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第1篇

一、从我校实际出发,立足高考新形势,新特点,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目前,我校高考工作面临的具体形势是:学生思想认识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劲头足,教师的敬业与奉献精神好。但生源差,基础薄,师资力量弱,高考各科目之间发展不平衡,教学设施简陋,信息闭塞,高考名牌效应难以在短期内形成。

首先就学生而言,本届学生在高一入校时,正录生录取成绩位于全县下游,补录生比例大约占录取学生总数35%、较差的生源致使学生中尖子生少,后进生绝对数量大,整体质量差,基础薄,偏科现象严重。另外今年复读班整体质量不高,复读班共招生40人,文科25人,理科15人,文科高考成绩均在500分以下,其中8人是环县考生,理科450分以下13人。

第二,就教师而言,高三九科中有英、化、物、生四科教师青黄不接,语、地两科均为初上高三讲台的新手,教学经验不足。英、物、化、生高考成绩连年滞后,理综师资力量薄弱,许多老师带病坚持上课,一旦有事,则出现停课现象。

第三,教育教学设施简陋,理化生实验教学无法保质保量开设,高考信息闭塞。针对我校生源差,学生学习自觉性差,量师资力量匮乏等现实情况,我们在思想上要形成团结协作,迎难而上,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共识,全力以赴,力争打破高三级教育教学工作步履维艰的局面。

二、强化管理,整章建制,优化服务,确保高三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化。

2009年我校高考备战工作要继续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主攻中心,以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要教学的高质量与高效益。在具体工作上倡导开拓进取与求实创新的精神,以优质的服务营造良好的高考环境,全员参与,群策群力,团结一致,全力以赴,共同夺取这场实力悬殊的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一加强领导,整章建制,从制度上和组织上确保高三级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进一步实现制度化和有序化。

首先,要继续贯彻落实“校长亲自抓,班子全参与,一名中层领导包级,年级组长具体管理”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分工负责,责任到人。

其次,制订、完善和贯彻落实好各项相关制度和规范。今年要结合高考新形势及以往经验教训,制订并完善《三岔中学2009年高考奖惩制度》,《高三级学生目标管理责任书》、《高三级学生管理暂行规定》、《高三级班主任职责》等规章制度,狠抓落实,量化考核,保证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强化管理,主攻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学生管理要做到严而有序,管而不死。教育和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规范的行为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之中,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形成“思想上求先,学习上求尖,纪律上求严”的学习主体。一方面,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学校、级组、班主任与班委会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通过采取各种会议,集体训导、个别谈话、家长座谈等形式,深入细致并扎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科学人文思想教育,努力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规范文明的行为举止,引导其处理好做人与做学问的关系,从而为迎接高考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可靠的信念支持。另一方面,要全面实施“三全”管理模式,使学生管理做到“纵到底、横到边、不留死角和空白地带”。年级组要按照“查纠并举,及时反馈”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行“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面负责”的管理模式,形成“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管理人员既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和规范,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注意摸清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其进行分类指导,个别谈心,帮其排忧解难,加强情感交流;日常教育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促其放下思想包袱,减轻心理压力,真正成为全体学生的“知心人”与“引路人”。

其次,教师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调整复习策略,有的放矢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益。

1、注重信息反馈,策略应对高考。免费公文网

重视有关指导高考工作方面的杂志、报刊的征订工作,为高三教师订阅《考试报》、《中国考试》、《试题研究》陕西师大多种教学参考杂志以及《考试说明》,从中收集具有较强针对性和较高实用性的信息,增强对教学、复习、考试的有效调控。

一方面,经常与西峰、北京、湖北、山西等高考资料发行中心取得联系,搜集有价值的高考模拟试题,供师生在教学中参考。

另一方面与兄弟学校联系,利用他们信息广、办学条件好等优势,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并与孟坝等校通过联考,综合比较,发现差距,查缺补漏,以有效的指导高考。

3、组织月考,及时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评估学生每月复习效率,分析存在问题,研讨对策,共同制定复习策略。派相关学科的科任教师参加省、地召开的高考研讨会等,获取高考改革的有效信息,并及时集会反馈给全体高三师生,以提高高考复习指导的信度与效度。

三、家庭的配合与社会的支持,对巩固学生的高考信念,增进学生的体质发展,保证学生的营养补给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必须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使其明确责任,做好学生参加高考的后援供给和后勤保障工作。

要认真组织好高考报名、体检、考试、填报志愿、补录报名等一系列工作。尤其对估分、填报志

其他网友还浏览了以下文章:关于县科协发展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

关于加强科学发展观科普宣传的意见

纪检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我见

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工作实施意见

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法治城市建设工作意见

政府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畜牧局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意见

电信纪检监察审计工作意见

愿等关键性工作,科任教师、班主任要共同参与,当好学生的高参,确保学生被录取到其理想的院校。

三、采取激励机制,激活教育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1、根据县局下达高考任务,针对高三级科任教师,制定了《三岔中学2009年高考奖惩制度》,对于成绩突出的教师将予以重奖。

2、根据学生学情、月考成绩,对成绩突出的学生予以重奖。每次月考文理前五名学生发奖金100元,文理前十名学生给予奶粉等物质奖励,以促进良好的学风。

总之,高考工作重于千钩,系于一发,高三年级组一定要精诚团结,求真务实,科学管理,与时俱进,力争在主管局的正确领导,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005的我校高考再上新台阶。

《中学校2009年高考工作计划》免费公文之家。欢迎阅读中学校2009年高考工作计划。其他网友还浏览了以下文章:关于县科协发展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

关于加强科学发展观科普宣传的意见

纪检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我见

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工作实施意见

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法治城市建设工作意见

政府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畜牧局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第2篇

中高考改革方案何时出台?今年北京市小升初政策是否会有调整?昨天,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教委主任线联平就近年的教育热点进行了回应。他表示,中考改革方案预计今年上半年会出台,但高考改革方案还需要等国家改革方案出台后,才能确定最终的实施步骤。

(北京)正在研究制定促进校长和优秀教师流动的办法,这种办法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根据整个教育资源的布局和校长、教师的实际情况,在相对范围内合理流动,同时给予流动的校长和教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政策。 ——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教委主任线联平

【中高考改革】

命题方法调整死记硬背没用

新京报:去年10月,北京出台了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正式方案大概什么时候出台?

线联平:中考改革方案正在论证中,经过审定程序后将向社会公布,预计今年上半年出台。北京高考改革方案要跟国家改革方案结构、内容、颁布时间上保持一致,目前还在等国家高考改革方案出台。

新京报:对比征求意见稿,中考改革方案会不会有一些调整?

线联平:中考改革方案内容进一步丰富,主体是对考什么、怎么考做一些调整。去年10月公布了征求意见稿后,社会各界都有一些意见和建议,我们已经做了研究。

新京报: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线联平:社会各界对中考改革方案的意见,主要集中于命题的角度、对学生考核的方法、怎么让有潜力的学生更好的发挥这些方面。

新京报:根据之前公布的考试说明和一些研讨会,今年的中高考在命题上都有调整,这些调整对今年学生会不会产生影响?

线联平:在命题的方法上做一些调整,会有利于学生正常的发挥并且灵活的运用知识。在这个问题上,考生和家长不必把分数看得过重,而是要着重平常的积累,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方法或者押题。

【高校招生监管】

将厘清社会培训和学历教育界限

新京报:前阵媒体曝光了首师大高等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学生被中介培训机构骗招的事情,对于这种高校与中介机构的合作,我们如何进行监管?

线联平:这种专业培训和学历教育是有严格政策区别的。首师大正在深入调研,查找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我们下一步会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将面向社会培训和承担国家学历教育的界限搞得更清楚一些。

【入园入学难】

总量上可以满足入园入学需求

新京报:今年起到2017年,北京将出现入园入学高峰期,人数逐年增加,今年北京适龄儿童入园人数大概是多少?

线联平:入园人数目前还在测算,一般要到4、5月份才知道。按现在的趋势,估计会比往年略多一些,但还没有到峰的时候,往年入园人数在20万人左右。

新京报:北京目前学位足够应对这20万余人吗?

线联平:这几年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每年都能多提供2万多个入园学位。目前总量上可以满足需求,但在区域结构上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小学入学人数今年也会比去年有所增长,但这都在意料之中,各区县都有准备。

新京报:在入园入学高峰期,我们如何保证非京籍学生的入学?

线联平:还是会按照以往的政策,符合条件的,都可以接收入学。

新京报:今年非京籍学生占整个学生的数量是多少?

线联平:在义务教育阶段,非京籍学生占整体学生的48%左右。

【小升初政策】

今年继续执行就近免试入学

新京报:这几年北京一直在进行优质教育均衡化的改革,这些改革是否会导致今年小升初政策有些调整?

线联平:今年小升初基本原则没变化,继续执行就近免试入学政策,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各区县会根据实际情况有一些调整。

新京报:今年小升初政策大概什么时候出台?

线联平:今年小升初出台时间和往年差不多,有可能会稍微提前一点。

新京报:马上就进入今年的招生季了,针对幼升小、小升初的择校问题,我们会不会出台一些相应的措施?

线联平:正在研究相关的办法。

【优质教育资源】

正制定办法促进校长教师流动

新京报: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近些年择校热、补习班热等诸多社会问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线联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明确任务和要求,也是广大市民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期盼,我们会通过多种方式推进优质教育的合理布局。现在来看,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布局还不太合理,最近我们正在积极地跟各区县研究,通过扩充办学规模和数量,同时促进优秀教师更广泛交流等方式来解决优质教育均衡问题。

新京报:进展如何?

线联平:现在几个区县都已做出规划和计划,今年暑假之后会有新的进展。争取几年之内,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上优质校的需要。

新京报:能否举例讲几个区县比较好的做法?

线联平:前一段我们去区县进行调研,看到一些成功的例子,东城区实行区域化办学,把一个区域内分成若干个学区,每个学区都有大家喜欢或看好的学校,学区内的居民不用跨学区甚至跨区去挑好学校。西城区推出五个教育集团,以五所名校为核心,划定发展范围,扩充优质资源总量,效果也很明显。再如海淀区名校办分校,总体看质量有保证,老百姓是满意的。

新京报:这些区县的做法是否会在全市推广?

线联平:我们目前在总结各区基本做法的基础上,形成一些优质教育布局的有效模式,由各区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市区两级给财政支持,争取把效果做得更好,让人民群众更满意,

新京报: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除了硬件设施外,关键还在于这所学校的师资。在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均衡方面,如何保证优秀的教师合理流动?

线联平:正在研究制定促进校长和优秀教师流动的办法,这种办法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根据整个教育资源的布局和校长、教师的实际情况,在相对范围内合理流动。同时,给予流动的校长和教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政策,这样我想效果更明显。

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第3篇

    近日,上海市政府在其官方网站上全文公布了《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的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阶段将于12月2日结束。其中第六条对外来务工人员规定了两种类型的居住证:“A证”持有者需要“在本市有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参加本市社会保险,且积分达到规定分值”,具备其它条件但积分未达到规定分值的则只能领“C证”。作为取代“绿卡”和暂住证的户籍改革措施,居住证制度无疑具有进步意义,按积分区别不同类型的外来人员或许未尝不可。然而,这个征求意见稿却将父母积分和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利挂钩,必将制造新的教育不公。

    征求意见稿第26条规定,父母持A证的随迁子女“可以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在本市参加中考、高考”,父母持C证的随迁子女则只能“在本市参加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考试”。换言之,只要父母积分不够,其子女只能就读“职高”,而不能参加高考。事实上,这正是上海目前的随迁子女考试政策:“绿卡族”的子女可以参加高考,父母没有绿卡的随迁子女则只能报考职高。至少在随迁子女高考问题上,居住证变了名称和形式,实质却是换汤不换药。随迁子女能否参加高考,依然是一场和他们自身能力或努力无关的“拼爹”游戏。

    由此可以看出,居住证制度实际上就是上海市的异地高考政策,只有获得A证人员的子女才能参加上海市高考。然而,这一政策并不符合教育部等四部委颁发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因为《意见》只是要求进城务工人员在当地具备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并参加社会保险,其子女即可在当地参加高考,而上海市的异地高考政策则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外来人员进行打分,并按积分高低决定其子女能否参加高考。这种做法无疑将随迁子女按照其父母的条件分为三六九等,进而对其接受高等教育的宪法权利造成任意歧视。

    当然,四部委的《意见》也提到“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等因素,但是正如30位学者提交国务院、教育部的建议方案指出,这些极为笼统的因素只能适用于未来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而不能适用于现有的随迁人口认定,否则就将授予地方政府将现有随迁子女分为三六九等的任意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城市资源承载能力问题本身就是歧视性政策造成的;京沪等大城市之所以人满为患,至少部分是因为严重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与大学招生地域歧视形成了这些城市的受教育特权,进而吸引源源不断的“高考移民”。歧视造成的问题不能再以新的歧视来解决,否则只能制造新的矛盾和冲突。

    目前,上海市尚未公布具体打分标准。征求意见稿第10条只是笼统规定:“积分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加分指标、减分指标等指标组成,各指标项目中根据不同情况划分具体评分标准。”可以想见,未来出台的积分体系可能是十分复杂的,或许看似“科学”合理,但实际上每一条标准都可能构成任意歧视。譬如积分制很可能将犯罪或劳教记录作为获得A证的障碍,但是为什么父母有不良记录,孩子就不能考大学呢?我们有什么权利用父母的错误来惩罚孩子?

    积分制也很可能将父母一方的大专文凭或学历作为获得A证的条件之一,但是设想两个孩子都同样符合随迁子女的条件,他们的父母都同样在上海有合法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也都参加了社保,凭什么其中一个因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大专文凭就不能参加高考?如果这样的政策持续实施下去,这个孩子在上海读了职高,长大了在上海成家立业,他的孩子将因为他没有大专文凭而照样不能在上海高考……教育歧视代代延续,我们究竟在制造什么样的社会?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文明”、“繁荣”的大都市吗?如此下去,上海将复制古代印度的种姓社会。

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第4篇

这样的景象几乎年复一年。我所关心的是,为何每年的“失望”,却带不来出题质量的提高,出题者还是一如既往地出评价区分度不高的考题呢?

高考出题,表面上由社会中介组织负责,但这一“社会中介”,其实是政府下属的事业单位,诸如国家教育考试中心和各地的教育考试院,由代表着政府权威的考试组织出题。可以维护高考的严肃性。可是,由于独此一家,没有竞争,纵有每年对考题的不满,但考试组织者的权威地位不受影响,来年一千万学生还得选择由政府教育考试机构组织的考试。不参加这一考试,根本就不可能纳入统一招生。

这就会造就考试组织者对出题质量的忽视。与“严肃性”相反,一些地方的考题在权威的授权下,日益随意――今年的考题,与去年有什么关系?每一道题目,究竟想考学生哪方面的素质?出题者并没有仔细研究,而且这种随意性,从出题一直延续到阅卷,高考作文阅卷的亲历者欧阳国胜先生曾在《南方周末》撰文说,绝大多数省份作文评分均速每篇只有二十多秒钟时间(电脑会自动显示),他同事所在的作文评改小组评改最快的教师平均每篇作文只用了十七秒!

一直以来,社会舆论总认为统一高考、集中录取是最不坏的制度,其评价依据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如若我们把目光投向产生分数的统一高考,就不难发观,如果考题质量不商,由此产生的“分数”,并不足以真实评价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

为此,人们寄希望于考试组织者,从尊重考生的权益出发,自觉重视考试研究,提高命题的质量,可是,这种希望只能停留在“希望”,而无法落到现实之中。多年来,笔者一直昕到对高考科目、难度进行分类、分层改革的建议,呼吁高考不能针对所有学生出一张试卷,应根据招生学校和考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不同层次的考试,比如每科考试内容区分不同难度,例如语文1、语文2、语文3;数学1、数学2、数学3等,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与能力选择不同类另Ⅱ、不同层次的考试。由此增大考试的选择性。可这一建议鲜有地区考试机构采纳。要使考试评价质量,提高,惟一的途径是高考真正社会化。

与换汤不换药的将政府考试机构“定性”为社会中介的高考社会化改革不同,真正的高考社会化,应该由脱离政府的社会机构,独立组织考试,招生高校根据考试质量,选择考试机构,考生则根据报考学校的要求,自主选择参加何种考试。这样的考试组织,是通过竞争而不是政府授权来树立权威地位。考试组织者必然注重考试组织的安全、考题的质量。他们知道,如果考试频频出现错题。漏题、作弊,考生和招生学校对考试不满,就可能意味着选择考试机构的学校与考生减少,考试机构的生存就会出现危机。这种变化。也才符合“教招考”分离的改革方向。

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第5篇

条件要求:高中具有一年以上学习经历并取得学籍

随着异地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人数不断增多,随迁子女参加高考等升学问题日益突出。江西省按照“积极解决,条件准入,因地制宜”的总体原则,坚持有利于保障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坚持有利于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统筹考虑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需求和人口流入地教育资源承载能力等现实可能,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省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

据了解,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江西省高中阶段具有一年以上学习经历并取得学籍的,可在江西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享受与本省户籍考生相同的招生录取政策,自2014年开始实行。

实际情况:外省考生增多而影响本省考生则增加计划

“相对于全国来说,我省普通高考二本以上录取率偏低,分数线偏高,竞争很强,对那些纯粹以高考为目的而移民的考生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我们不用担心因此会引发高考移民问题。”江西省教育考试院院长肖辉介绍,近年来,江西省高考生源连续几年下降,2008年最高峰时38万余人,2012年则为26万余人。随着全国放开异地高考的户籍限制,我省会有不少考生流出到外省参加高考。总体上江西是劳务输出大省,随迁出省的子女远比随迁入省的多,因此,为了平衡生源,江西对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门槛尽量降低,以宽大的胸怀接纳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江西省报考。

据悉,如果因为外省籍考生的增多而影响本省籍考生的升学利益,江西省教育厅将建议教育部根据随迁子女考生的人数按比例给江西省增加高校招生计划。

报名方法:凭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和高中学籍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