传统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重组,是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融通的产业概念。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更多地强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提供,而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对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创意是其核心启动力。一些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行业或产业,比如电影院、书店、画店、印刷厂、大剧院、电视台、互联网等行业或产业,由于涉及原创的因素较少,只能归属于文化产业。但是,电影制片、出版、作画、文化演出、电视节目制作、动漫制作、互动游戏软件制作等等这些行业,具有原创性且能形成知识产权,故属于文化创意产业。

3.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备原创性质,能够形成知识产权,从而具有创意产业的一般属性。相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强调文化价值、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意产业更为强调个人的创造力的实现。其实,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的子范畴,是以创意产业中以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精神体验为本质特征的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感受,赋予一般产品以差异化的精神体验,从而获得超出物质形态的体验附加值、审美附加值、知识附加值等文化附加值。创意产业关注创意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利用具有原创性和新颖性的创意,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创造差异化的、其他产品不能提供的新体验,包括物质体验和精神体验。由此可知,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非物质性。通过文化创意带来的差异化的精神体验与由科技创意带来的差异化物质体验相比,前者所能创造的产品价值增值的空间远远大于后者,因为一件产品物质体验的价值,即使用价值是有限的,而精神体验价值是无限的。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和奢侈品价格远离价值,产品承载的精神体验价值远大于产品本身的实用价值,成为身份、地位和生活品质的象征。

参考文献:

[1] 张京成,李岱松,刘利永.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王齐国.张凌云.文化产业园区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3] 蒋三庚,张杰,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集群[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36.

[4] 曾磊,张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0,(5).

[5]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