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旅游开发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湿地公园 生态 旅游 对策
一、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及开发
(一)湿地公园生态旅游。
湿地就是海洋和绿地二者相互作用积累形成的一种生态交错带,这类地区具有比较高级的净初级生产力,并且在生物多样性方面也更加能够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拥有较强的调解气候、涵养水源,以及净化污染物质等等不同的生态功能。湿地公园是指纳入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湿地公园兼具自然生态保护和人工游憩开发两方面的基本功能,是自然与人工的结合体,是人们理想的自然生态旅游地之一。正是因为湿地公园具有这方面的生态环境优势,其旅游价值也逐渐得到体现。
(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
对于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方面的内容定义可以分为广义定义以及狭义定义。其中,狭义的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指的是对于湿地生态旅游产品以及资源进行开发,而广义的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则指的是由规划、建设、管理以及检测这主要的四个部分组成,不仅仅需要通过对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方面具有的吸引物实施开发,并且还应该促使所有的旅游者都能够进入到湿地公园进行生态旅游以及观光游览,并且还应该根据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以及市场,还有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具有的特点以及发展需要,开展对旅游产品开发以及旅游市场开发,还有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保护等等方面的内容。
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一)生态旅游开发一般模式。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和一般的传统旅游开发在开发理念以及开发目标,还有开发措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区别。生态旅游开发需要在保证能够实现社会以及环境等相关目标的基本前提之下进一步实现经济目标,使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能够使开发商以及游客,还有社区居民都能够共同获益。在开发理念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比较注重加强对生态保护,并且在对旅游资源以及产品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还应该做到实现最大的利润追求,尤其是应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能够始终做到坚持保护湿地生态自然环境为最重要的目标,重视保护以及维持自然,还有文化生态系统方面的完整相关以及真实性,在这基础之上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最后,在开发措施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能够更加合理地控制正常发展规模,尤其是能够做到限制旅游人数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且能够做到有选择性地能够尽量贴合所有旅游人员的基本需求,可以采取必要的广告宣传。
(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1.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以及产出的旅游产品
开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应该坚持以保护湿地为基本前提,并且还应该依托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方面的资源以及市场需求,能够做到有选择性地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并且还应该构建起更加合理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不同的开发模式,始终做到坚持科学规划以及适度开发,还有保护第一的基本原则,要做到实现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方面的最优开发以及可持续开发。能够通过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以及产品进行合理开发,获得更加贴近真实生态环境的生态观光、生态休闲、生态度假以及生态养生等等不同的旅游产品。
2.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运作模式
对于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生态旅游安全,并且还应该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人数方面做好控制,尤其是应该保证生态方面的安全评估,以保障所有旅游人员的生命安全。可以通过比较科学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生态监测以及生态补偿等不同办法来实现。完善对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并且还应该做到在对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应该保护好湿地较为脆弱的稳定性差的生态环境,尤其需要对湿地生态旅游容量以及生态安全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做好保障。
三、总结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是以湿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基础,原有社区参与和寓教于游的旅游活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活动包括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生态旅游建设、生态旅游配套系统开发、湿地生态保护与退化湿地生态恢复、生态技术开发应用等内容。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要在保证社会和环境目标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目标。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要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为基,适度开发,综合治理等原则,开发出生态观光、生态休闲、生态度假、生态养生、生态探险、生态科普、生态文化体验、环保教育等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产品。综上所述,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运作一定要保证生态安全,要在旅游容量和生态安全评估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地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生态监测和环境补偿来实现开发目标。
参考文献:
[1]David Weaver,杨桂华,王跃华,肖朝霞.生态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
[2]张建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态旅游[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4.
[3]陈玲玲,严伟,潘鸿雷.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9.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冲突日益加剧,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导致一些地方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不注重资源保护。一些地方将本地区的经济利益和旅游者的利益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而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次要的位置,违背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律,对生态旅游过度开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此外,一些地方盲目照搬其它地区经验开发生态旅游,名义上让游客回归自然,享受自然风光,实际上只是一种营销手段,目的只是为了赚取眼前的经济利益,阻碍了当地生态旅游事业。
二、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造成生态压力增大
生态旅游开发主要是直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然而,许多地方由于开发不规范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有一些地区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商品粗制滥造,也有的为了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滥捕杀动物,导致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甚至造成当地珍惜物种灭绝,严重损害了当地动物的生存环境。实践证明,生态旅游开发的力度越大,景区游客接待量越大,对环境问题的影响也就越严重。不仅对自然生态旅游产生影响,对文化生态也存在较大影响。旅游开发导致外来文化的侵入,不但对景区的自然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对当地文化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造成生态压力剧增。
(二)旅游经营管理不善阻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一些地方政府都在努力挖掘本地的旅游资源,积极开发旅游业,一些条件成熟的地方往往会超前发展、全力开发,而一些条件不够成熟的地方经常是盲目进行开发。甚至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不惜出售该地部分旅游胜地和文化遗产给一些比较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和个人,由他们来经营风景名胜区。这些企业和个人为了经济利益根本不去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盲目地追求高额利润,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无视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掠夺,阻碍了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旅游开发与当地经济建设的矛盾冲突
生态旅游开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恶化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偏离了生态旅游开发预期的目标。一些旅游景区只强调发展当地经济,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盲目规划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不仅严重恶化了当地的生态资源,而且对景区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不仅不会产生预期的高收入,推动当地经济建设,反而亏损了其他的利益,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的生态旅游理念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在于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这里的人主要是生态旅游者和当地的居民,以人为本的生态旅游理念要求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旅游者的心理倾向、审美偏好、消费理念等,深入了解与广大旅游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如景区的服务质量、旅游安全和当地的民俗文化等因素,为旅游者提供人性化、高品质的旅游体验。此外,要重视旅游的教育功能,让旅游者在游览活动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树立和谐的旅游发展观,把生态旅游作为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动力。
(二)坚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可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谐性原则、需求性原则、高效性原则”等内容,其主要观点是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保持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对任何一个生态环境来说,容纳游客的进入有一定的限度。要想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要科学控制进入景区的游客数量。对于生态保护区来说,要严格按照生态系统的承载量,从而确定各个不同时段的游客容纳量,制订出科学的接待计划。同时,要严格规定旅游者的旅游线路、时间、范围和活动方式。一切工程建设都必须注意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适度开发,并且将生态旅游开发与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相结合,切实保护好旅游区的资源环境。
(三)树立科学的生态旅游消费观念
科学的生态旅游消费观念是指必须符合游客的身心需要,切实维护旅游地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发展的生态旅游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要进一步培养旅游者科学的生态消费观,提高旅游者的自身素质和旅游活动质量,杜绝旅游的奢侈风气与享乐主义。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要彻底改变过去的消费观念,树立科学的生态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同时,要树立可持续的旅游消费理念,倡导健康旅游消费,崇尚健康、回归自然、珍爱环境,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实现消费的可持续性。
(四)合理控制生态旅游区的容量
推动生态旅游环境的和谐发展需要合理控制生态旅游环境的承载力,避免环境容量超载和饱和。在旅游旺季来临时,严格控制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因为超过容量超载造成破坏,如系统的信息和物质能力等,因此,在旅游进入淡季时,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旺季时遭到破坏的环境给予必要的修补,尽量使对环境的破坏最小化,从而使生态环境系统恢复到自然的平衡,为下一个旅游旺季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保持生态旅游景区的接待能力。对于可能超载和饱和的生态旅游区,要采取各种方式方法进行分流,从而缓解生态旅游区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汪华斌,周玲等.生态旅游开发[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
[2]肖笃宁,杨桂华.生态旅游透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关键词: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14
森林生态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形式,是一种集自然性、环保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高层次旅游,因其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双重作用,以森林自然环境为依托的生态旅游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旅游开发,主要是依托其优美的生态景观,同时利用诸多的养生手段和完善的养生设施以及科学的管理手段,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旅游。
1 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的广西最早的国家森林公园。公园由良凤区、凤凰湖森林度假区、五象岭森林公园区组成,生态环境优越,是开展观光度假、科普教育的理想旅游胜地。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条件优越,核心区的森林面积327.4公顷,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树木标本园。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为其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公园已开放菩提山庄、凤江绿野、游乐世界三个景区以及珍稀树种标本园、蝴蝶园等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景点。
2 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
2.1 资源优势
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南宁壮乡绿城会展商务旅游区范围内,自然条件优越,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园内有大量珍稀濒危树种和植物景观,属国家级保护植物62种,是名副其实的林木种质基因库。同时,园内大范围的水域面积和湿地面也为建设公园生态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2 交通优势
相比较于其他森林公园而言,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依托着良好的航空、铁路,交通便利。公园位于南宁机场到市区的主干道边,公园的可进入性强,有利于其与周边旅游资源形成互补关系,从而便于发展旅游精品路线。
2.3 客源市场优势
随着南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的客源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对于公园而言,南宁是其基础客源市场;同时,借助南宁是桂南旅游区的中心城市这一条件,公园不断发展桂林、北海等潜在市场;最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让南宁在东盟各国的知名度不断增加,为公园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市场。
3 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3.1 总体竞争力有待提高
广西拥有较多的森林旅游资源,森林公园数量较多,大多依托森林资源及山水风景资源开展旅游。相比较于其他公园,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特色尚不够突出,缺乏高质量景点,从而导致其竞争力较弱,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果不进行高标准的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旅游项目极易同质化,从而难以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推行差异化竞争战略。
3.2 旅游资源开发资金短缺
森林旅游由于其初期投入较多、开发周期较长以及开发难度较大,直接经济效益不能够立即显现,因此资金短缺是制约森林公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项目开发建设用地审批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商引资力度,使得景观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出现资源闲置浪费现象。
3.3 旅游人才匮乏
森林公园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旅游开发、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是由树木园转型而来,从业人员主要是原有的林业技术人员和职工,缺乏正规的旅游管理培训,而其中直接从事生态旅游的专业人员更为缺乏,难以适应公园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建设管理单位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服务人才,难以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从而影响了其生态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3.4 宣传力度不足
在广西范围内,森林公园及其森林生态旅游区较有名气的不到总数的一半,而能在全国知名的就更少了。公园知名度不高,除了自身资源和开发程度等原因外,宣传力度不足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公园森林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在南宁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以提高知名度,吸引广大游客。
4 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措施
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开发应着重开发具有森林生态特色的旅游产品,打造景观丰富、布局合理、效益良好的森林旅游网络。
4.1 科学规划,加快森林公园建设步伐
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要发展,应通过加快推进生态旅游景区建设来提升景区的总体竞争力,将生态旅游作为促进公园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对景区进行合理规划,使其在布局上与周边旅游资源相协调,同时又突出其森林生态旅游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融合南宁本土文化,走富有本地特色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4.2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森林公园建设投入
多方位筹集资金,加强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要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资金,可以积极地与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进行协商,也可通过采取股份制,或主动与有意从事发展旅游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从而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建设。
4.3 加快森林生态旅游管理队伍建设
生态旅游业强调的是生态型,是兼有经济型、文化性和生态性的事业。因此,必须充分认识生态旅游人才培养对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委托高等院校代培,从而培养不同层次从事森林生态旅游管理和服务的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加强“企、学、研”联合,开展生态旅游科学研究,从而不断提升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摘要]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以旅游者、旅游地和谐相处,保护区域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为目的,使旅游者获得文化体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对于旅游地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做了总结。最后以玉林都峤山为案例,对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做了探讨。
[关键词]文化生态旅游文化资源都峤山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尽管旅游者出游动机各异,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旅游活动就是旅游者用货币购买的一种异地文化体验行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讲,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资源是旅游地实现持续发展的源泉。然而,旅游业在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下,往往忽视旅游活动对旅游地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影响,再加上目前的旅游行业对保护旅游地文化生态环境的意识明显不够,致使许多旅游地的文化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整体的旅游吸引力下滑。在当前的文化资源开发“热”过程中,一哄而起竭泽而渔的过度开发、重文化形式轻文化内涵的浅层开发、急功近利走样变味的所谓“保护开发”等现象也是随处可见。文化资源如何实现持续利用已经成为需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面对文化资源的持续利用问题,旅游界应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改变传统的旅游开发理念,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一、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文化生态旅游的探讨比较少,其概念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黄安民等(2000)提出,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与历史知识,学习、研究、考察、欣赏特定的文化景观,促进区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区域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使旅游者获得文化教益的一种专门层次的旅游活动。刘少和等(2004)则认为,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生态资源为体验对象,旅游活动各方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旅游形式或产品,是生态旅游的新发展和文化旅游的特殊形式。刘清泗等(1999)把文化生态旅游视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将其定义为: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要以保护当地的文化资源为主要目标,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开展旅游活动。在此基础上,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通过反馈机制进一步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上述三个概念对文化生态旅游的表述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差异,第一个概念着重强调了出游目的是体验旅游地文化,而第二个则强调了旅游活动与旅游地自然、人文环境的和谐,第三个则提出以保护旅游地文化资源为主要目标。综合以上观点,笔者把文化生态旅游定义为: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以旅游者、旅游地和谐相处,保护区域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为目的,使旅游者获得文化体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二、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1.体现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条件,其文化景观必然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同时在一定的地域背景人们形成了特定的世界观、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如人际交往习俗、服饰、饮食习俗、住居习俗、建筑习俗、婚嫁习俗等等。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往往是追求一种文化的认同或者文化的差异。因此,旅游产品只要能够把地域文化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对旅游者就会有吸引力。
2.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原则
在充分考察和分析旅游地旅游文化全貌的基础上,提取其精华,以旅游文化的精髓为开发突破口,实施有重点、带动效应显著的开发策略;对初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进一步转化、优化、深化,提高其产品档次和素质;对旅游文化中尚未引起重视,但又具有深厚潜力的资源,应加大开发力度,使之脱颖而出。
3.旅游者与旅游地和谐共处原则
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与影响是通过文化的作用而实现的,人类的文化越发达,人对环境的利用越广泛,其影响也就越大越深入,文化生态系统内部各种文化要素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固有的联系,系统内部有着独特的物质和信息流及系统的反馈调控机制。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遵循文化生态学原则,要有利于文化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发展,要实现旅游者与旅游地的和谐共处。在这个和谐的大系统里面,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地居民、政府各自都有应担负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
4.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
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保护旅游地文化资源为主要目的。开发的旅游产品既要满足游客的文化认知需求,又要防止对旅游地的文化生态完整性、文化环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应严禁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利用。
三、文化生态旅游开发要点
1.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与发掘
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形成的各种人文景观及其形成的特定文化,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物质的人文景观如文物古迹、建筑工程等;非物质的文化吸引物如民风民俗、故事传说等。
总体来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蕴涵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自然景观要注重其科学内涵、美学内涵和附会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人文景观中的文化发掘则要注重其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特殊性和传统性。
2.注重原生态,保护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共同构筑了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只有保护好文化产生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文化的发展才会延续,保护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同等重要。开展文化生态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相辅相成,充实生态旅游的内涵,使生态旅游变得更加完整。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生成的生态特征之一是多样性,保护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地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文化演变规律及发展生态旅游标准来进行文化嫁接和文化保护,其中物质性文化生态资源需要防止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地域文化需要继承发展,需要在相关人力资源方面做必要的投入。
3.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系列
文化生态旅游的产品系列主要包括:宗教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文物古迹游、寻根谒祖旅游、乡村体验旅游等。
四、玉林都峤山的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1.都峤山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都峤山位于广西玉林市容县,是国家AAAA级景区。都峤山是我国道教第20洞天,远在汉代即有刘根、华子期等人入山修道,相传晋朝葛洪也曾在山中炼丹。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都峤山又成为佛教圣地。唐代山中建有相当规模的九寺十三观。灵景寺古时即为海内名寺。其后宋朝又在宝元岩中筑殿塑造和奉祀孔子及其弟子,于是都峤山便成为佛、道、儒三家并兴之地。此外,历代名人赞誉都峤山的诗文很多,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写的广西的游记中,最长那部分就是都峤山游记。都峤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发育有秀美、壮丽的丹霞地貌景观,山顶峰丛等地质地貌景观十分典型。
2.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方向
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及其旅游开发现状,都峤山应围绕“三教胜地·丹霞奇葩”的文化主题进行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打造,主导方向包括:努力打造丹霞地貌地质公园;深挖宗教内涵,打造宗教圣地;发掘、修复历史遗留古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
3.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1)宗教文化生态旅游——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打造宗教圣地
宗教的万物平等、贵生、天人合一、构建人间仙境等观点与实践,既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态,还营造成了许多洞天福地,成为今人旅游观光、陶冶情操的生态示范园。①目前都峤山的宗教旅游还只是停留在“看庙拜佛”的层次上,寺庙缺少人气。要改变这种情况,需注重动态参与项目的策划。除开展一般游览活动外,还要开发并形成多种与宗教节日、宗教规仪活动有关的动态参与项目,可以在宗教节日举行不等规模的庙会,组织有兴趣的游客参与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文化生态旅游的深入开展。近年,都峤山举办了斋食文化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说为开发参与项目开了一个好头。
②深挖宗教文化内涵,因势利导,让宗教信徒和民众在旅游中通过外在的他律和内在的自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把都峤山文化生态旅游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地质地貌科普旅游——提升景区文化品味,普及科普知识
都峤山要发展地质地貌科普旅游,首先要尽快对都峤山旅游资源开展全面详尽的综合考察,重点在中区和东区,在详尽了解全区的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按照申报地质公园的要求进行全面的旅游规划。都峤山的地质价值主要在于有重要观赏和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申报都峤山地质公园是把它的科学内容化作重要旅游资源的非常有效的方式,既要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文化娱乐的场所,又要建成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学研究与科普的基地。
①加强对旅游区工作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导游词中可以多穿插一些浅显易懂的地质地貌科普知识;
②结合旅游区建设,对较为重要的地质地貌景观挂牌介绍,使一般散客也能够很方便地了解科普内容;
③开展原始风光考察探险游,目前都峤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仅限于其西区和东北区一带,大部分地区还未进行开发,自然环境保持相对原始状态,只要适当选线,劈开荆棘,编排内容,便可以组织“回归自然”原始风光探险考察旅游。
(3)历史文化生态旅游——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增多旅游亮点
建于明代的“七十二房井”是珍贵的历史遗迹,但现在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反而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应该尽快将这些古民居妥善地保护起来,并在其旁边修建仿制品,立标识牌介绍古民居的来龙去脉。这样,不仅充实了都峤山文化生态旅游的内容,也能让游客深刻体会先人生活的艰辛,对游客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都峤山文化底蕴深厚,但目前能够展示给游客的只有很少的内容。还需要继续搜集、挖掘先人留下来的珍贵石刻字画、建筑、房舍、古诗文等,以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含量。
[关键词]甘南藏区;桑科草原;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109-02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从地理位置看,它地处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边缘,属山地气候,有高山草原景观,是旅游者心中的天堂,一方面它比和川西更容易到达,另一方面它开发不久,依然保持着独特的原始风味。其中桑科草原就是绝佳的旅游胜地。
一、桑科草原分布及其特点
桑科草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境内,距夏河县城拉卜楞西南10公里。这里人口少、面积大,仅有4000多牧民,草原却辽阔无际,是一处极为宝贵的自然旅游景区。桑科草原以其优良的草场和历史上多在此举行盛大的藏传佛教佛事活动而享誉西北藏区。
桑科草原旅游景区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草场面积大,分布广。草原面积达70平方公里,海拔2000~3200米,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第二,依山傍水,草原植被类型多样。大夏河水从南到北徐徐流过,水草丰茂,是一个天然的野生动、植物园。第三,草原景观时间变化性大。全区草原景观差异不大,但同一草原景观在不同年度、不同季节有很大变化。
二、桑科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桑科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的特色优势
草原旅游是指利用草原独特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文积淀和相关的游乐设备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全方位服务。桑科草原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首先,整个甘南地区属于高原气候,一年内平均温度偏低,夏季也十分凉爽。夏季桑科草原的平均气温也较低,昼夜温差大,降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气候宜人,是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其次,旅游资源丰富,视野开阔。夏季的桑科草原绿草如茵,各色花卉争奇斗艳;在凉爽的秋季,草变成金黄色,也令人心旷神怡,充满诗情画意。
再次,文化底蕴丰富。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通过不断地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创造与发展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草原文化,在辽阔的桑科草原上,牛羊点点,帐篷星罗棋布,马背上牧歌飘荡,高原牧区的景象和藏族牧民的风情得到充分展示。
(二)桑科草原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地带,草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长期以来,除自然因素外,人们对草原的利用模式不合理,破坏了资源承载能力,由此而产生的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
其一,开发不当,保护不利,草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随着草原旅游作为甘南藏区九色香巴拉旅游重要形象的确立,草原旅游开发的力度进一步扩大。一方面,通过扩建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来扩大原有的草原景区规模,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另一方面,旅游活动的践踏、植物的采摘与折损和草原风味餐饮的制作等旅游活动破坏了草原旅游地的生态安全。此外,旅游生产、旅游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旅游者带入的生活用品包装、用餐包装等固体废弃物,严重污染了草原环境。
其二,草原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少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目前,桑科草原依托草原生态旅游资源、藏族民族文化开发的草原旅游产品多为草原观光、藏族民族风情观光,产品类型停留在观光层次上,旅游档次较低,满足不了游客的全方位需求,从而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旅游整体档次偏低、市场竞争力差。此外 ,旅游季节性影响较大,缺少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
其三,草原旅游景点分散,旅游整体形象不完整,整体竞争力不强。因为开发经营草原进入的壁垒小,成本较低,发展草原旅游就变成对草原资源利用方式的最佳选择,并成为农牧民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由此掀起了草原旅游开发的热潮,致使草原旅游的点数量迅速增加,但成规模的少之又少。规模小、分散的草原旅游点开发不利于形成市场凝聚,竞争力不强;另外,重复投资建设,产品雷同,会造成景点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草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其四,草原旅游管理机构不健全,不能深层次地挖掘民族文化与民俗活动的亮点带动作用。桑科草原旅游开发普遍存在现代管理的专业知识缺乏、服务质量差、管理手段落后、政策法规滞后等问题。对草原旅游点的管理也相对粗放,游客数量没有实行控制管理,加之受经济能力的制约,难以对草原文化内涵、草原民俗文化资源等进行深层次挖掘,旅游活动的知识性及丰富性受到制约。
三、桑科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建议与对策
通过对桑科草原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旅游发展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桑科草原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坚持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一致的生态旅游开发的理念,结合旅游发展的新形势,协调管理,以确保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要以生态原则和经济规律为指导,确定科学的开发强度,设计合理的旅游规模,使之严格限制在生态容量范围之内,发展生态旅游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并提出调控对策。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积极进行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要开发与保护并重,使草原旅游业步入一条保护、开发、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
(二)发展旅游产品多样化,注重多产业协调发展
桑科草原可以依托自身特点开发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在发展草原观光游的同时,加大力度开发野生动物观光游、草原科普教育游、草原野营游、草原民俗风情游等旅游产品,提高档次,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并注重品牌的培养。同时,草原旅游开发应在掌握资源与市场情况下坚持适度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三)坚持空间集聚规模开发与散点开发相结合
根据桑科草原的地理区位,从空间布局的角度,草原生态开发应该结合各地区的旅游发展与旅游开发优势,适应市场的需求,分区域选择空间聚集规模开发与散点小规模开发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建设精品草原旅游景区,形成规模的接待量,发挥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还要加强与甘南州的其他旅游资源合作发展,整合旅游发展的各要素,通过优势互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提高竞争力,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开发战略。
(四)采取因地制宜的对策,从根本上管理好草原
开展草原生态旅游,应该在旅游活动区建立全方位的环境管理系统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加强对草原生态旅游个体——旅游从业者和旅游者的管理。游客作为生态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应该特设“环保课堂”,使游客在进入景区之初便接受了环保教育,将游客的行为与环保行为融为一体,形成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同时,要转变开发理念,放宽草原旅游资源视角,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出与之相关联的非物质的内容,如更深入地开发桑科草原的藏民族文化的内涵、藏传佛教内容及各类民俗活动等。草原文化是草原旅游业的灵魂,草原旅游应该努力将更多的草原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郝晓兰.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6).
[4]艾琳,卢欣石.草原旅游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初探[J].草业科学,2009,(9).
[5]艾琳,卢欣石.中国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可持续开发利用[J].中国草地学报,2009, (2).
[6]吕君,刘丽梅.草原地区旅游价值的评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2).
[7]刘丽梅,吕君.草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究[J].未来与发展(产业发展),2009,(8).
[8]吕君,刘丽梅.草原旅游发展的实践及空间格局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6,(4).
[9]杨超.宗教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结合[J].山西建筑,2010,(11).
[10]虞敬峰,冯晓华.新疆草原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旅游资源),2011,(10).
[11]张义,韦广雄.生态旅游与生态伦理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0,(8).
[12]张洪海,颜振兰.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J].资源开发与市场(旅游资源),1999,(6).
[13]翟亮月.生态旅游与生态安全[J].环保前线,2008,(4).
[14]刘丽丹,苏杰.宁夏马兰花草原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
[15]周永振.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D].内蒙古:内蒙古赤峰学院,2011.
[16]马林.内蒙度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战略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4).
[17]葛宏.论传统草原文化保护与草原旅游发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