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研究生推荐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2018申请审核博士招生简章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招生
“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说明
为了进一步创新博士生优秀人才选拔办法,我校2018年在哲学院、法学院、商学院、新闻学院、信息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理学院化学系、劳动人事学院的劳动经济学专业、统计学院、数学科学研究院、理学院物理系、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开展博士生招考制度的“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的改革工作。
报考上述学院和专业的所有博士生考生(含硕博连读考生和普通招考考生)均采取“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的模式进行选拔。考生通过网上报名,按照学院要求提交材料,由学院对申请考生提交的材料进行集体审核评议,通过审核的考生方可进入复试(综合考试)阶段,复试内容包含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三方面。
报考上述学院的考生均须按《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要求,完成报名、复试、体检、录取等相关工作程序。详情请参见《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以及附件中各学院的工作方案,各学院“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博士生招生工作方案由相应学院负责解释。
特此说明。
为加强对考生以往学习情况、科研水平、学术成绩的考评,强化对考生创新能力、学术潜力和学术兴趣的考察,充分发挥学院和导师在博士生选拔过程中的自主权,探索符合各层次创新拔尖人才选拔特点的博士生人才选拔模式,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原则
招生工作要自始至终贯彻科学选拔、公平公正、全面考察、客观评价、公开透明的原则,如考生在报考过程中有任何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一经查实即取消录取资格。
二、选拔模式
所有报考我院的考生均采取“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的模式进行选拔,即考生申请并报名后,由学院对报名考生提交的材料进行集体审核评议,通过审核的考生方可进入复试阶段,复试阶段将进行综合考试,内容包括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三方面,重点考察考生的学术基础、学术潜力和学术规划。
三、组织管理
成立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学院“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博士生招生工作管理办法的制定、报名材料的集体审核评议和筛选及整体组织工作。
招生工作具体实施,分专业方向由各学系组织,成立专业方向的材料审核评议小组,由3-5人构成,小组成员至少包括该专业方向的3名博士生导师。
四、工作程序
1、网上报名
报考我院的考生须在我校指定的博士生网上报名系统中提交报名信息,并网上支付报名费。报考条件、报考类别、报名时间请参见《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2、提交申请材料
考生报名后须将申请材料于2018年3月12日前寄到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材料(按以下编号顺序排序)包括:
A基础材料类
(1)博士研究生报名登记表;
(2)证明外语能力的外语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成绩:
英语:大学英语六级(CET6)、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第五级(PETS5)、托福(TOEFL)、GRE、GMAT、雅思(IELTS)。
(3)本科、硕士阶段的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
(4)学位证书复印件(双证硕士必须提交硕士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生须在入学报到后补交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两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正高职)的专家推荐书(专家推荐书选用我院制定的,空白模板见附件二。专家推荐书必须用信封密封,并由推荐专家在封口处签名。未密封、未签名的专家推荐书,一律无效。);
(6)报考在职定向的考生须提交单位人事部门同意脱产学习一年的证明。
B学术材料类(装订成册)
(1)个人陈述(内容包括个人学习及学术研究经历、所取得的成就、报考动机、未来发展构想等;无固定模板,由考生自由发挥撰写, 总字数不得超过5 000字);
(2)科研情况一览表(见附件一);
(3)博士生学习期间的研究构想(内容包含拟研究的问题、知识储备、创新点、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主要参考文献等;无固定模板。由考生自由发挥撰写,总字数不得超过10 000字),研究构想须由考生亲笔签名。
(4)个人学术成果代表作1-2篇/部原件;
(5)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生可提交论文初稿);
(6)其他表明考生综合能力的学习证书或获奖证书复印件。
3、资格审查
各专业方向的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对考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评分,综合考察申请人以往学习情况、英语水平、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学术潜力、学术兴趣等方面,确定参加复试考生名单。
4、复试考核
(1)复试比例:我院拟录取人数与复试人数之比约为1:1.5至1:2.5。
(2)复试名单将于4月初在我院网站上公布。
(3)复试时间一般为4月中上旬。
(4)复试内容与形式
(a)复试内容包括:外语水平(100分)、专业水平(150分)和综合素质(100分),采用笔试和面试两种考核形式。
(b)笔试:专业外语(满分50分);专业核心科目(满分150分)
【专业外语考试内容涉及英语学术论文的阅读、翻译、写作等内容。专业核心科目分专业或分方向命题。报考计算机科学一级学科的考生,其专业核心科目考试内容为数据结构(50分)、数据库或者操作系统(50分)、程序设计上机考试(50分)专业内容。数学一级学科(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的考生,其专业核心科目考试内容为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50分)、实变函数(50分)、概率论(50分)专业内容。我院不指定参考书。】
(c)面试: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满分50)、综合素质面试(满分100分)
(5)跨学科及同等学力加试
跨一级学科(含专业学位)报考须加试(笔试)两门业务课(计算机专业的加试:离散数学和计算机软件基础(程序设计、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学专业的加试:泛函分析和常微分方程),同等学历考生除了加试两门业务课外,还要加试一门政治理论课详情请参见《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及《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加试成绩不计入加权成绩。(我院不指定参考书目)
(6)复试成绩计算
复试成绩均合格者,将其各项复试成绩加权求和,排列录取顺序。外语水平考核、专业水平考核、综合素质考核权重分别为 20%、40%、40% 。
5、确定录取
学院将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录取工作管理办法》开展录取工作。根据加权成绩等综合因素,确定拟录取名单,提交校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审议。审议通过的名单,在校研招网予以公示。
五、联系方式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
邮编:100872
联系人:潘老师
电话:010-62511401
email:panxuyan@ruc.edu.cn
办公地点: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信息楼253室
信息学院网站:info.ruc.edu.cn/(将在学院网站公告博士复试名单等相关信息。)
附件1:申请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2018级博士生科研情况一览表
关键词 水电调度 专题任务 研究生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Hydroelectric Scheduling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matic Mandates
SHEN Jianjian, CHENG Chuntian, WU Xinyu, LI Gang, LIAO Shengli
(Hydropower and Water Information Institut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024)
Abstract As China enters a large-scale hydropower dispatching stage, hydropower professionals become particularly strong demand, especially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aduate student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is reason, the design of a hydroelectric scheduling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thematic mandates around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from the task design, professional study of theo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key issues discussed, given the results of a detailed evaluation of other aspec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ematic program. Training model proposed will help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graduat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can provide a viable idea for improving the training level of our students.
Key words hydropower scheduling; thematic mandates; postgraduates; training model
我国实行研究生教育改革10多年来,已经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传统的针对小规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已很难满足当前的教育现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对于工程应用类专业,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是非常棘手和紧迫的问题之一,解决好这一问题对全面提升我国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保障工程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水电作为我国电力工业长期发展的主要方针,在过去10年间实现了高速发展,三峡、龙滩、小湾、糯扎渡、溪洛渡、向家坝等一大批巨型水电站相继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已经迈入了大规模水电系统运行和管理阶段,与此同时水电专业人才需求也变得非常强烈。水电调度专业有典型的工程应用特色,对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实践能力要求很高,随着水电调度和管理越来越复杂,现阶段人才的需求也转移到硕士和博士等高层次研究人员,因而对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作者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的实践经验,介绍了一种基于专题任务的水电调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围绕实际工程课题,从任务设计、专业理论学习、研究与开发、关键问题讨论、成果评价等方面给出了详尽的专题实施方案。经过两年的实践检验,提出的培养模式确实有助于深化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可以为改善我国研究生培养水平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
1 水电调度专业研究生专题培养模式概述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水电调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在注重深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工程实践应用,这对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课本化”教学培养方式提出了很大挑战。本文基于专题任务的培养模式就是立足于我国水电调度和管理现在和长远需求提出的,这种模式依托巨型水电站水库、特大流域梯级水电站群,以及省级和区域电网水电系统等代表性工程,针对工程实际中面临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和应用问题,构建具体的专题任务;同时结合专题特点,分组分阶段进行特定专题任务的研究与开发,以此强化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增强学习兴趣,加快专业入门速度,更重要的是可以依托具体专题任务,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实现活学活用,提高研究生的整体专业素养。
2 专题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2.1 专题任务设计
专题任务的设计需要紧跟当前水电系统调度的前沿方向、涵盖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兼顾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目的是激发学生对专题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同时也不会因为专题任务难度过大、方向过时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首先专题任务的来源是我国西南地区巨型水电站、流域梯级水电站群、以及电网水电系统等实际工程,由于电网水电系统规模较大,且调度问题复杂,所以一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巨型水电站或者流域干流梯级水电站群作为任务研究对象,如龙滩、小湾、糯扎渡、溪洛渡等巨型水电站,以及红水河流域、澜沧江流域、金沙江流域等。
第二,在研究对象确定后,按照水电调度的问题类型划分专题任务,大致包括优化调度规则、中长期优化调度、短期优化调度、实时调度和梯级AGC策略、厂内经济运行等几大类主要问题。
第三,按照由易至难的顺序,设计各个专题任务的分阶段实施计划,基本遵循从单库到梯级、从单目标到多目标的思路确定各阶段的具体研究问题。例如对于中长期优化调度专题,第一阶段主要研究单一龙头水库的年度或季度的调度决策方案,采用发电量最大作为优化目标;第二阶段则集中在流域梯级水库群的联合优化调度上,并分步骤进行单目标优化和多目标优化;第三阶段重点针对跨流域水电站水库群补偿优化调度,研究流域梯级间的补偿优化策略。
在设计完成后,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确定各组学生的研究专题,并制定专题研发、讨论交流、以及评价考核的详细执行计划。
2.2 专业理论学习
在开展专题研究之前,需要由研究生导师或者所在课题组教师统一进行为期8课时左右的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水库(群)调度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常规计算方法,了解国内外水库(群)调度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经典问题及求解算法、前沿问题等。与此同时,导师可以推荐一些水电调度领域权威专家和学者的研究论文和书籍,通过查阅这些经典论著,便于研究生掌握更多的问题建模思路和求解方法细节,这对于开展专题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专题研究与开发
水电调度专题主要包括三项任务,一是开展建模及求解算法研究,二是利用计算机编制算法程序,三是开发系统用户界面展示优化计算结果。
(1)水电调度是典型的大规模高维、离散、非线性复杂优化问题,包括大量的电站、机组时间耦合型约束,以及系统空间耦合型约束,需要考虑发电、防洪、航运、生态、灌溉等多目标综合利用要求,所以该问题的建模求解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这项任务可以培养研究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理解,通过研究大规模复杂水电调度约束和多目标处理的简化策略,掌握能够准确反映实际工程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同时结合模型特点,可以进一步研究解决模型的优化算法,提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计算机编程是解决水电优化调度问题的必备工具,因本科阶段计算机课程的差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最为熟悉的编程语言如JAVA或者C++等编制算法程序。同时,为保证算法流程的准确性以及提高算法编制效率,可以从书籍或网络上下载一些经典算法的标准程序,参考借鉴其实现思路,使水电优化调度算法程序尽可能规范化、标准化。
(3)水电调度涉及到大量的模型输入条件和输出结果,若直接在程序中写入或输出这些数据,既不利于修改维护,也无法直观展示调度过程,所以利用JAVA等工具包开发输入和输出用户界面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这项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改善针对水电优化算法的调试效率和查错水平。
2.4 关键问题讨论
受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水平的限制,学生在专题研究与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优化调度算法和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和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导师需要定期组织各专题小组进行成果汇报和问题集中讨论,了解学生的专题实施进度,以及对问题的理解水平,并针对一些共性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的剖析和讲解,发散性地给出这些问题在实际工程中的产生原因和常用的解决手段,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深其对问题的理解。
2.5 专题成果评价
从三个方面对专题成果进行评价:一是在定期的专题汇报中,由导师和课题组其他教师组成评委会,针对学生的汇报成果和对问题的回复情况给出总体评分;二是根据最终专题研究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完成水平确定报告成绩;三是考察各专题小组成果的创新性,是否已经或者可以提炼出可发表的创新成果,目的是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学术论文,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笔功底是非常重要的。
3 结语
作为世界上水电装机规模最大、调度问题最为复杂的国家,中国对于水电调度和管理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求极高,人才需求非常强烈,迫切需要从高等教育阶段着手全面提升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整体专业素养,以及解决水电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本文提出的基于专题任务的水电调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多次实践结果表明,一个学期左右的专题培养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水电调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编程技术,具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和独立科研的能力,可以为类似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
基金资助: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DUT14RC(3)089)
参考文献
[1] 王二宝,刘全菊.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3):47-49.
[2] 桂淑华.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8:14-15.
[3] 张仰森.基于导师角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2: 13-15.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育;班主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素质教育
0.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计算机学科作为信息技术变革的前沿,为信息革命的快速推进贡献了重要力量,同时中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面对各类转变,作为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班主任,应该怎样担负起班主任的职责,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班级管理和专业引导,让他们在大学阶段学有所成、毕业后成为服务企业和社会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这些都是大学班主任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在大学教育各阶段,班主任如果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鞭策和鼓励,将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重要作用。因此,大学班主任应该怎样引导和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成为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当前大学班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从班主任的角度探讨了怎样促进大学计算机学科的专业教育。
1.大学阶段的班级管理现状
当前,大学的班级管理普遍比较松散,很多班主任多以兼职身份管理班级,或者一位辅导员需要管理数以百计的学生,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往往力不从心。学生处于迷茫期或者专业教育阶段时若不能给予其良好的专业引导和个人发展建议,未能让学生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则不利于让学生更好地成为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例如,低年级学生一般很难快速地从中学阶段的监督式学习转变为大学阶段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模式,此时学生们迫切希望获得大学阶段不同课程的学习方法;而高年级学生则对重点培养哪些实践动手能力和大学后的毕业去向比较迷茫,不知道该为毕业后准备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徘徊于出国、考研、找工作和如何培养专业技能的犹豫中,这些困惑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严重影响;作为计算机专业的班主任,应该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专业核心课程、不同课程的学习方法、如何学好专业基础课、如何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大学后的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良好的专业教育氛围下充分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努力成为大学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社会有用人才。
2.班主任在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从高中阶段的监督学习过渡到大学阶段的自主学习,是学生能否卓有成效地完成大学阶段专业学习并成为优秀学生的关键。在学习方法的转变过程中,班主任最适合担任指导者的角色。在大学低年级的班会上,班主任应该经常强调大学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探讨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懂得有效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强调利用互联网搜索学习资料并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讲述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结构、课程间的依赖关系及相关性、不同课程的学习方法,积极在班内营造良好的专业教育学习氛围,为学生答疑解惑并及时做好专业引导,结合学生的职业规划向他们提供合理的大学学业规划建议,这些方法将成为学生课堂专业教育外的重要补充。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既需要掌握扎实理论基础又特别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科,在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与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企业的需要,也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在班内积极营造良好的专业教育环境,以提高学生的程序开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要求他们以应用型项目开发为指导,培养其程序开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成为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掌握较强实践开发经验的应用型毕业生。
3.班主任在班级内营造专业教育育人环境的一些方法
1)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培养。
大学阶段开设的课程较多,因专业方向不同,课程选择及课程的重要程度各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有较多的自由,但学生们倾向于只重视与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如程序设计、算法设计等课程,而轻视专业基础课,如高等数学、概率论、离散数学、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这些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对这些课程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其专业发展;同时,培养计算机专业宽口径、通用型人才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学生通常向高年级学长打听各门课程的重要程度并决定是否认真学习这些课程,或者仅从课程名称上看该课程是否与专业相关来决定学习该课程的努力程度,从而造成学生对这些专业基础课掌握不够。由此,班主任应该向学生反复强调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并结合一些实际应用案例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努力学习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并深刻理解其中的原理。
2)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大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职业形成期,学生在此阶段的兴趣爱好将决定其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因此,班主任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向学生介绍毕业后去向选择,让他们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兴趣和个人能力来设计自己的大学学业规划,把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联系起来。班主任应该在学生的职业规划中当好向导,例如,在大学低年级的时候,班主任应该介绍大学毕业后有哪些毕业去向,如去国外读研、在国内读研、考录各级公务员、直接就业、参加乡村支教计划、参军、参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等,简单介绍每种成才途径需提前做哪些准备;在大学高年级时,学生的目标已经比较明确,在此阶段,可以给学生做更具体的引导,如报考国内研究生的学生应该准备哪些专业课,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是怎样的,研究生的考试方式以及报考学校选择,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注意事项等,如果学生打算出国读研,应该具备怎样的英语能力,参加哪些英语资格考试,怎样选择学校,怎样申请国家公派资助留学,怎样和国外导师联系,怎样申请各机构和学校提供的奖学金等。班主任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提供的引导将惠及学生一生,也让他们的大学生活因为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而充实、多彩。
3)做好课程间关系和专业核心课程的介绍。
大学阶段的课程比较多,但专业核心课程却是学好本专业的关键。作为班主任,应该在大学低年级时向学生们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及核心课程问的逻辑关系,介绍学好这些课程的学习方法,列出在相关课程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重要环节。例如,计算机专业不仅需要注重理论教学,也需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学习算法不仅要理解其思想,也要编写程序实现各算法。同时,班主任要向学生强调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性,要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学精这些课程,应该扎实训练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努力寻找力所能及的项目并设计开发等。
4)介绍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
由于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班主任应该向学生强调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书馆的参考资料,培养学生利用搜索网站高效查找资料的能力。目前,众多高校都大大增加了培养计划中选修课的比重,且一般不为这些选修课统一征订教材,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学生要学好相关课程,高效利用网上的参考资料和视频教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资源易得的环境下,如何高效搜寻网络上的学习资料,怎样有效利用众高校提供的网上精品课程、国外著名高校提供的公开课视频讲座、网易公开课视频讲座和百度文库等各类资料将成为学生学好选修课的重要手段。班主任应该在班内集中学习搜索网站的使用方法、讨论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策略、在班内搭建便捷的学习资料共享平台,比如利用QQ群、微博、博客来实时信息,用百度云等大容量网盘提供学习资料共享平台,利用QQ邮件群发功能组建讨论组、提交作业和共享资料,按兴趣组建学习互助团队,相互推荐优质学习资料、共享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成立互帮互助学习小组等。
5)让班委会成为培养学生组织和管理能力的试验田。
班委会是一个班级的重要管理团队,良好的班委组织是一个团结向上班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的很多管理工作都是通过班委成员来组织和实施的,因此,担任班委成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作为班主任,应该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锻炼其组织能力,让班内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加入班委,组织并参与班级事务的组织与管理,锻炼其领导、组织、协作、沟通和交际能力,笔者的办法是依次给每位学生安排组织和管理班级活动的任务,例如,班内举办的各类活动可由全体学生轮流组织和担任主持,每周一次的班会晚讲评也可在班主任到场的情况下由学生轮流主持,由此可让全班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语言组织和陈述表达能力。
6)作好任选课的引导。
当代大学教育要求宽口径的教育模式,因此在学好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同时,班主任应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推荐学生较系统地选修另外某一专业的核心课程,或者利用主辅修培养模式为学生辅修双学位提供建议,让他们根据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职业兴趣辅修第二专业,并给出辅修专业的核心课程列表,力争让主辅修专业问有可交叉的领域,例如,利用计算机专业的理论去解决辅修专业中的一些应用问题。让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能较系统地了解另一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核心课程,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具有更宽广的专业背景。
7)以项目为导向的应用能力培养。
培养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重视的环节。学生不仅要学好理论知以,还要把专业知识应用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中。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另外,企业也迫切希望招聘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熟练员工而非新手,而这些应用能力及专业技能需要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获得。因此,班主任应该要求学生以项目开发为引导,在完成项目需求分析、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广泛寻找感兴趣的项目并作好需求分析,详细设计项目的各功能模块并认真开发项目直至完美,由此可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班主任也应该积极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学生寻找参与项目的机会,推荐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去实习实训,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介绍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组和科研项目等。
8)跟踪科技潮流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知识在快速更新,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要求在快速变化,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紧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瞄准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新潮流,以此作为切入点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较好的策略是跟踪国内外知名信息技术企业的岗位招聘要求,查阅该类企业的校园招聘网站或者招聘海报,如微软校园招聘、谷歌校园招聘、IBM校园招聘、百度校园招聘、腾讯校园招聘、网易校园招聘等,关注其招聘的众多岗位方向和各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以学生感兴趣的岗位及其技能要求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努力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此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这些企业所要求的岗位技能也代表了当前较流行的新技术,也是众信息技术企业要求新员工必须掌握的技能,以此作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切入点,让学生找出自身专业技能的不足,产生学习新技术的压力与动力,使之感受到只有掌握了这些新技术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课程 计算机视觉 图像检索
1.课程设置、建设与改革自述
1.1 综合基础与应用,精选教研内容
从专业学位教育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我以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教研的重点,同时,考虑到“计算机视觉”是一门数学要求较高、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基础理论教研十分重要,我在规划教案时,综合安排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的教研内容。
1.2 强调学生应用能力,优化教研方法
将启发式教研方法融入到整个教研过程中,将课堂讲授的重点放在问题由来、概念形成、研究思路与方法上,并通过介绍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学科交叉中出现的最新研究与应用。把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问题引入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他们视野和思路。
通过较为熟悉的分析,“计算机视觉”课程中的教研方法较为新颖,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建立了所学理论与实际工程控制问题的联系。
按“计算机视觉”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内容分环节来实施教研,每个环节以实际工程问题开始,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各教研环节之间既是工程问题的系统化深入,也是理论知识体系的循序推进。
按“计算机视觉”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内容分环节来实施教研。每个环节,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提出和解决实际实验案例中的识别问题为结束,各教研环节之间既是三维重建问题的系统化深入,也是理论知识体系的循序推进。
他们都十分赞同我以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为目的的启发式和交互式教研方法。尤其是以论文报告和答辩形式提交作业。强调了理论和应用的结合。每一次的作业贯穿整个教研环节,使他们对问题的发现、理解和解决成为一个逐渐明确、细化和深入的过程,因此。虽然作业要求较高、工作量较大,但做起来并不会感到压力和困难。同时,他们大多之前没有撰写科研论文和报告的经历,通过作业也可以使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最后考试结业。
与此同时。研究生们也畅谈了他们对课程教研中一些问题的看法.研究生们十分重视专业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非常看重扎实理论基础的必要性,都认为理论学习与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应该没有矛盾,但在有限的2年时间内,如何实现两者的全面提高,他们大多存在疑虑。同时,他们也认为目前大多数的课程教研具有明显的理论或实践的偏向性,缺乏科学合理的平衡。
针对我在教研中所提出的案例和问题,学生们反映,尽管十分熟悉,但对问题的本质和要求仍只是停留在理性认识上。无法建立与实际对象的对应关系。另外,他们提出,案例仅从单一课程角度讲授,在有限课时内难以从多学科的角度介绍滤波,三维重建,运动恢复,图像检索案例,虽然是实际科研项目,但课堂不可能展示整体实物,学生缺乏工业现场的实际感受。使得学生对案例的整体理解难以跳出课堂的思维界域。
针对此,我计划在加强现代化教育手段方面进行一些建设与探索,努力向学生提供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丰富的综合性辅助认识手段。考虑到“计算机视觉”通常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工程问题,我们将在以后教研中,增加计算机辅助教研的功能。如利用Matlab工具对所学内容及实际视觉问题进行可视化仿真演示。我们也将用虚拟仪器工具搭建案例的虚拟系统,试图通过这样的虚拟系统,向学生提供有利于启发思维的灵活的认识与实践环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尽管采用了多媒体教研。计划在以后的教案中增加更多的现场视频材料以及图形和图像资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增强抽象理论的可接受性。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在教研和科研工作之余投入大量的热情和精力。
2.教研手段(课程建设中积极营造数字化、信息化环境和外语教研环境,网络教研和网上教研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情况)
2.1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体现机器视觉与机器听觉融合。①机器视觉:图像处理、图像与视频压缩、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生物特征识别、三维视觉信息处理。②机器听觉:听觉计算模型、语音信号处理、口语信息处理。此外还在同济大学开设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方面课程,该课程构成本课程基础, 及对大量应用实例介绍设计方法,系统性能,并对结果进行祥细分析和点评。学生通过听课可以跟随教师本人了解和掌握计算机视听觉。充分领略数字技术用于语音通信这一广阔的领域神奇魅力。脑、 机接口的研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正成为脑科学、康复工程、神经工程及人机交互( puter interface, HCI) 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2.2本课程的建设总目标和成果
以后开展图像,图形,语音处理,多媒体的内容的检索,三维景物物体的重建,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方向:视觉与听觉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从生理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视觉与听觉的感觉和知觉机理,为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完成同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以近几年为研究生讲授“计算机视觉”课程讲义的电子教案为基础,结合开发科研项目,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最新动态编写计算机视听觉电子教案,和教材。
机器视觉:图像处理、图像与视频压缩、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生物特征识别、三维视觉信息处理。
机器听觉:听觉计算模型、语音信号处理、口语信息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智能人机交互。
2.3 本课程的建设分年度目标和步骤
教材内容:针孔摄像机,辐射学术语;局部影调模型,点,线和面光源,光度学体视;颜色;线性滤波器,平滑抑制噪音,边缘检测;纹理,用滤波器输出表示统计量,纹理量,纹理合成,由纹理推断形状;基本的多视角几何,立体视觉;用聚类实现分割;拟合直线与曲线,用最大似然率进行拟合,鲁棒性;隐变量与EM;用卡尔曼滤波来跟踪,数据相关;摄象机标定;使用特征对应和摄像机标定的基于模型的视觉;使用分类器的模版匹配;基于关系的匹配;在数字图书馆中检索图像,基于图像的绘制。
准备离散时间语音信号处理的原理,介绍语音信号处理研究及其应用方面的最新动态,其中包括语音处理,语音时频分析以及非线性声学语音产生模型,而这些讲授内容在以往任何一本语音信号处理教科书都不曾提及,深入介绍以下内容:语音编码,语音增强,语音综合,说话人识别,语音信号恢本复,动态范围压缩语音信号处理基础,语音的时域的分析语音信号频域分析,语音信号线性预测分析,矢量量化,语音编码,语音合成,语音增强,说话人识别。
3.构建研究实践型模式,探究研究生指导
通过研究生指导模式的学习,两种指导方式之一是对传统面对面的与基于网络两种指导方式的混合。师生之间定期与不定期面对面的交流对于保证研究生指导质量提高有着重要关系。互联网突破时空限制为高校师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共享、个性化、多维交互的教与学的平台。我提供优秀研究资源,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研究资源。师生都可以Web对于优化研究资源的共享、促进师生之间的社会互有着重要作用使得研究生指导模式充分发挥面对面指导。研究生指导主要注重科研素养培养。研究生培养根本目标发展能力。课程学习对于系统提高研究生对专业关心课程学习状况必要,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与建议,要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学习进行相关讨论。
基于自主与协作的探究性学习是研究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作用。我在教研中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为了支持研究目标在于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究体验:培养“教研模式中”包括个人理解专业研究领域相关问题的内涵与特征。旨在使学生能够切实掌握专业与研究领域所涉及基本原理与能够利用这些原理与方法分析确定方案实施、“know“know 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层面,主要是为了增强指导以便根据不同层包括若干个问题常常需投人较多的精力与时间。应该安排较长时间且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支持。提升研究质量有效地避免传统指导误区。在指导时过于强调研究生所获取学术成果而忽视指导过程体现在两方面:一目标评价标准单一往往给研究生层面:①面向研究生个体的“个别指导”;②面向小组集中:③自主调控评价,必须与教师、同伴、专家进行交流、协作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效率,实现学习目标,培养学团队意识,其次要帮助研略,在各层面都有明确的目标相应指导内容,并要注意这三个层面整合。使之过程得到全面发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科研能力发展、轻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生导师不但应该是研究生的指导者。指导教师可以按“科研项目一要问题一具体任务”的层次。以教师的、助学促学”尽可使每个研究生都能达到预期培养目标。评价要更关注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工具以丰富研究生指导过程中教研交互的教育学中社会互。传统环境下的社会互往往是面对面的交互。网络平台可以利用构建社会网络支持社会交互。强调的研究科研成果而深层次交流方式不同指导目标、不同指导层次整合,指导教师角色转变,变革评价方式,丰富指导教师来促进“自主一协作”探究学习,对研究生“混、他评”与“自混评关注教研评价的。”教研模式下网络技术与内涵表现在:①利用技术促进教研资源的整合,优化教研资源管理,教研资源共享,促进师生与教研内容的交互;②利用Web工具,有效地整合现实交互空间虚拟交互空间另外还地加速或加强人际联系,帮助师生了解探究式应用实践探索。
研究生是否发表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研究生入学初期,以Web的应用为核心的互联网络不但为高校师生的交流提供了新的沟通与互动方式。以独特高校师生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发生了系列改变。也成为高校师生教研与生活中的重要信息工具为研究生指导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多维立体环源。网络平台也用于共享、深化面对面交流中所总结形成相关观点与资料。要求其他每位学生都至少要提一个问题所提出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了解专业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与前沿问题研究生自己在调研基础上提出研究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究。所以除了关注在专业领域内研究能力的发展之外还要注意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引导学关注“专业发展”。 用于规划了解学生的已有基础,以帮助后期制定更为合理个别指导计划:第二,通过召开定期的讨论会、师生个别交流,包括两种类型:①旨在提高新生适应研究生学习与生活的适应性:②面向科研任务的研究小组。面向任务方式冲击着高校师思维方式与文化理念,非常重视网络平台研究指导中的应用,建立了向团队公用资源平台教研主要采用研究式教研方法, 要求研究生自学其基本原理, 然后利用实际数据,由导师提供或从期刊文献中获取,完成数据预处理、计算、结果表达、解释的全过程, 并以论文形式提交给教师, 同时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研究成果的文字组织和语言表述能力。 另一方面, 研究生的每篇习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 及时予以纠正, 使学生对方法的掌握更加准确和牢固。将网络共享平台中上传所有研讨记录训练,将研究分个层面:①选择专业研究内的基本问题或重要问题或热点问题对之进行深入探究。掌握本专业领域基本研究方法;②以自己课体依托,在课题下设置子课根据研究与研究兴趣跨年级构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子课题与任务③鼓励研究途径。一年级开始参与课题研究,二年级学期要求开始提出自己一些问题或鼓励结合确定毕业论文选题使他们在更大程度职业能力发展;推荐专业相关资料;对(共8人)进行指导,效果较明显。在学习方面,24名本科生通过毕业答辩。研究生八人以学生身份公开发表学术科研论文。 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通过"混合型-探究式"研究生指导模式的学习实践三个维度的"混合":对传统面对面的与基于网络的两种指导方式的整合,对提升研究生课程学习绩效、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发展、促进研究生职业能力发展三个指导目标的整合,对个别指导、小组集中指导、团队集中指导三个指导层面的整合;说明了该模式中三个层面的"探究":对专业问题的探究,对专业与研究领域内基本原理的探究,对综合科研任务的探究;同时介绍了在实践层面应用"混合型-探究式"研究生指导模式的实际效果。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吸取国内外大学研究生培养经验,对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方法进行探索,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提出“四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即变“单人指导”为“团队指导”,变“单一培养模式”为“多元培养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面向培养结果”为“面向培养过程”。形成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突出研究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切实 行的措施 引导 究生遵守科学 道德,保持科学冲动,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科学能力。
考虑到“计算机视觉教研探究研究生指导”通常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工程问题,我将在以后教研中,增加计算机辅助教研的功能。如利用Matlab工具对所学内容及实际视觉问题进行可视化仿真演示。我也将用虚拟仪器工具搭建案例的虚拟系统,试图通过这样的虚拟系统,向学生提供有利于启发思维的灵活的认识与实践环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尽管我采用了多媒体教研。我计划在教案中增加更多的现场视频材料以及图形和图像资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增强抽象理论的可接受性。
参考文献:
[1]David A.Forsyth and Jean Ponce , Computer Vision-A modern Approach
[2]贾云得.机器视觉.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3]Thomas F.Quatieri离散时间语音信号-原理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Shapiro.L.G and stockmen,G.C,计算机视觉.北京-机槛工业部,2001
[5]Haralick,R.,1992/1993 Computer and Robot vision ,volume I and II
[6]张雄伟,陈亮等.现代语音处理技术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7]Thomas F.Quatieri离散时间语音信号-原理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8]郑燕林等“混合型-探究式”研究生指导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
摘要:本文提出了几种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实验的可行开展方式,论述了对这些方式的科学管理和组织方法,并通过取得的具体实践效果印证了这几种开展方式的合理性。
关键词:创新实验;计算机创新实验;创新实验项目;创新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我们在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综合实践能力差”这样一个共性的问题,高年级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同样也存在此问题。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他们综合实践能力不强这个致命的弱点。作为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主要应从自身查找原因。由此我们强烈地感觉到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的重要性,为学生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着想,都有一种危机感和时代赋予的紧迫感。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到议事日程上,贯穿于整个课内和课外活动之中。大学除了培养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而外,我们认为更多的是直接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工程师式”的高级技术人才,如果撇开这个重要的培养目标的话题不谈,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大学生在就业之前还需要到许许多多形形的就业培训中心进行岗前技术培训。上面讲的只是泛泛的大学教育方面的问题,其实计算机教育何尝不是这样。可喜的是,近一年来,广大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在不断地进行着开拓性的工作。由此,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实验?有哪些方式可以选择?以下仅就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实验方面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作者把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国家级精品课程“软件技术基础”的多年教学改革中总结出的一些不很成熟的经验提供给同行,仅供参考。
2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实验开展方式的探索
创新实验与某门课程的一般意义上的实验环节和课程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更接近于毕业设计,应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其专业领域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特别是对于大二以上的学生,在学习完一门或多门相关计算机的课程,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开发技术、硬件开发技术、数据库、网络和多媒体等等之后,很期待能将所学的这些计算机知识与高等数学和其专业知识融合在一块,进行实际的练兵,以展示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此,任课教师精心设计合理的创新实验的开展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然,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都不尽相同,在开展创新实验时就需要多样化。以下是我们主要针对“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同学而设计的几则创新实验开展方式,适合于计算机专业的和非计算机专业。
(1) 教师提供开发好的软件组件或开源组件,由学生以集成方式组装开发。这种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教师既需要擅长软件开发,具有丰富的开发经验并且手头还要具有现成的或已经开发成功的项目,又需要去花费许多精力收集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给学生布置的项目中所涉及到的软件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中方方面面的文档、程序、组件、工具和技术框架等等。另外还需要由专业教师提供一定的专业协助和专业资源。学生的工作是组装教师提供的各个模块或组件,其实并不是单纯的搭积木,而是通过自己对项目目标的理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进行二次开发。根据项目目标的不同,技术路线亦有所不同。这种方式对于计算机水平较弱的专业和班级比较适合。
(2) 教师指导开发,由学生收集和开发相关功能的软件组件。教师只起一个指导性作用,主要是弥补学生在计算机知识和项目规划经验方面的不足。放手让学生完全独立去收集相关的资源,比如,当前的开放式源代码非常丰富,学生可以直接拿来或稍加修改集成到自己的项目中,也可以由自己独创性地开发相关模块或组件以供项目组成员实现软件重用。学生在开发当中需要自己把握进度,自行收集资源和进行软件开发,这对学生是一种挑战。这种方式对于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专业和班级比较适合。
(3) 在教师担任项目的总负责人的前提下,由学生扮演一个或多个项目组成员角色的方式组成团队开发。教师可以选择现成的或已经开发成功的项目,教师也属于项目组的管理和开发成员之一。这种方式必须提前规划好项目,可以是在学生参与的前提下进行,然后将功能分配给每个成员,包括教师自己。比如由各个学生分别担当系统分析员、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测试员等角色,学生从中可以体验到真正项目的研制开发全过程。这种方式对于计算机水平较高、并且希望参加实际项目开发演练的同学比较适合。
以上所列的(1)~(3)三种方式应该是在教师的监督之下进行的,可以认为是三种模拟方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也推荐他们参加以下三种拓展型的开展方式。
(4) 在教育部、学校和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驱动下进行。教育部、学校和学院每年都有一些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对他们是全面的锻炼机会,因为这一类项目的管理和控制比较严格,比较容易取得成功和成果。学生不但在项目中能够学会推销自己、完成项目的实施全过程,还能够学会项目的管理、开发团队的组织以及人财物的统筹安排等。
(5) 俱乐部方式。目前大学校园中由企业赞助的面向大学生的计算机创新活动俱乐部并不少见,比如我校就有:微软俱乐部、IBM俱乐部、SUN俱乐部、海尔俱乐部、华为俱乐部等等,它们也同样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空间。尽管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商业色彩,但在人财物方面有较好的保证,也不失为一种校企结合型的开展方式。
以上所列的(4)和(5)两种开展方式基本不受教师的束缚,主要是学生的课外自主活动,对于精力和时间有充分保证的学生比较适合。当然,对高年级的学生和研究生,我们也推荐他们参加以下走出校园、走进企业的开展方式。
(6) 走出校园、教室和实验室,到企业或公司中去“打工”实习。对大学生来说,早一天实战就多一份就业的机会,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或公司自然是最直接的锻炼机会。尽管目前许多一般大学并不具备这一条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开展方式是一种趋势。
另外各个大学也在不断建立自己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比如我校即将创建的工程坊也是大学生进行创新实验活动的理想“工厂”,相信会彻底解决大学生创新实验方面的场地和环境等问题。
3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实验开展方式的科学组织与管理
以上几种开展方式下的创新实验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在科学的组织、管理和实施下才能得到保证。就作者看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政策上的指导和扶持
学校和学院应制订相关的政策、规范和标准,使创新实验纳入正常的实验教学范畴,并提供一定的人财物的支持。将创新实验作为学生课外必须完成的学分,对教师指导创新实验有一定的鼓励和支持,从而提高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2) 行政上的管理和监督
学校、学院、系或实验教学中心应更加科学地管理整个创新实验活动,指派专门的部门和管理者负责此项活动,既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又严格监督整个活动的进程,把握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使教学双方都收益。
(3) 技术上的实施和监控
从技术层面上进行实施和监控,比如:我们针对创新实验活动专门研制了创新实验管理平台,管理和监控整个活动的全过程。既给学生提供一个人性化的从项目申请、项目的阶段性开发和项目成果的提交的流水作业式的平台,又给教师提供一个跟踪整个学生活动进程的直观的平台,还有助于管理者和决策者从宏观上起指导作用,从而定量地对整个活动严格把关。
4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实验开展方式的初步实践效果
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是2007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们一贯倡导“加强实践、拔尖创新、落脚能力”的实验教学思想,自1999年以来,以国家级精品课程“软件技术基础”为创新实验的试点课程,开创性地以大作业的方式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效果、成果和产品。在取得试点初步成功之后,又推广到各个主干课程以及院级、校级选修课当中,学生的受益面迅速扩大。
我们的创新实验活动的特点是:以课程知识点为主线,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由教师规定题目大范围,学生自发选择项目和组成项目研发小组,教师辅以指导和验收,对于综合性强的题目,由多位教师联手进行评价。对于优秀学生,进一步通过与企业、公司的合作以及引入横向项目,推荐他们加入微软、IBM和SUN公司等俱乐部,参加整个项目的研发全过程,实训性强,学生的创新能量得到巨大释放。
在创新实验活动的组织上,我们分离出三种角色,其中,学生角色完成选题和开发全过程,教师角色完成命题、指导和考核,中心角色提供实验环境、管理和展示平台。自主研制了以下三种支持创新实验活动的网站和平台:基于FTP的创新实验管理网站、Web虚拟实验平台和创新实验管理工作流平台。
回顾我们的创新实验活动的规模,截至2007年上半年统计资料表明,全部课程的创新试验覆盖面达到7550人次,按实验、小组、团队或项目的数量共计2016个,其中优秀作品489个,占到总项目数的近1/4以上,见表1所示。
5结束语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当前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质量工程和加强创新实验教学的精神的大好形势之下,在各个大学、学院和系或实验教学中心三级领导的悉心指导下,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良好的创新实验开展方式定会在各个专业中继续得到推广和应用,并将会对跨学科的创新实验的展开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由此取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最终受益者为学生乃至社会。同时也希望我们取得的这点滴的实践经验对兄弟院校有抛砖引玉之功效,这正是作者求之不得的事情。
参 考 文 献
[1] 刘发贵等. 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方案[J]. 计算机教育,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