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

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

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改革;高中英语教学;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41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英语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应用更加的普遍与广泛,其作用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高中时期是学生受教育重要的阶段,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为人生奠定了第一基础,根据现在社会的要求,英语在高中阶段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地位,在高考的所占比列也非常大,一直是我国必学的重点学科。

一、进行英语高考改革的原因

英语是发达国家中的基本语言,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后,对于提高国民文化程度,加强国民与国际文化的接触,学好英语对高中生是十分关键的,为了提升英语学科学习的效果,需要对英语进行相关的改革,改变陈旧的学科学习面貌,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现今的社会发展形势,高中英语不应该再是课堂上由教师讲解,学生来做笔记,以死记硬背的形式来学习,并最终任务是面对考试,以考试分数为英语的最终学习目标。高中阶段,每个学生对英语有了一定的基础上,来学习英语在实际中的运用,更多的应该锻炼每一位学生的口语、听说能力,但是,因为高考的关系,课堂上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听、说、读、写的机会。旧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对人才的渴求

高中英语的教学大纲是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侧重培养学生的听写、阅读能力,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理性思维、增加记忆、想象、联想,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语言技能是构成其交际能力的重要部分,听、说、读、写在作为学习目的同时,也要成为学习的手段。 社会对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在不断的提高,高考英语的改革体现了新的教育机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

二、改革后对英语教学的思考

(一)因材施教

高中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科改革的变动结合课程大纲的要求作为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出发,制定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激发自主式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跟着教师学习。对每个阶段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如:在高中新课程选修教材中的一个句子:The gift (you give)is not something your loved one keeps but a voluntary contribution towards the lives of people who really need it.这个句子在同学之中有部分同学理解掌握不了,因此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专门给同学介绍句子成分和简单的英语基本句型,一点一点划分句子成分,帮助每位学生都能够正确理解句子并培养其朗读语感。

(二)课堂氛围和教学环境

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环境是客观不可缺少的,物质上的好坏,直接影响了现在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对于赏心悦目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学习效果、接受效果将会更好。同时,主观方面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应积极的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并马上帮助其解决;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不要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恐惧,要让学生多说、多读,并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不再一味的出于应付考试而机动的学习。如:多媒体的运用为课堂增添了活跃的气氛,可以搭配图片让英文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可以为学生提供英文真人系等资料,让学生去听、说国外的英文广播,来提高自身的听说水平;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英文电影,让同学们自发想象力参照电影去编排情境对话等。

(三)课堂教学英语化

高中的英语改革后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应侧重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应使用全英语化开展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并提供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把课堂作为实战场景,丰富教学模式,多开展英语语法练习对话,或编排故事、情景剧等节目。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对学生英语的整体水平提高起到很大帮助作用,要让学生敢于说出口,不再是应试教育的哑巴英语。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The British Isles课文中,围绕英国文化展开,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预习,理解TheBritish isles are a group of islands that lies off the west coast of Europe 等难句的意思,搜索有关英格兰、苏格兰等周边文化信息,在课堂上共同合作进行发言讲述,从听力、对话、阅读方面学会英语的正确运用。

三、结语

英语的高考改革,并不会动摇英语科目在国民心中的地位,它的改革是适应了现在社会发展趋势,并针对社会现实做出的一种调整。改变了针对应试教育而学习英语的模式,给考生更多、更轻松的机会去学习英语。某种程度上,英语高考改革,给了英语学科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教育研究者可以多方面的制定教育大纲,而不再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也可以创造更多的教育模式,让英语的学习不再枯燥;给学生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去在实践中领会英语。教学思路要在传统的思路之上不断的创新、进步,要跟上改革后的时代潮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计划,侧重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交际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等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宗涵.高中英语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范文第2篇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能以‘理论型’或‘学术型’为目标,而应该走‘实用型’的路子。”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结合我院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状况,对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作如下的分析和思考。

一、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在一般的高职院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高等数学这个课程都存在认识不到位、没有足够的重视等问题,2014年开学之初,我们在全校一年级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班级中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不知道这个课有什么用,四分之一的学生干脆认为该课没有用,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很多老师也认为数学课程可有可无,应该取消。这种错误倾向对于搞好高职教育非常不利,要知道,高等数学是高职教育中各个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是后续各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对该课程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严重影响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生源质量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职教育兴起,

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变得多元化,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另外,很多学生在中学养成了懒散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加之普遍认为高等数学的学习比较难且枯燥,产生了各种不良情绪。

(三)教学内容陈旧,与专业对接难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而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都在加强专业建设,各种新兴专业兴起,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有所侧重,有所补充,而不能每一个专业都讲同一个内容。现阶段我们的教材很单一,几乎体现不出与专业的对接、老师们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与专业对接难,体现不出其为专业课服务的特点,这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对现阶段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针对以上所述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对教学的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正确看待数学

数学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它能启迪、培养和发展人的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规律和本质的能动活动。 (下转37页)

(上接35页)数学凭借它那种科学的、条理的、循序渐进的步骤和思考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人们理性思维的形成。除此之外,数学学习还能够增强人们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使人养成客观、冷静、公正的思维习惯,在处理问题时做到实事求是、有条不紊。我们所学的很多数学知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很可能一生都用不上,但这并不等于学数学没有用,他们的最大收益在于他们很可能掌握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数学精神,提高了思维能力,并且能够终身受益。

(二)针对学生特点,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从高考成绩达到第四批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及“三校”(职高、中专、技校)生中录取的,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数学能力相对欠缺,另外,由于学生在高中所上的学校性质不同,学过的数学知识范围及学习程度各不相同,数学基础差异较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打破平衡发展的局面。在教学进度上也要根据各班级整体情况不同做一些调整;在课程内容的讲解上,要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对于一些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以简单实例来引入,以便学生理解;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学生的基础适当调整,在同一班级里,对数学基础差距比较大的学生不需要作同等要求,基础差的同学只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即可,基础好点的同学可适当提高要求,学习一些更高层次的内容;在课程的考核上,也要分层次进行,让学得好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水平,消除“学多了也没用”的消极思想,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学得相对较差得的学生也能顺利过关,克服畏难情绪。

(三)优化教学内容,注重与专业相结合。

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案例教学 启发式教学 职业实习实训环境 创新教育

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并从社会需要和高等教育地位出发,确定其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形成有别于学科型、工程型的技术复合型人才。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现代教学观主张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过程。由传统的教学观到现代教学观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既有内容的,又有方式、方法、手段的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1.解决“教什么”,是现代教学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前正在探索和构建符合21世纪需要的和满足高职高专教育全局需要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这方面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全局来看,并没有取得根本性、实质性的突破。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广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编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进程计划,包含在课程内的教学目标、内容。因此,课程目标既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又是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仍然存在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如:重知识不重能力,重理论不重实践,重科技不重人文,重继承不重创新,重技术不重素质,重智商不重情商,重共性不重个性,重“教法”不重“学法”。现代课程观,要求在改革和重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课程及其内容,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②要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③要体现时代文化,科学技术及社会背景;④要反映教育对象状况,在确保基本教育水准的提前下,体现因材施教;⑤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⑥要体现优化组合原理,教学内容要选择最精华,最典型的人类科学、技术和文化遗产。

课程设置及内容的选取,必须实行教师、企事业专家和领导三结合,体现理论与实际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师生与生产劳动者相结合。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即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课程及精选内容。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人的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职业岗位的职责分析时,要进一步扩大分析范围,即不仅要分析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分析非专业技术能力;既要分析职业的智力因素,还要分析职业的非智力因素。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分析职业能力时,特别注意分析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在分析方法上了也有新的发展,已从过去侧重分析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工艺技术,向同时注重分析生产过程及其劳动组合方面转变;从单一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单一的专业技术分析,向职业群和一组相关专业群的分析转化;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分析方法的进步,有效地提高了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2)基础理论课程及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课程要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所有课程都要打破学科的束缚,按照综合化思路进行重组和整合,在教学内容上要防止狭隘于技术和技术上狭隘,实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有机结合。

(3)要明确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明确各门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形成有机的理论教学体系。

(4)要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系列实验室,系列实践教学基地(群)。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营造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

(5)加强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增加选修课数量,允许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增强课程结构的弹性和可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和特长。

2.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是深化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急待解决的课题高职高专院校在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从总体上看,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为主),教学手段落后(粉笔加黑板)的局面并没有根本转变,没有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局面。当前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已经成为进一步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因此,加速教学方法改革,尽快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现代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中,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

(1)要从教育思想观念改革入手实现7个转变。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转变;教师由以往的“讲三练二考一”向“讲一练二考三”转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由强调统一要求向因材施教转变;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向产学研相结合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

当前,许多院校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总结出许多好的教学经验。如: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出“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教学内容上强调“用”、教学方法上强调“活”、教学手段上强调“新”。在培养能力上,强调“两个三教”即教知识、教能力、教素质,教会学、教会用、教会创。提出两个转变:即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传授知识向培养自学能力转变。学校通过这些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有利于优化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产生。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体现四个有利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这四个有利要具体落实和体现到教学全过程中去,才有可能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人才。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废除灌输式,实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恩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21世纪赖于生存的必要条件,没有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于在21世纪生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接受再教育,再学习,已成为生活中的第一需要,这种迫切感、危机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已日显突出。因此,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有的学校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既提出了教学方法要求,又提出了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彻底改革过去教师包办代替和“讲三练二考一”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讲一练二考三”。同时,要重视利用网络技术和运程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善于质疑,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甚至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德国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与别人不一样,而且力求比别人做得更好,着力培养学生在求异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要让学生尽可能理解知识和先进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现行技术和工艺的缺陷与局限性,使高职高专教学定位在紧紧围绕革新技术,改进工艺和操作过程;紧紧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紧紧围绕把研究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过程中,成为革新技术的探求者,真正体现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创新性的专业教育。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中,共性教育有余,个性和潜能发展不足。在教学计划或培养计划中,必修课或必选课比重太大,没有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我选择的空间。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还处于试点阶段。应按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要求,针对高职高专教育学生来源多样化的趋势,要研究制订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或在同一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生源的实际需要。要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改革现行考试方法,树立全面的考试观

考试是教育效果测量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学达标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考试也是个指挥棒,“考什么”和“怎么考”,直接关系到考试结果及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师生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有什么样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因此,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将直接影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高职高专院校十分重视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和监控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已取得的改革成果,治标比较多,如考试纪律、监考制度、评卷方法等;治本比较少,没有从人才培养需要出发改革考试内容、方式、方法,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考试方法至今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改变。为此,

1.应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试考核体系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环节)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应是。

2.在考试考核方法选择方面应根据考试课目的特点,允许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采取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也可以采用无标准答案试题,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考思路、教见解等方法。并逐步实行“讲一练二考三”,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范文第4篇

一、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的馆藏模式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收藏方向,科学定位决定了一个图书馆的馆藏和规模。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藏书结构以素质教育和技能性用书为重点,过深理论文献不宜收藏。文献收藏只追求本校重点专业且学生较多专业的特色,突出馆藏文献的实用性。所谓素质教育用书,主要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涉及专业素质,以培养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认识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社会准则,适应社会需要。从馆藏级别看,主要收藏文献水平为大学级或略低于大学级层次。至于教研与学校管理所需文献仅占少量比例。这方面所需的文献通过资源共享渠道提供服务,满足其需求。必须明确的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不追求研究型,此方面:一要依据学校定位与培养目标,制定文献资源建设的原则和方案,做到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采集文献,把握学校专业开设情况,对于新开专业,及时采购专业所需文献,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二要重视基础课教学所需文献,这是学生学习所需,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知识面。三要专业课用书侧重于职业技能、职业资格方面的文献,如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等内容,为学生“三证”(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服务。四要调整馆藏资源结构,加强数字文献建设,为信息服务多样化打好基础,从而满足读者数字文献阅读需求。馆藏文献数量,超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争取达到普通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要求。

总之,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确定了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收集层次,加之高职院校纸质文献为主,电子文献为辅,馆藏文献必须是教学所需,为教学所用的。

二、高职图书馆的服务机制改革

高职图书馆如何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巨大的服务能量和读者效应,使图书馆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必须要加大服务机制的改革。高职虽然没有必要建立独立的图书网站,但在校园网中开设一个专门的图书信息窗口,将学校图书信息面向校内师生开放,让读者事先利用休息时间查找好需要的图书信息,能“有备而来”,将会缩短师生滞留馆内的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图书借阅的管理方式,目前高职多数的图书馆仍是采用单一的图书馆直接面向读者个人服务的方式,管理和服务的劳动量巨大,而效率性也并不高。本研究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试行以班为单位的图书借阅制效果较好,学生借阅图书率比之前提高了11个百分点。他们的做法是由教学班自行推荐2-3名图书借还服务的志愿者,由他们负责班内那些不愿去图书馆但又需要借阅图书资料的同学的借还服务。图书借还管理的适度开放,可以满足不同情况的读者需求,于校于生都是大好事。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

建立完善的、动态的读者信息档案读者信息档案是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基础,是读者个性分析的数据来源。读者信息档案建设之前,图书馆必须对读者数据收集的内容、目的有明确的认识,重点收录本校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尤其是重点学科读者的情况。馆员可以从中了解到读者的专业与兴趣特点、查找文献的方向,分析预测读者的个性需求与潜在需求。在根据读者的类型、不同特点提供具有针对的同时,还可以利用读者之间的相似性、资源与读者兴趣的相似性主动向读者推荐其可能需要的信息。

进行个性化信息咨询服务可在学院图书馆主页上建立“BBS论坛”,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交流平台。在BBS上,读者可以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在线咨询馆员也比较容易理清问题,因而能更有条理地将答复信息传递给读者,为读者特别是那些不善于向馆员面对面咨询的读者提供一个开放的相互交流的平台。

开展课题检索服务课题检索是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在普通高校,图书馆长是学术委员会成员,学校每年都有立项课题,了解立项情况,围绕科研课题开展服务是图书馆的中心工作,从课题立项到成果评审的整个过程,图书馆应始终担任跟踪服务的角色,课题研究工作者虽然具有专业特长,但在使用检索工具和文献数据库方面,往往不如图书馆专业人员得心应手。

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2-0122-02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预备”。[1]高职教育所有课程的教学均应以学生的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语文课程也不例外。然而,当许多高职学科、课程依据自己的特点,不断推出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取得成绩时,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却迟缓而滞后,语文教学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举步维艰。

一、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滞后的原因

(一)教材缺少针对性

无论是1996年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织编写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还是2001年的增订本,教材内容均和中学语文课本大量重复,戏称“高四语文”,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即使是部分自行组织编写的语文教材,也因侧重点不同,要么知识过于简单,要么知识拔得太高,未能从高职教育实际出发,不注重教材的实用性,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客观上也造成了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

(二)课程边缘化严重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性、实用型人才,鉴于这一职业性特点,高职教学的重点大都放在专业课教学和实训课上,而对基础理论课的课时,则是能少就少,能缩就缩。高职语文作为基础课正在为各种专业课“让路”,有的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已经“消失”,或“超大课”处理,或被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代替,语文课程边缘化现象突出。

(三)教学形式单一陈旧

大多数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仍停留在“粉笔加黑板”、“一言堂”的传统教学层面上,课堂以教师单一讲授为主,学生则被动接受,即使是课堂互动,也多为简单的你问我答,教学方法呆板、生硬。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越来越远,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师队伍建设乏力

温敏德先生指出,高校非中文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不力,可能跟大学语文的“地位”有关系。语文课程虽然被设置为基础性的公共课,它却仍然处于边缘位置。学科的边缘化必然导致语文教师队伍的边缘化,使语文教师处于尴尬局面:一方面,大学语文不是专业课,在高职学科中无法享有和专业课同等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很多人眼里,大学语文也不是独立的学科。

(五)教学评价作用不突出

高职语文评价方式仍以笔试为主,试卷成为考评学生语文成绩的主要依据,学生只在考前突击复习,考前背考后忘,不到考试不看书,考试还需划范围。在这样一种评价方式之下,不要说让他们考试,就连基本的语文学习也是一团糟。这种为考试而考试,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实用性,不能很好地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只有准确定位高职语文教学,明确教学目标,处理好语文教学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高职语文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树立信心,准确定位

长期以来,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焦点,当需要向大学生补充基础知识时,它是公共基础课;当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时,它是素质教育课;当国家提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驾齐驱时,它是大学人文通识课。高职语文究竟是什么课?定位的模糊性导致了高职语文存在着某种不确定性。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高职语文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尴尬局面,就要将语文学科教学纳入职业教育的系统之中,明确语文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地位:第一,高职语文不是专业课(师范教育类等相关专业除外),决不可能成为优势课程;第二,高职语文作为高职学生人生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奠基性课程,每个学生都有需要,应该有一定的时间、资源来加以保证,决不能任由其他课程挤压,为各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观点所左右;第三,高职语文是基于学生长期发展的文化课程,必须树立长期、长效和长远的思想,追求速成、简单、显性的效益都是错误和徒劳的。

(二)积极探索,整合教材

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有增强语文教材的实用性和时效性,适应学生的口味,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走进语文、热爱语文。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择应结合专业特点,以培养实用技能为主旨,如市场营销专业注重口才和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可开设《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等课程;财务会计专业则注重一手漂亮钢笔字及掌握与财会相关的应用文写作的训练,可开设《硬笔书法》、《财会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同时,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艺术鉴赏》、《经典导读》等课程,这样既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务实性,又兼顾了语文陶冶性情的功能。

(三)注重效果,改进方法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为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利用精心策划、情境设置、启发引导、集体讨论等形式,尽可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乐学善学,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辩论、演讲、情景剧表演、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多措并举,强化师资

当前,与同类的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最大的亮点是专业与市场联系紧密,其软肋则在于实训设备等硬件不“硬”,师资队伍等核心软件太“软”,而且尤以后者为甚。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较晚,师资来源有二:一是自高校毕业而来,二是自中学、中专学校升格而来。这两方面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对高职语文教育的认识不清、方法不多、针对性不强。以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之势观之,师资建设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专业课教师建设一样,“请进来、送出去”,开展“岗位练兵”,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但让语文教师学习专业课,同时也应该让更多的专业课教师向语文教育方面发展。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也可以让每堂课、每个专业课都有可能成为语文课,使得语文课虽然时数不加,但余脉不断、润物无声,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五)调整思路,优化评价

评价对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当前通行的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量轻质,重事轻人,对语文课而言是致命的问题。因此,应该不断拓展思路、探索方法,积极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不偏废,不僵化,因人施教,因材(教材)评价。当前,尤其要重视过程性评价文法的使用。要加强过程性考核,如听课笔记、 口语训练、日常作业、上课出勤等,这样在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意识的同时,克服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搞突击的弊病。另外,采用灵活的多样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如《商务礼仪》、《社交礼仪》课程考核中,教师可设置各类商务接待、社交活动模拟练习,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再如《普通话训练》课程学习中可让学生在诗歌朗诵、绕口令训练、自我介绍、专题演讲、辩论赛等活动中锻炼胆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黄炎培. 黄炎培教育文集[C].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68.

[2]温敏德.“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N].中华读书报,200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