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进步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过去30年,即便是在人工智能科技技术取得突破之前,电脑也已经逐步取代人类的体力劳动,且效率成倍提高。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令企业主们可以把许多机器无法直接取代的常规工作外包到国外。
作为科技替代以及科技引发之全球化的结果,美欧处于技能分布中间区间的职位在整体工作职位中所占的份额显著下滑。对常规工作职工需求的加速下降,导致制造业和文书工作中的高等收入、中等技能的工作不复存在。
科技进步同时也是基于一定技能的:一方面对拥有特定技能的劳动者的需求相对增加,让他们从事与认知和抽象理论相关的工作;另一方面消灭那些中等技术的常规岗位。这同时也是导致拥有高级文凭劳动者和低素质劳动者工资水平日益拉大的主要因素。
即便缓慢增长的经济,以及更智能的机器劳动替代作用削弱了对高技能、高分析能力职业的需求,这些差距在近十年依然存在。许多大学生直接被挤压到原本由低技能劳工承担的职业层次,而后者则被压到下一个层次甚至直接被挤出劳动力市场。因此,如果一个劳动者没有大学文凭,他的工资收入只会进一步下降。
以技能为基础的科技变革导致各职业内部以及不同职业之间的劳动收入日趋不平等,这反过来又加剧了整体的收入不均状态。智能机器和全球互联同时也以另外两种方式促进了收入不均:一是扩大特定领域的顶尖人才所面对的全球市场规模和范围(所谓胜者通吃理论),二是让那些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创造和拥有者们获取超额回报或是垄断收入。
没人能说清有多少劳动者可能会丢掉工作,但从目前科技进步的速度来看,很有必要重视这一点。
那么,政策制定者们有何对策?首先,一定要认识到,导致过去十年工作职位增加放缓的原因是疲软的总需求和经济增长,而非劳动替代率的加速。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应该更加灵活,且应避免进一步的财政紧缩。
其次,必须提升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在可预见的将来,科技对劳动者职位和工资前景的影响将取决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一个职位所要求的学历越高,就越难以被智能机器所取代。
随着智能机器变得更为强大且无处不在,它们会对美国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提出挑战: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出售自身劳动赚钱,因此如果一大批劳动年龄的美国人,无论教育水平高低,变成了技术上的闲置人员或不再拥有一份足以维持最基本体面生活水平的工作,我们该怎么办?
近期的政策对策很明确:把最低工资提升到足以使一个全职工人及其家庭免于贫困的水平,并扩大对无子女劳动者的工资所得税减免。
而中长期来看,必须考虑更激进的政策,例如引入负所得税或者基本收入,无论就业状况或是市场薪金多寡,都得为人们提供一个有保障的最低生活标准。
作者:劳拉·泰森 来源:中国报道 2014年4期
21世纪伊始,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近三分之二的美欧日经济同时减速。美国从2000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9·11”恐怖袭击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2001年第三季度美国的经济增长为-0.4%。日本和欧洲经济也呈衰退或减速迹象。
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和地区严重依赖美日市场。美日经济减速使东南亚国家出口受挫,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慢。拉美的情形更是糟糕,拉美国家出口的60%多集中在美国。美国经济大滑坡使拉美国家经济受到很大影响。
经济学家和各国政府担心,这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是否具有持久性质并引起类似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显然,对这个问题的正确解答依赖于人们对以下两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第一,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第二,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当前的经济衰退中能够扮演什么角色?
二、对市场经济认识的回顾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1776年发表的。亚当·斯密观察的是18世纪下半叶的市场经济。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产品的商品化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尚不发达。即使某个经济部门发生波动,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扩展到经济的其它部门。市场竞争以及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因此,斯密得出结论,市场经济有一个自我调节机制(“看不见的手”),会熨平经济波动,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供给总是自动地等于需求,政府不需要干预。不仅如此,由于黄金输入点和输出点自动地调节着顺差国和逆差国的价格水平,从而使国际收支趋于均衡,不需要像世界贸易组织这样的机构来协调。
但是,到了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不时地被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所打断。事实上,从1825年第一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开始,直到1867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日益频繁和剧烈,周期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10年就爆发一次。马克思率先注意到了这一点,并把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归结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世界进入20世纪,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的理论一直持否定态度,他们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能够自动使供求达到平衡。—直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爆发,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才真正引起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反思。现代经济学认为,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的存在是造成市场失灵的四大根源。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就表现为价格刚性和预期的非理性。价格刚性使得价格无法灵活调整以使经济迅速达到供需平衡的市场出清水平。预期的非理性使得经济主体的消费和投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凯恩斯所说的“血气冲动”性质(animal spirit)。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凯恩斯得出了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的著名论断。也就是说,当经济面临某种外部冲击的时候,市场的力量并不足以使经济迅速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经济将面临一个痛苦而缓慢的调整过程。凯恩斯认为,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的大萧条主要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价格水平大幅下降。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思想在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极大地影响了经济学家们和宏观经济决策者们的看法。凯恩斯描述的生产能力过剩、失业率上升、市场不景气这样一种经济状态,被称之为“萧条经济”。
二战后,40%多的世界人口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短缺是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计划经济国家基本没有参与世界产品市场的竞争。相反,虽然有冷战、禁运,计划经济国家还是通过各种途径从西方市场经济吸纳了一部分商品、服务和过剩生产能力,为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再加上欧洲战后重建和西方国家的需求管理等因素,使得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提高并没有演化为全面的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即短缺经济的消失和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使得世界经济面临生产能力过剩的危险。世界经济向“萧条经济”回归,是我们对未来世界经济走势的一个中长期判断。在世界经济的新格局下,任何局部的市场波动都有可能迅速蔓延到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从而使整个经济发生大的波动,市场本身所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也就日益凸现出来。凯恩斯所描述的“萧条经济”回来了。 三、短缺经济的消失和科技进步是世界经济向萧条经济回归的重要原因
短缺经济的消失
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1992年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也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随着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完成,这些国家逐步摆脱了短缺经济的阴影,长期被计划经济束缚的能量很快释放出来。不仅如此,中国和其它转轨经济国家正在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国“六五”期间(1981-1985)和“七五”期间(1986—1990)在贸易上是逆差,五年贸易逆差累积分别为123亿美元、214亿美元。到90年代,中国贸易顺差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八五”期间和“九五”期间贸易顺差分别为223亿美元、1495亿美元。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贸易上的情形和中国有类似的地方,从1992年到1999年,这些转型经济国家贸易上基本是逆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行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转轨国家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科技进步带来的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影响日益凸现,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短缺经济逐步消失。近年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实现了贸易和经常项目的顺差,2000年转型经济国家的经常账户在连续五年逆差之后首次实现顺差,达267亿美元,2001年为135亿美元(图1)尽管目前东欧和前苏联国家在整个世界贸易中只占很小的份额。但可以预见,随着这些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完成,特别是中国和俄罗斯经济的崛起,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带来的短缺经济消失必将对世界经济的总体供需格局产生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科技进步使世界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和基因工程在内的高技术成果不断涌现。科研成果商业化的周期不断缩短,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为直接、更加迅速,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60%—80%是由科技进步推动的。
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了世界经济的供给能力,当需求旺盛的时候,供给能够迅速上升。可一旦需求发生波动,这些新形成的生产能力就会大量闲置,变成沉没成本,大量商品卖不出去,世界经济将面临着生产能力过剩的危险。
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增长是不对称的。按理说,科技进步在增加供给能力的同时也创造需求,因此,不一定会带来生产能力的过剩。但是,事实上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好处大部分由发达国家得到,而技术成果在全世界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进步只在发达国家创造了需求,发展中国家没有得到科技进步所创造的利润,收入没有增加,因此需求增加得很少。
科技进步增大了危机传播的可能和速度。科技进步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使得分工更加专业化,交易过程中的摩擦和限制越来越小,各国经济之间的依赖性增加了。因此,当一国经济出问题时,极可能传染到其它国家并在传染过程中逐级放大,正所谓一只蝴蝶翅膀扇动可以引致远方的一场风暴。
科技进步增加了投资风险。科技的快速进步使得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更加激烈,不确定性增强。一种技术、一个产品从发明到投资,到批量生产,最后到淘汰,周期越来越短。所谓生产能力过剩在很大程度是由这种超快速折旧的淘汰机制所致,这使得投资的风险增大。
结论: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短缺经济的消失和科技进步使得世界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不确定性加大,全球范围内生产过剩成为随时可能爆发的危险。在这一大背景下,任何来自需求面的负面冲击都可能使这种危险变为现实,从而使世界经济迅速陷入衰退。
“世界经济向萧条经济回归”这一判断指出了一种趋势,导致这一趋势的因素正在形成并不断强化。根据本文分析可以预测,中国将来的贸易摩擦将有加剧的趋势,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如何应对。 四、扩大内需,刺激民间投资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当务之急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如下判断: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失业的压力将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政策选择上,要从宏观和微观政策同时着手,双管齐下。
1. 产品垄断市场,防止他人侵权。目前国内农药企业近3500家,农药市场的低水平竞争非常严重,部分企业靠营造概念、降低价格、假冒伪劣来取得竞争优势,但如果产品有专利保护,一切就会回归本源,只需维持专利有效,就可享有产品的市场独占权。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好处便是可以保护企业的创新产品不被竞争对手抄袭。如果企业的竞争对手抄袭你的产品,企业可以通过专利去维权,在保证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同时,有效遏制其他企业的不当竞争。随着企业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进入本行业的门槛,减少潜在的竞争对手。目前我国在农药登记过程中,为保护知识产权,对于已获得专利且在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备案的农药产品,其它企业申请相同或相似产品的登记时,在国家专利管理机构或人民法院作出处理决定或判决之前,除按通常农药登记资料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外,农药登记机构还要求其提供省级以上专利部门或法律机关的专利不侵权证明。在国家专利管理机构或人民法院作出侵权认定之后,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农药登记机构不能接受相同或相似产品的农药登记申请。
2. 具有专利保护的产品可以促进市场销售,增进消费者购买信心。企业专利实施后可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每一次农药产品的更新换代都伴随着农药企业利润增值的调整,消费者对于专利产品的信任度较高,受专利保护的产品销售量提升近50%。例如2007年杜邦公司推出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已经使杀虫剂占杜邦作物保护业绩的份额从18%提高到36%,并具有推动市场份额进一步增长的潜力。目前,市场上销售额排名前10名的农药产品,均受专利保护,专利成为最强有力的保护市场份额的商业工具之一。
3. 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待遇和政府资助。企业获得专利以后,可以享受很多政府优惠措施,比如申请国家创新产品、申报重大课题研究、形成区域贸易壁垒等。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了鼓励企业的科技进步,针对拥有专利的企业,每年给予大量的资助金,只要专利授权,企业或个人申请的专利不但不花钱,反而还会挣钱。享受政府政策的支持也很重要,一年也有不少的资助,如果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企业所得税将大大降低。
4. 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重视知识产权,多申请专利,还会大大提升企业的形象和产品的品牌效应,是无形但有效的广告手段。现在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就是科技进步的竞争,专利可以很好的反应出企业的科技创新底蕴。此外专利对企业招募人才、保证产品质量、创建自身品牌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5. 专利商品化使企业拥有的专利转化为潜在的无形资产,在很多场合都会发挥作用。例如,企业在进行原材料或中间体采购时,很重视供应商是否技术实力有保证,专利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如果企业申请的专利量多质好,客户肯定会认为你比较有实力,有利于你开拓业务和做成生意。专利转让后可获得高额的转让费,专利技术交叉许可,也可以用自己的专利换取别人的专利来开发新产品,尽可能享受专利产生的附加值。
6. 保护企业自身创新技术的稳定。由于现在企业管理人才流动频繁,如果企业对自己的创新技术不申请专利,在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员在流动以后可能会带走这个企业的技术另谋发展,若这样企业就会产生巨大损失,而企业却没办法挽回损失,因为流动人员带走的技术之前没有申请专利保护。但是如果企业申请了专利,即使别人带走了这个技术也不能用,这就间接起到了保护企业技术的作用。
7. 提高企业人员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增强企业自豪感。企业内部人员充分发挥自身创造能力,为企业创制新产品并获得专利可以得到企业的破格提升,不仅使企业人员努力发挥个人才能,也为企业营造出创新进取的氛围。而员工在这样的企业中工作,增加了归属感和向心力,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
1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科技文献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科技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是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2开拓新的网络服务模式通过网络信息资源重组集成、智能化信息检索、个性化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信息中介等全新的信息服务模式,可提高科技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和知识的增值效应,更好地为企业科技研发、经营管理等信息服务提供了信息服务网络服务平台。3信息集成实现资源共享构建科技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共享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以数据库网上互联为基础建设信息仓库,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科技创新提供集成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4开展智能化信息检索服务利用智能化信息检索功能,进行信息内容深度检索,为科技信息需求者提供快捷、便利的信息检索服务。5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通过个性化信息服务,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信息与处理,为科技信息索取者缩减了检索中间环节过程,推进了科技研发创新,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
2科技信息服务,为科技工作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科技信息工作可通过利用资源、人才优势,研究和把握信息用户的需求,找准信息服务突破口,发挥科技信息服务作用。1以企业自身科技信息建设发展为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收集、整理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以企业内部期刊、学术论坛、科技交流、网上专栏等各种形式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信息,以有效可行的信息服务得到企业管理决策者对科技信息工作的重视和支持。2以科研部门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开展工作,跟踪信息服务。3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重点,搜集、分析、整理各种信息,为企业提供竞争信息服务。4围绕自身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战略,及时收集、整理国内外各类科技战略信息、科技政策信息、科技前沿动态信息,将科技信息转变为科技信息服务。
2.1科技创新可促进企业信息服务的发展
科技创新和信息服务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随着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企业对信息服务起到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更为重视。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推动信息产业发展,进而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拓展了科技信息服务空间。
2.2科技创新营造了高素质科技信息人才队伍
科学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来实现,科技创新与科技信息服务为互动关系。在企业的科技创新中对科技信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加强科技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使科技信息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提高科技信息服务质量,从而促进了科技信息服务水平。
3科技信息在现代企业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要想做好企业的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必须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体系,强化信息服务措施,并建立实用有效和满足实际需求的专业信息应用体系就日显重要。
3.1面临的机遇━领导重视、发展
一个企业是否持续稳定的发展,跟企业各级领导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特别关注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们要坚持以科技信息服务为基础,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为管理体系优化和创新提供新的途径,加快企业现代化管理进程。
3.2面临的挑战━信息技术人员力量
薄弱,信息技术发展更新、更快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为企业提高工作时效、工作质量,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科技信息服务工作中还存在着阻碍发展的一些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要切实提高科技信息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不断开创科技信息工作新局面,充分利用好企业自身优势,做好文献信息资源与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激活发展动力,拓展服务空间,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
4结论
[关键词]数字印刷;科技发展;趋势
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最大的区别在于承载物不同,传统印刷方式的信息显示在软片上,数字印刷的信息直接显示在纸张上。它的先进性引领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一、数字印刷的真实面目
我们一直在谈论数字印刷能够带来种种好处,但是它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为什么我们要积极引进?虽然常常听到数字印刷这四个字,终归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综上所述,可以细分以下几方面描述:
1. 数字印刷程序简单
数字印刷实现了直接从计算机到承载纸张的过程,省去了中间的软片载体;承载物体和中介模式不必参与,但是印刷物品形成过程仍是数字式;印刷物品的信息完全可变,意思是说在一起的两件印刷品没有一处相似。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传统印刷机不具备的。
2. 数字印刷油墨不同
每款印刷机对自身都有独特的要求,数字印刷在纸张方面要求较高。印刷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简单,并不是颜料油墨堆积在一起形成画像,这个过程要复杂得多,对油墨也有要求。数字印刷的油墨有干湿之分,当然我只是简单说明,这个干湿之分没有很绝对。
干粉油墨,顾名思义,这种油墨是干粉状,由可溶性树脂和颜料粒子以及颗粒荷电剂组成。曝光部分将负电荷墨粉据为己有,在经过一系列转变加工,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液态油墨在喷墨印刷中常见,每种喷墨机的墨头不一样,使用的油墨也会不一样,墨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热压式,一种是压电式。
固态油墨在没有外来条件干扰时,呈现的都是固态。但是加热之后,黏度就会减小,慢慢趋于液态化,达到所需程度就能喷射成像。
电子油墨比较特殊,它用微胶囊包裹,直径很小。微胶囊可以进行充电,正负电时现象不一样。简而言之,电子油墨是由电控制的,电场怎样更换,显示的颜色就怎样更换。
3. 数字印刷好处多
数字印刷可以说什么样的都能印,如果有急需上交的印件,它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不耽误提交日期,工程短。小印件、少量报纸进行印刷不会增加成本,效率也比较高。彩色印刷简便,提供多种多样的要求。数字印刷将多种机械合力完成的工作并在一起,连贯完成。还有一项很大的优点就是容易修改,发现印刷产品有问题,可以及时更改,原先程序不能影响它。
二、国内的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是高科技产品,它的优点自不必说。但是作为一件新鲜事物,它饱受争议。曾经站在风口浪尖,在中国市场取得一席之地,没多久却走向下坡路线。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数字印刷登上舞台有着重重阻力。
1. 市场得不到认证
数字印刷还不被大众所了解,人们总是用传统的眼光批判新鲜事物,敢于大胆尝试的比较少。过分强调在意数字印刷是新产品,市场得不到认证,促使人们忽略了它便捷、质量好、成本低等优点。有的客户过分期待印刷质量,看到产品后又感觉和传统印刷没有太大区别,最后仍然选择传统印刷,对数字印刷的其它优点视而不见。
2. 市场竞争大
传统印刷需要大量劳动力,中国人口众多,使得传统印刷比数字印刷价格低了不少,严重影响数字印刷的发展。
3. 人民思想落后
我国科技水平飞速发展,不代表人民的思想也飞速发展。思想陈旧和经济基础薄弱,这两大问题导致人们不肯进一步了解数字印刷。他们的消费观念并不像发达国家人民那么开放,想要追求个性和节奏感的生活。我国人民仍想着物美价廉,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东西,殊不知,一分价钱一分货更适应于现代社会。
三、发展是科技进步的趋势
每一个新事物的产生都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不管你怎样排斥,科技都会以强硬的姿态进入你的生活。虽然国内市场发展尚在狭隘阶段,但是投资者如过江之鲫,前仆后继,他们寻找的是契机,是科技前进的进步。
1. 邀请国外先进知名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为了打开国内市场,可以邀请知名企业进国宣传,提高数字印刷的知名度。同时寻求印刷方面的相关专业人员,对数字印刷技进行技术指导,引进先进技术,解决印刷中出现的问题,完善数字印刷。
2. 积极宣传数字印刷的优点
在发展初期要扬长避短,选中客户要害,将数字印刷的长处宣扬出去。降低价格,缩小与传统胶印的价格距离,定期举行优惠活动,打响数字印刷的名号,使其深入人心。
3. 满足客户要求
数字印刷发展不是很顺利,国内市场阻力大。它并不适应所有顾客的印刷要求,这就需要对顾客进行针对性选择。挑选顾客时寻找传统印刷满足不了他们要求的,这种不满足恰恰能在数字印刷上找到,发挥数字印刷的优势,让顾客认识到数字印刷的个性化。
4. 提高数字印刷要求
数字印刷是高科技产品,在某些方面尚不完善。印刷速度仍需提升,最好达到一个小时能印千张;质量没有传统胶印的效果好,这个问题很重要,某些顾客眼光挑剔,精准度要求高;普通纸张不能被用于数字印刷,这个弊端大大降低了数字印刷的推广率;数字印刷幅面不能与传统印刷相提并论,它只适应于短版、幅面较小的打印,技术需要改进。
5. 结合传统进行发展
提倡数字印刷的发展,让数字印刷成为趋势,并不是要传统印刷退出历史舞台。可以将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相结合,寻找传统印刷的优点,改进数字印刷的缺点,将两者结合,让数字印刷取代传统印刷在社会中的地位。
四、结语
无论从哪个方面说,数字印刷都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进步。尽管数字印刷在技术方面还有种种弊端,可它已经得到众多企业的肯定,正在向着质量方面发展。综合观看,数字印刷发展趋势已是社会不可阻挡的潮流,必将成为印刷界中的一颗新星。
参考文献:
[1]陈广学.数字印刷 印刷科技发展的新里程碑[J].数码印刷,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