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县域经济发展综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创新信贷产品针对中小企业来讲,贷款担保除了使用常规机器设备以及土地房产等不动产外,还可以使用经营权、应收账款等一些有效的资产。
2、创新担保方式为了扩大融资途径,除了引进担保公司的担保借助外力突破中小企业抵押不足的瓶颈外,还应当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联合担保。
3、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优质中小企业上市融资,除了能够解决资金问题以及分散银行贷款风险外,还有利于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
4、培养新型金融机构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能完全满足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而且各地均存在着大量的民间闲置资金,有一部分游资循环于合法资本之外,从事高利贷和证券投机以及炒房等非生产性经营活动,导致地下经济活动十分活跃,民间借贷日益壮大,为了避免高利贷、非法集资等违法案件的发生,政府可以鼓励民间资金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成立政府监督指导下的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切实引导民间闲置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二、支持县域重点企业和项目,着力推进工业化
1、对接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通过积极主动对话省发改委和省经信委承接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及时跟进并落实贷款支持。
2、对接工业园区建设为了提升园区的聚集效应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应当主动与当地工业园区和产业开发区进行主动对接,从而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各类产业集群以及物流园区的支持。
3、对接招商引资项目为了更好的吸引外地企业的投资,主动承接招商引资项目并采取存货抵押、母公司担保等方式解决企业固定资产抵押少以及抵押手续繁琐的难题。
三、支持县域城市经济圈发展,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1、加大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了有效缩小城乡经济的差距,支持发展休闲农业并且搭建都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深入交流的桥梁。通过以城带乡,在促进农业人口城镇化的同时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圈。
2、加大支持小城镇产业集群建设为了鼓励先富裕的农民、私营个体以及在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业在小城镇建房落户,可以实行信贷扶持政策。运用市场机制并积极支持集体、个人和私营企业等投资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开发建设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向集镇集中,从而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尽快建立起支撑小城镇发展的产业群体。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思想变迁;意义
一、 熊彼特思想
最早关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是19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家Bagehot,他注意到了金融中介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他用了一个例子说明了英国货币市场的发展能使追求高收益的资本在国内自由流动。同时也注意到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银行借贷资本使得一国的贸易扩大,经济繁荣,同时反过来又促进借贷资本的增加。
熊彼特第一个将金融中介的发展置于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他强调了金融交易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他认为“银行的信用创造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是理解资本主义引擎的关键。”
二、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思想
John G. Gurley和Edward S. Shaw阐述了金融和经济的关系,各种金融中介在储蓄——投资过程中的转化作用。Shaw认为金融的作用在于把投资者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者的投资,从而提高全社会生产性投资水平。他们还将政府购买商品劳务或转移支付时发行的“外在货币”和政府购买私人证券时发行的“内在货币”进行了区分,在不同的条件下,外在货币和内在货币对财富在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转移有着不同的作用。
Hugh T. Patrick指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两种可能:需求追随型(demand following)和供给领先型(supply leading)。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这两种关系成为20世纪90年代实证研究的主要内容。“需求追随型”强调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这导致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从而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即经济增长促进金融的发展。“供给领先型”强调金融服务的供给领先于经济主体的需求,金融中介和金融系统通过提供金融服务来促进经济发展。Patrick还强调“需求追随型”和“供给领先型”结合起来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两者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在不同经济体,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存在一个最有的顺序问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经济发展的早期,供给领先型的金融发展占主导地位,这为技术创新和投资融资提供了可能。麦金农——肖的金融自由化来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大概属于“供给领导型”的金融发展路径。
Raymond W Goldsmith(1969)探讨了一国决定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阐明了这些因素对金融发展的作用渠道。
金融结构是区域现存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体系的总和,反映出各种现存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性质、种类、绝对数量、相对规模、经营特征和经营方式、集中化程度,以及金融机构组织和金融交易的方式、范围、规则、惯例、收益分配和有效性。
金融发展即金融结构的变化。Goldsmith认为:“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因此研究金融发展必须以有关金融结构在短期或长期内变化的信息为基础。”这些信息既可以是各个连续时期内的金融交易流量,也可以是不同时点上对金融结构的比较。金融相关比率的变动反映的是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在规模上的变化关系,它可以被视为金融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因为在一定的国民财富或国民产值的基础上,金融体系越发达,金融相关比率也越高,所以人们会推断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相关比率必然会逐步提高,而且可以根据金融相关比率来衡量金融发展达到何种水平。
而经济增长则是指实体经济的发展,如实际财富的增加、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制度的完善等。经济增长一般用两个指标衡量:GNP和人均GNP。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重点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金融发展对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育良好的金融市场以及畅通无阻的传导机制有利于储蓄的增加以及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进而推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及长期经济增长。
Goldsmith创造性的构造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存量和流量指标,包括金融相关率指标,即一国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Goldsmith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大致平行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结构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也逐渐增加,经济飞速增长的时期也是金融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三、 MS学派的思想
以Ronald I. Mckinnon和Edward S. Shaw为代表的MS学派的产生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他们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论断,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部发达归咎于金融抑制,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金融不能处于抑制状态,他们批判了当时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主义模型和凯恩斯主义模型假设都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为此,他们主张“金融深化”,在发展中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主张把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Ronald I. Mckinnon和Edward S. Shaw的追随者对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发展完善,建立比较规范的梳理模型,对金融抑制的有害之处和金融自由化的有意之处进行了严格的论证,然而并没有突破Ronald I. Mckinnon和Edward S. Shaw所建立的理论框架,以至于提出的政策部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国家在70,8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以失败而告终,而我国台湾,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实施的金融抑制政策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因此Ronald I. Mckinnon和Edward S. Shaw所开创的金融发展理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四、 20世纪90年代的思想
内生增长理论的产生和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促使了经济学家对金融系统的功能进行再认识。在传统的新古典增长框架下,金融对经济的增长作用是有限的。在A rrow——Debreu的一般均衡模型里,不存在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从而金融系统的存在也就没有必要。在Solow——Swan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只有外生的技术进步才能影响稳定状态下的人均增长率,从而金融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有限的。
内生增长理论的产生,突破了传统增长模型,该框架使得经济学家能就金融发展贵经济增长的影响做更为深入的研究。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的多方位实证分析中得以凸现,许多模型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论述。帕加洛用一个最简化的内生增长模型AK模型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阐述。
g=Aφs-δ
在这一模型中,金融发展通过影响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φ,资本边际生产率A或私人储蓄率:来影响经济增长率g。
Ross Levine (1997)总结了金融系统的5个功能。分别是:促进对风险的控制;获得投资项目的信息并分配资源;实施公司治理;动员和聚集储蓄;促进交易。
促进对风险的控制:由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存在,要求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出现,来交易和对冲、分散风险.在将资产转换成交易媒介时的不确定性就产生了流动性风险。这些市场摩擦提供了金融机构出现的动机,金融机构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金融系统提供风险分散服务的能力可以通过改善资源配置和储蓄率来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
获得投资项目的信息并分配资源: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众多的企业,个人储蓄者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来收集和处理信息。储蓄者不愿意投资于只有很少可靠信息的项目。结果就是高信息成本使得资本不能流向具有高净现值的项目。信息成本也激起了金融中介的出现。投资者可以通过金融机构来节省这种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成本。信息搜寻成本的节省可以是投资机会信息的获取更为便利,这样也改善了资源的分配。
实施公司治理:企业的所有者会提出使管理者以所有者利益为目标来经营企业的金融安排。外部投资人(银行、股票和债券持有人)也会提出使内部所有人和管理层以外部投资人利益为目标来经营企业的金融安排。如果借款者必须从众多的外部投资人处取得资金,金融机构的存在就可以减少监督成本。金融中介从很多个人手中聚集储蓄并将这些资源借给项目所有者。这种“代表监督”的安排可以节省总的监督成本。除了债务合约和银行之外,股票市场也可以加强对公司的控制。
动员和聚集储蓄:资本的聚集涉及到从个人投资者手中汇集资本,如果没有面相广大投资者的渠道,许多生产项目将会被限制在经济上缺乏效率的规模。金融系统在聚集个人储蓄方面是更有效率的,可以深刻地影响到经济发展。在有效地为项目聚集资源后,金融系统会在鼓励采用新技术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可以加快经济增长。
促进交易: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的金融安排也可以提升专业化、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Levine认为金融系统可以促进专业化,一个被广泛认同的交易媒介的出现可以促进交换。
King和Levine(1993)使用了80个国家1960——198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的深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的相关性。但其考虑的金融发展深度实际上是金融中介发展的深度。
Beck、Levine和Loayza进行了扩展,并使用向量自回归估计。他们使用的是经过改进后的金融发展指标:金融中介对私人部门的信贷与GDP之比。他们用77个国家1960——199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与King和Levine(1993)相同的结论。
Rousseau和Wachtel(2000)用47个国家28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广义货币供给与GDP的比率并用Arellano和Bond所提出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方法进行估计,结果发现金融发展测度指标是实际GDP的Granger原因,对金融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国家而言,M3/GDP存在很大的差异,M3/GDP10%的变化对经济增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Nicola Cetorelli和Michele G ambera( 2001)研究了在一定规模下,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这个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银行业的集中度对经济增长有不小的影响。有证据表明银行业集中度与经济增长有一阶负相关关系。这个结果与高银行业集中度会降低信贷量的理论预测是相一致的。
Nicola Cetorelli和Michele G ambera( 2001)认为:第一,对于银行业的最优结构问题,似乎没有一个Pareto最优策略:银行业竞争不一定优于垄断,反之亦然。第二,对应银行业的集中度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行业会以不同的速度增长。因此银行业结构会对一个国家的产业间规模分布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且因为集中的银行业通过为新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而新企业更倾向于技术创新,所以银行业结构会对技术进步产生影响。
王维国,张庆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2004)一文通过采用金融发展程度、资本的投资效率、储蓄水平、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四个反映金融发展的测度指标,探讨了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对有关数据做了单位根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经济计量模型,并针对各项指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针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儿点政策建议。
战明华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效率:有效的金融深化变量选择及其效应》(2004)一文中认为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可以分为金融结构论与金融抑制论两种类型。此文首先运用非嵌套假设检验的方法对两种理论关于我国的具体情况的适应性优劣进行区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主成份分析法在各种不同模型的设定形式下对各金融变量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与比较。
姚耀军 、和王禅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1)实证分析》一文中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中国农村1978至2001年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出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正规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并没有起到“供给主导”作用,而是处于一个严重滞后的“需求遵从”地位。实证研究表明,农村正规金融相对于农村经济增长是缺乏效率的,而农村非正规金融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Philip Arestis. Georgios Chortareas.Evangelia Desli,2006,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Financial Deepening in the non-OECD Economi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3),353-373
[2]Paul.M.Romer,1994,The Origins of Endogenous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2-22.
[3]William Easterly and Ross Levine,2001,It’s Not Factor Accumulation:Stylized Facts and Growth Models,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177-219.
[4]R.G. King and R. Levine,1993,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 Quarterly J ournal of Economics,(1),717-737.
[5]Yasmina.Reem.Limam Stephen.M.Miller,2004,Explaining Economic Growth: Factor Accumulation,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Production Ef?ciency Improvement. Working paper. http://econ.uconn.edu/
[6]张军,金煜.中国金融深化和生产率关系的再检验:1987-2001[J].经济研究,2005(11):34-45.
[7]王永中.浅析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内生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7(4):59-65.
[8]陈刚,李树.金融发展与增长源泉:要素积累、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南方经济[9],2009(5):24-35.
[10]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资本化扩张与赶超型经济的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0(5):4-19.
[11]Arellano, M. and S.R. Bond, 1991,Some tests 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a: Monte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 equation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8, 277-297.
[12]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 (8):4-17.
[13]林毅夫,李志赟.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J],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C2003027.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现状分析;未来展望;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158-02
一、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尚在发展中的学科,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伴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而诞生的新新专业。多博说:“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多博对环境艺术的定义,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具有权威性、比较全面、比较准确的定义。
二、环境艺术设计现状
(一)发展背景
环境艺术设计的叫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张绮曼教授是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建人及学术带头人。自1986年从东京艺术大学留学归来后,根据中国建设发展的需要向高教部提出建立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申请。1988年获正式批准,在中国高校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同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将室内设计专业改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将室内设计专业内容扩展至室外环境艺术设计,随之,全国高校纷纷设立该专业。
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涵盖了当代几乎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从狭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指以建筑及其内外环境为主体的空间设计。其中,建筑室外环境设计以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绿化、水体、铺装、环境小品与设施等为设计主体,也可称为景观设计;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则以室内空间、家具、陈设、照明等为设计主体,也可称为室内设计。这两者是当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两个分支。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分为两大类,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和室外环境艺术设计,但又可以细分为很多类,诸如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雕、壁画、建筑小品等都属于环境艺术范畴。
(二)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三十年的发展现状
中国当代环境艺术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现已进入“而立之年”。近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地加速加大,环境设计与施工队伍急剧膨胀,环艺成为现代社会急需的学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可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处于“正在上路”的阶段。并且“中国的现代环境艺术既不局限在建筑界的环境设计,又有别于国外的‘环境艺术’,它是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园林、雕塑、室内设计等的系统整合艺术,它蕴涵着生活的丰富意义。”因此,虽然近年来,我国有大量环境艺术的实践,但是,环境艺术作为一门内涵丰富、范围如此之广的学科,还远远没有完善的学科理论建设。与此同时,这一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又成为许多高校办学的热点。如何办好本专业,完善学科建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业内人士关注和思考的重点内容。
(三)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已有大量环境艺术的实践,但是,环境艺术作为一个行业和学科,在我国尚没有公认的科学的行业标准、行业规范,更没有进行相应的学科理论建设。环境艺术处于“有行无思”、“有行无业”、尚未成熟的状态。值得重视的是,由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特殊性,其主角是建筑,是城市空间,是构成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材料、结构骨架、立意等。所以,规划师、建筑师和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而现在有些重要的环境艺术项目,因为对规划师、建筑师和设计师的作用认识不够,致使这些项目完成得不够好,这是令人遗憾的,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专业人才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主导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所处环境的重视,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要求也就变得越来越高。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发展情况就是有机遇、有挑战,虽有不足,但潜力无限。目前,尚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问题,主要是围绕解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以及注重历史的传承等问题。主要问题有:
一方面,从城市监管机制上看,它限制了环境设计的发展。环境设计涉及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目前的现状是建筑设计由城建、规划部门管理,城市绿化由园林部门管理,道路交通由市政部管理,环境场所的日常维护由环卫部门管理等等。这种纵向的管理模式使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从设计到日常管理都难以做到统一协调,从而使得一些城市环境的艺术品质不高,缺乏整体性,不能反映出一定的艺术品位与水准。
另一方面,公众参与力度欠缺,导致环境艺术设计缺乏人文关怀。我国目前的环境设计,无论是建筑设计、景观绿化设计、公共室内设计、雕塑展示设计等,都是由个人或单位来设计施工,在征求人民的意见与想法方面有一定的欠缺。但是环境艺术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它必然要进行多方协调、共同参与。还有就是,自然因素关照的不够,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尽管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一贯崇尚自然,但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功能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大课题。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西方的设计模式左右了中国设计界,似的中国的设计缺乏历史的传承。现代中国认为传统的风水学是迷信的,予以否定,导致中国在此领域理论呈现空白状态。使得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的引入成为了必然。在文化艺术的角度,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于当代却少有属于自身本土文明繁衍出来的建筑环境概念和形式。
再次,教育师资缺乏及专业设置混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专业,需要不同的专业同步协调和密切合作。现在国内大多数院校是把室内设计专业改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专业内容更本没有改变。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和一批更优秀的师资队伍,而这恰恰是许多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80年代,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围绕以人们需要怎样的“现代设计”和以怎样的方式去理解“设计”而展开。而进入21世纪,关于中国环境艺术设计认知问题关键在于: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进程中不是对“西方设计风格的模仿”,也不是按照西方的模式在进行“实体操作”,而是大众基于全民族“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历史情结考虑,去选择怎样的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道路。
在新的历史时期,环境艺术设计具有更加广阔的学科视野和研究范围,以整个人居环境为设计的中心,更加注重环境生态、人居质量、艺术风格、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其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加人性化,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当今社会,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显著,人设计创造环境,环境又反过来影响指导人的行为。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成为环境艺术设计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原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探索如何让人的设计与创造、环境的影响都变得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我们不但要尊重环境和客观规律的发展,同时更要尊重与人有关的因素。
(二)尊重自然、生态优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尊重自然、生态优先是环境艺术设计最基本的内涵,这一内涵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必须打破“人类中心论”的枷锁,充分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建立新的环境设计理念,充分整合资源,使新时期的规划和设计从传统的粗放型转向高效的集约型。生态和谐是永和不变的主题,人类的生活无法离开自然环境,所以保护自然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不可停止、不可推卸的义务与责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后必然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因此,注重生态化环境设计的发展是必然的。
(三)更强调便捷化,走向科技智能趋势
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影响并改变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各种新的设计形式和风格也随之产生。科技的发展使智能化渐入设计理念之中,丰富了环境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为设计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较高的设计质量。作为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将更多的科学技术融入其中是自然的,新的科学技术会让设计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新的科学技术能够拓宽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领域,为其带来多变的设计形式、设计方向与设计方法。
(四)深入挖掘地域特征,凸显本土文化特色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发展全球化的过程中,很多城市都在追求和国际接轨、发展世界性,却往往会忽视民族性。我国的设计者们为了能够快速的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对国外的优秀设计进行积极的研究与学习,对国外的优秀经验进行吸收,这种做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如发展了现代化设计,但是也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汇总失去了传统。所以我们在发展本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时,走出一条富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设计之路。在坚持属于我们自己特色的同时,我们的设计水平也会更加成熟,更加具有民族化。相信在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将是民族化设计的天下。
综上所述: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我们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大时代下,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致力于对东西方的精神与物质进行融合,汲取各家之所长,实现涉及环境设计各学科之间交融,以及建筑师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努力发展好我们自己的环境艺术设计。因为只有在这种互动整合的基础上才能使可见的物质环境体现不可见的设计意向,进而达到美化、净化人们生活空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长积,傅娜,张洁.试论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及发展[J].美术界,2011(12).
[2]李海.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及流派倾向[J].才智,2010(13).
[3]郑炜.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2012(03).
[4]赵宇.基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研究[J].华章,2011(30).
[5]赵晓霞.浅谈现代设计与艺术、环境、科学之间的关系[J].大理学院学报,2004.2.
[6]仲岩.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J].艺术广角,2009.6.
[7]左小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现况探析[J].大众文艺,2013.7.
[8]李海.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及流派倾向[J].才智,2010.5.
[9]刘晓娜.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特性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3.
关键词 金融 县域经济 综述
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不够强。长期以来,信贷资金主要向城市和工业倾斜,而在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促进个体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还是采取农民筹资的方式进行。县域的融资渠道也较狭窄,县域内的金融机构仅限于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它们无力支持关系县域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布局调整,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已经从部分县域进行收缩,今后县域经济的融资渠道有可能进一步萎缩。
2.金融机构设置不足,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成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主体。当前,县域金融机构主要有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和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和服务基本上处于不完善状态。尽管中央加大了对各类金融机构到县域发展的调控力度,并积极启动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程。但是就县域金融机构网点的设置、从业人员的数量与实际社会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3.金融产品的县域特色不明显。目前,县域金融机构服务仍是传统的“存、贷、汇”等业务,金融产品的特色不明显,金融产品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针对性有待提高;农村金融创新主体单一,创新机制尚不健全。县域金融机构服务半径也比较狭窄,基本上围绕县域城区业务,难以延伸到乡镇和行政村。
4.贷款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贷款还款期限不合理,贷款合同不是根据企业和农户正常生产周期及需要合理确定;信贷服务品种较单一,与地方微观经济发展的广泛性不相适应;部分贷款利率相对较高,与农民的承受能力不相适应;县域范围内的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上移,县级支行对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没有审批权限;贷款投放结构不合理,信贷投放偏向于少数大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和农业投放的资金相对较少;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借款人对银行业务以及相关产品了解的程度不够充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贷款数量。
二、制约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因分析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矛盾,突出表现在:县域经济旺盛的资金需求与县域资金大、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与信贷结构调整滞后的矛盾、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高风险与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的矛盾、县域中小企业信贷服务需求多样化与金融机构融资方式单一的矛盾。制约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县域经济内在风险较高,发展层次较低,经济环境较差。县域经济主要由基础工业和中小企业构成。基础工业基本上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传统产业多,新上项目少。而中小企业高科技含量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在这种发展相对滞后、风险度大、缺乏“亮点”的经济环境下,金融机构难以找到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
2.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当前信用缺失和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信用环境欠佳,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没有良好的信用环境和良好的经营效益,金融机构本身都难以生存,更无力对地方经济提供有效的支持,最终将损害整体经济的发展。
3.金融部门信贷管理机制不完善。国有商业银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削弱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制约了县支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营销,客观上制约了贷款投放。而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条件、评级标准比较高,与县域经济发展也不相适应。对县域企业来说,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没有足够的抵押、较好的财务指标,难以达到贷款要求,致使许多急需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
4.金融机构贷款担保方式严格而且单一,县域经济融资渠道窄。目前,县域金融机构对企业、农户融资的方式主要是房地产抵押,而且在有效担保范围和评级、授信期间内的贷款都要上报审批,信用方式和保证方式极少,难以适应县域经济实体资金需求实际需求。
三、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尽快建立和完善以城乡银行与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多家中小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县域及农村金融体系。一是要调整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体系。鼓励和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在县级城市和城镇设立分支机构,并向纵深发展,增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实力。二是加快组建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进程。由国家出台政策,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确定要撤销的县支行,可由当地政府接收,采取政府注资、企业和私人入股的形式,利用现有人员和财物组建地方性股份制中小银行。三是要探索建立专门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为县域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
2.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是增加信贷投入的基础性条件,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信用强化机制,为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提供制度保障;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快县域征信体系建设,并逐步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加强县域金融监管,接受社会舆论监督;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诚信意识,完善内部管理,保障银行债权的落实,保障各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便利。要尽快建立省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和地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条件的县(市)要大力发展各类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贷款保险机构和其他中介机构。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便利。
4.要把打造社会诚信作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在争取金融更大支持的背景下,必须营造适合经济发展的思想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融资服务环境。各级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弘扬信用观念,组织开展信用镇、信用企业、信用村、信用户评比表彰活动和先进典型的示范推动作用,运用行政手段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净化社会信用环境。
5.不断加强金融队伍建设,以适应现代金融服务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金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加强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以适应现代金融服务发展的需要。同时,各金融机构要转变旧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晋升选拔机制,培养一支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常保平.改善县域信贷投入的思考[J].问题探讨,2003,(6).
[关键词] 县域 市管县 省直管县 体制改革
县域经济是以县(市)级行政区划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是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单元,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的总和,是区域经济的概念之一。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其经济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和丰富性。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是功能较为完整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党的十六大首次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地提了出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广阔,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说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县级经济对国家政治的稳定、政权的巩固、经济的发展、小康的进程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市管县体制的由来与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地改市、市管县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延续而来,强调中心城市对省级行政的产物。市管县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为了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落实。另外,由于当时农村以农业为主,交通和通讯不发达、行政辐射的面积有限,需要中心城市对县、乡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管理。从历史观点和中国国情分析,市管县体制有其有利一面,特别表现在某些市管县政府与市场力量等合力推动了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并解决了一地两府的矛盾。但对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格局的转变、城乡资源的整合和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却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严格地说,市管县的地级市政府是城市政府,它凭借政治资源优势弱化了县(市)政府公共权力,并沿用传统的城市剥夺农村的方式维持农村依附城市的制度安排,进一步固化了城乡两种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这种体制还人为地强化了中心城市对县(市)域经济的行政干预和人财物资源的索取,形成了城市与农村的不合理的竞争态势,使市县(市)关系紧张,与开放的市场经济背道而驰。同时,这种体制不仅增加了行政层次,拉长了行政距离,助长了、等级观念等不良作风,更为严重的是广大农民的民生之事得不到解决,人民群众不满意。长期以来,多数市管县的城市政府把经济建设强调到惟一的程度,把经济增长、投资增长作为硬指标硬任务,并作为官员、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标准。一般而言,城市的经济增长决定某一区域的经济增长。城市与农村相比,农村除了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外,几乎没有其他可以用来创造收入的资本,而城市相对集聚了一切资源优势,增加投入且能在短期内形成国民收入,进而直接影响官员政绩。因此,市管县城市政府一般有很强烈的重城市、轻农村,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发展的偏向。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官员任期制和干部年轻化的年龄约束,助长了政绩短期行为,更进一步强化了市管县体制下的城乡分治倾向。在这种政绩行为诱导下,市管县的城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有很大的难度。
二、省直管县的改革与县域经济发展
从全国百强县发展来看,这些百强县的发展有着内外的各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我们发展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百强县发展的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传统市管县体制
2002年浙江入选中国百强县有26个,列全国之首,比第二位的江苏多9个。浙江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与浙江“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有关。从1994年以来,浙江实行省直管地同时直管县的模式,即“市县分治”,市只管区。地区一级财政只对省财政有结算关系,而且其预算内财政收入仅限于地级政府所在市,而与行政辖区内的县(市)没有对应的财政结算关系。预算内的财政结算,县(市)财政与省财政直接结算,对地级市没有上缴任务。少了地级市这一中间层级,避免了“市刮县”的现象,调动了县级党政干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浙江给县(市)扩权。浙江省在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基础上,按照“能放都放”的原则,除人事权外,把省、市两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的所有权都下放给县。权限下放,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很多经济权限按行政层次划分的束缚,有利于政策、制度执行的规范化,有利于优化投资软环境,促进了政府转变职能。2002年8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一举打破以往上级向下级“放权”采取的逐级让权的传统做法,省级政府行政部门绕开市级政府行政部门直接“放权”。全省共有17个经济强县(市)同时受到“扩权”的惠泽。“扩权”的范围包括12大类、313项具体的审批权限,几乎囊括了省市两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的所有方面,涉及计划、经贸、外经贸、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等10多个政府部门。县里在经济管理权限上几乎和行政上级地级市“平起平坐”了。
2.深入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从本质上讲,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就是从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社会结构转换的过程。全国百强县强在哪?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工业相对发达。工业立县、工业强县战略,坚持抓项目建设,加快了县域经济规模扩张,大大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许多经济强县的经验表明,工业发展快,县域经济才能发展快;工业强特别是骨干企业强,县域经济实力就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强县,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培植优势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从全国看,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的实力来自特色所产生的竞争力。广东把发展壮大园区经济是提高县域工业聚集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县域工业发展一定进园区,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污染老路。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采取园区招商、规划招商、重点项目招商、产业招商等方式,把乡镇企业、外来企业集聚到园区,保护环境,延长产业链,形成聚集型园区经济,推动形成簇群经济和块状经济。要求发展园区经济一定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确定园区的功能定位,选准位置,搞好规划,正确招商引资,做到边建园区、边招商、边发展,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投产一片,见效一片,滚动式发展,防止盲目圈地,浪费资源。
3.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要从多样化转向特色化,使区域特色块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
寻找市场,按市场需要生产,多样化的产业和产品结构,是20世纪80年代浙江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起步阶段的特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孕育了相应的专业市场,达到了贸工一体化发展,以工兴贸、以场兴块,推进了二次创业的良好局面。像萧山、诸暨一样,浙江的绍兴、鄞州、慈溪、义乌等县市均有较好的特色块状经济。各地具有特色的块状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极大地促进了浙江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
4.坚持对外开放,借助外力求发展
县域内的资源是有限的。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破区域界限,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按市场经济规律配置资源,面向国际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加强与县外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协作,才能加快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县域内的集聚,促进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利用外资和吸引外资企业,拓宽自己的市场,离不开政府营造有利于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有序竞争的环境。世界500强有11家公司到顺德投资;有16家企业落户江苏太仓市。台湾十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厂商已有6家落户江苏昆山,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已占全球的四分之一。为此,我省一些县(市)要尽快走出政府建设资金不足――对市场主体规费过重――市场主体设立减少――政府建设资金来源更少的恶性怪圈,不断改善经济环境,加速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提高对外开放度。通过招商引资,可以加快本地资源、资产与外地资金、技术、人才的有机融合,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5.坚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民营经济是县域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实践证明,哪个县民营经济发展快,那里的县域经济活力就强.经济规模膨胀就快。浙江省温州市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始终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壮大民营经济上.目前该市民营企业已发展到5万多家.其中注册资本超亿元的超过干家。去年民营经济总量达976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以上,民营经济已成为温州经济的主体。只有把民营经济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做大做强民营经济,才能带动带活县域经济。把民营经济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基础。民营经济是集“民资、民智、民力”于一体的民本经济,是充满活力的经济,是植富于民的经济。浙江萧山区1万多家工业企业中,97%以上是民营企业;绍兴县工业结构以轻纺为主,企业结构以民营为主,工业销售的85%来自民营企业。因此只有转制搞活、放手发展、开放引进、发展壮大一批民营经济,并使其在县域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才能推动县域经济的快步发展。
6.通过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来实现
从1978年到1997年的20年中,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1998年,浙江针对城市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的实际提出了加快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浙江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以城市化来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新阶段。县域城市化建设突破了以建制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时期的局限性,开始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提高县域城市化的水平。各地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改革新举措,确立经营城市的新理念,运用市场机制的新手段,培育多元化的投资新主体,县域城市化建设取得了神奇的进展。如浙江的苍南县龙港镇,当初为五个小渔村,建设发展到今天已成了集聚了23万人口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农民第一城”。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城镇化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努力培育二、三产业,增强城镇产业支撑。积极引导农村工业向小城镇集中。强化城市经营理念,不断提高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完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规范劳务中介组织发展,建立通畅的劳务输出渠道。完善户籍管理、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薄贵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体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