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广播电视优缺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监测网络体系结构传输系统
一、引言
广播电视监测是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行使广播电视政府管理职能的组成部分,是科学管理的现代化手段;是维护广播电视空中电波秩序、保护用户权益、改善广播电视覆盖效果不可或缺的手段。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覆盖到哪里,监测就到哪里,传输覆盖的技术手段不同,监测的技术手段也不同。
二、监测网的任务和功能
广播电视监测网由广播电视监测设备、传输设备、存储设备、数据处理设备和网络管理设备等组成,完成安全监测、质量监测、内容监测三大功能,为了保证网络的可靠运行,还应具有网络管理功能。
三、监测网的体系结构
3.1设计监测网的体系结构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监测网是由不同功能的设备组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完成信号采集、编码压缩、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等功能,是一个综合的业务网络系统。为满足监测业务需求,保证不同设备、不同应用在同一个网络下实现互操作,必须规定一些行为准则和定义各个部分的功能,也就是说,要考虑整个网络的体系结构。
3.2监测网的三种体系结构
3.2.1集中式管理结构
集中式管理结构的典型代表是采用三层结构的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网。网络第一层是总局有线电视监测中心,拥有最高的权限,能监测业务并进行网络管理,及时全面掌握全国有线电视前端的播出情况和监测网的运行情况。网络的第二层是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节点,主要作用是聚合本省市的监测业务量,向总局有线电视监测中心传输。具有部分授权监测功能,如监看实时视频、查看录像内容、查询和处理质量报警等。网络的第三层是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和县级节点,为遥控采集前端,进行信号采集和质量监测,向总局有线电视监测中心和省级监测分中心上传相关监测数据,没有报警和查询功能。
3.2.2分布式管理结构
对应集中式管理结构,下面以省市县三级监测组网结构介绍分布式管理结构。网络的第一级是省监测中心,是全网的核心,通过市监测站收集全省监测数据,监听监看全省播出情况,管理本级监测业务和设备,对市县两级的监测业务和设备没有直接的管理权限,只能通过协调统筹全省的监测业务。网络的第二级是市监测站,负责监测本市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管理本级监测业务和设备,汇聚本市的监测业务量向省监测中心传送。网络的第三级是县遥控采集站,负责本县的广播电视节目监测,管理本县监测业务和设备,汇聚本县的监测业务量向市监测站传送。
3.2.3集中式管理和分布式管理结合的结构
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的管理结构,具有集中式和分布式的优点。最高层具有全部监测业务和设备管理功能,上层对下层具有管理功能,下层接收上层的管理,本层具备层内的管理功能,能体现网络的整体优势,发挥各级的工作积极性,又能降低对传输通道的要求,是现在监测网的发展趋势。缺点是功能重叠,软件复杂,对数据库要求高,投资较高等。
1广播电视台网
1.1定义和结构广播电视台网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广播电视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采集、编辑、存储、播出交换以及相关管理等辅助功能的网络化系统。图1给出了一般的广播电视台网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广播电视台网由基础支撑平台、业务支撑平台、业务系统、统一信息门户组成。从业务类型的角度广播电视台网包含两大部分:节目生产板块和综合管理板块。节目生产板块一般包含以下功能系统:采集交换系统、新闻制播系统、综合制作系统、数字内容管理系统、节目收录系统、播出分发系统、广告串编系统等。综合管理板块一般包含以下功能系统:节目生产管理系统、广告管理系统、设备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从物理结构的角度广播电视台网包含两大部分:业务网和办公网。业务网和办公网一般在物理上完全分离,不共用网络链路和设备。最初的节目生产板块与业务网、综合管理板块与办公网是一一对应的。随着业务融合程度的加深,管理系统的业务模块可以纳入生产板块,生产板块的业务模块也可以在办公网上运行。例如:有些电视台将新闻文稿管理纳入了新闻制播板块,将总编室编播管理纳入了数字内容管理板块;为了综合利用办公资源,有些电视台提出了“桌面化”的概念,将生产板块中的收录申请、素材检索、低码流编辑、审片等业务模块,部署到办公网络,从而可以在办公网的桌面终端完成一部分生产业务功能。图1广播电视台网总体框架
1.2安全要求安全生产播出是广播电视台的生命线,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数字化、网络化后,技术系统的复杂程度显著提高,传统的工作模式发生根本改变。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范机制,从系统、网络数据、运维等不同层面,保障系统高可用和端到端的安全。根据相关标准[2-7],可以得出我国各级广播电视中心中的等级保护定级情况,如表1所示;根据相关指南,陕西台系统定级结果如表2所示。
2常用防护技术
2.1防火墙防火墙(Firewall)是一项协助确保信息安全的设备,会依照特定的规则,允许或是限制传输的数据通过。防火墙可能是一台专属的硬件或是架设在一般硬件上的一套软件。防火墙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隔离网络,通过将网络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制定出不同区域之间的访问控制策略来控制不同信任程度区域间传送的数据流。可通过NAT隐藏保护网段的IP地址,采用包过滤和状态检测进行逻辑隔离,配置简便,具有直观的实时监控、日志分析功能。缺点是对通过文件传染的病毒无能为力,对蠕虫病毒、木马、恶意攻击的防护能力有限。在网络流量大时,防火墙对网络性能有影响。
2.2入侵防御入侵预防系统(IntrusionPreventionSystem,IPS)是一部能够监视网络数据传输行为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设备,能够实时地中断、调整或隔一些不正常或是具有伤害性的网络数据传输行为。入侵预防系统可以专门深入网络数据内部,查找它所认识的攻击代码特征,过滤有害数据流,丢弃有害数据包,并进行记载,以便事后分析。除此之外,大部分的IPS会结合考虑应用程序和网络传输层的异常情况,来辅助识别入侵和攻击。缺点是功能仅限于隔离蠕虫病毒和网络攻击,存在漏报、误动作的可能,网络流量大时,IPS对网络性能有影响。
2.3主机加固主机加固软件是一种专门针对服务器系统的优化防护软件,在操作系统的底层对多类资源(文件、注册表、进程、网络访问)等做安全防护,针对病毒和木马可能的发作机制做主动防御,对服务器系统禁止访问的关键资源做了控制。陈伟东等[8]提出一种融合TSOC(可信服务器安全运营平台)理念和自主研发的ROST(加固操作系统)技术,可以透明地提升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安全级别。在内核层对安全威胁的主体和客体等加以鉴别控制。在内核层对文件、注册表、进程等做强制访问控制。缺点是只针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防护,需要与网络、硬件等安全措施配合使用。
2.4杀毒软件杀毒软件(Antivirussoftware)是用于侦测、移除计算机病毒、计算机蠕虫、和特洛伊木马程序的应用软件。杀毒软件通常含有实时程序监控识别、恶意程序扫描和清除和自动更新病毒数据库等功能,有的杀毒软件附加损害恢复等功能,杀毒软件所赋予的任务是随时监控计算机程序的举动、及扫描系统是否含有病毒等恶意程序。杀毒软件最基本的功能是防范病毒、查找病毒、清除病毒。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计算机感染病毒。缺点是占用服务器和工作站资源,可能会与个别应用软件发生冲突。
2.5VPNVPN(VirtualPrivate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指的是在公用网络上建立专用网络的技术。其之所以称为虚拟网,主要是因为整个VPN网络的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并没有传统专网所需的端到端的物理链路,而是架构在公用网络服务商所提供的网络平台,如Internet、ATM(异步传输模式)、FrameRelay(帧中继)等之上的逻辑网络,用户数据在逻辑链路中传输。它涵盖了跨共享网络或公共网络的封装、加密和身份验证链接的专用网络的扩展。VPN使用加密隧道协议,通过阻止截听与嗅探来提供机密性,还允许发送者身份验证,以阻止身份伪造,同时通过防止信息被修改提供消息完整性。VPN可以实现对业务网的扩展,在办公网和业务网之间建立可信的安全连接,并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缺点是通过VPN方式接入业务网的办公电脑,其性能、安全性、可用性往往不在自己控制的范围内。
2.6物理隔离网闸物理隔离网闸是一种由带有多种控制功能专用硬件在电路上切断网络之间的链路层连接,并能够在网络间进行安全适度的应用数据交换的网络安全设备。物理隔离网闸,是利用双主机形式,从物理上来隔离阻断潜在攻击的连接。其中包括一系列的阻断特征,如没有通信连接、没有命令、没有协议、没有TCP/IP连接、没有应用连接、没有包转发,只有文件“摆渡”,对固态介质只有读和写两个命令。其结果是无法攻击,无法入侵,无法破坏。缺点是对网络性能有影响,不能满足多系统交互、高实时性、大流量的要求。
3基于应用类型的安全防护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每一项安全防护技术都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安全问题,一劳永逸的方法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实际项目中,往往采用多种安全技术进行组合,从而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立体化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一般的思路是在互通链路上部署防火墙、IPS、物理隔离网闸等,在服务器端部署主机加固系统、杀毒软件等,或者通过VPN连接。这种思路存在着效率与安全之间的矛盾,即安全性与设备串接的数量成正比,设备串接的数量与系统效率成反比。在这种思路下,如何取得效率与安全两方面的平衡,如何确定最优的搭配,往往使系统设计者和使用者陷入两难境地。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应用类型的安全防护策略,主要思想是对需要互联互通的两个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详细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标准或法规,确定出系统的安全级别;对从低安全级别系统流向高安全级别系统的数据进行重点分析,按照应用类型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一种具体类型设计不同的物理链路;在各自的物理链路上根据每种应用类型的特点有的放矢,制定最有效的安全预警和防护措施;通过统一调度平台来区分用户请求并进行链路调度。一方面,针对不同应用的特点选用专门的安全措施,防护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将流量分摊到不同的链路,传输效率更高。在陕西台的实际环境中,业务网等保定级为二级,办公网未纳入等保定级范围,业务网的安全要求显然要高于办公网。因此,从办公网流向业务网的数据就要重点防范,而从业务网流向办公网的数据相对安全。通过分析业务需求可将交互数据分类为四种类型:文件类型、消息类型、服务调用和流媒体,可对应建立三条物理通道:控制信息及元数据传输通道、办公网至业务网数据传输通道、业务网至办公网数据传输通道。再针对每条通道传输数据的特点部署不同的安全措施。
4结语
4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杨正泉在“第三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会议主题是‘网络与媒体革命’)”新闻会上指出,由于因特网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面临一场革命。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一登上舞台,就显示了它的巨大的信息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也显示了它自身的激烈竞争性。
因特网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到2000年底,全世界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上了因特网,上网用户大约259亿,其中我国网上用户近3000万。因特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正以指数增长的方式迅猛发展。有专家预测,到2002年底,网上用户将达5亿。现在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一个新网络与因特网相联,每过一个月就有100万新的使用者加盟。网络媒体以惊人的速度膨胀,无疑是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了强大的挑战,加快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各大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继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台、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音视频业务之后,许多省、市级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也纷纷效仿,一批批广播电视网站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么,这么多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如何面对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才能使自己在新世纪媒体革命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健康发展?这是非常值得广播电视部门领导和广电网站从业者们认真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的各自特性进行客观分析,从而探寻它们实现相互融合的发展前景及其方式、方法。
1从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的特性及发展态势看融合的必要
报纸、刊物具有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而且几乎不受场所、环境等条件限制,即使在将来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人们还需要报纸杂志,所以它仍有其生存的空间。
广播的特点是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泛,声情并茂,而且受众不受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等条件的制约,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边干活边听广播。广播的不足之处是:稍纵即逝,这耳进、那耳出,不便于保存和仔细琢磨或深入研究。网络媒体和广播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竞争,恰恰相反的倒是广播可以在网上播出。上网后的音频广播,不但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加了听众,而且还弥补了广播致命的弱点——看不到文字、不便于保存的严重缺陷。
电视是20世纪的一大发明,是当今社会拥有受众最多、最现代化的新闻宣传、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工具,它除了具有与广播相同的优缺点之外,形象直观、老少皆宜是它的最显著的特点。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交互性、大容量和易检性,多媒体化及个性化特征,无疑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电视媒体受网络媒体的冲击最强烈,因为,任何一个新兴媒体的横空出世,受到冲击最大的应当是与它传播方式最接近的媒体——如同当年受电视冲击最大的广播一样,今天受网络媒体冲击最大的当是年轻的电视媒体。据上海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上网,上海青年对传统媒体的消费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少,35%的青年表示他们在听广播上的消费减少了,42.4%的青年看电视的消费减少了。而且,这些年轻人大多为35岁以下、高中以上的“知识青年”。电视观众每天关注新闻信息的时间大多又集中在晚上的黄金时段,所以,先天注定了电视和网络媒体两者之间存在着冲突性矛盾。随着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人们已逐渐习惯适时从网上获取最新新闻信息。电视作为首选新闻宣传工具的地位将日益受到影响。但是,目前网络媒体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电视作为文化娱乐工具的魅力犹存。
在各种媒体网站中,广播电视网站有其特殊性。因为,网络的特性可以弥补广播电视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线性传播等劣势,使之易保存、可点播。这相对于报刊、通讯社建立的网站,更有其拓展的空间,也能发挥其特长。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需要经过一个“起步——发展——成熟”的过程,它虽然兼备报刊、广播电视的诸多特长,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的所有功能。专家认为,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媒体之间能够和平共处,互为补充。笔者认为,尤其是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更应该抓住机遇迅速地联起手来,加快媒体之间的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奋力开创网上音视频广播的一片新天地。
[page_break]
2加速融合、努力将“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办成前景广阔的新型传播媒体
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加快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已成为末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特网音视频广播(以下简称网上广播)作为网络与广播电视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正受到国内外广播电视机构的普遍关注。资料表明,到2000年底世界上已有94个国家的3000余家电台、电视台开展了网上广播业务。国内网上广播业务也有了快速发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视频广播业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重庆广播电台等多家电台开展了网上音频广播业务;建立文字网站的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则更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已达数百家。
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给广播电视事业提供了一个新天地。利用因特网所具有的信息丰富、传播迅捷、声像俱全、交换传播等特点,广播电视与其融合形成“网上广播”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网广播”众多的栏目可为受众提供众多的选择;广播电视可以利用因特网的互动性特点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交流及沟通,并加强国内外新闻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可利用网站庞大的信息源,调阅新闻资料、传送新闻稿件等。可见,“网上广播”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广播电视整体工作的全面推进,也有利于扩大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
目前,全球广播电视机构已纷纷上“网”,并日益显示出两者融合传播的新态势。广播电视媒体与广电网站的相互融合——形成的“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将迅速崛起,不远的将来可望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体。
3广电网站和广播电视实现相互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初探
我国广电媒体的建站速度和网站规模远不及纸质媒体。而且由于体制、技术、人力、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广电媒体网站总体质量不高,特别是既有网络特点,又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屈指可数。
2000年,在许多商业网站被淘汰出局的同时,广电部门出于外部压力和内部改革、重组、整合等动力因素的影响,建站数量明显增多。据笔者考察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广电网站得知,广电部门建立的网站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分别由电台、电视台与社会力量联办的网站;二是由电台、电视台内部开办的网站,附属于原媒体的母体;三是由省、市厅(局)或广电集团牵头创办的网站,它们与同级广播、电视媒体以兄弟相称。
纵观这些网站,特别是第一、二类网站,要么混同于一般社会网站;要么只是简单的栏目导游导视、局台概况、广电动态、主持人简介等名片式介绍;有的网站本来就是电台、电视台的附庸,由于人员大多来源于原媒体,故所办的网站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束缚,始终跳不出母体的框框,网络媒体的特征难以体现;办得稍好一些的网站,也只不过是广播电视新闻和主要栏目的翻版(网络版)。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空站、死站,真正具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为数甚少。网络技术具有将信息的各种元素——声音、图像(照片)、数据、文本融为一体的特征。广电部门之所以要办网站,就是看好这一特性,才纷纷行动起来,目的是希望通过和网络的逐步融合,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传播阵地、社会影响和相应的经济效益。笔者思考认为,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融合的方式方法及其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加快融合的步伐,做到互为补充。广播电视可以从网络中下载有关信息、图像(照片)、资料,充实自己的节目内容,然后播出;网站可以将广播电视的视听节目转成文字和图片,上网传播。这样,既增强了网页的视觉冲击力,又增加视听节目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可以将音视频信息压缩上网,但是鉴于目前网上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可以多采用一些音频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音频节目的内容,让网民点击,供热心受众了解、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既弥补了广播电视的不可保留性,又使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区域更加广阔。
(2)争取广播、电视、广电报、网站多媒体联动,促进相互融合。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尽可能多搞一些同步直播节目,也可以异步传播一些重点节目和重要信息。这样,对于网民来说,你今天没有听广播、没有看电视,却能从网上清楚地知道广播里说了些什么,电视里正在播出什么节目;对于广播电视受众来说,你可以不上网,却知道“网民”们的见解,甚至还可以通过主持人和他们进行交流。广电系统内部四种媒体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不断促进融合,信息传播的范围越广,影响力越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
(3)增强互动性,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广播电视与受众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我播你听(看)的点对面的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和被动的接受方式;而互联网则不同,网民与网站、网民与网民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在互联网上,视听受众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参与视听节目,突破电话热线交流的时空局限,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媒体和受众的良性互动,可以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亲和力。
(4)广播电视媒体可借助广电网站来包装自己,树立视听媒体的新形象。例如在网上开设导听导视、精典节目简介、新片预告等栏目,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形象策划宣传,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广电媒体的知名度。
信息容量。对于传统广告而言,寸秒寸金,所以其内容只能删繁就简,能多精练就多精练。而在网络上,网络广告可以借助层层点击或直接链接进入另一网站的方式,使网络用户获得更多的信息,突破了传统广告的局限和翻阅的呈现方式。
网络上一个小小的广告条后面,广告商可以把所的公司以及公司的所有产品和服务详尽的信息制作成网页放在自己的网站中,能够不加限制地增加广告信息。
沟通模式。传统广告的主要传播形式是通过广播电视将广告大面积播出,不是直接将信息送到细分的目标市场。信息传送和反馈是隔离的,单向流通。而网络广告使受众成为主动的信息寻求者,企业成为被动的寻找目标的信息源。一旦受众确定了某个企业成为他的信息源,会马上与企业进行即时互动,这时企业活跃起来,使出浑身解数使受众成为购买者。这种由受众出发向发送者索要特定信息的沟通形式是一种“拉”和互动相结合的模式。
覆盖范围。传统广告媒介――电视、广播、报纸及杂志只是地区性和专业性的,传播范围相对有限。现在全球的上网人数有4亿多,覆盖着全球186个国家,而这个数字还在以几何级数快速增长,因此,通过互联网络广告信息范围广,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即使是一家小企业上网,都有可能一夜成为国际性公司,通过网络广告,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把产品介绍给全球的客户。
互动性。网络广告不同于传统广告信息的单向传播,而是信息互动传播。访问者可以阅读有关企业和其他产品的资料,借助于电子邮件方便地在线提交申请表单,向厂商请求咨询或服务。可以随时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方式向厂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厂商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收到信息,并根据客户的要求和建议及时作出积极反馈。网络广告提供的这种交互功能,可以非常方便地满足消费者边浏览广告,边在线订货、购物的需求,这就顺应了人们快节奏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冲击。网络广告的实时性与直接的特点将逐渐影响在其他传统媒体上做广告的客商,网络广告在形态上的翻新,也促进了在传统媒体广告中引入新的创意,在电视等媒体广告中引进网络创意。网络所提供的创意将影响厂商,使他们开始质疑传统媒体的既定标准和限制。同时,厂商也有必要重新关注现有的广告理论。网络广告不仅回应率较高,找到目标顾客的成本比较低,而且能获得较好的顾客信息。因此,可以预见,愈来愈多针对特定目标对象的营销经费,将从传统媒体以及直销信函转移到因特网上来,网络广告将促使企业提高对传统媒体广告在效益与标准上的要求。
对象。广告对象是依据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的差异性,按照一定的细分标准,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需求与愿望各个不相同的消费者群体。网络广告由于其对操作者物质设备的要求,对操作者文化水平的要求、对操作者经济收入的要求、自然地对广大消费者中做了第一层次的市场细分,从全体消费者中分离出了网民这一具有某些共同特质的消费者群体。而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其某一栏目可能是针对特定消费者的,但就整个媒体而言,其对象几乎是全民性的,包括了各个年龄段、各个文化水平、各个收入标准、各个生活层次的消费者,针对性不强。
视听效果。网络是伴随着新科技发展起来的。网络广告由于先进的科技,具有在文字、声音、画面、音乐、动画、三维空间、虚拟视觉等方面的一切功能,实现了完美的统一。网络广告在传播信息时,可以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方面给消费者以全面的震撼。相比之下,传统的媒体杂志、报纸仅提供静态的图文信息,而广播只提供声音信息。
包容性。网络电视广告就是一种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的融合形式,此业务将电视广告移植到网上,使网络广告具有电视品质的多媒体效果,传播广、力度大,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强等多重特性,有利于品牌的直接和多层次营销。企业无须制作网络广告,只须电视广告片即可,减少了广告制作费用。而且系统能提供一份很详细的报告单,可以具体到广告何时被谁看过、看了多少次、看了多少时间。另外,还可以根据企业要求锁定广告目标用户群,根据地域、个人属性、播放次数等定向方式做到精确定位。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量身定制广告。利用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的融合形式,可以有效地宣传企业、产品和品牌形象。
竞争环境。传统广告竞争环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和协调、法律制度、消费者的观念、人才、隐私权、基础设施、标准化和监管等方面。网络广告虽有许多优势,但它并非十全十美,目前的网络环境条件、控制技术、标准规范等的不成熟、不完善,也给网络广告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限制。由于对网络广告认识不够,加上目前网络广告在定价收费、效果测评、规范监管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这些未知因素阻碍了广告主对网络广告进行大量投入。目前我国企业、消费者上网的比例都还不够高,相对于全国13亿人口来说,互联网络的受众范围还比较小,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网络广告还只能是作为传统媒体广告的补充,网络还不是主流媒体,网络广告利用和开发的程度都比较低,受众对其的接受水平一般。
总之,通过以上比较可知,网络广告具有传统广告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虽然网络广告有许多优势,但每种媒体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企业在选择广告时,除应了解各类媒体的主要优缺点外,还应考虑消费者的喜好、产品种类、广告信息、成本等因素。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将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传统广告与网络广告整合运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发挥广告的最佳效益。
关键词: 有线电视 高层住宅 信号分配
1 问题的提出
城市高层多用户住宅小区越来越普遍,基于HFC技术的高层多用户住宅小区有线电视分配网的设计方案一般有两种:即星型的集中分配模式和传统的树枝型分配模式。两种不同的信号分配模式,各自的优缺如何?下面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2 高层住宅有线电视信号分配模式及其比较
以从化市广播电视台建设的上城湾畔有线电视A区设计为例来讨论不同的信号分配方式的优缺点。
2.1 集中分配方式
1)集中分配方式是指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楼层的有线电视用户集中在一起进行信号分配的方式,信号分配点类似于传统电信电话系统的集线器,集中分配的用户一般为4-16户如图1所示。
2)各集中分配点(或集中分配器)与光点(或光站)之间的信号分配可以采用星型或树型的信号分配方式,假如采用星型的信号分配方式则光节点到用户室内有线电视弱电箱(或用户终端盒,只允许用户室内安装一个终端盒的情况,目前大部分的用户室内都安装2-3个终端盒)的信号分配模式是:星——星型结构;假如采用的信号分配模式是树型结构则光点到用户室内有线电视弱电箱(或终端盒)的信号分配模式是:树型——星型的结构。
3)从光点到用户室内有线电视弱电箱(或终端盒)为无源分配,中间不再接放大器。
4)设计时应遵循的行业标准为:1、GY/T106-1999《有线广播电视系统技术规范》;2、《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5)集中分配器到用户室内有线电视弱电箱(或终端盒)采用两屏蔽的物理发泡SYWV-5电缆。
表1 常用集中分配器损耗预算
集中分配器型号 4路 6路 8路 10路 12路 14路 16路
理论损耗(dB) 6 7.8 9 10 10.8 11.5 12
实际损耗(dB) 6.5 8.5 10 11 12 13 14
表2 同轴电缆传输损耗参考值 (每百米损耗预算,单位dB)
频率MHz
电缆型号 5MHz 50MHz 200MHz 550MHz 800MHz 1000MHz
SYWV-75-5-I 2 4.7 9.0 15.8 19.0 22
SYWV-75-7-I 1.3 3.0 5.8 10.3 12.8 14.4
SYWV-75-9-I 1.0 2.3 4.5 8.0 9.9 11.3
SYWV-75-12-I 0.6 1.7 3.5 6.0 7.4 8.5
6)集中分配器到集中分配器(或分支器)之间的同轴电缆为双层屏蔽的物理泡SYWV-9同轴电缆,光站到分配器或分支器间的连线视线路的长短采用SYWV-12或SYWV-9同轴电缆。
7)光接收机的输出电平选择为105-110dBμV之间,集中分配器的输出电平要求在67-73dBμV(即70±3dBμV之间)。
8)楼层高度按3米计算,从用户弱电配线箱到集中分配器的SYWV-5电缆最长约为20米;应考虑给用户室内6dB的分配损耗余量。
9)集中分配器的损耗预算如表1所示。
10)同轴电缆的传输损耗可以按表2预算。
11)从光机输出端口到有线电视用户室内终端盒(一个终端盒,包括终端盒在内的接头)电缆接头数均为6个。
12)以图1的A1栋的最高层17层计算,用户弱电电视箱(或终端盒)到光站(或光接收机)的最大损耗。
①光接收机(或光站)到楼层(8楼)分配器的电缆长度约40米,使用的是SYWV-9同轴电缆,该电缆在800MHz的损耗约为9.9dB/100m,取值为10dB/100m,;8楼到16楼楼层集中分配器使用的电缆为SYWV-9同轴电缆,电缆程度约为25米,所以SYWV-9同轴电缆的总长度约为65米,SYWV-9同轴电缆损耗最大损耗为6.5dB;②集中分配器到用户有线电视弱电箱的长度最长为20米,使用的是SYWV-5同轴电缆,该电缆在800MHz的损耗为19.0dB/100m,取20dB/100m,则SYWV-5同轴电缆的最大损耗为4dB;③楼层分配器的最大损耗约为10dB(8分配器损耗);④12路集中分配器的最大传输损耗为12dB。
统计以上4项在800MHz正向(或下行)传输总损耗为32.5dB;假如要求用户有线电视弱电箱(或终端盒)的电平为66dBμV;则要求光接收机(或光站)的输出电平应不低于98.5dBμV,只要光网络设计合理,现在的光接收机均能满足这样的设计要求并有大于10dB的余量(因为在光机后再无放大器,所以光机的输出电平可以取110 dBμV)。
对于反向信号可以忽略电缆的损耗,反向损耗约为24dB。所以本设计方案是合理的,能够符合GY/T 106-1999《有线广播电视系统技术规范》的要求。
2.2 树型结构的分配模式
1)树型分配方式是传统的有线广播电视分配网的分配方式,如图2所示。
2)楼层与楼层间的分支器或楼层到光机间的同轴电缆为SYWV-9同轴电缆。
3)楼层分配器与用户分支器之间使用SYWV-5同轴电缆。
4)用户分支器到用户有线电视弱电箱(或终端盒)之间的连线为SYWV-5同轴电缆。
5)设计依据与集中分配方案相同。
6)其它的假设条件与集中分配方案相同。
7)电缆的损耗估算与集中分配方案相同。
8)图2中常用的分支器的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