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重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重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重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重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二级院系;教学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实验室的管理也逐渐向二级院系独立运行管理转移,在这一过程中二级院系必然会面临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管理方法,笔者在对上海电力学院各二级院系独立实验室运行和管理现状的研究和总结之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1 我校二级院系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实验室功能单一,利用率低下

重点实验室和基础实验室以外,各二级院系都存在一些专业实验室,这部分实验室大都功能单一,从而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低下。近年来随着新专业的迅速发展,出现很多交叉学科、交叉专业和交叉课程的现象,为了满足新课程、新专业的教学要求,二级院系重复建设的现象和可能性增加,在教学场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教学要求,对旧实验室进行改造就成为一种必然,从而可能造成重复建设中的浪费。

1.2 实验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设备维护人员缺乏,严重影响正常教学

实验教学和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目前,各二级院系实验室管理人员配置普遍不足,由于工作量大,他们的主要工作都集中在实验准备、设备管理和维护上,不能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探索实验室管理方法的研究上来。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是既教理论课又教实验课,专门的实验教师极少,有的院系甚至没有。另外,由于教学任务单一,实验室人员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很难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设备维护人员的缺乏也是各二级院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学历水平和专业的限制,部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设备维护能力不足,当仪器设备出现问题之后一般都是联系厂家上门维修,由于实验设备得不到及时维护,所以往往会严重地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部分管理人员的维护能力很强,但是由于人员配置不足,常常出现需要维修的设备大量堆积,大量设备不能及时维护,同样也会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1.3 规章制度不能及时根据新出现的问题更新完善

纵观各二级院系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虽然实验室不同,但是制度的种类和内容都大同小异,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针对上课教师的,要求上课教师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室;第二类是针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如何正确地在实验室学习、爱护实验设备;第三类是针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主要是工作职责。随着实验室和时代的发展,我们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会已经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在规章制度上并没有进行完善和补充。

2 对新的管理模式的思考

2.1 加快对实验室的调整重组,建立新的实验室建设管理体系

原有的针对一两门课程建设实验室的思维模式,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实验室使用率低下,也制约着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新的实验室建设管理体系应当立足整个学院总体的实验课程设置,并立足长远,将专业未来的发展对实验课程的要求考虑在内,实验室的建设应当超前,各种仪器设备的耦合度应当加强,缩减实验室数量,提升实验室的综合能力。对现有的单一型实验室应当加快调整重组步伐,把原来内容相对孤立、分散、缺乏联系的实验室进行科学设计、合理整合,逐步向综合性实验室转变,提高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2.1.1 按学科整合,提升教学服务功能

为了更大程度上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我们应当进一步以学科为中心进行实验室资源的整合。以教学实验室为主,结合专业学科特点与建设需要,进行资源重组,将零散的实验室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充实实验室的教学服务功能,建立起以学科为中心的实验室体系。同时,根据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充分发挥现有实验室资源的潜力,发挥实验室仪器设备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开发出新的实验教学项目,给学生提供更为宽阔的科技创新平台。

2.1.2 跨院系协作,增强科研服务功能

现代学科彼此交叉、关系紧密,任何院系的实验室资源都不可能覆盖所有相关学科门类。因此,必须打破现有的实验室资源“分割”状态,加强院系之间、实验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互相支撑,形成互补,增强科研服务功能。在学校相关部门的主导下,各院系实验室应当及时、准确实验室资源的实时状况,这样,各院系就可以全面、充分地了解其他院系的实验室资源,并根据师生科研创新活动的需要合理调用其他院系的实验室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2.2 建设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

面对现在实验室使用率低的问题,除了提升实验室综合能力以外,将实验室面向学生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无疑是最好的一条途径。开放实验室,就是在正常实验教学安排以外的时间向学生敞开实验室大门,学生可以自选实验课题,自取实验器材,开展实验研究,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作用、促进实验室教学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如何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2.1 建立健全开放性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各院系应该根据自身特色制定一系列有关开放性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度应当从人员配置、实验课题申报、实验室开放过程管理、实验成果验收等角度逐步完善每一个细节。

2.2.2 开发开放性实验室网上预约管理系统

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验室管理问题,如实验的预约和查询,建立师生相互交流的管道等。要做好这些工作,单靠手工操作肯定不行,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系统予以支持。设计开发基于Internet 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建立该系统的目标是使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和高效化。学生在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和实验项目,科学有效地利用实验室资源。该系统还可以配备其他功能模块,丰富网络资源,使学生在实验前就充分了解实验室的配置、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实验内容等信息,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丰富学生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3 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管理水平

目前各二级院系主要的实验室教学人员都是相应课程的理论课教师,一位老师基本上只负责自己的实验课程教学。未来的实验教学教师应当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设置适当数量的专业实验教师,专门负责实验室里所有实验课程的教学,这样老师的教学领域拓宽了、教学能力提升了,整个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来说,应当从学院自身实验室的特点出发,总结适合学院本身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服务氛围。

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各二级学院应当不断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实验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学历教育。鼓励他们选择与本职工作紧密联系的专业,采取在职学习的形式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第二,参加科研工作。二级学院可以通过组织和鼓励他们参与与自身工作紧密结合的各种科研工作,在研发活动中,通过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第三,短期的业务培训和同行之间的互相学习。二级院系可以定期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前来给实验教师和实验室管理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或者学术讲座,及时将各领域最新的理念传授给大家。另外,各二级院系同行之间、兄弟院校同行之间也可以多加交流,相互学习彼此先进的工作经验,提升业务水平。

2.4 强化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重点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得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建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2.4.1 实验室建设

在实验室建设之前,要对现有的仪器设备进行调研,在确定其技术指标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之后,还要对实验室建设的可行性、综合性、可扩展性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将要购置的仪器设备一定要本着先进性、实用性、可维护性和后期服务良好等原则进行采购。

2.4.2 设备的管理

对所有的实验设备都应当建立保管和使用的规章制度,其中应当包含设备的操作规范、管理办法、维护规范、使用登记制度等。在实验室的环境布置当中,应当注重将规章制度、安全条款、仪器使用方法等张贴在醒目的位置。

2.4.3 实验室日常管理

在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过程中,除了我们现有的总则一类的规章制度之外,我们要针对新出现的细节性的问题设置更加完善的制度细则,如对实验室学生遗落物品的管理、开放性实验室的使用、实验室物品损坏责任落实、实验室使用效能分析等问题,我们应当建立“实验室学生遗漏物品的招领制度”、“开放实验室使用系列规章制度”、“实验室使用记录”、“实验室效能分析指标体系”等相关配套的制度,以完善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制度缺口。

重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范文第2篇

摘要:高校院系实验室主要承担教师的科研任务、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实验和部分课程实验教学任务,因此在管理上显得较为繁琐与复杂。本文结合肇庆学院生物园实验室近1年的管理经验,探讨建立节约和高效的高校公共实验室管理方法,提出了开放管理、资源共享、师生共管、责任到人、完善制度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公共实验室;高效管理;资源共享;师生共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19-02

高等院校中理工科教育与实验教学紧密相连。实验教学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和管理,其运行效果极大的影响着实验教学、服务科学研究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质量,对高校教育举足轻重[1-2]。目前,我国高校,特别是二本院校,综合各方面因素(如经费、实验室面积等),还没能力在短时间内给每位教授或博士提供独立的实验室用于科研活动,这就使得以学院或专业为单元设立的公共实验室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集中了教学和科研的功能[3]。但是近几年高校在校人数不断增加,使得公共实验室面积短缺现象日益凸显,同时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不断增加,如何高效运行高校公共实验室迫在眉睫。

一、实验室管理方法

肇庆学院生物园2003年开始筹建,2005年1月通过专家验收,成为校级重点实验室。园内设有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食用菌、农产品加工、生物工程等30多间实验室,拥有系统显微镜、酶标仪、高效液相色普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高效离心机、凝胶成像系统和光合作用测定仪等先进设备,可承担全院老师的科研任务以及近100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实验。如何使实验室高效的运作,本人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生物实验室的规划。生物园实验室是生物学专业学生用于专业实验、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行之有效的实验室管理能够减少或避免一些常见事故,如污染、结果误差等;此外,做好生物实验室的规划能使工作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生物园实验室做个规划,具体包括如下:

(1)分区规划明确。生物学实验虽然类似,但又有很大区别,容易混淆,考虑到专业方向和实验要求不同,一般应分为下列区域:a:原材料存放区;b:预检区;c:实验或检测区;d:试剂存储和准备区。

(2)功能布局合理。生物实验试剂或原材料很多要注意避光、避开化学、震动、噪声、强电磁场等污染源及易燃易爆场所。每间实验室设置一个小衣帽隔离间;从样品采集到产物分析区(间),保持单向流动顺序。

2.分工与合作。生物实验室实验人员在工作和管理上要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做好自己专职职责的同时还要承担一些其他工作任务。此外,生物实验室人员既要负责教学、科研任务的相关实验,还要兼任技术、设备和安全管理员等职位,做到全方位的负责任。

3.设备维护和保养。保障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之一是仪器设备状况良好。首先必须做好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维护和维修记录,其次仪器还要定期保养和校准。确保所有仪器设备是有计划、科学的操作运行,以及有定期保养,从而保障生物实验的正常开展。

4.实验技术人员培训和能力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是生物实验室正常运转的核心。除了规范管理制度外,实验技术人员还要做到岗位职责分明、技术熟练、爱岗敬业。为了提高实验技术人员水平,可通过自学、参加培训教程以及一些会议,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更加适应实验室工作。

5.建立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高校实验室普遍存在小部分实验室使用率低的问题,生物园因地处相对偏僻以及相比新建理工大楼综合能力低下,教师学生都不愿意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提升生物园实验室综合能力以外,将生物园实验室面向学生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无疑是解决此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开放实验室,就是在正常实验教学安排以外的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在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或监督下可以自行开展实验研究,充分利用起实验室资源的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与创造性[4],同时可以较好地缓解理工大楼紧张的使用率,促进实验室教学和管理水平的提高[5]。

6.责任管理,师生共管。师生参与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不但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而且能确保教学、毕业论文实验的顺利运行。专业实验和毕业论文实验是占用实验室最久的两个实验,学生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开展实验和使用仪器设备。指导老师或实验室管理人员在进行专业实验或毕业论文实验期间,对每一间实验室和实验室内的主要仪器均安排学生来负责,学生通过培训后上岗;但对于贵重或比较复杂的仪器由专门的老师负责,每间实验室和每台实验仪器责任人都标识在门上和墙上,方便联系及监督。做到专人看管,负责到底,有力的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以及实验的顺利开展。这种用与管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分工负责管理,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在时间上和人力上都做到了最大的节省,并能有效地提高了管理的效能[6]。

7.建立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根据生物园自身特色制定一系列相关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度应当从人员配置、实验室开放^程管理、课题申报、成果验收等环节逐步完善,从而达到实验室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和科学化。

二、总结

由于学院里的专业方向多样多异导致高校院系公共实验室的管理比较复杂,需要合理的规划和管理,高效率的运行,需要全体实验室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合理分工与协作,同时需要学校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另外,从目前国内高校,特别是二本地方院校总体情况分析,存在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的问题,且科研经费短缺,科研基础薄弱,导致大部分高校尚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给每位教授或博士提供独立的实验室,公共实验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高校实验室管理主要形式,在此形势下,积极探讨高效节约型的实验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Federici G.,Bernardini S.The new Italian cours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laboratory medicine[J].Clin.Chim.Acta,2008:393.

[2]王曦晖,方玲.医学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思考与探索[J].感染与管理,2012,(3).

[3]汤华,谢俊,向福英,韦双双,王罗霞.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室管理科学化的探索与对策[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5(4).

[4]杨潇.二级院系实验室管理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4,(6).

重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安全管理 生命科学实验室 实验室安全

高等学校作为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单位,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必备场所[1],是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场所,同时是高校人财物高度集中、安全事故易发的重点部位。近年来,高校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持续增长,在硬件设施逐步加强的同时,软件管理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生命现象及探索生命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都离不开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目前,我校生物学专业的实验课学时所占总课时的比重已经达到50%,这些实验课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的,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是开展生命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2],在生命科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发挥重大作用。针对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新形势,要准确把握安全管理的特点,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1.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全程的管理[3],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保障教学实验和科研正常运行的需要;是保障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的需要;是创建平安校园与和谐社会的需要。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学科实验和科研本身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及用品的潜在危险,若使用、维护不当都可能造成严重事故。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转,维持正常教学、科研的关键[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对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实验室建设规模、数量、价值不断扩大,实验室使用的人数、时间、效率不断提高,实验室面临的和潜在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火灾、中毒、环境污染、偷盗遗失等事故屡屡发生,轻则财产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只有确立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理念,切实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才能确保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的资产安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对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至关重要,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格外重视。

2.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点

实验条件的改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任务和内容也产生相应变化。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验室都具有以下特点:涉及资源多、学科门类广、人员组成复杂、安全隐患较多,造成安全管理难度大。为此,很多高校纷纷出台各类规定与措施,以保障实验室安全。但实验室建设与安全管理相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有时安全管理明显滞后,给实验室带来较大隐患。

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包含各种类型,既有单纯属于生物学专业的实验室,又有与医学或者化学专业相关的实验室;既有主要承担实验课的教学型实验室,又有主要承担科研项目的研究型实验室;既有国家级、省部级的重点实验室,又有普通实验室。不同实验室的安全防护要求也不同,而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师生的安全意识、技能水平、操作规范程度都会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产生影响。实验室主体以学生为主,流动性大,新老交替一直进行着,实验室安全教育和管理难度较大。随着高校教学、科研事业的迅猛发展,实验室正在向技术、知识和设备密集的综合型教学科研基地发展。实验室要使用各种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品、剧毒物品、放射性物品和生物实验品,有些实验需要高温、高压、超低温、强磁、真空、微波辐射、高电压或高转速等特殊环境和条件,由此还引起危险化学品安全贮运、实验室使用、实验室排污(废气、废液、固废、噪声、辐射)与处置系统等一系列安全与环保问题[5]。

3.实验室安全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各高校都把教学科研工作视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学校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对安全工作的本质认识不足,重视度不高,对于一整套的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缺乏统筹性的思考,宣传教育趋于淡化,仅凭经验就想当然做出决定,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师生安全意识较淡薄,持有或在潜意识里持有“不出事就是安全”观念的师生占绝大多数。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由于领导重视不够、师生安全知识不够,缺乏自主学习的文化氛围、平时养成不良的习惯,疏忽大意等导致事故时有发生。

现阶段,许多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工作都由校办、保卫处、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或环保部门负责,形成管理部门多、体制相对松懈的局面。而且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必要摩擦,降低了管理效率,容易出现互相之间的推诿现象,导致管理体制不健全,安全监管不力。大多数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制不完善,缺乏通识层面的培训和具有实验室自己特色的专门培训,教育培训不规范、管理难,管理力度不够,更涉及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等问题。

缺乏对实验室进行安全分级。国家有对生物实验室安全分级的具体申报和评审指标,但缺乏对其他实验室的安全分级指导。

新时期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性管理制度,不仅存在上述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也存在现有制度检查督促不力,执行落实不细的问题。例如,实验室三废处理缺乏专业部门统一管理,大部分高校实验室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对未经严格处理的三废(废气、废液、废渣)尤其是成分复杂,毒性较大的废液只采取简单的直排或稀释后直接进入下水管网的处理方法,日积月累,产生的毒性,造成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6][7]。

实验室设施陈旧,安全隐患多。再加上实验仪器增多。用电功率增大,供电设施老化,安全资金投入不足,消防设施不足或老化,没有一套完整的应急逃生的方案,缺乏道路识别、标志和图示。在实验大楼内应明确标出实验室的位置及安全通道[8],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4.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要有制度建设作保障,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一整套严格、有效、富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并在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没有严格的管理和明确的职责,安全就没有保障。在实验室安全工作中要不断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推动高校建立统筹负责安全的机构,并在各单位设立以安全工作为首要职责的管理岗位,只有这样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才能够得到切实保障。而不再是依靠其他岗位的行政人员兼职负责安全工作,致使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监督。

此外,由于高校实验室类别众多的特点,要求各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切合每一类实验室的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工作制度和规范。实验室的管理水映了一所高校的整体的管理水平。高校实验室具有使用频繁、人员集中、流动性大、大量贵重仪器设备和重要技术资料集中等特点。因此,其安全性管理问题不容小视。制定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解决好实验室的安全问题,有利于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实验室安全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欠缺,与安全行为背离是导致实验室事故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加强管理,提高相关人员对实验室的安全意识,从根源上解决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有利于减少实验室的人为性的事故,减少学校的重复性投资,保障实验室安全及学生和教师的人身安全。学生的安全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学校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实验室的安全性管理是一种制度,一种约束,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控力[9]。一些高校开展安全讲座,播放实验室安全教育影片等,不仅使学生学到安全知识,而且在实验室中知道如何避免发生事故,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在危急关头知道如何自救与救人,这对学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因此,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形成人人知安全,人人重安全的良好氛围,力争从源头上解决实验室安全问题。如开设安全课程,让学生对实验室安全有系统、全面的学习和了解。结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编写专门的实验室安全手册,对进入专业实验室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培训,严格实施实验室准入制度。与保卫处加强实验大楼火灾逃生演练和化学试剂泄露救助演练等活动。收集全球高校实验室安全方面的信息和案例,定期举办实验室不安全操作图片展,实验室不安全因素图片展和实验室安全事故图片展,警示师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举办多形式的实验室安全活动。开展诸如安全咨询日活动、安全报刊设计、安全知识竞赛、安全讲座、安全标语口号征集、实验室安全志愿者等让广大师生易于接受的安全活动。在结构复杂的实验室大楼各楼层设计和悬挂道路识别、标志和图示。防止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管理部门应积极寻求转变,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管理人员也应由纯管理型向专家型转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通过网络安全考试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等,取得良好效果,值得借鉴。

安全检查对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检查找出不足、发现隐患,既可督促实验室整改,又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要时刻牢记“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要切实通过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规范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建立例行检查、不定期抽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立体实验室检查制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依据化学药品的数量和类型、设备种类进行安全分级,具体分成低度危险、中度危险、相当危险和高度危险四个等级分级管理。根据其不同的分级对其采用不同的检查标准和手段,做到重点部位重点检查。

安全采购,确保设施设备和实验用品质量的关键,从源头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硬件的质量安全了,实验室的安全就有了坚实的保障购置安全系数高的设备,配置大型仪器的配套安全设施,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通风、冲淋和消防设备,及时报废达到报废标准的仪器设备,定期开展有关设备的年检工作,配备齐全化学药品废弃物回收装备和处理设备等以保障实验室的安全。

生物实验室的许多废物属于特殊垃圾,污染性、危害性很大[10]。如细菌、病毒、病原微生物、实验动物的尸体或器官,放射性同位素实验的材料,实验后废弃的移液器、试管、手套等物品。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和生物类垃圾一旦进入环境,就会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生态产生严重危害,造成难以估量甚至不可逆转的损失,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妥善做好处理工作。有毒有害物质和生物类垃圾的处理有专门的技术和标准要求,实验室经过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后,统一交由政府环保部门指定的机构进行做集中焚烧或深埋处理。高校安全管理部门要监督各实验室按照要求进行初步处理,将其分类存放于指定场所和专用容器内。同时倡导实验室要尽量使用无毒无害或者毒害性低的试剂,并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控制这些物质的产生量,尽量降低其危险性。

5.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议

实验室建设是提高高校综合实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内容。为使实验室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实验室安全、高效、可持续运行和发展,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创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中,不仅要借鉴先进高校的成功经验,还要充分考虑每一所高校都有自身的学科特点,有所侧重,有所突破。要调动各职能部门和相关院系的积极性,共同协作,共创安全。安全管理体系创建过程的每一步都需要高度重视,要“以制度保安全,以行动促制度”,既要重视制度建设,为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又要重视实际推行,避免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必须形成一套保障安全管理长期有效开展的管理体系,并根据学校发展、实验室组成、研究方向的变化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变更不断改进,自我完善。

实验室安全条件建设应与实验室建设要同步进行。实验室应配备足够通用安全设施,如灭火器、烟感报警器等,楼道内设紧急安全通道,在高压容器、煤气阀门等处设醒目的安全标志。专业实验室要配备必要的安全环保设施和个体防护装置,如化学实验室中的通风橱、洗眼器、防毒面具;生物类实验室中能对废弃培养基等进行统一处理的高温高压消毒装置。放射性实验室中有防辐射、防泄漏设施,源库有视频监控、防盗报警系统等[11]。在实验室及时地配备和更新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和用品,安装必要的检测、监控设备,以期及早发现实验室中的安全问题,及时采取必要措施,杜绝实验室事故的发生和发展。

为了有效应对各种实验室突发事故,在事故发生之后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是完全必要的。应急预案应包括组织体制、应急措施和事故处理步骤等内容[12]。为了保证事故发生后按照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应付,必须进行日常演练。

只有创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验室安全、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实验室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6.结语

安全是实验室正常运转的首要条件,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对确保实验室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及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3]。高校要将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置于中心工作的重要地位,认真研究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策略,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工作成效,为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广大师生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14],建立长效机制。

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实验室的安全性管理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到安全意识牢固,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技术先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才能促进实验室管理工作事半功倍,才能推动实验室的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68-170.

[2]由继红.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浅谈[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3):179-181,184.

[3]李五一,谷大丰,胡放.香港高校实验室安全和环保工作考察及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9):10-12.

[4]刘林涛,田慧珍,高校实验室安全体系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12-214.

[5]阮慧,项晓慧,李五一.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0:4-8.

[6]郭亚.化学实验室环境污染[J].环境科学,2009,22(1):55-57.

[7]刘淑萍,张世铭,张新华.高校实验室应对安全事故突发事件初探[J].中国公安安全,2005(4):44-46.

[8][美]丹尼尔・D・沃奇,著.徐雄,冯铁宏,祝东海,译.研究实验室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9]高淑芹,平梅.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分析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149-152.

[10]汪建华,张惟才.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的管理[J].生物技术通讯,2008,19(1):154.

[11]李殿鹏.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345-346.

[12]徐建斌,赵涛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4(8):164-165.

重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范文第4篇

一、课程建设的内涵

探索和明确课程建设的内涵,是课程建设的基础。结合教学、课程建设、精品课程评审等实践,对课程建设内涵的认识和体会叙述如下:

1.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先导,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以及学术水平、教学水平、教育理论和思想素质等。要建设具有一流水平的课程,首先要有就一流的学术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学技能、严谨的治学精神的师资队伍。

2.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主体,也是衡量课程建设质量的主要标准,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思想的改革与建设、知识内容建设、教学水平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以及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等内容的建设。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是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保证,在课程建设中,要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等,结合专业特点、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建设,确保课程建设快速发展。

4.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是课程建设重要保证,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基本设施、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条件的先进性与开放性、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等建设。

5.教学管理建设。教学管理是课程建设的组织保证,主要包括科学、规范、系统和配套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档案资料和教学激励机制等内容的建设。随着课程建设的发展和提高,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才能及时地科学评价教学质量,确保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健康发展。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其建设目标的实现与否,主要体现在能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能否培育出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能否创造出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以及是否有与课程建设相配套的高效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等。

1.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先导,在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师德和敬业精神等综合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影响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首先要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科学制定师资队伍近期和中长期建设规划;第二要加强学术水平建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紧密结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第三要加强教师的思想建设;第四要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

近年来,我们学院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总结我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培养和提高阶段。我们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学位点建设相结合,先后引进国内的专家学者4人、国外专家学者10人、吸引回国博士30多人、把优秀的在校学生留下来近20人,初步建立了学历、年龄、学缘和职称等结构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第二阶段是巩固稳定阶段。一方面取消了原来的定向、委培和保送培养博士等制度,根据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中、短期进修提高(平均每年2~3人):另一方面还从国内外择优引进学术带头人。通过培养和引进课程建设带头人,逐渐完善和优化了各主干课程的师资队伍结构,确保了课程的快速发展。

第三阶段是出成果、见效益阶段。通过重点选拔和培养拔尖人才、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学术水平,促进课程建设的快速发展。目前在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60%多,其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河北省燕赵学者2人、博士生导师近30人。现已基本建成了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较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的师资队伍,为开展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通过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创新性的学科专业人才。高水平的课程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在于: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通过实验、实习以及课外创新研究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把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等融会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能获得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是传授知识和培育人才的过程。作为高等学校的“高等”内涵主要体现在创造知识和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能力上。近年来我们坚持依靠科学研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学位点等的建设不断带动和促进本科教学水平、教材、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课程建设内容的发展和提高,使教学改革逐渐深入,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性人才,我们还注重把科学研究成果引进课堂。为把前沿科学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第一,要求所有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同时还积极鼓励教师把原创性的科学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第二,学院坚持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本科生作学术报告,通过学术活动,不仅扩大了本科生的知识面,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和为科学事业奋斗的远大理想。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院从修订教学计划做起,精心修订课程设置、更新实验内容,确保学生动手操作、独立设计、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的带动下,积极为本科生提供科技创新基地,使学生的研究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3.创造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高水平课程的另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否创造出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要不断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核心,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研究成果。同时,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学术氛围,营造适合高水平成果的土壤和气候。

近年来我们共承担承担省部级教学改革和基础教育研究课题10项、学校教学改革课题20多项,获得省部级教学和科研成果奖十多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一百多篇,出版各类教材近三十多部,使教学研究推动和促进了教学改革和发展。

4.建立比较完善的高效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随着学科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教学管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管理思想和教学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才能确保课程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教学管理的宗旨是服务于课程建设。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教学的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了教师、教学小组和学院的教学档案,制定和完善了系统配套的教学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打破了原来论资排辈的教学负责

入管理模式,大胆选拔事业心强、品行好、管理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学术带头人或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课程小组负责人,建立了专家教授负责制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体制,对加快课程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课程建设内容的相互关联

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整体建设,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彼此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在课程建设中,如果对课程建设各项内容的相互关联认识不够,只强调单一课程建设内容的发展,而忽视课程建设各项内容的综合性,就会使课程建设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在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先导。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会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科专业人才,才会创造出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相反,如果师资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不合理,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不高,敬业精神不强,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学,更不会培育出高素质创新性的学科专业人才和创造出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所以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和创造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的源头。近年来我们把师资队伍建设与学位点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综合效应。

在课程建设中,教学质量是核心。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课程建设内容都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队伍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条件等,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那就偏离了课程建设的根本目标。

在课程建设中,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高水平的教学管理是高质量课程建设的自然结晶。要注重把课程建设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环境、条件和成果,让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尽可能多地接受科学研究的熏陶,使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有了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管理,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课程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重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25-03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它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都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主要以实验理论、实验操作、实验分析与实验总结四部分构成,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高等学校实验室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产出高水平成果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水平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与支撑。就目前社会企业用人机制中以注重人员的实践技能为重要指标,优先选择创新能力突出或科研成果显著的人员。因此,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实验教学改革以提高培养创新人才质量,已成为各高校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多年来在高校实验教学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以及发现的一些新问题,就新形势下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理解和实验教学体系中具体问题的解决和改进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一、实验教学中突出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验教学长期处于从属地位,重视度不够。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教学处于从属地位,本应该非常受到重视的实验教学得不到重视。在课程安排的时候也是先安排理论教学课程,在所有理论课程排好以后再安排实验课程,尤其是遇到课时比较多的专业课没法在正常教学时间安排实验课程,要么就是砍掉或是压缩相关的实验教学课程,要么就是安排在周末来开课,这是在各个学校都非常突出的问题。多数学校现行的实验教学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验课程体系,在开设的实验教学课程当中验证性实验比例占比太高,而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力的开放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太低,或者就是没有。再加上由于一些高校实验条件的限制,上实验课时很多人围着一台实验仪器,老师动手做实验,学生围着看实验,没有机会动手做实验,更不能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这样很难达到实验的目的。

2.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实验室在高校中管理结构和管理体制上的附属性,导致了高校从管理上对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上不够重视,实验室人员结构配置从年龄层面,学历层面等方面严重失衡,尤其是缺少高学历、高职称的实验人员,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仍需进行有效的调整、充实和提高。目前,具有正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高级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与学校总体师资结构相比极不合理。在日常工作中,学校对实验教师的工作安排只是附于工作表面,没有根本性地深入到实验教学改革中去,没有政策性引导实验教师致力于实验教学的革新及发展中[2]。此外,对于实验教师队伍很少进行相应的培训及对外交流机会,无法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使得实验教学改革进展缓慢。

3.实验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对学生考核力度不够。实验教学改革进展缓慢,实验内容仍以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为主,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教学过程监控和考核的力度不够,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实验课课时比例安排普遍不高,通常只占总体教学学时的20%~30%,在实验课程内容上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课程未能达到教学要求。由于排课顺序的问题,学生在实验之前已经了解了理论知识并且知道实验结果,学生对实验内容兴趣不高,甚至有些学生不来做实验,或者在实验中不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且由于教学过程中对实验结果考核上的不重视,学生在实验结束后不认真总结实验结果或是篡改实验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从根本上失去了实验教学的意义。

4.实验室硬件建设不足。现有的高校管理体制下和实验室从属关系上,很多实验室建设项目的方向往往根据少数人的意见进行相关的开展工作,没能召集更广泛的一线实验教师的意见,导致在建设方面,没能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只是满足于二级单位的“小而全”,缺少站在学校层面的统筹考虑,很容易出现在某些方面上实验室的重复建设问题;在实验仪器的使用率方面,各个高校中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一些大型精密贵重仪器长期未能有效地发挥功能,资源没有发挥出最佳效益。在实验教学经费本来就不充足的情况下就需要在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上集思广益,清晰分配。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1.正确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当前,实验教学改革进展缓慢,主要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没有摆正实验教学的地位。实验教学观念的陈旧,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以往的教学认识中,实验教学只是理论课程的一种补充。实验教学起着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地重视理论教学的作用,而忽视了实验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现状是由于实验教学的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本应生机勃勃的实验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切实摆正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位置,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彻底转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实验”的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地深化教学理念改革[1]。长期以来,传统实验教学大多是验证性实验为主,在课堂上学生缺乏足够的思维创新的空间。为此,应该着重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调整实验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增加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课程所占的比例,通过研究探索性实验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地加以理解。为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加强实际动手能力,采用以学生为主的实验教学,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实验中去,可让学生真正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接触到一些新型实验仪器和最新的研究技术,既开阔了学生的研究视野,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实验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与组织者,要具备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爱岗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选拔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担任实验中心主任,由善于操作、精通管理的实验教师担任实验室教学和管理骨干。第二,提高现有实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通过不定期开展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技术开发以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与技术交流活动,以此提高实验教师队伍业务水平。第三,引进高学历人员进入实验中心补充实验教师队伍,使实验教师队伍形成具有较高学历人员的合理梯队。第四,吸纳专职教师人员到实验中心兼职工作,参与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分管实验室安全卫生工作,切实参与到实验中心工作中去。第五,建立健全实验技术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切实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和待遇。通过考核评估和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2,3]。

3.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共享提高运行效益。应大力扶持实验室建设工作,不断加大对实验教学所需设备的投资力度。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时常出现实验室局部存在重复建设、“小而全”的现象,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仪器设备利用率愈高,实验室的效益愈高。为此,各高校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设备的各种功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时,强化大型精密仪器的保养、管理与利用,处理好各实验室间关系。实验室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目前,高校内部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率普遍较低。在高校内常遇到,一些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率低,尤其是大型精密贵重仪器长期未能有效地发挥功能,资源没有发挥出最佳效益,造成了硬件资源和科研资源的严重浪费。实行实验室全方位的开放是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实验室之间现有资源、提高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率和信息交流的有效措施。实验室的资源共享要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来考虑,要改变实验室依附于所属专业或是学科的状况,要为所有专业领域全方位地共享,在开放的同时促进各项交流活动开展。全方位的开放是一个实验室能否高速有效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4,5]。

4.改善实验室管理,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推进实验教学改革。集中各个学科的实验室,形成一个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全面开放的实验中心,在校级实验室管理基础上,实行实验中心主任负责制,本科教学实验和学科与研究生科研实验分别管理,建立了两套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改革管理方式,明确责任;尤其是在实验教学管理体系中,充分吸引高职称教师参与实验室管理,保证实验教学和科研实验顺利运行。促使实验室向综合性、开放式、共享型、多功能、高效益模式转变,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实验室管理制度改革铺平道路,建立一个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新体系。要始终坚持以管理促进效益的工作原则,在认真执行有关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实验室科研管理,明确专职管理人员,细化工作职责。管理制度是各级实验室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好的管理制度能够使实验室更加合理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发挥其整体作用。实验室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如:建立一系列完整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人员聘任与流动机制、仪器设备管理条例、化学药品使用保管条例和实验室安全制度等有效规范的保障机制,使实验室的管理纳入一个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的科学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全面素质型人才的必要手段。本文中所提到的一系列实验教学改革措施的目的是加强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随着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应在巩固、完善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准确定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实践、摸索、总结和完善。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改变固有的陈旧观念,为实验教学改革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菊华,莫赞,陶雷,罗美娟,廖诺.基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3,(17).

[2]郭永琪.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根源及对策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

[3]董伟.关于提高高校实验室运行管理水平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2,(7).

[4]李永秀,胡凝,赵小艳.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