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情绪管理与沟通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护理工作; 护患; 沟通技巧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187-01
临床内科护理工作中,护理质量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重要保障,而良好的护患沟通又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护理工作作为一门有着专业特殊性的服务行业,因其社会性广、责任心强、工作量大、风险性高,极易发生护理质量缺陷而导致护理纠纷,及时有效的进行护患沟通是避免护理纠纷发生的关键所在。护士只有大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人文素质的修养,才能够获得患者的信任,才能使患者被理解的需要得到满足,这不仅消除了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还能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和感激之情。由此可见,有效的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护患沟通的重要性
在优化护患关系中,沟通极为重要,没有沟通,护理人员就无法评估病人,无法收集病人有效的资料与信息,无法发现潜在的护患矛盾。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要求每位护理人员都要充分认识护患有效沟通的重要性,熟练掌握沟通技巧。过去医家至上的观念已不适应当今医疗市场的发展,病人至上,以病人驱动为导向,使需求者满足才是医院发展的关键[1]。
2 护患沟通的基础
信任是护患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沟通的基础。护士要不断地提高思想素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无论面对怎样的患者都要具有高度的同情心,急患者及家属所急,帮其所需,遇事沉着、冷静,解释病情态度要真诚、语调要柔和、音量要适中。除此之外一个优秀的护理人员还须具备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和扎实过硬的护理理论基础,才能为患者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充满爱心的就医氛围;才能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护理工作。
3 护患沟通技巧
3.1 内向型沟通技巧:此类病人常常表现为孤独、悲观、情绪淡漠,不愿与人交谈,有些甚至心理丧失平衡,形成自卑心理。面对这样病人,护理人员易采用婉转性语言鼓励他们,提醒他们培养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意志,强调心情舒畅对疾病康复的作用,并动员家属亲朋多给予关心和照顾,用满腔热情去感化病人,理解谅解病人的情绪障碍,建立彼此之间信赖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信心。
3.2 外向型沟通技巧:此类病人常常表现为焦虑不安、易发怒、情绪不稳定,对疾病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面对这样病人,护理人员应采用针对性语言进行正确引导,分散和转移负性情绪,要谅解病人的各种情绪变化,做出一定的忍让和回避,理解病人的内在感受,尊重他们,尽量选择适当的时机,从正面回答他们的疑难问题,适当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必要时指出他们的缺点,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病态反映,面对护理人员善良的愿望,病人会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3.3 治疗性沟通技巧:治疗性沟通是一种沟通技巧,目的是帮助病人应对与适应不能改变的环境和现状,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以及学会如何有效地与人沟通[2]。治疗性沟通是心理学上的一种治疗工具,有效的人际沟通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与病人沟通最重要的是建立彼此之间信任的关系,这种关系甚至会影响病人治疗的效果。护理人员若能主动与病人沟通,了解其社会地位、家庭背景、对疾病的认识,以及病人得知病情后的心理状态、存在的心理问题等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沟通治疗,可增进护患关系。当病人切实感受到被接纳、被肯定和被关怀时,对医护人员信任变会自然地产生,病人就会向护理人员倾诉他们的处境与内心感受,并愿意接受护理人员的建议和帮助,护士运用人际沟通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等护理理论与病人建立起治疗性沟通与信任的关系,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3.4 重视与家属的沟通技巧: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重视把沟通技巧与家属相联系,将家属作为沟通对象[3]。请家属配合工作,可将鼓励病人的话语或祝福卡片及时传递给患者,这样不仅可以从家属那里收集到有关病人的资料,还可以通过家属对病人进行安慰教育,重视家属对护理工作的反馈,共同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总之,护患关系应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我们要大力强化护患之间的沟通意识,充分意识到护患沟通既是实现医学目的的需要,又是体现医学人文精神的需要。良好的护患关系不仅能有利于护理人员对自身价值的确认,而且,还将会促进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丁书琴,黄建明,何丽华,等.新世纪医院发展的创新战略.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11):695.
[2] 莫孙淑冰.运用治疗性沟通技巧解决临终病人的心理问题.中华
护理杂志,2002,37(10):795-79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任课教师;沟通艺术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沟通的意义
“沟通”是人类交际的一种基本行为和过程,通过沟通,人们可以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和传递信息,有利于增进双方的了解,寻求共识,消除隔阂,化解误会,融洽沟通双方的关系。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我们适应时展、开展工作的基本技能。高校辅导员通过任课教师了解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状况,从而使学生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化解任课教师与大学生的矛盾、冲突,促进任课教师赢得大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和谐师生关系。实践证明,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就能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将辅导员工作落到实处;反之,则会严重削弱教师群体的战斗力,给班级建设和大学生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高度重视形成与任课教师之间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
二、辅导员与任课教师沟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辅导员与任课教师沟通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一)认识上,重视不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是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完善内心世界、规范外在行为、提高能力素质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但长期以来,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相关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中,我们往往在强调高校辅导员的地位与作用的同时,忽略了任课教师在大学生教育与管理中的应有地位和独特作用。任课教师是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旁观者,只教书、不育人。而高校辅导员常常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唱“独角戏”,辅导员工作开展比较困难。
(二)在实践上,缺乏有效的技巧。
沟通是一门艺术,必须讲究一定的方式和技巧,否则,就难以实现有效的沟通。高校辅导员在任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承担着化解任课教师与大学生的矛盾、融洽二者师生关系的重任。但在实践中,一些辅导员由于未掌握好与任课教师沟通的技巧,而夹在他们之间左右为难,或是和其中一方贴得过紧,不知不觉中把另一方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或是两边都不落好。这就必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被动,难以很好地落实辅导员工作。
三、辅导员与任课教师沟通的艺术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加强和改善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认识上,要高度重视加强与任课教师沟通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任课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的作用,对促进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良好协作,进而提高大学生管理的水平,意义相当重大。在观念上,要充分认识到任课教师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纠正以往“唯辅导员”的思想倾向。辅导员不应在大学生思想指导与日常管理中唱“独角戏”,要切实开展与任课教师的良好沟通,融洽与之的协作关系,使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指导和日常管理中来。
(二)在实践上,要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沟通技巧。
沟通是一门艺术。在沟通过程中,不同的沟通方式来实现同样的目的,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为了使沟通活动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辅导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1.认真倾听。
一个好的沟通者,先必须是一个好的聆听者。倾听是赢得信任和尊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时妥善地处理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消除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要求辅导员在与任课教师的沟通过程中,注意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辅导员一定要神情专注、认真,中途不要打断对方的说话或插话,以免打断思路;适当的时候,要轻声附和或点头、微笑以示赞同。
2.学会控制自我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体验,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反映。任课教师在与大学生的接触,实际上是一个情感体验过程。当任课教师与大学生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往往会令其产生不愉快的主观情绪。面对他们的抱怨和批评,辅导员不要急于辩解,要虚心、耐心、诚心地听取其批评和意见,事后,可以寻找合适的时机向其解释和说明。
3.掌握必要的语言技巧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最重要的工具和最基本的手段。良好的语言沟通能迅速、准确传递沟通双方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帮助双方形成对彼此的信任。在与任课教师的沟通过程中,要尤其注意语言的运用。用语要真诚、礼貌、委婉,切忌虚情假意、无理。语调要柔和,忌使用伤害性语言,绝不能讲有损任课教师自尊心的话,话语中要处处体现出对他们的尊重和肯定。同时,可适度运用恰当的体态语言。沟通时,要注意微笑、目光交流、手势姿势等细节。
4.搭建融洽任课教师与大学生关系的平台。
任课教师与大学生的接触大多仅限课堂,少有与学生谈心、交流的机会。辅导员应努力创造机会,通过多途径、多载体增进他们的师生情谊。如组织学生自制节日卡片,唱生日歌,邀请任课教师参加专题班会或节日活动,安排适合任课教师的节目,把任课教师分别安排在各学习小组中,让师生一起开展活动。当任课教师有困难时,引导大学生向其提供适当的关心和帮助,如看望生病教师等。
结语
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是辅导员工作的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应高度重视加强与任课教师沟通的重要性,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做到:认真倾听;学会控制自我情绪,保持平和心态;掌握必要的语言技巧;搭建融洽任课教师与大学生关系的平台。这有利于化解任课教师与大学生的矛盾、协调任课教师与大学生的师生关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从而将辅导员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虹. [J].沟通无极限——浅论高校辅导员的沟通技巧.世纪桥. 2008(5):93-95.
[2]魏艳. [J].浅谈师生沟通的技巧.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9):45-4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患儿220例,男性187例,女性33例,年龄7~13岁。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0名,疾病诊断选择四肢骨折患儿,病例数、性别、年龄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1.2方法随机分组,干预组采用治疗性沟通干预模式,通过听、说、非语言沟通、换位思考的沟通4种沟通技巧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即按制定宣教模板内容告之。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1.5版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性沟通前后,2组满意度和积极配合程度比较干预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2。2组平均住院时间:干预组15d,对照组17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3,P<0.05)。干预组出院时间比对照组平均提前2d。
3讨论
治疗性沟通是一般性沟通在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心理学上常用的一种治疗工具,其目的是帮助患者应对与适应不能改变的环境和现状,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治疗性沟通是围绕患者的健康问题,具有服务精神的、和谐的、有目的的、可起到治疗作用的沟通行为。针对小儿治疗性沟通的技巧又有其特殊性。
3.1听的技巧
积极倾听不仅是听到对方说话这样一种单纯的过程,而是包括了生理的、认识的和情感的过程。小儿更多的是害怕治疗性疼痛而哭闹,护士应认真而有耐心地注视小儿,面带微笑,用眼睛进行交流。因为在小儿因哭闹时任何语言都显得多余。要让其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完。不能因小儿哭闹而表现厌烦情绪,从而影响护理质量。
3.2说的技巧
说的技巧包括:选择适当的环境和时间;制造融洽的氛围;根据患者年龄差异适用针对性语言。对于哭闹的小儿等其稍微安静了就可以告诉他(她)治疗是为了早日恢复健康,并让其明白不会因为哭闹而终止治疗,切勿强制治疗。要尊重患儿,在沟通中护士应不断鼓励和支持患儿,即使遇到兴奋、急躁患儿,护士也应克制态度、方式、语言语调。只有当护患关系融洽时,才能营造一种温暖、舒适和安逸的气氛,促使护患关系向最佳方向发展。学龄儿童应尽量使用其能接受的语言表明治疗的重要性,如“早日把病治好就可以上学了”;而针对非常小的幼儿可在平时巡视病房时多逗乐他(她)让其对医护人员由熟悉产生信赖,使患儿对护士产生良好的兴趣,不对护士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提到护理质量。
3.3非语言沟通技巧
非语言交流技巧是伴随语言交流进行的,直接影响语言交流的效果。美国柯达公司曾针对“沟通”进行研究,提出沟通过程中,55%是肢体语言,38%是语调,而内容只占7%。足以看出非语言沟通技巧的重要性。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关怀的眼神,恰如其分的手势等肢体语言都是在进行护患沟通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技巧,将这些技巧运用自如能给我们沟通的双方达到高度的一致和情感的融洽。每当患儿忍受疼痛配合医务人员完成一项特殊治疗时,护士可伸出大拇指给予鼓励和感谢。在平时巡视病房见到患儿时,护士应首先待以微笑;当患儿问话、提问题时,护士应以专注关怀的眼神看着对方,并耐心解答。护士的表情和心境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患儿哭闹拒绝接受治疗的时候,如我们带着厌恶和不耐烦的表情和患儿交流,即使患儿勉强接受了治疗,也会对我们产生恐惧和厌恶的情绪,使我们的沟通进入僵化、对抗状态。应切记,不恰当的肢体语言会给沟通、交流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正确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就容易找到沟通的切入点,患儿也自然就会敞开心胸和我们相处了,从而治疗性护理工作就会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关键词】 沟通技巧;护理人员;患者;护患矛盾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患者对医院的印象首先来自门诊。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对医院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护患矛盾日渐增多。本文就我院37起护患矛盾的处理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
2005年1月~2006年1月共出现护患矛盾22人次,矛盾内容呈多样化,但对服务态度不满意占50%以上(表1)。
2006年1月~2007年1月共出现护患矛盾15人次,显示护士掌握沟通技巧后护患矛盾人次减少,其中对服务态度不满意人次减少到50%以下(表2)。
2处理结果
服务态度问题由直接责任人向患者道歉,争得患者谅解;收费问题与经管科协调向病人解释,使事情圆满解决;有关护理技术方面的矛盾,可通过患者选护士来解决。其他矛盾通过护理渠道直接化解。37例患者对事件处理的满意率为100%。
3沟通技巧
3.1统一认知
3.1.1冷静倾听患者往往情绪激动,语言偏激,甚至出口伤人,此时分散注意力,消除其不良情绪是处理矛盾的关键。要注意理解患者的心情,以理相待,如请患者坐下,送上茶水,使其觉得找到了可以说话的地方。冷静倾听患者反映的问题,注意每个细节,了解矛盾的原因和纠纷产生的症结。同时对患者的职业、文化层次等有所了解,这样就能针对其特点,把握分寸,取得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把矛盾解决在萌芽期。即使有个别患者说了过分的话,我们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疏导患者,不要指责,避免矛盾的产生。如一位阿姨肌注后因针眼出血问题与护士发生争执,护士长耐心听取事情的经过后,立即劝阿姨情绪保持平静,责令护士就态度问题向患者道歉,使那位阿姨情绪平稳,满意离开。
3.1.2 核实情况对于护患矛盾要认真核实,做到既不伤害患者的利益,也要维护医院的声誉。如处理上述这起注射矛盾时,既耐心听取患者的陈诉,又到护士处进行核实,该护士承认在注射后因患者按压针眼时间短导致出血而对病人说过指责的话。
3.1.3 合理解决这起注射矛盾的确是因为护士服务态度有缺陷而引发,对护士提出批评以后向患者做了诚恳的道歉,并就出血问题向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使患者满意而去。
3.2言行沟通
3.2.1 语言沟通语言是一门艺术。处理护患矛盾时我们要注意说话的语气、用词,说话要有分寸,合情合理,不敷衍了事,既不偏袒护理人员,也不迁就于患者。文明、得体、谦虚的语言能使患者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通过诚恳的交谈使其了解医院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很多医患矛盾就此化解。而面无表情的谈话,则会破坏交流,更能引起患者不满[1]。
护患矛盾多半是服务不到位,经常发生在治疗室、收费处、化验室、药房等窗口。我们要设法稳定患者的情绪,要“请”字当头,可以说:“是否我们的服务使您不满意,请坐下慢慢说。”使患者觉得被尊重,产生信任,有助于沟通。切忌使用刺激对方情绪的语言,避免过多使用专业术语,使之产生不平等交流的感觉。
3.2.2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约占沟通形式的65%[2]。常用的非语言沟通方式有眼神交流、适当的触摸、倾听、沉默等。如在交谈时护士坐在患者对面,并保持目光的接触可以表现出护士对患者的尊重又可以体现护患间的平等。触摸是一种无声的安慰,在患者痛苦时,给予适当的治疗性触摸,可以使患者感到温暖和安慰。不随意打断或改变话题,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使其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患者感到恐惧或焦虑时,给患者以鼓励性的目光或紧握患者双手,都会给其以心理安慰和支持。护士应该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气氛适时配合眼神、手势、微笑表达对患者的尊重与重视。
3.3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现代医疗的发展使分工越来越细,但专业之间的联系和交叉却越来越紧密。对于病人,他本身的疾病是一个整体,面对的是一个具体的医生或护士,他就认为你就代表这个医院,他不管你是什么专业的,有关他的病你就应该都懂,起码不能一问三不知,否则也就谈不上对医院的信任。从这方面讲,只有掌握较宽知识面的护理人员,才能获得病人及家属的信赖。娴熟的、高超的技术,必定会增加病人的安全感,使他们从心理上找到了信赖和托付。即使治疗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也会超过自己的判断,也会耐心地听护理人员的解释,从而大大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4讨论
总之,处理护患矛盾时,医务人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沟通技巧,并尊重患者,向患者作解释要热情、和蔼,不能简单化,不能敷衍了事,不冷淡、不厌烦。对患者及家属的无理要求或无端指责,我们医务人员要耐心细致的做好工作,争取理解,化解矛盾。为了能更好的处理护患矛盾,我们应注意学习与人交往、与人沟通的心理学知识,增强心理素质锻炼,完善处理技巧,只有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处理问题才能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窦迎利.重视心理环境,预防医疗纠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4):242-243
[关键词]儿科护理;护患沟通;效果
近年来,社会发展迅速,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儿科为特殊科室,其发生护患冲突的概率较高。研究指出[1],在儿科护理中融入护患沟通技巧,对患儿进行赞美、关爱,对患儿家属进行预见流,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临床依从性,改善护患关系。本研究为2014年6月~2015年5月60例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儿科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应用护患沟通,获得了较佳的效果,应用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6月~2015年5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20例,按随机法将入选病例分成实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实验组:男女比例39∶21,年龄1.52~6.32岁,平均(4.08±0.63)岁,25例为支气管肺炎,25例为热性惊厥,10例为腹泻;对照组:男女比例38∶22,年龄1.52~6.51岁,平均(4.09±0.59)岁,26例为支气管肺炎,24例为热性惊厥,10例为腹泻。2组儿科患儿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入院后,护士向患儿家属介绍医院环境、医院相关规章制度,并对其进行卫生安全教育;为各个患儿安排病房,保持病房温度、湿度适宜,定时通风;每次测量患儿体温、脉搏等生命体征;遵医嘱了解患儿的饮食起居情况,对症处理并发症;出院前向患儿家属进行出院宣教,交待相关事项。
1.2.2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护患沟通技巧。
(1)给予充分的理解、同情:小儿生病后,家属多情绪紧张、易怒,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应积极与患儿家属进行预防性沟通,了解患儿基本情况,了解患儿性格及家庭情况,并用心感受患儿家属意愿,耐心解答患儿疑问,与此同时,护士还应积极与患儿沟通,询问患儿姓名、年龄,陪患儿玩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微笑服务:因年龄小,患儿难以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护士应尽力将微笑服务贯穿于患儿治疗的全过程,多应用夸奖性语言夸奖患儿,多与患儿进行眼神交流,让其愿意主动接受治疗,并以和蔼、亲切的语气主动向患儿家属讲解科室环境、医院环境以及相关制度。
(3)合理运用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从语言沟通角度看,患儿属于弱势群体,害怕疼痛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护士进行静脉穿刺前应给予鼓励性语言,让患儿做好穿刺准备,穿刺完毕后对患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可适当给予糖果奖励,增强患儿荣誉感;从非语言沟通角度看,护士可多陪伴患儿,静脉穿刺时握住患儿小手,多抚摸患儿,消除患儿恐惧感、陌生感。
(4)合理处理护理隐患:当家属情绪十分激动时,护士切忌“硬碰硬”,避免过分争论孰是孰非,尽最大努力让家属平静,必要时请求组长、护士长或科主任进行协调处
1.3疗效评价标准[2]
评价2组患儿遵医依从性,调查2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并进行临床比较。患儿遵医依从性评分范围为0~10分,其中将评价指标分为完全接受、部分接受、部分抵触、完全抵触4个等级,评分设置为0~10分,其中0分提示完全抵触,1~2分提示部分抵触,3~6分提示部分接受,>6分提示完全接受。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儿遵医依从性比较
实验组患儿遵医依从性为85.0%,高于对照组的61.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2.22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我国独生子女日益增多,患儿家属心理较为脆弱,生病后家属会将全部重心放在小儿身上,因此,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工作难度相对较大。沟通效果欠佳、解释不到位、穿刺技术水平不高均是引发护患沟通的重要原因。临床研究证实[3],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患儿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学者[4]对护患沟通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护患沟通在儿科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证实,护患沟通能提升护理质量,融洽护患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遵医依从性为85.0%,高于对照组的61.7%;此外,实验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6.7%,与对照组的8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似于相关研究结果[5],进一步表明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患儿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儿科患儿年龄尚小,语言叙述能力弱,患儿多不能清晰、完整的表述自己感受,面对医护人员容易出现恐惧、紧张、不安、焦躁的表现,以上表现直接增加了护患沟通难度[6]。开展护理工作时,护士的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等均会对患儿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中,护士面带微笑接待患儿,并将微笑服务贯穿于整个护理服务当中,能消除患儿陌生感,增加患儿对自己的信任感;护士与患儿家属进行预防性沟通,能了解患儿基本状况,赢得患儿家属信任,并让患儿家属了解患儿的治疗方法、护理程序、用药不良反应以及处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合理运用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能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分散患儿注意力,缓解患儿对穿刺的恐惧感、疼痛感,还能提高患儿对护士的依赖感;合理处理护理隐患,能最大限度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帮助医院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7-8]。有效的护患沟通能及时取得患儿家属信任,确保护理工作顺利进行,为保证护患沟通效果,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事项:首先,不应打断患儿家属话题;其次,应耐心向患儿家属解释相关问题,解答过程中尽量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之后不能简单的应付,应及时向护士长请教或者让护士长进行解答;再次,为小儿穿刺过程中尽量不讲述与穿刺无关的内容或保持沉默,避免穿刺不成功时患儿家属以心不在焉为由产生纠纷。护患沟通是护士开展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护患沟通离不开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护士应不断提高自身护患沟通能力,不断学习与护患沟通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营养学知识,并在工作中应用,最大限度消除护患纠纷隐患。综上所述,护患沟通技巧可提高患儿依从性,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宪敏,屈秀艳.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3,9(3):233-234.
[2]范丽琴.人文关怀护理在儿科病房护患沟通中的应用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15(30):90-91.
[3]魏桂英.浅谈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9(18):3953.
[4]张云霞.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9(30):121-122.
[5]乔艳.论护患沟通在提高儿科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3,12(30):145-147.
[6]金芳,邓露雪.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20(35):103-104.
[7]谢红艳.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病区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2013,19(3):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