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改革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村教育 新课改 教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教育事业以前所未有势头突飞猛进。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办学能力、师资水平、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使得农村教育相对滞后。因此,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1.办学能力难于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
建国后,我国的教育经费由国家与家庭共同承担,改革开放后在教育体制上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由于各地区的差异,限制了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投入更是微不足道,校舍不足,危房无法修善,学校环境建设无从说起,拖欠教师工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使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呈下滑趋势。2002年后,国家开始推行,由县级以上政府统一管理,为补充教育投入不足,通过教育支付转移款来加以解决,但接的是一个负债累累的摊子,又加上支付转移款本身的缺欠,依然无法满足办学经费的需要,因而形成了条件虽有改善,但推进改革速度仍然缓慢。
2.师资力量难于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首先,农村教师的构成复杂。就我地区而言,教师队伍主要由民转公、代课转正、中师速成、体音美综合、正规师范生等组成,同时他们的年龄偏高,文化底子薄,难以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其次,教育信息相对闭塞。农村教师培训少,外出学习机会几乎为零,新技术的应用,新教法的学习材料不足,也限制了教师的发展,对新的教育改革的推进很是不利。
再次,师资外流,也是造成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农村教师生活环境差,办公设施简陋,再加上家庭、社会地位及相应福利待遇,孩子就学等原因,使得他们难以安心工作,安于现状。于是一些工作成绩突出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就想拼命外调,无形中使得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
3.社会综合环境制约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首先,地方政府对教育重视不足。特别是在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时期,因人员分工不由其分配,因而对教育关心程度不够,也就无法满足学校经费的需要,划归县级管理后,地方政府所负责任不清,也就又增加了推拖的借口,再加上地方经济不发达,造成有心无力,因而支持力度不强。
其次,家长的过分重视与不重视,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声望与教师行业的社会评价,影响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特别是学前教育几乎为零,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工作的压力。一些农村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没达到预期要求就将责任全部推给教师。教师家访找不到人,让学生通知家长,竟然有家长以“我打麻将呢,没时间”为理由来推托。还有家长漠视教育,对政府抱有强烈的依赖性。当国家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考上大学毕业也不包分配,使得农民对孩子的读书心灰意冷,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干一辈子的钱子也赶不上孩子上大学的费用时,无形中使农村孩子失学辍学人数增多。还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表现麻木,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与自己毫不相干。有的动辄指责教师,完全把孩子推给了老师。有的以“贫”为搪塞,威胁学校。一些家长竟拿孩子的“贫困补助”和“两免一补款”去打麻将,赌博,下饭店吃喝,有的学生领了补助竟辍学了,老师家访时,听的最多的就是“俺家孩子多,没钱,穷。”似乎“穷”就是孩子不学习的最充分理由,“穷”就理直气壮,而不去考虑为什么穷,怎么都能摆脱贫穷。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岂不令人悲哀!也势必影响教育改革进程。
再次,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得部分农村孩子厌学或不学。对“学习”没有正确的认识,总以为是给家长或老师学的,有的则把学习简单化。认为“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上厕所认识男女就行了”,有的则认为,考不上学还可以回家种地,反正饿不着。所以中学生辍学现象十分突出。
凡此种种再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考核仍与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直接挂钩,并以此对学校、教师进行排队,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旦不理想,老师不但要受到领导的责罚、家长的反对,而且会与评优晋级无缘;如果学校排名落后,势必影响学校的未来,教师的名誉。在这重重束缚之下,许多教师工作起来谨小慎微,恐有疏忽冒犯了细则中的哪一条,以招致末位淘汰的危险。对于社会上的许多新生事物教师向来都不敢在初期尝试,唯恐“犯禁”。总是在确认“没有危险,可以进入”的时过境迁之际,才去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师总是走在时代后面,走在学生的后面。不敢冒险,难于创新。试想,这样的老师怎能与学生有共同语言?如何能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所以,过重的心理压力使教师感到身心疲惫,提高工作效率实在困难,转变观念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综上所述,农村新教改的推进可谓举步维艰。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民族素质是责无旁贷的,但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本人认为要想解决阻碍农村新教改的困难首先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大教育投入
俗话说得好“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教育如无经济基础作后盾,破旧的校舍、捉襟见肘的经费、谈不到的福利。如何能引来“名师”、招来“优生”、达到“优质”。
2.教师的观念要转变,加强教师专业化培养
终身学习是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学习中还要不断分析研究,结合实际,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与时代同步。这就需要学校、政府及社会的大力支持。同时加大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力度。教育需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献出一点爱。
3.要为教师减负
制定合理、完备的考核制度既便于领导的管理,又有利于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创造密切配合和谐的工作环境,减轻教师心理的压力,以提高工作效率;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把师生从应试的绞刑架上释放下来,让“教”与“学”都成为快事。总之,以人为本。
4.家长的观念更要转变
教师观念的转变靠学习,家长观念的转变同样需要积极健康的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对于农村家长来说,做到这一点很难。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使他们无暇看书,经济的困顿使他们无钱买书,环境的影响使他们无心读书,文化水平的限制使他们读不懂书,所以,农村学生家长观念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的干预和督促,需要头脑清醒的干部来组织和领导。“农村家长学校”的普及更是迫在眉睫。
5.正确教育孩子
有些新闻媒体的宣传内容不利于教育,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些规定,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溺爱、在纵容。由于年龄所限,孩子们对许多问题不能正确认识或看得不深入,如果在孩子犯了错误时,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时,除进行心理疏导外,在说服教育失败时,适度的惩戒是必要的。
农村教育现状如此,深切呼吁全社会为农村教育出谋划策、排难解忧。
参考文献:�
[1]钱源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农村 重点中学 高中 化学改革 探究
一、巧妙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先决条件
教师备好课是高效率教学的前提工作。首先教师应该全面的调查各个学校的化学教材资料,然后总结自己所需要的模式,这样就有一个明确的课程意识。从高中生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是最基本的课程,也是发展研究所需的最终目的。
在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用设置视图的方法,如可以总结归纳些周期性结构材料的理论元素,以学习化学作为一个起点,使用推理。提供一些实验证据和分析,这样的方法可以整合教育的内容,从而作为演绎的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的学习概念就是总结物质的分类方法。因此,如果知识的内容相同的新老课本,他们的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却是截然不同的。这主要是对教育的需求的改变,它要求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和学习化学。高中化学??课程,一般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它在同一个物质层面的约束力与知识相结合,按照标准等级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精神。创新学习过程和教学设计,使学生学习到化学知识的精髓,更自由和充分的理解知识内容。要抛弃旧思想、旧习惯、旧的教育模式。用更广度和深度的教育模式,这样会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高中学生化学的基础起点各不相同。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学生化学知识基础的差异。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探明了这一点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因此教师想要提高学习效率,必须要建立在初中的知识基础上,还要注意处理初中和高中知识内容的连接,要把现有的知识作为之后教学的基础。设计教学方法时,注重以理解性的教学为主,使得学生在学习化学基本技能和知识上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学生要试图去理解新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化学材料的研究要深入,如果不充分融合初高中化学知识,将容易导致学生知识负担的增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降低。所以教师也应该熟悉初中新课程的体系,从而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搜集丰富的教材,挖掘新课程、教材内的一些信息资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基础和核心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就要严格的从材料上发掘和研究,并有效利用合理的教材,创造性地教育学生。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可以减轻学校里教师的压力。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价值体现。教师要把握好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新课程的改革要有严格的标准课程。实现丰富的学习之间的互动作用,利用有效的知识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设计。在课堂上要深化学生的创新思维,适应教育过程中的多样化。
实践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可能会以各种方式出现。所以说改善教育质量是解决教育问题的重要手段。教育和研究的形式可以通过合作研究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师和学生在信息交流的时候,要有一些灵感、想法的交流。教师要在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改善教育策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为学生优化改善练习,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育。为了促进全方位发展教师应该教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为辅来提高整体的素质。学校应该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课堂,考虑到这点我们的教育应建立全面的教育系统。
二、高中化学需要科学的教学观
科学的教育观,就是要求我们这是必要的尊重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有自信心和创造力,学生要能够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掘学生的主动性,以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如果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总是在被压迫的学习,会造成心理上的郁郁寡欢,这样反而会浪费时间,学习效率也会很低。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要在主观上积极的学习。如果课堂上的教学很枯燥无味,教师只关注课本上的规则定理,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课程成效反而会不好。新课程是要求教学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合作。这样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新课程还要求丰富学生的学习空间,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科学的教育观,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可以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减少学习的心理负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积极的学习情绪,也就为学生创造了宽松舒适学习环境。在发展的前提下,共创和谐。当学生的主观进取的意识被唤醒,就能产生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
三、高中化学的试验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探究性学习和化学实验教学的学习。在高中化学实验中最重要的是观察和思考。学生探索各种实验活动,以揭示化学科学的秘密。通过不同的实验探索,得出不同的结论。实验化学能更好地反映新课程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强调能探究性学习,带着问题学习。这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充分的自。即:学生以独立的方式、独立的想法进行独立的研究,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并自己总结规律定理。通过探索研究,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并能在实验中找出问题和矛盾。实验性化学教育在整个化学教程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准确的、有效的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观察分析能力,最终综合性的解决问题,更好将知识的内在联系起来,深化知识的系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不同的需求和重点就要有不同类型的实验。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农村中小学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信息社会高速发展需要与之适应的人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因此教育质量的高低就决定了其培养人才的素质。“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和课程改革,使教育信息化由“基础设施建设期”向“信息技术应用期”转型。加大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①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设施陈旧落后、教学评价偏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差、知识获取途径受限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思考并妥善处理我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教育信息化的有利实施。
2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方式之一,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差距,能让更多的学生共享学习资源。信息技术教育改革要保证信息环境的建设,注意教师接收新事物的态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基于一定的现实情况,才能更好的推进教育发展。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教育改革会给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二十世纪初晚清教育改革,来自社会压力,盲目照搬西方教学模式而制定的一系列教学制度带有明显缺憾和不足。又如1958年的教育改革,没有充分考虑我国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现状,为扩大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规模,盲目扩招,注重数增长而忽视质量的提高,导致的是教育秩序混乱和教学质量下降。② 因此,思考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情况,有助于改善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我国教育改革通常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宏观控制调节和实施。但是很难顾全细节的,个别的特殊需求,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教育改革政策很难有针对性的解决地方性的、特殊的需求。③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大部分农村地处偏远山区,农村人口较多,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信息技术发展十分滞后。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资金不充裕。部分农村学校缺乏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善,或者信息基础设施利用不充分,造成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大部分教师很容易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场。一边是高呼“教育信息化”,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一方面是不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热情并不高,甚至拒斥信息技术,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我国,也出现在其他一些国家。例如美国联邦教育部的一项调查显示,84%的美国教师认为只有一种信息技术是必要的:复印机再加上充足的复印纸。由此可见,对待信息技术的两种态度存在着强烈的反差。当教师使用技术不能达到自己过度期望的目标,就会产生反感甚至拒绝使用技术的心态。
虽然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信息资源短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较差,相对较少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对学生而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态度较为强烈,知道了学习知识的形式不再是简单的依靠教师来传授,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农村中小学生中缺乏父母关爱的特殊青少年儿童,在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的影响下,是否能利用网络辅助自己学习,或是利用网络消遣娱乐,师生关系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下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 妥善处理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实践层面上,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管理;二是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从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到使用技术达成教育目标之间总是存在一些障碍。
3.1 关于信息资源管理利用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要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农村中小学也逐渐加快终端设施的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采用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但还普遍存在着信息资源管理不善,利用率低的问题。在资金缺乏,软硬件资源短缺,教学环境不健全的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中,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重视师生信息素养教育,安排计算机课,鼓励师生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技能。让教师体验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相信教师会以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为动力,努力实现教学信息化。做到妥善管理好信息资源,应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价值。
3.2 关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与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管理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可以把它理解为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而人对信息功能的获取,离不开信息技术环境。在此环境下,培养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叶澜教授指出教师必须会使用技术,而且会利用技术支持学生学习,促进有效学习。即要求教师学会技术、学会使用技术进行教学、学会利用技术进行学习。教师能否将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弱的表现。教师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有效利用的关键所在,但教师本身不是问题所在,没有教师也就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国农村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根本就没有接触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资源,教育信息化改革要求他们必须接受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学习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实践。这是对他们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一大挑战,一切从零开始学起。这样一来,教师得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参加培训。原本就觉得上课已经很劳累的教师,还要在业余时间学习。对于本身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一些教师来讲,自然产生一种抵触情绪,教师年龄结构多样化,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此,培训者应该给教师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减少教师的畏难心理和排斥心理。也有不少教师想要整合信息技术,但他们无从挖掘技术的潜在功能。这部分教师学习的意愿相对比较强烈,针对这部分教师给予应用信息技术的培训,更多的是提供探索式,引导式的学习模式,当他们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技能操作后,为他们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鼓励教师进一步加强学习。
3.3 关于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问题
现在优秀教师评选,教学技能等比赛中,要求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否则不能参与一切评优,评职。这又迫使大部分教师为了使用而使用。再加上有的教师认为与传统教学相比不占优势,不利用多媒体教学一样能把课上得很好。他们即使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也是处于被动状态。
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反作用于意识,应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仅仅把教育局限于教室的观念有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底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用于指导和促进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让教师树立大众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的观念意识。信息技术能实现资源共享,更多的学习者能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年龄阶段进行自主学习,避免单一依靠教师传授教学模式的弊端。为此,给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恰当的目标,促使教师努力实现,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让教师从心里觉得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仅能获得奖励,还在应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技能,这与必须使用技术才能参与各项评优等规章制度相比,前者的自主性较强,是教师使用技术,就能得到奖励。而后者具有一定受动性,是教师想要得到奖励,必须使用技术。因此,可以从教师的内源性需求入手,根据教师对信息技术持有的态度,给相似水平或相似取向的教师设定相同的目标。同时注重教师的个体差异,改变教师观念的同时,加快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步伐。
3.4 关于师生关系的问题
传统师生关系在知识内容上主要靠教师单向传授,教师倾向于一种知识的权威。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学习的方式渠道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了,自然会影响到师生关系。在农村中小学,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更能观察彼此的面目表情,教师能近距离的观察特殊群体的行为表现,洞察对方的心理状态,进而引出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要注意的是,有些问题,比如说学生的心理问题,面对面的交流或许不是那么恰当,因为学生由于自卑心理不敢面对教师,对老师可能存在畏惧心理。此时,如果通过网络进行匿名信息交流,可以避免学生因害羞、自卑不能面对真实的自我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从心理层面上讲,虽然学生感觉更为自由,师生之间更趋于平等。更能体现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再者,学生信息技能的学习最初仍然靠教师的传授,虽然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但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再受时空限制,师生交流更加便捷。但是教师或者学生不能单纯凭借信息技术的便捷而忽视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必要性。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处理师生面临的各种问题。
3.5 关于学生发展与成绩之间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让大部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学生易于理解了。此时,有的教师会认为:或许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创造的过程会比直观更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学生会花更多的时间学习信息技术,成绩下降,影响升学率;评价标准多样化,不便于对学生的评价。关于学生发展与成绩之间的关系,只看到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发展是功利的,没有弄清学生发展与成绩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只会考试取得高分,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重要注重对学生人生观、知识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正确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思维、听觉思维、想象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发展好了能促使学习成绩的提高,二者之间没有矛盾之处,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好,使技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改革要根据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内源性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参与者的积极性,从参与者的角度出发,在“由上而下”的改革路线下,结合“由下而上”的学校成员的内源性需求,妥善处理我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大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力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教育也是如此,要发展,必然靠改革,改革自然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相信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
注释
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
我国启动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
我国即将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和试验项目。日前,农业部会同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批复了北京市大兴区等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这24个试验区将承担农村金融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七大主题改革试验任务。
其中北京市大兴区、河北省玉田县等6个试验区承担农村金融改革试验任务;上海市闵行区、浙江省温州市等4个试验区承担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任务;黑龙江省克山县、安徽省宿州市等6个试验区承担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试验任务;山西省朔州市、江苏省苏州市等4个试验区承担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试验任务;云南省开远市、陕西省吴起县等2个试验区承担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验任务;贵州省毕节试验区承担创新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验任务;安徽龙亢农场承担创新垦地合作发展模式改革试验任务。
农业部政法司司长张红宇称,24个试验区以县为主是出于风险可控的考虑。1987年开始,我国建立了30个农村改革试验区,涉及21个省市区160多个县级单位。围绕农村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试验区推出了20多个试验主题和上百个试验项目,为推动全局改革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为决策提供了参考。
据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宋洪远介绍,上一轮试验成功的经验为中央制定政策和法规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很多试验成功的做法都写进了相关政策和法规。如贵州湄潭的试验不仅写进1993年的文件,还写进了土地承包法;安徽太和的农村税费改革试验则为2000年制定全国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提供了借鉴;河南新乡粮食流通“稳购、压销、保量、放价”的改革试验,成为后来我国粮食生产改革的基本路径等。
数字
80.9%
继2006年、2008年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2011年度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三次同类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居民的收益感一直明显高于城镇居民。三次调查中,农村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有所上升的比例分别为69%、76.3%和80.9%,均高于城镇居民。
1∶1.01
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分别为55%和21%,城镇显著高于农村;2011年,这个比例分别增至89%和97%,农村反超城镇。城乡居民孕产妇死亡率城乡之比由2005年的1∶2.15缩小为2010年的1∶1.01。农村住院分娩率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异由2003年的34个百分点下降到2010年的2个百分点。
1696个
据银监会网站透露,截至2011年底,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从工作启动时的2945个减少到1696个,实现乡镇机构和服务双覆盖的省份(含计划单列市)从工作启动时的9个增加到24个。
499.64亿元
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在1月12日召开的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说,2011年全年烟农总收入499.64亿元,同比增长30.8%;户均烟农收入3.6万元,同比增长24.57%。
在我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时,我们迎来了党的*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这次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以农村改革发展为主题而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了《决定》,是近年来中央文件特别是中央全会文件中涉及民政工作较多的一个重要文件。鸠江区作为芜湖市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区、又有农村;作为一名民政局长,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届三中全会精神时,我认为要注意把握三个方面的环节:
一是要把学习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深入学习党的*大精神结合起来。紧密联系我区的实际,进一步提高全区对“三农”工作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对全区农村改革发展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认识,对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的认识,对农村改革发展重要举措和重点工作的认识,对党管农村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在提高推进城乡一体化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
二是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认真学习落实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机起来,作为我区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民政系统要树立城乡民政对象公平对待、城乡民政工作统筹指导、城乡民政事业协调发展的思想和理念。鼓励先进街道率先实现民政工作和民政事业统筹发展,帮助与支持欠先进街道逐步做到民政工作和民政事业统筹发展;在民政工作一些领域率先实现城乡并轨进而带动和促进所有民政工作和民政事业城乡并轨。对于那些条件已经具备或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一定要积极去做;对于那些条件尚不具备、一时难以做到的事情,要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做到在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职责上迈出新的步伐。在统筹城乡民政工作,推动城乡民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上做得更好。
三是要把理论学习和区情紧密结合起来,把民政工作放到建设和谐鸠江这一战略任务中来思考,来部署,放到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一根本要求中来探索。认清民政工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肩负的历史责任,把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给民政工作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在服务大局,推动大局上做出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