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发展与科学

心理发展与科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发展与科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发展与科学

心理发展与科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特点 科学实施 教育方法

儿童是世界的未来,儿童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而教育儿童这一活动则是促进儿童变化、发展的关键性活动。为此,如何基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科学实施小学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小学低年级阶段(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

(一)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此阶段的学生在感知事物时,满足于事物的大概轮廓与整体形象,时间与空间知觉很不完善;以形象思维为主,离不开具体形象的帮助;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注意力极其短暂,以无意注意为主;机械记忆占优势;活泼好动,还保留着幼儿期“口语时代”的自我中心的特征,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仍处在以成人标准为标准的阶段,但却开始由对从父母的同一转向对老师的同一,其明显地表现出为对老师权威的服从,对老师的信任超过了对家长的信任。

(二)对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所实施教育的看法

1. 应多采用游戏法增添学习活动的趣味,以帮助学生“学会勤奋”。

2. 采用配图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以增强学生观察能力。如:老师在教学生数的时候,可以有目的地把所在学校的校园绘制成可活动的组合图片,或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轻而易举地从整体上了解自己的学校。

3. 歌谣+反复诵读法降低认知难度,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例如:教学“郭”字时,可编成“一点一横长,口字占中央,儿子来拉仗,耳朵拽多长”。让他们在歌谣的形式下诵读,既增加了趣味,又降低了认知难度,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4. 有效控制学习的时间,帮助学生发展有意注意。据研究,儿童在7~9岁的注意时间是15分钟左右,所以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学习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之内。让放松与学习交替进行,科学地帮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发展他们的有意注意。

5. 抓住“低年级学生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仍处在以成人标准为标准”的特点,以身作则完善他们的是非观念。

6. 利用依赖性培养师生感情,增加团体的凝聚力。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依赖感,在各个方面尽心尽责地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着想,从而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使孩子的这种依赖性更加持久,从而便于增加班级团队的凝聚力,为他们的终身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中年级阶段(三、四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及教育

(一)小学中年级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

与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相比,小学中年级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过渡时期。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兴趣十分广泛;认知活动的随意性、目的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运算速度不断提高,问题解决趋向正确性,完全脱离了幼儿时期的发展特点;有意注意虽有所发展,但还很不完善;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自我尊重的需要比较强烈,开始讨厌家长与老师的保护和命令,喜欢独立;但仍然愿意依靠老师;他们一边继续服从老师的权威,一边又开始重视伙伴间的真诚与法则,可以说伙伴规则时代悄然而至。在某些情况下,同伴的规则比父母和老师更有控制力。同时,他们也开始了解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出现喜爱某些学科或不喜爱某些学科的兴趣倾向等等。

(二)对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生所实施教育的看法

1. 学习活动的设置时间不宜过长,应控制在二十分钟之内。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内容不宜过于冗沓。

2. 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重要,应适当允许他们坚持自己一些合理性的“见解”,而不能简单武断地滥用权威,当然更要适当把握好其中的“度”。

3. 合理利用“伙伴法则”,不断增加集体活动。鼓励他们进行同伴间的交往,增强团体气氛,以便为他们今后社会化人际关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 适时进行学习活动意义的教育,利用他们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加强他们对每一学科作用的认知,预防他们的偏科倾向的出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三、小学高年级阶段(五、六年级)学生发展的特点及教育

(一)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复杂的。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也随之迅速发展。他们对各种事物都出现出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的时间可达到二十五分钟左右;判断力开始理智的发展,同时对老师的批判精神开始萌生,对老师不公正的处理会有不满的表现;不愿违反规则,十分重视约定的事项;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变得更为强烈,但又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等等。

(二)对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所实施教育的看法

1. 激发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勇于做一个探究真知与大胆创新的学生。

2. 正确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判断力,让他们懂得实践的重要性,并且学会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分析归纳问题。

3. 在教学中,多对他们赏识教育,不吝啬于表扬他们。多采用肯定和鼓励的言语,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奋发上进的动力,但同样也要把握好表扬的尺度。

4.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的朋友关系。经常和他们谈谈心,密切观察孩子们的思想动向;使学生对老师想说、敢说、乐说,消除他们对老师的抵触情绪,让他们愿意同老师进行交流意见和对事情的看法。

心理发展与科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体育教学 存在的问题 新发展

一、前言

伴随着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中体育也面临着新的教学改革。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比,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体育教育无论在内容、结构还是对学生的考核形式上都有了极大的创新。高中体育教师应抓住新课改的有利形势,摒弃旧的教学理念束缚,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高中体育教学的发展,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基础。

二、传统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理念落后。竞技运动项目通常是传统高中体育的主要教学部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比较重视对运动技能和技术的掌握,忽视了体育的目的是锻炼身体。学校只重视体育教学的短期效果,忽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二,教学方法单一。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尽管有不少学校在教学方法上做出了改进,仍旧存在着一些长期积淀下来的顽固问题。传统的传艺式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独创性和自主能力;三,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学习生涯具有特殊意义,高中生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巨大,再加上家长和教师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度不高,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对体育课产生逃避心理。

三、高中体育教学新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作用下,高中体育教学取得了新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发生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进步

纯粹的以竞技为主的体育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新课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对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中,通常靠进行田径、三大球以及体操的训练来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技术,教学时以全班学生为教学对象,对性别、年龄体质等不做区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容易被忽视掉。而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需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体能不同等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和以往的教学活动敷衍理论知识形成鲜明对比,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比较重视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通过对健康知识、营养和保健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育意识,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体育教师还应将我国体育历史、奥运发展历程等知识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对祖国体育的热情,引导学生领略体育魅力[2]。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社会将教师的职业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整个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最重要因素,学生通常被看做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教授的知识就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学生只能从教师处获得知识。因此,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凸显,个性得不到张扬。新课程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在进行田径运动之后,为增强学生韧带活力,教师一般会安排学生做侧压腿活动时,在统一口令发出后,由于学生的习惯不同,有的喜欢前压腿、有的习惯左侧压腿,另外一些同学则喜欢右侧压腿。对于这种训练,教师不必要要求学生按照统一规则进行,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压腿方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锻炼氛围,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愉悦,调动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后面的体育训练做好“暖场”。

(三)更新教师的体育教学理念

高中生正处于接受知识的上升阶段,对各类知识的把握能力较强。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另外,体育教师还应将新的体育文化、动向等融入教学中去,增强高中体育课程的内涵和思想性。由于高中教育的特殊性,高中体育教学既要秉承基础教育的特性,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拔高,使学生在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体育爱好项目,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体质的发展,从而增强高中体育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更加灵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手段”。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体育活动方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以跑步为主的传统热身活动,形式比较单调,为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教师可以安排其他项目进行代替,如:健身操、游戏、太极拳等项目也能起到很好的热身效果。在进行比较激烈的体育如跳山羊、单双杠等活动项目,教师应注意对不同体质和性格的学生进行观察,对于在运动中表现不佳、体能较差、胆小自卑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杜绝对这类学生进行负面评价,帮助学生提高体育能力。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合理安排体育活动内容,使学生保持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在自信中学好体育课程[3]。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对体育科学等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懂得人体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思维,思考选择怎样的姿势、力度才是更科学锻炼方法,鼓励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将所学到的体育科学知识运用到体育锻炼中,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四、结语

高中体育教师要深入学习新的课程教学要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教学经验不断进行理论总结,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为促进高中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玉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体育教学新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2011(34):113-114.

心理发展与科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99-02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活泼好动,自我意识强,接受新知识快,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意志较薄弱,不太喜欢在体育课上奋勇争先,尤其难以面对挫折,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从学生的心理层面来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激发学习兴趣

1.加强双边活动。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我们知道: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有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兴趣则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美国的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满怀兴趣的学习,可以使在校的学生不视学习为负担,而感到非常愉快……”在体育活动中,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而没有兴趣时,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厌倦。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例如在二年级的前滚翻有些学生始终掌握不了方法,慢慢地起初愉快心情和学的兴趣也没了。教师改变了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胯下看天空,他们当时觉得很好玩,学生们又恢复了一点学习的兴趣。看完了天空再练习,他们就基本能完成了。只要教师不断地从实践中创新,就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例如教师多关心学生,少一点批评,让学生有愉快的心情上课。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不是体育教学中最需要的吗?

2.改变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使自己的教学受到学生的好感与认可,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使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因此,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关键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教师能把一些学生觉得无趣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热烈宽松。例如学生特别不喜欢800米跑,我就利用电视中《挑战极限》这个节目的方法来比赛,看最后谁能获得胜利,也就能战胜自己的极限。学生为了战胜自己也就很快地完成了任务。

二、创设学习情境

1.亲近生活。任何东西都是起源于生活,体育也不例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情感与教学的融合。把学习内容放到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去,这样的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更加贴近学生,学生爱学、乐学,也易于接受。例如在投掷练习中我用了运动会的形式练习,把我们生活中出现的事件融入到体育中,在课堂中学生热情高昂,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快乐,学生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2.创设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教师就必须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增加体育教学的情绪色彩,提高教学感染力和教学效果。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儿童喜爱的教学情境。如龟兔赛跑、小兔搬家、快乐的小青蛙等等情境教学,学生在课上就能以轻松、愉快的情绪来参与活动。

3.情感交流。学生是好奇宝宝,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就会提出来,在一节课上他们会提很多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遇到学生提问,往往会制止他们的提问,学生就无法和教师在言语上进行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教学效果。而我注重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学生间的评比、课后的小结等,来说说同学们学得怎样或是自己在课上学到了什么等,这样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交流上就进了一步。

三、提升心理品质

1.提高坚持性。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标准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就应加强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以及勇敢、顽强、刚毅、果断、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锻炼,培养灵活机智、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和自我调节能力。在体育课中学生最怕的就是长跑,有些学生就是跑不完全程,那时我们老师最常说的就是“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对那些“虎头蛇尾”的学生可以讲一些坚持到最后终于取得成功的伟人故事来进行教育,同时也要不断地进行鼓励,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坚持练下去。

2.增强自信心。由于少年儿童比较弱小和容易产生恐惧,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潜能,因而常常表现为缺乏自信心。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学生在体育课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运动水平发挥自己的潜能,给学生创造表现能力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并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体育课上有些学生就是认为自己不行,这时教师就要降低难度或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循循善诱,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并对学生取得的不同程度的进步要给予肯定和及时进行评价,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一次跳高练习中,有几位学生不敢跳,在旁边一直说“我跳不过去”“我跳不过去”,我就对他们说:“相信自己这高度绝对跳得过的。同学们肯定也相信你们是跳得过去的。”同学们也在一旁鼓励。他们就鼓足了勇气,勇敢地跳过了这高度,同学们都为他们鼓掌,当时他们笑了,自信心也回来了。

3.加深协作性。在体育学中,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行式出现,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只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就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例如:传球技术是一项枯燥无味的技术,而在篮球技术中又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传球游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胸前传接球练习,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传的球多,多者为胜,负者要罚做素质练习,这就要求学生在练习中要传得准、传得快,既要动作到位,传球的速度又要快,学生在游戏中就会尽量按“准、快、稳”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假如个别学生传球技术较差,为了集体的荣誉,他们也会认真地练习。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来开展,让学生更喜欢体育,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心理发展与科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高校;财务管理;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经济、社会等不断变化的诸多因素,使得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内外财务关系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要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迫切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如何将科学发展观与高校财务管理紧密结合,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是高校面临的紧迫课题,也是高校财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科学发展观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一)全面性

科学发展观摒弃了狭隘性、单一性和片面性,引入了全面的观点,把社会看作是有机的整体,把社会系统与其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强调社会发展要着眼于社会复杂系统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乃至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

(二)和谐性

和谐发展是指社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社会系统与自然等其它系统之间的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具有合理的发展速度、比例和顺序。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和谐性,要求在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只有协调和谐发展,才能保证全局的、整体的和根本的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整体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走生态良好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在“人”的概念上强调社会以每个人的存在为前提,社会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在“本”的概念上强调以民众、群众的立场为根本。但“以人为本”并不等同于在思想和立场上采取极端个人主义立场,而要坚持“利他”的思想,特别是党、政府、干部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

三、科学发展观下高校财务管理的背景

在科学发展观下,高校面临着双重使命:一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传承文明、培养人才,从而推动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另一个是加强管理、促进效益,从而促进自身效益的提升及价值增长。这两重使命要求高校必须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在这种状况下,高校财务管理的环境和内容出现了新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教师与学生的主导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财务管理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要求高校必须将教师和学生置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并确立教师和学生的主导地位。

(二)拓宽筹资渠道

随着经济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服务于社会的领域得到全面扩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主要职能得到全面提升,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拓宽,高校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得到充分利用。这一切为高校的资金来源增加了更多的渠道。高校多元化、多渠道筹资格局已经形成。

(三)拓展财务管理领域

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进程的加快,使得高校不断拓展,高校经济活动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经济活动的内容更加广泛,高校财务管理的领域也随之相应地延伸和拓宽。在这种状况下,如何管好、用好资金,减少浪费和损失,提高经济效益,是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四)财务风险增加

在科学发展观下,高校的发展是数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不仅要扩大招生规模,而且要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还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大大增加。目前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筹资风险

高校的发展和投资越来越依赖银行贷款,高校的银行负债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统计,高校的资产负债率低的在20%~30%,高的可能高达50%以上。银行贷款是高校的一项债务,债务的特点是到期要还本付息。银行贷款风险就在于高校是否能“按期还本付息”。一旦资金周转不灵,偿债能力下降,将会严重影响学校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2.收入风险

从目前高校收入来源来看,占高校收入较大比重的主要是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而财政拨款(生均定额拨款)和事业收入取决于招生规模。如果因种种原因不能维持现有招生规模或进一步扩大招生数量,导致高校的收入水平降低、收益下降,无钱还贷,新的呆账、坏账就会出现。

3.支出风险

当前,高校支出风险主要存在工资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基建支出三个方面的风险。工资性支出风险,一方面是随着高校人事、工资制度的改革,教师工资的增长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迫于人才竞争压力,各高校会出台种种加薪的方式吸引人才,工资性质的支出增长速度很快,并具有“攀比”而造成的“拉动效应”。社会保障支出风险,指部分高校未实现教职工的社会养老统筹,教职工退休金仍然要由高校自己承担。应该建立而未建立的养老基金就是高校存在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隐形负债”,形成了高校的一项重要的支出风险。基建支出风险,指信用风险。高校用于教育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我国《担保法》规定,学校的教育设施不得作为抵押物,这阻碍了高校以教育设施作为抵押获得银行贷款。高校只能利用其信誉获取银行的信任,银行资金投入到高校教育设施建设中缺乏法律保障,因而面临着难以确定的信用风险。此外,网络技术的应用和从事高科技产业的风险投资也给高校带来了新的风险。

四、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对策

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提供了思想武器。基于科学发展观下高校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管理内容的变化,高校财务管理应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增强财务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用创新的理念探求加强和改善财务管理的新举措。

(一)高校财务管理观念创新

1.树立合理筹资与科学理财观念

随着办学体制的转变,资金筹集和理财方式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突出地表现是,与高校扩招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所形成的资金缺口,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解决,“负债经营”严重困扰着高校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高校要树立合理筹资和科学理财观念。高校在筹资环节所获得的资金规模大小、结构优劣直接关系资金使用、分配等若干环节的复杂程度与效能高低。另外,随着高校资金投放渠道日益多元化,如何整合与协调,优化高校资源,亦将成为衡量高校财务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应积极依法开展多渠道的筹资活动,通过树立新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式,努力改变目前财务管理的现状。

2.引入成本效益观念

随着高校财务管理内容越来越广泛,高校应更加注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制约关系,将成本与效益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然而我国高校普遍不重视教育成本核算,这主要是由于高校成本效益观念不强及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无法将收入与成本费用进行配比有关。同时,许多高校在建设项目时,很少分析项目建成后的效益,大量的设施投入,取得的效益却很少,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高校应引入成本效益观念,进行成本核算,根据“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经济关系,寻求降低教育成本的最佳途径,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增强财务风险观念

风险与效益相伴而生,如何在风险与效益之间进行选择,做到既能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又能取得最佳效益,这是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一大挑战。高校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增强财务风险观念,权衡风险与效益,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4.重视决策观念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可控资源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快了高校融入社会的进程,高校经济活动日益广泛,财务风险也不断加大,财务分析、财务决策已越来越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但目前不少高校的财务管理“重核算、轻管理、缺分析”,仍停留在传统的“报账型”会计上,缺乏对财务活动的预测和分析。随着高校自筹资金比重的增加和资金使用自的扩大,高校必须在认真做好财务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财务决策。这就要求财务管理部门要树立重视财务分析和决策的观念,客观地总结财务管理的经验,认识和掌握财务活动的规律,降低高校重大决策的财务成本,积极发挥财务的参谋、助手作用。

(二)高校财务管理内容创新

1.财务管理目标创新

在科学发展观下,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应确定为“相关利益主体价值最大化”。相关利益主体包括政府、其他合作办学投资者、学生、教职员工。这几个利益主体,通过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优先考虑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全面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包括协调好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学校导向政策、学校与社会公共关系等。高校不仅有社会效益,而且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主要是指高校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社会培养有用的高素质人才;经济效益主要是指努力扩大资金渠道,增收节支,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待遇。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前提,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基础。高校理财必须最大限度地争取高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并且最大限度地确保经济效益的稳定化和最优化。

2.预算管理创新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讲,可持续发展既要立足于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校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学校的财务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编制高校经费预算的过程,实际上是落实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步骤,也是优化学校资源配置的过程。因此,预算管理创新是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实行预算管理创新,一是要积极探索预算管理的新模式,既要严格按《预算法》规定的程序加强预算管理的力度,强化预算约束机制,又要精细预算编制工作,使预算合理化和科学化。二是预算方法创新,编制预算应改变长期延用的“基数+增长”方法,由重投入式预算转变为重产出式预算。引入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的绩效预算和零基预算。三是预算管理机制创新,高校预算支出安排要以成本为基础,以绩效为目的,建立起以绩效预算为核心的高校预算管理机制。预算管理应实现绩效目标、经费使用、绩效考核相统一,将经费拨款与绩效评价挂钩,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3.财务管理制度创新

(1)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随着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高等学校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也在扩大,特别是高等学校进行成本核算,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已不适应,为此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对收入或支出所归属的会计期间是按单位取得收款权力或承担付款责任的时间确认,能更准确地区分单位在不同时期的收入与支出,特别是能更准确地考核单位在各项事业活动以外所从事的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成果。

(2)制定动态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制是资金投入效益保证机制,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但是,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是高等学校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为加强高等学校内部控制而制定的。随着高校办学主体、办学环境、办学条件和办学方式的变化,高等学校经济活动注入了新的内容。因此,高校内审机构要切实加强对校内各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高校在实施经济责任制过程中的跟踪检查,评价其是否能够发挥功效。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断完善高校经济责任制,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得到改进和加强,进一步充实高校经济责任制的内涵,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需要。

(3)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为了正确核算高校的财务成果和办学效益,就要正确测算生均成本、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合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合理分摊各种费用,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相符,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实地反映财务状况。

(4)建立重大经济事项集体决策与专家咨询制度。凡是学校的重大经济决策、重大投资(融资)项目以及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由相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并经学校财经领导小组研究后,提交学校最高决策机构,集体讨论决定后实施,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经济决策失误给高校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三)高校财务管理机制创新

1.设置财务管理机构

财务管理机构是财务活动的主体,机构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财务机制运行的效率。我国目前各高校大多采用以会计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结构,其特点是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职能混合,在机构内部根据会计核算的功能划分各部门及岗位的职能。随着高校财务活动日益复杂和财务管理地位的日益提高,这种重核算、轻管理的财务机构设置已不适应高校财务机制运行的要求。为改变这种状况,应单独设置财务管理部门,建立和发展具备融资、投资、理财等功能的金融理财中心,这种机构创新将促使财务功能的重心由核算反映单一职能转移到高校资金运作、财务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以及为各级管理决策提供参考等多种复合功能上来。

2.转变财务管理职能

高校财务管理职能要由“核算型”向“复合管理型”转变,由单纯管财向管财、理财并重转变。理财应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应从三个方面提高:一是财务发展能力。要把各渠道可能的经费整合,在重视节约型理财的同时大力开展开源型理财。二是资源配置能力。资源配置最重要的是让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三是财务核算能力。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资金流量进行收、支、存核算,对资产的存量进行资产和负债核算,对综合财务计划进行预算管理,对财务运行过程实行监控。

3.创新财务运行机制

高校财务运行机制应与资金循环相适应。财务运行机制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管好资金的源头,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其二,建立资金投入效益保证机制,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其三,建立活而不乱的资金循环机制,抓好资金流程管理。高校财务运行机制应具有以下功能:第一,自主经营功能。高校应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法人理财模式,应有利于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和风险收益均衡原则自主安排、自动运行其财务管理活动,保证其财务自的充分实现,并自主承担相应的财务责任和风险。第二,自我调节功能。高校的财务机制应保证高校在运行过程中能够通过自我调节不断理顺内外各种关系,确保高校成为法人实体后,能根据其面对的内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作出及时而恰当的各种反应。第三,自我发展功能。高校既要有充分的发展资金,又要有正确的投资决策和利润分配体系,以增强自我积累能力,保证具有足够的发展潜力。

4.实行“开放型”财务管理

高校应实施财务信息公开的阳光政策,建立和健全财务信息平台,将财务信息分层次、多形式、全过程按程序公开。在校园网主页上公布各项财经政策和经费使用规定、报账指南等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程序和财务制度,并建立了工资、教学经费、项目经费收支情况、缴(欠)费等查询系统,校内各单位和个人可以随时了解经费使用情况。同时,每年召开财务工作会议,通报学校经费收支、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情况。让广大师生享有充分的知情权,提高了财务工作的透明度。财务信息公开不仅有利于推动高校民主理财和财务监督的进程,而且有利于开放型财务管理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沈燕.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校财务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理财),2008(9):48-49.

[2] 翟志华.论高校财务管理创新能力[J].财会通讯(理财),2009(11):127-128.

心理发展与科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化 科学技术创新 可持续发展观念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165-01

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时代在社会的发展中依次到来,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我们欣喜于贯穿其中的科技创新飞跃,却也不得不承认周围环境日益恶化。在我国接下来的建设中协调发展与环境、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在此种情况下,在各项事业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需要大力开发充分利用资源,还需要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基础提供新的能量机会。据此可以说,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1】。

一、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

在岁月的长河中发展是一种必然,但历经千百年的时间当前社会发展濒临瓶颈,几近停摆,各项事业急需创新以增加生机活力,以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正如培根所说的那样:“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简单来说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时展的关键,而在这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更是在无形中推动着、引领着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此我国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的两大基本发展战略,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面对当前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更是通过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满足激发建设新需求,从而令固有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新兴产业蓬勃向前,各项事业均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

同时现代化社会背景下,可持续发展观念早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的层面,转而渗透到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四个方面多项事业中。所以各领域要真正鼓励坚持现代化科技创新。

二、坚持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是世界主题,世界潮流,世界趋势。但是同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目前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的根基浅,且力量不足【3】。想要真正发挥其作用促进可持续发展还要有意识地在不同方面采取措施予以支持和鼓励。

(一)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方面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受到的来自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大,逐步增多的人口数量,日益多样复杂的需求与短缺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发展的阻碍。面对此种情况德国提出了工业化4.0战略加以应对,而我国为了避免以“阿喀琉斯之踵”现象等情况的出现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4】,用以推动经济建设中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新的生产要素的出现,并对它们进行新的排列组合,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内生动力。具体如下。

1.建立并完善能源与资源体系

建立并完善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其目的在于从当前实际的资源应用形势入手更具针对性地解决其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要不断探索创造新的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提高可持续能源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开发运用不合理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大力创新作用新能源,开辟使用清洁能源,促进光电等各种能源之间的转化从而令新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缓解能源紧缺带来的发展障碍。

2.实现经济建设的绿色化

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经济建设中各项事业的发展要坚持绿色生产,形成一种有效的抑制污染环境的经济体制。

第一是材料与制造即生产的绿色化。也就是要社会主体在生产过程中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等多方面的技术优势研发创新新技术,制造更高质量的绿色生产设备,更安全耐用的绿色生产材料。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回收、环境的恢复也要有关人员对二次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完善。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培育高端产业,减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投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我国经济建设的新领域。

第二是消费的绿色化。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在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消费观念下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之不断科学化、绿色化;另一方面要研发新技术,推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从而研发出新的绿色环保产品以代替原产品,以此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令经济建设走上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文化社会方面

在各项创新中科学技术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动力,文化创新是国家的软实力,它们在引领各自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碰撞融合,共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促进新思想新观念形成发展的同时,要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拓展文化传播途径,文化获取平台,令优秀的文化真正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从而为各类创新活动的进行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生态环境方面

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当前被严重破坏的自然环境显然不适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而要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创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也就是说要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加深对地球自然环境、气候变化、污染破坏等问题的认识和探索,从而提高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应对能力,并真正落实到建设措施中逐步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发生的环境问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对于人民群众来说要将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运用到保证食品安全,改善医疗条件等工作中,令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则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科技是买不到的,只能通过广大的人民群众自己研发创造,所以坚持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从而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只有如此才能令社会充满活力,让所有的生产要素竞相迸发;也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制约性问题,增强我国的发展力量,推动我国健康可持续性向前。

参考文献

[1] 杜飞进.论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14.

[2] 白春礼.坚持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03:259-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