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建设的主线

经济建设的主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建设的主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建设的主线

经济建设的主线范文第1篇

1.建筑空间设计节能化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建筑师目前在建筑设计上一般采取拼接不同设计模板的方式,在空间设计上形式较为单一,并未根据用户要求以及空间建筑空间条件进行合理的人性化设计,这种设计现状对建筑空间面积浪费极大,与现代建筑设计人性化的要求相背离。基于这种状况,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空间时,应积极创新新建筑空间设计手段,不断丰富建筑空间设计方法,使建筑空间设计向多样化转变。其次,我国小户型房屋不断增多,建筑空间面积和居民居住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在这种状况下,建筑师在设计空间时应将空间面积作为重要因素考虑,使设计空间工作向人性化转变。最后,从宏观角度看,设计科学性、高效性、人性化的建筑设计方法,不仅有利于推进建筑设计事业的创新和转型,更有利于推进资源节约型节约型社会的建设[1]。

2.建筑空间设计节能化技术的应用

2.1建筑表层空间节能技术

首先,建筑设计一般分为建筑外部与建筑内部环境两方面,我国目前最主要使用的外部处理手段是将玻璃幕墙作为建筑表皮。在实际使用中,建筑外部容易受环境变化影响,限制着建筑物功能性的实现,选择合适的建筑表皮不仅能帮助建筑物实现物理功能,更有利于气候的调节。其次,在设计建筑外表上充分应用新型生态技术,在具体操作中,使用拓宽表层空间面积的办法,放大外部空间结构,通过不同的办法应对不同的空间环境结构,使得用户需求和室内空间设计达到统一。例如,通过改进气候管理模式使建筑更加节能环保,或使用创新型表皮空腔技术,使建筑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增强。

2.2建筑内空间节能技术

除建筑表层空间设计外,设计师还应充分结合建筑空间节能角度设计方案。一般说来,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方面,通过调查建筑周边气候,掌握区域气候条件,综合太阳运动规律,建筑区风向等不同因素,不断改进空间位置,完善空间设计方案,通过调整位置、距离等方法,使设计方案更加节能环保。另一方面,关注当下气候问题热点,参考当代建筑发展规律,学习建筑空间节能设计的经验,正确认识建筑空间节能的立足点,以期从根本上改进当前空间上设计方案,使其更为合理化、人性化。

2.3建筑空间的节能设计

2.3.1选址的合理设计

在规划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选址地点的土壤、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地下水等自然环境因素,更要结合建筑设计的体量、间距、朝向、体型、绿化等相关因素。在朝向选择上,最佳方案为坐北朝南,保证建筑在冬季能有阳光照射,改善结构散热缺陷;夏季凉爽,通风情况佳,保证建筑在环境变换中保持宜人适居的气温,同时不改变自然环境,发挥建筑的节能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3.2外部环境的合理设计

当建筑地址确定后,要结合当地气候微特点,充分考虑建筑周边自然环境因素,在实现建筑功能的同时,治理完善周围环境微气候。丰富建筑周围绿化配置,种植绿色植被如树木、花草等,不仅能绿化区域环境,更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净化空气、防沙防尘,进入夏季,植被的绿荫也能避免阳光直射,缓解高温环境吸收周边噪音;此外,才可通过建造具有功能性的环境,如在阳光照射充足的南边修建游泳池,调节气温;进入冬季,游泳池里的水可以吸收白天多余的热量,增加气温;在夏季,池水的自然蒸发能使空气更湿润,通过利用水份的自然循环达到节能目的。

2.3.3体型的设计和合理规划

人性化的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规划与建筑体型,更要充分考虑建筑光照、体量、整体形体搭配及朝向问题。要使建筑建造后,能充分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能应对所有天气条件下的恶劣情况。以沿海地区为例,沿海地区温度与湿度较高,节能措施的关键在于通过合理的设计,使利用建筑结构的背阴面及向阳面,形成高低气压,促进自然风的流通,并在建筑中循环,即使在无风天气也能实现自然通风,起到节能效果[2]。

3.建筑空间设计节能化的实现途径

现代建筑空间上设计的主要出发点是节能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实现建筑空间的节能功能的手段十分多元,不仅要考虑建筑本身的基础条件,更要求设计师从根本上具备节能观,使建筑设计能从根本上发生创新和转型。一般看来,建筑空间设计的节能性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3.1建立健全建筑空间节能化理论体系

我国建筑空间设计引进节能技术时间短,实际应用经验不足,建筑空间节能化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理论体系的缺失制约着我国建筑空间设计节能化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建筑空间节能化技术:一方面,引导更多的专家级学者对优秀的节能性空间设计案例进行分析,从建筑的外部;建筑内空间和气候的关系着手,完善建筑空间设计在节能技术上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西方国家在节能化设计上的优秀经验,总结失败案例的教训,联系本地区的气候情况,从不同的视角开展建筑空间设计工作,不断扩宽思路。

3.2树立建筑空间设计节能意识

我国建筑空间设计节能化发展缓慢,从根本上来说,部分设计师未能从根本上转变设计观念,忽略了对资源的节约,习惯性使用一成不变的建筑设计思路。因此,加强建筑空间设计节能化观念的宣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加强对于节能化意识的宣传与理论灌输,使绿色环保、节能可持续的观念深入每一位设计师心中,并将节能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心;另一方面,将先进的节能理念融入建筑空间设计,结合仿生学、生物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知识,使建筑空间理论能开阔视野,为更多优秀的节能设计方案作好充足的准备。

3.3构建建筑空间设计节能体系

建筑空间设计节能化方案必须要在实际应用中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发挥节能化方案的环保性能,必须从下列工作入手:一方面,积极发挥建筑单位、施工单位及空间管理部门在方案设计应用中的作用,为设计方案的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另一方面,在建筑空间设计上,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方案,切勿生硬照搬优秀案例模板,拓宽设计思路,丰富设计方法,选择最优方案,实现我国建筑空间设计节能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3]。

经济建设的主线范文第2篇

关键词:“闲”、“静”、“雅”、“适” 恰到好处 互动设计

一、人居环境需求分析

目前,我们的人居空间在面积上已经达到相对于区域性的饱和,同时人居空间在设计上也不断打造其文化品质,设计上不断融入文化元素,甚至是艺术元素,亦或是融入民族特色元素。但是,与空间设计进步并行的是人本身的变化。

首先是,人的物化需求的变化。所谓物化需求,就是人们将理想转化为实际的“物”,将理想追求,转化为对物的追求。比如,在我国七八十年代,人们逐渐从对纯粹的精神理想的追求渐渐转变为对实际“物”的追求。在对居住空间的追求上,首先是“居者有其屋”,只要有居住的空间即可;其次是“居者有其用”,空间设计植入满足人们使用的各种功能。然而当物质极大丰富时,人们有重新回归对精神的追求。那么,人居空间的设计,也从最初的“简单”,到逐渐融入功能。

其次是,人的精神需求的变化。随着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追求更加趋于自我关注的个性化。人的精神追求首先是被动的接受,来源于以“他”为导向的精神植入,比如宗教、演说、政治思想等。随着人们对以“我”为中心的个性化的追求的认识,人的精神追求变得更加主动。对于居住空间的设计来讲,也从最初的“简单”到“功能性”,逐渐发展到个性化设计。

然而,空间设计无论是加入文化元素,还是加入艺术元素,亦或是个性化设计,都是以开发者为导向,强加给居者,居者只是被动的接受。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愈加强烈,人们对自我的掌控越发的身不由己,人们对自我的回归也愈加强烈,“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那么,什么样的居住空间才能够体现出当下人们对居所的追求,赋予居住空间什么样的内涵才能够体现出居者当下的精神追求。我认为,当下人居空间的设计在满足人们对功能的需求以外,一定要满足人们对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愿望。

二、人居空间应具备的四点要求

我认为居住空间设计要具备“闲”、“静”、“雅”、“适”这四点要求。

人们对居所的追求,从最初的对空间的追求,提升到当下的对空间设计人性化的追求。

当下,人居空间的设计已经日臻完美,无论是空间布局、功能配套、文化艺术元素都更加完善。然而,提供的样式越多,似乎是我们的选择就越多,但是有些却恰恰相反。在众多选择面前,人们似乎更束手无策。因为设计者赋予空间的元素是无度的,似乎都具有“闲”、“静”、“雅”、“适”这四点要求,但是缺少一个度。有的是为设计而设计,没有考虑实用性、适应性。那么,如何理解“闲”、“静”、“雅”、“适”,以及如何真正做到“闲”、“静”、“雅”、“适”呢。

“闲”,指悠闲,而不是闲来无事。居所,是居者休息释放的空间。很多设计者在设计居住空间时的确计加入了“亭台楼阁”等悠闲之处,而居者也都到这些地方,但多是闲聚。缺少了参与性,就成了真正的“闲”。这里的闲是指远离市井之喧闹,投身于悠然自得的境界中。比如,可以在园区内设计花圃,居者可以观赏,可以开垦种植;或者加入人文景观,可以观赏,可以品鉴;这样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之悠然自得。而反观当下的园区景观设计,多为闲置状态。这主要是,景观的设计缺乏与居者的互动性。设计上的互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可以设计“采摘园”,居者可以参与种植和采摘。既满足园区对绿化率的需求,又实现居者与景观的互动。当然,有的园区有诸如此类的设计规划,但是缺乏管理和正确的引导,导致这样的设计或闲置或“参与”无度。这就需要园区管理者进一步的引导。这就需要开发者与管理者在设计内涵与功能上的沟通。

“静”,指幽静。深居为幽,应设计曲径。在人居空间设计中开辟小径,居者行走其间,释放心情。静,绝非死寂,悄无声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可以设置断续舒缓的声音,反衬安静。比如设计钟楼、音乐广场或百鸟园。居者因声寻物,闲然于小径,更觉畅快惬意。人们苦于市井的喧嚣,但是也并不喜欢空旷无声的寂静。这里的静,是一种慢生活状态。园区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不要保守,但是可以尝试保留。不必将空间设计的那么具体和彻底,可以提供居者进一步参与的设计思路。比如包含在建筑面积里的赠送“花园”部分,在设计时,只需要划定空间大小和形状。继续规划设计部分由居者完成,设计者可以提供指导建议。

“雅”,是指高雅,赋予居住空间文化和艺术内涵。目前,有很多知名品牌在居住空间内大肆加入文化艺术元素,比如“欧洲景观”,“民族风情”,壁画雕塑等等。但是这些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多数居者图一热闹。如果设计的目的真的是要加入文化艺术元素,打造文化品牌,那么,就应该让这些设计元素与居者的文化艺术素养相适应。当然,居者的文化艺术素养是参差不齐的,那么,在设计时就应该加入元素与居者的互动设计,让居者了解这些文化和艺术元素的内涵。

“适”,是指舒适,适宜。实际上人居空间的设计,不必要“琳琅满目”,要适宜,要恰到好处。事实上,我们的园区设计在形式和格局上“倾其所能”,但是,更多的设计无论是实物设计还是内涵的设计都是“灌输”给消费者,也就是强加给消费者。而消费者也被“琳琅满目”暂时性的诱惑,被动的接受。设计上没有做到“适可而止”,在消费上没有形成“恰到好处”。在进行设计时,有必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定位,进行消费群体的需求方面的调查。

三、结语

当然,要做到真正的恰到好处,体现出园区设计上真正的“闲”、“静”、“雅”、“适”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这与地域文化的不同,消费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开发者在开发上进行合理定位,在设计上恰到好处。这样既能避免过犹不及,又能避免浪费。进而打造真正适合居住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赵舰.对居住区中交往空间的几点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

[2]吴松.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08。

[3]武勇,黄鹤,刘青,等.居住区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经济建设的主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屋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7-0097-02

1 引言

随着各式各样的建筑在现代城市中拔地而起,围绕建筑屋面所呈现的景观也日新月异,如今建筑屋面已经成为构筑现代城市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建筑屋面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具有两面性:它既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景观,又为城市景观的建造带来烦恼。因而,如何创造满足现代城市景观需求的建筑屋面形式成为构建现代城市景观的关键因素之一。

2 屋面设计对城市景观建设的意义

在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建筑屋面在形式、色彩和质地上都会显现出地域性的趋同现象,成片的屋面造就了传统城市独特的景观形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现代土木工程技术的大量应用,使得屋面形式从地域性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发展。屋面千姿百态的造型在丰富城市景观的同时也为城市景观的建造带来一些烦恼。如何构建良好的屋面形式,创造和谐的城市景观并提升现代城市整体形象成为当务之急。在现代社会,伴随着大量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以及航天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均将人们的视角迅速提升。使我们在传统仰视景物的视觉方式中增加了俯视景物的视觉方式,我们可以俯视到建筑屋面的全貌及诸多地面景观要素。由此,更加突显出建筑屋面对现代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性。

3建筑屋面与城市景观的关系

建筑屋面与城市景观的关系,既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又相互联系、彼此衬托。在中国古代,人对于建筑屋面与城市景观的关系处理得很和谐。江浙的周庄、同里、乌镇等众多水乡古镇,在清溪流水绿树荫映下的青黑小瓦两坡水屋面,看上去格外雅致;再如故宫建筑群落在斜阳烟柳中金黄色硫璃大屋顶重檐显现出的迷人韵味;皖南民居码头墙青瓦屋面的古朴自然等不一而足。它们构成了城市景观的亮点,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而在当今国内的很多城市,建筑屋面的建设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众多杂乱的屋面、未经绿化的荒地、未经规划的狭窄拥挤的街道、住区等,形成了城市景观的“黑斑”,造成了城市景观构成的诸多问题,严重破坏了建筑屋面与城市景观之间和谐的关系,也使人们产生了不良的景观感受。

4 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建筑屋面设计

4.1以建筑屋面为中心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视角

根据上述建筑屋面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们生理和心理感受,将建筑屋面从构成现代城市景观的一个元素的位置提升至中心位置。以建筑屋面作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中心这个全新视角,探讨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建筑屋面的设计问题。

以建筑屋面为中心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视角包含3个方向:物质景观塑造、景观感受和俯视下的建筑屋面设计3个部分(如表1所示)。

4.2物质景观中的建筑屋面设计

物质景观塑造是以建筑屋面为中心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视角的基本元素。由单体建筑的屋面形成的物质景观,作为构成城市景观最为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内容的基本元素,其自身的形态塑造与城市景观的塑造息息相关。物质景观中的建筑屋面设计就是指以美学和形态学为理论基础,探讨在现代城市这个大环境中,建筑屋面作为物质景观的设计问题。

4.2.1单体建筑屋面设计

单体建筑的造型是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单位,建筑屋面又是单体建筑中的视觉重点。为了塑造良好的单体建筑形象,就要做到把握好建筑屋面在单体建筑中的比例,协调好建筑屋面与立面间的关系,同时保持屋面与建筑风格的一致性。

4.2.2城市天际线与建筑屋面设计

城市天际线是指特定在城市这一地域范围内的建筑、建筑群或是其他物体的轮廓与剪影。建筑屋面对城市天际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单体建筑屋面和群体建筑屋面对城市天际线的影响。对于单体建筑来说,屋面形态直接决定了天际线的形态。群体建筑的天际线是由组成建筑群的单体建筑的屋顶轮廓线的全部或是部分组成的基本连续的曲线,它对城市天际线的影响较大。在现代城市中,众多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建筑的高度高低不一,交替出现在群体建筑的不同部分,它们的高度和造型决定了群体建筑天际线的形式和节奏,使得现代城市的天际线丰富多彩起来。

4.3以建筑屋面为主的景观感受

在城市空间中,人作为欣赏城市景观的主体,对景观所产生感受对城市景观中建筑屋面的设计非常重要。对于景观的感受,首先立足于视觉上的审美,并由此产生出心理的满足感或不满足感。因此,对于城市景观中的建筑屋面设计问题,要从人的心理需求出发,根据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以及精神活动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创造出既能给人们的以视觉享受又能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城市景观环境。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建筑屋面设计需要更加关注人的视觉、感觉上的舒适性,同时也要注重与之相关联的城市景观环境的协调关系。

此外,城市文脉的塑造作为人们对于社会文化的认同,对自身心理满足感的追求,是对景观感受的升华。在传统社会,同一地域的建筑大都保持统一风格,对城市文脉的影响不大。而在当今,现代建筑在设计理念上追求形式追随功能,在屋面造型上摆出与传统决裂的姿态,缺失建筑与生俱来的对社会环境的文化功能和审美功能,也导致了现代建筑与城市文脉塑造上的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屋面设计时考虑把传统形象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运用到现代建筑屋面造型之中,产生对古代建筑形式的隐喻和象征,从而启发人们对传统的联想。还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在建筑屋面上的折射来体现建筑的风格。

4.4建筑物“第五立面”设计

在以往的建筑设计中人们更多的关注建筑立面。在当今,科技将人们的视线提高,相对于建筑的4个立面,在俯视的视角下屋面成为了建筑的“第五立面”,受到广泛关注,也越来越彰显出它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重要性。

4.4.1“第五立面”的视觉方式

建筑的“第五立面”是一种独特的视觉景观印象。目前,可以俯视到建筑的“第五立面”的方式中,以乘坐航空航天工具、从高层建筑上俯视、在山地城市、或在高架道路上的方式较为常见。其中,从高层建筑俯视的建筑“第五立面”已经成为在现代城市中居住的人们日常接触的视觉方式。

4.4.2 “第五立面”与形式美法则

建筑的“第五立面”应符合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法则是单从形式的角度来评价建筑屋面视觉形象,是对建筑屋面“美”的设计法则。建筑的“第五立面”设计要符合其提出的单纯齐一、对称均衡、对比调和、节奏韵律、比例和多样统一的法则。

4.4.3“第五立面”与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是一种抽象的城市形态,主要体现的城市空间中水平界面的特性,是城市景观在视觉上的一种鸟瞰效果。建筑屋面与城市肌理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建筑屋面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的特性上。从城市景观层面上讲,建筑的“第五立面”与建筑的立面同样重要,形式、材料、色彩各异的屋面是构成城市肌理的基本单元,对城市景观构成具有重大影响。因而,在进行建筑屋面形态设计的时候应充分的考虑到所在区域的城市肌理问题。

参考文献:

经济建设的主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气技术安全可靠经济性

1 引言

合理设计建筑电气的各个系统和运用先进的电气设备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及节约基建投资及运行维护费用是现代化背景下的建筑电气设计的主要理念。在实际的设计中,往往由于设计的周期短,时间紧,任务重,而对设计的经济性合理性忽视,致使在建筑初期电气设备投资的浪费。建筑电气设计的经济性就是电气设备的初期投资与运行费用达到经济合理。

2 强电

一般来说,建筑中变配电系统主要包括:高低压系统、变压器、备用电源系统等;电力系统主要包括电力系统配电及控制;照明系统则包括室内外各类照明;防雷接地系统包括防雷电波侵入、防雷电感应、接地、等电位联结和局部等电位联结、辅助等电位联结等等。

在这短短二十多年中,这些系统的技术和产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设计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高压系统中的高压开关柜,其最早采用的断路器为油断路器,后逐渐发展到少油断路器,不仅体积大,而且不防火。所配置的高压开关柜体积大,还必须独立设置在自己的隔间内,占用了很大的建筑面积。现在所采用的真空断路器和SF6断路器,不仅体积小,而且短路容量也高,柜体尺寸也比原来的柜子小了许多,由于断路器无任何油,防火性能大大提高,并且可以与其它低压设备共置一个房间内,既节省了空间,又方便了管理。低压断路器已从过去的体积大、短路容量小发展到大电流、高分断能力、体积小、性能稳定,使系统更加安全可靠,并给设计带来了方便。近些年低压断路器又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可将断路器的多种参数通过工业控制总线,直接将信号传送给计算机。

干式变压器的出现,为建筑电气设计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由于不存在由于变压器油泄漏而发生火灾的可能,使之可以方便地设置在建筑物的内部,更直接深入到负荷中心。另外也消除了建筑内对油变压器容量的限制,建筑中干式变压器可以采用更大容量。

应急电源所采用的发电机组,从其性能和体积上看,都比过去有很大进步。除在工程中采用柴油发电机组外,作为应急照明,可采用EPS,对于允许中断供电在毫秒级的设备,则可采用UPS。

强电系统产品的技术发展,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有目共睹的,也是我们设计师所亲身经历的。如此巨大的发展,为我们的建筑电气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建筑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创造了条件。随着建筑智能化技术的深化应用,有些设备或系统的控制,逐渐走向由专业的控制系统进行监控,并向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开放其通信协议,达到系统间的互联和互通。例如建筑物的电力自动监控系统,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集中进行监控,达到对变配电系统的遥测、遥调、遥控和遥信,实现变配电所无人值守。系统能不断进行采集和分析,提前给出必要的提示或警告,便于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电力自动监控系统采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可基本取代传统的二次回路,具有接线简单,性能可靠,易于维护等优点。 电力自动监控系统使整个配电系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它能根据用电负荷的供电等级要求调整运行方式,保证供电的连续性,稳定性,可靠性。

电力自动监控系统使整个配电系统具有很高的灵活性,灵活性表现在具有适应发展的可能性,系统扩展方便。配电主结线简单、没有多余的电气设备;投入或切除某些设备或线路的操作方便。这样就可以避免误操作,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处理事故也能简单迅速。

电力自动监控系统使整个配电系统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保证在进行一切操作切换时工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以及能在安全条件下进行维护检修工作。

电力设备的控制,从过去的单一继电控制走向了自动控制,除了各类元器件性能更好、体积小,使控制箱体体积减小外,更主要是由于采用了数字技术控制,使受控设备处于最佳控制状态,进一步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3弱电

弱电部分包括:楼宇自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与综合布线系统。

3.1楼宇自控系统

二十世纪80年代主要采用计算机集中监控的方式,由于可靠性较差,运行速度较慢,90年代以后已经很少采用,取而代之的是集散式控制方式。在9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结合,建筑设备监控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3.2安全防范系统

安全防范包括闭路电视监控、入侵报警、通道控制(门禁)、巡更、对讲、周界防越,停车场管理系统等子系统。安防系统从最初的各子系统相互独立,发展到如今的各子系统之间的联动,极大地提高了安全防范的严密性、可靠性和实时性,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

3.3通信网络系统

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双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和电话通信网络等,前两者作为智能建筑宽带骨干网集中了几乎全部的信息应用和信息管理资源,连接了几乎全部的用户站点。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各种类型的网络均有一定的市场和用户,但在90年代后期,以太网以其投资合理、布线灵活、性能优越、使用维护方便等优点,逐渐在各种网络通信技术中独占鳌头。接入网技术是智能建筑与外部网络连接的关键,它使有形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智能建筑接入城域网或Internet,要求接入的带宽越来越高,以满足用户数据通信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有线网络发展的同时,无线网络以其接入的灵活性,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3.4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由触发器件、火灾报警装置、火灾警报装置,以及具有其他辅助功能的装置组成的。消防联动系统当确认火灾发生后,联动启动各种消防设备,已达到报警及扑灭火灾的作用。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设备组成:主机主板、回路卡、手动控制盘、多线制控制盘、直流不间断电源、消防应急广播系统、消防电话系统、CRT系统、机箱。以前的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采用多线方式系统通过处理模拟信号达到使用目的,而现代的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采用总线方式通过处理数字信号实现,各模块间通过通讯协议联络,因而比以前系统更稳定,智能,布线更简单,扩展更方便。

3.5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是智能建筑中数据、语音以及多媒体通信的基础平台,自该项技术进入我国市场以来,由于其优异的性能,给国内的智能建筑市场带来了一种新理念、新技术,并立即在建筑行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各类智能建筑所广泛采用。为了适应网络传输带宽和速率的发展,综合布线新产品相继问世,从最初的3类线、5类线到6类线,甚至出现了超前于标准的7类布线系统产品,以满足千兆网的需求。随着网络传输速率的提升,为适应其发展的万兆光纤网也已投入市场,新型的多模和单模光纤将作为良好的传输介质得到广泛的应用。铜缆从三类到五类、超五类、六类甚至更高类别,从铜缆发展到光缆,技术和产品不断更新,充分体现了IT产业发展的迅速以及智能建筑应用新技术的广阔前景。

智能化技术只是一种手段,是通过对建筑智能功能的配备,强调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在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实现节约能源、提升建筑使用功能、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筑的实施,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注重生态、注重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通过多年的实践,以理性和务实的态度,从工程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实用和适用为标准,不盲目跟风、片面追求智能化系统的先进性和全面性,而是以在技术上适度超前,又做到投资合理的设计理念,针对不同工程的使用功能、投资标准和管理要求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找出先进性、可靠性、合理性与经济性的最优交点,这一观念目前己成为智能建筑行业的共识。

经济建设的主线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色 色彩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537(2012)03-0072-05

近期我有幸应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邀请,加盟高铁南京南站建筑色彩深化设计。这是继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之后的又一巨构型建筑的色彩设计。与“中国红”不同的是这座建筑其色彩的定位是“金色”。金色,这显然是业主方和建筑师们考虑过南京城与“金”有着不解之缘而选定的。我的任务是如何将人们愿景中的那个金色在现实的建筑上与环境中得体地呈现。尽管我们认真审读过图纸,但是,当我率助手们来到工地现场时,还是被这南北总长417m、东西总宽450m、总高度近60m的庞然大物其体量和气势所震撼!

金,属光泽之色。因其反射性能而令人难以把控。光泽色由于其材料特性、工艺难度和成本的限制,一般只是用在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建筑上。对于一般的人来说,能够清晰分辨几十种金色的差异,就属不易了。然而对于职业从事色彩研究的人来说,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在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的工作室内就拥有不同色彩倾向、不同含金度、不同光泽度与反射率的金色谱系,数以千计。尽管如此,我们也从来没有做过如此大型的金色项目。面对众多的金色资源,怎么定义南京南站建筑的色彩?我们依然没有经验。时间紧,压力大,前景未知,这些挑战更让我们这个团队涌动起探秘的冲动。

根据我们的经验,对于一个地标式的建筑,显然不可能仅是选一块或一组好看的颜色罩之了之,而是应该赋予更多的内涵。诸如:对周边自然环境色彩的贡献、地缘色彩文化特征、当下民众对色彩的期待,以及业主对色彩的期盼……,那座建筑仿佛天生就是那般境况。于是,我们就从“六朝古都”――南京,她的地域自然色彩、人文环境色彩以及作为当代交通枢纽设施特征的南京南站对色彩的要求,这三个大的方面探讨了相关的色彩条件与可能性,努力地追索南京南站建筑色彩的主题词及其色调,以及审美定位的可能性。

南京有“金缘”。自古雅称“金陵”。其说法颇丰,且含义积极。远古就缘于此域对“金”之神秘“祖山”(“陵”)的崇拜,随后历史《约公元前333年》就有关于“金坛”的传说,帝王“以此地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号日金陵。”在历史文化传承中,逐步形成了所谓“金陵王气”的风水文化意蕴。如今的南京城在我国现代都城中更享有特殊地位,是集传统历史文化、当代都市产业与经济、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大都会。这意味着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南京南站必将受到富于历史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浸染的当地市民们的日夜审视、必将受到全国来此民众的关注、同时,也将受到国际游人的品评。那么,什么样的金色建筑能够让民众接受和信赖?这便成了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为此,我们借机专门研究了人们使用“金”的成因与状态;研究了人们意识中的“金色”概念与现实视觉中“金”的印象的关系;研究过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用“金”的经验。研究过自然风光之“金色”、时尚服饰之金色、各类器物之金色,中外传统与现代建筑和环境之金与金饰、特别对善于用金的日本文化等做了专题探讨,目的是揭示在人们观念中可以被解读成“金”的意象到底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透过炫目的意识表象去触摸客观现实的金色,从而遴选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颜色。

南京南站,我想它不应该是一组帝王张扬而耀眼的金色、它不同于时尚浮华、也不同于富贵“足色”之金色;它应该是那种来自自然“金山”之意象,这意味着色调浑厚、倔强苍茫而非斑斓耀眼。有据可依的是古时“金陵”指钟山地域,据专家考证:“金陵”之“金”,因山石如铜色之象而得名(铜也称赤金,纯铜泛紫味,故也称为紫铜。钟山顶上的岩石泛紫色,所以称金陵。此地的“紫金山”名也属同理)。通过对历史意象的追索,一种低调且大气磅礴的金色气象,浮现在我们的眼前,那是一种令人回味之典雅,高贵素净,庄严恢弘的基调,可以涵容南京历史文化积淀,又具有当代南京的和谐包容与大气风雅的色调。我们将追索含蓄而不刺目、敦厚而不浮华、温润而不冷峻,那是一种温润的华贵之气象。我以为这是一种充满中庸精神的低调彰显,体现了一种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想的智慧。

虽然有了色调意象的方向,但在我们的视野里,有N种的金色类型与表情,究竟哪一类金色是适合南京南站的?如何使这座巨构建筑的金色非常自然地显现在它的外部和内部空间?依然是一个难题。这里有建筑色彩艺术和色彩技术的问题。我们深入分析了整个建筑的内外部和各部分的结构、藻井的结构和立柱斗拱等等部件的形象。为了寻求理想的组合,我们依然采用明度对比和彩色演绎的4×4主立面阵列式遴选方式,从中选出比较理想的图式进行深化。如今使用的这个色调组合,便是从16种基本类型形态中筛选出来的。

南京南站建筑的外观分南北两个主立面,东西两侧各配两个站台辅楼,其建筑语言现代简明清晰,同时又透着传统经典精神回声,明快而透气,建筑师为色彩设计奠定了壮丽的形象基础,让工作易于推进。对于我们来说,建筑本体与环境、以及与周边配套设施和谐地相互依存是非常重要的。这座庞大的建筑在“远观”、“中观”和“近观”三种不同距离状态下呈现的建筑色彩效果也是我们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关注点。南京城地处长江下游沿岸,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深秋和冬春季多雾。这意味着当日照因大气环境变幻使空间色彩呈现变幻多端的态势时,我们要追求的是:远观色彩不晦涩、中观色彩显温润、近观颜色不窃艳的效果。

巨大的挑檐凌空飞出,轻盈空灵。位于高台上的南立面主楼,由8根立柱撑起,显得开阔灵巧;而由6根立柱支撑的北立面主楼则坐落在相对较低的桥台上,形象浑厚大气。我们力图使高架桥台与主楼浑然一体,主体建筑的顶、柱与墙层次有序,整体关系大气磅礴又不失细节魅力。色彩与建筑细节塑造的关系,是我们着力关注的。诸如由于建筑体量过大,飞檐势必要造成建筑立面的某些部分常年处在阴影中,为了减轻日照死角带来的沉闷感,我们采用色调对比的手法加以调整。立柱的塑造在外立面中是重点,斗拱部位则是重中之重的节点,我们将斗拱的三个阶段色距适当拉长,使其渐层感明显而强调斗拱的结构,在斗拱内部则采用较为明亮的暖白色。这样的配色方式:当人远观时有利于提升整体建筑的质感,而当人近观时则显得宽敞通透。以此来牵引整体的基调,换句话说就是让立柱的色彩拉住顶部、椽子、立面的各部基调的颜色,并且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主体建筑的金属色与玻璃幕墙和陶土板幕墙有机的组合到一起,均能够形成一组色调对比适度,调式调性相得益彰的整体色彩氛围,使人们面对这座恢弘的建筑时依然有视觉趣味的落点。

在考虑窗花及立挺的用色方式时,由于窗花和立挺内外受光的强弱不同,我们在外部受光面选用了较深的紫金色而在内部背光处则选用了较浅的暖白金色。考虑到中央大厅是大流量旅客出入和候车的场所,我们尽量减弱环境色彩对人流心理的压力。室内顶部选用明度较高艳度较低的金色系,而对于大厅中央的藻井,则是重点塑造的部位。将不同冷暖和不同明度分成若干层级的金色,施于多层的结构上,使得整体凸显又不失去细节。立面两侧为了消减大型建筑所带来的压迫感而采取了明度渐高的用色方式。

在南京南站的项目设计中,我们继续巧妙地利用色彩来调整人们观察时自然产生的错视现象,根据形态构成逻辑原理塑造了内外部空间,特别是在建材的表面处理方面,按照形象与空间节奏强弱的需要,布施了不同的光泽度,这样使得有限的颜色呈现出不同的感性表情,大大增强了色彩的表现力,从而,实现我们预期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助了建筑师智慧彰显与理想追求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