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二氧化碳排放的危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初中化学新课标要求学生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本文以二氧化碳内容的学习例,总结分析了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的策略技术,提出了拓展学生科学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 二氧化碳;科学视野;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新课标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本文以二氧化碳一节内容的学习为例,在讲授完毕本节内容后,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或布置任务:如果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将对人类产生什么危害呢?人类又将如何应对呢?由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然后老师可以依据调研情况向学生说明:空气中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导致地表温度上升、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给人类带来灾难。尽管目前还无法科学计量,但确有迹象表明CO2所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很显著的。控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已引起全世界科学家的重视,在努力寻找转化的方法,以保护环境。那么如何做到CO2的减排、封存和利用呢。在此可以向学生讲授当今二氧化碳处理利用的现状,以达到拓展学生科学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环保意识的目的。
1.生物技术
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储存二氧化碳,是控制二氧化碳最直接、副作用最小的方法。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植树造林,也是最廉价的解决方案。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从空气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以木材的形式存储碳。据估计,全世界森林中总共存储着近1万亿吨碳。然而,利用植物光合作用降低二氧化碳的效率很低,因为需要大量的土地来植树或农作物。据计算,要平衡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值,人们必须每年种植相当于整个印度国土那么大面积的森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但生物吸收二氧化碳的方法并非穷途末路,研究发现海洋生物吸收二氧化碳的潜力巨大。日本科学家已经筛选出几种能在高浓度二氧化碳下繁殖的海藻并计划在太平洋海岸进行繁殖,以吸收附近工业区排出的二氧化碳。美国一些研究人员以加州巨藻为载体,繁殖一种可吸收二氧化碳的钙质海藻,形成碳酸钙沉入海底,腾出的巨藻表面可供继续繁殖。
2.能源革新
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为获得能量而进行的矿物燃料燃烧,因此改革能源形式或能量来源称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突破口,这也符合污染控制的原则,从源头上控制二氧化碳的生产。
(1)燃料脱碳:即以含碳量较低的燃料(如石油和天然气)或无碳燃料(如氢气)取代含碳量较高的燃料(如煤),使得每单位能耗量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0世纪80年代美国化工界就提出将煤、生物体等不清洁燃料与氢气反应生成甲烷、一氧化碳、氢以及固态焦炭等,再将甲烷高温分解成氢,一氧化碳以及固体炭黑,然后氢与一氧化碳合成甲醇,未反应的氢与一氧化碳作为原料循环使用。
(2)燃料电池:即以电化学氧化产生电力,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燃烧效率达到40%-60%(与之相比火力发电的效率仅为30%左右),大幅节约了初级能源,避免了大量污染。重要的是,燃料电池是以氢为燃料的,燃烧产物是水,既解决了能源产生和输送,又避免了环境污染。
3.二氧化碳的收集
二氧化碳的人为排放源主要有汽车、工厂等。然而在众多汽车上安装收集二氧化碳的设备不现实,目前把收集二氧化碳的工作重点放在了以燃烧矿物燃料为主的发电厂上,这些发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占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在吸收塔中二氧化碳与醇胺接触发生反应,释放出浓缩的二氧化碳,并还原成化学吸收剂。另外,比较理想的办法是将收集到的二氧化碳输送到地下或海洋深处埋藏起来。石油开采行业中有些油田为了增加留在地层孔隙中难以开采的石油产量,向地下注入压缩二氧化碳,以增大地下压力,增强原油流动性,提高原油的采收率。目前,美国每年有近百个油田为提高原油产量向地下注入500万吨左右的二氧化碳。尽管封闭的地质结构是人们最理想的二氧化碳储存之处,但是一些科学家指出,深海才是未来温室气体最大的潜在储存库。海洋表面每天都要吸收2000万吨的二氧化碳。据估计,以海水溶解方式总共储有46万亿吨二氧化碳,但其容量还要大很多。因此即使人类向海洋加入两倍前工业时代大气浓度的二氧化碳,海洋的碳含量的变化也不超过2%。而且,通过自然过程,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早晚也会转移到海洋中。
4.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二氧化碳作为新的碳源,开发绿色合成工艺已引起普遍关注。综合利用二氧化碳并使之转化为附加值较高的化工产品,不仅为碳一化工提供了廉价易得的原料,开辟了一条极为重要的非石油原料化学工业路线,而且在减轻全球温室效应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社会意义。随着人们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深入了解,以及化工原料的改革,二氧化碳作为一种潜在的碳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用领域将得到有效开发。
参考文献
[1] 赵成美.二氧化碳的性质,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5):27-28
[2]Garola Hanisch.二氧化碳储存的来龙去脉[J].环境科技动态,1998,2:9-12
[3]周欢怀,艾宇.二氧化碳减排与可持续发展[J].杭州化工,2005,32(2):15-18
【作者简介】
长期以来,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被视为应对全球变暖的一种重要方案,即从工业生产或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气体中分离出二氧化碳,然后注入一定深度的地下岩层中封存。通常选择的封存地点是废弃油气田等,但一些专家担心,这些气体将来还会泄漏回地面,技术安全性有待验证。
与水混合注入地下
为此,美国和欧盟的一些机构从2012年开始在冰岛实施名为“碳固定”的试点项目。冰岛有多座活火山,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广泛存在于地下,这种岩石的钙、镁、铁含量高,可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固态的碳酸盐矿物质。
这个项目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冰岛大学、冰岛雷克雅未克能源公司、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等机构联合实施,研究人员先把此前收取的二氧化碳与水混合,然后注入到地下400米至800米深处的玄武岩层中。
科学家希望玄武岩能够储藏及永久矿化大量的气体。在玄武岩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能够与钙和镁发生化学反应,并在数十年中形成石灰岩。
一些专家原以为相关化学反应需经过数百年乃至数万年才能完成,但最新研究显示,这一化学反应的速度比此前预测的要快得多。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所注入的二氧化碳含量的95%至98%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便发生了钙化(即转化为固态碳酸盐),”论文第一作者、南安普敦大学地质工程学副教授于尔格・马特(Juerg M. Matter)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个速度非常令人吃惊。”
缺点是消耗大量水
马特说,固态碳酸盐矿物质没有泄漏风险,因而这种方式可以永久且对环境无害地封存二氧化碳。玄武岩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大陆边缘地带广泛存在,因此有潜力用于大量封存二氧化碳。
但专家也表示,用上述方法将二氧化碳注入玄武岩层之前,需先把二氧化碳与水混合,因而所需用水量非常大,封存1吨二氧化碳需要大约25吨水。未来可以探索使用海水来解决这个问题。
“碳固定”是一个小型试点项目,目前冰岛雷克雅未克能源公司正在开展更大规模的试验,把一个从地热发电厂捕捉的近5000吨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新型固碳技术将会提高公众对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接受度。
背景链接
由于过度使用化石原料产生了过多二氧化碳,而人类无法消费多出的庞大部分,所以造成了一系列气候和生态问题,于是碳捕捉与封存概念应运而生。
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是指将大型发电厂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法。因此,完成封存仅是成功的一半,科学家和工程师还必须找出如何从工业设施里捕获二氧化碳,并以最节约成本的方式将它们运输到隔离地点。
二氧化碳封存的方法有许多种,一般说来可分为地质封存和海洋封存两类。地质封存一般是将二氧化碳注入地质结构中,这些地质结构可以是油田、气田、咸水层以及无法开采的煤矿等。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性质稳定,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封存。若地质封存点经过谨慎地选择、设计与管理,注入其中的气体可以封存1000年以上。海洋封存是指将二氧化碳通过轮船或管道运输到深海海底进行封存。
二氧化碳的捕捉方式主要有三种:燃烧前捕捉、富氧燃烧和燃烧后捕捉。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必须运输到合适的地点进行封存,可以使用汽车、火车、轮船以及管道进行运输。而且即使一个碳矿化产业能够启动,要在全球技术水平上建立它,将需要完成一个重建石油工业规模的任务量。
作为一项新的减排技术,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并未开始大规模商业推广,在技术上和制度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障碍。在政策法规方面,对于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二氧化碳的运输与封存,缺乏明确的监管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将会成为严重的阻碍。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气候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而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温室效应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热门的研究课题,也是关系全球环境的重要问题。由于人类对燃料使用量的日益增加,向大气中排放的CO2越来越多,同时,人类对森林的大量砍伐,造成地球上的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植物对CO2的光合再生作用日趋减弱,大气中CO2的浓度逐步升高,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温室效应,从而对全球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直接危害全球工农业生产、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以及生物物种。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 的CO2排放量要比2005年降低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从另一个角度看,CO2又是重要的C1资源及化工原料。因此,如何变废为宝、综合利用CO2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扬子石化乙二醇装置采用美国SD公司专利技术,于1987年建成投产,1999年8月完成扩容改造,生产能力增加到24万 t/年;2013年3月,新增18万 t/年环氧乙烷改造装置投产,形成两套氧化系统、一套环氧乙烷精制系统、一套乙二醇精制系统,年产40万 t当量环氧乙烷的规模。在生产过程中,乙烯可以部分氧化生成环氧乙烷或完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环氧乙烷本身也可以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由于二氧化碳在循环反应气中的含量过高会抑制氧化反应,因此在工艺上使用碳酸钾溶液进行吸收和解吸,最后排放到大气中。
1 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副产二氧化碳的计算
根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据环氧乙烷催化剂使用寿命周期的特性,在催化剂使用初期,平均选择性高,副反应少,副产二氧化碳少;在催化剂使用末期,平均选择性低,副产二氧化碳多。下面分别就催化剂使用初、末期数据对二氧化碳生成量进行计算说明,详见表1。
1#氧化系统催化剂末期粗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5t /h,2#氧化系统催化剂末期粗二氧化碳排放量为9 t/h,催化剂末期二氧化碳生成量为:15×80.54%+9×80.30%=19.308 t/h,催化剂末期全年排放量约15.45万 t。
由此可见生成二氧化碳的量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催化剂使用末期、选择性较低的情况下副产二氧化碳的量是催化剂初期的1.5倍。如果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不仅对装置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也造成了碳资源的浪费,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2 二氧化碳的回收
2.1 回收的必要性
乙二醇装置氧化反应生成的废气CO2,原始设计放空大气,1995年增加了CO2压缩机C-201,将CO2送往乙烯装置用于中和废碱,但仅能用总量的1/3,还有2/3的量放空。
2009年,扬子石化与BP合资建设年产500 kt醋酸装置,与之配套的一氧化碳装置同步建设。CO2作为重要的C1资源,可作为生产一氧化碳的原料,减少天然气使用量。2010年4月,新增二氧化碳压缩机C-260建成中交,将富余的二氧化碳气体输送到一氧化碳装置作为生产原料。
2013年扬子乙二醇18万 t/年环氧乙烷改造装置建成投产,形成两套氧化系统、一套环氧乙烷精制和乙二醇精制系统,年产38万 t当量环氧乙烷的生产规模,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增大。
新增18万 t环氧乙烷改造装置按原有设计,CO2脱除系统所产CO2将全部放空,根据当前扬子石化物料综合利用情况,1#氧化系统产生的CO2不能满足芳烃厂CO装置的生产需要,同时二氧化碳压缩机目前出口流量只有设计的一半(4 000 NM3/h左右)。
2.2 回收的可行性
根据新增18万吨环氧乙烷改造装置CO2排放工艺条件(见表2)和乙二醇装置CO2回收压缩机C-260设计能力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压缩机排量为8 228 NM3/h(正常输送量为12.7 t/h),入口压力0.07 MPa,入口管线操作温度45 ℃,公称直径为DN500。可增设18万 t环氧乙烷改造装置CO2脱除系统至C-260的输送管线,有效利用新装置所产CO2,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多创效益。
2.3 工艺流程简介
乙二醇装置两套氧化系统碳酸盐再生塔T-220/T-2220脱除的混合气(主要为CO2)经空冷器E-221/E-2221冷却脱水后,一起进入二氧化碳压缩机C-260前冷凝器E-261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气体进入前分离器D-261将水分脱除,之后CO2气体以微负压进入C-260,获取动力后经后冷却器、后分离器后外送至芳烃厂一氧化碳装置。为防止压缩机的喘振,出口气体经后分离器后一部分经防喘振阀CPV-271回到压缩机入口,可通过调节此阀门开度调整压缩机运行状态。如图1所示:
3 经济效益核算
3.1 基础数据及取值说明
4 结 语
乙二醇装置副产CO2如果直接排放至大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又浪费了宝贵的碳资源。扬子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CO2的回收与利用,是企业实现清洁生产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分析到最终的实践证明,通过CO2压缩机,将乙二醇装置富余的CO2气体输送到一氧化碳装置作为生产原料,可实现低投入高回报,对企业、对环境、对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
CO2的回收利用还有许多更为广阔的领域可以去开发、去运用,充分回收、利用外排CO2,可以为我国的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更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碳税 必要性 可行性 征管制度
随着党的十报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环境税将在我国开征的信号越来越强。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我国以一个负责任发展中大国的态度提出到2020年碳排放量在2005年水平上减排40%到45%的目标,开始担负起发展中国家对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责任,这也预示着碳税革命在我国即将到来。本文主要讨论我国通过开征碳税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以期能够根据现实具体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碳税征收管理制度。
一、我国征收碳税的必要性
(一)我国目前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有两大特点,一是总量巨大,二是碳强度高。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提供的数据,2010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31780.36097(百万吨),而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前5位的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 。
(二)征收碳税对我国的预期影响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产业结构不同,能源资源秉性不同。碳税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收入分配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参照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税务年鉴,选择以下部分省份的数据分析碳税实行的预期影响。
表1 征收碳税对各省(直辖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统计表
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表中能源正负值表示碳税的实施对各地能源消耗的影响,如北京、天津、浙江等地的负值说明在保持其他税收大体不变时,征收碳税将减少当地能源的消耗。而像河北、辽宁、山东、四川为正值则说明在保持其他税收大体不变时,征收碳税增加当地能源的消耗。结合这些地方的能源储备、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分析可以发现,征收碳税对能源消耗起抑制地区一般含碳燃料储量少、能源利用效率高、经济增长能耗低。对这些地区征收碳税,政策促使企业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寻找替代能源、增加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替代能源要素,资金支持当地政府调整高科技、低能耗、服务型的产业结构。而征收碳税对能源消耗起拉动作用的地区一般含碳燃料储量丰富、能源利用效率低、经济增长能耗高。对这些地区征收碳税,企业也会节约能源,但当地政府为了本地经济发展,将把大量的税收收入回投到高能耗产业,后者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前者。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征收碳税对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起拉动作用,但对少数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但作用不明显。从全国整体范围来看,碳税对经济发展的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对具有经济显性的地区可直接征收碳税;对负效应占主导的地区在征收碳税时,可适当减免企业其他税负。
二、征收碳税在我国的可行性
(一)征收碳税的理论基础
首先,环境在市场经济中存在负外部性。环境的负外部性体现在市场经济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中。其次,“污染者承担原则”理论确定了污染者的责任问题,即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由谁负担。污染者付费,就是污染者承担其生产消费过程中污染所引起的损失及治理费用。二氧化碳的排放者为获得自身的利益和效益,增加了社会环境治理的成本,必然应该为其行为承担责任,承担责任的大小以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来衡量。最后,公共产品理论指出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只要在技术上不能将非付费者排除在受益人之外或者将其排除在外的成本明显过高,搭便车现象就普遍存在。结果是由市场提供的公共产品明显不足,需要通过非市场力量,即由政府负责提供,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来自征税,用税收收入来生产或购买公共产品。
(二)征收碳税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
1、政策上不断倾斜。中国政府颁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拟采取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及技术手段,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价格、金融等激励政策”。开征碳税不仅符合我国贯彻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发展目标,也符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制定有效政策机制的要求,是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所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2、技术操作有保证。较硫税、污水税等其他环境税相比,碳税有计量简单、操作容易、便于检测的特点。碳税的税基是碳的排放量,各种能源的含碳量是固定的,所以其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再考虑减排技术和回收利用等措施计量碳净排放量,所以碳税计量相对简单,不需要复杂的检测,对税收征管人员来说操作相对容易。
(三)我国碳税税收要素的初步设计
1、征税对象和纳税人。碳税的征税范围和对象为因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过程中消耗含碳燃料而向自然环境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不仅包括二氧化碳,还包括氮氧化物、氟化物、甲烷和臭氧,如果从运用税收政策来应对气候变暖的角度看,应该对所有温室气体征税,这只是中长期且针对集中排放温室气体对象的做法。而短期来看,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且征收相对易行。由于二氧化碳是燃烧煤炭、天然气、柴油、汽油等化石产品产生的,因此消耗以上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就是碳税的纳税义务人。
2、计税依据。碳税的征税对象是二氧化碳,本应以二氧化碳的实际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但由于计算二氧化碳的实际排放量涉及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监测问题,技术上很难控制,征管成本也将很高。因而应采用二氧化碳的估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即根据煤炭、天然气、汽油和柴油等燃料的含碳量,推算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基准方法,含碳燃料消耗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为:
二氧化碳排放量=含碳燃料消耗量×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低位发热量×碳排放因子量×碳氧化率×碳转换系数
其中,含碳燃料消耗量指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实际消耗产生二氧化碳燃料(煤炭、天然气、汽油、柴油等),将企业生产成本账目记录为征收依据。
3、税率。碳税的税率与计税依据密切相关,一是采用碳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二是二氧化碳排放对生态的破坏与其数量直接关联,需要采用从量计征的方式,采用定额税率形式。
碳税税率的设定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首先,税率应该量化反映减排二氧化碳边际成本。税率水平要鼓励纳税人对碳税政策积极响应,即税负能够影响其排放行为或进行减排技术革新,故其税负应高于为减排所使用替代能源或采取技术措施的边际成本。其次,考虑税率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如果税率水平过高,势必对宏观经济和产业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需要根据我国的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确定税率。既要遵循新税种征收力度循序渐进的经验,又要对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源密集型企业给予一定税收补偿。再次,税率水平的设计应该考虑燃料差别因素。为鼓励企业及个人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对污染型产品进行替代,并减轻其过重的经济负担,根据含碳燃料需求价格弹性和能源效率水平,有选择地对煤炭、天然气、汽油及柴油不同含碳燃料实行差别税率。此外,碳税税率水平还受其他税种、国际能源价格走势、国际碳税协调等因素影响,这些都是在确定我国碳税税率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三、构想我国碳税的征管制度
(一)明晰碳税征收阶段特点
开征碳税会增加企业特别是能源、资源密集型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突如其来的税负将会使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甚至降低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影响经济发展大局。我国应当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引入碳税时实施预告和渐进时序策略。通过对企业进行预告,税率逐年提高,直到预期水平。
(二)提高企业碳消耗统计水平
对企业排碳的统计工作属于提高碳税征管的配套能力。碳税的征收依据是企业含碳燃料的消耗数量,这些数据主要通过企业生产成本账目中获得。税务部门应加强企业能源消耗的统计工作,建立专门的碳消耗申报和核算账目。同时加强对税收人员和企业会计的专项培训,使其掌握碳申报的相关工作。
(三)协调相关政策
环境税收体系中不仅包括碳税,其实也有污染产品消费税、资源税等税种。有必要将新旧环境税结合起来,使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和协调,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税收节能减排上的调控作用。
(四)落实各项碳税优惠制度
借鉴外国碳税征收经验,如要碳税真正发挥二氧化碳减排功效,税率就会很高,而较高的碳税税率水平对能源、资源密集型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出现影响国际竞争力、不利本国经济增长等负面效应。我国在开征碳税时也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对整个税制结构进行必要调整,按照有增有减的税制改革思路,以其他税种改革所形成的税负空间来容纳碳税,基本保持税收收入中性。
参考文献:
[1]汪曾涛.“碳税征收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理论探索》.2009年第四期。
[2]王晶.“关于我国开征二氧化碳税的思考”.《税务与经济》.2009年第五期。
[3]李齐云,商凯.“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碳税减排政策设计”.《财政研究》.2009年第十期。
[4]刘惠荣,杨凡.“《京都议定书》对我国碳税制度的影响”.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2006年10月(北京)。
[5]李绍荣,耿莹.“中国的税收结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经济研究》.2005年第五期。
[6]熊剑锋.“专家争议碳税:中国能否承受之重”.《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0月16日。
[7]何建坤,柴麒敏.“关于全球减排温室气体长期目标的探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四期。
1、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2、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生活则叫做低碳生活。
3、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低碳的核心内容。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