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中人格的含义

心理学中人格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中人格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中人格的含义

心理学中人格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格特质 工作绩效 员工

21世o是个竞争的时代,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增强自身竞争力越来越成为企业迫切的需要。任何一家追求卓越的企业,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优势,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那么甄选优秀的人才,寻找适合岗位的人才,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招聘雇佣成本对于企业人力资源而言就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在目前国内企业在甄选人才时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不同的甄选人可能侧重点角度不同,随意性较强。此外对应聘者个性以及人格方面的测评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从而不能全面认识应聘者。如果企业在面试中添加一些人格量表等一些客观的测试来测评应聘者的心理人格等方面是否适合工作需要,来提高人员甄选的效度,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岗匹配。

一、理论概述

(一)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论:

(1)人格特质理论概述。特质一词是从英语trait的译名,在心理学中的含义因人而异,一般可以用来指个体的任何持久特征,只要他在这个特征上他和别人有所区别。根据特质论的定义,不仅个人外部的行为特征,内部的人格倾向可以称为特质,个体的身体和生理特征也可以称为特质。

(2)几个主流人格特质理论。目前有以下几个人格特质理论,分别为: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艾森克的人格维度论以及“大五”人格理论。卡特尔编制了16PF人格因素问卷。艾森克在其《人格的维度》一书中指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的模式的总和”。他提出人格的基本维度有三个,即:外向性、神经性(情绪性)、精神质(倔强性)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

Tupes和Christal(1961)经过二次研究发现,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得出的因素数目并不正确,事实上只存在五个相对显著而稳定的因素,它涵盖了人际关系,工作行为,控制力,情绪性以及能力等多方面的表现,并将其称之为“大五”人格理论。后来在此基础上编制了NEO―PI五因素调查表。相比较卡特尔16中人格因素的过多和艾森克3中人格维度是过少,“大五”人格理论涉及人格因素较为适宜。

这些研究都说明了这样一种事实,个体在五因素上的自我等级评定反映了实际行为,而不是被评定者虚构的自我表征。因此该理论在目前较为流行。所以在本文中我“大五”人格理论作为主要人格特质理论。

“大五”人格理论:

(1)理论综述。“大五”人格是对自然语言中描述人格因素的形容词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五个人格维度模型,这五个维度分别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这五个维度的第一个字母能组成OCEAN(海洋)一词―人类人格的“海洋”。

(2)各维度的阐述及其子维度。神经质:评鉴顺应与情绪不稳定。识别那些容易有心理烦恼、不现实的想法、过分的奢望或要求以及不良应对反应的个体。其高分者特征是:烦恼、紧张、情绪化、不安全、不准确、忧郁;其低分者的特征是,平静、放松、不情绪化、果敢、安全、自我陶醉。

外向性:该因素测量的是个体爱交际、乐群、乐观、武断这一极端到安静、保守、谨慎、冷淡、做事退让的另一极端。

开放性:评鉴对经验本身的积极寻求和欣赏;喜欢接受并探索不熟悉的经验。其高分者特征是:好奇、兴趣广泛、有创造力、有创新性、富于想象、非传统的;其低分者特征是:习俗化、讲实际、兴趣少、无艺术性、非分析型。

宜人性:评鉴某人思想、感情和行为方面在同情至敌对这一连续体上的人际取向的性质。其高分者特征是:心肠软、脾气好、信任人、助人、宽宏大量、易轻信、直率;其低分者特征是:愤世嫉俗、粗鲁、多疑、不合作、报复心重、残忍、易怒、好操纵别人。

尽责性:评价个体在目标取向上的组织性、持久性和动力性的程度。在该因素上得分高指有条理、可靠、勤奋、自律、准时、有毅力;而低分者特性则为无目标、不可靠、粗心和意志弱。

(二)工作绩效的界定

绩效的定义和维度。Bernadin等(1995)认为,“绩效应该定义为工作的结果,因为这些工作结果与组织的战略目标、顾客满意度及所投资金的关系最为密切”。由此可以看出,绩效使工作所达到的结果,是一个人的工作成绩的记录。

Borman&Motowidlo(1993)则提出了绩效的二维模型,认为行为绩效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两个方面。任务绩效是指任职者通过直接的生产活动、提供材料和服务对组织的技术核心所做的贡献,它主要受经验、能力、以及与工作有关的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关系绩效不是直接的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是构成组织的社会、心理背景的行为,它可以促进其中的作业绩效,从而提高整个组织的有效性,比如自愿承担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帮助同事,并与之合作完成作业活动,它主要受人格因素的影响

(三)研究综述以及国外相关研究

本文以“大五”人格特质理论这一理论工具来研究人格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东西方文化特点。“大五”人格模型属于特质论,它是几代心理学家的努力成果,经过众多心理学家的探索,已经成为个性心理学中最为通用的理论。Tubes和Christal是最早发现个性五大特质的研究者。Tubes和Christal在1961年运用因素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显著而且稳定的因素。他们所发现的因素后来被称作“大五”因素,借以强调每一个维度都很广泛,而且包含了不同的人格特点。这五个相对显著而且稳定的维度分别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Barrick和Mount的元分析选取专业人员、警察、管理者、技工、销售人员等五类职务,以上级评价、人事数据、培训成绩为效标来研究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五的责任感能有效地预测所有职业群体的职务绩效和所有效标(r=0.22)。外向对管理者的预测效度为0.18,情绪稳定性对警察的预测效度是0.10,宜人性对警察和管理者的预测效度都是0.1。Jackson用假设检验的方法,或者说是人格定向的职务分析,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大五模型的所有人格维度都能有效地预测职务绩效,并且所有人格因素的效度系数都高于Barrick、Mount (1991)的结果。不过,外向和责任感的预测效度较低,而神经质、开放性和宜人性的预测效度较高。

以上元分析的样本来自于美、加。Salgado选用在欧共体国家中所做的36个研究为样本进行元分析,他选的职务类型和效标都与Barrick和Mount (1991)相同。得到的结果是:责任心和情w稳定性对所有职务和所有绩效的效标都有很高的预测效度;外向可预测警察和管理者,开放性可预测警察和技工,宜人性可预测专业人员、技工和管理者(但是对管理者的预测是反向的);开放性和宜人性都可以很好地预测培训成绩效标,开放性还能够预测人事数据。

通过以上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各个研究者才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但几乎都可以得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尽责性维度对工作绩效的预测效度较高;而其他各维度至少可以在某些工作类型上或对某些绩效指标进行有效的预测,尽管它们的预测效度系数还不肯定。

三、基于中国文化的人格对工作绩效的研究及中西方比较

(一)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的人格

中国文化收到儒家思想、佛教以及道教思想影响,更多的是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因此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人格特质和西方的人格特质肯定有所不同。为此王登峰研究确认了中国人个人的七因素结构。并在此结构基础上编制测量中国人人格七因素的形容词评定量表(QZPAS)。

(二)中国人人格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1)国内的相关研究。国内有学者曾采用西方五因素人格问卷来研究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在王登峰和崔红的有关中国领导干部人格特点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中,他们分别利用中国人人格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对来自13个不同地区的172名基层党政机关干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西方研究中与工作有密切关系的尽责性和外向性的维度在此次研究中均无明显相关。而在西方的研究结果中与工作绩效相关很低的开放性人格维度却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2)以CPI量表和美容师为对象的研究结果为具体事例。下面我将具体以王希的关于美容师的个性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为例来说明在中国的人格与工作之间关系。

CPI量表与“大五”人格的相关性。该研究是以CPI为研究工具,首先是因为该量表在信度和效度方面都比同类量表高,此外,CPI量表与“大五”人格模型中的四个维度有显著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王希通过对全国7个省份130多家美容院发放了731份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640份。对这640个最终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交能力对美容师绩效为优秀的概率的贡献最为显著(P=0.0191)。责任感对美容师绩效为优秀的概率的贡献非常显著(P=0.0262),排在第二。第三个维度是重印象性,这一维度对美容师绩效为优秀的概率的贡献显著(P=0.0702。支配性对美容师绩效为优秀的概率的贡献也很显著(P=0.0795),排在第四。第五是容忍性。分析这五个维度,我们发现:社交能力、支配性与“大五”人格中的外向性相关较大,责任感与尽责性相关较大,重印象性与情绪稳定性相关较大。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有关美容师的人格与绩效关系中,外向性、尽责性以及情绪稳定性预测效度较高。

通过以上的研究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人格特质与绩效之间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同西方一样外向性、尽责性对工作预测效度明显,同时开放性对工作的预测效度也较为显著。此外,更重要的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中,人们更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和睦,所以一些宽容、随和、热情等人格表现也对工作绩效预测有显著预测。当然不同职务预测各个维度的效度也是不同。

四、结束语

在企业员工招聘和甄选中,可以将人格特质作为一个预测变量。不同的人格特质对工作绩效的预测效度不一样,所以不同人格特质的人适合于不同的工作岗位。企业在招聘和甄选新员工的时候,将人格评定应用其中,来选拔出最适合企业的员工,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凡,王二平.大五人格与职务绩效的关系[J].心理学动态,2000,(3).

[2]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于海波,员工招聘与素质测评[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4](美)伯格(burger,J.M)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第7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5]王广新.组织情境下管理者人格特质和工作绩效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徐京萍.个性与工作绩效、离职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1。

心理学中人格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性 声乐教育谷峰

前言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学习中,人们总是埋首于声音技巧的训练,亦或是对情感和歌曲内容的理解,忽视了发现人心底可以迸发出的原始的激动,带动声音和情感走向更高的层次,从而能将歌唱者的整体水平推向更高,并由此带来人的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

一、关于“人性”

人性理论,是关于人性预设的阐释,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理论中关于人的本质特征或共有的行为模式的假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问题是各家各派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在这琳琅满目的关于人性的理论中,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特征的是关于人性善恶的讨论。 比如《孟子·告子上》:“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信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人生来本性相同,是后天环境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而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薛恩在其《组织心理学》一书中,将人性划分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四种类型,也为西方传统人性理论奠定了基础。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关于人性的探讨大多是从哲学,形而上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作为教育学上的“人性思考”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即“我们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通过教育的手段去引导进而将人性的潜能发挥出来”。

人性本质赋予了人以情感和灵魂。无论人性好坏,对于美好亦或是丑恶的事物,都会在心里产生激动。这种激动会受到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但最本质的喜怒哀乐是与生俱来的。当人遇到极度喜悦或是极度悲伤的时候,会迸发出超乎平常的情感,产生极大的力量,也就是会达到一个人能力的“峰值”。由于我们不得不生活在特定的环境或情境里,很多的束缚让我们很难去触及我们情感的极限,我们不得不中庸在“峰”与“谷”之间。

二、“峰”与“谷”

通俗意义上说,“峰”是山的至高点,而“谷”则是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将峰与谷作为一种处事的人生哲学,比如美国的斯宾塞·约翰逊博士就创造性的提出了“峰谷理论”,将人生看作是不断从低谷中迅速崛起,登上高峰的过程。而在声乐学习和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将“峰谷理论”灵活运用,这就主要表现在如何在声乐学习中发掘人性本质的激动,让内心和情绪的激动在“峰与谷”的不断交替中达到一种理想状态。

在本科的声乐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同一个年级的声乐考试中,只有少数的同学会在演唱曲目时,会做到自信和情由心生,会在情感上触及内心灵魂。往往在第一句歌词开始就把声音和情感交织在一起,随音符的变化流淌出来。歌者动情,听者的内心自然也会被美妙的声音所俘获。相反,很大比例的同学在考试演唱时是生硬的歌唱,听者会明显的感觉到这名同学当时并没有融入音乐,而时内心在一种胆怯中的情绪中在故作镇静,想要把音色、力度、歌词很好的表达出来,但在这样的焦虑心境下,效果可想而知。

面对这样的现象,我细心的发现:往往那几位自信的去演唱的学生,会出自同一名指导教师。导致考试效果和成绩的不同,我想问题就出在我们每星期的教学课堂中。

在大学七年的声乐学习过程中,我深刻的感觉到每一名声乐教师在教学中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既有技术的方面,同时更大的不同在于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以及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精神面貌的培养中。

在声乐教学中,既要在技术上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又要在艺术处理方面准确把握,给学生正确的歌曲指导。同时,这里也是我想突出强调的一点,就是要给学生的演唱中注入激动的情感。音乐中有无数的起伏变化(谷——峰——谷的往复),包括声音力度、音色、歌词咬字等等,都需要变化。那么当我们需要把音乐推向波峰,达到需要的强度时,除了必要的声音技术的支持,我们就应该用到我们的内心激动。它会帮助我们在音乐即将达到波峰的最重要的音节和字节上,给予我们一股新的力量,从而将波峰推得更高,达到最适合音乐表达的力度,扩大波谷与波峰的高度差。一方面,这样的音乐才是从歌唱者内心迸发出的声音,才能真正抓住听众的情感,才是声乐教师培养学生的目标。另一方面,学生只有怀着一颗对艺术真诚和自信的心,那么这份自信和真诚会折射到他其他方面的学习中,甚至对待生活的态度。

三、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解读

音乐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汲取生物学、物理学、数学、解剖学、遗传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和解释人由原始(初生)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有影响力的西方音乐心理学流派有:构造主义心理学(Structuralism)、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等。我倾向于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声乐课堂中的教与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有别于动物的复杂经验,诸如动机、需求、价值观、情感等属于人性层面的问题,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1902-),他认为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成长发展才会更顺利和更健康。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那么在今后大量的教学中会遇到不同的学生,也就意味着我们要面对不同的心理活动现象。我们会看到,在课堂上被老师经常训斥的学生,由于经常得不到鼓励,每到声乐课之前,都会分外紧张,久而久之会产生对于声乐的不自信,这将会映射到他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那么他在其他方面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很突出。这种现象我们会经常遇到,当然这也是一名声乐教师不希望的情况。那么怎样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呢?

1、在声乐学习中赋予学生内心的情感激动

我七年的大学学习中,在课余时间为很多声乐教师和同学在日常上课和考试中弹钢琴伴奏,有机会接触多位声乐教师的授课,也感受到了教师通过不同程度的引导和启发,会带给学生的变化和进步。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调整学生的歌唱状态、让学生充分了解歌曲含义、包含的情感色彩,并在音乐发展的关键点,给予学生以心灵触动,让学生在“峰”到来时,把人性本质的激动(或冲动)与歌曲的高峰相结合,那么学生在课堂的演唱效果会远远好于他自己平时的练习。

2、适时鼓励学生,建立对于学习生活的自信,培养乐观向上的心境

大学本科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心理方面日趋成熟,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入学前已经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音乐学习,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和艺术修养,无论是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想象能力还是音乐审美判断能力等都已经具备。尤其是声乐学生,他们有着更强的自尊心,换句话说,也就是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批评或者表扬的影响。那么,声乐教师通过声乐演唱中激发学生内心的激动,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进而扩展到其他生活学习领域,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学生前进的动力,去乐观、自信的生活。

四、从音乐教育学的角度解读

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教育的功能包含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它包含教育通过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以及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大学四年是一个青年人在专业领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要的阶段。马克思曾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意思是说只有个体得到自由的发展,社会才能发展。作为声乐教师,通过对每一个学生的教学,不论是从声乐技能方面还是从人格的培养层面,将学生从“谷”提升到“峰”,才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进而推动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这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人性,人性本质的激动以及从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教育学的维度对声乐教育中人的情感与内心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音乐学习中,声音技巧以及理论知识的丰富固然重要,但是对于自己内心“音乐情感”“音乐情绪”的发掘也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让自己在音乐的圣殿中感受音乐的灵动与美妙。

【参考文献】

【1】 谢嘉幸 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美]哈罗德·艾伯利斯,查理斯·霍弗,罗伯特·克劳特曼.音乐教育原理.刘沛,任凯译.[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心理学中人格的含义范文第3篇

够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要通过选才、教育、心理学训练引导如何培养武术人才,形成自己好的拳风、良好的品德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发扬和光大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武术。

关键词:拳 武术 拳风 人格特征 心理学 训练

“拳如其人”是我国传统武术中常说的一句话,意指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武术风格,即使是同一种武术套路,不同的人表演出来都各不相同,每人的武术风格与其人格相一致。这一点已是大家的共识,毋庸置疑。但是,对于导致“拳如其人”的原因,人们通常对之理解的不全面。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人的行为受人格的影响,个体总是表现出与其人格相一致的行为,其武术动作也不例外,在学武和练武的过程中,其人格特征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渗入到武术动作中,从而使其武术动作表现或体现出其人格特点。正因为如此,过去许多武师在选徒弟时非常重视其人品,他认为人品不好的人不教,以免以后祸及自己乃至整个师门。这样的理解很有道理,但并不全面,仅仅理解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对另一个方面却有所忽视。如果这样来理解,势必降低我国传统武术的价值,抑制武术的作用的充分发挥。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一、“拳如其人”的双重涵义

其实,从心理学上来看,人的心理与行为或活动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人的行为或活动总是受其人格的影响,表现出其心理特点;另一方面,人的心理特征总是通过其活动而形成和逐渐改变的。由此来看武术,可以说它与人格的关系也是一种双向关系。一方面一个人的人格影响其武术动作,致使其武术动作体现出其人格特征;另一方面,武术又对人格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塑成和改变人格。塑成主要是指形成个体以往所没有的人格特征,一般是指个体从小开始练武术时武术对其人格特征的形成作用。个体开始学武时年龄愈小,武术对其人格的塑成作用愈大。经常练武的人常表现出其所练武术所要求的人格特征。改变是指通过练武改变个体的人格结构,使其已经具备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发生变化,如:增强个体的意志力,使懦弱的人变得勇敢。塑成和改变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都体现出武术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这正是“拳如其人”的第二层涵义,也是本文所强调或重点论述的。如果说“拳如其人”所体现的是人的心理特征对武术的影响,那么可以把这一层涵义说成是“人如其拳”。

从武术本身的文化意蕴来看,中国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紧密,可以说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之特质。事实上,中国武术正体现或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这可以从中国传统武术理论、动作要求和动作特点以及前人在创造各类武术套路或各家各派时的依据等方面体现出来。如:各家各派的武术都体现了“天人合一”、注重整体、突出伦理道德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她注重个人的修养,一切以个人的修养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儒家的“修、齐、治、平” 中,“修”指的就是个人的内在修养,它是为“人”的必要条件,是基础,是关键,而其他几个方面只是个体内在修养的具体表现;换言之是个体内在修养推广于社会,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儒家经典著作《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平,心平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这里可以看出“修身”是前提和根本。由于我国的传统武术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或理论基础,因而它也非常重视“修身”的作用,把之作为练武的必有途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武前先学会做人,把做人即武风、武德看得比功夫高更重要,强调心正;二是学武过程中强调心静、意专;三是强调内功的重要,注重内在素质的提高。所谓“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就是此意。如果只学招式而不练内功,那学到的只是“花拳绣腿”,管看不管用。正是因为中华传统武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因而必然对习练者的人格形成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长期习练者演练出来的动作才更体现出其心理和行为特征。不仅如此,学武对人的心理素质用一定要求,比如:要学好,就必须坚持、刻苦,“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由此有助于习练者的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学武形成了与所学武术要求相一致的心理品质,并且这些心理品质通过武术动作表现出来,因而我们不仅可以说“拳如其人”,而且也应当反过来说“人如其拳”。这表明练武与习练者的心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由此可以说“拳如其人”具有双层涵义,我们在对之理解时一定要全面,而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拳如其人”的双层涵义之启示

上述对“拳如其人”重新解读不只是辨明其内涵,而是要在社会生活尤其是教育和运动训练中加以恰当运用。依据上述“拳如其人”的双重含义,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武术人才的培养和训练中注意选材。一般的武术动作对人的心理素质没有什么特别要求,任何人都可以学与炼,但是,一些特殊的武术套路对人的心理素质如反应敏捷性、动作灵活性等有特别要求,因而要培养这些武术方面的人才,就需要事先选材,即选择那些更适合这类武术的人。另外,有一些武术套路虽然人人都能学会和练好,但对不同的人来说由于他们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不同,他们最终在武术上取得的成就也会有所不同。因而,为了更好地培养武术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尽可能避免武术训练中的各种浪费,充分发挥有限的条件(如资金)的作用,也需要进行选材。上述这几个方面是从武术动作的要求上来谈的。如果从人的人格特征上来看,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即不同的人的人格特征各有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导致他们学不同的武术动作的难易程度、速度等各不相同。如多血质的人学灵活性强、变化大的武术项目学得快,而学那些比较沉稳、动作变化不大的项目则相对困难;而粘液质的人则与他们正好相反。因此,在选拔和训练运动员时,尽可能使他们所学的武术项目与他们的心理素质相一致。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武术训练与其他任何体育运动训练项目一样都需要选材。其实,在我国,这方面的选材古已有之。如人们常说“哪个人是学武的料,谁不是练武的料”;“这种武术对那些人合适,哪些人适合练什么”等都表达出选材思想。古代许多成名武师为了使自己的武术门派发扬光大,常对徒弟进行严格挑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选材的重要和必要。因此,在当今的武术训练中,为了使我国传统武学更好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更好地培养武术尖子人才,应在传统的选材经验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理论,探讨或研究科学的选材措施或方案,做好武术人才的选拔工作。

2.在教育中应积极主动地通过武术教学来培养和发展学生。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还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有助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因此可以说武术教育是一项很好的素质教育内容,它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学校中这方面的教育十分欠缺,除个别学校外,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把武术引入到学校教育中,把它作为教育内容。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很好开展,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更好地发展。因此,今后的学校教育应重视这一方面。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首先应转变观念,提高对武术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因为只有认识到这种教育重要,才有可能去开展、实施。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活动中,自我效能感对人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能够完成操作行为的预期。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方面。其中,结果预期是指对某种行为或活动是否能导致某种结果的预期,如:教师对教育是否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的预期,学生对学习是否对自己是否有用的预期等。它实际上体现了个体对某种活动或行为的重要性的认识。一般说来,在其他方面相同的情况下,结果预期愈强,即认为活动或行为愈重要,个体从事这一活动和表现出这种行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愈高。有鉴于此,为使武术教育顺利得以开展,必须提高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

⑵其次,应自觉、积极地把武术引入到学校教育中,在学校中逐渐切实普及武术教育。要使武术起到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就必须切实把之引入到学校教育中,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否则,仅停留在口号上是无济于事的。

⑶积极研究和探索有效的武术教育内容和措施,尽可能使武术教育简便易行和有效。前述的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或进行某种行为以达到一定结果的预期。一般说来,效能预期愈高,个体从事这一活动和表现出这种行为的可能性、积极性就愈大;反之亦然。武术教育也不例外。虽然人们认识到武术教育的重要,但倘若他们认为无法实施或实施起来非常麻烦、复杂,如学生认为不好学,教师认为不好教,那么武术教育就不太容易在学校中开展;相反,如果武术教育的重要性既为人们认识,又有方便可行的实施方案或措施,那么,人们开展武术教育的自觉性、积极性就越高。因此,为了能在学校中有效地开展并逐步普及武术教育,必须研究和探索有效易行的教育内容和措施。

3.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应特别关注所教动作对人的心理影响。前述的“拳如其人”的涵义充分说明了武术学习和训练对学习者或练习者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其实,不仅武术如此,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也是如此,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有必要对之加以重视。首先,要认识到体育教育教学不只是增强体质,而且也应增强人的心理素质,进而拓展体育的目的,充分发挥它在人的发展中的各方面作用。其次,应注意各类体育项目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限制乃至消除其消极影响,充分利用其积极影响。第三,主动积极地研究充分发挥体育在学生人格发展中的作用的途径或措施,并自觉积极地在实际教育中贯彻实施它们。第四,因材施教,即针对学生的人格特点,采取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措施。这不仅体现在上述的选材上,而且更表现在针对学生的人格弱点选择最有益于减弱乃至消除这些性格弱点的体育项目。如对于易急躁、冲动的认可让他们学太极拳,磨练其性情。

参考文献:

[1]于志钧著:《杨氏太极拳》,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1。

[2]王宗岳著:《太极拳论》,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

心理学中人格的含义范文第4篇

美国、日本的企业管理模式一直是各国研究、效仿的对象,也被公认为较为先进的模式。而其先进性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其企业培训系统的完善及有效性。培训在企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丰田汽车工业公司一直位居日本汽车制造业的榜首,而它以自己独特的生产管理技术、推销制度、建议制度和职工教育制度等一系列管理策略,创造了几十年辉煌的业绩。其中,“丰田式的教育体系”在丰田深入人心,为丰田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丰田以及其他一些知名企业的实践都已证明,企业教育对公司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香港刊物《亚洲商业》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调查的样本包括中国在内的八个亚洲国家中随机抽取的715位大型企业的高级经理。调查内容涉及对将成为企业管理骨干与核心的MBA在品质和技能方面的期望与要求等内容。一项主要的结果列举了MBA应具备的10项品质与技能是:创造与革新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创业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群体协作能力、对人的管理能力、道德品质、技术性能力和跨文化管理能力[1]。这实际上是对未来亚洲企业家的期望和要求。但就国内目前情况,我们不可能指望在今后几年内,会有一批批已被培养好的、具备上述品质的企业管理人才(比如,MBA)加盟企业管理,使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实际上,依靠企业现行的条件以及国内教育体系的能力,建立和强化管理再教育系统,可能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可行的办法。国内的学术界与企业界对建立、健全中国管理再教育体系应有所作为。

2国内外企业中人员培训研究的发展

国外对企业中人员培训的研究发展于三四十年代,成熟于七八十年代。80年代以后,评价中心(assessmentcenter)在英、美、德等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2]。实际上,评价中心是采用模拟情景对人员进行评价的方法。以模拟情景的不同可分为若干具体的测评方法系列,如公文包测量、无领导小组、管理游戏等,还有其他一些相当有影响的训练方法,如美国的敏感性训练、方格训练。日本的魔鬼训练、PM训练等。哈佛大学则着重推行案例教学法。这些训练法都有内在的理论根据,同时又十分注重实际的应用价值,可直接为企业实践服务。国外专家始终致力于培训方法的探讨,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两部分工作是关于管理工作要素系列的认定以及关于若干训练方法效度指标的探讨。比如,从40年代开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批学者就致力于领导行为要素的研究,他们收集了1800多关于领导工作行为的条目,并最后用两个维度即工作管理和关心员工高度概括了管理者的工作性质。50年代以后,Flanagan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学者工作的基础上,采用他首先提出的“关键事件”的方法,对将近3000名各级军官的事件样本、20个实验室以及大量公司的事件样本进行了领导者行为要素的深入研究,得到了相当丰富和有意义的结果。例如,从对公司管理者工作的职位分析,Flanagan认定7个管理者工作要素,即生产监督、生产领导、雇员监督、人力协调、与雇员的接触和交往、工作的组织计划与准备以及劳资关系。60~80年代期间有大量的相关研究出现,可以说多得不胜枚举。另一种思路是直接考虑领导者的素质要素,比如,Chiselli的一项研究对管理者的13项品质的重要性进行了比较,发现其中监督能力、职位要求、智力、自我实现、自信心和决断力6项品质对管理行为影响最大;安定的需要、接近员工和首创精神对管理工作有次要的作用;而其他4项,即要求高收入、支配他人的愿望、成熟感以及男子或女子气对管理工作不产生影响[3]。这些研究结果本身对我们今天企业的管理实践并不具备指导性的意义,但该领域大量研究的存在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一是表明研究本身的重要性;二是其研究方法的可借鉴性。当然,国外更有意义的工作是针对管理者的工作要素所进行的训练方法的研讨,如评价中心对管理者交际能力以及敏感性所设计的训练方法等。而且,这类研究持续至今仍然是组织行为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4,5]。下图是根据评价中心最常提供的培训方法中所涉及的管理者工作要素的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低级管理者所需的技术技能最多,而高层管理者对概念技能要求最高,因此,管理层次也是影响管理者工作要素的变量之一。

附图

图1不同层次管理者三种技能差异的示意图

90年代以后,国内出现了一些针对具体企业的,涉及具体方法的相关研究[6,7]。相对而言,国内企业管理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其主要表现为,缺乏相应的适合我国实际需要的培训方法。在一项企业培训情况调查中发现,企业已普遍认识到管理教育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大、中型企业一般都设有培训的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培训的有效性。目前有关管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大都局限在经验和描述性的层次。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理论的层面解决企业管理再教育的问题。企业教育包括道德、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其中又以管理人员的心理品质、工作技能的培养更为重要和困难,其主要的难点在于培训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即便是国外已证明为先进和有效的方法,运用于我国也有一个艰巨的移植过程。针对我国的具体实际,逐步完善我们自己独特的训练体系和方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十分必要的。

3培训理论研究的可行性

现代心理学将学习解释为因经验而使行为或潜在行为产生较为持久改变的过程。培训则是受训者通过学习而习得某种新的或修正某种旧有的认知和行为的过程[8]。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培训中各个阶段所产生的问题与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过程中各重要阶段所固有的问题必然有其相似性。因此,心理学有关学习问题的讨论所形成的学科,如联想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中的有关理论,对培训应该具有理论性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培训从理论上应该有三个主要的过程:角色的鉴定、角色的比较以及角色的改进。

3.1角色鉴定

角色鉴定是指对所培训的心理特质的理论界定(心理特质指在管理活动中所需的特定心理品质,有时它指的是行为模式,而有时它指的是技能形成中相应形成的心理特性)。这一过程在理论上有重要的意义。心理特质的界定是否正确、合理,是方法研究有效性的关键。通过研究可界定出管理人员的能力要素系列。

3.2角色比较

心理特质的模式形成之后,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比较的参照系统,也就是说为培训的心理特质提供了一个标准或样板。这是对实际的心理特质进行评价的基础。因此,角色比较就是实际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心理特质与在该项管理活动中所要求的特质之间进行的比较。这种比较在技术方法上要求设计、修订和完善相应的测验工具,同时,它又是工具操作化的过程。

3.3角色改进

角色比较完成之后,角色改进便成为可能,这也正是训练的基本任务。在研究中,角色改进所涉及的问题是确定训练的基本形式,如一般形式或心理形式(一般形式是指常规训练中使用的方法,心理形式是指利用心理的方法,如心理测量、小组互动等),以及确定训练的基本程式,包括确定具体的测量工具,规定训练的步骤等。

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培训方法研究的完整过程。

4情景模拟方法

情景模拟方法实际上是设计训练方法的一种思路,理论上讲是最可能具有训练效度的方法,也是国外近几年方兴未艾的研究热点。任何一种训练方法的有效性都与它所能反映的实际情景中的品质、技能和行为等特质有关。如果训练方法所强化的特质正是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那么这一训练方法就是有效的。情景模拟法的中心含义就是以实际工作情景要求的特质(包括心理品质、技能和行为等)为依据,设计模拟情景,训练人员,以达到强化该特质的目的。情景模拟训练法有三个技术关键:(1)特质界定的准确性;(2)测量工具在情景模拟中的可操作性;(3)情景模拟的效度,即情景模拟反映真实特质的有效程度。情景模拟法的研究应该成为培训方法研究的主要思路。情景模拟训练方法的关键是解决效度问题。

关于一些具体的情景模拟的培训方法的研究在国外已趋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而且,在每一种有影响力的方法面世之前,都会有一系列的相应的研究直接围绕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全面、充分的研讨,这保证了该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比如,Gaugler等人用元分析对评价中心的效度进行了方法学意义上的探讨。元分析是对以往研究的再分析过程,Gaugler等人的研究对有关评价中心的研究中所使用的效度指标作了系统的统计分析,对评价中心的效度指标的获取途径和衡量标准有很好的借鉴意义[9]。Brannixk(1989)等人则对某一具体的公文包测验进行了研究,但其侧重点仍然是对评价分数有效性的讨论,研究中对公文包测验的效度评价构成体系所作的深入分析,对国内相关研究具有很好的参照价值[10]。Goffin将心理学中传统的人格测评方法与评价中心的情景模拟方法在效度指标上加以比较,以增进测量的有效性,从而改进培训方法的使用效率[11]。这些研究对将评价中心中的具体方法(如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管理游戏、公文包测验和行为示范等)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的招聘、选拔和人事培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例子,下表是采用传统方法与评价中心方法选拔英国军队军官候补人员的成功率比较,数据表明心理学的测评方法显著提高了选拔的有效性[3]。活动研究(actionresearch)是近期出现的一种变革过程,它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变革行为,并最终干预企业的人事活动。活动研究的过程包括5个阶段:诊断、分析、反馈、行动和评价。活动研究有两个主要的优点:第一,以问题为中心;第二,强调人员参与[12]。活动研究非常强调方法的科学性,从本质上说它也是以情景模拟方法为核心。

表1传统方法与心理学方法选拔军官候补人员的训练成绩百分比(%)

方法数量优于一般一般低于一般和未及格

面试49122.141.336.6

评价中心72143.540.326.2

上述情况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国际上大量有关培训方法的研究,对我国企业培训方法的理论研究以及实现培训方法的规范化操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学术和实践依据。

5培训中的难点

培训对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着重强调的是培训方法的科学性问题。可以说企业正处在两难境地中,一方面大批的管理人员需要品质、技能的再训练;另一方面训练方法缺乏科学研究与改进,训练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因为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所以该方面的研究具有极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于尽快使我国企业培训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极其重要。唯有如此,才能适应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企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适应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加入世界竞争大格局的要求。然而,提高企业培训质量的途径是强化培训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做到这一点应该倡导进行针对我国企业具体实际的实验研究,而且应遵循培训方法的基本规律,力求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创造新的企业培训方法。

【参考文献】

[1]余凯成.亚洲企业界对未来创业家抱有怎样的期望.管理案例研究,1995,9(1):10~11

[2]WexleyKN.美国对工作人员训练的研究概况.心理学动态,1986,4(1):36~40

[3]鲁龚,高欣,马永生.评价中心——人才测评的组织与方法.北京:百家出版社,1991:10~17

[4]WarrP,Peter,Bunce,etal.Traineecharacteristicsandtheoutcomesofopenlearning.

PersonnelPsychology,1995,48(2):347~375

[5]ManiBG.Progressonthejourneytototalqualitymanagement:Usingthemyers-briggstypeindicatorandtheadjectivechecklistinmanagementdevelopment.Public

PersonalManagement,1995,24(3):365~398

[6]宗月琴.运用评价中心的方式选拔管理人员.应用心理学,1992,7(2):12~17

[7]梁开广,邓婷,许玉林等.评价中心法在评价中心管理潜能中的应用及其结构效度检验.应用心理学,1992,7(4):50~57

[8]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16~242

[9]GauglerBB,RosenthalDB,ThornthonGC,etal.Meta-analysisofassessmentcentervalidity.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87,72(3):493~511

[10]BrannixkMT,MichaelsCE,BakerDP.Constructvalidityofin-basketscores.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89,74(6):957~967

[11]GoffinRD,RothsteinMG,JohnstonNG.Personalitytestingandtheassessment

center:incrementalvalidityformanagerialselection.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

心理学中人格的含义范文第5篇

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医学院校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根本原因在于医学本身就是人的医学,自身就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经过各个医学院校的实践和理论证明,当前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结构设置比较明确,主要分为了两个类型,一种是人文社科类的课程,主要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思想政治等学科,另一种是由医学和相关社科学科进行有效的融合而形成的一种交叉学科,例如医学社会学、医学文化学、医学心理学等几种。而语文教学是医学教学体系中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方面重要意义的认识和研究都很多。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具有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基础作用和促进作用,对医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建设、语言文字素养的提高以及思维和人格的培育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并且积极的影响。

一、医学院校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科边界界定模糊

医学和社会类学科的交叉学科将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艺术学、自然科学等理论、方法和技术融合之后应用到医学领域中,从而解释人类在诊疗、保健等过程的行为、言语等方面深层次的含义,其外延和内涵都有一定的界限性。而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来说,其权威性的作用主要包括了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和艺术性,这对大学语文的功能进行有效的描述和定义,但是这种描述与医学院校教育体系的构成和研究方法产生了冲突,医院教学要求具备明确的范围和界限,而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界限和定义模糊。正是因为学科的基础问题,导致了现在医学院校语文学科的边界模糊,教学目标不能有效统一,严重影响到大学语文教育作用的正常发挥,同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产生不利。

2.课程规范化建设落后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2014年医学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课程比例为16%~21%,虽然最近几年,医学院校对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加重,但是语文课程依然名列医学院校学科门类的倒数第二。而对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校,多数情况下都是公共选修课,学校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校领导都认为医院院校作为一所理科类院校,学生学习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即可,像语文学科这样的文科内容不需要学习,再者说,学校的课程体系已经安排够满了,没有多余的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教学安排。此外,教师通常情况下都是从其他学校聘请过来的外教,或者直接由学校的行政人员,辅导员任课,专职教师数量较少,校内教师的职称偏低,课程的开设和相关专业的联系性较小,这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将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局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医学院校语文教学过程中,承担医学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学校在今后的办学中做出调整。

二、医学院校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分析

1.明确语文教学在医学院校人文素养培养中地位

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完善大学生的人格,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精神成人”。对于医学学生来说,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正确的生命观、职业道德观、医德和仁心的培养过程中。医学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责任将生命伦理意识放在首位,这是医学专业学生“精神成人”的第一层面的重要意义。医学院的语文教育不能只是为了适应严格的病例、案例书写要求或者解决复杂医患沟通思维而满足于对医学学生的语文素养训练,不能仅仅让医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字形象表达美而满足于对于医学生审美教育,而是需要经过多方面的思维锻炼。医学说白了就是人的医学,是活人的医学,语文教育应该承担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不断培养学生的生命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也就是保证学生在毕业工作之后,在诊疗过程中对所有生命伦理、道德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自觉遵守相应职业道德规范,从而保证学生自身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同,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处世之道,这应该是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2.医学院校需要建设高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

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语文教师不仅是文学体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对整个文学体系有一个深层次的把握,同时,语文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生命伦理意识的教育家。医学院校任教的语文教师知识结构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系统的语言文学知识体系,一个是基础医学知识体系,还有一个就是独立的精神体系。教师的语言文学体系表现在对文学作品、文字和语言的充分把握方面,其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而语文教师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是保证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体系,联系专业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关键体系,同时也是语文教师了解生命起源,更好沟通医学学生的需要。教师的独立精神说白了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能够从医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引申出来对生命伦理和思想道德的自我认知。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实现这三者的有效融合,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全面体现出来。此外,医学院校还应该建设完善的语文教研室,搭建学校内部的语文教学研究的平台,切实激发起语文教师的科学研究积极性,不断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从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能够承担医学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