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旅游的发展

生态旅游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旅游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旅游的发展

生态旅游的发展范文第1篇

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是一个阻碍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黄山市就更为突出。黄山市森林生态旅游缺少明晰的旅游资源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存在多头管理,各级政府、国务院相关部委各级相关厅局派出的管理机构均成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部门。多个部门和其他行业的涉入,加上规制森林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欠缺,自然会导致管理体制不顺。

森林生态旅游粗放性开发黄山市的生态旅游大多由旅游部门负责规划、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很少有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的专业人员参与,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粗放性开发造成多种旅游功能未能全面开发,致使游客逗留时间短,回头率低;开发的粗放性还造成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系统破坏的潜在威胁。在管理上重开发利用、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利益的情况较为普遍,而且在旅游收入中,投入到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比例较低。

生态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环境保护是生态旅游的基础目标,而环境保护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然而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公益性常常被忽视,也就造成了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具体表现为:一是规划开发不合理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如景区过于人工化、城市化,植物破坏严重;景区景观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现代建筑物被引入原始生态区;野生动物受到严重干扰等等。二是过多的游客进入以及不当的旅游行为使得环境承载力下降。三是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污染因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对而景区环境造成破坏。

生态旅游环境恶化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旅游者就是一个污染源,旅游设施密度越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可能性就越大。部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使游客空间分布不均,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违反了生态旅游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状态的开发原则,致使旅游资源退化,水体流失加重,植被覆盖率下降,动植物有效保护范围缩小。

生态旅游教育功能缺失旅游者想通过生态旅游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从而自觉地保护自然。因此,对生态知识的普及及教育应该是生态旅游活动组织的关键环节。然而黄山市的生态旅游开发仍缺乏必要的教育设施和专业人员,现有设施陈旧不堪,设施所提供的知识内容不全,展示手段更是落后、单调,无法满足游人的需要。此外,生态旅游区的导游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能把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结构等自然知识讲解给游客,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

社区参与制度有待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应该与景区当地的社区共建紧密相联系。如果没有当地社区的支持,与社区隔离起来发展生态旅游,就不可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社区其实就是当地自然资源的使用者,只有当地社区也加入以社区为基础的森林自然景区系统,才有可能真正达到持续有效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才有可能促进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意识的加强。很多社区的参与模式缺乏生态理念,主要是以经营为手段,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其参与模式缺少系统的管理和规划,容易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黄山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加强法制建设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是旅游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除了认真贯彻现有的各项森林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外,黄山市有必要制定专门规制生态旅游的条例,弥补黄山市生态旅游地方立法的空白,将生态旅游开发的各类行为纳入法制范畴。条例需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独立集中地管理机构,独立管理生态旅游开发中的各种事项,避免多头管理;明确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利益分配制度;明确社区参与制度的重大意义,重点弥补社区参与环境保护的内容;完善人事制度,提高旅游管理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环境意识。同时在加强立法的基础上,也要加强生态旅游法律宣传与教育,严格生态旅游执法,严肃惩治生态旅游违法行为。

树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新思维可持续利用是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资源的公平分配,主张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开发和保护是融为一体的,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是保护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环境是开发的基础和物质的载体,社会文化是资源的精神内涵,而经济是保护的动力,三者是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必须树立这种新思维,坚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将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值、保护目标纳入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计划,并进行统一核算。通过综合开发,促进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使绿色事业三大效益同步增长。坚持以保护为前提,开发与保护协调进行,实现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科学规划协调发展森林旅游开发应该规划先行,以规划为指导,才可能避免开发的盲目性、粗放性,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1)建立生态旅游评估制度,通过监测和评估,确定当前各森林景区的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作为规划的基础依据,并确定游客接待计划;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可采取淡季降价,旺季提价等方法;有效地限制游客活动如规定具体区域、具体线路以及游人的活动方式等。(2)将森林区域进行功能分区,重点应是自然保护区。将保护区从里到外分为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密集游憩区;游客人数从无到有,依次增加,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最外区,或者在森林景区,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污染和破坏,最终有利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3)保持森林景观的原生韵味,尽量避免现代建筑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在建设必要的房屋设施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利用天然原材料,实现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加强森林生态旅游教育增强广大群众大自然保护意识是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并规定旅游途中的允许操作行为,使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文化保护。加强森林生态旅游教育主要应从2个方面入手。(1)加强对黄山市当地居民的生态旅游意识教育。各中小学有必要将生态旅游及环境保护的内容作为教学授课内容的一部分,通过学习,让学生们系统地认识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保证黄山市新一代具有扎实的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和举办当地居民参与的森林生态旅游的各种宣传活动,提供机会让人们加深对森林生态旅游的了解,并最终成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忠实拥护者和维护者。(2)加强对游客的生态意识教育,通过多渠道使游客接受环保教育。使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文化保护。提高旅游经营开发者和管理者的环保意识,并通过实行环境责任制和确保其认真落实。

加强人才建设森林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是旅游行业的队伍素质。因此,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至关重要。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一是要学好用好相关森林、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使之适应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的特殊要求;二是要求导游人员必须懂得有关与森林生态旅游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对黄山市资源了如指掌;三是鉴于黄山市目前森林生态旅游后备人才的奇缺和素质偏低的状况,应加强对在职员工的思想和业务培训,以强化服务观念,提升服务水平,适当引进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服务质量。

结语

生态旅游的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10-12-2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研究――以桂黔湘边区为例”(编号:09BMZ038)资助

作者简介:丁春玉(1972―),女,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旅游、民族经济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112-03

1 旅游人类学与生态旅游

旅游人类学主要是从旅游地的居民和游客之间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地的文化现象和演变,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旅游人类学就是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地居民、社会团体、旅游开发者与旅游者之间关系的科学。它融合了文化人类学中考古学、民族志、民俗学、社会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对旅游现象进行了综合考察。 在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生态旅游实质上就是在生态学观点、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和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带有生态科教和科普的一种转向旅游活动。旅游人类学虽然是综合性的研究旅游现象,但是其基本落脚点是分析和研究旅游中所存在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核心之一是生态旅游文化。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探寻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保护、传承当地生态文化,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重新认识并提升本民族生态旅游的文化价值,寻求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点,旅游人类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平台。同时旅游人类学也是分析旅游者动机的有效工具,用旅游人类学的视野来探视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能够设计出更适合旅游者口味的生态旅游产品,为生态旅游市场开拓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另外运用旅游人类学能够分析生态旅游给民族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及文化影响的形成机制,从而能够指导发展生态旅游的各个主题兴利去弊,刺激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2 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旅游开发的问题

(1)文化涵化与变迁导致对生态旅游的文化的异化与失范。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吸引的是作为外来文化群体的旅游者,这些旅游者与生态旅游所在地的居民产生文化交流,有可能发生文化涵化现象。同时运用产业化手段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也将导致产业化这一手段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生态旅游文化变迁的异化与失范。

从旅游人类学角度来看,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一种文化涵化的过程。文化涵化,也称文化同化,根据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的定义(SSRC),是指由两个或更多的文化系统之间长期持续的接触所发生的文化变化。 生态旅游开发地区一般在我国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地方山高路远,交通不便,造成自然隔离,文化相对落后。外来旅游者往往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其行为、态度、消费方式往往体现现代意识,成为一种具有示范效应的强势文化,对生态旅游地区的本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形成了对原生态文化的扰动,导致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生态文化向强势的现代文化的趋同,从而产生了文化的涵化,造成本地传统文化的严重丧失。

(2)生态旅游开发造成生态旅游文化变迁的异化与失范。文化变迁一般是指由于文化自身的发展或异文化间的接触交流造成的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 在当代社会中,最常用来描述现生的社会文化变迁的词语,就是现代化。现代化的要求使得生态旅游选择产业化作为其文化变迁的路径,并谋求在这一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实质,是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按产业的要求组织生态旅游的各种生产要素,发挥生态旅游的经济功能,形成生态旅游的良性循环发展的过程。

(3)外来文化的入侵给当地社区和旅游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地社区对生态旅游及生态旅游者的不满会同因为建立保护区而失去家园和资源的不满联合起来,或者与对这些损失的补偿不够而感到的不满同时出现。旅游目的地主要暗示了对旅游者的消极态度和行动会导致不好的社会影响,并且由于旅游次数的减少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4)旅游者对当地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敌对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行为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社会公众,无论是旅游经营者还是普通公民,都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即使在 如果当地的生活方式与生态旅游者的期望和标准不符,那么冲突和负面的社会影响便会出现。

2.2 发展生态旅游有可能导致某些“真实性”缺失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秉性真实性原则,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真实符号的收集”的经历与过程。但是在实际运作中生态旅游的真实性往往被歪曲,从而导致生态旅游非可持续发展。真实性作为旅游人类学研究中探讨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核心概念。生态旅游的真实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但展现在生态旅游者面前的生态旅游的“真实性”可能不完全等于原生性或原始性。

2.3 生态旅游的中的文化生态体系缺乏完整性

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生态旅游中的文化生态体系也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它的内部是由不同层次的系统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它们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例如饮食、服饰、居住、语言、信仰、习俗和观念等就构成了类型多样、稳定有序和互动共生的整体。所以“生态观”可以看成是一种整体观、协调观,更是一种运动的发展观。现代人所追求的是一种相对的、整体的文化相对平衡,即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保持相对平衡。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是文化生态系统生命力和活力的体现。在发展生态旅游中,由于自身因素和外来因素的影响,由可能会导致该地域文化种类的减少,甚至灭绝,生态旅游中的文化环境遭到破坏,故生态旅游中的文化生态就会遭到威胁。以至于价值观念方面的缺失和失落。最终使得生态旅游文化生态体系不完整和生态旅游不能可持续发展。

3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3.1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根据当前生态旅游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认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发展生态旅游的目标和手段要和谐统一,这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基础;合理选择生态旅游的真实性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构建完整的生态旅游相关体系是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性基础(图1)。

3.2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在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确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目标。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因此,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发展生态旅游可持续的总体目标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塑造生态友好产业形象,推动全国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尽快成为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迸入生态旅游先进国家行列,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

发展生态旅游可持续的主要目标包括广泛形成负责任的旅游发展理念和生态友好的旅游服务,广泛普及尊重生态的旅游行为,使生态旅游消费深入人心;在旅游领域内广为应用节能环保技术,使生态旅游资源得到充分保护,从而使生态旅游得到持续增长,并形成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制度、标准与技术体系;形成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经营管理队伍和与生态旅游发展相关的产业链和企业群以及一批具有世界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生态旅游经营机构和具有国际示范性的生态旅游者;使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小,对生态资源保护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使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更为和谐。

(2)以“文化本真”构建生态旅游的真实性,确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真实性”问题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旅游当中游客对真实性的追求、目的地人对真实的理解和真实的创造,一直成为旅游人类学研究的焦点。当“真实性”一词被扩展到生态旅游的活动和理解当中时,人们外出旅游,其目的都想亲眼目睹和经历“真实”的东西,没有哪一个游客会说我要看“假”的东西。文化的本真性是指文化发展和展示中的真实性和自然性。文化的本真性和文化的商品化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方面。但文化的商品化往往又导致文化失去本真性,并最终遭到腐蚀和破坏。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本真与商品化的均衡。

发展生态旅游,首先应使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注意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当地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为代价,以利于旅游资源的长期持续利用,并做出相应的规定,禁止各种掠夺性的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事实证明,在旅游过程中联系眼前景物,对旅游者进行生动的生态学教育,不仅能增加游客的知识和游兴,还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从而自觉地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这是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责任。目前,我国的导游人员往往偏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导游,不大重视生态学等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导游内容的科技含量不够,特别是对自然景观的导游词,往往充满着形象的形象比喻和神话传说,显得内容空泛,品位不高。为了做好生态旅游,必须在旅游过程中加强生态学的科普驾驭。为此,要充实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科技知识,使他们成为生态保护的积极宣传者。

(3)构建完整的生态旅游文化体系,完善生态旅游符号与体验的相关体系。文化种类的多样性和文化结构的复杂性影响着生态旅游中的生态文化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所以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是文化的原生性和完整性。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历史沿袭积淀而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包括思想、道德、艺术、生活方式和风俗等。生态文化建设本身是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内涵,也不能机械地把传统文化移植于生态旅游的生态文化中去。传统文化是生态旅游的资源,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不断的同传统文化对话,并进行反思和再认识,才能从中获得信息和能量,完善其文化生态系统,满足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在生态旅游中,旅游体验与旅游符号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态旅游体验过程中,生态旅游者如果认识不到生态旅游符号之所指,就不能赶到生态旅游的“畅爽”。其期望与感受之间的差距就会拉大。而生态旅游符号不能被旅游者所解读,一切将变得毫无价值,所开发出来的一切物象价值也将会荡然无存。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旅游体验实际上就是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产品的认知反应,生态旅游的象征符号如果不能被旅游者完全解读,那自然会产生一种消极情感反应。因此,生态旅游开发必须注意生态旅游的符号需能满足生态旅游者的兴趣需求,让生态旅游者能解读“符号”中的奥妙,力求使游客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反应。为此,提倡大力挖掘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突出生态文化、民俗文化,设计一系列供生态旅游者参与的生态旅游项目,以丰富生态旅游者的经历,提高生态旅游者的满意度。还要突出生态旅游的多种功能,使生态旅游者在参与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文化风情,同时,身心也得到了和谐发展。另外,生态旅游开发在坚持民族性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到生态旅游者作为现代都是生活中的群体或个体所具有的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因而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应适当加入现代社会的娱乐、生活设施或者一些与生态旅游相互相成的服务项目,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在构建生态旅游“符号”的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查阅和梳理与本民族生态旅游有关的各种历史文献,通过田野调查对当地居民进行深入的调查和通过访谈和观察生态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认识程度,从中提炼出生态旅游地中的生态旅游的精髓,形成具有真实性的“符号”价值,客观而充分地体现出生态旅游地区独特的生态旅游文化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生态旅游只有包含更多被生态旅游者所认同的“符号”价值,才能激发潜在生态旅游者的出行欲望。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研究生态旅游者行为,了解生态旅游者所关注的生态旅游及象征符号的内涵所在,明确其所要求的符号价值所在,这样开发出来的生态旅游产品才能打动旅游者,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 David Weaver.生态旅游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 张晓萍.旅游人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 肖洪根.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兼评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动态(下)[J].旅游学刊,2002,17(1):63.

[5] 孙俊华.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57~58.

[6] 张晓萍.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目的地负面影响研究述评[J].青海民族研究,2010,21(1):11~12.

[7] 威廉R,布莱克本.可持续发展实践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生态旅游的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对策;青海省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生态学、旅游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生态旅游不仅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而且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资源实现市场价值,而且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生态旅游的特性分析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既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1]。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2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2.1有利于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

生态旅游是为了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活动。这里所指的资源既包括可供观赏的自然景观,也包括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活动中所消耗的能源和材料。因此,生态旅游强调把旅游带给资源与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限度内,旅游设施要与自然景观协调,达到并维持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同时,应倡导在能量消耗和转化过程中采用“消耗最小”的原则,一方面,要适度消费,各项基础设施要注重简单实用;另一方面,提倡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再生资源,例如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提倡水资源的重复使用。旅游的资源环境是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实现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2-3]。

2.2有利于提高社会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和回归大自然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是一种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注重在旅游活动中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使人们在山林、草原领略大自然的野趣,体验环境变化,真正认识到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和人类发展的基础,学会珍重自然,热爱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

2.3有利于物种保护

青海省各类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而生态旅游十分重视物种的保护,如各类野生动植物以及在森林地带栖息生存的动物种群。在生态旅游中,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受到有效保护,有利于生物的繁衍、生息。

3加快青海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3.1高点定位,精心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视人为自然生态的有机成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规划上,要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3.2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政企分开,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4]。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按照1个中心(保护旅游资源)和2个基本点(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

3.3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

(1)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中国避暑胜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并展示昆仑文化、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加快黄河上游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

(2)建设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区。整合沿途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加快沿线观光休闲集镇建设、格尔木工业旅游区综合开发,全力打造以体验道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探险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

(3)建设“三江源”生态精品旅游区。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4参考文献

[1] 齐静文.泛化理解下的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分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43-45.

[2] 王泽光.正确认识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j].魅力中国,2010(3):6-7.

生态旅游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生态旅游;雅安

2004年雅安荣获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荣誉称号,2006年又被评为全国魅力城市。 2011年8月21日,在雅安市雨城区召开的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国际倡议大会上,中国气象学会向雅安市颁发了“雅安·中国生态气候城市”证牌,雅安成为国内唯一一个“中国生态气候城市”的城市。旅游业已开始从“接待型”逐步向“经济产业型”转变,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旅游人次和收入快速增长,旅游产业支柱地位已经确立。

一、雅安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

其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雅安生态资源禀赋独特,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示范区。拥有以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和茶叶之都为代表的国际生态品牌。雅安为全川多雨中心,年降水量1000—1800毫米,素有“华西雨屏”、“西蜀漏天”和“雨城”之称。森林覆盖率61.3%,空气质量国家一级,雅安市城区大多数时段负氧离子含量6级左右、景区达到6级以上;出境断面水质国家二类,素有“天然氧吧”、“天府之肺”的美称。

其二,丰厚的资源优势。雅安是成渝经济区成都都市圈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之一。全市可开发水能资源1322万千瓦,约占全省水能经济可开发量的1/10、全国水能经济可开发量的1/40;到2010年,累计建成水电站875万千瓦。境内现己探明的矿产达 40 余种,其中战略储备原生辉磅锡矿被称为第二国宝,发现各类矿产56种,石棉、石材、碲铋、铅锌、芒硝、锰矿储量位居全省前列。

二、雅安生态旅游发展的劣势

其一,西部后发地区的劣势。尽管雅安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而且其城市的发展也能够逐步支撑起其生态旅游的发展,但是,雅安还只是一个西部大开发的小城市,其自身的发展基础是极为有限的,尤其是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是很完善,有些重要基础设施规划并没有全部到位,有的虽然做了整体规划,却无资金投入建设。旅游招商引资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生态旅游的高新技术运用方面也偏少。整个城市的生态旅游对外宣传时间不长。

其二,生态环境的制约。雅安市是全国闻名的生态名城,其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是一个极大的优势,但同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制约条件,即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开发的和谐一致问题。如何实施旅游区规划使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是雅安市旅游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其三,思想观念的落后。一是改革意识不强,从而深化准备不足;二是开发意识不够,从而没有用足用活开发政策; 三是整体意识不足,在涉及局部与整体、本区与他区利益关系时,往往只顾眼前可能出现的局部利益损失,而较少考虑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他区利益。这种思想观念上的落后,必然导致行动上的不协调和发展上的滞后阻碍。

三、雅安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威胁

其一,周边竞争激烈化。目前,雅安市生态旅游经济带还处于规划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地方与其它旅游地区相比还不具备竞争优势。从地理区位来看,四川地区旅游资源普遍比较丰富,雅安的周边地区有成都、卧龙、九寨沟等几个旅游发展较为快速的风景区,这几个旅游点的发展给雅安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来自这几个地区的竞争,以及周边其它各类旅游区的蚕食,对于雅安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设计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课题。

其二,体制陈旧效率低。尽管雅安生态旅游区在创建初期就十分注重体制与制度的改革,加之政府的高度重视,己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雅安的生态旅游才刚刚起步,制度和体制的改革压力大,改革措施不到位,改革方向还不是很明确,改革力度还有所欠缺,制度和体制方面还存在有与旅游区的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来自于体制与制度方面障碍还是存在的,尤其是在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和秩序方面以及人事制度方面的制约。

四、推进雅安市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

4.1把握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1)准确把握地缘优势。雅安处于三大旅游精品景区连线和多条黄金旅游线路交叉重叠的黄金节点上,是进入大香格里拉的东大门,是全省旅游西环线上的大释站 (2) 科学认识生态优势。 (3) 着力突出世界品牌。雅安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发现地,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 (4) 深度发掘历史文化内涵。雅安有熊猫文化、茶文化、文化、汉代文化、“三雅”文化等五大文化。全市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3 个,有列为全国、四川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汉代高颐阑、樊敏碑胭、王晖石棺等 108 处。

4.2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力度

(1) 围绕景区开发规划交通建设,全面提升旅游道路等级。(2) 精心打造主会场会馆及接待设施,把周公山温泉度假区建设成为一流的会议、休闲、度假精品旅游区。(3) 挖掘茶文化,推动茶旅游,发展茶产业,高水平打造国家4A 级生态文化旅游精品区——蒙顶山风景区。 (4) 突出生态休闲度假特色,高水平规划建设上里古镇和白马泉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精品。 (5) 体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全方位打造喇叭河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同时,积极开发宝兴赶羊沟等风景奇丽、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旅游资源,形成自驾车和户外运动最惬意的活动区域。 (6) 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建设全国一流的红色旅游精品。

4.3创新旅游政策,加强旅游服务

雅安的生态旅游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政策创新则是发展旅游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1) 加强特色旅游城镇建设。完善雅安段内西环线旅游城镇的住宿、餐饮、购物、信息咨询等服务功能,使旅游城镇成为西环线的支撑服务中心。切实加强旅游城镇的生态、文化保护与合理开发,提高各旅游城镇的可游性。雅安要以生态旅游为主线,突出川西山水园林城市的独特魅力,将雨城区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一体生态旅游城市。 (2) 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全面培训沿线旅游从业人员,规范服务行为,并在服务中体现民族及地方特色,提供个性化服务; 强化以游客为中心的意识,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完善景区医疗急救体系,保证游客安全; 加强对当地居民自豪感的培训,让当地居民了解 自身的民风民俗。(3) 加快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深入挖掘雅安线特色旅游商品资源,开发地方特色突出的工艺品、保健药品、绿色食品、民族服饰等旅游商品。对沿线的民族手工作坊与家庭生产的旅游商品要给予鼓励和推广,以增加当地居民就业和经济创收 (5) 积极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加强与港澳台媒体及涉外宣传部门的合作,加大对境外旅游市场的促销力度;重视促销的技术手段,建立多语种的旅游专题网页,加强与其它著名旅游、摄影、民族文化网的链接; 重视扩展海外分销渠道,尤其要加强对己入境游客的宣传,在重点旅游区、宾馆、机场发放宣传材料,尽最大可能分流这部分较为现实的入境旅游人群。(6) 拓宽投融资渠道借助现代资本市场,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建设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有效的招商引资政策,鼓励优势行业、优势企业、民间资金和外资参与旅游开发。积极争取国家对红色旅游线路上 “老、少、边、穷”地区的政策性投盗。

参考文献:

[1]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001 (1).

[2]谭立勤,晏鄂川,赵曼.西部大开发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国土经济,2002 (7).

生态旅游的发展范文第5篇

一、生态旅游概述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也可以叫做绿色旅游,这个理念最早由墨西哥学者提出,国际生态旅游会议将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们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由此可见,生态旅游属于一种“小尺度旅游”,倾向走进自然、走进传统文化,倡导保护文化的完整性和生态性,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陶冶情操,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生态旅游从本质上来讲更像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注重社会经济价值以及人类生态文明的强化,有助于在旅游的同时对人们进行生态教育。

(二)生态旅游的作用

生态旅游是21世纪的先导性产业,在运营发展的同时更注重环境保护,属于一种新兴产业,发展势头最为强劲。从目前来看,属于消费热点行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重要手段。第一,生态旅游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资源整合力度较强。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传统行业之间的界限,实现跨行业、跨领域、跨文化的发展。第二,从产业关联度上分析,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助于改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落后的问题。第三,生态旅游坚持“绿色经济”,倡导环境保护,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提高当地城市声誉,促进对外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二、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生态旅游总体来说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时间还不是很长,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和规划较少,无论是在理论指导还是实践论证上都严重缺失,导致很多旅游资源被大量浪费,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不仅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还产生了负面效应。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为止,我国自然保护区内由于生态旅游而受到破坏的占据22%,生态资源越来越少,环境污染严重加剧。

(一)旅游发展中环境破坏严重

旅游虽然表面上看似无污染、无破坏,但对于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最近几年,旅游的高速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这一方面是由于旅游资源开发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游客在活动过程中有意或是无意造成的。尤其是在一些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或者是旅游旺季,游客人数较多,环境破坏更加严重。制造了大量的垃圾,如果处理不合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周围环境。

(二)忽略了生态旅游的核心内涵

眼下旅游业发展迅速,很多地区受利益驱使,纷纷打出生态旅游的口号,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放大对生态旅游的宣传,将其做成标签来吸引游客。但事实上,这些项目只是在表面上发展生态旅游,喊口号、搞形式,并没有真正按生态旅游的核心内涵,发展生态旅游经济,而是将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导致“生态、环保”变成了附属品,环保和经济之间的冲突也随之越来越严重,而更多的人选择了舍弃环境保护经济。

(三)专业的生态旅游人才较少

生态旅游不同于传统旅游,但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是没有丝毫改善,依然是以传统旅游业人员为核心,缺乏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生态旅游核心人才。比如,很多旅游区的导游并不懂得如何区分传统旅游和生态旅游,因此,为游客讲解的时候也是模棱两可,简单牵强,有时候甚至是胡编乱造,导致游客也是一头雾水,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生态旅游。此外,在旅游产品设计、企业管理等方面,也缺乏专业的人才。

(四)游客不满生态旅游产品

眼下关于生态旅游的宣传越来越多,生态旅游产品也大量诞生,但只是表面上看着光鲜亮丽,十分新鲜,事实上还是一些层次较低的产品,依旧是传统的观看游玩,缺乏生态旅游的教育意义,与游客心底想象的完全不符,无法满足游客的真正需求,整个旅游体验较差,导致游客满意度始终得不到有效提高。

(五)当地社区参与不够积极

要想生态旅游得到良好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社区的参与,只有社区积极参与,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生态旅游,保证其在当地稳定立足。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地方的社区并没有参与生态旅游规划和设计,旅游经济有待调整和完善.

三、生态旅游发展与管理对策

要想促进我国生态旅游实现更好的发展,相关部门必须要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具体策略如下。

(一)正确认识生态旅游,明确可持续发展目标

旅游企业、政府部门要对生态旅游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结合旅游点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满足游客的实际需要,保证游客的良好体验。与此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将环境破坏的范围降到最小,明确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确保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开展旅游活动,避免环保和经济之间产生冲突,即便是出现矛盾也要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二)提高游客环保意识,树立环境伦理道德观

从根本上理解生态旅游的意义,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对游客的生态教育,采取不同的方式对游客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树立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观,从根本上改变游客“移动污染源”的现状,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完善生态旅游区内的环保设施,例如建设专门的废物收集系统、景观介绍系统以及环保标识牌。第二,结合景区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生态监测站,对其进行全天监测,及时了解旅游区的环保情况。第三,加强景区内环保宣传力度,橱窗内展示旅游活动道德标准,或是将其印在门票上,有意识地对游客进行环保引导。第四,定期组织植“纪念树”活动,在强化游客旅游体验的同时,使其积极自主的参与到环保活动中。

(三)精心设计旅游产品,完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

相关企业要全面分析游客需要,结合当地旅游特点,站在环保的角度,深层次、多方位地开发设计生态旅游产品,不断扩大旅游市场,提高自身产业竞争力。过程中必须要保证产品具有一定的特色,既要独树一帜,又要在旅游市场中稳定立足,既要保证自身资源特色,又要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和环保意识。在环保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要,对产品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除此之外,更要拥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做分析和预测,确定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积极争取市场资源,完善旅游产业体系,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旅游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打造专业生态旅游队伍

文中提到眼下专业的生态旅游核心人才十分缺乏,对此相关部门可以联合教育部门,建立专门的生态旅游专业,通过高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力培养相关人才。同时,也要加大现有旅游人才的管理力度,定期进行教育和培训,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打造专业的生态旅游建恶化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