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光伏的发展历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尚德 财务危机 形成原因
2013年5月14日,“第七届(2013)国际太阳能产业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览会”如期在上海举行。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开曼注册,NYSE,纽交所股票代码:STP)创始人、现任执行董事施正荣先生出席会议,代表亚洲光伏协会(APVIA)作了名为“光伏梦之路”的主题演讲。他首次公开承认了自己的不足:“我辜负了大家的期望,没能把尚德做成百年老店,尚德的破产重整,使人民对光伏行业以及我个人都产生了质疑,为此给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我表示非常遗憾。”是什么使得“光伏教父”、“中国首富”褪去曾经的意气风发而作出上述致歉?回顾尚德的发展历程,探索其危机的一步步形成,也许能找到答案。
一、尚德发展历程及其财务危机发生过程
1.尚德发展历程。2001年,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Martin Green)的施正荣怀揣40万美元以及自己在光伏领域的技术与经验,携妻儿从澳大利亚回国,在取得了无锡市政府的支持后,创办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尚德”),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光伏系统工程,光伏应用产品的研究、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2002年,无锡尚德第一条10兆瓦(MW)生产线正式投产,随后30兆瓦、60兆瓦生产线相继投产。2005年,公司在纽交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①,成为首个在纽约股票交易市场成功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施正荣也以23亿美元身价成为当年的中国首富。2006年,尚德以270兆瓦的产能使其从2005年的全球第太阳能电池制造商上升至第四位。2009年,其产能达到1吉瓦(GW)。从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尚德的出货量超过美国同行,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生产商。到2011年,其产能成功达到2吉瓦。尚德自2005年到2011年,其营业收入、员工数量及产能的变化,反映了其迅猛的发展速度。
2.尚德危机的爆发。从2010年开始,发展势头良好的光伏产业似乎出现了下滑的预兆。伴随着上游原料的持续走高,欧洲光伏补贴政策纷纷下调,加上美国开始对中国出口的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一直一路向前疾驰的尚德似乎也走到了需要爬坡的阶段。祸不单行,2012年7月30日,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可能遭受环球太阳能基金管理公司(Global Solar Fund,S.C.A,Sicar,GSF)潜在反担保欺诈的公告,加剧了尚德的信任危机,7月31日,其股票价格下跌14.55%,次日再跌10.62%。Maxim Group分析师给予尚德“卖出”评级,目标由0.5美元下调至0美元②。8月15日,尚德公告宣布更换首席执行官(CEO),施正荣卸任,由此前一直担任尚德首席财务官(CFO)的金纬将接任。但长达半年的大刀阔斧改革似乎并没有使尚德走出阴霾。2013年3月,5.14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到期,尚德无力偿还。3月20日,经中国银行等八家银行债权人的申请,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进行重整。
二、内部原因:屡次决策失误及信任危机
(一)决策失误及信任危机
1.预测失误,重金终止采购合同。2006年,尚德与美国MEMC Electronic Meterials,Inc(全球十大硅材料供应商之一)签订了一项期限10年、金额达60多亿美元的硅材料采购合同。双方约定,MEMC将在未来10年,即2007年至2016年内向尚德提供价值50亿美元至60亿美元的太阳能级硅片,而尚德将向MEMC提供资金资助,用于扩大MEMC的产能,以保证其对尚德的稳定供应能力。为何当时施正荣不顾众人反对硬要签署这样一项采购合同呢?在光伏产业链中,上游为晶体硅原料和硅棒、硅锭及硅片的生产,中游为光伏电池及光伏组件,下游则为一系列光伏系统应用产品。从2002年开始,伴随着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市场供不应求,作为光伏产品原材料的晶体硅价格也一路攀升。有资料显示,2005年,国内多晶硅价格为66美元/千克,到2006年第四季度突破300美元/千克,而到2008年更是创出500美元/千克的新高,硅片价格也上涨到80美元/片。因此,当时“拥硅为王”的说法并不夸张。也因为此,施正荣为确保在未来的10年时间内,原材料的供应不会成为其产能发展的制约因素,排除众议,签订了该长期合同。可谁知,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终端需求下降,加上国内生产多晶硅的企业增加,供过于求,使得2008年下半年多晶硅的价格一路急转直下,到2011年时,其价格只有50美元/千克,硅片跌至3美元/片。尚德不得不终止与MEMC的合同,放弃一笔5 300万美元的预付账款,并在2011年7月到2012年4月间分期等额向MEMC支付另外的6 700万美元,同时冲销一笔2006年发行总计约9 200万美元的未摊销认股权证,共计2.12亿美元。而这离合同签订不过4年时间。
2.市场把握失误,薄膜晶硅摇摆不定。非晶硅薄膜电池与晶硅电池两者各有长短。晶硅电池污染高,转换效率较高,灵活性低,适合人口密集、耕地少地价贵的地方使用;而薄膜电池的污染低,转换效率目前较低,价钱低,但灵活性高,适合大面积地区使用。施正荣在2006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薄膜太阳能电池将是尚德未来的方向。一方面在碲化镉薄膜电池①项目上投入上亿美元进行研发,另一方面投资6 000万美元于上海漕河泾项目,建成薄膜研发中心和生产工厂。2007年5月,尚德宣布将投资3亿美元发展薄膜电池,但直到2009年,其产量只有20兆瓦。金融危机后,伴随着晶体硅的价格猛降,相对于薄膜电池成本更低,非晶硅薄膜电池难有成本竞争优势,施正荣不得已关闭了位于上海的薄膜电池生产线,改为晶硅电池生产线,这一转向导致了尚德数千万美元的当季非现金亏损。而在薄膜电池研究方面,也因成效不佳,导致研发投入石沉大海。前后损失数亿美元。
3.接二连三发生信任危机。2011年5月4日,施正荣家族信托D&M科技收购了一家在青海注册的多晶硅材料制造商亚洲硅业的91.3%股权,成为尚德的关联方。而在这之前,尚德向亚洲硅业提供了约15亿美元的无条件支付合约、近8 240万美元预付款和1 000万美元无息贷款。通过采购大单、垫付款项、主导融资等方式,作为亚洲硅业的唯一客户,对亚洲硅业进行持续不断的利益输送。2012年7月30日,尚德可能遭到GSF反担保欺诈的公告。2010年,GSF由尚德作担保从国家开发银行获得5.5亿欧元贷款,GSF的母公司GSF Capital Pte. Ltd提供账面价值为5.6亿欧元的德国债券,为尚德反担保。之后的调查却发现,这笔价值5.6亿欧元的德国债券“有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施正荣对此表示非常失望。但进一步调查表明,GSF的实际控制人正是施正荣本人,施正荣说本人对此操作毫不知情,显得有些牵强,而外界对施正荣的质疑也愈演愈烈。
(二)决策失误及信任危机导致的经营风险
管理上的失误及不断的扩张,影响了尚德的盈利水平,使得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2011年,尚德的销售额达到31.466亿美元,比2010年的29.019亿美元增长了约8%,然而,其毛利却只有3.866亿美元,相对于2010年的5.431亿美元下降了30%;而销售毛利率自2009年开始也一直呈下降趋势,到2011年,已由2009年的21%下降到12%。2011年,由于尚德的经营费用大幅度提高(其中包括因终止与MEMC合同而支付的大额款项以及商誉减值2.81亿美元),使得其息税前利润变为-9.152亿美元,导致其资产报酬率由2007年的8.9%下降到2011年的 -20%。与此同时,其营业费用率和销售成本率却一直呈上升趋势。尚德的营业费用率由2007年的7%上升到2011年的33%,销售成本率也由2007年的79%增长到2011年的88%。如果说2007年每100美元收入中,成本占了79美元,到了2011年该数字则上升到88美元,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尚德的市场主要在国外,出口额占了其销售额的绝大部分,因此汇率的变动也对其经营效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7.29。随着人民币升值,到了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下降到6.29。这意味着企业利润将进一步压缩,经营风险提升。而事实也正是如此,2011年,尚德的汇兑损失约为4 670万美元,2011年约为3 820万美元。
(三)决策失误及信任危机导致的财务风险
企业通过负债经营可以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但是如果公司负债经营比例过高,则很有可能带来财务风险,从而引起财务危机。企业的负债资金可分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分别对应短期负债风险及长期负债风险。本文用资本负债率及已获利息倍数来衡量尚德的长期负债风险。
从2007年到2011年,尚德的资产负债率由50%上升到80%;2012年其面临的负债偿还压力更高。如果GSF反担保案欺诈坐实,则尚德很可能要为这5.6亿欧元买单;另外,2013年3月,还有一笔价值5.14亿美元的可转换债。事实也证明尚德对这笔5.14亿美元的可转换债无力偿还,因此最终引发了破产重组。而尚德的短期负债风险水平则可以通过其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指标加以反映。尚德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自2007年到2011年几乎都呈下降趋势,到2011年分别为0.8、0.61、0.27,都不到1,表明该公司的资产流动性低,不能偿还短期负债的风险也比较高。综合尚德的短期负债风险和长期负债风险,两者存在较高的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将无法承担过高的债务负担,最终只能走向破产重组或清算的道路。
三、外部原因:金融危机以及欧美“双反”
(一)金融危机对其造成的影响
1.对其市场的影响。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和欧洲债权危机的影响,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呈下降趋势,这给市场尤其在海外的中国光伏行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市场的萎靡使得订单减少。2012年,尚德预期出货量为2.0吉瓦至2.5吉瓦,随后调整为1.8吉瓦至2.0吉瓦,到了第三季度,进一步下调为1.7吉瓦至1.8吉瓦。市场需求下降的同时使得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等原材料价格下降,一方面使得尚德之前与MEMC签订的长期采购合同优势不再,另一方面也间接对非晶硅薄膜电池的研发及生产造成了影响,而尚德又在非晶硅薄膜电池方面投入了不少人力资金成本,因此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多晶硅价格的下降使得光伏发电成本降低,而整个行业的利润也跟着降低,且目前硅材料下降幅度低于成品价格下降幅度,企业的毛利也就相应降低。另外,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也使得欧洲各国纷纷下调光伏补贴力度。光伏产业作为新兴行业,发电成本比较昂贵,之所以能得到高速发展,政府在相关方面的补贴及扶持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一旦补贴力度减弱或撤销,对整个行业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尚德目前的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2010年欧洲市场占其市场总量的66%,2011年此数据虽然下降,但仍占据一半以上的比例。而在欧洲又主要以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市场为主。2010年7月和10月,德国两次下调了光伏发电上网补贴,累计下调补贴额度达到了16%;2011年7月,根据安装量的不同又依次削减补贴力度,最大削减幅度达到15%;意大利工业部和环境部在2011年5月也签署并批准了新的太阳能补贴法案,新法案规定对太阳能发电的补贴将持续到2013年,但补贴比例会逐渐降低。2011年,尚德在德国和意大利的销售收入分别占其总收入的20%和4.8%,补贴力度的下调,加剧了尚德在当地的竞争压力,使得目标市场对尚德产品需求量下降,由此导致收入下降。
2.对其财务状况造成的影响。全球经济的低迷使得融资更加困难,投资者的投资热情骤减,而尚德股票一直低迷,使得其在纽交所的融资能力不断下降,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放款额度又进一步收缩,使得融资难度更大;而公司运营又需要大笔的资金,客户信用额度的提升以及支付给硅晶片供应商预付款的增加,即将到期的可转换债,还有各种经营费用和研发费用的开支都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和费用,使得尚德资金链吃紧。企业一方面找不到融资的渠道,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到手的订单也并非十拿九稳,经济形式的持续恶化,可能会使客户资金链恶化,导致较大面积的毁约,或者货款无法及时回收,加大坏账比例。而金融危机后,硅材料价格下跌,使得2011年第三季度存货跌价准备达到了2 020万美元,2012年第二季度毛损率存货减值准备为7 600万美元,这也影响了尚德的现金流量;加之美元汇率的深度下跌,并影响欧元大幅度贬值,使得尚德的外汇汇兑损失加剧。2011年,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4.924亿美元,比2010年的8.725亿美元下降了43.5%。
(二)欧美“双反”①对其的影响
2013年6月4日,已经身处寒冬的中国光伏企业又遭受暴雪天气,虽然此前中欧之间进行了多次协商谈判,但事实未尽如人意,欧盟依然宣布了11.8%的临时反倾销税,2个月后,税率升至47.6%。据人民网报道,这给我国造成超过3 500亿元的产值损失,超过2 000亿元的不良贷款和超过50万人的直接失业。早在欧盟之前的2011年10月19日,德国光伏公司Solar World 美国分公司及其他6家美国公司就匿名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调查申请,要求对中国75家光伏企业出口到美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2013年3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中国光伏反补贴初裁结果:税率为2.9%~4.73%。其中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光伏反补贴税率为2.9%。2012年12月7日,美国作出终裁,认定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实质性损害了美国相关产业,并于2012年10月裁定,对中国产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以及14.78%~1597%的反补贴税,这给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造成巨大的冲击。 尚德2012年第一季度列示了1 920万美元的美国双反损失,占其营业收入的4.7%,其中包括针对美国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准备金1 800万美元,整个企业的发展更加艰难。
综上所述,尚德财务困境的形成非一朝一日,内外交困产生的财务危机,值得引起众多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深思。有专家认为,企业并非越大越强,在各种补贴、优惠政策等外部环境刺激下,忽略危机往往是最危险的。因此,必要的危机感才是企业常备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蒲俊.尚德被欺诈案疑云[J].香港:新世纪,2012(33).
[2] 田林,荣宗骁.尚德反担保骗局调查[J].香港:新世纪,2012(45).
[3] 青.尚德生死劫,施正荣是科学家,却不是出色的CEO[J].深圳:经理人,2013(1).
[4] 谢丹,陈荷,石晓霞.谁在掏空尚德[J].北京:时代经贸,2012(11).
[5] 凌捷.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走向及战略选择――基于美国对华光伏“双反”调查的思考[J].南宁:改革与战略,2012(6).
[关键词]光伏技术专业;技能竞赛;教学改革
在光伏产业逐渐发展发达的今天,在各类高校开展的光伏专业课堂也越来越多。学校在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时,也应当设立健全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教学设施,完成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同时,由于整体的光伏技术还没有发展完善,研发工作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教学缺乏实践经验,理论知识也不是十分健全,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很难。由此可见,对光伏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还需要很长的发展历程。
一、光伏专业技能竞赛发展现状
光伏技术专业能够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因此学校十分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很多学校都是将专业技能竞赛和学习结合起来,发挥专业竞赛的良好作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校的专业课程竞赛可以先在班级大致分组,然后进行初赛,初赛筛选后剩下的学生进入到第二轮比赛,在比赛中必须注重实际应用和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比赛,学生的基本知识都得到了检验,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拓展和提高。在期末总决赛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展示最终的成绩,对相关学生给予奖励。为了激发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竞赛、在学校竞赛,层层筛选,为最后在省市级比赛中选拔顶级选手。引导学生朝着目标方向努力最终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二、光伏技术专业技能竞赛和教学改革的结合策略
光伏产业技能大赛能有效促进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并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必须具备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注意在建立竞争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思考竞赛中的疑难问题,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也应该意识到专业学习不能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是通过对书本内容的研究来拓展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及时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可以就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专业成长联系起来进行问题的解决和能力的提升。其次,参加比赛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通过参与专业技能竞赛,学生锻炼了应用能力,专业学习变得更加具体,而不再是空谈,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一个基本的目标定位,以适应未来行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应该提供竞赛中良好的教学设施,方便竞争操作练习,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竞赛。在光伏竞争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政府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管理部门,提供给学校光伏专业发展响应相应的教学设备,支持专业技能竞赛与光伏一体化教学改革。其次,学校要加学生专业课程的开发程度,提供专业设备配置的光伏专业基础课程,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学习。最后,提高筹备工作的竞争实践,满足学生的实际问题,及时解决,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通过竞赛活动促进学生进步之间的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总而言之,发展光伏竞赛的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为当前较为薄弱的光伏教学发展提供依据。
三、光伏技术专业技能竞赛和教学改革的结合意义
光伏产业技术的发展,不仅对当前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也是对新技术领域的探索。从技术不成熟、设备不丰富的光伏专业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因此,培养优秀的光伏专业精英就显得十分必要。将光伏专业竞赛和教学改革相融合,更好发挥技能竞赛的优势,将其应用在学生的专业培养中。更好的提高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范围,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增强,进而满足国家整体发展的技术需求。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的结合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竞争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和应用能力。虽然目前一些专业的发展和教学经验非常薄弱,教学发展也遇到了许多难题。为了使教学更加深入的实施,学校可以在教学中挖掘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便更好地参与专业技能的竞争。从宏观上看,促进光伏专业技能教学的改革与完善。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学生获得更多的技术经验知识,在专业技能领域将更加突出,进而发展成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推动这一领域的优势发展。国内光伏技术的发展,有非常广阔的行业前景。由于光伏技术产业涉及多个方面,可以提供大量的发展项目,如电力,太阳能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能源短缺、电力短缺的问题。当前的光伏技术推动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显示了光伏技术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当前全球资源正在大量挖掘的背景下,各国希望找到更持久的性能,更好的能源质量,而不是石油、煤炭和其他有限的化石能源开采。作为典型的光伏技术产业发展的太阳能产品,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李文宇,李爱国.以职业技能竞赛促进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6(8):92.
[2]叶静洪.光伏技术专业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相融合的实践研究[J].教师,2016(30):107-108.
风能是环保能源,新疆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开发和利用是关键。新疆风能公司是我国最早的风能企业之一,为了了解新疆风能的开发利用情况,记者对新疆风能公司董事长高忠进行了专访。
为人类奉献白云蓝天
《财经界》:据介绍,贵公司是我国最早的风电企业,首先我们想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高忠:20年前,风能公司秉承着“为人类奉献白云蓝天,为未来留下更多资源”的企业使命,开始了新疆风电事业的探索开发。1989年,风能公司利用丹麦政府赠款300万美元,引进13台150KW风机,建成了当时中国也是亚洲最大的风电场――达坂城风电一场,总装机容量达2050千瓦。开启了中国风电规模化发展的先河,为风电规模化、商业化开发提供了示范。
2002年,我们利用德国政府511万欧元赠款,自治区财政配套2400万元,在全疆建了34个太阳能发电站,主要是解决南北疆边远偏僻村落的生活用电问题。该项目为非盈利项目。尽管每个电站规模不大,但这是风能公司在光伏太阳能发电方面又先行了一步,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风能公司尽管规模不大,但不谦虚地讲,我们承担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得优秀的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风电专业技术人才,被称为中国风电 “人才的摇篮”,为我国风力发电事业的腾飞做出了突出贡献。
《财经界》:我国风电开发之初,风电技术落后,风机设备全部依赖进口,风电开发成本居高不下。为改变中国不能生产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历史,贵公司做出了突出贡献,请问你们具体是怎么做的?
高忠:为降低项目建设成本,推进风电商业化开发,1996年,风能公司利用德国政府“黄金计划”援助的380万美元,购买了德国3个厂家的8台风机,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研究创新,学习到了世界最先进的风机技术,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1997年,风能公司发起成立了新风科工贸公司,专门从事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发、设计、制造与安装调试。同年承接国家科技部600千瓦国产化风机研制任务,并于2000年生产出国产化率超过96%的10台风机,安装在达坂城风电一场试运行,一举填补国内空白,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支持风机制造业务的发展,风能公司于2001年3月对新风科工贸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成立了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风科技经过近十年的发展,2007年成为中国第一家在深圳中小板成功上市的风电制造企业,现已发展成全球排名第五、国内排名第二的国际知名的风机制造商。
八项第一与发展瓶颈
《财经界》:作为中国风力发电的先行者,贵公司在风电领域创造了全国八项第一,请问这八项第一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高忠:一是建成了国内第一家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场――达坂城风电一场;二是第一家引进国外单机容量150KW风力发电机;三是第一家引进国外600千瓦风力发电机制造技术;四是第一家在国内首次总装、检验、安装600千瓦国产化风力发电机;五是向全国输送了第一批风能科技人才;六是建立了第一家国家级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七是打造出中国风机总装的龙头企业――金风科技;八是培育了风机吊装全国第一企业――鑫风公司。
《财经界》:贵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了哪些困难?
高忠:目前我们的装机容量加上正在上的五期项目,总容量不到10万KW,主要原因,一是立项难,二是融资难。因为风电项目的起步价太高,而且是属于资金密集型的。作为地方中小企业的融资和担保渠道很有限。不同于近3年央企他们不缺资金。三是上网难。我们的风电,需要上国家电网,这是我们发展的一个瓶颈,非常难。
目前国资委提出的“双轮驱动”非常好,在引进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加快地方企业的发展速度。
为新疆发展提供新动力
《财经界》:“十一五”就要过去了,对“十二五”、 对下一步发展,您有何设想?
高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对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提出了非常振奋人心的战略目标和具体措施。听了以后,学了以后,很感慨,也很振奋。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5月20日,自治区国资委召开了直接监管企业负责人会议,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打造11个地方企业集团公司,风能公司也被列入其中。
会后我们班子多次召开会议,按照国资委的总体要求,对风能公司“十二五”规划重新进行修订和编制。
“十二五”期间,总的发展规划分为六大块:
第一,风力发电。这是我的主业,“十二五”期间,风力规模总装机容量达到120万KW。
当前风能公司正在进行五期扩建项目,装机容量49.25兆瓦,建成后将每年新增风电收入6000万元。“十二五”期间,风能公司初步规划投资120亿元,新增风电装机120万千瓦,光伏发电30万千瓦。其中,在达坂城新增风电40万千瓦,光伏发电10万千瓦;在新疆哈密新增风电30万千瓦,光伏发电20万千瓦;阿勒泰地区新增风电30万千瓦,其他风能资源丰富新增风电20万千瓦。力争在“十二五”未,风能公司每年新增发电达36亿千瓦时,发电收入18亿元,预计每年节约标煤12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29.4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37万吨(按脱硫机组计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第二,开发风光互补的光伏项目。利用现有国家对光伏发电项目的支持力度,在现有34个光伏电站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哈密地区和达坂城地区的太阳能资源,开发风光互补的光伏项目30万KW。
总共在“十二五”期间,使风能公司的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达到150万KW。
第三,围绕风力发电做大作强风电运行维护运输安装。这一块的潜力非常大。截至7月底,我们已经拿到订单2.6亿。正在创造条件上创业板。
第四,利用风能公司风电技术研发、设计咨询资质,组建风电规划设计院。目前,风电技术服务公司运行现状非常好,人数少,承接的咨询规划科研项目,基本覆盖到全国各个风电场的前期工作,产生的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
第五,做投资。虽然风能公司主业规模不大,但近几年我们在培育公司投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我们每年仅投资收益逐年以高于30%的速度增长,净利润2007年1.8亿元,2008年2.3亿元,2009年3.39亿元。投资收益占主业收益的97%还多。
所以,“十二五”期间,在集团公司的框架下,组建投资项目发展部(分公司)。同时,加大对投资公司的管控力度。
跨入新能源领域
农民出身的倪开禄并不忌讳自己原来的“农”字身份,他认为后来结缘于新能源领域与其在农村工作中养成的果敢坚毅性格和高起点做事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关联,并且这种思维成为其后来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不断创新转型的动力源。
2003年,对传统行业试手多年看不到发展空间的倪开禄,拿着500万元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开始了其光伏产业的启程之旅,尽管其资金与同期入行的其他大手笔企业无法比肩。倪开禄最初将切入点放在了市场上。他当时分析认为,超日虽抓住了入行的最佳时期,但整个行业的竞争已非常激烈,光伏的产业链很长,前面有晶体硅制造业,中间有太阳能电池片,后面有太阳能设备商,定位在太阳能电池片的组件加工上比较稳妥,板块虽小但最贴近市场,开发前景很大。接下来,倪开禄用了两个“拳头”即人品和产品来打市场,“诚信平等的优秀人品、可靠完美的一流产品”被喻为当时的市场利器。
倪开禄在扩大市场过程中还用了一个绝招,就是借力。“当时资金不多、资源也有限,有些事情不是要等到资本完全积累好后再去做,借势可以达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倪开禄说道。2004年,倪开禄入股晶奥太阳能并成立合资公司进军太阳能电池市场,向产业链的上游进行拓展,取得了绝佳的市场效益。这一战略合作使超日太阳能借助晶奥不仅解决了电池组件所需最重要部件硅片的来源问题,所持股份在晶奥上市后又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现金收益。
随着产业链的拉长,资金的紧缺问题成了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及亟需破解的难题。倪开禄通过对全球市场认真分析决定上市融资,并把上市的落脚点圈定在了国内。2010年10月18日,超日太阳能终于登陆深圳交易所A股成功上市。上市解决了资金难题的倪开禄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了产业链的扩张和产能的提升上。他有一个观点:企业不求最大,但求效益最大化。具体到产业链的整合,从整个行业的最上游——多晶硅开始,然后覆盖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每个环节都自己做,产品质量的控制就得到了保障。而且,每个环节都贡献毛利。最主要一点,还能消化自己的产品。
在倪开禄看来,太阳能光伏产业已经处于高度竞争行业,中小型组件生产企业只有通过迅速做大产能规模,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并努力跨入具有明显规模优势的第一梯队企业行列,才能够长期分享行业的持续成长。在上市之后的一年多,倪开禄在洛阳、九江等地频频出手,大手笔地向上游扩张。银电光伏、赛阳硅业、卫雪太阳能等光伏产业的中上游企业均被其一一收入囊中。目前,超日太阳能已经实现了从上游多晶硅,到中游硅锭至电池片,再到下游组件及太阳能电站的全产业链布局。
自此,超日太阳能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有数据显示,2006年,超日太阳能的销售额达到了2个亿,2008年实现销售额12个亿,2010年销售额突破了26个亿。
深耕电站市场
近几年,光伏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引来各方追捧直接导致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的获利空间大幅收窄,光伏“蓝海”向“红海”的发展在加速演变。其实,早在前几年国内光伏产业遍地开花的时候,倪开禄就开始为模式转型谋划了。“我们一直把重点放在市场上,市场这块从来没有松懈过。经历过2005年和2008年的行业调整,我在市场方面重新做了调整和布局,坚持走多元化的方向。”倪开禄说。
在全产业链的布局过程中,倪开禄找到了一种扩大产能的全新业务模式,就是进入电站市场。他说,“去年我们和合作伙伴一起在海外市场做电站,我们主要以组件产品作为电站投入,然后由合作伙伴完成电站。这种全新的业务模式发展得非常好,可以说这种模式是走在行业前端的,所以这次碰到行业低谷,对我们影响不是很大。未来逐步深入到电站领域,最终自己完成整个电站项目,逐步实现由产品生产商向资源整合服务商的角色转变。这样一来能通过做电站消化自己的产品,拉长现有的产业链,二来又能增加综合毛利率,最终增强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去年以来,超日太阳能电站业务动作不断。2011年6月18日,其投资建设的“上海超日(洛阳)自建侧并网光伏电站项目”正式建成并已经开始并网运行。今年4月,超日太阳能出资9000万元与天华阳光合作开发国内的光伏电站建设项目启动。超日太阳能通过其全资子公司香港超日出资1000万美元在美国成立全资子公司,意在开拓美国市场。据了解,目前电站业务已占到超日太阳能整个业务的70%,由国外市场为主向国内外市场并举的方向推进,预计本年度国内电站将做到150兆瓦,国外市场300兆瓦。目前,倪开禄已初步完成了在德国、巴西、美国、日本及中国等主流光伏市场的布点。
对于国内光伏产业目前步入低谷状态,倪开禄认为有多方面的因素。他分析说:就行业而言,由于多晶硅利润巨大,海外市场的需求助推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快速膨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把光伏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全球多晶硅产量20万吨中中国生产近9万吨,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国内外光伏产业爆炸式发展引发了全球多晶硅原料紧缺,导致国内硅生产投资趋于疯狂。全球光伏产品价格连续下跌,引起了负面连锁反应。就国际经营环境而言,欧债危机及欧美“反倾销”诉讼给国内企业带来严重打击,将中国光伏太阳能产业拖入了低谷。
倪开禄对目前行业出现的危机表现出了冷静的自信。他说:“我出口到欧美的组件产品价格要高于当地同类产品的价格,不存在低价倾销,针对欧美对中国的‘倾销’政策,我们单独或伙同国内企业进行申诉。其次,我们由于及早布局电站板块,进入欧美是以投资商的角色进入的,而不是电池片生产商,影响相对有限。若目前欧盟对中国产品正在调查的‘倾销’政策最终出台,我们会采取当地投资设厂等曲线进入的方式加以应对。”倪开禄目前重点抓几件事,一是对去年规划在保加利亚建厂的项目加速推进,争取9个月后正式投产。二是,抓住欧盟9个月的政策调查期按照国外电站项目合同将所需组件快速出口欧洲。三是利用国家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机遇稳步推进在国内电站市场的布局。
倪开禄认为,针对欧盟目前进行的反倾销调查以双方最终谈判解决为上策,也符合国际化的低碳发展潮流,否则会对中欧及国际新能源产业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而在国内光伏电站市场方面,国家主管部门宜尽快出台政策以引导行业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同时及早完善好光伏发电入网的配套政策。
注重企业竞争力提升
说到这些年推进超日太阳能业绩不断攀升的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倪开禄认为人才和技术比较关键,而且形成了超日太阳能自身的特色。
对于民企面临的“好的人才进不来,进来后留不住”这个老大难问题,倪开禄给出了两个字“分享”,他接着说,“我愿与员工分享成功,我们企业有个特点就是公司里的人才都是我们自己培养的,没有高薪聘请的。我们通过一整套人才激励机制和内部成功共享机制把人才牢牢吸引在公司里。”让每个人成为股东、成为投资者是倪开禄留住人才的秘诀之一。倪开禄做“反向资本运作”项目的时候,带着团队一起做并让员工投资参股,随着超日太阳能自身的发展和项目的盈利,跟着他的员工们自然得到了丰厚的收益。倪开禄还注重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他2006年率先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从科学的角度对人才实施有效的规划、管理。
记者了解到,超日太阳能目前已实现电池片转换率超20%。倪开禄解释说,电池片的转换率直接关系着光伏企业的技术能力和效益,目前晶硅电池片的转换率一般在18%以下,若能达到20%已非常了不起了,哪家企业提前做出来便能在技术上领跑。我们申请的是科技部的863项目,和中科院、上海交大等四家单位组成了协同合作联盟,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不久将实现。
2011年,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中国经济也疲态尽显:CPI居高不下,股市重回10年之前,各地企业老板“跑路”传闻不断,连“万年不跌”的楼市也在政策的打压之下增长乏力。复杂的经济形势,更是让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2以“稳”字当头。
经济整体增长势头趋缓,使得对外部环境反应相对敏感的新能源波动的更加明显:2011年,中国风电市场告别了过去5年的狂飙式增长,尽管绝对增长量依然保持了全球第一,但2011年全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仅为1000万千瓦左右,与去年1600多万千瓦相比,出现了大幅下滑。
太阳能光伏领域也同样没有幸免。国际市场上,美国一大批光伏企业相继破产倒闭,欧洲光伏产品需求量巨幅下跌,一向“两头在外”、对国外市场严重依赖的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几乎全线亏损,光伏业的寒冬来势汹汹。
在如此下行通道背景之下,新能源领域并非没有亮点,一批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此时却强势崛起,上演了一幕新能源领域逆势增长的精彩好戏。
精功科技、汉能硅基、吉阳新能、裕华光伏、远景能源、正海磁材……这些听起来比较生疏的企业,或逆市扩张,或成功踏入资本市场,或实现了业绩的大幅增长,它们凭借个性化的产品优势,似乎并没有感受到这个对大多数新能源从业者而言显得格外寒冷的冬天。
覆巢之下亦有完卵
对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来说,尽管同样身处新能源阵营,但他现在并没有尚德老总施正荣那样的烦恼。
施正荣的尚德正经历着行业调整带来的巨大冲击,利润大幅下滑,企业被破产倒闭等各种流言困扰。尚德的股价也从最高时的90美元,一路狂跌到现在的2美元左右,跌幅高达97%。
“新能源现在的状况有多糟糕,看看他们股市的表现就知道了。”作为新力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主任,王勉的话或者代表了绝大部分人的感受。
但是,事情并非那么绝对。
正当施正荣们忧心忡忡之时,美好生活对于曹仁贤来说,才刚刚开始。
尽管大半年以来A股市场持续低迷,但在11月2日成功登陆创业板的阳光电源,依然劲头十足,其高达30.5元的发行价,足以让曹仁贤迅速地成为亿万富翁。
而对阳光电源来说,通过上市筹集到的资金,可以让它年产100万千瓦的太阳能光伏逆变器项目成功上马,公司前景依然一片“阳光灿烂”。
在太阳能光伏的产业链上,同样可以穿着棉袄舒服过冬的还有浙江精功科技。这家曾在建材机械、纺织机械等传统业务领域占优的设备企业,从2005年起,开始发展多晶硅材料至切片环节之间的光伏装备。
2007年该公司多晶硅铸锭炉推向市场,2008年即成为主流厂商之一,到2011年太阳能光伏装备收入已经占到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64.28%。
2011年,在欧洲各国补贴降低,全球光伏市场疲软的情况下,精功科技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193.39%,净利润3.3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462.16%。
该公司预计,2011年全年净利润增长幅度在350%至372%之间,预计实现净利润4.1亿元人民币。该公司称,在光伏行业低迷背景下,保持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能光伏装备的销售同比增长所致。”
当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上的这些企业在低迷的市场中掀起波澜时,风电领域中的一些企业也同样在逆市中实现了快速扩张,比如位于江苏省江阴市的远景能源。
这家建立于2006年“小企业”,主要市场定位为三类风区,成功避开了与一线龙头风机企业的正面竞争,近年来在不声不响之间,已经悄然爬到了国内风机生产商的第一梯队,2009年公司完成销售收入10亿元人民币,而根据业内人士分析,2011年其销售额将实现平稳发展,达到20多亿元。
“壁垒”求赢
万事皆有因由,所以在行业处于低潮的时期,可以“逆势而上”的企业并不是运气使然,其必定有各自的竞争优势。
“无论这种优势是什么,技术、经验、或是政策,甚至是产业链中某些独有的资质,都会成为他们的壁垒。而这种进入壁垒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减少所在领域的竞争。所以这类企业的处境就会相对较好。这完全符合经济学规律。”北极光创投合伙人杨磊向《能源》杂志解读在寒冬中逆市上升企业的成功秘诀。
对于营造“壁垒”,精功科技显然是成功者。2008年之前,国内多晶硅铸造炉市场一直被美国GT SOLAR等国外公司垄断。而价格高,售后服务没有保证则一直困扰着国内的多晶硅厂商。
精功科技介入这一行业,正是看准了国外厂商的这一短板,构建了自己在价格与服务优势上的“壁垒”。正是凭借这一优势,在这个行业的冬天里,精功科技让众多投资者趋之若鹜:从7月4日到9月30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有多达14批的投资机构被吸引而至,“蜂拥”调研。
“在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的不少环节上,很多设备国内企业更倾向于进口。而在这种调整期,由于生存考虑,下游厂商去更主动去尝试国内的一些替代产品,因为降低成本是它现在最重要的目标。这将有力地推动国产设备企业的发展。“杨磊也解释了另外一层原因。
壁垒形式万千,需要使用者依情况而定。所以,在风电行业的江苏远景能源选择了一道高高的“质量壁垒”隔绝了和同行的同质化竞争,也抵御了冬天的严寒。
由于国内风电产能扩张迅猛,导致了事故频频: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至2011年4月,烧毁或倒塌机组16台;叶片因材料不合格,成批更换报废;机组不具备低电压穿越功能,发生数百台机组脱网事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直坚持独立研发,拒绝购买图纸来进行拼装的远景能源成为了市场的宠儿,尽管其价格高出同行,但是充满适应力的“定制“方式,以及高质量的保证,让客户依然络绎不绝。
“我一直认为什么事情不要扎堆,如果大家都去扎堆的话,一定很快造成产能过剩,后果不言而喻。作为新能源产业重要推动力力量的政府,一定不要任何东西热了就都去做,一定要有差异化思维,考虑扶植有能力建立壁垒的技术性企业。”杨磊强调道。
因此,构建壁垒,寻求差异化竞争成为在这个行业冬天里胜出者的共同特征。也正是由于企业领悟到了这点,他们才在行业中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让壁垒成为了抵御严寒的最好屏障。
政策依旧为王
“就目前而言,政府的支持对光伏而言依然至关重要。而在光伏的主要市场欧洲,由于持续的债务危机,导致了政府对新能源扶持力度的减弱,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大减。”现任职德国PIK能源系统分析组的张树伟说道。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国内市场没有打开的情况下,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中国光伏业也不可避免的“一同感冒”。
以生产逆变器的阳光电源为例,2010年其三分之二的营业收入还要靠欧洲市场。而在2011年上半年,由于欧洲光伏市场政策变化,其境外营业收入所占比重锐减到了全部产品的营业收入的五分之一。
但是,随着下半年国家光伏上网标杆电价的确定,在各地政府的推动下,中国光伏市场终于被瞬间激活,为了赶上1.15元的优惠,光伏电厂建设进入暴涨阶段。在此背景下,阳光电源基本摆脱行业下行影响,2011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已经达到了5.6亿元,大体与去年全年收入持平,而其中仅第三季度的收入就超过了整个上半年。
政策,成为了阳光电源在这个冬天的庇护神。
相对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幸运,中国的风电市场则显得有些“惨淡”。由于风电在国内的市场发展已经进入了平台期,所以等到的政策只是不断降低的补贴以及不断提高的入门门槛。
“从经济增长周期来看,中国风电市场已经度过了高速增长时期,进入了平台发展阶段。所以各项政策的制定也是要更多的规范行业,使其摆脱严重同质化的市场格局,推动健康发展。”张树伟分析说。
成长的烦恼
市场寒冬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因为每个新兴产业都会在发展历程中经历挫折和阵痛,本次新能源市场的寒冬,与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2000年3月,以技术股为主的NASDAQ(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攀升到5048,网络经济泡沫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这种“非理性繁荣”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互联网企业,一时间,融资、上市、期权激励等各种商业模式让NASDAQ的投资者兴奋不已。
但随后的几个月内,投资者、基金和机构纷纷开始清盘。互联网泡沫瞬间破裂,仅仅6天时间,NASDAQ就损失了将近900个点。从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约5万亿美元的市值从股市蒸发。
泡沫全面消退之后,市场上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不复存在,而经过大浪淘沙之后,剩下的公司,如雅虎、GOOGLE等纷纷成为了互联网的行业巨头。
新能源产业也不例外,能够坚忍到最后的,可能会最终成为行业的强者。
尽管大部分新能源企业在2011年都遭遇到了销量和利润的严重下滑,甚至关门倒闭,但是行业整合度反而得到提高,市场因此得到了净化。
以风电为例,在经历了低电压穿越、机组脱网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和措施,提升了行业进入门槛,尽管这会导致一部分企业退出,但是对整个风电行业恢复理智发展却是有利无害。
“这是一个正常阶段。尽管新能源设备制造遭遇暂时的困难,但是新能源产业毕竟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其市场的容量与活力还在,具有了市场亟需的技术、成本竞争力强的高新企业,具有迅速成长壮大的可能性。”张树伟乐观地评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