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素质教育的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英语教育 素质
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我们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习型,创新型人才。学生的英语素质,是指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素质,即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它集中表现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那么,在英语教学应如何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整体素质呢?
1 优化教育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应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教育每前进一步,无不依赖教育观念的突破。作为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首先应该在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在教学上才会有突破和创新。但在我们周围,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并未引起注意,甚至有不变应万变的思想。素质教育的实施,说到底要靠高素质教师,因此转变教师的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是当前素质教育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
教师是英语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对英语教学的质量往往具有直接的影响。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主动学习经常“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抛弃陈旧的落后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思想前提。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素质教育的先导
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这是一种专注的带有一种情感意向活动,它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永恒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教师。人只有对某种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努力地去完成这一活动。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将会取得意想不到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职校学生从年龄层来说,大部分相当于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学习效果差、缺乏长远的学习动机的特点。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莫过于让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英语课堂教学有它的内在规律和原则,但没有固定模式可言,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设计活动是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特征,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努力寻找语言材料与实际生活的切入点,力争做到活动便于学生参与,学生乐于参与。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此外教师还可利用优秀的英文歌曲,良好的师生关系,采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不断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进行兴趣教学,使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苦读”而是“甘读”。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注重德育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许多内容涉及到人的道德、思想、品质为因素,有利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针对职业中专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结合教材内容,挖掘其德育素材,采用合理的渗透方式,及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如学到关于mid-autumnday(中秋节)就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祖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教育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在讲授课时说:“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at the bus stop. they are standing in line. but you come late,can you jump the queue?”同学们回答“no!”我又说:“if you jump the queue,the other will not be pleased. yes?”同学们回答“yes!”就这样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不要“夹塞”,培养了学生社会公德意识。
4 创设良好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作用,把尊重的话语送给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教师用热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创造出一种宽松的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好感、敬爱和依赖。这样积极向上的情绪,会大大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从而使他们能专心听讲,配合默契,达到教学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消除紧张情绪,增强学习兴趣。由于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英语技能形成要靠大量的课堂交际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激情,没有教师的幽默,没有教师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就失去了进行素质教育的生命!与此同时,我们要善于将课堂和社会相沟通,创造出动境。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创造交际情景,如购物、介绍、祝贺、问路等,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又如在教学中,坚持值日生汇报制度,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由一位学生用英语做值日生汇报,内容丰富多彩,讲故事、讲天气,向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等,教师还可以见机行事,积极参与。学生就在这样的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乐于开口说英语。积极向上的情绪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
总之,素质教育体制直接指导着外语教学的方向和内容,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探索,充分显示素质教育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所为。作为教师始终要增强素质教育意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全面、健康地发展。相信素质教育体质也必将推动整个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更快更好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外语教学.1999.3.
针对当前中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现象,本人认为应从“教”“学”“术”三个方面着力加以解决。
一、从“教”的角度出发,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结构
实施音乐学科教育改革的关键不是教材,而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只有明确观念,才能优化教学,教师首先树立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思想,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既是非专业音乐教育,那么教师就必须用非专业音乐教育的手段、方法、策略等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确立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才能培养对未来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尽可能完善的人。“审美的特殊性质,在于通过审美活动来教育学生。这种教育不是靠讲道理,靠逻辑的力量来说服人,而是靠形象,靠感性的力量来感染人。所以,它能够使学生在鉴赏与品味事物的过程中,既得到理智上的满足,又得到感情上的愉悦。”
二、从“学”的角度出发,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是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引导学生掌握欣赏规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会学”。
二是加强学生“合作性学习”。在音乐欣赏课中,建立课堂学习小组,由原来的点状,改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几个块状,这样的座位为学生互相讨论提供了方便。我觉得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创设“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情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灵活性,也锻炼了大家的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是加强学生“创造性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又要注意给予正确的启发诱导,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创造性操作能力。当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及想象、联想,对所欣赏的作品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可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脚,使欣赏过程提到另一个高度。比如可以使用打击乐配伴奏、身体律动、创作图形谱、器乐演奏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从“术”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
一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在具体的教学中,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根据歌词等内容,虽然可以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远不及设计制作课件后演示教学内容及用录像来指导学生观看教学内容所获得的效果好。
二是利用多媒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在教唱新歌之前,可以利用录音范唱。因为录音带的范唱是经过合成加工的,其音响效果更为理想。学生们在动听的音乐声中不知不觉地就会激起“我也想唱这首歌”的欲望,使学习活动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三是利用多媒体由深化浅,生动直观的进行乐理教学。说教式的乐理教学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逆反心理。而音乐又是一种由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程,如何让乐理教学充满情趣,让学生爱学呢?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把虚幻的音乐直观化。
[关键词]音乐教育 新课改 素质教育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资,教育部出台了新的施教政策和课程标准,尤其是音乐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得以体现,要求我们学校在实施过程中转变观念。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是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国音乐教育和西方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区别
自古以来,中国和西方一些音乐教育比较发达并在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国家,像匈牙利、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上存在差别,更在音乐发展的取向上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的音乐教育自古以来都没有得到健康发展,我国在恢复高考之前的学校教育就没有正规开设音乐课,只是班主任用自习课去教大家唱唱歌,如今中国大多乡村学校仍然没有专业音乐教师上课、也不知道这些学校的音乐是怎样开展。德国的教育家奥尔夫说的人类是需要音乐,也离不开音乐。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音乐教育,造成了重视考试科目,而放松了非考试科目,使学科之间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以人对音乐的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长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才全人”的发展。
二、课改前后的看法和思考
本人从事中学音乐教育十多年来,参加课改培训多次,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师生角色转变,更要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用新知识去看我国的一般音乐教育,收获不少,对传统音乐教育的不足也有些新的认识和看法。
1.教学古老,沿用传统模式
多年来,我国中学音乐教育都沿用旧的教学模式,教师进教室就整纪律、板书课题、弹起琴、学生跟唱,或是用口教唱。这样的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为,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的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强调: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是听感文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2/4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二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二拍子乐曲。
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了。
3.听录音唱和识谱唱的优异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都言传口授、识谱和听录音的方式进行教学。众所周知,一个故事用文字写在书上要求学生背记下来,要求在短期是很不容易,如果把这个故事当着学生的面讲给学生听,学生很快就能记下来。换句话说,一首歌通过放录音机或是老师亲自教唱学生会唱要容易得多,也要快得多,若是对乐谱不感兴趣,老师强行把乐谱给学生,硬教学生唱,待学生把谱唱会后再用谱去唱歌,有些累,显得事倍功半。
我从事中学音乐教学十余年,在新课改之前我也是沿用传统式的教学,要求学生练声、打节奏、识简谱、唱歌、完成书本上的一些文学常识,发现学生配合得很不好,更糟的是课堂效果十分差。经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离开和我对教学的深思,并不断总结经验和学习,摸索了很多教学方法。那就是要课堂效果好,学生能把课堂知识吸收,我认为跟录音机模唱,并且打起节奏,三五几个组合唱效果相当好,也很出成绩,学生喜欢。课堂上当学生游戏和愉乐累了时,老师开始讲一点乐理和音乐欣赏,使45分钟的课堂有松有紧成为真正的音乐课。
一句话,识谱唱法与言传和听录音的唱法差别相当明显,既然教育要改革,听录音唱法就是很好的改革,我提倡听录音唱法,识谱毕竟不是专业,可以适当融汇进去。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自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
“元素性”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文艺融为一体
自古以来,文学和音乐是分不开的,先要有丰厚的文学功底,才能有更好的音乐发展。严格说,最早的音乐的词是建立在宋词的基础上,比如“满江红”这首千古绝唱,就足以说明音乐不是独立的学科,它需要与学科之间进行联系。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素质教育内涵
初中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学习,要树立开展素质教育和学好语文同样重要的思想观念,要清楚学生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意义。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教学单纯地为升学服务而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提高。
教师要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要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现代教育,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是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特殊要求的体现,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使人的素质综合发展的教育,是使人的适应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教育。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对于教师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渗透素质教育,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精心备课,制定明确的素质教育目标
任何一次教学都有其明确的教学目的。除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素质教育目标。这样,就使学生在枯燥的课堂学习同时,领略到了教师对于素质教育的引申,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学习效果,也训练了思维,强化了素质。当然,素质教育目标的制定,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和学习内容出发,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例如 《皇帝的新装》一文的素质教育目标可以设定为:学会观察生活,充分发挥想象,培育诚实和勇于面对现实的素质。
三、因势利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正确指导,提前备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提纲,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要点、寻找问题,学会思考和发现,教会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总结重点与难点,并通过完成练习来验证自主学习的效果,要引导学生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做好读书笔记,摒除依赖习惯,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和“我会学”。
例如,在《看云识天气》一课中,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进行自主学习时可以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第二天的天气状况,用纸片写好并署名后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看看谁的判断最准确。通过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去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学会欣赏,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了它担负起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主要任务。每一册课本里的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思想和艺术风格,作者在创作中都对自然与生活进行了选择和加工,创造出了浪漫的艺术美,读者可以从中发现和体验自己日常生活中忽略了的事物,为之惊叹并受到启迪,甚至激发了自己创作的兴趣和冲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通过教师的素质教育的引导,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及人物的形象美,就可在课堂上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在《天净沙·秋思》一文中,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黄昏时分,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几只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衬着几户茅草人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慢慢让学生体验残阳夕照、荒凉古道的凄美语言,体验深秋僻静的村野里疲人瘦马的游子之心。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枯藤、老树、古道,西风、瘦马等文言美句。
五、创设氛围,激发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现代人素质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我们培育的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更多潜能,为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通过设置悬念和疑问,创造学生的想象空间,通过充分发扬民主,活跃课堂气氛,以及精心设计教法,培育学生探索能力等方式或途径,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讲到有人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时,可以提出“那是怎样的纸糊盔甲?又是怎样的游戏玩法?”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并动手制作纸糊的盔甲,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六、确定重点,注重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切入点;德育渗透;辅导学习;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31-1
一、以德育渗透为切入点
1.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是很多的,如《关爱生物》和《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等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再结合生物学发展史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和生物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挖掘德育素材的内涵一定能使学生受到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爱国主义的熏陶。
2.在思维冲突中激起学生对科学的渴望。农村学生由于知识面较窄,头脑中有很多根深蒂固的“前概念”。如课本中学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时候,在学生头脑中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的“前概念”根深蒂固,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的这种“顽固思想”,通过把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演示对比,让学生了解植物在制造氧气的同时也需要吸收氧气用于释放储存的有机物,不但清除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错误前概念,而且使学生领悟到有实验探究生物的方法的魅力。通过类似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较深地品味到生物学的趣味,唤起了对科学的审美情趣,从而激起他们对科学的渴望。
3.抓住德育契机,加速科学态度的形成。学生中抄作业、听课不记笔记、作业拖拉等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应抓住契机,进行思想教育,并采取措施,使学生养成严谨、踏实的习惯,针对抄作业凑数据现象,教师可发表言论:团结协作、民主作风、百家争鸣都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照搬照抄是不求进取、屈从权威,不利于自己的学习进步。我们的神州系列航天卫星的成功发射,如果照抄美国和前苏联,就没有中国自己独立的航天事业的发展。针对听课不记笔记,教师可从人的记忆规律角度发表言论:世上只有汗水加方法的“天才”,没有天生的过目不忘,一听即会。针对拖拉作业,教师可发表言论:拖拖拉拉是干不出大事的,等等。
二、以辅导学习方法为切入点
1.倡导先学后教。新教材文字简炼生动,插图丰富直观,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强,而且有配套的学生学习指导用书(初中生物百分百训练),十分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可在每堂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题,并逐步发展到学生自编预习提纲。
上课时教师应充分展现学生预习的成果,并以此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做到学生已经理解的少讲或不讲,重点知识深入讲,难点知识着重讲,并注重引导和点拨。实践表明,把学生真正放到了主置上,先学后教的效果是好的。
2.指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结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向主动地汲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转化,进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首先要训练学生勇于提问和善于提问,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其次要增强学生重视生物问题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意识,逐渐使学生形成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在讲解中,注重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应用中注意新旧知识的综合,并要求学生经常注意领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作眉批,提炼出需要理解的问题。听课时,根据自己的情况作笔记,记对自己理解、掌握知识有价值的关键性内容,逐步形成听课听出要领,听出味道。一章结束后作一章节的知识整理,建立知识结构。
3.疏导学生心理,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加上生物学科的特点,学生学习中出现心理障碍是很正常的,正确疏导学生心理,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将直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如教材第35,1517章,由于课文本身的难度,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虽然学习很用功,但还是成绩不理想,表现出自卑和恐惧心理,教师应早点作准备,学习生物一开始就要着手培养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纠正小学里带来的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的不良习惯,同时在备课时把重点放在难点的突破上。对已经有这种心理表现的学生要安慰,并实际指导方法,使其取得成功,使他们由紧张不安转化为对学习方法的探索。又如,后进生常表现为厌学心理和逆反心理,对这些学生,教师应循循善诱,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培养他们的兴趣,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其看到自己的学习潜能,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忱。
三、以实验为切入点
生物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近年来,实验教学有了迅猛发展,然而,如何充分发挥实验的素质教育功能呢?
1.增加“边学(教)边实验”的比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品质。目前一般学校实验教学的现状是演示实验居多,学生实验中验证性的实验多,探索性、设计性的实验少。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演示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不能被所有的学生感知到,同时学生实验往往是先讲课,后一节课实验,时间上不连贯,事实上实验的答案已经知道了,这种实验教学法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法,现在一些学校推行的边(教)学边实验,即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主动地通过实验探索研究问题,获得知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品质。当然教师也应通过改进实验和应用多媒体等手段,提高实验现象的直观性清晰度,让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感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