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范文第1篇

时过境迁,昔日的老大也要改弦易辙开始做商业地产及相关产业了。转型的同时,理论上要有所突破,万科CEO郁亮表示:“不相信万科有核心竞争力,毕竟行业变化相当大,企业只能以变应变,没有什么能保证高枕无忧。”另外还说道:“我认为核心竞争力都是骗人的,一家公司怎么可能有一个能在未来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呢?所以我不让员工看核心竞争力的书。”

那么,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否真是商学院的“”,它作为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之一,是否真的已经过时了?

首先,我们应该要明确,企业有些所谓的优势根本就不是核心竞争力。利用垄断地位、投机信息不对称的政策等,只能为企业谋取一时的利益,并不能成为企业的竞争力。比如,习惯于宽松货币环境的房地产企业,经过了十年黄金期,它们只是高度依赖了宏观经济政策,并不是凭借的竞争力。

不可否认,竞争环境的加速变化,使部分竞争力的时效大打折扣。但是演变速度加快,不等于什么都积淀不下来。企业通过对未来环境的预测,要不断改良核心竞争力, 保持竞争力的与时俱进,以应对各种变化。在消费电子时代,索尼的竞争力在音乐电子方面,核心产品是WALKMAN随身听。到了无线通讯时代,索尼和爱立信成立战略联盟,索爱手机依旧可以打上WALKMAN播放器的标志。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数字化音乐的冲击,索尼的核心竞争力就没能够及时改变。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制造业和服务业变得更加融合,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专注于主业和核心能力的企业似乎显得老套。以电商平台为例,平台本身代表了一种价值创造形式,使平台可以成为一个快速良性循环的过程。这样,似乎做平台并不需要过多积累,谁都可以尝试,可以凭空被创造,因此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不再适用。事实上,正如周鸿说的,最困难的战略大概就是平台模式了,因为管理平台以及实施平全是一种独特的竞争力。

其实,最新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的正是“动态能力”的概念,即企业不断将旧竞争力与新环境相结合的能力。动态能力可以循序渐进地结合已有资源,以产生新的价值创造,例如百度从搜索引擎做起,业务逐渐向云计算和大数据延伸。苹果、谷歌、Facebook都正在通过一系列多平台绑定战略完善自己的竞争力,只是结果不尽相同。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企业文化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3-0005-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5.13.003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要在这种竞争中生存下来,就一定要有过硬的竞争力。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该企业的立足之本、发展之基。只有当一个企业具备了必要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经营才能有根源上的保障,才能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谋得长远的发展。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为我国近年来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对其核心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能够使其更好地认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去培养自己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 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1.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最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由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两位教授提出,我国对这一概念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相较于其竞争对手而言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的差异。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应当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显然并不是所有的能力都很重要。不同的行业其核心竞争力是不同的,不同成功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也是不同的。这样来看,我们就可以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资源中的那些最为关键的因素。

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

1.2.1 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是指企业所具有的能够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获得优势的关键性技术。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乍一看是服务、产品的竞争,但实质上则是技术层面的竞争,可以说,核心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2.2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员工素质结构、知识结构以及技能结构,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现代企业强调以人为本的文化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与人才的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1.2.3 管理能力。企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由很多层面构成,要想发挥出1+1>2的效果,管理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优秀的企业,其管理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保障。

1.2.4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它能在无声无息中影响企业,起到剂和催化剂的作用,凝聚企业各个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的竞争力。自然对于核心竞争力来说,企业文化是其的一个重要支撑。另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还包括信息系统、研发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品牌等多个方面。

2 民营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各方面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在我国民营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2.1 企业定位不清晰

定位不准确、定位模糊是民营企业地位不清晰的主要表现。定位不准确一般是指企业对环境因素或自身条件做出了错误的分析;而定位模糊是指企业由于没有进行决策分析的能力或者不重视,引起了企业在定位方面出现了没有清晰的战略及明确的目标,从而导致出现随波逐流的管理现象。如史玉柱的巨人集团,起初从开发M-6140桌面排版系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在1993该集团迫于同西方计算机公司的竞争的压力,做出了错误的定位决策,先是进入其没有竞争优势的房地产业,后又进入保健品业,进而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可见企业定位对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2.2 企业重组问题

2.2.1 观念落后。由于我国很多的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一方面对于并购其他企业没有什么兴趣,另一方面也非常排斥其他的企业收购自己,思想观念上不能认识到重组的重要作用,这给重组的实现带来很大的阻碍。

2.2.2 目光短浅。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在重组过程中,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布局,往往是追求眼前的财务利益,造成短期的利益消失后,缺乏后续的发展力,错过一些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机会。

2.2.3 貌合神离。在现实的企业重组中,很多民营企业将重组简单地理解为资本的合并。企业重组后,缺乏有效的协作,更缺乏技术、管理以及市场的整合。更有甚者,原有的核心竞争力都被削弱、弱化,严重阻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2.3 企业品牌建设问题

优秀的品牌建设是企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然而,我国民营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存在许多误区,严重阻碍了企业品牌的建设。一些民营企业对于品牌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将品牌与名牌混为一谈,盲目做广告宣传。还有的忽略了产品本身,而只浮在上面“创品牌”,使产品失去根基,“广东太阳神”、“陕西秦池”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品牌存在规模小、少的问题,而且品牌的技术含量低,即使有了品牌,对于日常的维护也做得不到位,影响了品牌的长期效应。

2.4 企业激励问题

2.4.1 薪资偏低。一方面,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的薪资水平明显低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有的甚至相差悬殊;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的薪资结构也不合理,缺乏诸如期权、股权等长远的激励性薪资。

2.4.2 缺乏激励性的企业文化。现在这个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还比较薄弱,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优秀企业有着一定的差距,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

3 民营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3.1 塑造杰出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方面,要建立全面而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家进入市场,促进企业家竞争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冒险精神的形成;政府方面,要通过完善市场制度、规范市场体系,培育企业家规范经济行为和经济伦理,为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加快政府改革步伐,遵照“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让企业获得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真正创造出公平的发展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家群体的形成。

3.2 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员工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也是企业整体的一种意识形态。它能够使员工产生归属感,是协调各方关系的有效手段。只有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才能在动态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作为民营企业,首先应当树立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切实落实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简单地以宣传口号、军事化管理等方式方法代替企业文化的塑造,应当从企业文化作用的对象着手,全面考虑企业的特征和员工的思想,统筹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另外,在企业文化建设时,还应做好长远的规划,避免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浮躁情绪和短期行为,因为企业文化的最终形成需要时间的积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踏踏实实地推进这项工作。

3.3 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如今世界的经济已经步入了知识时代、信息时代。原先在生产力中占主导地位的劳动力和资本已经被以技术和管理为主要要素的核心竞争力所取代。对此,民营企业应当从管理理念上着手,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制度建设上,应当充分体现出制度对人的激励和关怀作用;在管理思想上,要从时刻“管理员工”转变为让员工实现自我的管理,注意培育员工的首创精神,为企业创新提供动力。另外,还应当树立关心人、尊重人的工作作风,让员工自觉的形成企业就是家的意识,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另外,民营企业还应充分发挥自己在活力上的优势,积极吸取新鲜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让企业在管理上走在时代的前列。

3.4 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对于一个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直接影响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因此,民营企业必须规划好自身的技术创新战略。

3.4.1 主导战略。技术主导战略是指民营企业在自己原有的一项技术的基础之上,通过有效的科研投入和科研活动,开发出相关的先进技术,形成自己独有的核心技术,并努力促使其成为市场中主导技术。企业凭借这一技术的主导地位,形成核心竞争力,影响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并充分利用技术专利的保护期,占据主导市场。

3.4.2 跟随战略。技术跟随是指民营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预测,对与其发展关系紧密的技术主动引进,并进行后续的科研,实现对引进技术的再利用与提高。技术创新本身是有巨大的风险的,尤其是技术主导战略,当技术创新成功时,能够获取极大的利润,但技术创新很难实现突破时,往往就会形成巨大的亏损。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资金力量可能不是很雄厚,相对于技术主导战略来说,技术跟随战略更加适用一些。

3.4.3 合作攻关战略。合作攻关是指民营企业与外部科研力量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的一种措施。实际的经济活动中,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可能缺乏人才、技术、设备等相关条件,在创新上比较乏力,此时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公关战略,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积极谋求合作,以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

4 结语

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对自身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系统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剖析我国民营企业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为我国民营企业更好地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建伟,张正堂.过程导向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因果关系链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3,(2).

[2] 和军,武承安,于永海.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4(28).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核心竞争力

管理会计已经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资产服务的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实现企业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一系列特定技术和专门方法为手段,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它信息围绕成本、利润、资金三个中心,帮助管理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的信息系统。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发展日趋成熟,大大丰富了会计科学的内容,标志着会计科学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一、管理会计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缺乏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状况的内部管理机制是我国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状况的内部管理机制密切相关,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工具。为管理层提供灵活有用且没有法定责任的信息是管理会计区别与传统财务会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管理会计能够提供比财务会计范围更广泛、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的有效信息资源。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现有的管理会计理论及相应工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战略管理会计有助于企业确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向

战略管理会计是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管理层站在战略的层面上进行统筹规划。战略管理会计是基础性内向型管理会计的丰富与发展,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会计。它从战略的高度,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战略三角”,既提供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对本企业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帮助企业的领导者知彼、知已,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进而据以进行竞争战略的制订和实施,借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本企业的价值链的改进与完善,保持并不断创新其长期竞争优势,促进企业长期、健康地向前发展。

2.责任会计有助于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责任会计是指将企业各个部门进行划分,形成不同层次的责任单位。这是将不同层次的权利与义务进行下放的一种管理会计工具。生产部门是多数企业的成本中心,其相关成本费用指标的考核相当重要;销售部门作为企业的利润中心,对利润等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尤为重要。将自身的竞争优势最大化是各个责任单位的首要任务。例如,成本中心以生产环节的竞争优势最大化为导向,而利润中心则通过制造更好的营销策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来开拓销售市场将企业的营销竞争优势最大化。因此,作为一种管理会计工具,责任会计有利于企业合理划分责任,并发掘不同责任单位竞争优势,最终将促进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作业成本法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制造能力

成本领先策略(以低成本来占领市场)和差异化策略(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是产品竞争中最重要的手段。作为控制制造成本的有力工具,成本控制法也适用于这两种竞争策略。成本领先策略,即利用作业成本法对产品的作业链进行透彻分析,将增值能力作为成本控制的着力点,对资源投入、作业环节和产品产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达到优化作业链流程、减少耗损、避免浪费、降低成本的目的。差异化策略,即管理产品的全部生产经营过程,利用作业成本法细化核算成本费用,发掘产品作业链中存在的集成效应。企业特有的增值作业环节本身就是企业产品区别于其他类似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管理层掌握产品制造环节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在增强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同时,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建立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会计应用体系

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管理会计,其研究视野将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将进一步深化。随着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的进一步多元化,它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竞争优势。而当今社会,企业竞争已愈演愈烈,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会计应用体系必将被建立并不断优化。建立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会计应用体系须要做好以下工作:

1.综合利用现有管理会计理论与工具

以战略管理会计为导向,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方向;以责任会计为监督,划分责任单位,落实权利与责任,将各部门的竞争优势最大化;以作业成本法为依据,生产出成本低、性能优的产品,建立与强化制造与营销环节的核心竞争力。

2.全面提升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管理会计的发展归根到底依赖于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一个企业要想发挥管理会计在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上的作用,就必须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团队,将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工具落到实处。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应坚持并应用多种有效措施:(1)有计划的对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培训。专业的业务培训,可以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财务管理水平。专业知识是获取工作岗位和履行工作职责基本条件,也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资本。其次,要引导管理会计人员加强自学,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在提升自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为自身获取了重要的竞争资本。(2)竞争择优上岗,实施激励和约束机制。定期考核管理会计人员工作质量、工作成绩、业务水平,将管理会计人员的晋升、晋级同考核结果相关联。同时,对考核不及格的人员给予相应处罚。通过这种奖惩制度,促使管理会计人员注重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能,为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管理会计提供有力保障。

管理会计要支持企业科学发展决策。管理会计要充分展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绝对优势,并根据管理需要,提供及时有效的管理信息,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管理建议报告,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管理会计灵活性、创新性的特点是达到上述目标的的根本保障。财务会计受到公认会计原则的限制、须要遵守统一的政策和规范,采用固定的程序和方法、确定明确的工作目标。而管理会计程序和方法 ,没有统一的标准,方法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充满了创新和挑战。管理会计水平的高低是一个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建立起管理会计应用体系,形成基本理论工具和方法,并根据经济最新形式的变化,不断创新体系,更新理论工具与方法。同时,企业需有计划地开展经济活动分析会议,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之处,提出合理的管理建议。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反馈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经济指标,为生产部门改进工艺、优化流程提供参考,为销售部门改进营销策略,确定服务方向提供依据。

三、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形式也灵活多样,管理会计也逐渐在企业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企业管理会计应用体系的建立与优化,将促使企业充分发挥决策、预测、组织以及控制等职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正确把握市场发展方向,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最终达到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庆.运用管理会计培育企业核心竞争[J]. 财会月刊(理论版),2006(20).

[2] 段矿生.试论战略管理会计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J].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05).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范文第4篇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核心竞争力按其具有相对垄断性,在企业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独立运作的竞争优势分类,有六种表现形式:

1、技术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垄断性原材料和技术、知识、技能领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业。其优势体现在富有不断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带领的团队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3、渠道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遍布销售区域的网络渠道。

4、品牌型企业。其优势是基于信誉基础上的强势品牌。

5、资金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可供运作的雄厚资金。

6、规则型企业。优势体现在拥有门槛很高的技术标准、市场运作规则、独占的生产、经营许可。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2、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特定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由小到大,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积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实现和培育。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融合,是相关管理理念的复合体,是建立在企业内部长期学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专长,稳定性较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性。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难以与企业分离,它所包括独特的技术技能、生产技巧、操作诀窍等技术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的特殊的组织组成、经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的烙印,是企业技术特性与组织特性的复合体,难以轻易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获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为人们所感知,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或表征,更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7、动态性。从客观上看,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高度关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时间形势的变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发生动态发展演变。

8、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4、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竟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5、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名优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市场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对整个企业群体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内企业要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入世后,我国企业将改变以往国内单一的不同类别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在国内市场上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会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而言,众多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会遇到国外名优产品和国外资本进入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将会在“内销不利、外销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国外同类企业的重撞而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落后,在经营理念和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特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培育起来。为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企业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效益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在一定领域内生产、经营的特色和优势,拥有相当数量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经过一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企业将会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较量中迅速衰败下来。

(三)企业要想有效地应对我国“入世”后新的环境,必须下大气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后国外跨国公司及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不仅面临与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依托原有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十分微弱,自身在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缺陷表现得相当突出。为此,要想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强化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是世界500强,但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还有的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垄断行业。一旦我国向国际完全打开市场,关税减到零,这些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小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严重不足。

(一)企业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观调控缺位,我国一些企业对新的项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恶果是企业规模小而多,政府又无力注资,这些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竞争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一些在我国可以称之为大的企业,有些是政府保护的企业,长期受旧体制的影响管理流程相对显得比较散;有些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急于并购一些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也比较散。

(二)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国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比质量差、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数量大、创汇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竟争主要靠低价格策略。随着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竞争,我国产品面临着新一轮竞争的挑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向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投入很少,影响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由于受传统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的影响,尚未成为真正的科研开发投资主体,对科研开发投入很少,有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业人员素质偏低

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氛围基本没有形成。大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氛围但创新力度不够。人们学习的技术和知识固守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实了一些知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需要。

(六)企业战略定位不够准确

对企业未来几年、几十年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足;对潜在市场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四、积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论文之家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竞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地重塑微观动力机制。

(一)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家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管理,制定企业战略,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因而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健全企业家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即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重视知识管理、知识决策以及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

(五)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六)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能产生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所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和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顾客群。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

五、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的企业在加入WTO后能否最终获益,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提高应对能力。重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创造,是企业得以在国际大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Prahlad,C.KandGary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一June1990.

[2]王方华吕魏主编.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西林.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N].中国企业报.2002,02.

[4]和炳全.企业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J].经济问题探索,2001,(3)

[5]马璐,黎志成.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0,(7).

[6]郑传锋.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经济师,2002,(9)

[7]张凤巧.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企业研究,2003,(4).

[8]李兴旺.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式[J].企业经济,2003,(4).

[9]赵顺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6).

[10]蒋文挥.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2,(7).

[11]徐希燕.企业竞争力的新诊释[J].经济管理,2003,(5).

[12]陈友学.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全球科技经济嘹望,2004,(4).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范文第5篇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核心竞争力按其具有相对垄断性,在企业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独立运作的竞争优势分类,有六种表现形式:

1、技术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垄断性原材料和技术、知识、技能领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业。其优势体现在富有不断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带领的团队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3、渠道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遍布销售区域的网络渠道。

4、品牌型企业。其优势是基于信誉基础上的强势品牌。

5、资金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可供运作的雄厚资金。

6、规则型企业。优势体现在拥有门槛很高的技术标准、市场运作规则、独占的生产、经营许可。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2、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特定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由小到大,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积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实现和培育。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融合,是相关管理理念的复合体,是建立在企业内部长期学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专长,稳定性较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性。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难以与企业分离,它所包括独特的技术技能、生产技巧、操作诀窍等技术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的特殊的组织组成、经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的烙印,是企业技术特性与组织特性的复合体,难以轻易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获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为人们所感知,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或表征,更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7、动态性。从客观上看,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高度关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时间形势的变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发生动态发展演变。

8、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4、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竟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5、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名优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市场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对整个企业群体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内企业要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入世后,我国企业将改变以往国内单一的不同类别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在国内市场上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会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而言,众多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会遇到国外名优产品和国外资本进入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将会在“内销不利、外销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国外同类企业的重撞而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落后,在经营理念和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特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培育起来。为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企业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效益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在一定领域内生产、经营的特色和优势,拥有相当数量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经过一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企业将会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较量中迅速衰败下来。

(三)企业要想有效地应对我国“入世”后新的环境,必须下大气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后国外跨国公司及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不仅面临与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依托原有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十分微弱,自身在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缺陷表现得相当突出。为此,要想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强化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是世界500强,但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还有的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垄断行业。一旦我国向国际完全打开市场,关税减到零,这些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小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严重不足。

(一)企业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观调控缺位,我国一些企业对新的项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恶果是企业规模小而多,政府又无力注资,这些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竞争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一些在我国可以称之为大的企业,有些是政府保护的企业,长期受旧体制的影响管理流程相对显得比较散;有些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急于并购一些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也比较散。

(二)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国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比质量差、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数量大、创汇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竟争主要靠低价格策略。随着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竞争,我国产品面临着新一轮竞争的挑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向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投入很少,影响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由于受传统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的影响,尚未成为真正的科研开发投资主体,对科研开发投入很少,有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业人员素质偏低

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氛围基本没有形成。大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氛围但创新力度不够。人们学习的技术和知识固守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实了一些知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需要。

(六)企业战略定位不够准确

对企业未来几年、几十年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足;对潜在市场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四、积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竞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地重塑微观动力机制。

(一)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家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管理,制定企业战略,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因而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健全企业家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即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重视知识管理、知识决策以及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

(五)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六)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能产生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所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和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顾客群。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