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春暖花开、万象更新。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区中小学“改陋习、小手牵动万家,树新风、共创优美”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动员和号召全区广大青少年弘扬文明和谐新风,倡导良好行为习惯,参与城乡卫生整治,共创美好。值此,我谨代表区委、区政府对这次主题活动地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参加启动仪式的全区广大青少年表示诚挚的感谢!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长治久安具有深远影响,而且也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了庄严承诺。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人类文明的传承者,积极投身全区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就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和发展非常重要。今天启动的“改陋习.小手牵动万家,树新风.共创优美”主题活动,就是通过学生和家长的互动作用,把实践活动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影响并带动全民积极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来,营造“引导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的浓厚氛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建设生态的生力军和突击队,更要在建设“生态”的进程中走在前列、率先垂范、带头实践。希望全区广大青少年要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关于建设生态的号召,自觉肩负起“保护环境、清洁家园”的责任,积极投身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积极行动起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道德规范的践行者,做环境卫生的维护者,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当好文明卫生的“宣传员”,当好“小手拉大手”的先行者,带动家庭,带动城乡,带动社会,进而提高全区广大群众的文明卫生意识,共创优美。
“改陋习.小手牵动万家,树新风.共创优美”主题活动是一项富有实效的活动。希望团区委、区教育局、区少工委等联办单位要充分认识这次活动的重大意义,把它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要认真谋划,精心组织,进一步加强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实施;要强化宣传,动员和号召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来,使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在青少年中迅速传播;要立足主题,扎实推进,努力把本次活动打造成全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新亮点”,为创建优美贡献一份力量。
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是深圳与东莞、惠州交界的唯一街道,是深荛惠合作的桥头堡;同时又紧邻龙岗中心城,是龙岗区中心组团片区的重要腹地。辖区现有可建设用地较多,城市建设密度小,交通干线密集,区域内水域、山林和园林分布丰富,素有“龙岗后花园”之称。市、区政府充分利用龙岗在生态、空间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把深圳国际低碳城落户坪地。作为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以及深圳建设国家低碳发展试点城市重要举措,深圳国际低碳城将打造五大中心,即:国际低碳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中心、低碳产业与人才聚集中心、低碳技术创新研发中心、低碳技术博览交易中心、低碳发展技术和服务输出中心。这对加速坪地的城市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借助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实现坪地跨越式的大发展,最关键就是要按照党的十要求,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国际低碳城建设,着力推动坪地社会经济跃上新台阶。
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圳市委市政府、龙岗区委区政府积极谋划,在坪地规划建设国际低碳城,把建设深圳国际低碳城作为贯彻落实十精神、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设国家低碳发展试点城市的重大举措,作为探索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条件下实现高质量稳定增长的有效路径。坪地作为国际低碳城项目规划建设选址街道,要坚决按照市区的部署,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全力保障国际低碳城各项建设顺利实施。
首先,大力推进土地整备。坪地目前的土地资源优势主要是建设密度较低,零散的小地块相对较多,但可用于连片开发的地块却较少,必须通过整备,才能将潜在土地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大力宣传土地整备工作的重大意义,营造群众关心、理解和支持土地整备工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整合力量、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如期完成坪西片区、高桥片区土地整备进度,确保绿色低碳创新产业基地等低碳城核心启动区重大项目顺利实施;结合国际低碳城建设进度,统筹考虑、精心规划,认真做好整个国际低碳城53.14平方公里选址区内域土地整备工作的编制规划,确保国际低碳城土地整备工作有序稳步推进,全力保障建设用地需求。
[关键词]生态文明;意义;中国;建议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涵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等财富的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致力于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从而有效地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①。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大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党的十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但目前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徘徊在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再走野蛮增长的老路,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是迫切的现实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近年来,我国沙尘暴肆虐,雾霾横扫大江南北,水体污染、化工品泄露等事件频频发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碧水青天,渴望自由呼吸。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民心所向,如何回应人民的诉求,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维护生态安全已经不单单是某一个国家的责任,需要全世界所有国家一起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一系列国际公约和纲领性文件相继问世,全世界加强生态保护已经达成了共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理应顺应时代潮流,树立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③。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存的问题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模式问题。我们能耗和排污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综合利用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严重滞后。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在法律制度保障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环境资源法制建设进步很大,相关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但是长期以来重污染防治、轻资源保护的理念使得我国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立法和研究相对薄弱,对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三是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尚未真正建立。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发展形态,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新的发展阶段,是人类彻底反思以往发展模式弊病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更科学的发展思路,它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正确的环境伦理价值观为主导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虽然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发展观,但真正在广大民众心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尚需时日。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点,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要在于转变观念,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改变过去以破坏自然来获得发展的思路。只有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经济增长才是高效、健康和可持续的。其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调结构、保增长的抓手,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传统的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以资源消耗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当今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中,这些产业已是强弩之末,缺乏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可持续性。而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新兴产业,如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不仅可以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空间,还可以突破贸易壁垒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再次,建设生态文明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大对生态环境整治项目、新能源开发项目、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既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无论对眼前还是长远,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以治理环境,还可以使地方经济得以健康有序地增长。最后,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历经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提供物质产品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进步,但相对而言,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却提升得较慢,而广大人民群众却对生态产品的渴求日益迫切。生态产品的生产不仅可以满足当前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且也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④。
(二)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革命,是对传统生产生活模式的变革。要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规定,推动自然资源的确权登记,对水流、森林、草原、土地等统一确权,形成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定价机制改革,从资源供给程度、稀缺程度、资源再生成本、环境损害成本等多个方面对自然资源进行估值。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排污谁付费,谁损害环境谁补偿。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清理,对其中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一致的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加快研究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土壤污染防治、核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确保环境保护部门独立行使监督权、执法权,对造成环境损害的责任方要追求其行政和刑事责任。
(三)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意识。提高每一个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长期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落后、生态建设落后的忧患意识不够,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内在关系和结构性矛盾认识不足,导致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要广泛开展环境的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的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政策、法律和法律法规,宣传环境文化,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要不断健全公众参与的制度,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加环境保护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位置和高度,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积极推进绿色消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⑤。
[注释]
①李宏伟,钟绍铜.弘扬生态文化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57-61.
②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J].求是杂志,2013(17):17-19.
③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杂志,2013(24):3-11.
④吴瑾菁,祝黄河.五位一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与现实,2013(1):157-162.
⑤张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出版社,2012.
[2].在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新华社,2013(10).
(一)建设“绿色海西”的重大意义
绿色发展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文明发展形态,绿色发展的实质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海西”,就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海西州位于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北部,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四周与、甘肃、新疆及本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毗邻,曾是通往西域的古“丝绸之路”辅道,更是今天青甘新藏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海西州境域主要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的柴达木盆地和唐古拉山北麓高原两部分组成,主体是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3000米。柴达木盆地从边缘至中心依次为高山、丘陵、戈壁、平原、湖沼5个地貌类型,呈环带状分布,盆底海拔2675-3200米,四周高山海拔3500-4500米。西北高东南低,盆地南部多咸水湖、盐土沼泽,有大面积的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分布;盆地北部断续分布着赛什腾山、绿梁山、锡铁山、牦牛山等山脉,将盆地北部分割成花海子、马海、大柴旦、小柴旦、德令哈、希里沟等小型山间盆地和谷地。州境南缘的唐古拉地区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主峰格拉丹东由21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组成,植被稀疏,冰峰耸立。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在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绿色海西”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抢抓政策机遇、顺应时代要求,加快构建青海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现实选择,是立足海西实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海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全州上下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生态的基础性,绿洲生态的脆弱性和海西生态的独特性,切实增强建设“绿色海西”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建设“绿色海西”的指导思想
2012年初,国务院先后两次专门召开常务会议研究环境保护工作,研究如何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研究环境保护如何成为绿色发展的动力。这次大会坚持和落实的有五个重大问题,这也是建设“绿色海西”的指导思想。
1 明确了新时期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从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不宽容污染,也不决不走用牺牲环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
2 明确了中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保护的战略定位。很简单,就是一句话,新时期中国将用环境保护来优化经济增长,这就解决了当前发展和环保的关系。这里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突破。长期以来,我们遵循的是环境保护要服务于经济发展,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实际上我们走了用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实践证明,这个路子走不通,也走不起。这次会议确定用环境来优化经济增长,体现了中国政府在新时期加强绿色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3 进一步确立了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历史地位。主席在庆祝特区成立30周年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鼓励不走老路,要走积极创新发展的道路。总理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就成为我们的历史任务,对此,以国务院名义下发文件加以明确。这样,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就从部门的意志上升到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意志。
4 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环保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当前和今后中国环保的重点就是围绕绿色发展,增加绿色发展的动力,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两高一资”的问题及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
5 明确了中国环境保护的主战场,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用生态文明的观点来看待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什么样的问题呢?生态文明决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治,更不是多种几棵树就是生态文明,用生态文明的观点来审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一种发展道路、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
二、海西州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海西州结构性污染突出,工业污染源治理离全面达标还有差距,虽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环境污染的总体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污染减排压力有增无减,随着全州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量也大幅增长,“十一五”时期全州部分企业经过关停及污染综合治理基本达标排放,新企业均按照国家规定上马污染治理措施,但减排项目组织难度大,今后污染减排的空间非常有限,污染物总量控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二)森林资源曾一度遭到破坏
柴达木盆地的东南部山区原来有着一片片的原始森林,主要生长着圆柏、青海云杉等。据1954年青海省农林厅林业局调查大队调查,柴达木森林面积为698375公顷,总蓄积量为1243309立方米。森林区有9处,多为原始柏木林区。森林从1954年开始采伐,除用于柴达木盆地开发建设,农场开荒也砍伐毁坏了大片天然林地。多年的砍伐,使交通方便地区的林地基本砍伐殆尽,现有的原始森林下线也普遍上移。近年来,海西州共争取国家投资4亿多元,在保护好原有林草植被的基础上,采取保、治、退、管等有效措施,全面实施“三北防护林”四期、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四大项目,完成造林种草、封沙育林面积272万亩,区内森林覆盖率已由10年前0.84%提高到现在的2.06%。
关键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性
作者简介:刘湘溶,湖南师范大学校长,湖南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可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也将是一句空话。
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依据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依据是党的十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一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二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
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理由主要有二:其一,改革开放30多年,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成效显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稳步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另一方面则因为经济增长模式的粗放,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了新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解决,生态文明建设是化解严峻形势和摆脱发展短板的应对之策。其二,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历史性转型,与这一历史性转型相伴随,将引发人类文明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我们只有把握趋势,顺应趋势,站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高度,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以及它与其他四大建设的关系,才能不仅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而且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全面和谐的价值追求。
无论是应对之策,还是价值追求,都说明应当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换言之,应当用生态文明建设去统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作为它们的主线和基础。
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首先,这四大建设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不能混为一谈,不能用生态文明建设代替之;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四大建设内在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割。生态文明建设并非游离于四大建设之外的空洞抽象,而要由它们去体现、去承载、去落实,反过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为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实际操作层面就是要致力于推进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致力于推进思维方式的生态化,把握思维结构的整体性、思维视野的开放性、思维定式的前瞻性、思维取向的和谐性,学会用多样性统一原理、非线性原理、生态优先原理和边缘效应原理观察和分析事物;致力于推进生产方式的生态化,实现由粗放向集约的跨越,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致力于推进生育方式的生态化,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的国策,控制人口增长,适度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提高人口素质;致力于推进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践行适量消费,反对高消费,使消费合度,践行绿色消费,抵制黑色消费,使消费合宜,践行优雅消费,拒绝低俗消费,使消费合道。
二、转变政府职能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
转变政府职能是整个体制改革的核心,当然也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事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成效。所谓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由全能型的政府职能模式转变为非全能型的政府职能模式,由控制型的政府职能模式转变为服务型的政府职能模式,通过职能转变来正确定位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条件下,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所应扮演的角色,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职能转变的突破口,在于政府的简政放权,尤其是行政审批权,“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一个“放”,一个“管”,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放是为了管,该放之权不放,或放不到位,政府包揽一切,胡子眉毛一把抓,发号施令,穷于应付,疲于奔命,必然导致不该管的事情乱管,该管的事情则管不好,管不到位。政府该管的事情是什么呢?从宏观上讲有三点:第一,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等。就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而言,应切实解决好环境立法不完备、违法成本低、违法处罚失之过宽等问题;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整体,在三个层面中都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第二,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首先要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此,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问题为重点,着力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治理。其次,要加强环境核查审批信息公开和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健全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第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改革的最大公约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打破固有的不合理的生态利益格局,形成“种际”、“代际”和代内不同地区与主体间的公平正义的生态利益格局。要真正做到谁污染谁负责、谁破坏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同时严格责任追究,终身追究。总之,只有政府把上述该做的做好了,做到位了,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可能激发,美丽中国才可能梦想成真。
三、综合性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生态文明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必须推进生态文明体制综合改革,着力在综合性上下功夫,建立综合性的领导决策机制,建立综合性的行政管理职能,建立综合性的法律政策体系,建立综合性的政绩评价考核标准,建立综合性的宣传教育格局,建立综合性的配套改革实验区。
1. 建立综合性的领导决策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所有的党政机关,有哪个党政部门能说与它无关?只是有的直接相关联,有的间接相关联,有的关联程度高,有的关联程度低,而直接相关联和关联程度高的部门亦有许多,包括环保、国土资源、发展改革、农林水等部门,而就目前现状而言,部门间各行其是,政出多门,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缺乏协同之合力、之动力、之活力。为加强统一领导,党和政府应设置生态文明建设领导机构,负责顶层设计的综合决策、综合协调,并就国土空间开发、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等重大问题确定战略思路和基本方针,同时监督、检查这些战略思路与基本方针的贯彻情况。
2. 建立综合性的行政管理职能
一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权,二要扩充环境保护部门的现有权限,三要明晰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四要强化跨区域、跨流域的责任担当,弥合管理缝隙,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发挥管理的综合效应。
3. 建立综合性的法律政策体系
就法律而言,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已有的法律体系进行审视与改进。尤其是对以宪法为基础,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直接针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涉及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际的法律体系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并加大执法的力度,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舆论氛围。就政策而言,在产业政策,消费政策、人口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等政策中进一步体现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导向的同时,尽快构建以环境税收政策、环境收费政策、生态补偿政策、排污权交易政策、绿色信贷、保险和证券政策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经济政策群。
4. 建立综合性的政绩评价考核标准
长期以来,我们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所谓综合性的政绩评价考核标准有两层涵义:一指看政绩不能只看经济方面的状况,还要看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城乡二元结构指数,人文指数和环境指数等。二指即使看经济状况,也不能只看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规模,还要看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看单位GDP的能耗、水耗、物耗,单位GDP的污染物排放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单位国地面积的经济容量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三者并举共赢。
5. 建立综合性的宣传教育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项造福人民之举,也是一项有赖于人民广泛参与才能完成之举。建立综合性的宣传教育格局旨在通过各方面联动,引导人们汇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洪流,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点滴做起,为生态文明的大厦添砖加瓦。建立综合性的宣传教育格局,必须正确定位环境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环境教育看作是消除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这显示了环境教育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首先,环境教育是以培养公民的生态化人格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其次,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和“在环境中的教育”有机统一的立体教育;最后,环境教育是贯穿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始终的一种终身教育。环境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旨在使我们认识到:因为生态破坏,人人难逃其害,难辞其咎,且生态保护人人可为,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
6. 建立综合性的配套改革实验区
从2005年起,国家先后批准设立了7个国家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中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市三个试验区属于整体性改革试验区,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则属于专题性的改革实验区,专题开展城乡统筹和“两型社会”方面的改革实验。无论是整体性改革试验,还是专题性改革试验,都突出了综合,强调综合配套改革。单项或纯粹意义上的经济体制改革已不太重要,更需要统筹兼顾,涉及各方面的体制改革。作为试验,它必须超越自身利益但又要通过自身探索和创新拿出全国可借鉴的东西。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必要的,是成功的,应继续坚持下去,但是,第一,要更加注重特色,第二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发挥更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Abstract: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structural reform of China. It i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concerning the“five-in-one”overall lay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s the core of structural refor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while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transformation lies in the government’s simplifying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and delegating powers to lower levels. To push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government should put in efforts on comprehensiveness,establishing comprehensive leadership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comprehensive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comprehensive legal and policy system,comprehensiv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ppraisal criteria,comprehensiv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pattern,and comprehensive pilot zone for overall refor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