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城市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市智能交通 发展 对策 智能交通管理
一、城市智能交通的概念和作用
(一)城市智能交通的概念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主要是指在城市交通具有相对健全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之上,通过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实现交通的全面智能化。例如电子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计算机数字化处理技术、以及电子传感控制等一系列前沿的科学技术,将这些前沿技术通过综合运用,从而形成一个网状的多功能系统,将该系统运用到城市的交通中去,进而形成一个覆盖面积大、应用范围广的综合交通管理系统,对城市的交通进行多角度、全方位、高效精准的运营和管理。
(二)城市智能交通的作用
其主要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目前我国的国情,城市化现象突出、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突出、城市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交通污染情况严峻等;二是我国现在正处于对新城的建设以及老城的改建阶段,在这个阶段也为建设智能化交通提供了物质基础。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且结合目前国际领先的交通建设理念,科学合理的对城市智能交通进行规划和建设,从而进一步实现绿色出行、绿色交通建设的发展。
城市智能交通的建设和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促进城市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提高城市的基础交通设施的利用率以及城市交通的服务水平等。从而使城市交通符合时代的发展进程,可以使城市的交通管理更加的科学智能化,交通管理方面也更加规范化。对于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利用中,主要是通过智能化的城市公交系统、智能化的城市交通车辆运行管理系统以及城市交通监管系统等技术进行实现,并且通过这些系统技术还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的供给能力。此外,为了缓解交通的需求以及交通的局部拥堵矛盾,还可通过设置和完善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和建设城市交通收费系统等来实现。
二、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与南宁市实施城市智能交通的必要性
(一)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
在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国际中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增长速度持续增加,但是交通情况却在不断发展中逐渐恶化,并且逐渐显露出城市交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了进一步解决城市交通的问题与恶化情况,ITS概念提出,认为在处理交通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通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监控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交通系统,ITS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世界的认可,并且在各大发达国家中率先发展起来。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实际应用情况的结合,现今在国际的水平上ITS领域已经取得巨大的进展,在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三个代表,一是美国发展建设的“智能车辆-公路系统”;二是欧洲发展国家研究的“尤里卡”联合研究开发计划;三是日本建设的“先进的动态交通信息系统”[1]。
我国对于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也十分重视,并且已经开始对ITS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同时开始针对于该项目进行了试验,在“九五”期间的研究和初步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且针对于城市智能交通的建设形成了关于“政”、“产”、“学”等方面的研究基地对相关的体系进行研究,从而为我国的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十五”期间我国主要实施了对于城市智能交通建设的重要项目计划,并且在北上广等城市中进行了示范工程建设,主要真对于城市的道路运输,并且开展了智能的交通指挥管理以及调度等,效果显著。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863计划中建立了“现代交通技术领域”,同时还对城市智能交通的发展开展了一批以前瞻为目的的项目,从而可以提高我国交通建设的创新能力并且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实现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技术上的提升。在“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国家对于交通的智能指挥和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工作部署,从整体上讲,目前我国的城市智能交通建设,促进了我国交通行业的整体水平。
(二)南宁市实施城市智能交通的必要性
1. 机动车猛增导致城区拥堵严重
2016年,南宁市共有6家公交企业,公交线路158条,线网总里程2500多公里,共有公交车2966辆(3827标台),相当于每一万人拥有13.92标台(以市区人口275万计)公交车,这个数值低于国家规范的15标台/万人指标,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南宁日均公交客运总量151万人次。南宁中心城区公交客流有明显的网络化分布特征,主要沿“十字主走廊+四横四纵次走廊”分布。其中,大学路―民族大道、友爱路―星光大道两条“十字型”公交客流主走廊,高峰时段每小时公交客流达到1.5万人次,而东葛路、双拥路等“四横四纵”公交客流次走廊高峰时段每小时公交客流也达到1万人次。当前,南宁市已步入城市化与机动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14年底,南宁全市汽车保有量88.99万辆,较上一年增长15.57%,增速迅猛。机动化出行的快速增长,对城市综合交通产生了巨大压力,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日益严重。
2.公交供需矛盾突出是核心问题
“据国内交通专家测算,运送相同数量的乘客,小汽车占用的道路资源是公共汽车的23倍。”南宁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阶段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途径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这已经成为国内城市管理者的共识。当然,公共交通并不单指常规公共汽车,而是包括轨道交通、BRT(快速公交)等多种方式在内。缺乏大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的支撑,城市公交整体供需矛盾突出,这是南宁目前公共交通存在的核心问题之一。南宁“十字型”公交客流主走廊,高峰时段每小时公交供需平均缺口0.4~0.8万人次,导致60%的公交线路高峰时段最大满载率超过100%。此外,南宁市目前高峰期公交平均运行时速仅为16公里/小时,30%的乘客候车时间超过15分钟,部分远离主干道区域和城市新建区域存在公交盲区,部分线路存在绕行严重等问题,导致市民对公交服务的满意度不高。这也导致了很多市民不愿选择公交车,“证据”之一便是南宁电动车出行比例近年来大幅增长。据介绍,目前南宁登记在册的电动车保有量已超过120万辆。 《南宁市公交都市建设规划》(2013-2020年)提到,南宁目前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出行总量含机动化出行和自行车出行、不含步行,下同)分担率为25%,这与国家公交都市40%的分担率要求有较大差距。
三、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现状
(一)城市智能交通下的智能公交系统
城市智能公交系统,现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在我国河北省石家庄市对于智能公交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一是IC公交卡电子收费系统,升级类传统的公交卡类型,并且实现了公交卡的智能划算,二是办公自动化的系统的建设,在智能公交的建设阶段基本实现了电子化、智能化与自动化。在山西太原市建设的智能化公交主要的目标在于以公交的智能调度为运营生产的子系统为主从而实现太原市智能公交综合系统,从整体上提高太原市公交的运营水平。我国与2012年在上海、兰州、绍兴等八个城市之间实现了“一卡通”的城市互联卡项目,持卡者可以在这八个城市之间任意公交上使用此卡,并且该卡的使用范围正在逐渐的扩大,在上海该卡还可以使用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在宁波持卡者还可以用此卡进行城市自行车租赁。
(二)交通智能勤务模式
由于城市的交通拥堵、事故等问题突出,所以各城市的交管部门工作任务量大,所以优秀的勤务模式一直都是交管部门在研究和追寻的,优秀的勤务模式可以减少交管部门对于警力的支出,而且还可以减少交管部门的运营成本,并且可以提高交管部门的交通管理效果。在我国杭州地区率先做出改革,主要是对交警的执勤巡逻的模式的改变,将交警支队的视频作战室以及交警大队的指挥室和交警中队的数字勤务室进行综合,从而形成了一个指挥作战系统,实现网络巡逻执勤的模式,并且通过加大科技的基层应用,从而全面的提高交通管理的控制能力,提高交通管理网络覆盖面积,并且还加大了对交通的管理密度和强度[3]。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的拥堵现象,并且可以对交通事故和交通突发实践,做出及时的应对处理,极大地提高了城市交通的运行效果。
四、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未来的发展走向
(一)实现自动驾驶
随着美国与欧洲等国家在对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逐渐的深入,极大地促进了车辆的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经过科学家不断地实验和研究发现,无人驾驶技术的实用性以及可行性已经得到充分的证实。国际上,在2012年谷歌公司发明创造的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在美国的车辆管理部门获得生产和驾驶许可,并且有许多的汽车生产商也纷纷表示会在近年推出自动驾驶汽车[5]。我国与2011年进行的红旗HQ3自动驾驶汽车也投入到实验中,行驶的线路为从长沙开往武汉,并且取得了成功。
(二)引用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概念,是由IT行业提出的创新的概念,是在云以及物联网技术之后的又一个革命性进步,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ITS获取的数据主要是通过各个子系统的汇总所产生的,包括日常交通运行的数据以及道路基本信息的数据、交通基本设施的参数和交通天气情况等方面[6]。所以城市智能交通所涵盖的数据量极大,如何从庞大的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也是ITS应该解决的问题,通过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可以有效的满足城市交通对于有效信息的处理和收集,也有利于新技术的发展。
(三)绿色可持续发展
城市交通中车辆排放的尾气,是在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目前国际的发达国家中,已经率先的提出了有关于城市智能交通的节能减排概念,并且基于ITS进行实验项目的研究与实施。目前仍然是美国以及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处于领先的地位,其主要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现在降低交通对于环境的污染以及降低国家在交通方面的耗能,从而实现绿色交通。根据国际目前的情况来看,ITS领域对于城市智能交通的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南宁市推行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措施――《南宁市公交都市建设规划》
(一)大力发展公交系统
南宁市“公交都市”创建第一阶段的建设周期为3年,即2015~2017年,第二阶段的建设周期为2018~2020年。围绕南宁市公交都市创建目标,南宁未来几年将开展TOD用地开发(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强化工程、公交提速工程、多元网络工程、枢纽支撑工程、智能公交工程等10大工程。
南宁市创建公交都市的近期目标为:至2017年,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早晚高峰公交平均运营时速提速至17公里/小时,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提升至37%;到2020年,早晚高峰公交平均运营时速达到25公里/小时,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提升达到45%,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0%。 截至2014年末,南宁市已开通公交专用道规模为36.3公里,包括朝阳路、大学路、友爱路、安吉大道、星光大道、五象大道等6条城市干道上开通的31公里画线公交专用道,以及在滨湖路、双拥路铺设的5.3公里彩色沥青公交专用道,比上一年增加5.3公里,公交专用车道设置率为6.94%。目前,除滨湖路、双拥路公交专用道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实现公交车专用外,“专用道不专用”问题整体比较严重。
按照规划,至2020年,南宁市将建设63条公交专用道,总里程347公里,并将加强管理,保障公交车专用。除了专属路权,公交车还将拥有优先信号,在BRT走廊及公交流量大的公交专用道,将通过信号灯的设置,优先公交车通行。南宁市交通运输局有关专家举例说,路口感应设备若检测到公交车将至,而剩余绿灯时间不足以让其通过时,便自动延长当次绿灯时间,使公交车能够不停车通过路口,减少公交车等待延误。
(二)加速发展地铁交通建设
据南宁市交通运输局有关人士介绍,南宁市轨道交通建设2009年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2011年底工程全面启动。目前南宁正加快轨道交通1、2、3号线的建设(共80.4公里),1号线的25座车站围护结构已全部完成,17座车站的主体结构封顶,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8.46亿元,预计在2016年上半年进行东段(南湖站至南宁东站)试运营。2号线全线站点均实现了全围蔽施工,按建设计划,全线将于2017年6月竣工并开始试运行。3号线已完成初步设计工作,全线详勘外业勘探工作基本完成,试验站庆歌-平乐大道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项目已于2014年底正式开工建设。
根据南宁市轨道交通有关规划,至2020年,南宁将形成5条轨道线,总里程129公里,设站89座,其中两线换乘站8座,三线换乘站1座。
(三)积极推进快速公交(BRT)系统建设
BRT(快速公交)将与轨道交通共同组成南宁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主骨架。“轨道交通建造及运营成本高,BRT将作为轨道线路的补充、延伸和联络。”交通专家表示,在某些客流强度未能达到地铁建设要求、但又超过了常规公交服务能力的区域,建设BRT可以弥补轨道线路覆盖面的不足。此外,通过BRT线路连接至轨道站点,既能提高轨道线路的客流效益,也可节省大量投资。
参考文献
[1]王国锋,宋鹏飞,张蕴灵.智能交通系统发展与展望[J].公路,2012,05:217-222.
【关键词】智能楼宇;职业资格证书;发展探讨
20年来,“智能建筑”在中国从当初的热议、争论,到成为日常必需品,到全社会树立起“建筑必智能”的理念。智能建筑对传统建筑业而言将是不断丰富其功能与内涵的过程,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各方面的需求。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热点。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批准了193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据了解,目前已有28个省市区320多个城市投入300多亿建设智慧城市,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将带动2万亿元的产业规模。
2015年9月12日,“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创新交流大会”,在宁波圆满落幕。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发表了“中国智慧城市的新模式及新思考”主题演讲;清华大学教授张公忠从新一代智慧社区的建设出发,诠释了“互联网+”之于智慧社区发展的意义;银江股份(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互联网集团执行总裁严臻主讲“互联网+智慧城市”
大会主办方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中国工程院、科学院及各地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专家领导等组成评选委员会,了2015年度“中国十大智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宁波、南京、杭州、厦门、苏州、威海、湖州十座城市当选。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欣欣向荣,各地成功案例,发展轨迹时常见诸报端。在国际合作方面,智慧城市建设也已经上升过国家战略层面,在2015年9月主席访美期间,中美峰会达成意向就包括:中国承诺允许美国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建筑领域的产品和服务进入美国(包括绿色工程与设计、绿色建筑和建筑能效、建筑垃圾回收、分布式能源和智慧城市建设)。
借“互联网+”、“智慧城市”的东风,国内就业市场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智能楼宇方向)的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会持续增加。但是在实际就业分配过程中,却屡屡遇冷。近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智能楼宇方向)毕业生就业率困难、专业对口率不高、就业质量低等现象频现,通过对就业市场情况调研、毕业生跟踪和企业职业能力调研发现,一方面就业市场专业人才紧缺,另一方面毕业生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烦恼。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职业岗位要求不相符合,课程教学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没有相互融合与衔接好。
职业资格证书是持证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职业资格制度建设的指导原则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目的是为就业市场培养人力资源。综合分析目前社会上各种与智能楼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结合就业后实际从事工作是的职业资格准入、两年后工作发展需要的证书,进行了入邪分析。
1 智能楼宇管理师(三级)
智能楼宇管理师是针对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弱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行业的一种职业,是指从事建筑智能化系统管理及设备管理、运行与维护等的人员:
1)房地产及建筑安装企业从事建筑智能化管理及施工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
2)星级酒店、饭店、商厦、医院等从事弱电系统的维修维护人员;
3)物业管理企业、自管智能写字楼从事弱电系统的维修维护人员;
4)楼宇智能化设备的研发,维护,营销人员。
《智能楼宇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国家级权威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每月可享受相应的津贴,退休后每月还能额外获得补助。证书加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章,全国统一编号登记管理,全国通用.可在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上查询验证,是晋升求职的必备条件,并载入个人档案,与薪酬挂钩;可获免税及政府津贴。
高职生在校期间,在毕业前一年,只要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门组织的理论考试、实操考试等两个环节,即可获得相应的证书。如果在北京市级部门组织的“智能楼宇管理师”执业技能大赛的决赛、复赛中取得名次,对应可分别获得智能楼宇管理师(二级、三级、四级)证书。该证书的相关课程,目前社会培训机构报价均在2000元以上。
2 低压电工操作证
低压电工操作证,由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局认证,低压电工证作业范围对1千伏(kV)以下的低压电器设备进行安装、调试、运行操作、维护、检修、改造施工和试验的作业。报考条件,包括: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如此,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所有高职生在校期间,均可以报名考取低压电工操作证。
低压电工证考核方式:分安全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两部分。
安全技术理论考核方式为笔试或计算机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实际操作考核方式包括操作和口试等方式。
安全技术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均采用百分制,考核成绩60分及以上者为考核合格。两部分考核均合格者为考核合格。考核不合格者,允许补考1次。
3 造价员
造价员是指通过造价员资格考试,取得由住房与城乡建设委员会颁发《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证书》,并经登记注册取得从业印章,从事工程造价活动的专业人员。原指概预算人员。
考试科目包含《建设工程造价必备知识》、《建设工程计量与计价》两个科目,《建设工程计量与计价》分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安装工程、市政工程等四个专业。从事与智能楼宇相关专业人员,应当报考安装工程专业。必须同时参加两个科目的考试,在一个考试年度内,两科成绩同时合格方能取得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证书。
在报名条件方面,要求建筑类或建筑经济类工作经验满一年,初中以上学历。符合以上要求,并履行相关手续既可以报名。北京地区,造价员考试每年组织两次,报名时间上半年4月-5月,考试日期6月上旬;下半年报名时间9月-10月,考试时间,11月下旬。
工程造价专业是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新的专业,每个工程从开工到竣工都要求有预算员全程参与,开工的预算、工程进度拔款及竣工结算的工作都要求预算员进行预算。从工程投资方和工程承包施工方到工程造价咨询公司都要有自己的造价人员。在工程类公司中,造价员的需求量非常大,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可以适当设置相关的专业限选课程为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取证打下基础。
4 二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是当前智能楼宇类公司承担工程项目需求量最大的证书之一。持有一级、二级建造师的人员具备担任项目经理的资格。并且在系统安装工程公司的资质评审中,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人员的数量是一个硬性指标,必须严格遵守。同时,随着建筑类项目经理资格证书的取消,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的社会需求量呈上升趋势。
报名条件:凡遵纪守法,具备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中等专科以上学历并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2年的人员,可报名参加“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
考试安排:每年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考试中心组织1次考试,报名时间在每年1月份,考试时间安排在5月下旬。
开始科目: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6个专业)。从事智能楼宇相关工程的考生可以报考机电工程专业。
我国交通、尤其是城市交通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不灵。交通控制指挥中心信息不灵,无法对时刻变化的交通需求进行实时交通诱导控制,城市有限的道路空问无法发挥其最大利用率; 出行者信息不灵无法实时选择交通最畅通的出行路线。因此,智能交通系统同前最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建立交通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搞好信息服务。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受交通多部门管理的制约,每个部门和单位都从“自我”出发将所掌握的交通信息资源据为己有。如从国家讲,有交通部、公安部、建设部、铁道部、民航总局等都是各有各的资源和信息中心,包括国家ITS中心也未能将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大家都能平等、充分使用的信息中心。这一点在城市就更加突出。本来是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测绘、制作的电子地图(含数字城市建设取得的大量信息)只能归勘测设计部门及主管的规划、土地部门所有;同样也是政府出资进行城市交通调查获取的大量居民、车辆、物流等出行的0D资料及城市公交、出租车、自行车、道路交通流量等多项资料也只能归组织该项调查的相关部门所有。这些由政府投入建立的全社会公共资源本应为大家所共有,向全社会开放,各部门、各单位都有权无偿使用。然而,目前在全国各个城市都较普遍存在社会公共交通资源归部门“私有”的严重状况。城市交通管理、公交公司、客运出租车管理处等交通主管部门(单位)如果需要这些信息资源就要耗资几百万去购买,而且每年还要交几十万的“升级费”才能获得更新了的信息新版资料,否则,耗巨资购买的电子地图及相关信息用不了两年就“过时”了。由于缺乏城市最新电子地图,不能及时把握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及产业、商贸、居住等方面建设、布局的相关最新信息,特别是不了解城市道路(桥梁)系统的新发展、新变化及相关交通信息资源,城市交管部门就难于对城市交通发展变化进行预测,及时制订新的城市交通管理策略及缓解城市重点地区、交通走廊地带交通拥堵的相应交通组织方案,更无法在电子地图上实时交通(流量)信息,给驾驶员等出行者的出行提供更多方便。也因此,目前在市场上推出的导航器所使用的城市电子地图不仅只是简单的道路示意图,而且不少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无城市道路交通状况的实时,导航器也无法进行行驶路线诱导。城市公共交通在建立并实施GPS中心调度时也遇到了同样问题。由于只能在城市道路示意图上工作,加之又缺乏道路交通流量及道路交通状况信息,中心调度对提高车速、提高准点率、改善运营状况实际上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要真正建成并实施智能交通系统,当前最关键的是要打破我国多部门分管交通造成的体制上的壁垒和各自为政、各自为主导致的封锁等一系列弊病,使各部门所有的交通信息资源真正变成全社会所共有的公共社会资源并无偿为全社会所共用。只有这一目标真正实现,才有可能进行统一的交通信息平台建设,并更好提供信息服务。在目前体制下,究竟由谁代表政府建设全社会所共有的公共交通信息平台?这是我国要在交通领域、特别是在城市交通领域进行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并使其真正能在技术上获得成功所必须首先解决的关键难题。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建设,交通运输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交通运输技术装备得到明显的改善,使得中国交通运输已从“限制型”向“适应型”过渡,已从满足“量”的需要向满足“质”的需要过渡,已经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并且公路运输发展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力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些差距。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们的发展速度较快,发达国家今天遇到的问题,我们已经或者今后必将会深刻地感受到,为使交通运输业适应21世纪的要求,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对策,根据国情发展中国的智能运输系统。
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 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州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关键词】:智能化系统;设计;施工;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 TB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的建筑智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十分迅猛。建筑智能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技术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并且涉及到多个学科和管理部门,相较于智能技术的发展而言,相应的设计和管理都落后很多。由于我国管理标准的相对滞后,各地方建设部门对智能建筑的标准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很多地区建筑智能系统工程的发展还是处于随意发展的状态。文章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和体会,就智能建筑系统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概述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指采用网络技术、现代化数字系统等对建筑楼宇实现智能控制。具体而言就是把建筑作为平台,利用通信网络系统和建筑设备来实现系统、管理、结构和服务彼此之间的优化组合,并通过建筑、结构、暖通、照明、变配电、空调、给排水、电梯、综合布线、电视监控、楼宇自控等多个系统来形完整的有机整体,从而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便利、舒适、高效的居住或办公环境。
我国最早出现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其后的发展十分迅猛。建筑智能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学科和管理部门,因此在建筑智能化系统以外,还需要很多相关的学科和管理给予一定的支撑。虽然我国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发展较快,然而在相关的设计和施工上还存在一些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制约了我国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发展。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单位主要是建筑设计院和系统集成商,其在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致由于设计问题影响到工程质量。
1、技术规范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有很多关于智能化系统技术的规范,然而这些规范较多的是论述功能,没有具体的规定怎么做。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人员缺少类似《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这样的工具书。我国现行的智能化系统技术设计规范没有覆盖到智能化技术的子系统,建筑智能设备管理系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系统、一卡通技术、系统集成、公共显示技术、机房工程等均缺少相应的设计规范。
2、缺乏专业人才
我国很多建筑智能化设计的人员都是从电气专业转行而来,尽管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通,但专业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而且智能化技术并不是专一的技术,有建筑设备监控、计算机网络、通信、布线、防盗、安防监控、门禁、停车库管理、广播音响、公共显示、电视、多媒体会议、机房工程等。智能化技术本身还涉及到弱电系统的相关专业,要有如此广泛知识面的设计人员十分困难,而且这些设计人员不仅要懂技术,同时还要要熟悉设备产品。尽管一些设计单位的领导很重视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抽调人员进行专职的建筑智能化设计,然而很难完全符合工程设计要求,以致设计院的设计图纸及设备达不到要求,无法知道指导施工。
3、不重视设计评审
通常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建筑设计没有一道委托,造成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未参加评审。一些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同时进行,但由于参加评审者有关的主管部门,如规划、环保、建设、交通、消防、市政、电力等,连电信、广电部门都没有参与,导致智能化设计部分没有人评审。如果建设单位充分重视智能化系统的设计,组织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对智能化系统工程进行专项评审,则对后续的施工图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在建筑工程中轻视管理
建筑智能系统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就是管理,实际管理工作中的优劣不久能够影响业者的切身利益和建筑企业的经营效益,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建筑智能化行业能否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发展起步比较晚,虽然其自身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管理上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漏洞,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施工单位不重视管理;业主过于盲目的投资;智能化管理因为设计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功能完善以及缺陷;智能建筑市场队伍中的竞争比较无序等。
2、计划和设计相脱离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通常开发商和业主对智能化施工都做了比较全面的计划,同时目标也十分明确,但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在计划中的严要求和高标准到了实际施工阶段就开始出现偏差,具体表现在智能系统方案的选择没有依据投入或者是实际的需求,而是盲目的追求先进设备,最后无法实现计划中所想要达到的效果。此外,由于我国的智能化建筑设计自身发展较快,再加上技术一直都智能产品研发和生产中被严格保密的部分,所以在实际施工中运用起来也十分困难。
3、没有足够重视对软件的开发
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不仅仅需要依靠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同时由于智能化自身的发展特点,还要对多学科应用软件的开发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技术人员开发软件以及后期管理来实现人和机器智能之间的完美结合。但是目前我国的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中,通常只是重视硬件上的建设,而忽视了对于软件的开发和利用。
四、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展望
在新的信息技术将会迅猛发展,作为信息技术产物的建筑智能化系统也会发生深刻变化。未来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发展将体现如下显著特征:
(1)多学科、多技术相互渗透。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电子工程、仿生学、生态学等新技术,使智能建筑有新的功能。
(2)多个系统的相互交叉融合。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三个子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不久就可以结合一个系统。
(3)建筑智能化系统群体化;未来将发展智能化建筑群。进一步实现智能化城市和国家。
(4)建筑智能化系统使建筑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其内涵:高功能建筑、绿色建筑、健康建筑、生态建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过去那种不同服务功能构成各种不同系统的体系结构将会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智能化系统的功能,同时还能够避免重复投资,提高经济效益。建筑智能化系统将会成为一种基础设施,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消防报警、安防报警、物业管理、电子商务、远程抄表、网上娱乐、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信息查询、视频点播、通讯交流等增值业务,成为一个十分具有投资价值的服务系统。建立起一套社会化服务体系,满足人们不同的服务需求,降低智能化设施的维护管理成本,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应用价值。
结束语
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理论学科之上的交叉应用。智能建筑已成为未来时代建筑的标志,中国的智能建筑将面向新的世纪,面对信息时代,做好一切准备迎接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彤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现状分析. 科学之友.2004(1)
[2] 卢庆新.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发展探讨. 福建建设科技. 2010年4月(上)
Orange County Choppers与英特尔台作推出了一款摩托车虽然宣传重点是它采用基于英特尔四核心处理器的电脑设计,但我们更关注的是该车没有采用传统的仪表盘而是由一个黑钻公司推出的SwltchBack UMPC代替它集成了指纹识别系统、行车数据比如转速里程都显示在屏幕上而且连点火控制也交由该UMPC处理。这款摩托车连后视镜都被摄像头代替,画面依然显示在屏幕之上至于GPS、影音娱乐系统、无线上网等功能也全部都整台其中。让人不禁感慨数码技术的侵蚀力之强。只是稍微有些担心如果这UMPC的操作系统死机了该怎么处理――难道给道路救援公司打电话说:“我的车死机了快来帮忙”?
两边靠拢
当初英特尔出售移动芯片业务时业界估计智能手机,尤其是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的前途会受到较大影响。过了这么久 可以知道现实并非如此,智能手机的发展依然迅猛。如今的智能终端发展有两个趋势首先是以前性能较低的智能手机在逐渐提高配置而曾经性能强劲的笔记本电脑正在慢慢降低能耗缩减体积
由笔记本电脑到UMPC而且正在逐渐向以往的PDA尺寸迈进。
要印证这个论点的话最直观的例子就是HTC(宏达)时隔不足3个月推出的两款产品,Advantage X7500(即T-MobileAmeo)基本算是一款个子比较大的手机产品运行windowsMobile操作系统,而4月底推出的shift则几乎可以称之为笔记本电脑,它甚至可以让Windows Vista顺利运行。比较一下这两款机器的外形很容易就能得出上述结论。
之所以让笔记本电脑迅速缩减到大型手机的尺寸这应该归功于英特尔的超移动计算平台――UMP。今年IDF上展示的Menlow平台由主频近2GHz的64位处理器,DDR2内存,固态磁盘和独立的图形处理单元构成,可能在2008年正式上市而2009年Moorestown超移动平台更能把功耗降低到现今产品的二十分之一它把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和内存控制器整台到一颗支持WiMAX高清晰视频解码等的芯片上。这种高度集成的设定很容易就让人想起SoC这个关键词。
一芯多用
SoC是今年来被热炒的个概念,它是System On Chip的缩写常翻译成片上系统或系统单芯片。这个东西的产生感觉是芯片业界技术提升和产能过剩的产物。既然工艺水平已经发展到如此精妙的境界,把芯片都加工成高主频的CPU也卖不完,干脆想个别的主意。于是除了中央处理器,又在芯片中把杂七杂八的辅助设备添加进去。当然这样解释有些“歪说”的成份事实上SoC中包含了微处理器存储器和其他功能单元它的价值在于搭建出个平台让应用开发商可以迅速将产品开发出来。
作为SoC的最新产品之一,英特尔前阵子推出的英特尔CE2110媒体处理器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产品。它主要应用于数字机顶盒和网络媒体播放器等设备中,服务于家庭娱乐。它在块芯片上集成了1GHz的处理器、图像与声音处理模块(相当于显卡和声卡)和其他输入输出设备控制系统。其他终端制造商就可以把它当作泛用平台――听着是不是有点像《新世纪福音战士》中的机器人它们总是被称为“泛用人型机器”之类的。Diego推出的MoxI Multi-Room DMR录放机就采用了CE 2110媒体处理器,凭借其强大的处理能力,它可以播放录制高清影像。
单芯片潮流
前面说的这个SoC基本上还属于电脑平台的范畴其实在手机领域,这种潮流也已经蔓延开来。比如高通就把基带芯片射频发送芯片、射频接收苍片以及电源管理共四枚芯片的功能集成到了枚芯片上。这样带来的多项改进,产品的功能增多,性能增强能耗降低这同时使得通话和待机时间增长了。而芯片组面积减小成本减低了,手机开发也容易了许多。比如我们上期介绍的华为C2600就使用了单芯片技术因此获得了超长的待机时间。从右图中可以看出最右侧的单芯片产品可以让手机尺寸缩小到何种地步。
除了高通手机核心部件生产者德州仪器、飞思卡尔等,也推出了单芯片产品,这些产品的问世,自然会导致未来几年手机尺寸的大幅缩水如果不是因为输入用的按键和输出用的屏幕尺寸太小会影响使用,完全可以实现将手机缩小到普通手表大小。另外还有一个拖后腿的家伙就是电池如果不能获得容量体积比更大的电池技术那么手机尺寸缩减还是会遇到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