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危重患者抢救技术

危重患者抢救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危重患者抢救技术

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范文第1篇

重症室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抢救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生死。如何提高急危重患者抢救水平一直是每位管理者重视的课题。我科自2006年1月起, 制定了危重患者抢救护理质量持续提高分析表, 将所有抢救的危重病患者病情变化经过、治疗护理措施要点及抢救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等逐一记录,并通过进行护理质量控制动态分析、评价,再次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积累了经验,明显提高了危重护理质量及抢救水平,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表格的设计

分析表包括六项内容,见图1。

日期 当班者 病情变化经过 治疗护理措施要点 存在不足之处 提高方法

图1 危重患者抢救护理质量持续提高分析表

2 具体应用

2.1 每次危重患者抢救时认真填写 我科在每次遇危重患者大抢救后, 由参与本次抢救的值班护士认真书写抢救护理质量持续提高分析表。

2.2 危重患者抢救提高分析表的内容 危重患者抢救护理质量持续提高分析表的记载内容有抢救日期,参与抢救当班护士姓名,病情变化经过(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诊断、手术名称、致伤原因、天数及抢救经过等),整个抢救过程中的治疗护理措施要点,抢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方面(包括在执行医嘱、物品准备、抢救技术操作、急救仪器的使用熟练程度、抢救速度、报告医生是否及时、医护配合、病情观察、抢救流程及抢救秩序等), 今后提高方法。然后交给病区总结审核签名,最后交科护士长审阅,再由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对本次抢救资料进行整理,作为每季度1次急救病例演示学习的临床资料。

2.3 表格填写 要求在抢救结束后三天内完成,填写的内容要具体、如实、表达清楚、无错字、漏字、病句等。凡未按要求做到的一律与奖金分值挂钩。

2.4 护士长对危重患者抢救提高分析表进行总结提出整改措施 护士长将抢救护理质量分析提高表中记录的问题与整改情况作为每月护理质量讲评会的重要内容,重点讲评抢救过程中存在方方面面的不足及针对抢救不足提出的整改措施。

3 结果分析

自2007年1月使用抢救护理质量分析提高表以来, 全科护士对骨科各种重大疾病的抢救流程、用药、治疗方案及护理注意事项方面的知识都有明显的提高。因抢救死亡引起的医疗纠纷由2006年4起降至2008年0起,抢救护理质量得到提升。抢救成功率为2006年89.0%,2007年为94.0%,2008年为98%,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抢救技术得到医生、患者的一致认可。

4 体会

4.1 建立危重患者护理抢救护理质量持续提高分析表 按照PDCA 的护理程序进行质控活动[1]。通过及时总结分析、评价、反馈,将好的方面继续保留发扬,不足之处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将它转移到下一个PDCA 循环中以达到持续改进目的,提高了危重患者护理质量。

4.2 危重患者持续提高分析表记载着患者原始资料 科室经过整理后保管, 为今后抢救类似病例提供宝贵的经验,指导临床护士正确选择护理方案, 采取最有效的抢救护理措施。并为今后危重症疾病护理研究提供科研资料。

4.3 对抢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心。同时护士对危重患者病情的预见程度也相应提高,从而提高了病情观察的质量,避免了许多严重并发症的发生[2],确保了护理工作安全、有效。

4.4 应用危重患者抢救护理质量持续提高分析表,使危重患者抢救更加程序化、规范化 使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迅速提高,对提高医生和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及降低医疗纠纷起着积极的作用。

4.5 科护士长通过审阅了抢救护理质量持续提高分析表的内容,从中能了解到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常出现的一些护理问题 从中掌握全科护士业务水平高低,工作质量好坏,采取一定的学习方式帮助护士提高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护理; 全程; 危重患者; 抢救; 急诊

急诊是医院内危重患者较为集中的场所,也是对患者进行抢救的重要场所[1]。急诊护理与其他护理相比时效性尤其重要,同时也要重视护理的质量。本研究通过对30例急诊室危重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取得不错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1年7月期间本院急诊室收治的危重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3~75岁,平均(58.72±8.03)岁;其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11例,消化道大出血及脑血管意外者各5例,急性心肌梗死者4例,其他患者5例;意识障碍8例,休克12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2~78岁,平均(58.97±8.24)岁;其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12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6例,脑血管意外者5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其他患者3例;意识障碍9例,休克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意识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在入院后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然后根据诊断实施相应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在接到120急救中心接诊通知后立即与院前急救人员进行联系,了解患者的意识状况、初步诊断,准备好入院抢救所需场所和物品,并通知相关医生待命[2]。在患者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进行分工合作,一名护理人员进一步与院前急救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病因、病史,其他护理人员安排患者进入抢救间,帮助患者摆放合适,对患者的病情和意识状态进行进一步的判断,立即给予吸氧[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尽可能使用静脉留置针,保证液体可以快速而流畅的输入机体;抽取静脉血进行化验;行心电图检查和心电监护。对于心跳和呼吸骤停的患者给予心肺复苏。同时快速联系待命医生立即到达抢救室进行抢救,由于抢救过程中来不及下书面医嘱,在执行口头医嘱时一定要口头重复两遍,进行确认,并对所用药物的安瓶进行保留,在抢救结束之后再次与医生进行核对,督促医生及时完善书面医嘱[4]。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心电图以及血氧饱和度检查,如果患者出现休克征象或者是心电图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对于血氧饱和度降低的患者,首先要检查吸氧管是否存在堵塞和漏气,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氧流量进行调节,如果有需要,可以采取面罩吸氧甚至是气管插管[5]。及时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过程进行记录,务必在抢救后6 h内完善抢救记录,记录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而详细。对于尚有意识存在的患者,针对其恐惧、焦虑等情绪,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慰,帮助其坚定治疗的信心。对于烦躁不安和谵妄患者,通过约束带的使用保证患者的安全。生命体征平稳后,备齐抢救药品和器材,平稳、迅速、安全的护送患者做各种检查,并成功转送至相关科室。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判断时间、生命体征判断时间、心肺复苏时间、吸氧、吸痰时间、静脉开放时间以及气管插管时间;统计两组患者转至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治疗数量和死亡率。在患者成功转至相关科室之后,请两组患者的家属对急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各环节的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理满意度 随机抽取观察组患者家属25例,对照组患者家属22例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可得出观察组患者家属在服务态度满意度、技术满意度、救治过程满意度、沟通满意度、急送与接收满意度以及安全与舒适转运满意度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诊科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快,快速、敏捷、合理的抢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保证。作为护理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护理技术,可以熟练掌握各种对患者进行急救的技术,同时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可以冷静处理各种突发事件[6]。同时护理人员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关系,默契合作,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有利于为患者的抢救争取宝贵时间,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应与院前急救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从而可以在患者进入医院之前就做好各项抢救工作的准备,当患者到达医院之后可以迅速投入抢救[7]。而且建立了一定的危重患者抢救流程,更加有利于抢救的顺利进行,避免了盲从和慌乱。

对于心跳和呼吸骤停的患者能否成功复苏,取决于护理人员的判断是否快速和准确,有大量研究认为对患者进行复苏的时间越早,患者的存活率也往往较高,在心跳和呼吸骤停时间

在本研究中对观察组实施各项操作和抢救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而且患者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的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发现,在服务态度满意度、技术满意度、救治过程满意度、沟通满意度、急送与接收满意度以及安全与舒适转运满意度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因此笔者认为对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实施自入院前开始的全程护理有利于为抢救减少时间,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满意度,这是一种较为理想而合理的抢救危重患者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徐红,叶柳花.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心肺骤停诱发多脏器衰竭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16-17.

[2]何芳.急诊室危重创伤患者死亡原因研究与急救护理方法[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5):97.

[3]乔小平,张颖慧.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并发应激性胃溃疡的急救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4):12-13.

[4]Adan I,Bekkers J,Dellaert N,et al.Improving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tactical master plans for emergency and elective patients under stochastic demand and capacitated resource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1,213(1):290-308.

[5]吴美琴,项利雅.基层医院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14-15.

[6]赵小斐,何满红,胡银清,等.急救护理程序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3):257-259.

[7]刘辉.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绿色通道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9):49-50.

[8]郑玉婷,缪学勤,陈凤婵,等.1例老年上消化道大出血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20(5):127-129.

[9]林喜爱,高金姣,杨林霞,等.群体创伤患者急救中实施全程护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8,15(7):36-37.

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提高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中的作用。方法:将实施PDCA管理前的2011年1~12月抢救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1~12月实施PDCA管理后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呼吸科危重症患者进行要素管理、环节管理、终末管理等。分析存在问题,对照工作标准,制定整改措施及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护士急救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各病种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仪器、设备完好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PDCA循环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PDCA循环;呼吸危重症;急救;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65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循环中,P表示计划,D表示执行,C表示检查,A表示处理。PDCA循环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是一种普遍实用的管理哲学[1]。我科于2012年开始将PDCA循环管理引入急救护理管理工作,提高了急救效率,保证了护理安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为呼吸科专科病房,收治病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重症哮喘、急性肺栓塞、肺癌急症、支气管扩张伴大咯血、自发性气胸。我科护理人员共24名,均为女性。年龄22~49岁,平均(30.1±1.98)岁。其中护士6名,护师10名,主管护师6名,副主任护师2名。将2011年1~12月抢救患者426例作为对照组,男226例,女200例;年龄18~76岁。将2012年1~12月抢救的患者489例作为观察组,男242例,女247例;年龄19~8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所患疾病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急救流程进行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计划通过2011年科室年终考核,对我科全年危重症患者抢救工作进行分析,存在如下值得改进的方面:护理人员对呼吸科急救知识、技能掌握参差不齐;医护工各级人员抢救配合偶有不协调现象;急救仪器、设备使用管理需继续加强等,为使优质护理内涵不断提高,我科需持续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管理。因为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开展,医院近年充实临床大量年轻护士,本病区3年新进6名护士,均在规范化培训轮转期,对呼吸科急、危、重症患者,特别是有并发症的患者病情的观察、判断存在问题;对急救技能及呼吸科专科急救药品仪器的管理、使用不够熟练;机械执行呼吸科急症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造成急救患者时医护协调不好,抢救时人员分工不明确、效率低下。对此采取设计、培训指导、实施和评价4个步骤;及时制定或改进工作流程。护士长组织全体护士集思广益,通过每月1次的质量分析会、个别征求意见和护士长归纳总结,对原有的急救护理工作进行充分讨论和分析,新增订呼吸科专科分级护理制度;呼吸科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呼吸科危重患者、特殊治疗交接班规定;呼吸科执行抢救医嘱补充规定;呼吸科患者安全转运补充规定;呼吸科落实药品管理制度具体要求;呼吸科实施年轻护士规范化培训的科内要求(年轻护士导师制);呼吸科危重患者护理应急预案;呼吸科危重患者护理技术规范(CPR、吸痰、推注泵、吸氧、心电监护等)。

1.2.2执行自2012年1月成立由护士长、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组成的急救管理小组。针对2011年科室年终考核中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

1.2.2.1科室将护士分为新进人员、工作3年以下、工作3~10年、工作10年以上,针对各层次护士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及考核要求。由护士长负责培训计划和培训评价标准的制定,具体培训指导工作由急救管理小组成员共同承担。急救管理小组成员负责实施对本病区全部护理人员的培训考核。护士长还应全面指导及督导各层级护理人员培训计划的进展与实施。培训内容:(1)护理急救知识。患者紧急状态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专科急症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包括急性肺栓塞、大咯血窒息、张力性气胸、重症哮喘等。(2)护理急救技能包括心肺复苏、简易呼吸气囊使用、心电监护、呼吸机的使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技术、导管意外脱出的处理等[2]。(3)观察患者病情的要点包括观察的方法、病情的评估、病情恶化的表现及患者潜在的安全隐患等,对于低年资护士指导采用MUWS评分法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3]。(4)抢救的配合重点,如药品和物品准备、常用急救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紧急情况下口头医嘱执行制度、基本抢救程序等。

1.2.2.2培训方式理论培训:科室集中培训,按照科室计划进行培训,每周培训1次,授课内容结合实际病例,用PPT演示,并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提问;技能培训:病区由急救管理小组负责,对本病区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紧急救治演习,由急救管理小组结合临床实际,设置患者突发病情变化或出现意外情况的场景,进行紧急救治护理流程及抢救技能的演示,每2月1次,各层级护士全部参加。

1.2.2.3考核为了保证培训效果,护士不断强化考核,考核分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技能考核按照实景模拟进行考核,考试考核成绩计入个人技术档案,与绩效工资挂钩,不合格者要进行补考,最终达到人人过关。

1.2.2.4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护士长根据患者的危重程度以及患者数量变化等情况实行弹性排班,注重工作的实效性,充分调动每位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专长。每天调整护士分管床位以满足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需求,从传统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4]。科室制定“紧急状态下人力资源调配方案”制度及流程,做到人人知晓,危重症患者抢救工作由护士长统一安排,由3名护士负责。将3名责任护士的急救职责明确分工,定岗、定位,最大程度发挥与医师合作的协调性,使急救措施更快、更合理地用于患者。具体为:1名护士判断病情,通知医师,准备抢救并记录时间,准备抢救仪器(吸引器、简易呼吸气囊、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并接上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配合其他护士进行吸氧、吸痰、气管插管,记录口头医嘱、各项监测数据,及时补写抢救护理记录。做好病房内其他患者及家属的安置工作;第2名护士协助患者取正确卧位,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氧气吸人,必要时行心肺复苏及通知麻醉科紧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对于烦躁不安的患者注意安全护理,使用床栏及约束带;第3名护士快速推抢救车至病房、准备抢救药品,快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的同时进行采血,以备检查生化指标,根据医嘱正确给予药物。

1.2.2.5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定抢救仪器设备管理目标,确保医疗安全及抢救成功率,仪器完好率达100%,投诉率为0;护士长对科内急救仪器有计划地进行技术练兵,做到人人熟练操作,明确注意事项,对一些简单的仪器故障能很快识别与排除;抢救仪器、设备管理做到“五定一及时”,即定品种数量,定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时消毒灭菌,定时检查核对、及时维修补充,确保性能完好,并登记,班班交接;使用后由当班护士负责清洁、消毒、检查等处理后备用;科室规定负责急救仪器的护士每周检查仪器的性能及是否处于备用状态,护士长不定期检查,及时反馈,及时整改。

1.3观察指标比较2011,2012年度,护士急救相关知识考核得分及两组危重患者抢救成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或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PDCA循环管理前后护士相关知识得分情况比较(表1)

2.2两组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表2)

3小结

PDCA循环法是程序化、标准化的一种科学工作方法。它具有完整性、统一性、连续性,不断循环,不断提高[5]。将PDCA循环应用于呼吸危重症患者急救管理中,使急救管理有的放失、有始有终,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中,每次赋予新的内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促使护理质量逐渐提高。

表1显示,PDCA循环管理方法应用前后,护士急救相关知识平均分增加,危重患者总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这充分证明了PDCA循环对于呼吸危重症患者抢救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护士在面对危重患者抢救时能做到瞬间判断、正确评估、果断处置,处理突发事件有条不紊,为危重患者赢得了更大的生存希望。总之,PDCA循环控制能有效提高呼吸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姜鸳英.PDCA在内科整体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14-15.

[2]孔丽.分层级培训护士紧急救治能力的效果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394-395.

[3]李银先,叶红梅.MEWS评分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20(7):419-421.

[4]倪洁,林琳,赵琦.JCI标准下PDCA在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6):444-446.

[5]袁志敏.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护理质量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75-77.

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范文第4篇

1抢救仪器设备的安全对心血管病区的重要意义

①我国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心脏性猝死( SCD) 发生率为 41.84 例 /10 万人,约占总死亡的 9.5% ,若以 13 亿人口推算,猝死总人数约 54.4 万 / 年。②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③抢救仪器是危重症患者及突发病情变化患者的救治的有效"武器"。④是心血管病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规范、有效的设施管理至关重要尤其是对危重症患者经常要使用到的抢救设施设备的管理非常重要。

2管理要求

2.1对抢救仪器的管理要求 ①护士条例:护士在执业活动中,发现患者病情危急,应当立即通知医师;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应当先行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②执业医师法: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的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③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紧急救治。

2.2对科室的要求 ①有保障设备处于完好状态的制度与规范。②急救药品:位置、数量、品种、人员的四固定。③所有人员使用熟练。

抢救仪器关系到对患者救治的成功与否;日常规划化的管理至关重要;人人熟悉管理要求及操作流程;正确认识熟练使用与护理安全的关系;应定期进行培训及考核;必要时强化培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3危重症患者的特点

3.1在危重症区域重点突出危和重 危重症的患者还需要很多的 机械辅助装置,因此要求 ICU 具有应急和管理流程,同时每位护士都需要具备综合的监护水平。

3.1.1 ICU 患者特点--管道多 术后患者大多使用的管道是气管插管,深静脉导管,肺动脉漂浮导管,胃管,起搏器导线,动脉测压管,胸腔引流管,尿管等。

3.1.2 ICU 患者特点--设备多 监护中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多导联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起搏器,微量输液泵,除颤器,快速血糖仪,血气机等。

4如何落实 ICU 的安全管理

4.1分析错误发生的相关因素 ①人员(医、患、护)因素;②管理因素;③物品因素;④技术因素;⑤设备及环境因素。

4.2 ICU 的安全管理重中之重 制定合理的流程和标准化的制度,通过考核和临床实效的观察达到安全落实的目标,最后综合结果评价。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行及时的反馈,修正流程和制度。使得患者进行所有的安全性运转得以重要的保障。

4.3安全隐患和实施的管理措施

4.3.1安全目标 1--身份识别 术毕后返回 ICU 时,患者均因被麻醉不能直接核实身份,主要通过患者的腕带、病历、血型来识别患者的身份。当交接患者时,可能使用过自体血,若自体血上的姓名、病案号或者血型发生错误。应立刻停止输注自体血,及时将自体血的血型进行核查,查完后与患者的腕带、病例相核对,当确认准确无误时可以继续治疗。

4.3.2安全目标 2 --用药多 ①在我们的配置台上有配置的药液,有可以查血气的肝素液,有常规配药物的生理盐水,葡萄糖,和应用于湿化的无菌注射液,假如在配制药物时,取错液体配制,如使用了肝素液,那将给患者造成出血的危险。所以在放置液体时,必须明确标注药物的标示,使所有的配置液体标志明显,杜绝配制药液时出现错误。②大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需要快速的更换而且不能出错,否则将影响患者的循环。

4.3.3安全目标3--设备多 ICU 有很多的设备使用,当危重症患者出现并发症时,要用到各种的辅助装置,如血沥,主动脉球囊反博、除颤器等,如果设备使用管理不当,会出现许多安全的隐患。

4.3.4安全目标 4 --管道多 ①所有管道必须有明确的标记。②气管插管时, 患者 术前宣教,术后适当约束。③相关导管的感染必须建立严格的制度和流程。

4.3.5安全目标 5 --抢救多 ①抢救物品及抢救设施放置位置必须固定。②培训、考核及实战演练的经验教训必须认真总结,加以反馈。

4.3.6安全目标 6 --技术要求高 ①护士需要有预判性、前瞻性。②护士需要具备主动学习,增强技能的能力。③注重继续教育的培训,提高护士在工作中学习的认识性。

4.3.7 安全目标 7 --基础护理繁重 ①对于意识不清、循环障碍、营养不良、大小便失禁、活动受限的患者,要预防患者跌倒及皮肤损伤,其中皮肤损伤包括物理损伤,如躁动、摩擦。化学损伤及低温烫伤。②其他基础护理,如生活护理中的洗发、剪指甲等。③长期卧床患者的定期翻身。

4.3.8安全目标 8 --有效沟通 ①有效的沟通主要体现在交接制度,医嘱执行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等。②床旁看清,口头说清,耳朵听清,脑子记清,书面写清。③"危机值"报告制度,常出现的危机值包括高钾血症、低血小板、高钠血症等。④交接制度和医嘱执行在 ICU 危重患者中至关重要。

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范文第5篇

我市为新疆北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我院急诊科担任着全市急诊急救工作,120不仅要接市内急的一个县级诊病人,同时还要接各个乡场镇,各路段发生车祸病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便利的交通工具也进入了每个家庭,到了4、5月份,车祸逐渐呈现上升趋势,接120电话后,如何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将病人由现场及时安全转运至相应科室治疗,成为我们急诊科医护人员不断努力与工作的方向,急诊护理服务不同于其他专科服务,急诊科患者病情往往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危急性,护理人员面对的是一种未知因素更多的高风险服务,理解急诊护理的特殊性,熟练掌握急诊护理的服务特性,是降低急危重症患者转运风险的有利保障。

1 急诊护理应是专科技术服务

1.1 如何接听120急救电话。值班人员认真接听急救电话,接警时要言简意赅,问清患者病情、性别年龄,家庭住址,有何标志,弄清患者所在位置,联系电话须登记清楚,对病情应做出初步判断若家属,病人情绪激动,紧张不安,要给予安慰及做出指导性应急措施,遇有用方言报警,听不懂时可指导其将电话给旁边能说普通话者,或者有交警在场时最好由交警接电话,因病人及家属往往描述不清,而交警对各路段非常熟悉,这样可以及时得知高速路上发生车祸的具置好迅速做出判断,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

1.2 专科技术娴熟。急诊科是以病人生命需求为中心特殊单位,要求急诊护士训练有素,提高急救水平,为此,我院护理部每年派急诊科护士参加自治区开办的急诊急救专科培训班,并取得急诊专科护士资格证书;另外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急救搬运技术培训、徒手心肺复苏、各种抢救仪器、监护仪器操作使用及维护,形式有业务讲座,电视教学,外出参观学习考核等。从而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搬运技术,依据各种重大脏器疾病和危重病人的监测指标,按照特殊抢救程序凭借精湛的技术操作能力,及时果断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急诊专科护士需系统掌握多学科知识,并具有自理急危重症的能力,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时在技术和技能上高层次运转,挽救患者生命。

1.3 良好的应急能力。急诊抢救、安全转运是特殊的医疗护理活动,它对速度和准确要求很高,在伤情评估、正确使用抢救器材及各种处置方式的选择、应用上,均体现出一个急诊护士的快速反应能力。从重大抢救角度来讲,应急状态比反应速度更为重要,它反映了护士应急操作时对基本理论与临床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应急状态包括护士能够在瞬间调整心理、随时进入抢救状态,因此,护士的超前抢救意识非常重要。

2 降低急危重症患者转运风险

2.1 注重硬件建设。救护车内抢救物品摆放有序、合理,氧气筒固定牢靠。抢救室布局合理,要想做好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护理工作,必须要做到急救物品、药品齐全,用物摆放整洁,定点放置和专人管理,用后补充。还要根据患者的急救环境进行物品种类的更换,如呼吸机的种类可以换成便携式的呼吸机,这样方便携带,还有氧气,急救包,气管插管专用箱,同时增加随车医护人员配备,加强医护搬运密切配合,使急救转运同步进行,随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保证了患者安全转运,降低风险发生。

2.2 正确评估患者病情。接诊后迅速评估患者的病情,先对首要问题及时处理,如患者的神志,气道是否通畅,有无自主呼吸,脉搏和血压等,心跳停止行心肺复苏,建立静脉通路抢救生命。其次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再进行全身性评估,病情稳定以后要评估伤情的病因及发病时间、出血量、骨折部位等,以便给转运途中抢救和监护提供依据。

2.3 详细与科室交接患者。护理人员将患者运送到目的地后,包括病历,转运前、后和途中的状况,如用药、输入液体、出血量、给予措施等,在接收患者的一方能完全了解患者状况,同时对交接的内容完全了解时,双方医护人员签全名,即完成交接流程。这样就大大避免因交接不当所引起的差错事故而影响了患者的安全转运。

2.4 特殊患者的转运。①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转运:急诊科就诊患者中,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因我院不具备手术条件,而此类患者病情比较紧急,需转往上级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如何才能降低此类病人转运中的风险?首先止痛,突发剧烈疼痛是主动脉夹层分离时最突出的症状,为预防疼痛性休克遵医嘱给予盐酸哌替啶50mg肌肉注射,严格控制活动,禁止用力。其次降压,80%以上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都患有高血压,为预防夹层进一步撕裂,建立静脉通道给予硝普钠25~50μg/min的剂量,用输液泵泵入,持续监测血压,根据血压的情况调节降压药物的速度和剂量,把收缩压控制在100~120mmHg,根据病情辅以拉贝洛尔片剂口服,使心率维持在60~70次/min。留置导尿观察尿量。最后与上级医院取得联系,使病人到达后即能得到及时救治。②甲流合并重症肺炎患者转运:患者戴外科口罩安置在救护车内,车厢开窗通风。医务人员穿工作服、隔离衣、戴手套、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司机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手套,驾驶室与车厢密封隔离。车内设专门污染物品放置区域,配备防护用品、消毒液、快速手消毒剂。将病人转运至定点医院接受治疗,做好交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