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外企业并购案例

海外企业并购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外企业并购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外企业并购案例

海外企业并购案例范文第1篇

2011年全球并购总体呈放缓态势,但中国并购市场火爆,并购交易额创近六年以来的新高。在此背景下,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并购案例显著增长,全年共发生76起并购案例,披露并购金额总计283.8亿元,并购额超过2008-2010年三年并购金额之总和,企业并购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之势。

十亿元以上并购快速增长

2011年示范区企业并购活动中,约有六成并购金额在亿元以下,规模5亿元以上的并购有7起,占一成多,其中有6起并购金额超过10亿元,而2010年和2009年10亿元以上的并购分别有1起和2起。

文化传媒企业成并购新兴力量

从并购案例数来看,2011年软件行业仍是示范区并购最为活跃的行业,共发生20起并购案例,占示范区并购案例总数的四分之一;其次是互联网、文化传媒和生物医药三大行业,各发生并购案例7起。与2010年相比,示范区并购活跃的行业仍为软件、互联网、生物医药三大行业,值得注意的是蓝色光标、华谊嘉信等文化传媒企业成为示范区并购新兴力量。

从并购金额来看,示范区新材料行业并购额超过百亿元,能源及矿产、计算机、软件三个行业的并购额均超过十亿元。其中,新材料企业中国蓝星集团收购了全球硅材料龙头企业挪威埃肯公司,并购交易额高达20亿美元(约126亿元人民币),是2011年示范区披露金额最大的并购案。

积极走出去并购优质资源

国内并购方面,2011年示范区企业并购北京市企业的案例27起,占示范区并购案例总数的35.5%;示范区企业并购京外企业的案例共40起,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河北、河南、湖南等省市。

海外并购方面,2011年示范区企业发起海外并购9起,比2010年增加3起。其中,并购美国企业2起,并购德国、荷兰、挪威等欧洲企业4起。示范区企业海外并购对象除日韩新加坡等亚洲市场外,对欧美市场的并购案例快速增长,并购成为示范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

民营企业最为活跃

2011年,民营企业并购案例48起,占示范区并购案例总数的63.2%,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发起的并购活动往往交易规模较小,2011年民营企业并购平均交易规模仅为1.4亿元/起,明显低于示范区平均水平。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增强,示范区民营企业参与海外并购以及对国有、外资企业的并购案例逐渐增多,2011年示范区民营企业并购外资企业案例3起,并购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案例各1起。

国有企业并购案例27起,占示范区并购案例总数的三分之一强,不过其并购金额占示范区的八成,2011年示范区并购额超过10亿元的6起并购案例全部由国有企业发起。

2011年,示范区企业通过并购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验更加丰富,年内发起两起以上并购的企业达到18家。其中,联想、用友软件、蓝色光标和中国中铁各发生4起并购;立思辰、神州泰岳、双鹤药业各发生3起并购;北京利尔、畅游和天立环保等11家企业各发生2起并购。

海外企业并购案例范文第2篇

中石油并购哈萨克斯坦油田和非洲油田、联想并购IBM、中石化并购安哥拉海上油田、中化集团并购法国有机硅资产……这些中国大型企业海外并购项目的背后,都活跃着一个人的身影,他就是渣打银行投资银行部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成长青。

充分利用

并购的各种资本手段

企业跨国并购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尽管并购企业大都有较强的实力,但在很大程度上,庞大并购交易的资金支付还是要依赖于有效的资本运作渠道。纵观中国企业几年来的并购案例,成长青明显感觉到支付手段的匮乏,这让中国企业在并购发生后遭遇较大的现金流危机。

境内企业跨国并购大部分还是通过现金支付,相对而言,国外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更加多元化。

成长青告诉《新财经》记者,“认股权证、换股并购这些资本手段已经在并购项目中频繁出现。”像美国辉瑞并购法玛西亚、美国在线并购时代华纳,都采用换股方式。“可以说,换股是以小博大的正确选择。”在奔驰与克莱斯勒的并购案中,两家公司在合并前都发行了附认股权证的债券和股票期权。

对于企业来说,也不能就此摈弃现金支付方式。在成长青看来,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方式,将考验企业在并购时的决策正确性。

“如果选择现金支付,你有没有这个能力?能否筹集到足额资金又不至于过分增加偿债压力和风险?哪种方式更有利于企业并购后的价值提升?大股东控股权是否受影响?这些是企业在并购之初最需考虑的问题。”

通过多次参与并购,成长青总结出了一条原则:如果企业自身股票价格被市场高估,那么,换股并购的支付方式比较合算。如果公司股权高度集中,也可以优先考虑换股并购。

目前,换股并购已经成为跨国并购的趋势,成长青建议境内企业应该多尝试以这种方式进行跨国并购。

对于认股权证的支付方式,境内企业还比较陌生。成长青认为,至关重要的是,在支付时,需按照一定股权比例派送给原有股东,因为未来认股权证的行权会改变持股比例,有可能威胁控股权。

除正确选择支付方式外,企业在并购时机上也要精准把握。在达成收购协议后,收购企业与被收购企业是立即完成交易?还是过一段时间再结算?这对收购企业来说也至关重要。“如果一段时间内市场环境向好发展,被收购企业的未来预期利润远远高于立即收购时的利润,就不要急于完成交易。”

明确并购目标 走出误区

企业并购的目的,不外乎在市场、技术、研发三个层面获取相关资源。企业实施跨国并购之前必须明确自己的并购目的:并购是不是企业经营战略上所必须的,能不能达到“取其长,补己短”的效果。

“从目前的几个项目来看,企业并购的具体目的不尽相同。比如,联想并购IBM PC业务,是为了迅速实现联想品牌的国际化,中石油和中石化收购国外能源企业,是为了提高资源储备。可以说,对于方向的判断,主要还是看企业自身发展需要。”

在和企业的接触中,成长青发现,目前中国企业在并购方向上还多以市场为首要目标,热衷于并购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但在收购之后,中国企业才发现,那些被收购企业在经营上已经出现疲态,存在很大的整合难度。

TCL就是一个很好的教案,对于其现在的不利局面,成长青有自己的看法:“在国外一些市场上,汤姆逊的电视业务已经遇到了困境。在产品选择上,TCL没有购买到竞争力,在市场选择上,当时的TCL不仅没有国际市场经验,而且也没有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重规模,轻管理’,‘重收购,轻整合’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研发项目的并购上,虽然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获取较先进的技术,但却难以获得最先进的技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如果寄希望通过并购达到在一个行业领域的技术领先是很难的。”

成长青认为,中国企业需要对技术来源慎重选择,它们可能很难购买到国外大公司比较优质的业务,但完全有实力购买规模较小、拥有较先进技术的公司或实验室。相比之下,后者的国际化管理会比并购大公司相关业务及技术部门更容易。

成长青建议:“对于同属于一个行业的中国企业来说,当国外企业剥离非主营业务或资产的时候(中国企业急需这些资产或业务),应该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时机,而且整合起来也会相对容易。如果中国企业想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多元化扩张,难度很大,成功率不高。”

整合是并购成败的关键

签署并购协议仅仅是一瞬间的事,而企业围绕并购进行的一系列财务运作,以及并购后整合的过程将是漫长而复杂的。

并购可以迅速形成生产能力,使一个企业在短期内确立行业优势,但任何一点疏漏,完全可能把企业拖垮。并购会使企业面临各种风险,特别是在整合阶段,这些风险会或早或晚地显现出来。

境内企业应该评估一下自己的整合能力,因为被并购企业大都是在经营中遇到各种困难,无法正常运转才选择售让。“境内企业不能只看到对方的技术如何先进,还应该关注其他问题,通过充分调研,获得各种信息,以免造成收购成功却整合失败。”

企业在海外并购中,成本主要来自三方面:准备成本、购买成本与整合成本。成长青告诉记者:“目前绝大部分已实施并购的企业都非常关注购买成本的高低,因为这是决定并购与否的核心因素。但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并购的准备成本、整合成本很高。在一些并购失败案例中,主要是由于并购方对并购后的整合成本估计不足。”

整合成本主要体现在资产与财务重组、组织机构重组,以及业务流程重组等过程中。“在中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之前,应对整合成本做深入研究。”成长青每做一个项目,都要协助企业详细分析整合成本。

成长青拿电子信息产业给记者举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产品不断更新,竞争激烈,这些特性决定企业没有太多时间进行整合。产品的淘汰速度远大于企业的整合速度。如果要通过并购达到发展目的,企业得考虑并购完成后的利润生成,以及经营绩效的整合速度,是否能够比产品淘汰速度更快。如果企业在整合过程中花费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会拖累其他方面的运营。

海外企业并购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海外并购;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

[中图分类号] F830.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9-0040-03

一、引言

企业海外并购又称跨国并购(Cross-border Mergers & Acquisitions),是指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渠道或支付手段,将外国企业的一部分甚至全部份额的股份或资产买下来,从而对后者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海外并购是企业并购的一种形式。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是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1986年以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甚少,并购金额很小。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水平提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仅2011年4月,中国五矿资源与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地上市的矿业企业Equinox Minerals进行沟通,以65亿美元收购后者的股份。中国蓝星集团获欧盟监管部门批准,以20亿美元收购挪威综合企业奥克拉集团(Orkla)旗下硅业务部门埃肯公司(Elkem)。上海光明食品计划筹集近10亿美元收购法国酸奶公司Yoplait等。

如此密集的收购活动表明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并没有受到全球经济发展低迷的影响,相反中国企业正在加大海外并购的步伐。推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侧重于全球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这两大外在因素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进而探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及利弊。

二、国际金融危机及人民币升值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推动

(一)国际金融危机加大海外企业的融资难度,为资本较为充裕的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并购优质企业的机会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全球银行信贷的紧缩,部分海外企业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现象。尤其是欧美地区的一些企业,由于全球经济恢复还需要一个较长的阶段,融资难度不断加大,其只能被迫选择破产或是出售部分或全部股份。而此时这些企业的公司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企业资产价值缩水,价值低估效应突显,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而资本又较为富足的中国企业势必会被其吸引,产生企业海外并购的合理动因。

2005—2008年,欧洲装备制造业经历了4年景气周期。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装备制造业增长在2009年基本停顿,2009年欧元区设备投资大约减少3%。德国装备制造业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其中与消费相关的细分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被迫破产或寻求并购的企业越来越多。以德国机床工业为例,企业平均员工数不足130人,多数为家族企业,抵御经济危机能力较弱,但技术水平较高,不少具备国际品牌,这类企业对于中国寻求技术升级的企业而言是极佳的海外并购对象。

此外,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市场对资源、能源产品的需求下降,也会促使相关的资源、能源产品的价格随之下跌。这在某种程度上又为以资源、能源并购为主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来自东道国政府的阻力会明显减少

美国某研究机构2008年5月6日的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4月份美国企业申请破产保护的案例达到5173件,较2007年同期猛增49%,为2008年初以来最大月增幅。英国BDO Stoy Hayward机构2009年进行的行业观察报告显示,受经济危机的冲击,2008年英国企业破产宗数达22600宗,平均每87家企业当中就有一家破产。

金融危机导致海外企业破产数量增加,失业率数值攀升,许多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为缓解国内就业压力,东道国政府对国外企业并购活动的限制条件会明显减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出台一些政策鼓励国际资本对东道国企业的投资。从这一层面来看,由于并购政策限制的降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本也会随之降低,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浪潮。

(三)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向欧美市场的扩展提供机会

一直以来,中国对欧美等拥有先进技术和巨大消费能力的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都处于较低水平。在向海外获取技术与市场的强烈愿望的支配下,中国企业应该充分发挥海外并购相对于绿地投资的优势,加大海外并购的力度(见图1);同时中国海外并购更应加大对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的企业并购,逐步减少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企业并购的过度倚重。从图2可见,中国企业对欧美投资较上年成倍增长。与以往我国对亚洲、非洲投资较快增长不同的是,2009年中国对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投资快速增长,其中对欧洲投资33.5亿美元,增长282.8%,对北美投资15.2亿美元,增长3.2倍,对拉美投资73.3亿美元,增长1倍。

李 颖: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利弊分析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深化,中国企业尤其是涉及第二产业的企业可以加大对欧美市场的投资力度,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获取欧美地区企业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拥有欧美企业较为完善的配送销售渠道、规避贸易壁垒,着力在欧美市场打造中国品牌,逐步完善并实现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战略。

(四)人民币升值使人民币海外购买力增强,降低了海外并购的成本

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同时,中国人民币的汇率表现出强势升值的趋势。如图3所示,人民币对主要外币——美元、港币和欧元的年平均价从2007年开始均呈现出升值的趋势。2011年6月23日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兑换6.4736元人民币,1欧元兑换9.2666元人民币,1港元兑换0.83113元人民币。

随着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走高,尤其是对美元、欧元的升值,中国企业用以购买以美元或欧元为货币单位的资产的相对购买力也会随之上升。以一家资产为1亿美元的海外企业为例,2007年,中国企业需要花费人民币7604亿元的收购费用,在资产不变动的前提下,2010年仅需人民币67695亿元的收购费用,节省人民币8345万元。另一方面,并购海外企业,增加美元等外币的货币需求也有利于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保持汇率市场的稳定。可见,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外部背景下,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战略是一种必然选择。

(五)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为调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结构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从表面上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涵盖了所有三次产业,但就并购金额来看,第二产业最多,该产业的石油、矿产等资源开发型行业的并购,涉及金额普遍都要上亿美元,其结果自然是第二产业的海外并购金额在中国企业总体海外并购金额中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著名的如“中海油”2002年的三次跨国并购,涉及金额都在3亿美元以上,最大的一次近10亿美元。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影响下,中国企业尤其是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恰恰面临着并购欧美优质制造型企业、突破欧美地区贸易壁垒限制的良好时机。中国企业应从长远发展和全球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借此机会,调整行业并购的比重,在并购上更偏重于工业、技术、电信等行业,在并购数量和并购区域上实现中国海外并购结构的优质调整。

李 颖: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下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利弊分析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不在少数,其中包括中国投资公司投资百仕通和摩根士丹利;中铝收购力拓;中海油并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等。根据数据提供商Dealogic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失败率达12%;虽然2010年,这一比率降至11%,但仍然远超过美国和英国的2%和1%。据德勤2010并购报告统计,超过50%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交易未取得成功。因此,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处于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但是,总体而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中国企业缺乏全球化目标和海外并购的准备

海外并购是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但海外并购并非所有企业必须经历的发展阶段,更不是所有企业全球化发展中必然选择的战略,海外并购只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一种形式。对于实施海外并购的企业而言,首先必须具备全球化发展的动机,其次要储备并最终具备海外并购的能力。根据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中国企业中,仅有50%的企业真正树立了成为跨国公司的目标。

此外,海外并购的能力准备并不单一表现为并购资本的充裕,更多包括了企业自身规模化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以及对外部风险的评估能力。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使得许多海外企业资产缩水,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本降低,但对于无海外扩展需要的企业而言,其应对海外并购持谨慎态度,绝不能自认为资本实力雄厚就盲目扩张,忽略了海外并购的真正动机以及海外并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金融、审计甚至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资金的准备只是海外并购的第一步,海外并购作为极其复杂的过程,相关并购知识的了解、技巧的运用、经验的积累才是最终成功的关键。

(二)并购之后缺乏整合和管理能力

贝恩管理咨询公司的调查研究发现,从全球范围内企业并购的失败案例看,80%左右直接或间接地源于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而只有20%左右的失败案例出现在并购的前期交易阶段。海外并购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作为收购企业而言,其关注的并不是并购合同的签订,而是考虑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能否实现资源的整合,能否最终实现“1+1﹥2”的目标。可见,企业整合管理能力的高低对并购的成败与否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加之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尤其是欧美企业相比,在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据麦肯锡的调查数据显示,56%的中国企业认为没有足够的能力整合海外并购目标与自己的商业文化、管理理念和业务流程。

(三)过度依赖国外投资顾问公司造成海外并购实效性低

在2006—2010年发生的大额交易中,除了中金公司和瑞银证券参与的三个交易之外,其他几乎所有的海外并购交易都是以外资顾问团队为主导的。

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之所以过于依赖国外投资顾问,是由于中国国内的顾问公司(财务顾问、投资银行、法律顾问等)实力严重不足。选择外资顾问团队有其先决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外资顾问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交易,其并不会考虑海外并购的实效性和后续性等问题。由于缺乏对收购企业的综合了解,因此,外资顾问团队无法从中国经济发展和收购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角度为企业选择、促成符合企业需求的并购交易,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价值。此外,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濒临破产、急需资本注入的企业也是参差不齐,其中不乏本身经营就存在问题、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此时,外资顾问团队如果只从本国利益及完成交易的目的出发,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就会面临更大的道德风险,海外并购的实际效果也将大大降低。

四、结论

仅从全球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角度分析,不难发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一些问题早已存在,只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下,更为突显。全球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并非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决定性因素,但其的确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因此,对于存在海外并购内在需要的企业而言,应抓住此次良好的机会,在并购企业较为充裕的背景下,以更经济更合理的价格并购能与企业更好融合、提升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海外企业。在并购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海外并购顾问,与之进行长期的并购整合合作。而对于目前仍不具备海外并购能力的企业而言,不能盲目跟风,一味追求并购的数量而忽略并购的质量。中国企业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影响下,更应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全局出发,选择适合企业全球化目标的并购战略,以转变中国企业传统的海外发展模式,提升海外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众敏.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回顾与展望[J].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2010(29):5-9

[2]文东伟,冼国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现状、问题与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09(11):4-12

[3]董小麟,吴亚玲.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与策略建议[J].国际经贸探索,2010(12):4-8

[4]尹贤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4):63-67

海外企业并购案例范文第4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逐步实现全球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并购已经成为资产重组和产权流动的重要手段,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企业并购中知识产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并购中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况,然后介绍了在我国企业并购实际中知识产权的概况,指出了知识产权流失现象及原因,最后总结了保护知识产权和整合优化知识产权的战略。

关键词:

企业并购;知识产权;战略

一、企业并购、企业战略、知识产权基本概况

(一)企业并购

并购,是兼并与收购的合称,它是指并购方通过资产购买或证券交易等方式获得目标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产权交易活动。企业并购是当今学术界、企业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之一,它是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促使企业扩大经营规模、获取有利竞争位置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实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竞争激烈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企业并购己经成为企业成长壮大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每次经济危机过后都将迎来产业结构新一轮的调整,这种调整大多是通过企业的重组和兼并来实现的。我国企业的并购于1984年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不断革新,企业并购已经成为资产重组和产权流动的重要手段,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近年来无论是何种性质的企业,都越来越重视利用并购这一方式,并通过这一方式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扩大经营规模、增加资本聚集、促进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价值增长的目标、乃至从战略角度上巩固其未来经济格局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获得竞争优势、并购正成为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的主要手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一体化已经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现象。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以并购的方式对外直接投资便是其中之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且并购案例总额呈递增模式。这也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不断提高自身实力的体现。据资料显示2011年上半年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量打破了历史记录再创新高。并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并购主体多元化,参与并购的中国企业并不仅限于大型国有企业,还包括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等新生力量;第二,横向并购的趋势加强,从传统制造行业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移的倾向加强;第三,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重要目标,包括技术和品牌。

(二)企业战略:

战略,是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战术只为实现战略的手段之一。实现战略胜利,往往有时候要牺牲部分利益。战略是一种长远的规划,是远大的目标,往往规划战略、制定战略、用于实现战略的目标的时间是比较长的。战略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等。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包括企业的战略思想、企业的愿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资源配置,企业战略指导企业竞争、营销、发展、品牌、融资、技术开发、人才开发、资源开发等各个方面,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设计、选择、控制和实施,直至达到企业战略总目标的全过程。知识产权战略是有目的地、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一种谋略。

(三)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对一个国家的巨大价值和重要作用日益为各国所认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着力研究和运用知识产权战略,以此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各国的实际行动或努力目标。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并购的重要推动因素。甚至对一些并购企业而言,在目标公司中以知识产权形式存在的无形资产相比较公司的有形资产可能更有价值。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在企业的海外并购的重要性越来越提升,它们也许是海外并购的目标,也许是海外并购的谈判筹码,也许是关乎海外并购成败的关键。“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尤其是以高科技为主的企业更为明显,这些企业以知识产权作为其立足之本,将并购视为企业知识产权的投资,以便降低研发成本,从而增大其市场竞争力,从而有更好的优势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比如,思科公司作为全球网络互联问题解决领先的商家,近年来不断的收购与其相关的技术专利权,其目的就是为了在与其他对手公司竞争时有更好的优势;我国联想公司于2005年收购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个人电脑业务,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使用个人电脑领域的相关的技术专利权;众所周知的谷歌公司通过收购摩托罗拉商品,取得摩托罗拉在移动通讯领域的相关的技术专利权,以达到更好的制约苹果公司的目的,从而提高其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利益。以上这些实例都是通过收购知识产权取得竞争优势的典型例子。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席卷全球,面对这次危机,许多知识产权界的官员和专家学者都认为,知识产权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中将发挥巨大作用,加强技术研发,调整产品结构。而21世纪是信息产业和生物科技发展的时代,这些行业都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顺利蓬勃发展离不开对知识产权制度的依托。在这次危机之后的经济结构整合的过程中,知识产权制度也将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这个时期,对企业并购中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经济全球化是资本凭借知识产权的绝对优势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是由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起来的,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新的利益竞争关键战略,“世界上许多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在知识产权经营战略上的成功”。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严密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而且可以为企业创造巨大的财富,是成功企业普遍采取的战略手段。拥有最合适知识产权战略,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不断胜出,走向卓越,实现基业长青。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企业利益竞争新格局中,首先要弄清楚企业并购中的知识产权战略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不足与差距,在研究及比较其特点和差别的前提下,才可能开始真正的批判研究或对策研究,为我国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提供借鉴。

二、中国企业并购中的知识产权战略现状

(一)企业并购程序

我国的企业并购经历了从非理性的行为到按市场规律理性发展的两个阶段。企业并购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存亡,因此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按着一定的程序进行显得尤其重要。任何一个简单的并购行为,所涉及的面都非常广:企业的土地、房产资产评估;职工的安置;税收与债务;银行贷款与抵押担保;是否涉及竞争与垄断,是否取得政府同意与政策优惠等等法律问题。按着企业并购的过程来说,企业并购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并购调查、风险评估、谈判签约及接管整合。每道程序每个阶段必须落实到位才能降低企业并购的风险、提高成功率、保证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

(1)并购调查阶段。

为了保证并购案的顺利进行、提高其成功率,并购前对目标企业的尽职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稍有疏忽则会造成日后的诸多纠纷,为了避免和减少并购的风险,就要对目标企业做好充分的尽职调查。尽职调查的主要内容就是对目标公司的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所做的调查首先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的目标制定出并购方案,并初步设计出有关目标企业的情况,如所属行业、企业规模、生产能力、科研水平、市场份额等基本情况,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目标企业的搜寻查找,最后在以上基础上寻求并购目标,并对可供选择的目标企业进行初步调查。

(2)风险评估阶段。

根据对目标企业的评估结果、并购的有关具体条件,以及对目标企业的并购目的,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估,设计出相应的并购方案,对并购范围、程序、成本等进行筹划。

(3)谈判签约阶段。

在分析、筛选、修订并购方案基础上,最后确定具体可行的并购实施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制作收购意向书,与目标企业进行谈判。

(4)接管整合阶段。

双方签订并购协议后,办理相关的接管手续后,在业务、人员、技术等方面对目标企业进行整合。并购后的整合是企业并购程序的最后一环,也是决定并购成败的关键环节。对企业并购中的知识产权的调查人员一般由法律和技术专业人员组成。因为知识产权构成的特殊性,使得其调查的难度也高于企业其他的一般财产。知识产权大都记载于大量的法律文件之中,因此离不开律师或专利人,而一般的律师或专利人往往又不具有专业技术背景,对知识产权的技术含量及行业前景的判断未免会有所欠缺,所以对企业知识产权的调查往往需要法律专业人士和技术人员的合作才能有效的进行。在企业并购中以上四个环节缺一不可,只有将其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并认真分析、解决出现的问题才能保证企业并购顺利的进行。

(二)企业知识产权问题探究

企业知识产权的类型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商标、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域名等,在企业并购中涉及较多的主要有著作权、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在企业并购过程中知识产权问题是重中之重,知识产权能否顺利收购和妥善后续利用是评价收购是否成功的重要方面。

1.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面临危机

近年来,由于我们的企业乃至民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薄弱,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不是十分乐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没有足够的重视。尤其在商标权保护上,更是带给们惨痛的教训。随着合资合作案例、跨国并购案例的增加,随之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出现了知识产权流失越来越严重的现象,因此时常发生企业的商标权、专利权乃至商业秘密被侵犯的情况。为此专家经济学家等不断呼吁我国政府和企业,只有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才能避免企业知识产权的流进一步流失。很多老品牌在国内经过多年经营和独特的技术工艺,可靠的质量保障,在国内市场扎扎实实的站住了脚跟。更有甚者一些民族品牌依靠其自身的优势,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发展壮大,拥有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让国外的竞争对手不得小觑。但是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外方利用我方资金薄弱、技术力量落后、品牌意识薄弱等弱点,对我方进行挤压甚至冷藏我们的产品,使我国企业知识产权面临危机,出现了品牌流失的现象。其中一些行业的民族品牌的流失已经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例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饮料业著名的品牌中,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公司竟吞并了七家公司,其它都已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除了“健力宝”外。现在超市的饮料货架上,国货难觅逐渐淡化在人民的视线里。就连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洗化日用产品,也是如此难逃厄运。很多人熟悉的广告语“活力28,沙市日化”,品牌和广告语一样深入人心。在超浓缩无泡洗衣粉领域中活力“28”在市场中占有率曾经高达三分之二。但是在与德国邦特公司合资后,品牌影响力和价值却日趋下降。按照合作协议,合资公司获得“活力28”品牌50年民用洗涤剂领域的商标使用权,但所有权仍属中方,邦特公司每年至少投入1亿元用于品牌推广。然而合资后,邦特公司对“活力”28”品牌公司的推广仅仅做了两年时间,就转而投入巨资推广宣传自己的“巧手”品牌。除“活力28”外,上海“白猫”、广东“高富力”、“中意”等知名商标都在合资后遭遇了外方的打压和摧残。据有关资料报道,国外品牌在我国碳酸饮料市场的占有率超过90%,另外,占有75%的化妆品市场,甚至是在关乎民生的医药、食品行业,更高达30%-40%。全国四大洗衣粉厂中年产大于8万吨的高产量,三家已被外资吞并。年产量超过500万吨的啤酒企业中,有70%以上是合资企业。很多的外企利用合资的机会,通过各种手段消除我国知名品牌的障碍,以便实现其对中国市场的垄断目的,经研究调查统计知,我国许多知名的本土品牌都已经渐渐地淡出视线甚至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对于中外合资,一方面我们欢迎外资与我们合作,也需要外来的资金和技术,我们可以用市场去换资金、换技术,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防范意识,面对外资为我们预设的知识产权陷阱时不至于防不胜防。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的有关部门必须提高警惕,清醒认识,加强防范意识。同时必须加强立法,完善商标的相关保护制度。为企业商标品牌的创立与保护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我们的企业也要有创立和保护知名商标的意识。在中外合资合作中中国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以自有商标作价的方式入股;合作、合资企业不使用我国企业的商标,直接使用外方的商标或将商标有偿转让给合资、合作企业使用等形式。这些合作从近期来看,我国企业的商标权并没有流失,或有偿转让或作价入股,但是从长远的市场、商业价值和品牌影响力方面看,中方的这些商标品牌的价值体现十分有限,影响力也在逐渐淡去。

2.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面临危机的原因

面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危机,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然后不断学习、引进新的知识和技术,以此来应对在中外合资过程中我国知识产权流失的情况。综合考虑对比近年来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从中我们应该分析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危机的原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首先,自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企业并购法制不健全。

统一、完善的立法体系不健全。在立法上就要对其高度重视,才能使知识产权得到更好地保护。将企业兼并的规制纳入法制的轨道,企业的兼并活动必须要依法进行。但是目前系统、完善的企业兼并法律体系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与企业兼并的规定相关的内容也只是在各类政策、法规中有所提及,如《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产权的暂行办法》、《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禁止证券欺诈规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等。而企业兼并规定的内容上在这些政策法规之间,也存有诸多矛盾之处。企业兼并控制的实体标准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对企业兼并控制的实体标准。仅在《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中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兼并的审核和批准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这样就使得执法者在实践中无所适从,有碍公平,还会影响国家对企业兼并活动的管理。对企业兼并的概念界定不科学。我国第一次在《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法规中明确规定了兼并的概念:“企业兼并,指一个企业的产权被另一个企业购买,使该企业的法人资格消失,或是法人实体被改变的一种行为。未通过购买方式实行的企业间的合并,不属该办法调整的范围。”但也存在着不科学之处,该概念将作为兼并活动主体的被兼并者仅局限为法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分析,都缺乏合理性。

(2)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不强。

不及时进行专利申请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据相关资料记载,企业每年取得的省部级科技成果几万个,而申请专利的却不足10%。目前很多企业,仍然存在忽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是只重视有形资产的保护的现象,导致我国大量专利权和商标权被抢注。

(3)知识产权人才缺乏。

这也是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重大问题。由于知识产权的技术性和法律性,决定了对知识产权的调查的难度也比较高。当前,国内具备知识产权专业知识能够应对知识产权问题的员工十分缺少,且多数企业都没有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这时一旦出现知识产权纠纷,多数企业将会非常被动,只能依靠支付高额费用聘用外来专业人员应诉。在其他很多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中能够胜任的专业人才数量更是少之又少,例如说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产权谈判及分析等工作。

(4)调查过程中缺少法律的程序性。

企业并购中的尽职调查内容较多,包括法律状态验证、知识产权文件的核实、相关文件的考查等等内容,这也就使得并购方、调查人员与目标企业三方之间产生了诸多法律方面的关联,而这些都和尽职调查的结果直接相关,而目前没有具体的法规对尽职调查做出相应的规定。三方之间的往来只是按照普通的民事委托办理,而一般的关系又满足不了知识产权调查的一些特殊性要求。

其次,外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收购。

外资通过全面收购国内的品牌企业,这些企业是被国人所熟悉的并有良好市场效应,从而达到了迅速抢占中国市场的目的。以汉高收购“熊猫”为例,如:2004年2月,德国汉高公司和上海轻工控股集团达成协议,汉高全资收购我国知名品牌“熊猫”,从而成为熊猫品牌的新主人。而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海海文集团作为原有人却无权继续使用熊猫品牌标志。众所周知熊猫牌知名度高粘胶高,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因此汉高收购熊猫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通过熊猫品牌更快地抢占中国市场。

(2)股权控制。

在中外企业的合作中,表面上外方同意双方合资合作企业都可以在经营期限内使用双方商标。而在实际经营中,外方却闲置中方商标,利用其控股地位,使用自己的商标,将合资企业的资金投入广告,大肆宣传自己的商标,提高其知名度。当一旦双方合同期满时,一方面,中方企业商标由于长时间未在市场上出现,从而原有的品牌价值丧失;中国企业的著名商标将会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从视线中消失,失去了原有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中方又对外方商标没有了继续使用的权利。这时,若中方继续使用其商标,就得支付巨大许可使用费。外资在合资合作中,总是想法设法达到控股地位,这是其中重要原因。

(3)控制商标权。

虽然按规定在合同中约定合资合作企业都可使用双方的商标,但是对企业的产品进行分类,并限定分类产品商标使用。如限定老产品继续使用中方商标,而主产品、新产品使用外方的商标。然后在合作过程中通过产品的升级换代,将原中方的品牌逐步从市场上淘汰,从而达到在通过商标权控制中国市场的目的。如广州肥皂厂的洁花牌香皂在与美方合资后,很快被宝洁公司的海飞丝、潘婷取而代之。在各大超市的洗化柜台,保洁公司产品随处可见,而听说过洁花牌的人都很难找到,更别说是在商场觅其踪影了。而后外方却利用我国名牌企业的生产能力和销售渠道,大肆推广他们的品牌,以较高的价格销售产品,获得较高的利润。从而达到了淘汰中方商品,推广自己产品,获取利益的目的。

(4)冷藏中方品牌。

当年“美加净”品牌牙膏在中国是无人不晓,每年销售量能达到6000万支,并且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但联合利华和上海牙膏厂合资,“美加净”品牌以1200万元的价格折资入股,被露美庄臣取而代之,随即立刻被打入冷宫。联合利华在洁诺和露美庄臣的广告上的投入更是不遗余力,使“美加净”商标严重受损,市场竞争地位急剧下降,经济价值严重受损。

三、企业并购中的知识产权战略发展方向

(一)保护知识产权

为了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避免利益的损失,我们应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世界各国面对跨国并购的产权保护,有着较我国丰富的经验和做法。作为“后来者”我国还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因此我国应该结合基本国情参考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来保护知识产权。

(1)健全并购法律体系。

意识决定行动。不难看出,西方的知识产权强国都无一例外的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有着强烈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从我国并购法律体系现有的规范到实践中的适用,可以看到我国的法律从立法机制到配套实施,尚存在较大问题。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有着严格的法律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先前制定的法律法规已经滞后于当下经济发展现状,许多不相符的条款,需要尽快进行增补和完善,使其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针对知识经济时代,并购中越来越多的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要加强并购中知识产权的相关立法,改变无法可依的局面。为改变上述局面,要尽快规范我国的并购法律体系和加强并购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建设,健全统一的立法机制,杜绝部门越权立法,保证权威性和统一性。同时,政府在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时,要充分了解世界知识产权法律、政策方面的新进展,借鉴美国、加拿大的规范和实践,结合我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制定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和法律,为并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制度支持。

(2)企业建立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体系。

企业在平时就注重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才能在并购中制定正确的知识产权战略并良好的得以实施。在品牌制度建设上,不仅要有打造自有品牌的意识,还要有保护品牌的制度与有效措施。在技术创新方面,要不断坚持培养创新能力,开发研制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商业秘密保护上,要对技术秘密、技术诀窍、企业商业运作中的各种经营信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初级技术尚不足以专利来保护的,都应作为商业秘密保护对象。在专利保护上,既要在内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又要建立内控式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加大专利申请力度,扩大专利保护的权利范围。在思路上建立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发展模式,在资源分配上要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开发费用的比重,完善研发机制,突出研发与技术升级的地位。

(3)聘用专业人士完成并购中法律审查、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相关工作。

在并购案中,尽管是一次简单的并购案例,同样都面临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充满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聘用专业人士完成并购中法律审查、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相关工作非常必要。能做出准确的价值评估,防止技术秘密泄露,在技术秘密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二)知识产权整合和优化

据有关数据显示只有20%左右的并购案例能够实现最初的设想,而将近80%的并购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企业并购实现后,知识产权数量增加,知识产权产品体系也得到了壮大,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规划和整合,不仅会增加企业维持知识产权的成本,甚至会导致企业贻误商机,从而丧失最初并购的目的和优势。知识产权整合和优化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1)对企业专利的整合和优化。主要包括组建统一的研发部门、优化专利组成结构、制定统一的企业专利保护体系等三个方面。(2)对企业商标的整合和优化。主要包括对企业商标体系的整合和优化商标结构等两个方面。(3)对商业机密的整合和优化。主要包括商业机密内容和商业机密保护方式的整合和优化。

四、结语

企业并购中的知识产权制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法律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国外对公司并购中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研究,分析了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流失的原因主要是经验的缺少,知识产权重视度不高,以及签订的不平等协议等。我们的企业成功经验,要学结,除了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更要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我国企业在并购活动中注重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警惕外资在并购协议中的知识产权漏洞,政府通过加强立法强化司法,重视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防止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流失。认识和紧跟世界潮流,发展知识产权战略,是中国企业在发展和并购中是安身立命的头等大事,是中国崛起成为创新型强大国家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兰桂杰.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战略[J].经济与法.2001,(3).

[2]冯晓青.论企业并购屮的知识产权战略[J].贸州财找学院院报.2007,(3).

[3]程晓岚.企业并购中的知识战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4).

[4]丁松,龚颖.探索尽职调查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J].轻型汽车技术.2006,(2).

[5]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1989年施行.

[6]刘云波,余炳文.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知识产权调查[J].知识产权,2014,(9).

[7]张健.近十年版权纠纷诉讼实证分析[J].中国出版.2014,(2).

海外企业并购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国际化经营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36-03

一、导言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在国内外竞争压力与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更多优秀的国内企业开始尝试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大量外国优质资产缩水为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3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00.7亿美元,同比增长1.8%。其中,有共计222亿美元的投资是以跨国并购的方式实现的,占我国当年对外投资总额的37%。而从海外并购数量上看,2011年我国企业完成海外并购交易110起,同比增长93%。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主体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也在积极尝试海外投资。特别是以海尔、联想、吉利和华为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在探索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出于开发市场、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目的,进行的一系列跨国并购活动尤其引人关注。整体来看,虽然民营企业跨国并购与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从规模和数量上都存在很大差距,但由于民营企业具有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等特点,且受政府干预较少,因而自我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都较强,相对来说海外投资效率要高于国有企业。从目前趋势看,我国民营企业正逐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成为跨国并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分析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动因及存在的问题,对推动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培育我国本土跨国公司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开始成为国际间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趋势,而直到2001年,我国民营企业才开始进行这一尝试,至今尚处于探索阶段。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具有如下的特点:

1.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数目逐渐增加,但规模较小。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刚刚起步,真正具有市场内生的国际化需求和能力的企业较少,跨国并购数量也较少。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自身实力较弱及融资方式单一使得单次并购的交易额相对较小,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并购以及我国国有企业大宗的能源并购案例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李自结等人(2010)通过分析我国2005—2009年的141宗典型跨国并购案,发现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数目已占到我国跨国并购总数的40%以上,但并购金额最高年份也仅占总金额的11%。

2.并购领域多元化,并购动机市场化。与国有企业的跨国并购主要集中于采矿业等资金需求巨大的战略性资源行业不同,民营企业往往资金量较小,较少涉及资源类并购。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国外各行业优质资产的缩水,民营企业的并购方向开始延伸至消费品、工业品等批发零售领域。商务部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消费品和工业品领域的海外并购交易量占并购交易总量的35%,同比增长了13个百分点,其中民营企业的表现极为活跃。《浙商》杂志评出了“2011中国民企海外并购十大案例”,其中海航并购西班牙NH酒店、富丽达并购加拿大纽西尔、美的并购开利拉美空调业务位列前三,体现出民营企业并购目标的多元化。并购领域拓展的背后,是企业并购动机的改变。民营企业出于竞争和学习的需要,更倾向于主动收购国外相关品牌、营销渠道以及新技术。一些典型案例有海尔收购日本三洋白电业务、复星国际对希腊时尚品牌Folli Follie进行的战略投资、华为收购赛门铁克49%的股权等。海外并购已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快速实现国际化、学习新技术以及实现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手段。

3.并购对象多为陷入困境的海外企业。随着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不断积聚以及相互间竞争的加剧,大型企业“强强联合”形式的并购成为目前世界市场上的主流并购形式。但与此不同的是,我国民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并购处于困境中的海外企业。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吉利收购瑞典汽车品牌沃尔沃。世界经济衰退使得沃尔沃的所有者——美国福特公司不得不对其在欧洲的资产进行重估。而沃尔沃对吉利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其强大的品牌资源,还包括其在瑞典和比利时的生产基地所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上的支持。再如万向集团并购美国舍勒公司、华立集团收购美国PFSY公司、京东方整体收购韩国现代TFT-LCD业务等。出现这一现象,表面上看是一些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长放缓,投资乏力,许多海外优质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价值低估,为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创造了机会。其实质主要在于我国民营企业自身资金和规模有限,跨国并购经验不足,缺乏创新性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使其不具备强强联合的实力。

4.并购发生的区域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民营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多选择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可以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考察,发达国家一直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主要出口市场,在这些国家开展横向并购可以扩大市场份额,拓展企业销售渠道,学习先进的管理和技术,而开展纵向并购则有利于企业加强对整条供应链的把握,形成垄断竞争优势。其次,我国民营企业缺乏跨国并购经验,而发达国家市场发育完善且法律法规健全能够弥补民营企业经验方面的欠缺。再次,这些国家往往具有活跃的金融市场和多样化的融资工具,解决了我国民营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对资金不足的后顾之忧。

三、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虽然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步伐逐渐加快,但现实中仍存在着很多障碍,企业面临着并购失败和并购之后经营不善的双重风险。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数据显示,过去二十年中我国企业并购的失败率为67%,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50%。

研究表明,导致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诸多因素,分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因素会导致以下问题:政府的管制和相关政策会制约跨国并购的开展;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会导致资本市场不发达,外汇市场被管制,致使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会致使跨国并购行为无法可依,出现管理混乱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以及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些问题部分会逐渐得到解决。当前,最主要的外部制约因素在于海外的政治风险。企业的海外经济活动无法脱离政治因素的影响。尽管各国设立法律管制外资并购主要出于反垄断、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考虑,但有些西方国家难以摆脱“中国”的思考方式,尤其是随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日渐活跃,并购领域以及并购规模都持续扩大,使得这些国家常常以保护经济安全为由进行整治干预。如联想收购IBM过程中一度受到美国政府的介入,而中兴对印度子公司的增资以及进入印度电信设备批发市场的计划也被印度政府以安全为由驳回。面对这些制约,很多民营企业的应对策略是降低持股比例,只保持占多数股,不再追求对被并购企业股份的完全持有,或者成立中方占多数股的合资公司,以消除当地社会舆论及政府的敌意。

当前影响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的主要制约因素来自于企业内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跨国并购缺乏全球化战略动机。企业的发展需要清晰的战略和目标,而全球化战略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但很多企业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海外并购并不是所有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中的必然选择,只是海外投资的实现路径之一。麦肯锡的一项针对中国企业的调查显示,只有50%的被调查企业真正树立了成为跨国公司的目标,即很多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缺乏清晰长远的战略支持。而在咨询公司毕马威的一项类似调查中,60%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明晰的投资战略和目标”是一个企业对外投资的最大失误。我国民营企业受发展规模、发展历史等局限,往往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可行的企业战略,更容易陷于盲目并购,导致最终的投资失败。

2.企业缺乏跨国并购经验。企业有了全球化战略动机后,还应作出相应的并购准备。这要求企业全面了解目标国的政治、市场、产业以及法律等相关内容,充分评估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金融、审计等问题,设计合理的投资架构及资源整合方案,预留必要的退出渠道。而现实中,民营企业由于缺乏这些方面的经验,一方面可能由于对国外的外资并购法律不了解而陷入反垄断调查或者劳工保护纠纷,导致并购失败;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对被并购企业的估值出现偏差而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此外,跨国并购中,经验不足还会导致民营企业的谈判力下降,出现过多让步使企业受损,或者相反,由于缺乏灵活的谈判技巧而导致谈判破裂。

3.本土中介机构支持不足。我国国内有能力参与本土企业跨国并购的中介机构极度缺乏,目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都是由国外中介机构主导的。这些外资中介机构虽然具有专业化资质及丰富的海外并购经验,但本土化水平不高,无法从中国经济发展角度出发,立足于我国民营企业特点为企业选择合适的并购交易,使得企业跨国并购效果大打折扣。此外,不排除外资中介机构出现道德风险的可能,即出于本国利益等目的,将自身经营存在问题,在金融危机中濒临破产的企业介绍给中国企业,使得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4.并购后的跨国经营存在困难。民营企业即使成功进行并购,在实际经营中仍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企业经营绩效。首先是并购后,由于人员调整或裁减,依然存在触犯被并购企业所在国劳工保护法律法规的风险,或者与当地劳工工会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在之后的经营中,文化差异的整合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同企业文化的差异以及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难免使得民营企业与被并购企业间发生冲突,使得两个企业无法很好融合,影响企业运营。TCL对阿尔卡特的并购中就出现过这样的问题,使得原阿尔卡特员工严重流失,并购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是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民营企业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薄弱,管理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上又存在先天不足,无法给专业管理人才创造发展环境,导致民营企业不仅难以通过内部途径培养人才,也难以从外部途径吸引人才。

四、推进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建议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提供融资便利。在金融体系中,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支持。对提供此类贷款服务的商业银行,提供优惠政策加以鼓励;政策性银行应发挥其政策性作用,为民企的海外并购提供高效金融服务。大力推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鼓励证券公司等经纪类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为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中介服务。此外,应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实现金融产品、融资手段的多样化,为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提供融资便利。

2.增强与当地政府和媒体的沟通。我国民营企业应加强与当地政府和媒体的沟通与合作,努力在当地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最大程度消除当地政府及舆论的政治偏见。一旦出现政治化问责的倾向,可以及时进行沟通,将影响降到最低。

3.明确企业战略目标。民营企业在跨国并购前,首先应明确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应选择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企业,如同类企业间的横向并购,或者对上下游关联企业的纵向并购,切忌盲目跟风,为并购而并购。

4.做好充足的并购前准备。熟悉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法律及金融环境,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垄断和外汇管制风险。注重与当地工会的沟通,确保并购后人员的安排符合该国法律规定,避免不必要的劳工冲突。此外,还应充分调查目标企业的相关情况,准确进行资产评估。并对整个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合理估计,控制企业并购的财务成本。

5.注重并购后企业融合,加强跨国人力资源管理。为实现并购的协同效应,应充分评估双方的优劣势,评估两者企业文化上的差距,促进企业融合。尤其注意不应一味改造被并购企业文化,注重不同企业文化的和谐共生,并努力创造适应新企业的文化氛围。此外,加强企业科学管理,借鉴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建设包容性的管理文化,努力留住被并购企业的关键人才,提供其工作所需的企业文化环境、成长空间和机会。对于还未储备这类人才就已经走出去的企业,最便捷的方法是就地取材,采取人员属地化策略,尽可能招募一批精通中外文化的当地人才。

[参考文献]

[1]薛求知.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黎平海,李瑶,闻拓莉.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2).

[3]李自杰,李毅,曹保林.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贸易大学跨国并购数据库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实证分析[J].探索,2010(4).

[4]孙静静.基于折衷理论视角的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林兵,朱丹丹.我国民营企业跨越海外并购的障碍与策略[J].中国商贸,2009(9).

[6]李玉梅,桑百川.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与控制[J].国际经济合作,2010(12).

[7]张景伟,耿建新.我国海外并购中国企与民企的比较[J].会计之友,2008(4).

[8]黎平海,李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机实证研究[J].经济前沿,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