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塑料污染治理存在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日前,宁波市环保局主动对外公布,宁波市6个生态镇出现了污染严重、生态退化的现象,这6个镇分别是鄞州区姜山镇、慈溪观海卫镇、余姚市小曹娥镇和黄家埠镇、宁海前童镇、奉化莼湖镇。
据介绍,这6个乡镇都是省级生态镇或市级生态镇,但近年来,这些乡镇环境基础设施普遍较差,日常监管不得力,长效管理机制也未能正常运行,导致生态乡镇荣誉“褪色”,名不副实。
为此,宁波市环保局局长徐畅成约谈了这6个镇的主要负责人,要求6个乡镇在年底前完成整改,一旦整改不到位,将摘掉生态镇的牌子。
6个生态镇负责人被约谈限期整改
8月上旬,《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赶到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这里已很难见到昔日的江南水乡图景,取而代之的,是在镇区附近的几条浑浊不堪、河道中零零散散漂着垃圾的河流。
离姜山镇主城区不远,有一个露天垃圾场,里面正烧着一些废皮料等物品,冒着黑烟,发出刺鼻的气味。一位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里并不是正规的垃圾处理点,也没有相关垃圾处理设备,但附近的人都把垃圾拉过来焚烧,长期以来形成习惯了。而在公路两侧,还存在较多的焚烧垃圾点。
在离姜山镇镇域内一处规模较大的电镀城内,金属加工产生了大量的废渣废气,整个电镀城内一片灰蒙蒙的,而且电镀城内地面上到处是废水。一位居民告诉记者,这些废渣废水,最终都会顺着下水道流进河道。
“这些现象引起了宁波市环保局的警觉,经过走访发现这里生态破坏的现象比较严重。”徐畅成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宁波下辖的慈溪市观海卫镇,主要生态难题则是废塑料污染。观海卫镇副镇长杨出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相关的政策背景下,观海卫镇的废塑料产业一度发展极快。与其让废塑料破坏污染土壤,不如回收废塑料,实现循环利用,这也是环保产业,政府也一度十分鼓励废塑料产业的发展。但是没想到,废塑料产业的发展太快了,最终造成大量废塑料都集中在这里,对我们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记者在观海卫镇五里村看到,在废塑料的堆积地,不仅十分脏乱,而且对水体和土壤等都已造成污染。
据知情人士透露,宁波余姚市的小曹娥镇和黄家埠镇的主要问题,是腌制榨菜的废水流经杭州湾,最终排放入海,在部分滩涂上,贝类、鱼虾绝迹,以及废水超标等问题。
根据宁波市环保局通报,宁海前童镇主要问题是,污水管网和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开发区未进行规划环评;该镇铝压铸采用清洁能源工作进展缓慢。
奉化莼湖镇存在问题是:镇污水处理厂日均污水处理量偏低;禁养区范围内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进度过缓;化工、铸造行业整治推进不力,针对化工企业废水、废气污染及铸造行业冒黑烟的环境投诉突出。
生态退化源于GDP崇拜
2003年,宁波市决定建设生态市。基层乡镇热情高涨,踊跃申报生态乡镇。
宁波市环保局生态保护处处长江立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要想获得生态乡镇这块牌子,需要符合一定的硬件软件标准,同时要通过层层把关和验收。因此,创建的过程被视为是对地方生态环境建设的一次全面提升,同时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
但为何生态镇这块牌子到手后,一些地方政府就放松了对生态的要求?江立生坦言,尽管生态镇是一块金字招牌,但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获得生态标签并没有太多的实际经济补助。记者走访中了解到,一些基层地方政府并不认可生态标签所带来的实际经济利益,反而认为在GDP发展上形成了束缚。
徐畅成表示,根源还是在于GDP这根指挥棒的影响力。
以鄞州区姜山镇为例,造成河流污染的源头有两个:一是农业,化工肥料的使用、禁养区内的非法畜牧养殖,致使周边河道富营养化、污染严重;二是工业,由于镇域内金属表面处理及金属加工相关企业众多,加之这些企业规模散小、污染治理设施配套不全、业主环保意识不强,含铁废水违法排放及废酸非法倾倒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姜山镇多段内河频繁发生河水发黄现象。
根据前述问题,其他5个生态退化的乡镇同样是受产业所累。
杨出略表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废塑料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废塑料的经营又是一个进入门槛低、经营成本低、收益相对可观的行业,因此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废塑料经营,特别是很多找不到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开始在观海卫镇租赁农保地搭建违章建筑从事废塑料经营。截至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镇从事废塑料相关行业的户数达到了1700余家,由于环境污染严重,2010年观海卫镇展开了整顿之后,对非法经营废塑料的经营户进行了全面取缔。
但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废塑料经营的利益驱使,很多原先被取缔的经营户又重新开始偷偷经营起来,反弹情况较严重,据初步排摸目前全镇仍有700户左右的废塑料经营户仍在偷偷生产和经营。为了躲避政府监管,废塑料经营场所越来越分散,经营时间越来越隐蔽,很多经营户将厂房转移到鸭棚、鸡棚中悄悄生产。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废塑料产业,还是电镀业、铝压铸行业、化工业,这些产业都是宁波整个经济体的重要链条。如观海卫镇的废塑料产业最终是为宁波的家电产业服务的,姜山的电镀业一定程度上是为宁波服装业配套的。
对此,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系主任黄恒学表示,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浙江等地迅速出现了一些低小散的产业,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但由于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利,这些低小散的产业或作为独立的产业,或作为一个附属产业,长期存在。
“绝不能自砸招牌”
为督促落实整改情况,日前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刘奇带队下基层调查整改情况,走访了观海卫镇杜家桥村、南里村等多个村庄。刘奇在调研中表示,“生态恶化,祸延子孙;生态优良,世代享受,生态是最好的金字招牌,绝不能自砸招牌。”
刘奇指出,不管是不是生态镇,不管有没有被约谈过,只要是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地方,都必须开展环保整治行动。
据徐畅成介绍,6个生态乡镇被约谈后,目前均已上报整改工作方案,其中观海卫镇、姜山镇等部分乡镇环境保护整改工作成效明显。
不过,据知情人士透露,个别乡镇仍然动作缓慢,拿出的工作方案短期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环境保护工作也没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下一步,宁波市生态办将继续对这些乡镇进行跟踪督查。
目前来看,集中整治仅仅是治标,保护生态环境还需要治本之策。记者走访得知,宁波在加强整治的同时,正在强化创新驱动以加速经济转型发展。以宁波慈溪市为例,该市正在开展“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的四换工程,其中“腾笼换鸟”工程就是要淘汰或转移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等为主要特征的相对低端产业,腾出原有土地、能源、环境空间,置换相对高端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业,最终改善环境、提高效益,真正走转型发展之路。
黄恒学表示,现代工业很难完全规避污染,但可以通过行业聚集,对污染源进行集中处理无害化处理等,另外需要提高各部门人士、各社会层面的参与度,毕竟一旦发生环境污染,每个人都可能深受其害。
对话宁波市环保局长徐畅成:
暴露问题是为了更好解决问题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地方GDP的高歌猛进都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但却很少有地方环保部门像宁波市环保局一样,敢于公开自揭其丑。对此,《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话宁波市生态办主任、环保局长徐畅成,了解此事件背后的故事。
《中国经济周刊》:宁波市环境建设主要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徐畅成:一是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较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部分产业功能区布局不合理等发展现状使环境保护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临港化工集聚区域大气污染问题、中心城区“灰霾”天气等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二是生态环保理念尚未植根于广大社会公众心中,部分企业环保社会责任还较缺失。多年来,尽管宁波市两级环保部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始终保持对各类环境违法现象的高压态势,但由于一些企业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淡薄,偷排漏排、不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等不法行为时有发生。
三是各级生态创建力量还比较薄弱,农村生态建设投入还严重不足。
《中国经济周刊》:宁波为什么在此时选择自揭其丑?
徐畅成:为进一步提升宁波的生态环境,宁波市将在2015年前后申报国家级生态城市,考虑到乡镇最终是落实生态建设的具体环节,所以此次曝光了6个生态镇的问题,希望从基层入手,扎扎实实地保护好生态。本次公开环保问题,就是要表明坚决遏制生态退化的决心,以更大的力度来监督落实生态整改情况。
《中国经济周刊》:大力整治,宁波是否考虑过地方经济会因此受到影响?
徐畅成:此次约谈,开启了淘汰出口,实行退出机制,目的就是为这块金字招牌保鲜。这也表明宁波坚决遏制生态退化的决心,以更大的力度来监督落实生态整改情况。
但毫无疑问,短期来看,取缔关停一些污染企业必然会对当地经济、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经济发展会遭遇短期阵痛,但长远来看,必然会取得更大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废旧地膜残留;危害性;废旧地膜回收;存在问题;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02-2
1 废旧地膜残留的危害性
1.1破坏土壤性状
由于土壤中废旧地膜碎片改变了土壤孔隙的有序排列,切断了通透的连续性,土壤含水量下降,甚至导致耕层水难以下渗,土壤通透性不畅,阻碍土壤水肥的调节,直接破坏土壤原有结构,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降低耕地质量。
1.2影响耕作质量
据各地调查报道,废旧地膜主要残留在农田0~30厘米的浅耕层内,约占总残留量的80%。废旧地膜一旦缠绕犁锹,就会影响整地质量;大量残膜碎片还易堵塞播种机或中耕施肥机,造成播种或施肥不均匀,影响作业质量。更为严重的是种子一旦播在碎膜上,会造成缺苗断条,影响苗全、苗齐。
1.3危害作物生育
废旧地膜残留在土壤中,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影响作物出苗,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的土壤条件不均衡、不一致、不协调。作物苗期易出现苗黄、苗弱甚至死亡;在中后期会影响作物根系的伸展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阻碍作物根系发育对土壤养分、水分的吸收;大块废旧地膜在土壤中形成隔离层,隔肥、隔水、隔气,影响肥效,致使作物产量下降。资料表明:一亩地土壤含废旧地膜2公斤左右时,将导致作物减产10%~23%。
1.4污染生态环境
部分清理出的废旧地膜丢弃于田边地头,焚烧掩埋,大量废旧地膜残留在土壤中、堆积在田间地头、飘移在水渠路旁、悬挂在树木枝头,对自然景观、土壤、水源、大气造成的污染问题已日渐凸现,严重影响了土壤质量、城乡环境面貌和环境卫生。
2 废旧地膜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回收能力不足
目前,地膜回收基本上处于无控制、无市场、自由化的状态。废品收购站点只收棚膜不收地膜,原因是缺乏应有的废地膜回收加工企业,地膜回收再利用的产业链条缺失、不完整。即便有的地方有加工企业,也是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弱,自我生存困难多、压力大。
2.2回收手段落后
目前残膜回收大多采用人工方式,其回收用工多、时间长、不完全、效率低。农民往往将残膜堆积在田边地头焚烧,不仅再次污染环境,而且造成资源浪费,每年废旧地膜可回收时间极为短暂,人工回收地膜费用高而且效率低。因为地膜覆盖种植时,为防止大风将地膜吹起破损和刮走,在铺膜的同时,用土压在地膜的两边,同时在膜面上压土防风,这些土在农作物生产期间受到风吹、雨淋、日晒,板结硬化。此时,受到自然风化作用的地膜已经破损,强度下降。由于地膜上板结的土块影响及地膜抗拉强度的降低,很难将地膜完全捡起,这样就降低了人工捡拾废旧农膜的回收效率。
2.3回收链条缺失
据各地报道的资料表明,废旧地膜回收率一般在30%左右,有的地方基本不回收。分析原因主要是捡拾难、销售难。目前生产上大量应用的是0.008毫米以下的薄膜,地膜超薄化,强度低、易破碎,手工捡拾和人工耙搂清理残膜费工费力,难度大、成本高。农民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在地里捡废膜,宁可在家闲呆不肯付捡膜的辛苦。即便将废旧地膜清理出来也无处交售,基本是在田边地头焚烧、掩埋。重使用、轻回收现象相当严重。产前、产中、产后链条缺失,环节脱节。
2.4回收机制乏力
主要是政策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不到位。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范围小、层面窄、局限大,回收残膜的主体――农民得不到实惠,起不到应有的政策引导作用。废旧农膜回收的行业归口管理不明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措施软、力度小、行政推动力不足,致使废旧地膜回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 废旧地膜回收的必要性
3.1是保持土地永续利用,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结果。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由此可见,废旧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会改变土壤物理性状,破坏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治理地膜污染是当务之急,对保护土壤环境十分必要。
3.2是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建设农业清洁生产的需要
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凡具有残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耕层中大块残膜形成隔离层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据有关资料介绍,种子播在残膜上,烂种率达7%,烂芽率达5%,残膜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一般减产5%~9%。可见,大力推广废旧地膜回收、清洁生产技术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3.3是保护农村友好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
残膜弃于田边地头,随风飘落在人居场所周围,社会自然景观环境之中,造成“视觉污染”,严重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而不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治理地膜污染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事关农民的精神生活。不仅要抓,而且必须抓好。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为追求高产稳产,大量使用地膜,且废旧地膜不能及时回收,造成土壤严重污染和作物减产,影响农民增收,破坏环境。因而废旧地膜回收工作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4 废旧地膜回收的对策和建议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废旧地膜回收工作范围广、面积大、不集中、环节多,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不同行业。需要方方面面统一思想、同心合力,全力推进、全面落实各项回收措施。
4.1广泛宣传发动,树立环保理念
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工具,大力宣传、广泛发动,充分认识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对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强化农村节能减排、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意义。强化舆论引导,多渠道、深层次、全方位对“白色污染”危害性进行深入宣传,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增强全民环境意识,引领农村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道路。充分调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捡拾废旧地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在社会营造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浓厚氛围,使清除残留农膜污染成为每个公民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自觉行动。
4.2加强站点建设,全民参与回收
废旧地膜的再利用,回收是前提和关键,建立废旧地膜回收站点,是开展废旧地膜回收的先决条件。把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坚持“谁办、谁管、谁受益”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实施,根据运输距离、交通条件和废旧地膜产生量,本着辐射面广、方便交售的思路,建设废旧地膜回收站点。对废旧农膜、塑料制品、农资包装瓶袋等农村垃圾进行定点堆放,定期处理。现有的废品收购站点增加收购残膜业务,鼓励和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企业和个人发起组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业合作社,带动广大农民积极捡拾交售废旧农膜,提高农民参与治理“白色污染”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强大的回收网络,方便群众交售废旧农膜。并结合全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实行“交旧领新”、 “以旧换新”或“交旧膜享受补贴价新地膜”等措施促进废旧地膜的回收。同时在回收场地、加工场地的租用上给予积极支持,促进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
4.3落实扶持政策,强化制度管理
推动农村废旧地膜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变弃为用是一项量大面广的全新工作,在目前废旧地膜回收市场无拉力、环节不顺畅、管理不得力、回收不理想的情况下,面对“白色污染”逐年加剧的形势,各级政府要加大主导推动力度,制定并完善促进残膜全量回收的信贷支持、土地利用、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和有效机制,使残膜回收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发展。对农膜加工企业和收购站点实行资金奖补扶持,以奖促治。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以奖代补制度,扶持其发展壮大。可探索尝试地膜使用追溯制、回收跟踪制、全程监督制,促进废旧地膜的回收,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工作。
4.4推行技术规范,科学使用地膜
废旧地膜回收不是为了回收而回收,回收之目的是为了再利用,使地膜应用走上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有长效的运行机制、配套的管理措施、完善的监督制度、规范的技术体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软件建设。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地膜生产、使用、回收安全技术规范,加强源头治理。各级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要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淘汰难以回收的超薄农膜,强制使用无毒添加剂,最大限度减少重金属污染;鼓励引导销售使用厚度在0.008毫米以上的农用地膜,严厉打击销售 “三无”地膜,净化农资市场;积极推广“一膜两年用”和适时揭膜技术,优化耕作制度;积极推广有利于回收的覆膜方式;积极推广成熟残膜捡收机,提高捡膜效率,减少田间残膜污;积极推广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代替塑料农膜。利用天然产物和农产品为原料生产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包括利用木薯淀粉为原料生产全生物降解的农用薄膜,可以在使用后12个月内,在自然条件下100%降解成为有机肥料,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4.5明确工作责任,共同强力推进
关键词:固定化污泥;生活污水;污水处理
1 引言
固定化技术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在化工、医药等行业的成功应用,引起了许多学者对活性污泥固定化的重视。本文采用包埋与交联联合应用的PVA-硼酸固定化法,对生活污水的处理做了一些浅尝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研究中用到的活性污泥取自于兰州雁儿湾污水厂二沉池,其他材料均为化学纯。
2.2 实验废水水质
实验采用兰州交通大学居民区生活污水,其水质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废水水质
COD
/mg·L-1
氨氮
/mg·L-1总磷
/mg·L-1浊度
/NTUpH
332~51423.2~30.48.3~11.649.2~51.66.4~8.0
2.3 实验装置
实验所用装置如图1所示,反应器是由有机玻璃制成的长方体。曝气区外形为长30cm,宽20cm,有效高度为23cm,有效容积为12.4L。空气由装置的底部进入并均匀分布,采用高水箱连续进水,3片PVA生物膜片垂直于进水方向放置。
图1 反应装置示意图
2.4 实验方法及内容
以聚乙烯醇(PVA)为包埋材料,以含2%CaCl2
收稿日期:2010-10-04
作者简介:祝丽思(1975—),女,山东文登人,讲师,主要从事水污染的治理的研究。
检查等措施,做到禁烧区全面停止秸秆露天焚烧。
(3)积极开展秸秆饲料、秸秆发电、秸秆建材、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秸秆肥料等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试点示范与推广。尤其要加大秸秆还田力度,要因地制宜采取与现行耕作制度相配套的粉碎还田、沤肥还田、过腹还田等省工、省时、实用的秸秆还田技术和方法,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5 结 语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文章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和实际调查,主要从3方面对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方法进行探究,而在实际治理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及相关治理示范区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冷罗生.日本应对面源污染的法律措施.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9):871~875.
张 劲,李兆华,朱联东,等.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的研究进展.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26(3):1~5.
崔海英.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与治理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56~358.
牛瑞芹,何荣.浅谈农村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其治理措施.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421~422.
王中奎.重庆市永川区农村面源污染调研报告.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24(4):72~73.
的饱和硼酸作为交联剂,采用包埋和交联联合应用的微生物固定化方法固定驯化后的活性污泥,以网格塑料片作为支撑体,制备成固定化生物膜。生物膜活性恢复后,组装固定化微生物反应器,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考察水力停留时间(HRT)、温度、pH值、进水浓度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在优选条件下连续运行1个月,考察其对有机负荷冲击的抵抗能力。
2.5 实验结果及分析
2.5.1 水力停留时间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
在进水水质一定的情况下,维持空气泵12L/min的流量下持续曝气,调节流速以控制废水水力停留时间,考察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如图2。
图2 水力停留时间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
由图2,CODcr的去除率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呈增大趋势,但HRT超过10h,CODcr去除率增大比较缓慢,并且此时CODcr去除率可以达到8704%。继续增加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没有太大的改观,而且还增大了能耗。故选择水力停留时间为10h。
2.5.2 温度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
在进水水质相同,曝气速率为12L/min,水力停留时间为10h的条件下,考察不同温度下CODcr的去除率,如图3 所示。
图3 温度对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
微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我们一般将活性污泥处理的最高与最低的温度值分别控制在35℃和15℃。由图3可以看出,CODcr去除率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温度在20~30℃范围内,CODcr去除率最高,温度超过30℃,CODcr去除率又有所下降,但整个曲线变化幅度不大,在试验温度10~50℃范围内,CODcr去除率均在80%以上。由此,活性污泥经固定化后,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比普通活性污泥的适应范围15~35℃变宽了。
2.5.3 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实验中我们在进水水质相同,曝气速率为12L/min,水力停留时间为10h,选取相对适宜温度27℃的条件下,考察不同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如图4所示。
图4 pH值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
微生物对pH值改变的适应比对温度改变的适应过程要慢得多。从图4可以看出,活性污泥经固定化后,pH值在4~10之间变化时,CODcr去除率波动幅度不是太大,最适宜的pH值范围还是6.5~8.5。分析其原因,活性污泥被包埋之后,细菌被包裹在凝胶的微小空格内或埋于半透膜聚合物的超滤膜内,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小。故包埋之后的微生物对pH值的适应范围也比固定前变宽了,即对pH值变化的适应性较好。
2.5.4 进水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在曝气速率为12L/min,水力停留时间为10h,选取相对适宜温度27℃,相对适宜pH值的条件下,考察不同进水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如图5所示。
图5 进水浓度对CODcr处理效果的影响
在实验CODcr浓度216~944mg/L范围内,浓度低于752mg/L时,CODcr去除率相对较高,均能保持在90%以上,浓度在328~656mg/L范围内,处理效果达到最好,此时固定化细胞表现出最佳状态。进水浓度大于752mg/L时,去除率出现下降趋势。分析原因,一方面微生物周围基质浓度过高,产生大量的代谢物,不能及时向外扩散,又反过来影响了传质性能,使外部的基质不容易被很好地利用;另一方面,由于PVA凝胶传质性能不够好,高浓度的基质向PVA生物膜内部的传输受到影响。可见,固定化微生物不适宜处理浓度很高的生活污水。
2.5.5 优选条件下的连续实验
维持最佳运行条件,通过高位水箱进水,反应器连续运行1个月,每4d测1次CODcr和氨氮,实验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连续运行时CODcr的处理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进水CODcr浓度从200~896mg/L不等,而CODcr的去除率都能保持在85%以上,最高可达到92%。说明固定化细胞对有机负荷的冲击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从图4~5中也可以看出,当CODcr升高到896mg/L时,去除率曲线虽有所下降,但出水也能达到国家标准(GB8978-1996)中的二级排放标准。
3 结语
生物固定化技术以其独特的优点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固定化技术处理废水仍处于起步阶段。相信随着对生物固定化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发展,该项技术必将成为一项高效而实用的废水处理技术。本文通过利用包埋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生活污水处理进行初步研究,得出经固定化后,活性污泥对温度和pH值的适应范围变宽。固定化细胞对有机负荷的冲击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本实验是在实验室研究的,生物膜是靠玻璃钉固定在反应器上的,因此,应用到实际时,仍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绿色税收 生态环境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与资源滥用等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制约未来发展的瓶颈。如何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将环境代价降到最低,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的“绿色税收”,指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税收征收、优惠政策以及各项收费。其具体实施效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税费征收过程中的征税成本和征收效率。这主要取决于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征纳程序的简明便捷以及征纳双方的相互配合等。但在我国现行税制框架下,大部分税种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极大地影响了绿色税收的效率;收费因其缺乏立法严肃性,又经常受到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其征收效率往往被人为降低。
二是所征“绿色税收”真正利用在环保事业上的比重以及利用效率。我国目前真正基于资源环境保护的税收安排主要体现在部分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上,但这些政策形式单一、判断标准模棱两可,容易造成企业的恶意挂靠和逆向选择行为,不但没能有效达到“绿色”的目的,反而为企业避税提供了政策漏洞。此外,我国“绿色税收”的意义大多在于增加财政收入,税收和排污费收入都无法做到专款专用。拨给环保事业的资金大部分用于环保部门的内部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污染治理上。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这样的情况下,完善我国绿色税收体系、提高绿色税收实施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现状
我国目前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绿色税收体系和单独的征收方案,与绿色税收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相关税种征税使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通过征税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主要是通过税收带来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来实现。收入效应提高了带有负外部性产品的成本与价格,降低消费者对此类商品的消费;替代效应是指征税使消费者寻找无税或低税产品消费进行对原来商品的替代。
2.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注重环境保护。给节能减排、主动治理污染的企业以税收优惠,能够通过降低企业在降低负外部性时付出的成本,鼓励企业支持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在环境保护中起带头作用,做出节能减排努力。在我国现行税制中,主要是流转税、所得税的部分税种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
3.通过排污收费来限制企业污染行为。
三、我国绿色税收体系整体存在的问题
1.税收征管目标不明确,征纳双方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目前我国仍把经济增量和保证政府收入视为税收的主要目标,忽略了绿色税收作为一种“矫正性税收”所应具有的调节作用。无论是税务机关还是纳税人都将税收视为国家单方面的任务,没有形成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机制,征税努力往往大于纳税努力,导致税收效率低下。
2.税率普遍偏低,征税范围狭窄。绿色税收应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调整消费结构,限制高污染、高耗能的产品的消费。从理论上讲,最佳的税率标准应该使边际污染、耗用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即收费标准不应低于污染防治成本,否则无法形成同其他产品之间的价格差距,无法实现调整消费结构、刺激企业减少污染的政策目标。
此外,我国绿色税收的征税范围狭窄,很多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尚没有进入征税范围之内,例如一次性塑料产品、干电池、含氟利昂家电等;很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未通过绿色税收形式加以限制,比如过度捕捞、进口和丢弃电子垃圾、外商在中国境内开办污染性工厂等;很多稀有资源未通过绿色税收加以保护,例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仅仅通过行政管制手段进行控制,往往存在人为商议空间大、政府寻租、地方保护等效率低下的问题。
3.体系散乱且没有做到绿色税收专款专用。我国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专门性税种,而是将各“绿色税收”政策散乱分布在各项税种当中。这既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行为的调控力度、降低征收效率,又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
四、对我国绿色税收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简洁高效的绿色税收制度、显著的环境保护效果、稳定的财政收入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绝对完美的税种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可以将不同税种相结合,优势互补,同时完善制度建设,努力构建高效、环保的绿色税收体制。
1.确保环保部门与征税部门密切配合但相互独立。绿色税收是以税费征收为手段,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特殊财政政策,故要求征税部门与环保部门密切配合、信息共享,脱离单纯的增加财政收入的税收目标而实现税收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但同时也要保证环保部门、征税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保持相对独立,防止行政干预、政府寻租等现象的产生,降低绿色税收实施效率。
2.注重环保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经济发展难免带来生态环境破坏,但环境保护应以促进经济、社会更和谐有序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为环保而放弃一切经济发展是绝不可能的。为此政策制定者应该努力寻找既能带动经济发展又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税收政策。
3.注重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征收环境税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只有与其他手段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实现最佳的环境目标,例如完善交通管制、鼓励使用高新技术设备等。
4.加强征纳双方的互动,保证绿色税收专款专用,提高绿色税收利用效率。
5.完善针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加强国际间的对话与合作。应注重完善绿色税收中关于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制度建设,积极与其他国家就环境保护问题和绿色税收问题进行对话和合作,加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政策协调,以利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伯颖,齐海鹏.关于环境税收几个问题的探讨[j].税务研究,2002,(1).
关键词:再生胶;废橡胶;再生工艺
中图分类号:O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8013003
1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消耗橡胶的第一大国,每年橡胶消耗量的45%左右需要进口。橡胶是世界上仅次于塑料的应用最广泛的高分子材料。随着橡胶材料应用的增加,每年大概会产生1000万t的废旧橡胶[2]。由于废胶很难降解,造成“黑色污染”,因此很多国家禁止堆放[3]。对废旧橡胶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还能缓解资源短缺困境、改善橡胶产品加工性能、降低橡胶制品产成本。目前废旧橡胶的利用方法主要有:轮胎翻新、热解炼油、生产胶粉和再生胶等\[4~6\]。本文主要介绍再生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再生胶的研究现状
2.1再生胶的再生方法及其现状
再生胶即废旧橡胶经处理,使其具有塑性和粘性,能够再进行硫化的橡胶[7]。其实质使硫化胶网络破坏降解[8]。再生胶概念最早出现于1846年,1858年出现了最早的油法,后来相继出现了酸法、碱法、中性法、过热蒸汽法、快速脱硫法、水油法、密炼机法、低温相位脱硫法、常温塑化法和压出法等等。但很多传统的脱硫方法由于其生产效率低和污染环境严重等原因而被淘汰[9]。近年来涌现出一些新的再生脱硫方法,但由于技术、工艺、设备等原因,大部分技术仅在试验室进行,尚未进行中试和工业化生产[10]。
橡胶再生方法可归纳为物理再生、化学再生、微生物再生3种方法[11]。
2.1.1化学再生方法
化学再生法是在一定温度下,通过化学助剂与S-S键、C-S键反应,破坏硫化胶三维网络结构达到再生目的。常用的方法有油法、水油法和高温高压动态脱硫法等。化学脱硫助剂得选择是化学再生方法的关键,同时借助水蒸汽、油等介质,通过边反应边渗透的原理,实现了交联键的解离。这种方法脱硫效果好,成本低,但污染较大[12]。
2.1.2物理再生法
(1)微波脱硫法[13]是一种非化学、非机械的一步再生法。它是利用微波能量使硫化胶的C-S和S-S键断裂,达到再生的目的。Goodyear公司于1987年首次建立了微波脱硫生产再生胶的工业化装置。后来我国一些学者也相继研究了微波脱硫的应用领域和脱硫机理\[14~16\]。此法的优点:无添加剂、环保无污染、加热快、胶料受热均匀、易控、可快速检测门尼粘度、即时调整脱硫工艺,生产设备费用少、自动化程度高、节能、效率高、物理性能高等优点。
(2)超声波脱硫法最早是由Pelofsky提出来,利用超声波作用可将超声波的能量集中于分子键的局部位置,能破坏废胶中能量较低的S-C和S-S键,从而破坏橡胶三维网络结构,保留大分子链,从而达到再生目的。此法具有高效、环保、产品质量高等优点[17]。
(3)电子束辐射脱硫再生[18]。利用橡胶对射线敏感特征,借助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产生断键/解聚效应,使之获得再生的工艺过程。其再生过程中无废料产生,不会对环境带来污染。但此法只适用于丁基橡胶等少数胶种。
(4)固相剪切法脱硫\[19,20\]。利用压力场和剪切力场的共同作用,使聚合物材料在其熔点或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发生弹性变形而粉碎,其机理目前尚不明确。
2.1.3微生物脱硫
微生物脱硫是在噬硫细菌的作用下,橡胶表面的硫键断裂再生过程。早在1991年,有研究者发明了此法,Fliermans等[22]利用微生物对废胶粉进行脱硫,得到表面再生胶粒。国内王雅琴等\[23,24\]用此法得到性能良好的再生胶[21]。
2.2再生胶企业存在问题和困难
目前,国内已形成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四川等十大区域为主的废橡胶综合利用格局,但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如大多企业规模小、制度不健全、设备落后、综合实力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发展困难;质量标准不完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对市场开拓和行业的有序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等。再生中化学反应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高、利润低、劳动强度大、能耗大,再生胶性能不够理想等缺点,对我国再生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造成了阻碍[25]。另外,再生胶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等问题,与人类对环境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形成矛盾;再生胶行业“小、散、弱”,导致大多数企业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不足,价格乱战,企业无核心竞争力,严重影响行业发展壮大,无法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26]。
3再生胶的发展趋势
再生胶和天然橡胶、合成橡胶作为“三胶”已成为橡胶工业主体材料,并可以部分或全部替代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用于诸多橡胶制品中,再生胶将向绿色、环保、资源化方向发展。近年来,我国再生胶行业发展迅速,在橡胶循环利用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成为世界再生胶产量最大的国家。对于治理废旧橡胶造成的“黑色污染”,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缓解我国橡胶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加大我国再生胶行业发展方向和出路的调整力度,努力实现清洁生产和产品的升级换代\[27\]。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再生胶的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轮胎产业政策》、《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和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实施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优惠政策目录》,及“十三五”期间在《中国橡胶工业强国发展战略研究》指导下,制定的一系列《E系轮胎再生橡胶》、《E系丁基再生橡胶》、《E系三元乙丙再生橡胶》、《E系丁腈再生橡胶》行业自律标准,要求使用符合欧盟REACH 法规和RoHS 指令规定的环保原材料等等\[28\]。这些都为废橡胶综合利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动力和方向。企业以后要重塑健康的企业形象,注重深加工和环保方面的投入,防患于未然,才能使再生胶行业朝着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10]。
我国再生胶工业将来的发展不仅承担环保、资源责任,更是一条确保中国橡胶工业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之路\[28\]。废橡胶综合利用行业要实施产学研结合,做优做强,稳定增长;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人才培育;提高质量、品种多样化和精细化,争创品牌;集团化,规模化;自动化生产;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完善信息统计、分析、及评价等体系建设;完善法规,依法利用;达标排放、无污染;从源头减少废橡胶的产生;鼓励废橡胶再生资源的热能利用等战略措施,深化综合利用,走中国再生胶工业发展之路。
4结语
本文针对社会关注的“黑色污染”的废旧橡胶循环利用问题进行了概述,尤其是对再生胶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述。再生胶已成为我国解决废旧橡胶黑色污染的有效方式和行业的重点发展对象;再生胶的市场广阔,产品多样,一些新型的再生工艺也正在兴起;和许多行业相对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中国再生胶行业起步较晚,较为落后,但是我国不断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引进先进科技和设备,同时坚持自主创新、自主研发道路,涌现出大量优秀专家和企业,极大地促进了再生胶行业的发展。随着企业和科技人员的不断创新,中国的再生胶行业正在向绿色、环保、节能方向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时捷.废橡胶的回收利用[J].橡胶工业,1996(5):307~308.
[2]Zhou Xiaoou, Jiang Sheng, Yan Xiong, et al., Process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eclaimed rubber composite materials, Iranian Polymer Journal, 2015(8):671~678.
[3]李湘洲.告别黑色污染[J].百科知识,2004(12):28~29.
[4]刘军.废旧橡胶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现状[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8,37(1):51~53.
[5]李汉堂.废旧轮胎的回收再利用[J].橡塑资源利用,2006(1):74~78.
[6]张泗文.发达国家废旧轮胎利用现状[J].中国橡胶,2006,22(4):8~10.
[7]马瑞刚.橡胶再生利用的方法和分析研究\[C\]∥全国橡胶工业信息总站.全国橡胶行业及相关行业技术与贸易交流会论文集.扬州:全国橡胶工业信息总站,2008.
[8]聂恒凯.橡胶材料与配方[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9] Tao Guoliang, He Qianhu, Xia Yanping, et al., The effect of devulcanization level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claimed rubber by thermal-mechanical shearing devulcaniz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3,129(5):2598~2605.
[10]江镇海.我国再生胶行业技术及市场前景分析[J].现代橡胶技术,2011(6):1~4.
[11]戴洪雁.废旧橡胶再生的今天与明天[J].世界橡胶工业,2012,39(5):48~53.
[12]史金炜,张立群,江宽,等.废橡胶脱硫再生技术及新型再生剂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2,31(4):47~54.
[13]董诚春.微波脱硫法生产再生胶[J].特种橡胶制品,2003,24(5):10~13.
[14]翟俊学,张萍.硫化橡胶微波脱硫机理的再讨论[J].特种橡胶制品,2004,25(6):35~40.
[15]刘欣,王永周,陈美,等.微波在橡胶工业中的应用[J].特种橡胶制品,2009,30(4):60~64.
[16] Tao Xiuxiang, Xu Ning,Xie Maohua, Tang Longfei. Progress of the technique of coal microwave desulfur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1(1):113~128.
[17]董诚春.废橡胶应用超声波脱硫生产再生橡胶[J].橡塑资源利用,2015(2):23~31.
[18]邰德荣,韩宾兵.电子束烟气脱硫技术工业示范工程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99(2):125~135.
[19]高文廷,杜爱华,辛振祥.国内外再生胶生产研究现状[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2,38(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