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教育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职业院校与其他普通学校不同,它只接收具有高中学历以上的学生,为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一线岗位提供专业性人才,职业教育特色明显,它顺应了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升级。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当中,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所学到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一、对于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教学方式的要求
(一)教学内容要将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相结合
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必须要与高职教育的目标保持一致,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满足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性技能,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加满足企业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建设的需要,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管理,培养学生成为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1]。以高等院校的目标为指导方向,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内容要将理?技术与经验技术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应用到实践当中。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相互联系,随着理论技术的发展会产生出新的经验元素,教师要重视对理论技术的实践和操作,增强学生操作的动力。
(二)教学方式要促使学生保持最佳的投入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决定着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状态也能够体现出学生自觉学习的程度,它包括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和主动学习动机的大小。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主动学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远远大于被动学习,深层次参与学习的效果会大于表面层次学习的效果。科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学生如果能够主动学习并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那么效果会优于教师被动的讲给学生听。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保护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结束后一直保持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教学方式要灵活且体现师生互动的原则
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两种方式保持一致,保持和谐才能提升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为了辅助教师进行教学,二者要保持平衡和谐,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2]。良好的教学要求教师的专业技能要不断提升,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要大胆、积极的探索教学方法,理顺教学思路,不断进行实践和自我反思。
二、基于互联网学习空间转变教学方式
(一)转变课程内容的选取方式
目前,在高等教育中出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高等院校要秉承“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将工作进行解体和重新构建,并重新建立学习结构,将工作分为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两方面,主观要素分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客观要素则分为条件、对象和环境。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主观要素,案列和教学方式的选择及教学实践内容的参考则需要客观要素。
(二)转变课程资源的转变方式
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积极探索课程资源的转变方式。改掉以往的PPT,秉承“碎片化”的理念,以知识点作为单位来制作教学资源,以关键词和图片为主要的表达形式,图文并茂,将视频链接到案例中,上传网络学习空间分类管理,建立网络学习资源库。
(三)转变课程资源集成方式和学习方式
高校在使用互联网学习时呈现盲目性的特点,而且不能够充分的使用优质资源[3]。高校要持有“泛在和集成”的理念,使用链接系统把有用的资源汇总到教案表格和微课地图等导航图表上,使学生和教师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并且可以将学习地图应用到实际教学和主动学习中。
(四)转变学习组织方式和教学互动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和师生互动不足等问题,学校要转变学习组织方式和教学互动方式。积极采用和创新各种教学方法,建立群组讨论、实现资源共享,并且将课堂上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使有限的课堂成为丰富知识和转化技能的重要场所[4]。使用空间留言、微博等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把微博当作学生学习的网络空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
关键词:互动;模式;教学支撑平台:网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2-029-02
科技发展以人为本,生存走向信息化,是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互联网时代下的全新教与学的模式通过一定的反馈系统,互通信息,搜集与传递数据,各取所需,共同发展,因而应用于教学上的互动效果,能有效地使教师及时掌握信息,调整教学方针,因人因材施教。它更强调通过有效的支持软件如教学的支撑平台(SUP,PORTPLATFORM)实现人机有效互动、信息互联、及时反馈的自主教学模式。
一、网络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一幕很典型的教学情景:一个教师在讲完课后问学生们:“有疑问的同学请举手。”但这时候全班中没人举手。同学们是否真的没有任何疑惑呢?答案有多种可能,或许有同学没有想到要提的问题,或许内向的同学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对本节课有不理解的地方,或许有同学想回去看一下书才去补充有关的疑问,或许大家确实一点疑问也没有,却可能在做作业过程中才遇到,实际上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有效接收到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以及他们的理解程度。即使只有个别人提出问题,碍于课堂四十分钟上课时间的关系,老师也只能简单地回答这些问题或留到下课再个别解答。由此可以看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信息反馈,师生之间的沟通缺乏互动。
常规的教学方式造就了一代代学生们勤学苦练地认真听课并记笔记的学习模式,但却不善于也不能及时地在处于疑惑的时候向教师表达,教师通过个别提问的方式也只能使其了解到个别的情况而不能代表全体,因而教师们只能通过作业、测验或考试、复习课等常规的方式反馈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是否说明作业或测验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对该教学环节没有存在一点疑问?考试优秀是否就是学习优秀?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能否创造思维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是我们教学中关心的重点环节。学生是我们教学中的主体,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一主体的能动性,改善教学环境,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反馈教学信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信息时代下互联网络及其相应教与学支撑平台的出现则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互动式的网络教学给常规的教学模式带来一系列全新的变革。
二、网络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首先,基于WEB并应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下的互动式教学体现为教学过程中可能的角色互换,互为主体的作用,体现为既是人机之间的互动,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支撑平台提供如在线多媒体课程教学、在线组题练习等人机互动的功能,让学生随时随地享受网上学习的乐趣,软件设计者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相应的互动环节让网上学习者去掌握学习进度。随时进行学习的调整。而网上讨论区、电子公告板(BBS)、聊天室等工具则有助于加强师生间的沟通。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使人们的内在潜能与发散思维得以解放,若能将这种潜能与思维有效地激发并进行反馈,对教学将是一种很大的促进和提升。此外由于网络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线学习主体,人们能够且敢于畅所欲言,并在一定监督机制下真正达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故应用于教学上会使师生间有意想不到的反馈效果。教师在参与互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以教师身份进行引导与启发,对互动讨论中的讨论内容进行监督,同时可以通过改变网络ID号的方式变为学生身份,与学生开展平等而亲切的对话。教师已成为教学互动中引导者、教学秩序的有效监督者、同时又是互动讨论中的聆听者和积极参与者。大家可以就某一关注的论题进行讨论,或对某位同学的问题作出积极的回答,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定义查找的方式查询网上相应的观点支持,学生们不仅可以就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还可以将有关的作品或论文、相关的素材资源上载到网上的教研中心,供大家参考与交流。而教师还可以利用网上教学支撑平台问题资源中心对师生间的互动讨论内容定期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反馈到教学应用上,有效地促进教学的提高。
其次,互动式的网络教学突破不同领域的界限,让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其特点在于:第一、它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内容较多,不容易咨询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学效果,而网络教学模式,传递的是随时随地受教育的概念,学生可以将问题通过网络及时反馈到网上,这样一方面可得到相关同学的在线回应,即使没有及时的在线回应,但由于问题资源长期在线积累的结果,可以在网上的问题资源中心通过关键字查询的方式找到类似的论题及其相应解答,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定期搜集并分析相应问题,并作出指导,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反馈效果;第二、它突破了受教育对象的限制。透过网络使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种族与肤色的人们都能平等互动地接受教育,而在线学习的人数也突破了因课堂空间所局限的数量,使教学过程从教室延伸到全社会,从而有利于构建完整意义上的终身教育体系。第三、这种互动式网络教学更是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与进一步拓展,可应用于素质教育的提高上。基于上述的因素,学生在家里、在课外还可以接受网上教学,除对课堂上未能熟悉的内容可以在课外及时补充并作知识的深化外,还可以通过网上的教与学资源去进一步拓展课外知识,这要求我们建设网上教与学资源的时候注意加强课外知识与相应电子读物等素材的建设,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功能找到网上相关知识的资源网站,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再次,互动式的网络教学能发挥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内在潜能。我们在设计网上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激发学习兴致的教学氛围。而要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我们又要重视教学环节的交互作用。常规的教育,有时使我们的很多学生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主体的主动理解,互联网时代下的开放教育的提出有利于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同时要求我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去进行教育,包括进行多媒体教学、流媒体同步教学、先进的电子教学以及在线讨论探索式教学等互动式的教学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方法,使广大学生乐于学、乐于问、乐于钻研,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理解所学的观点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 新闻 教学 路径 选择
[基金项目]本文为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自设项目《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所谓“互联网+”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进而言之,就是要把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社会各行各业连接起来,新闻传播业自然也不例外。对新闻传播业而言,某种程度上,“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将媒介融合推向深入。
每一次技术的发展都会带来对人才的新要求,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地产生了对两类新型人才的需要:一类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另一类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正如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布莱恩・布鲁克斯所言:“新闻学院应该将训练学生从适应单一媒体向训练适应平面、广播、电视、网络等一切领域的人才转变”。[2]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闻人才需求与新闻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将对作为新闻学教学一项重中之重的新闻采访教学提出严峻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
新闻人才需求与培养之间的矛盾早已存在,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何梓华在痛陈高校新闻专业教育存在的弊端时曾经指出,“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应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3]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实验设备落后
工业社会以来,新闻采访活动不再是简单的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问与答,尤其需要专业机器设备的辅助,比如录音笔、摄像机等设备。然而,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新闻院校不惜重金购置的专业机器设备用不了几年就显得过时了,再加之资金缺乏,因此,教学实验设备更新缓慢乃至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比如,目前无人机、谷歌眼镜等最新科技已经应用于新闻采访实践活动,但很少出现在新闻院校的教学实验室里。如此一来,学生在学校掌握的技术技能势必难以满足工作的需要。
(二)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脱嵌
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的脱嵌可以说是新闻人才培养的“老大难”,这一问题在新闻采访教学中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当下新闻采访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一位老新闻人曾告诉笔者,他读大学的时候(20世纪60年代),新闻采访课堂大部分时间设在人来人往的马路上,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随即采访马路上的行人。囿于种种条件,现在的新闻采访课堂主要是老师讲授理论知识,缺少有效的实践;第二,理论陈旧,难以指导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复杂现实实践,同时,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三)教材散弱更新慢
目前,新闻采访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编著,这些教材大部分源于20世纪80、90年代,新世纪以来,新闻传播业发展迅猛,这些教材虽然多次修订和再版,但其体例、知识架构等变动并无大的变化。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的《新闻采访学》诞生于1984年,1989年又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一些内容,但基本框架变化不大。虽然,一些院校开始自己编著新闻采访教材。比如,暨南大学编著的《新闻采访学》,安徽大学编著的《深度报道采访与写作》等。这样以来,新闻采访教材的使用形成了各自为阵的局面。
(四)专业内部壁垒重重
历史地看,新闻采访学最早是一门关于报纸媒体的采访学问,后来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的崛起,依次出现了广播采访、电视采访、网络采访,虽然他们都属于新闻采访活动,但是不同类型的采访具有不同的内在规定性和操作规范。然而,反思当下的新闻采访教学不难发现,新闻采访课程大多以讲授采访的一般性问题或纸媒采访为侧重,有意或无意轻视乃至忽视了其他种类的采访。
二、互联网+时代提升新闻采访教学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升新闻采访教学以下路径值得注意和思考:
(一)争取横向合作,及时增添高科技实验设备
正如前文所述,无人机、谷歌眼镜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已应用于新闻传播活动,可以预见的是,新闻采访活动对先进科学技术的依赖将越来越强。因此,新闻采访教学应该及时更新实验设备以培养前沿性人才。此外,现代传播技术更新较快,这尤其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现实困境在于,高校发展迅速,但办学经费紧张,政府短期内拿不出更多钱购置设备。因此,学校应该尽可能争取横向合作资金的支持,以此来增加实验设备。
(二)组建“复合型”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新闻采访教学的灵魂人物,美国讲授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教师大多具有十余年的从业经历,而这方面,我国教师比较欠缺,所幸的是目前高校都重视讲授新闻采访课程教师的再培训,比如到业务单位挂职锻炼等。但是,处身现代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新时代,不容忽视的是,新闻采访活动与高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等已应用于新闻实践活动之中,现代传播技术已经成为新闻采访活动的一项重要支撑。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S.Shyam Sundar所说,“没有哪一个领域像新闻传播学一样如此认真对待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我们的课程必须紧跟最新技术的发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从事高校新闻采访教学的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高科技的采访技术。因此,提升新闻采访教学质量,还需组建既懂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掌握一定最新传播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三)建立融媒体实训平台
随着媒体融合的纵深推进,“融合新闻”作为新闻生产的新模式,在规则、流程、渠道、方式上打破了传统新闻生产的介质割裂,借助新媒体进行多介质运作,实现单介质新闻生产向多介质新闻生产的转变,即一条新闻跨介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移动终端)进行传播。[4]美国传播学者高登(Rich Gordon)在《融合一词的意义与内涵》一文中总结了“融合”6个层面的含义,其中就包括“新闻叙事形式融合”和“新闻采访技能融合”。因此,学生除了到媒体单位实习以外,学校还应该建立融媒体实训平台。比如,在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下,汕头大学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首个融合媒体实验室。再如,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新闻采编专业则创办了学院校报、数字杂志、网络电视台、专业门户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校全媒体实训平台,并模拟媒介真实工作情景,对学生开展“定员定岗”的全媒体实训。[5]这是培养尖端新闻人才和前沿新闻人才的重要路径。
注释:
[1]单波、陆阳:《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创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7卷第4期
[2]蔡雯:《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采编写》2005年第5期
[3]董锦瑞:《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急速升温的观察与思考》,《青年记者者》2005年第5期
[4]王如一:《“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路径》,《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年第3期
1 “互联网+”的意义
“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理念,针对当下及以后发展的趋势而特定的一种概念。现在有很多的领域由于互联网的介入并成功运用之后,便形成了新的事物,如井喷式向前发展,诸如“淘宝”、“支付宝”等等都是源于原有传统事物与互联网的成功结合,推动着生产、生活向前发展。教育一直处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互联网出现后,教育便与之如影随行,例如用于局机关与下属学校收发文件的“K12”办公系统,教师之间QQ群以及微信等等。教学中使用的诸如“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可以实现准时直播收看,还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研究课堂教学实录、教学方案等,做到省时、省钱、快捷、便利。就江苏省教育学会和如东县教育局联合举办的江苏省第“金帆杯”大型教育科研活动中信息获知,今后只要学生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轻松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技能需求,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教学不再是愿景。考核环节上,催生了“智学网”,只要把学生考试答题卡扫描进微型计算机,教师在上面批阅,完毕后系统自动合分,生成学校各科的考试状况,还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学生个人方面可以查询到在全县的位置,各科的得失分,上升的空间等各项统计,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点点滴滴汇集,均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
2 农村学校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际面临的困境
上述实例表明教育教学早已与互联网接轨,然最与体育学科相紧扣的莫过于一部智能手机、一套多媒体设备、视频同步软件组成的互联网教学媒体,拍摄学生课堂中完成动作的场景能同步于屏幕中展现。当然,展现的前提是要有体育馆,拥有体育馆之后,可以安装系列配套多媒体设备,避免光照因素的影响;其次要有稳定的网络信号,基于互联网连接才能使内容呈现。就目前而言,有条件的江苏省苏南地区已经有了尝试,效果甚佳。诱人的硬件设施确实令人振奋,体育同仁们都憧憬着未来的美好,描绘着绚丽蓝图。
2.1资金是农村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紧跟时代的绊锁
事实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城市学校的学生意味着始终走在科技的前沿,与世界同步;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意味着是长久的期盼,不知几时有。这就是城乡差别,这也是农村学生拼命往城市挤的原因所在。硬件设施的改善,说穿了就是钱的问题。毋庸置疑,农村学校的发展受当地政府财政状况的影响,虽说江苏省人民政府规定:小学公用经费每生700元/年,初中公用经费每生1000元/年,这些经费只能维持农村学校一年的日常开支,有些年还会赤字,而大项目投资必定需要地方政府投资建设,才能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简易体育馆建设动辄几百万或上千万,仅靠地方政府自筹资金难以解决,何况在经济放缓的当下。而稳定网络信号的传输也需要上级资金的支持和技术的支撑。还是以江苏省第“金帆杯”大型教育科研活动为例,本次活动探讨的内容是前沿的,授课的地点只有极少数的老师在互联网专用教室授课,绝大多数老师还在普通教室内运用SMART交互电子白板作课。因而可以判断出本次活动是风雨的前奏,一次预热。
2.2技术是农村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连接时代的障碍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工具由当初新奇出现到如今全面泛滥,城市的各个角落,学校、商场、医院等场所Wifi满足了人们随时联网的需要,这些移动工具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伴随着技术发展的不断成熟,可充分发挥互联网渠道和技术的便捷性和智能性,对生产要素和资源进行集成优化配置,让传统行业实现升级换代。多少年来的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对较为复杂的互联网技术难以适应,还停留在身体示范,细致讲解,督促学生练习的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受多种因素影响,有不少地区学校的体育教师趋于老龄化,想学习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然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论是智力和精力都无法跟上。农村学校与城市相比地广人稀,相对消息滞后,接受新鲜事物、先进技术远不能与后者同步。当先进的技术传至农村学校,其实已经落后了,所以农村学校一直处于追赶的局面。本省的苏州、无锡,临近的山东等省市早已把平板电脑运用于体育课堂,甚至动作视频同步展示在体育课堂中已成为常态,而农村学校还在坐井观天。当这股风刮到广阔的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望之、叹之,岁月总是这般无情,假如时光能倒流,假如年纪能变轻,如今只剩下羡慕、嫉妒。
2.3观念是农村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迎合时代的内阻
农村的劳作整年忙而不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受到,所以无法改变现状的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重文轻体在所难免。寄托着农村人全部希望的农村学校备受关注,再加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估,狠抓教学质量成为各个农村学校的主旋律,文化课堂效率成为焦点。体育学科一直以来被贯以“副课”、“小三门”的称谓,几番挣扎都未能得到更正。其实,学科之间没有主副、大小之分,每门学科都承担着某一方面的教育目的,所以主副的提法有违“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是教育的基石,应该与其他学科一道享有迎合时展的权利,课堂中一样配备媒体工具,在互联网下,紧跟时代潮流,让我们的学生与城市学校的学生位列同一起点,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去激情地挥洒自己的青春。
3 互联网+时代农村学校困境中何以前行
众所周知,资金是农村学校跟上时代步伐的瓶颈,但不能因为困境而畏缩不前。互联网同步视频教学整套设备可能源于场馆的因素而无法实施,然退而求其次,量力而行。互联网时代无法同步进行,可以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平板电脑进入课堂辅助教学还是可行的,毕竟不是每一堂都适合在体育馆里进行,绝大多数实践课还是以操场为主阵地,带领学生挥洒汗水,形成技能,发展体能。一部平板电脑一般在1000-2000元人民币,按照平时的习惯性教学四部足够,对于这些资金可以让学校出一些,联络组出一些,无需惊动地方政府。对于体育场馆的建设可以积极向上级争取,由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合力改善学校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为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做一件实事。
对于技术的因素比资金的问题容易解决,主要以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这一块的培训。一般由教育主管部门的电化教育科室会同人事、财务、培训等科室就农村学校互联网课堂运用技术培训事宜进行商谈,制定出详实的培训计划,真真切切为农村学校服务。培训方式力求多样性。可以选派农村学校骨干力量外派培训,学成回校再对本校教师培训,培训过程记作校本培训继续教育学时。还可以由县教育主管部门精通这方面的人员送技术下乡,农村学校教师培训记作县级培训继续教育学时,无论哪种方式的培训都要对受培训老师实施考核,并且考核与绩效挂钩,激发培训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提档升级。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现代信息计算机技术的核心,在商业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提升了商业推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通过海量的信息筛选,可以实现信息交流的精准定位。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有效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一、移动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作为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移动互联网技术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是多方面的。现如今,每当我们打开网页或者手机,总会出现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和产品,信息的精准推送,极大提升了我们消费的便利性和主动性。移动互联网依托客户基本数据,进行专业化的筛选和分析,分析推导出信息利用的有效途径,并且进行专门性的推送,并将大数据信息作为制定决策和执行计划的基本依据。在我国《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行动纲要》中,就明确指出了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必要性,要通过移动互联网数据分析和处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机制[2]。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思想日趋多元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挑战。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思想动态和需求进行精准分析,进而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推送,是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也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二、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的影响
1.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丰富
与传统时代相比,移动互联网具有实时、快捷的特点,利用移动互联网,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时间大大缩短,同时获取信息也变得更加高效。传统的信息传播形式较为单一,并且大多为线性传播,移动互联网使得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并且具有多面性的特点,同时,传播的内容也由传统的文字向多元化转变,包括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大学生在获取信息的时候也从原来的被动获取变为现在的主动搜索,并且搜索速度也在不断的提升。
2.大学生的交流方式有所改变
传统的交流方式主要包括信件、电话、电报等,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的实时沟通工具不断涌现出来,大学生一般应用较多的主要有微信、微博、QQ等,这些实时沟通工具大大提升了沟通的效率,也极大地提升了人们之间沟通交流的频率。同时,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个人空间,在这个虚拟的个人空间中,大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3]。
3.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发生改变
在移动互联网产生之前,大学生的主要学习途径就是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自己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学习的途径较为单一。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变得非常丰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海量的信息都集中在小小的移动终端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来自由选择相应的知识进行浏览和学习,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习惯。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开展路径,也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果。
1.?D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丰富教育途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这种教育方式虽然有效,但是方式略显陈旧。在移动互联网视角之下,应该将思想政治的教育途径进行丰富和扩充,利用先进的移动互联网传播途径,不断创新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4]。具体来说,学校或者老师应该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点,找到与学生之间的最佳沟通方式,使沟通的效率得到提升,然后老师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其中,使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完美结合,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另外,在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作用。单纯依靠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如果与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将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巨大提升。
2.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与传统相比,移动互联网具有巨大的优势,比如信息量巨大、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多样化等优点,这些特点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较大的应用空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可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把思想政治的基本知识全部上传到平台之上,以供大学生随时浏览和学习,由于新媒体平台具有十分优越的便利性,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避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繁琐,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利用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方式不具备的优势,但是,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自身的特点,包含海量的信息,其中难免会有部分信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利。所以,学校应该强化对于移动互联网利用过程中的监管,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