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谈谈新高考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且在浙江省与上海市推出试点方案,2017年将全面推广,从此“新高考时代”来临了。
一、新高考“新”在哪里
现行高考太过注重通过考试选拔,而忽视了原本高考的目的是为了选拔高校和社会所需的人才。新高考打破了传统的“一考定终身”,并且以后也没有了一本、二本学生类别,更没有了高考“状元”之说,因为一个省的“状元”可能有几十个,而且每个“状元”选择的科目也可能不相同。有的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学生在政、史、地、物、化、生及技术七门功课中任选三门作为选考科目,其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成绩,没有了文理之分,而且都可以在两年考两次,学生既可以选学自己擅长的科目和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这也是新高考最大的不同之处,留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和空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学生根据生涯规划、专业取向和兴趣特长进行自主选课,因此学校应该打破传统的行政班,大力推进选课走班,倡导分层教学,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师,选择教学层次和进度,为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创造最好的条件。在新的走班制度下,学生因为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讨论话题,合作探究式教学可以更好地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伴,更满足新课改的需求。
二、新高考模式下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调整
教学改革是高考改革的核心,而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成败。地理教师应该多思考地理学科的价值与意义,引导学生清晰学习方向,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尽心研读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研究学业水平考试。
选择地理的考生可能绝大多数是对地理感兴趣的学生。如果地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地理教学,没有对话的单向教学和知识填鸭,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传统的地理教学,都是以教师作为主要的研究者和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只考虑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但是从实际教学经验来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达到教学预期的目的。在新高考形势下的地理课堂,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
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并且做到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重点指的是考纲中明确列出来的,往年高考中不断出现的知识点;难点就是大部分学生都不会的问题;易错、易混、易漏点是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内容。学生要运用教师所教方法和技能,自己主动学习知识,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形成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而且,在具体的课程活动中,应建立教师学生平等的双轨制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表达与展现能力。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实施合作探究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特别强调学生全员参与,强调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强调互帮互学,通过各个小组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并且各小组长进行归纳总结,在各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的知识和认知错误,调整自己、提升自己,加深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少了,给学生所能支配的时间多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课堂的“宽度”和“深度”也就同时得到了提升。
最后,要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在课后注重及时的训练,巩固知识。在课堂上讲过的重点、难点要练,每部分内容要练。课前练思考,课堂练基础,课后要练提高。练习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过程,在学生做练习时应严格要求规范答题,并且合理安排时间,一定要独立完成,重在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高考改革牵动整个社会,面对新高考的改革,笔者相信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深挖新课改的精神,认真研究高考方案,把握高考动向,努力提升自我教学业务水平,做到有效、高效的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才会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业水平考试等级。
参考文献:
2014年新高考方案的提出,立即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在高考中是否考英语、怎样考英语以及英语考试占多少分会极大地影响着大学以下各级学校、特别是高中的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而影响着大学以下的各级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因此,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下,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探讨无疑是一个重要并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英语高考改革方案解读
高考改革一直是考生和家长关心的话题。自2014年7月8号正式颁布的《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以来,社会各界热议不绝于耳,该方案其总体上是要适当减少高考考试门数和改变高考考试方式,其中英语逐步转变为社会化考试,实行一年两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计形式计入高考成绩,高校在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这次改革释放出的理念,众专家认为,是在与西方教育的招生选拔体制相靠拢。“一年两考”是在增加英语考试的频率,弱化“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把英语考试从“应试性”推向“应用性”。而有的专家认为,英语采取社会化考试,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一年能有两次考,是否会鼓动学生因为要得高分而反复去“刷分数”?诸如此类的问题产生了。
二、新高考改革方案下现行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忽略了高中英语教学同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提高的过程,因此目前英语课程在小学、初中教育阶段都得到了广泛开设。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英语语言的启蒙为主,而且在教学方式和考核形式上日趋多元化,出现了很多新颖的教育方式,旨在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奠定英语学习的基础,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但在高中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是依据教学大纲选择教学方式,导致目前的英语教学,越往上走越趋向于应试教育。
(二)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如有的教师只有是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且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等环节,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这种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导致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听”英语,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却不是很多,甚至造成很多学生丧失了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重传授,轻培养”的现象比较突出
由于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主要还是以高考成绩的提高为导向的,所以大部分英语教师在选择英语教学的方法时,主要还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上,这使得很多高中生丧失了英语学习的乐趣,导致高中英语课程的整体教学处于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氛围,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利于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新高考改革方案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建议
新高考改革方案的颁布,明确英语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因此现阶段的中英语教学,也应当结合英语高考改革中的变化,对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
(一)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
改革英语,并不意味着英语不重要了,恰恰相反,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英语已有强烈的外在需要――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高考改革就是要改革应试教育体制下英语的考核办法,着眼于学生英语的表达与应用能力,将英语实实在在地学成一门可以运用的国际语言,学生不再是只会做书面试题的英语哑巴。因此,高中英语教师需要紧跟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
(二)拓展考查的英语教学内容
英语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语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要拓宽测试与考查的内容,实现教学题材和测试体裁的多样化,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更加图书知识化、生活化和国际化,提高英语教学的时代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做到既与高中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多涉及当前的一些热点话题,又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提供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高校; 高等教育; 公共基础课程; 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42-001
众所周知,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开设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而考试环节,则是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查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活动。
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方法与形式的对比,探讨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新方向。
一、国内外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的对比
当今社会,有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在不断的改革中日趋完善,比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都是较早实行考试改革的国家,他们考试的方法与形式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比较和借鉴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
1.考试目标
有些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们的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创新的能力。而我们国家的一些高校公共基础课考试,仅仅延续了高中考试的制度,倾向于应试教育,以一考定成败,以考试的通过率指挥着学生的学习,往往学生也只能学会考试中出现的内容。
2.考试方法
国外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考试形式多样,可选择采用闭卷、开卷、半开卷、口试、答辩、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依据如何发挥学生的真实水平为原则选择考试方法。而国内的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时间相对集中,多数集中在考试周进行,学生在复习备考期间突击应考,其实这并不利于真正的掌握知识。
3.考试内容
国外高校考试的内容涉及面广,他们注重的是学生的应用能力,而对记忆性的内容考查较少。国内高校的考试内容多数是由任课教师出题,根据教学大纲,大部分考试内容都局限于教材,偏重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往往无法体现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4.成绩评定
国外高校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采用课程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次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累计积分。会根据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按比例综合评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不占太大比例(一般为30%-50%),而比重较高的则是由课程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等组成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70%,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在为了学期末的期末考试复习备考的阶段。
评定中的成绩分类标准:以人为本,多数不以分数进行评定,改为采用等级、固定成绩、成绩分布曲线等相结合的方法评定成绩,力求每个学生的成绩能够显示出其真实的学习情况。
而国内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虽然也采取总评方法,但由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情况所组成的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40%,期末考试成绩则占极大比例,达到60%-70%,基本上以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代表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
5.结果反馈
国外高校有着一套较完备的反馈制度。在考试结束后,教师不仅要评定出学生的成绩,还要针对此次考试的方法、内容、结果进行分析,并且分析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而国内高校的考试中,待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只进行阅卷给分,教师不会对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分析,学生也得不到反馈,使得学生有考完放假、学期结束的概念,甚至不知道自己对在哪里、错在哪里,不能够真正的起到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基础的效果。
二、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新方向
基于对国内外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方法和形式的多方面比较,不难发现,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急需学习借鉴优秀的经验和方法,及时做出合理的完善和改革。
1.考试目的要以人为本。高校的考试目标,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程的考试,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才发展为目的,避免“一考定成败”的误区,结合学生的情况,以人为本,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考试方法需有机结合。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考试要改变单一的考试方法。只有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的评价出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将学生从对书本上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简单理解中解放出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应用方面的培养。
3.考试内容应全面多元。考试的内容要体现公共基础课程的全面性和基础性,侧重于对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4.成绩评定要重在过程。改变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过大的现象,进行多阶段考试,强化考试在学习中的过程性,将学生对期末考试的重视程度和注意力转移到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改变以分数论定,以单一指标为衡量标准的片面方法,而采用多种评分方法相结合,更好的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
5.结果反馈需针对及时。考试不能以分数为学习的结束,教师在阅卷完成之后,应该对考试的方法、内容进行分析,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要将分析结果及时的反馈给学生,通过向学生反馈分析结果,让学生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和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有效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使其能够真正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
三、结束语
一、政治高考改革的内容分析
首先,结合社会时事,像科技、民族精神方面等,考查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的观察能力,以及价值观等。其次,多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题型多以基础知识为主,进行知识点的延伸和总结。同时,题目中应不乏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最后,高考内容中,也出现了语文、历史、数学等方面的内容,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二、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师传统教学中重学习成绩、轻学生自主学生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重提醒、轻引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原则,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释放学生的天性。专业发展的改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的好习惯,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使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民族精神、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对策
1.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教师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桥梁,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掌握的质量和水平。对此,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开放式、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品质。
例如,教师在讲解“文化生活”教学内容时,首先,教师应将文章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等提前给学生讲述,让学生带着共性问题进行自习;然后,针对给出的共性问题进行教学;最后,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以及知识拓展。开放式的教学,不仅可以打破师生、学生之间的尴尬,并且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充分地转换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
2.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正确地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对此,教师要灵活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如分层教学,将学习成绩好,以及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提醒式的教学;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引导性和点拨式的教学;而对于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则要采用提问式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讲解“文化传承与创新”时,教师可以通过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包括文化是什么、为什么、你怎么看、应该怎么办等几个问题,逐步从基础知识进行过渡,使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首先,新课改要求教师不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式、探究式学习。所以地理教学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育人为本的目标。积累基础知识,着力培养地理能力。
新课程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来体现基础教育的改革精神。地理知识素养处于基础地位,是其他相关地理素养形成的基本载体。新课程要求学生“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地理知识既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素养,也是学生学习地理技能、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积累,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
其次,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有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注重过程的教学观。
要推进创造教育,要使学生创造性的学,很大程度上要决定于教师创造性的教。
学生的80%在校时间要在课堂上度过,课程的80%内容要在课堂上传授,课堂是学生精彩学习获取知识营养和能力的主渠道。教学方式的优劣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大力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等符合课改精神与要求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适应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地理教育要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即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具有创新型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
变注入式改革为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再到“满堂练”,均未实现教法与学法的同步改革,只重视教法,不关注学法,正是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大缺陷:教师只顾自己讲得精彩、不关心学生到底学得如何。因此加强学法指导是能使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成为创新人才的措施。实现陶行知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在课堂上占主体地位,增强主体能力,进而推动教学改革,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针对性地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妙在变化,重在得法。得法就是适宜,就是在一定的课堂或其中的某一环节能取得好的效果。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1)教学目的任务;(2)教材内容;(3)教学原则。另外还有学生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素质、学科特点、学校环境条件。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针对不同情况做相应的考虑。如根据目的任务,课堂教学若以培养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那么除了选择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等方法外,还应该配合实习法和练习法,加强实际操作的训练。
第三,努力使地理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与高考指挥棒有机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