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体工程学理论

人体工程学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体工程学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体工程学理论

人体工程学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机工程;人体性能;环境因素

人、机器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机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该门学科的研究方法众多,评价手段非常丰富,包括心理学和生理学等等,通过对人机工程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通过多门学科的有效应用,为工业设计领域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这种做法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工业设计领域的工作效率,能够极大的改善工业设计的工作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人体特性

作业者以及机器的使用者在人机工程学理论中被称之为“人”,研究人机工程学理论中的“人体特性”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入的研究人体结构。[1]从本质上来说,该种研究方式就是在应用人体尺寸测量知识来实现对人体结构的研究,从而将单个主体同群体之间的差别挖掘出来,得出相关数据。这些数据能够为人体测量提供必要的标准。例如,在设计驾驶员座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以人体数据为标准,制作出适应驾驶员实际情况的座椅等等,由此可见,人机工程学理论在工业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二是深入的研究人的具体劳动动作。在这里我们又将人的具体劳动动作称之为作业,其内涵是设计者通过作业这种手段,将材料逐步转变为与具体工作顺序相一致的活动。所谓作业空间是指作业者以及机器的使用者在工作的过程中,同机器以及工具等所需要的所有空间总和。之所以进行作业空间设计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人机系统的工程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不断的满足作业的需求。[2]笔者认为,在设计作业空间的过程中,设计者应当做到全方面的考虑诸多因素,例如个人的行为因素、设计作品的舒适度等等,只有这样做,才能够设计出符合大众需求的优秀作品。良好的作业空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作业者的工作效率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二是能够确保作业者四肢所分担的工作量保持适中;三是适应群体的范围非常广泛;四是安全性高,舒适、便捷。在设计作业空间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以下几点要求:1)在设计作业空间的过程中,设计者应当以具体设施和元件的重要程度为依据,像显示器、控制器这类装置是比较重要的装置,因此,在布置这类装置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考虑布置区域是否能够方便作业者进行操作,笔者认为,这些设备可以安放在空旷的作业区内。[4]2)在设计作业空间的过程中,设计者还应当依照具体设施和元件的使用频率进行布置。在最佳操作区域内放置的设施和元件往往是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元件,值得注意的是,在依照该顺序进行摆放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将上述元件安排的接近一些,这样做能够使整个操作过程形成一个流水线,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3)在设计作业空间的过程中,设计者除了应用上述顺序进行排序外,还可以依照不同设施和元件的功能来进行排序,这样,能够极大地方便操作,提升管理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排列顺序并不是独立存在,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设计者在进行空间布局的过程中,应当将上述顺序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作业的安全性、人流的组织形式以及方便特殊人群等因素,可见,虽然空间布置看上去比较简单,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则非常的多。

二、机器系统

作业者以及机器的使用者所操作和使用的产品就是指人机工程学中的“机”,值得注意的是,大家在理解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应当明确这里所说的“机”并不是狭义的机器。机器系统主要研究和设计人机界面层次,它具有一定的具体性。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将机器系统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显示设计,二是控制设计。很早以前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都是通过手工技能来实现对机器质量的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业者及机器的使用者与机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常见的手动控制机器的作业包括机床操作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大型智能机器应运而生。与传统机器不同,大型智能机器的输出量非常大,其操作幅度也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作业者以及机器使用者(人)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能够正确的判断信息,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正确的操作方案。现如今,人机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已经逐步向显示器与控制器的设计方向转变。显示器在工作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主要原因在于,现如今的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大量的处理信息,这就要求操作人员具备精准的、快速的信息处理速度,而上述这些要求则必须通过显示器来实现;控制器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笔者认为,设计师在设计控制器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操作人员的性别特征以及生理尺寸,这样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三、环境因素

在人机系统中,环境的作用也非常的重要。所谓环境主要是指人们工作的环境以及生活的环境。这些小环境往往与人机系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工作环境不好,会给作业者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作业者如果长期在声音较大的环境下工作,就会导致听力有所下降等。因此,必须对环境因素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深入了解人体对环境中各种因素适应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确定什么样的环境才能够保障作业者以及机器使用者工作的舒适度,才能够确保他们的安全,使整个作业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这样做,能够极大地提高作业者以及机器使用者工作的积极性,保障他们的健康。四、结语总而言之,工业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理论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者的工作效率,保障作业者的人身安全,除此之外,还能够实现流水操作,从而推动工业领域的发展,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

作者:王兴 单位: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兆麟,汤文成.工业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理论、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J].工程图学学报,2009,06:1-9.

[2]刘继航.工业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理论、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J].科技展望,2015,09:280.

人体工程学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汽车座椅;抗疲劳;舒适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187

1 驾驶疲劳的成因

汽车驾驶是一项考验脑力和体力的劳动。在汽车驾驶过程中,驾驶员不但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来保持汽车的正常运转和行驶,同时还需要保持足够清醒的头脑和集中的注意力,以应对驾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下,神经系统高度紧张,身体姿势长期保持,驾驶员很容易产生一定的疲劳感,从而造成疲劳驾驶。在疲劳驾驶状态下,驾驶员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意志也会被削弱,反应速度随之减慢,对外界信息的接收能力下降。这种情况下,驾驶员极易产生操作上的失误,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 汽车座椅的人体工程学分析

2.1 人体坐姿生理特性

不理想的坐姿,会形成驾驶员不合理的脊柱形态,在这种状态下长期驾驶,容易造成腰椎负荷和肌肉负荷的加大,从而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感。探索研究合适的座椅结构并进行尺寸设计,能使驾驶员保持合理的脊柱形态,有效缓解疲劳感。

驾驶员处于坐姿状态下,其身体重量所产生的压力由坐垫和靠背分担。如果体压分布不合理,集中对肩胛骨和腰椎部位施以压力,就会导致驾驶员背部不适,同样会产生较大的疲劳感。

2.2 环境分析

振动会对驾驶员产生较大影响。振动所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局部的生物动力学反应、生理反应以及人体机能的减退等,这对于驾驶员而言是非常严重的。如果外界所产生的振动接近器官的共振频率,振幅就会迅速增大,此时驾驶员自身的器官生理反应将会达到最大,极易出F视觉作业效率下降和动作准确度下降等现象。

此外,温湿度也会对驾驶员疲劳感造成一定影响。人体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时,会感受到不适,具体表现为四肢乏力、精力不集中等。在驾驶过程中,如果座椅无法提供舒适的温度和湿度环境,那么人体可能会产生不适感,从而加剧疲劳。

3 汽车座椅抗疲劳设计思路及方法

3.1 结构参数

汽车座椅的结构参数,需要从振动、坐姿、操作舒适度等几个方面分析:首先,汽车座椅尺寸,决定了驾驶员的坐姿和操作舒适度。汽车座椅的尺寸设计参数主要包括椅面高度、宽度、深度等。椅面的高度定义为椅面前缘到驾驶员踵点的垂直距离。从驾驶员的驾驶姿势来看,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座椅角度对腿部肌肉的影响。在座椅宽度方面,一般认为在车内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座椅应该越宽越好,这样更有利于驾驶员调整和变换姿势。椅面深度,是指椅面前缘到靠背前面的水平距离。座椅深度决定了人体腰部所受到的靠背支撑度,以及腿部的弯曲舒适度。靠背高度和宽度,与驾驶员的坐姿肩高和肩宽有关。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驾驶员的个体差异,并尽量采取高靠背的设计。

3.2 静态舒适性设计

座椅静态舒适性设计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座椅的结构和尺寸与其功用有关;(2)座椅的尺寸必须参照人体测量学数据;(3)座椅可适当调节,以满足驾驶坐姿的调整;(4)座椅所应用的材料应该满足人体舒适度需求;(5)座椅的位置要与其驾驶空间相匹配。

在座椅的静态舒适性设计中,应进行生物坐姿力学分析,研究表明,坐姿时将臀部稍离靠背往前移,使上体向后微微倾斜是最为舒适的姿势。同时,躯体的大腿、小腿和脚掌也应保持一定的角度。(如图1所示)

与此同时,座椅的静态舒适性设计还应考虑驾驶者的心理空间感,一般来说,驾驶者希望有较大的空间感,狭窄的空间会使驾驶者产生回避反应,加快心理疲劳,故通常座椅空间要大于操作空间。最后,座椅的静态舒适性设计还要考虑温湿度、材质。例如使用透气性较好的材料,增强座椅透气性;使用主动通风式座椅,消除驾驶者产生的热量,减轻驾驶疲劳。

3.3 动态舒适性设计

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主要受到横向、纵向及垂直方向的振动力,这些振动通过座椅传递给驾驶员,引起其全身性振动,因此,汽车座椅的动态舒适性设计必须减轻驾驶者受到的振动。在设计中,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座椅共振频率,尤其是降低对人体影响最大的高频区;

(2)降低共振的传递率,主要是弹簧以下的共振,以及来自靠背的振动;(3)将路面―轮胎、悬架、座椅―驾驶者看作一个整体力学系统,在协调各方的情况下使驾驶员不易感受到疲劳。最后,汽车座椅要与汽车其他减振系统相匹配,使驾驶员处于最合适的减振环境中,从而减少驾驶员的疲劳感。

4 结束语

汽车座椅的舒适性是关系到驾驶员驾驶体验的关键因素,也是汽车产品人体工程学设计的重要方面,在设计中,设计者要熟练应用人机工程学理论和生物力学理论,最大化地提高汽车座椅的舒适性与安全性,提高设计水平,创造出更适合人类使用的汽车,将座椅的人机效能发挥到最高水平。

参考文献:

人体工程学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人体工程学是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专业基础必修课之一。它主要服务于实用艺术,为提高事物的使用功效和舒适度提供科学依据和保障。在现代生活中,随着科技成分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的增大,人体工程学已成为实用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环境艺术、城市雕塑、工业设计等学科有着较强的科学性、工程性的特点,需要相关工科知识的有力支持,才能办得更具特色,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需求。因此这门课程教学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后续的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是否能顺利展开,帮助学生在具体课题的设计当中将艺术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对相应的设计理论课也起到示范作用。

人体工程学课程的内容对艺术设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为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参数;

⑵ 为设计中“物”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

⑶ 为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

⑷ 为进行“人—机—环境”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如何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正确理解人体工程学的内涵,并将该课程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的设计项目当中,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专业教师共同探讨重要的课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陈旧,缺乏针对性

人体工程学是从工程技术类科学延伸到设计领域的,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原理、公式和数据,相对比较枯燥,特别是对艺术类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头疼的课。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在人体工程学教学时还是采取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灌输 +课终闭卷考试 ”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普遍有厌学心理,虽然靠在考前死记硬背都能基本过关 ,但考过之后很快就忘记。这种教学模式无法使学生真正在后续的各专业课的学习和课程设计中具体应用本学科的知识,导致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严重脱节。

2.人体工程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往往和社会实际脱节,难以使学生从现实层面了解课程内容

人体工程学的实践课程大都基于课堂练习及在实验室训练等这些表面的“实践”方式,忽略了学生参与和直接动手的生产实践环节,从而使课题的解决方法单一、与社会实际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快速适应社会对综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高要求。

二、主要教学方法的探讨

1.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①.重视设计实践教学

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目前的教育方法主要还是以教师单方面授课、学生个人动手实践的模式居多。根据现实需要,教师也可挑选网上设计招标项目,如家具、展厅或环境小品的设计等,让学生自组团队,设计投标,当然教师也可虚拟课题进行。在这种实战或模拟的互动教学中,学生会更加投入,互相协作并且了解哪方面欠缺,为以后自学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②.合理运用多媒体

在课件的设计上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将繁杂枯燥的理论知识化为浅显易懂的图表,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如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将传统教学中的各种信息表现出来,在较短时间里,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并用,利用多种信息渠道, 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③.结合案例进行讲授

为了使学生在具体的设计中能更好地运用人体工程学原理,更好地理解其使用范围和应用方法,在教学中就应注重运用丰富、典型的案例进行阐释,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评析、讲解和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工程学和本专业的关系,学会进行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设计。例如,在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这一章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各个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范围及应用场景,除了选择书中介绍的案例外,还参考了大量和艺术设计相关的案例,特别是大量的人体测量数据与环境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关系,像室内展厅设计中的空间设计、展具设计等,就会涉及到身高、立姿双手上举高、眼高的相关尺寸等。

2.灵活进行课程设计

虽然人体工程学是理论课程,但是它的作业最好要求学生以简单的设计形式来完成,或者开设相应的课程设计进行辅助教学。

①.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重新理解,本课程设计了一次调研报告:“用人体工程学眼光去审视我们的校园环境”,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从室外环境景观——寝室、教室、绘图室、阅览室等——坐具、寝具、文具等三个角度,去发现现实生活和校园环境当中不合理的人体工程学问题。此次作业可随着课程章节内容的展开逐步进行调研及资料的搜集,重点在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和提出完善的解决方案。学生通过调查分析汇总以后,不但加深了对人体工程学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养成。学生将报告制作成幻灯片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陈述,不同的案例及每个学生的思考都能得到共享,加深了大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②.小课题的设计

本课程安排了一次小课题设计“工作椅设计”,根据人体尺寸依据及椅子设计原则,分析目前学生用椅的缺点,设计一种适合学生用的椅子。作业提交内容包括效果图、必要的结构图、基本外观尺寸图及设计说明。课题主要是对人体尺寸测量章节内容所进行的一次设计实践,通过训练使学生重点掌握椅类家具(休闲椅、工作椅)基本尺寸规律,座面、椅背的倾斜角度及其弯曲曲率规律。养成整体匹配意识,亦即尺寸、倾斜度、曲率的整体配合规律。最后通过作业的展示及点评, 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③.大课题的设计

大课题设计既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又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以小型空间设计作为设计题目,如居室设计、书房设计、小酒吧设计、小办公环境设计或专卖店设计等,制定完整的任务书,要求根据空间功能恰当地分割空间、布置和营造空间,尺寸处理要满足人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其中的家具及用具设计要以人的舒适使用为宜,并将设计意图以效果图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课题的设计内容几乎涵盖了人体工程学课程主要知识点的各个方面,所以用作设计实践非常适合。

三、结语

在人体工程学的教学中,尤其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科特点,如果仍旧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的效果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系统地给传授学生人体工程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能,另一方面作为主讲教师还要灵活进行课程设计的安排,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碧娟·工业设计专业“人机工程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J]·科技信息,2009,(24)

2. 吕天娥·浅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人体工程学教学[J]·艺术与设计,2008,(08)

人体工程学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老年人;轮椅设计;SAMMIE

近年来轮椅行业保持快速发展,但是,我国轮椅行业产品结构单一,绝大部分产品为一般轮椅,产品价格低。高端产品如电动轮椅和运动轮椅研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与国外相差很大,主要依靠进口。然而东西方人的体型差异很大,面向西方使用人群设计的轮椅未必就适合东方人使用,为了设计出真正适合中国老年人使用的轮椅,必须对轮椅使用人群的人体尺寸、心理特征、行为模式以及生活习惯等进行分析,为轮椅的尺寸提供参考,设计出安全、舒适、适合中国人使用的轮椅。

1SAMMIE在轮椅设计中的应用

人机工程学是应用人体测量学、生理学、人体力学等诸多学科来研究“人-机-环境”三者相互的关系的学科。本文中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老年轮椅使用者,要考虑的人机工程要素主要包括:老年人人体尺寸、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特征、人体力学等。

SAMMIE中录入了数十个国家的成年人人体尺寸数据库,包括中国98年成年人人体尺寸数据库,也可以根据需要定制人体模型,在人体关节活动范围内移动人体的肢体和关节,模拟各种操作姿势。它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1)可达域分析:在工作场所中使用手或脚可以触碰到的范围及物体。(2)合适性分析:用于评估近似人群对一定限制的工作空间的合适性。(3)工作姿势分析:调节人体关节的角度模拟人体工作姿势,并以此来评估人体工作姿势的可行性、舒适性和身体关节的受力等情况。(4)视野分析:根据人体视野特性模拟人体模型的视野,通过参照头部和颈部的运动,仿真人体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视野,并以此来对产品的视野性能进行评估。

在具体轮椅设计活动中,人机工程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轮椅设计提供人体数据参考。结合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对老年人体生理特征、机能结构进行分析,得到老年人的肢体可及范围、人体机能等特征参数,为轮椅的尺寸设计作参考。

(2)为轮椅设计提供造型和结构依据。人机工程学强调让机器适应人,而不是人适应机器。比如优秀的手持式产品设计,要考虑人的手掌、手指尺寸,对不同的手持姿势进行分析对比,找到最贴近人手的自然状态、最安全、最省力的一种操作方式;产品的外形要符合手握的姿势,线条自然流畅。

(3)为轮椅设计提供“环境因素”参考依据。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人在不同使用场景中的适应能力和承受限度,分析环境中的光线、温度、湿度、振动等因素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以保证最终设计的产品满足安全、舒适和高效的要求。

2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分析

人到老年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充分考虑分析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才能设计出适用更多老年群体的产品。

2.1生理特征

在生理上,老年人的特征为:

(1)骨骼肌肉系统衰老:老年人肌腱、韧带萎缩僵硬,肌力降低,容易发生骨折且关节活动不利。

(2)感知系统衰老:老年人视觉、听觉下降,味觉、嗅觉、触觉敏感度降低,使老年人对伤害性刺激不敏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易发生意外事故。

(3)思维系统衰老:临床上发现,老年人大脑出现脑萎缩,记忆力、注意力逐渐变差,生活效率也随之下降。

2.2心理特征

(1)离退休综合征:老年人离退休以后突然从忙忙碌碌转到无所事事,逐渐淡出原来的人际关系网,社交范围狭窄,一时间无所适从。

(2)孤独:当下国内“空巢”现象比较普遍,客观上造成老年人可以对话的对象少了,使老年人感到缺乏关爱,孤独感油然而生。

(3)固执或狭隘自负:部分老年人习惯用老眼光看事物,总觉得过去“老一套”好,很难接受新鲜事物。

(4)畏惧死亡:人到老年很少不生病,对疾病、死亡的忧虑、恐惧往往会对老年人产生超负荷的心理压力。

3基于SAMMIE的轮椅创新设计

3.1设计原则

根据以上对于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分析,总结概括出老年人轮椅的设计原则:

(1)舒适性。轮椅的设计应符合人机工程学,轮椅的尺寸尽可能符合人体的器官尺寸,让使用者脊柱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各部分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从而提高舒适性,保证使用者的身体心理健康。

(2)安全性。老人轮椅的设计应采用轻便、高效型材料,这既能提高老年人轮椅的使用性能,减轻重量,又能保障老人的使用安全。

(3)易用性。轮椅的操作方式简便易用,不会让老年人产生心理畏惧感,同时应弱化其护理产品的特殊性痕迹,做到人性化、温暖化。

(4)物美价廉。老年人轮椅设计要严格控制生产成本,简约大方,只有这样,电动老人康复轮椅才能够迅速普及,融入人们的家庭生活,造福老年人。

3.2提出方案

根据老年人的人因分析以及老年人轮椅的设计原则,设计出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老年人轮椅,该轮椅的靠背和支撑脚角度能够调节,以适应不同使用者的身体尺寸。见图1、图2。

3.3SAMMIE人机分析

(1)构建人体模型。以《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GB/T10000-1988》和《在产品设计中应用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通则GB/T12985-91》为标准,选取P5男性、P5女性、P95男性、P95女性,建立4个人体模型,由于老年人普遍存在身高降低,肢体功能减弱的情况,需要对人w模型的尺寸进行一定的修正。由于研究轮椅设计,所以主要考虑坐姿下的人体尺寸,具体参数如图3:

(2)导入轮椅模型,将建立的轮椅模型导入SAMMIE中,为了方便分析,需要将轮椅模型简化,保留关键结构。将人体模型调整成坐姿状态,结合弯腰屈膝等动作,将人体模型的各部位调整至合适角度,使其与轮椅匹配,分析坐姿状态下的轮椅人机关系是否合理。如下图4,从左到右依次为P5女性、P95女性、P5男性、P95男性的坐姿分析图。

由上可知,将轮椅靠背与支撑脚做出不同程度的调整之后,除P95男性的小腿角度,其他角度均能满足四个百分位人体模型的舒适活动范围。四组模型的腰部曲线能与轮椅靠背吻合,使腰椎处于放松状态。

人体工程学理论范文第5篇

实践教学大多数不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亲自动手”是它的主要特征,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目的。实践教学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验证理论知识,减短步入社会的磨合时间,提高为一线服务的质量。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对感性认识不仅能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巩固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教学把理论和实际连为一体,将书本上静态的知识变得鲜活,抽象化的知识变得直观,从而使知识达到了改造和升华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办学的目标,要实现此目标,不仅要抓好理论教学,更重要的是抓好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突出理论知识在社会的实际应用,经过实践锻炼的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被社会认可,为社会所需要。不但教学质量提高了,毕业生还能受到人才市场的欢迎,就业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应用型本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助力器。应用型高校属于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紧密,应用功能强。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大学师生深入了生产一线,在现实的环境中验证了知识、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丰富了知识,同时在生产中还能发现技术难题,在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并在工作中搭建科研平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并为地方企业和政府提供力所能及的智力支持,为地方发展服务。科研成果在校外基地得到推广和应用,不但促进了社会发展,还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可见,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完善的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

实践育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建设完善的实践育人体系。

1.打造实验教学平台

基础实验以拓展深化课程内容和基本实验验证为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理论教学之中。学校应鼓励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为吸引学生进实验室,学校应设立实验室专项基金,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

2.打造学科竞赛平台

学校应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综合集成能力及初步的创新实践能力。

3.打造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平台

在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中,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充分体现专业岗位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精选实践教学内容,突出岗位针对性,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校内实践教学有: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训等,这些实践环节能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校外方面,学校应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满足学生实习(包括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教学的需要。还要深入实习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实践、岗位实习等活动,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其就业、创业做准备。

4.打造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建立社会实践服务团、社会实践基地等。对于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我们要提供社会认知并辅助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如学校经常开展的“三下乡”活动,到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考察,逐渐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我们应培养其服务社会的能力,可将专业知识同服务社会联系起来,通过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活动,提高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对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我们要鼓励他们参与市场研发、自主创业等活动,以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为就业创业做准备。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