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仅仅是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介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涉及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 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景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变得牢固。
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语言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境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境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 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我对于学生的评语通常有:Clever boy/girl。Very good。Well donoe。Pass。Wongderful…被赞扬的同学看到全班同学对他拍手喊出这些评语时,都是神采奕奕的。我还采用了书后盖印儿、发放小礼物等激励手段。有时,甚至亲切地对学生笑笑,摸摸他们的小脑袋,这都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学生在课后会相互评比书后的“印绩”多少,一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逐渐形成。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教育思想的一系列改革和转变,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新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被代替,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体现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有些问题是让学生去研究、实践,发挥学生的潜在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语言环境
语言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也是教师教学和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工具。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语言学习环境。作为英语教师,我们除了要口语流利外,语言还要风趣、新鲜,有幽默感。这是因为幽默的语言能消除学生受挫后的难堪心理,融洽课堂气氛,调节师生情绪,拉近师生关系。幽默风趣的引导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新课程标准英语课本知识接近生活,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百花园,里面有美丽的画面,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知识,英语教师必须集言语、表演于一体,全方位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使英语课充满阳光。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课堂学习环境的好坏,对于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大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首先,教师应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气氛,使学生开放思维,进入角色。其次,教师我们还可以用录音、录象、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观看一些相关的录象、动画,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自动状态,能自动观察、自动思维、自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使单调、枯燥的学习转化成有趣的、可视的动感内容,让学生无形中把视觉、听觉等调动起来。
总之,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必备条件。
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格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师生关系应该平等,民主。学生尊重教师,同时教师也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发现学生的亮点,了解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唯我独尊。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叛逆心很强,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学生的弱点和短处,就会使他们自暴自弃。我们应包容学生的缺点,多一分宽容与理解,以教师广博的爱心赢得学生的尊重,这样,学生自然就亲其师而信其道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师生间交流与沟通的前提,而良好的师生沟通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学生只有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才能拥有自由的空间和环境,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与学生融为一体,激起学生独立探索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有兴趣,学起来、教起来就容易得多,效率也较高。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际能力。
例如,在学完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用英语讨论本单元的话题,也可以让他们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谈谈个人的感受和想法,凡是学生能观察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教师要鼓励学生敢开口说英语,不要害怕被其他人笑话,只有学生说出来,才知道他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灵活、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所授知识展开,这样,不仅可以使小组成员互相交流,集思广益,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使枯燥无味的知识立即鲜活起来。
五、抓住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任何一门知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一定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摆脱盲目、忙乱状态,变时间加汗水式的学习为科学合理的智力型学习,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使学生终身受益。目前,提倡减负增效,向45分钟要质量。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提高思想水平的主渠道,为此,我在每堂英语课上都会要求学生进行激情英语诵读活动。因为文章当中涵盖了多方面的知识内容,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发音,还能加深对单词的记忆。文章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喜欢的,边读边感悟,遇到重点句型或重点短语,用带颜色的笔在每个重点词、核心语句上标上记号作为复习知识的要点,这样在复习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地抓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记下来之后,教师应让学生多读几遍,多举几个这类句子或短语的例子,让学生真正达到运用英语的目的。
一、初等教育学的基本学科概念
厘清学科内的基本概念问题是学科建设发展的起点,因此,需要在某些基本概念问题上达成共识和统一,这样才能在矛盾和发展中推动学科的建设。
(一)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作为正在建设发展的二级学科,拥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前提之一。但有关初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学术界尚未达成明确一致的看法。同样作为二级学科并且发展逐渐成熟的高等教育学这门学科,很明确地提出将高等教育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因此,很多学者直接借鉴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认为也应将小学教育作为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但我们不禁会问,到底什么是小学教育?关于小学教育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针对小学教育的概念性问题,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第一,认为小学教育是一个与其他学科并列的独立学科;第二,认为小学教育是一个独立的教育类专业;第三,认为小学教育是教育体系当中与其他教育阶段平行但具有重要基础特性的阶段。由此看来,不同角度理解下的小学教育也存在着概念性的分歧。那么,如果初等教育学这门学科将小学教育作为其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的定位究竟是小学教育这个专业本身还是小学教育这个阶段过程?若以小学教育专业作为研究对象,那么与之相关的专业发展性问题应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若以小学教育这个教育过程阶段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在小学教育这一基础教育阶段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应作为研究的重点来思考;抑或是这两者皆应有所研究。因此,想要明确初等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内容,首先需要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问题做出明确一致的界定。
(二)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对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进行回答所必须使用的关键概念,是理论体系中最简单,最抽象的概念,和历史起点具有一致性,是对认识角度、构成事物的基本矛盾、事物的细胞或细胞形态、构成事物的原始的基本关系等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那么,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构成其最基本的、本质的、一般的单位是什么?而这一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形成初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的最基础的概念。很明显,若将小学教育作为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并不适宜。因此,有学者提出将小学儿童作为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小学儿童恰恰是小学教育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是构成小学教育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且满足了逻辑起点的四个要件,因而是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
对于上述观点,笔者也秉持一致的看法。因为“立足学生,以儿童为本”是小学教育最基本的教育宗旨,小学教育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应是以“小学儿童”为基点并围绕其展开。而这一点从教师、教学、学校等这些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上都有所体现。例如,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小学儿童”是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的核心理念,同时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立足点。从我国新颁布的2012年《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学生为本”的教师教学宗旨,而国外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等所颁布的全国教师专业标准中也明确表示学生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指标。因此,小学儿童无疑是初等教育学学科研究中最基本、最本质的单位。
(三)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其逻辑体系、研究内容等密切相关。初等教育学不是教育学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简单应用,而是依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借助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针对小学儿童特点、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小学教育实践等探讨形成自身的基本理论,以小学教育的现象、问题、规律为研究对象,并致力于解决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科学理论,这里不仅强调其理论性,同时更需关注其科学性。科学理论性质的的体现不仅在学科本身,即发展本学科独特的理论体系;还包括吸收相邻学科的科学知识,如心理学、生理学等,除此之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及研究成果也应纳入学科的发展之中。其次,初等教育学也应是一门应用理论。因为它还关注小学教育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从实践问题中生成理论以指导实践。
(四)初等教育学的学科范畴
要明确初等教育学的学科范畴,首先需明确初等教育学的学科位置及它在学科体系中与其相关他学科的关系。初等教育学虽作为一门正在建设和发展的学科,其最终发展的明确目标是成为与高等教育学这样的相关学科所平行的二级学科。但同时,作为教育科学体系当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是其一级学科。因此,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明确与教育学的学科范畴的区别,确定其独特的研究内容是促进其学科范畴日益明晰的重要条件。
二、初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研究
按照潘懋元教授的解释:“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一般认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按照学科的内在规律,层层推导,逐步展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构成严谨的逻辑系统。”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其逻辑起点是小学儿童。小学儿童则是形成初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单位。因此,初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要以小学儿童为起点,围绕小学儿童展开研究,探讨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从而形成初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同时,笔者认为值得强调的是我们是围绕“小学儿童”展开研究,进行初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而非“儿童”,这一点是需要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以“儿童”为逻辑起点所建立的理论体系是儿童学,而我们所强调的“小学”儿童则不仅关注儿童,同时还关注儿童的社会角色身份及儿童参与成长活动的“场”。
三、初等教育学的方法论研究
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研究的方法论是指研究者的基本立场、研究角度和相应的一套概念和假定,是研究者进行问题研究的思维模式和指导思想。研究者借助这样的视角来关注、思考、研究教育理论或教育活动。笔者认为,作为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初等教育学方法论问题的研究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论视角,但同时也要在发展中不断突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就需要初等教育学的研究者们在研究过程中打开思维、大胆创新,通过学科交叉或迁移,生成新适合于初等教育学的方法论。
例如,现在有些学者采用现象学的方法论、生命哲学的方法论等新兴的研究角度来研究小学教育进而发展初等教育学,相信这样的指导思想会使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高度。其实,不管是教育学还是初等教育学,它都是一门研究复杂性问题的复杂学科,这样的学科特点都要求其方法论的研究要多元化、动态化。因为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和发展性所需要的指导方法论也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不强调初等教育学的方法论是固定的,但却需要研究者创造出一些能够支撑学科发展的范式,这些范式的发展和变化是推动初等教育学方法论系统化的基础。
四、“元初等教育学”研究
元研究是学科发展中自我反省意识发展的必然。“元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则是对初等教育学这个学科本身问题的研究,而非小学教育当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作为一门正在建设和发展的学科,其尚未建立和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但笔者认为,尽管初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仍处于朦胧的状态,我们仍可以借用“元研究”的思路,采用倒置的研究方式推动学科的发展。比如,我们可以站在“元初等教育学”的高度来思考初等教育学的理论陈述、理论体系、发展机制、学科构建、进步方法等,以理论的构想来推动实证的研究也是促进学科向前发展的方式。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以正向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研究以促进问题的发展和解决,但若我们能够站在另一个更高一层的方法论层面上来指导研究,这无疑会使我们促进学科发展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
五、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
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问题,归根到底是建设支撑初等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实证问题。就需要我们思考下面这些问题:该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学科建设的意义;学科建立后需要研究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来研究,研究又是为了什么,所研究的这些成果能否支撑学科的发展,支撑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等等。这些与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相关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建设的价值、学科建设的动力、学科建设的核心,以及推动学科建设的“问题”和“人”即研究内容和研究队伍的建设都是发展初等教育学学科建制的关键。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明确是促进初等教育学这个学科日益丰富、日益成熟的前提。
价值具有一定的哲学属性,也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价值这个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从语言的角度去分析,价值这个概念具有一定的偏好属性,主要是表达事物存在的重要性以及事物所具有的功能和特点。价值这个概念一般强调的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获得美好事物的本身。大到国家的发展,小到政策的制定,都需要有价值取向作为指引。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样具有其价值取向,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促进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二、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分析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是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19世纪初,美国古典主义管理学家创立的科学管理学科;在20世纪,德国的管理学家创立了社会科学组织理论,他们都强调组织的重要性,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首先要完善科学的组织体系,制定完善的计划,运用严谨的制度来约束管理,使管理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权责明确,进行科学的分工管理,这些管理理念为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按照科学主义价值取向进行管理,实现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注重科学量化的实证资料。
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将管理工作量化能够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能够针对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制定量化的标准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教育管理工作的调查和统计,能够给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管理数据,使管理者根据数据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在大量的数据面前,在对小学教育的管理中就可以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2.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在统计量化资料的基础上,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在小学教育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在获得准确的量化资料的基础上,完善教育管理政策,使管理人员可以发挥自身的长处,制定科学的分工制度,让管理工作更加有效。
3.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在管理过程中要灵活地处理问题,避免管理的单一化,要辩证地运用科学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管理方法,在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的管理方法中,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管理方法进行创新,不能机械地照搬,要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实现管理的全面化和灵活化。
三、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分析
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人本主义价值取向是教育管理的关键,所以,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注入人本主义理念,实现管理的高效性。
1.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人本主义管理的必要性。
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并不是在近期形成的,而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西方,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形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用于对人的教育,后来,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与当时的思潮是相契合的,坚持以人为中心,与当时的“人文主义运动”结合,实现了人的价值。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理念,是人本主义的重要体现。“仁”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本主义,主要讲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要讲究道德准则,坚持以人为中心。在20世纪,“以人为本”的观念在世界范围内盛行,我国也将“以人文本”的观念列入科学发展观中,在管理工作中,坚持人本主义价值取向是有丰富的理论依据的。
2.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学校是以人为组织的重要机构,在教学中要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对小学教育进行管理时,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克服单一、机械的管理模式。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可以全面地体现出来,教育管理者在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时,不能单一地进行考评,不能运用机械化的标准,而是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在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评价其教学工作。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不能制定机械化的标准,运用标准去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而应该在统一的原则基础上,运用人性化的眼光去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在小学教育管理中,不能只看到短期的利益,要站在更加长远的角度上,分析哪种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在管理的同时,还要支持教师运用人本主义价值取向来组织教学,在课堂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3.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相结合。
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事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实反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为适合小学教育阶段。鉴于此,本文着手于小学教育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及其实施路径,以供借鉴。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社会的进步需要改革。在教育事业上,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再适应于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必须利用更为科学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
小学教育是系统教育的起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以尊重、激励和关心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种教学理念能够从根本上营造和谐温馨的教育氛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1 我国小学教育现状
当今,我国大部分小学执行着严格的应试教育体制,相关学校领导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很大程度上将学生的文化课放在重中之重,学生的投入时间,投入精力主要是放在语文、数学、外语三科,而对于正处于成长期,急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大部分学校做的显然不够,文艺素质、身体素质教育的相关投入微乎其微。
对于学生而言,全方面的素质教育极为重要,他们的茁壮成长需要接触多方面、多元化的内容。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展开,由此使大部分学校进行着大规模的扩招。
扩招政策导致学校方面相关学生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同时,由于现今优秀教师资源的匮乏,学校方面进一步聘请到同等比例的优秀教师进度很慢,使得学校现有教师承担着很大程度上的压力,原本由两个教师的工作的内容完全交由一个教师进行处理,使得教师的投入时间,投入精力大大增加,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得不一定程度上的降低教学质量,不能对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进行全面具体深入的解答,以此确保完成学校方面交友的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得不到提升,同时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断下降,教学质量严重下滑。
2 以人为本的概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以人为核心进行管理。在小学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将学生、教师放在首要位置,基本上均是按照将人放在核心的概念予以管理。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着关心尊重他人,激励他人的思想,科学整合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管理者的关系,将教师和学生既放在被管理位置,又让其有充分的发言机会和建议权利来进行教学管理的改革,以此大幅度提高小学教学管理质量。
3 实现以人为本的小学教育管理的建议
3.1 挖掘教师管理能力,促进以人为本管理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是以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三者为主体对象。教师是教学管理工作中充当纽带和桥梁作用的重要角色。
教学管理工作者更多的是负责学生日常生活、违纪处理等工作以及相关教师的政务,教学质量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出于以人为本的初衷,小学教育中更多的是要完成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管理工作者对于学生的了解也仅仅放在日常管理方面,对于学生的成绩水平也只有成绩单等单一的衡量标准,教师作为更多了解学生情况的人应该尽可能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中来。
3.2 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相关管理者在对待学生问题时,要充分站在公平公正、尊重对方的角度进行教学管理。例如,小学教育是学生受教育的起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管理者应该尽量做到关心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切不可进行其他形式的惩罚,不能出现在当众情形下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辱骂等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在学生最需要他人关注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潜力,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发现自我优点,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更快成长。
3.3 加强师生交流,营造和谐氛围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要求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作用,站在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前提下,将教学管理工作做好。教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变化,使学生的问题能够充分暴露到教师眼中,据此教师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提供帮助。
比如,在每天下午第一节课时,教师可以专门留出10分钟的时间让每位学生写上一段话,内容可以是对教师教学方面的建议和学生自己遇到的困难或者对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教师可以利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简单问题的解答,将重要反应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然后指定具体的时间进行进一步的商讨和对学生进行问题的解答。
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势,使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之间能够有着很好的交流与沟通,使教学管理呈现出明显的人性化特点。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小学教育管理是现如今更为科学和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方式,学校在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的同时,要从根本上发现自身的问题,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地进行教学管理,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并深入挖掘教师管理能力,以此营造和谐的以人为本教学环境。笔者坚信,通过以人为本的贯彻落实,我国的教学质量势必会得到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