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 风险控制
一、研究意义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来众多国际性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的一种公司业务模式,它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寻找产业供应链汇总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依托,将供应链上下游各个节点的企业整合为一个整体,实现商业资本与实体经济的有效结合,连接资金流、信息流和现代物流,为供应链上下游提供更为完善的金融服务,开创了商业银行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良性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局面。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将是大势所趋。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拉动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点、扩大电子商务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的业务范围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供应链金融的基本理论
供应链金融是相关业务主题根据特定产品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通过整合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来吧单个企业的难于控制的风险变为供应链整体的易于控制的风险,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所进行的面相供应链整体的系统性融资安排。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电子化、平台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它通过银行服务平台、供应链管理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物流仓储平台的无缝衔接,将供应链条上各企业之间所引发的上联、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展现在多方公用的网络平台之上,为企业提供无纸化、标准化、低成本以及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供应链金融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意义
(一)扩大客户群体
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这个业务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矛盾,银行为了减小风险,获得高收益往往愿意把资金贷给知名度高、业绩好、资产规模大的大企业,银行认为这些企业偿债能力高;但是这些大企业由于信誉度高、资产状况好,很多可以实现资金的自给自足,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融资,不需要进行债务融资。因此,银行虽然给了大企业很高的授信额度,但是企业根本用不完这些授信额度,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小企业的债务融资需求高,但是由于知名度小、资产规模小,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供应链金融是将原本属于大企业的授信额度分给小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关注的不仅是大企业,而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整条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这就是客户规模得到了很大的拓展。核心企业的发展是要依靠他上游和下游企业的,没有了原料供应商和产品经销商,核心企业是无法生存的。所以,其实核心企业和小企业同样对供应链金融有需求,他们会主动要求银行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主动为银行带来大量客户。
(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概念迅速普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P2P、众筹、宝宝类产品,这些产品被互联网金融公司大量开发出来。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由于法律法规的限制以及其国有的性质,对于互联网这个趋势反应比较慢,新产品开发速度慢,仍然局限于存贷款等实体业务。
互联网金融的成本低,能够提供比商业银行更高的理财收益,很多的客户开始选择互联网公司进行理财、融资等活动,商业银行的客户开始流失。发展供应链金融可以帮助商业银行适应互联网时代,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发展供应链金融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实力,这是新兴互联网金融公司无法提供的,只有商业银行可以做到。供应链金融想要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一个可以是信息快速、准确传递的互联网平台。商业银行在搭建这个平台后,可以逐渐深入发展互联网金融。通过这个平台,商业银行获得的不仅是物流信息、单据信息等,他可以获得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商品交易信息。对于所获得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商业银行就可以开发更加适应市场的金融产品,并且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营销,降低了成本。这个信息传递的平台就好像阿里巴巴搭建的淘宝这个购物平台,平台可以是人们买东西变得方便,从而抓住客户,对于平台上消费信息进行分析,服务于公司长远的发展。
四、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具备的优势
(一)资产规模大,抵御风险能力强
想要为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资金就必须有规模相当大的资金,并且还要有很强的风险抵御能力,供应链上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影响整个链条上的公司。以上者两个要求是我国商业银行都具备的。
我国商业银行都为国有性质,有中央银行做保障,无论是资金规模还是抵御风险的能力都是其他金融公司无法赶超的。而像现在发展势头正猛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都是社会资本进行投资的,在我国这种政府有钱的国家中,社会资本规模肯定是无法超越政府资本规模的。由社会资本运营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一旦出现危机就只能申请破产,抵御风险的能力差。但是我国政府是不会让商业银行破产的,会一直对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的。
(二)掌握核心客户资源
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中重要的一h,供应链金融虽然是将核心企业的授信额度分给了小企业,但其实还是以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而不是小企业信用状况为担保的。
原本核心企业就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客户,商业银行早已和这些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就很容易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向产业链两端扩展客户。并且由于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是有很强依赖性的,它可能会主动向商业银行要求供应链金融的服务。由此,客户拓展变的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1]王璇.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12.11.
[2]周辉.线上供应链金融研究.湖南大学.2014.11.
通信产业网讯 日前,我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7个新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项目全面竣工并正式投入运行。
为推进宽带中国战略,解决我国互联网顶层结构不均衡、骨干网间互联互通薄弱的问题,优化互联网产业布局,2014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大量调研、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在成都、西安、武汉、沈阳、南京、重庆、郑州7个城市,启动了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工程。
截至2014年10月1口,7个新增骨干直联点全部建成,经过2个月多的试运行,目前已全面投入使用。工程直接投资达29.2亿元,建成网间互联能力6676G,已经开通810G,超额完成全年扩容500G的目标,全国互联总带宽大幅增长近50%,达到2450G。本次工程安装大型互联路由器56套、配套改造机房56个、升级本地网络节点13个、铺设网间互联光缆3000余公里、开通至北上广等骨干核心节点直达电路60余条,全面完成了预定计划。至此,我国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从3个增加到10个,互联网架构布局得到明显优化,网间通信质量显著提升,流量疏通效率和安全性能大幅改善,达到了预定目标。
工程得到了7省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7地省市通信管理局作为项目管理单位,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建设方案,全力以赴推进工程实施。
电信行业的垄断一直备受争议。上网费用高、通话费用高、固话月租费高等都被广为诟病,电信运营商在舆论上似乎从来没有得到宽恕。然而现在电信运营商打出了“开放”旗号,建设开放平台,与产业链各方合作共赢,使其少有地在舆论上赢得了主动。
电信运营商的“开放”不仅仅是一句口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电信运营商意识到产业链发生的巨大变革,已不再简单是电信设备商――电信运营商――用户这样简单的三步走的模式,更多的产业链主体加入其中,产业链的复杂程度已经超越了电信运营商的控制范围。已往的“封闭花园”模式不再适合形势的需要,用开放精神整合产业链资源是电信运营商在新的形势下争取市场主导权的唯一选择。
不论是否出于自愿,开放模式引发的变革都是深层次的,触及到了电信行业根本的生存法则。电信行业的变革往往是由行政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拆分重组是主要的表现形式,而现在的开放则是自下而上的“革命”,运营商主动迎接市场竞争。从拆分到开放,电信运营商在塑造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上,变被动为主动,“革命”升级。
拆分重组的弊端
电信行业的技术特性和经济特性,决定了其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技术上,电信行业具备网络型经济特性,即网络的总成本与覆盖的服务地域的面积成正相关,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全程全网性,即为实现通信的无障碍和全国覆盖,客观上要求网络覆盖的完整性和整个生产过程的统一性;网络正效应性,即随着使用同~产品或服务的用户数量的增加,每个用户从消费此产品或服务中所获效用亦随之增大,正是由于这种效应,电信运营商不惜一切代价地建设、扩大网络,争夺客户。
在经济上,电信行业具备规模经济特性,电信网络一次性建设成本极高,但是成本不会复制,一条通信线路被一个用户使用和被一万个用户使用的成本几乎是一样的,边际成本很低,规模效应明显;范围经济特性,即增加新的产品或服务的综合成本要低于单独生产该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成本的沉淀性,即电信网络的建设成本只能通过运营商来收回。
因此,电信行业的垄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电信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完全垄断是不经济的。为了保持电信行业的适度竞争,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采用行政手段对电信行业进行干预,拆分和重组是主要的形式。
电信行业经历了数次拆分和重组。从1993年成立中国联通以打破邮电垄断,到2008年电信行业重组形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全业务运营商,电信行业格局几经变迁。然其背后一直有一条主线:即通过拆分打破垄断,促进市场竞争;而通过重组则缓解竞争过度,保持电信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电信行业的改革一直在拆分和重组上左右摇摆。
2008年的电信行业重组有其合理性。“六合三”方案既保证了电信经营的统一性,又通过全业务竞争缓解了垄断。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格局虽没有改变,但是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却各自拥有自己的明显优势。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在2010年lO月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前三季度工业通信业运行情况新闻会上发表言论认为,随着全业务经营、3G网络建设及业务发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均实现了电信业务收入6.5%以上增长,企业间经营差距明显缩小,市场竞争格局逐步优化,电信体制改革重组初见成效。
不过拆分重组无法改变竞争主体的国有控股,国家既要考虑市场竞争的效率,又要考虑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当两者矛盾时,或者牺牲市场效率换取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或者牺牲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换取竞争效率,都会带来问题。前者牺牲市场竞争效率,后者任由无产权约束的恶性竞争发展,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并且容易造成过度竞争。
所以拆分重组这样的自上而下的“革命”有其局限性。现在电信行业兴起的开放潮流,一方面推动了市场的自由竞争,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也整合了更多的产业链资源,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机会。电信运营商与市场形成了良性互动,这是电信发展史上少有的局面。从拆分重组到开放共赢,电信运营商的生存法则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向互联网靠拢
电信运营商打出开放旗号,说明其开始摒弃传统的封闭思维,主动迎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带来。当前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之下,电信与互联网的融合加速,电信行业逐渐“去电信化”,即电信传统的语音业务逐渐萎缩,以互联应用为特征的增值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向互联网靠拢,是新时期电信运营商的战略抉择。
首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电信运营商管道化风险加剧。以英国为例,2007年英国电信运营商提供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产生的流量占其移动互联总流量的60%。但后来由于互联网公司的加入,用户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互联网企业开发的应用,到2009年,由英国电信运营商提供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流量只能占到移动互联总流量的20%,英国电信运营商在相当程度上被“管道化”“边缘化”。
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曾在接受《互联网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国移动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电信运营商有可能不再是天然的产业链中心。在话音和短信时代,电信运营商是产业链中天然的中心环节,这种情况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终端设备商、互联网服务商等,都可能成为产业链的中心,应用商店出现后,这种形势更明朗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二是移动互联网带来巨大的数据流量形成新的挑战。中国移动面临扩容的压力和收费模式的挑战。电信收费不像电力系统按用电流量收费,而是采用包月、套餐。全球电信运营商收费对流量都不限量,用多用少与收入关系不大。巨大的数据流量不能转化为收入,而收费的是别人,电信运营商就容易被边缘化。
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内容应用不断增值,同时管道价值不断贬值的历史。互联网的主流商业模式是免费模式,即通过提供免费的内容和应用获得用户,然后通过广告等其他方式向企业收费,用户是直接受益者。现在用户上网最大的门槛是宽带费用,而这部分费用是由电信运营商收取的。因此,降低管道成本,是广大网民的需求,同时也是互联网企业的需求,也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电信运营商不能成功转向互联网,还是依靠管道,那将来的盈利风险会越来越大。
当前,互联网企业与电信运营商已经形成了正面竞争,并且获得了竞争优势地位。以通信为例,腾讯QQ目前的用户超过6亿,每天平均活跃用户数量达到1.375亿,这对运营商的语音业务不可避免会形成冲击。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推出了大量的免费软件和应用,很多都支持VOIP、在线视频、多人社区、 信息交换等功能,其数量之丰富、功能之实用,电信运营商很难招架。
面对互联网企业的“咄咄逼人”,电信运营商需要主动进军互联网,发挥自身用户数量大、管道资源丰富的优势,将用户优势转化为平台优势,夺得市场主导权。
开放举措
运营商进军移动互联网,选择开放策略,有其必然性。3G时代应用程序数量大大丰富,依靠电信运营商自己的力量,很难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即使采用移动梦网那样的封闭模式与一部分SP或者CP合作,也无法应对其他sP或者cP带来的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机会无处不在。SP或者cP并不一定需要跟运营商合作才有机会,它们还可以跟终端厂商合作,利用终端厂商所提供的开放平台来获利。电信运营商不再是唯一的途径。
中国移动率先改革,原来移动梦网对sP或者cP有严格的资格审查,对SP或者CP实行集中管理,SP或者CP必须让渡很多权利才能够与中国移动合作。MM(Mobile Market,简称MM)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其向所有的SP或者CP开放,还向个人开发者开放,完全打破了过去的“封闭花园”模式。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开始跟进。中国电信的“天翼空间”同样倡导开放共赢,而且开放得更彻底,即除了向电信的用户开放,还向移动和联通的用户开放。而且中国移动的MM重点针对移动TD网络中终端开放,而中国电信则向全部终端开放。中国联通于2010年儿月10日推出了沃商店,暂时不向移动和电信用户开放,但是对开发者完全开放,开发者对自己开发的软件具有自主定价权。
中国移动的OPhone手机操作系统也采用了开放策略,大大降低了终端厂商的终端制造成本和技术开发门槛。还向应用开发者开放,开发者可在操作系统基础上自由开发应用。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此,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二、技术架构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获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物联网的行业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应用领域内,目前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各个行业均有物联网应用的尝试,某些行业已经积累一些成功的案例。真正实现了物联网。
三、物联网的特征。
首先,物联网是各种感知技术的融合。物联网的网络上设置了海量的各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可以看做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数据内容、数据格式、数据强度、数据频度等参数也不相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照用户预先设置的周期采集信息,并不断更新数据。
其次,物联网是基于在互联网上的“泛”网络。
当前,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必须接入各种有线、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才能将“物”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网上预先设置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必须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可信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
最后,物联网不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而传感器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即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扩充到各类应用领域。
四、物联网的应用与发展
近两年,大量基于物联网的新概念层出不穷,“感知中国”、IBM的“智慧地球”等,其本质都是要实现物联网服务的应用。作为物联网服务实现的载体,无线通信至关重要,以目前的技术发展态势,3G无疑将是各国发展物联网的依托。作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TD-SCDMA无疑在中国的物联网产业中发挥独特的作用。2009年8月,总理视察江苏时明确指出: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SCDMA技术结合起来,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即物联网)发展。因此,物联网和TD-SCDMA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是一个物联网发展史、移动通信发展史的重大机遇。
首先,物联网与TD-SCDMA相结合,将对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有专家曾估算,2010年,物联网产业链会带动超过了1000亿元规模的GDP,而TD-SCDMA网络建设和运营也将带动一个巨大的产业市场。两个高科技产业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将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二,物联网与TD-SCDMA相结合,将对国家信息安全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与互联网一样,物联网同样面临信息安全的问题,而且物联网越发达、涉及应用领域越广泛,其牵涉到的信息安全问题就越发突出。为此,使用掌握核心技术的3G标准、技术和设备以支撑物联网的发展,将有助于提升我国信息战略安全。
第三,物联网与TD-SCDMA相结合,将促进TD-SCDMA自身的发展建设。3G与2G最为主要的特色业务,就是非语音领域。结合应用领域来看,物联网将对非语音业务产生极大的需求,因而将对3G自身的发展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物联网的发展带动技术、设备等标准的制定,如果TD-SCDMA与物联网相结合形成系列完整的标准,将对TD-SCDMA自身建设极为有利。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当前快速、深入的发展,也做好了全面融入物联网的准备:①政策支持:TD-SCDMA是我国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3G技术,已得到政府和重点行业企业的扶植,将会有助于促进中国移动在物联网产业链的话语权;②标准先行:中国移动已开始着手制定终端和平台的协议标准,有助于引导物联网产业链的标准化与规范化;③网络广覆盖:GSM与TD-SCDMA融合组网方式的网络覆盖范围和质量已达到较高标准,加之即将实现的与WiFi融合,将有助于形成高质量、全覆盖的网络环境;④客户规模:已超过5亿的用户,客户群覆盖全面,在具有较强应用需求的移动信息化企业客户中占有绝对和相对规模;⑤应用多领域:自2002年首次尝试在重钢生产过程中实施远程监控之后,2008年推出电梯卫士、数字城管等多个产品,2009年形成了5大类18项移动物联网的产品体系,至2010年时,第一二三产业中的物联网应用领域都已初步显现中国移动的身影,并在不断地扩大应用领域和影响力。
五、总结
国际权威机构预测,至2020年,世界上物互联的业务与人之间通信的业务相比,将高达到30∶1。根据我国权威机构预测,2015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7000亿元。因此,中国移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当前有利时机,与物联网作为新兴战略产业的代表,其远大前景已经不容置疑。
首先,完善并逐步地扩大规模优势,特别是优质客户、集团客户、对移动信息化有特定需求的客户,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构建业务丰富、需求细分、应用性强的物联网平台,并实现与现有平台的对接。
其次,以自主创新为契机,积极参与物联网标准建设,赢得标准的话语权。从互联网发展史可以看出,由于美国率先制定了互联网的标准以及核心技术,使得美国对互联网的发展拥有了至高的发言权与主导权。但物联网的标准不是一个公司、一个行业所能制定的,但是,作为在物联网业务发展中已具备一定优势的中国移动,应积极参与并推动中国物联网各种标准的制定、实施和推广,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和运营经验赢得在物联网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与主导权。
最后,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深入行业、深入地区、深入服务层次。物联网最大的贡献在于应用,应用领域的拓展、应用层面的深入标志着物联网发展的成熟。中国移动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应当不断推出适合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特点的业务项目,如近海区域鱼苗蟹苗的投放、大棚蔬菜的控温浇灌、煤矿系统中的瓦斯监控、城市公交系统的交通路况手机监控等;结合各省市当地实际,开发适合当地的应用项目,如水域沿线的环境监测、娱乐场所的噪声监控等;加大业务研发力度,注重与物联网应用相结合,从提供单纯的视频采集逐步地发展到分析、决策、建议的高层次阶段。
参考文献:
TCP/IP协议创始者,被誉为“互联网之父”的Vint Cerf博士曾经这样评价CERNET 2, “短短数年,你们取得了别的国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取得的成绩。即使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的同行相比,CERNET 2的研究也是很超前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研究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CERNET 2所获得的成果,如今,都已经转化为了一串串的数字,被记录在中国IPv6的发展史册中。
329168个IPv6地址
来自CERNET 2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在CERNET 2上拥有独立IPv6地址数量最多的是北京邮电大学(329168个),分列二、三位的是湖南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这三所学校所拥有的IPv6地址数量加起来,已经超过了60万,这从侧面也反映了CERNET 2庞大的用户数量。
100所高校
2008年,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的100所高校子项目“下一代互联网业务试商用及设备产业化专项教育科研基础设施IPv6技术升级和应用示范项目”正式启动。
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在内的100所高校,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为IPv6商业应用“铺路”的任务,并因地制宜地建设出了多个适用于不同环境的IPv6网络建设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在这100所高校中也出现了数量众多的IPv6实际案例和应用,从IPv6源地址认证,到校园统一身份认证,再到计费认证、学校“一卡通”、“数字化校园”以及一体化综合网络管理,乃至网络下载、视频点播、IPv6搜索引擎、远程教学公用通信平台系统等不一而足,体现了高校强大的研发实力。
20个城市,25个节点
时至今日,CERNET 2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西安、成都等20个城市建立起了IPv6的核心节点,其中北京建成核心节点4个,上海建成核心节点3个,25个核心节点相互联接成CERNET2主干网。每个核心节点为用户网提供 1G〜10G的CERNET 2主干网接入服务。
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