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范文第1篇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从2014年提出即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2016年9月13日,核心素养框架正式出台,从三个方面、六个角度、十八个点诠释了学生发展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落地的最直接渠道就是学科教学。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我们都耳熟能详,我们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摒弃,而是进一步丰富内涵。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包括的五大方面: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逐步过渡为英语学科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我们将它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语用与语感、理解与表达、文化与情感。语用与语感包括:丰富的语言体验,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思维方式;理解与表达包括:比较扎实的语言知识,较为熟练的语言技能;文化与情感包括:多元的文化意识,跨文化理解能力,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科情感,良好的语言自觉。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我们经历了“问题―思考―实践―反思―提升”的过程。我们主要思考的问题是学生学习英语这门课程应该发展怎样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整合资源,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

“如何整合课程内容?”是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教学从“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转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加深对学科本质和价值的认识,重视对语篇意义的解读。在设计活动时,关注内在逻辑和关联,注意提炼和整合内在的知识结构。因此,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关键。

基于我校学生特点和知识水平,针对于高年级的教学内容,

我们也在尝试做基于篇章的整体开发,应该说有比较丰富的实践和探索。单元整体开发是以主题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空g,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习技能,使学生能把所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语感,让单元内容以语篇的形式整体呈现,而不是零散、片面地出现。教材的有机重组和有效利用是教师利用教材和调试教材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重新设计后的教学内容坚持“基于实际学情”的原则,通过“数字环境下情境教学”与“个性发展”两条线索双螺旋发展的设计与开发原则,将语言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自身的生活实际中开展交际活动。

(二)探索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模式

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师需要:

1.认真研读和分析文本,梳理语篇主题意义。

2.确保教学设计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关联性的学习过程。

3.在主题意义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整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发展,体现文化感知和品格塑造,发展思维品质和语言学习能力。

4.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我校英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通过翻转课堂、生态课堂、智慧课堂、微课等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思考,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使课堂成为培养英语学科良好学习策略的阵地,成为智慧课堂。

“翻转课堂”能够成为时下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原因是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学生课后完成作业这一过程进行“翻转”,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多元的文化意识,通过学习与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学―疑―导―练”的整体操作框架。“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我们更加认识到这是“生本课堂”的学习理念和“一对一个性化学习”理念的新型模式,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科情感、良好的语言基础。借助数字化一对一平台,让课堂“生动”起来,教师从主动变为被动,从主导变为引导,改变学生学习思维,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提高核心素养的发展能力,就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丰富语言体验,创设语言氛围,逐步形成英语学科必备的品格和特点。“一师一优课”评选中,我们组的英语教师就实现了这一重大转

变。例如程欣老师的一节课,就是课堂改革的真实写照,并且我校王欣老师、张迎婕老师等也都进行了课堂改革,同时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体现,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只有让“核心素养”理念在英语课堂上落地开花,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才会构建高品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小学数学;数学教师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教育中,数学是其中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而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小学数学教师是其中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体系,就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课程的设置较为随意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够更好的对数学课程中的概念进行准确的表征,才能够对数学课程中所提到的程序与原则等提供准确的解释。从我国各类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知道,与数学专业内容相关的课程设置缺乏标准,理论课程的设置较为随意,有些学校的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是直接套用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1]。例如《高等代数》以及《数学分析》这几门课程,不但难度较大,而且与小学数学内容的联系较弱,有些的学校则是借鉴综合大学的一些做法,为学生开设以工科为特色的高等数学课程,或者是开设以经济为特色的高等数学课程。也正是因为课程设置的随意性骄傲大,导致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效率非常不理想,不能够满足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

(二)实践类课程教学还不够完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一名高素质教师,“如何教”的实践素养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它一方面与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关,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故此,在培养学生提供专业素养方面,在培养学生形成教育信念等方面,教育见习与实习等一些实践类的课程就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也是培养课程体系的关键部分。然而,许多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却没有很好的体现这一点,这些学校对于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而且还缺乏专业教师的随行指导。尤其是我国有一些学校,采取的是分散实习法,也就是让一些学生自己去找单位实习,这样就导致一些学生缩短实习时间,甚至会不去实习,这样就会使这些学生缺乏教学的亲身体验,进而影响到他们对有关数学教育理论知识的实践反思,会影响到他们实践智慧的生成。

二、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

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为依托。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职前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是其中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环境下,要逐渐构建其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要对核心素养框架进行重点的分析,了解核心素养的主要内涵,了解其生成机制,此外,还要对课程体系中的结构以及内容等进行深入的了解[2]。

(一)在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的设置上,许多高校都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这样就会导致职前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知识的获取,继而促使一部分准教师的数学素养得不到提升,进而也就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要。随着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迫切要求制定一个科W、统一的培养标准。故此,可以组织我国一些数学教育研究者,组织我国小学数学的一线教师等,让他们在核心素养框架的指导下,再结合教学所需要的数学理论知识,对小学数学教师所需要的核心素养进行梳理,并且可以充分借钱世界其他国家的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培养标准,来研究出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标准,为我国师范类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提供依据。在小学数学假使职前教育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标准是其中的重要指南,在制定培养标准时,一定要对其可操作性进行深入的考虑,以便教师能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理解,进行实践。

(二)强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联系

许多高等院校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的设置都较为复杂,而且没有加强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联系,这样不但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提升。故此,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强化与小学数学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职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知道如何教这些教学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引导小学数学教师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让他们掌握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例如,要对小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解等,教师要对自己所讲述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且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引导,引导他们在高水平的数学任务的体验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并且去对其中所呈现的数学思想进行感悟[3],在长期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构建具有合作性的实践课程

如果要培养一个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仅对他们教授一些显性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他们创造实践平台,以帮助他们能够在体验中去对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反思。故此,就需要重视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还需要重视对他们进行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将实践类的课程与数学类的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了数学理论知识之后,让他们走入小学数学课堂之中,通过亲身实践去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这样就能够使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教学的一般程序有所掌握,对教学的基本策略有所掌握,并且还有助于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渐的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智慧。

结语

综上,现如今,我国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的设置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影响了我国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故此,就需要构建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需要强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联系;需要构建具有合作性的实践课程。如此,就能够使所构建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更能够适应新课改的发展需求,更能够满足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管云霞.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确立[J].学周刊,2017,(11):8-9.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实践;概念素养;转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G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9-0012-03

【作者简介】陈薇,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南京,210000)教师,一级教师,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南京师范大学学校课程与教学博士。

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基于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掌握,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是基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实现的,并且外化于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核心素养促进数学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数学基本能力的提升,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也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

一、教学实践的转型设计

将数学学习的过程设计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有效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所以课堂学习过程的设计十分重要。数学课堂学习通常是在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的指导下,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是唤起学生掌握教材的自我活动,自我活动不同于自发学习,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进行能动的、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显然,教师的作用在将教材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行为的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主体且重要的作用。下面以苏教版三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为例。

1.教学流程的转型。

教学实践对教材的教学设计做了活动化的修改。教学实践中,教师提前4天布置前置性学习任务:如何搜集全班学生的生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课堂上,教师采用了各小组同时汇报的方式,共有6个小组进行了汇报,其他同学作为观众。小观众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汇报小组,倾听汇报,既可以提问了解自己听不懂的地方,也可以给汇报的同学提出修改建议。之后,同桌形成实践小组,商量实践方案,经历完整的统计活动过程。教学实践与教材不同的是,把教材的熟悉问题情境、讨论问题解决方法移到了课前;把方案的讨论过程进行了统整,不再拆分成几个小问题,而是以一个大问题的方式直接呈现;教学实践中没有了练习部分。

从表1(详见第13页)中可以看出,教材安排和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有着很大差异。在教材的设计中,对问题情境的熟悉与题的思考需要耗费约10分钟的时间,而在教学实践中,将这部分学习安排在课前。这样的设计优点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问题情境进行熟悉;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长短的时间来熟悉这些问题,因为如果对问题的了解不够清楚,也很难思考出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增加了讨论与反思的时间。数据的整理与分析,重在对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中对数据处理的策略,有效的策略分享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熟知更多的策略,以便在实践中应用。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环节。

2.教学内容的转型。

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小学阶段第二次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有对数据进行简化记录、分类整理的能力,能对情景图中的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和分类整理,并根据整理结果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苏教版二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

将教材中出现的设问加以整理罗列(表2)可以看出,教学实践与教材安排在问题的设计上呈现一致的状态。教材中的例题共设计了6个主要问题,其中问题1和问题2是针对收集数据的过程,问题3和问题4是针对数据的整理,问题5是指向数据分析,问题6是对整个统计活动的反思。在教学实践中,主体问题少了2个(表2),但整体的思路与教材保持一致。但是不同的是,对于“由部分推断整体的状况”的统计学知识并不是直接告知学生的。

教材中的设计是让学生先做小组统计再做班级统计最后扩展到学校范围的统计,其统计过程是按照既定的流程。而在教学实践中虽然也遵从这样的统计顺序,但不同的是“如何获得班级的数据”采取的是开放式策略,并不限制学生一定要采用先分组、再合计的方法,学习过程更加开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应用意识在不断得到互相影响和提高。

3.学习评价的转型。

课堂学习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如何调整教学设计的决定因素。课堂学习中,学生对所学问题的反思与交流也可以作为课堂学习评价的形式。在这节课的反思与交流阶段,从学生对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学习反思可以看出,学生对统计过程的掌握是有深度的。

这节课不但达到了课标的设定目标,还出现超越目标的表现,如学生出现了对柱状图的反馈,反映了学生不仅知道而且理解了其存在的意义,这是超出了本单元的既定学习目标的。又如,收集数据是统计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已有的很多相关课例中常常忽略这个过程的学习,而这个过程恰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常常会犯遗漏数据和重复记录数据的错误,但从学生的反馈中,不仅能看到他们对这些错误的认识,而且有具体的解决策略,并且这些策略还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有的是先部分统计再合计,有的是采取问卷形式(小纸条),有的是进行采访逐个询问。学生的这些反馈都是其应用意识提升的具体表现。

师:经历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你可以谈一谈你的收获。很多同学选择了用表格呈现数据信息,你对表格的使用有什么看法?

生1:表格要简洁,没有用的信息可以不用写在表格里。

生2:也不能太简洁,如果太简洁,别人就不知道你统计的是什么内容。

生3:我觉得柱状图很好,一眼就可以看出哪个月出生的人最多。

师: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心得?

生1:统计班级的情况,也可以先分成小组统计,再把结果加起来。

生2:如果统计全校学生的生日,一个人不能做完所有事,可以先统计每个班,然后把结果加起来。

生3:也可以一个人报“1月”,全班是1月出生的站起来,数一下,然后依次下去。

二、反思与讨论

1.非“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内容亦可采取活动化设计。

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这一内容以“综合与实践”的形式设计,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内容,但同时也涉及了计算、分类等其他技能,体现其综合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活动的过程,在内容上适合以综合与实践的课型设计,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完成,体现其实践性。

从学生的学习经历分析,尽管学生已经在二年级学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但是在三年级实际学习时,依然会有错误发生,这时可通过创新方式来优化教学。比如,数据的收集过程因其耗时且易出错,是统计内容课型中常常被忽略的部分,但也正因此可以通过活动化设计变劣势为优势,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升应用意识,从而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2.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学生的旧知对新知识的习得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掌握旧知有几种情形,一种是它对掌握新知是适当的或充分的;另一种是f知缺乏掌握新知所必需的要素,或者是包含了有碍掌握新知的要素(佐藤正夫语)。要想达到对新知或概念的深度理解,首先应充分让学生表现出旧知掌握的情况,这样才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暴露对旧知的掌握状况,无论是充分的或欠缺的,无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只有表现出来才可能充分利用。精心的活动设计不但能反映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深度理解。

上述教学实践的案例中,学生在经历了活动之后,表现出了对统计过程的充分理解,对如何正确统计的策略把握,以及在统计方法上的拓展。实践活动任务的前置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有效策略。能够充分地理解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解释问题内容,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基础上,才有可能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分享是课堂学习的有效评价方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范文第4篇

【摘要】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本质性要求。因此,新时期在全面推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切实加强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积极探索相应的培养措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措施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探索中应该保持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各个相关学科都应该积极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阶段的各科教师在探索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对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将其理解为学生在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并最终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如何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可以说,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既不是其所掌握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也不单纯指代数学学习能力,而是关乎数学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思想认识等,是一种衍生于基础数学知识又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高于数学知识的综合素养,能够对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呈现出的本质和中心思想加以反映,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持久性和整体性。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加以培养,对全面推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加以培养,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一定要加强对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创造能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环境,逐步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一)积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逐步提升学生妥善解决各项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基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需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索的欲望,有效发挥数学教育的价值。

例如教师在讲解“垂直和平行”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创设如下教学情境:“请同学们将两支铅笔向空中抛出,然后让它们掉到桌面上,看一看能够形成什么样的图形?”问题提出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所抛出的类似于“平行”或者“垂直”的情况。这样,教师将学生从轻松的游戏情境中带出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导入“垂直和平行”方面的相关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对这部分知识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且探究核心素养也能获得良好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积极倡导引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式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将不同的W习方式应用到学习实践中,提高学习效果,实现对自身综合素养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数形结合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无法深入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情况,数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用圆圈代表动物的头,用竖线代表动物的脚,在画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多了或者少了就及时进行修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重要作用,进而产生学习数形结合学习方式的兴趣,并且其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也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逐步改进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新时期教师在探索数学教学改革措施的过程中,应该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和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需要,积极探索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将形成性评价、动态评价、静态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评价方式相结合,保证能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做出客观的评价,为学生学习相关数学知识提供相应的指导,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

以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为例,教师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探寻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同小组由于学习思路不同,解题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以及小组学习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并要求小组成员分别对组内成员进行评价。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客观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

小学阶段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保证数学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加以培养,数学教师就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重要的支持。因此,在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教给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让教师能够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其中,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唯有如此,小学数学教师的执教能力才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形成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正确认识,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并以核心素养理论为指导探索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才能够保证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范文第5篇

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急剧增加,引发了会计行业职业道德风险,会计人员需要具备“慎独”精神,才能在职场中坚持原则,坚守准则。“慎独”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对于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对于职业和自身的强烈信心。基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在对技能要求比较强的同时还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很好的职业素养的特点,会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实行立体化长效教学模式,从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实践、考核评价和长效指导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设计,以利于教学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综合实现。

【关键词】

慎独;会计;立体化;长效;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湖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高职会计专业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在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型企业中,一方面,会计工作缺乏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监管,会计人员和企业所有者不能形成相互制约关系,会计工作往往不是依据会计准则和制度而是依据所有者意图而进行;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在接触到企业核心的业务内容和财务数据的同时本身待遇又不高,导致高职会计从业人员在面对准则和企业利益的冲突时无所适从。因此,我们提倡“慎独”精神,这是会计人员在工作能够坚持原则的有效保障,也是整体经济的更有序运行的有效保障。“慎独”精神一直在会计职业道德中被强调,但目前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对“慎独”精神的培养尚无系统研究。“慎独”最先见于“礼记大学”和“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思是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和做人原则之事。如果把其特定到会计领域,则指会计人员无论相关法规、制度是否有漏洞,无论是否有人监管,都能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依法依规处理会计业务。

二、研究意义

“慎独”是会计道德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是会计道德修养中的一类更高境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摇篮,加强会计专业学生慎独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慎独”精神的具备,需要足够强大的内心,离不开对于自身以及会计专业的强烈自信。而这一切,应基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自身经历的历练。会计专业的专业深度和专业广度都较其他专业更强,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在对技能性要求比较强的同时还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很好的职业素养,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化的专业思维。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从业生涯总是跟考证考级联系在一起,会计证及会计职称的考试强度越来越大,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往往因为考不到更高一级别的职称资格而放弃专业或者从业状况不佳,失去对于会计专业的职业信心。“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离不开会计人员对于会计准则的坚持,但会计职业生涯漫长枯燥又历经诱惑,缺少了“慎独”精神,会计人员将无所适从。基于会计知识体系逻辑性强,前后呼应,思维的系统性需要反复的探索和求证,逐渐累积的特点,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渐臻成熟的前提下,我们提出立体化长效教学模式,通过立体化长效培养机制的研究,立体化运用项目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立体化从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各个方面,不仅是在校期间,更延伸到工作中,用更长的时间跨度来打造高职会计毕业生的核心竞争能力,进而具备“慎独”精神。目前,项目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大范围铺开,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多关注的是单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忽略了会计类专业的系统专业思维的培养。我们的研究将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慎独”精神形成的研究相结合,提供一种知识、技能、素养教学与职业道德形成相结合的整体解决方案,最大限度的满足会计类学生的知识及心理需求。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正式的科学概念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B.Joyce&M.Weil)于1972年合作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的,但教学模式的最初思想则可以追溯到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三论、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据乔伊斯和韦尔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统计,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教学模式就达23种之多,立体化教学是其中一种。而立体化教学又集中在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这两个方面。

(二)国内立体化教学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所提出的教学模式也有10多种。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己经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将立体化教学与长效培养结合的研究并不多见。在我国的理论界立体化教学模式定义有很多种说法同时并存,主要集中在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纵观这些不同的说法,我们发现,专家们的分歧点主要在于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不同。基于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不同,在众多说法不一的观点中,主要呈现出两种核心观点,即“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持大整合论的专家认为:整合是指一个比较大的课程概念。这种观点客观上有利于研究者从一个比较高的视角去思考和关注信息技术的地位及作用。而持“小整合论”的专家学者认为,课程就相当于教学。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需要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这次应用研究就采纳了“小整合论”的观点。隋晓冰(2013)认为信息网络背景下的立体化教学实施,可以将有效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突出个性化培养和能力发展,如利用教学支撑平台和网络课件、开展网络化教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立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充分体现信息社会正确的知识观、学习观、师生观等,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国内外研究集中在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教学相结合,“慎独”作为国学精粹,国外并没有类似的提法。而将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慎独”精神的培养与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建立相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少之又少。

四、立体化长效培养机制

“立体化”就是多维度、多层面和多样型。立体化教学就是通过网络支持,将网络教学、CAI教学、个性化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分层次实践教学+就业后指导”的立体结构,从而实现学生认知、情感和技能整体提升的教学目标。以培养“慎独”精神为新视角,在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现代化、知识结构的立体化的前提和背景下,从以下层面展开教学:

(一)课程设置立体化。

高职会计的培养目标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我们要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应的操作,掌握一定的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三个层次的目标也会分派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中。我们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均衡培养,一方面结合各个课程自身特点,一方面综合考证要求,来设置我们的课程体系,从基础到专业、从易到难的过程逐期排课,每一门课程的课标在撰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与其他课程的配合。

(二)教学手段立体化。

目前,基于信息平台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各类基于此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我们认为,基于会计专业的专业特点,在使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不应放弃或淡化传统的教学手段。以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为例,在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情况下,课程既有难于理解的理论知识点,又要在课程内掌握会计进行账务处理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养成细致、整洁、不做假账的职业素养。针对理论知识,我们还是应该使用到传统的讲授法,同时用信息平台做补充,把知识点做成当下流行的“微课”,学生可以在听讲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的概要,并在信息平台中进一步消化吸收。针对技能操作,我们可以使用翻转课堂,让学生在执行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进一步明了工作步骤、工作内容,进而内化完成工作所需理论知识。教师在学生的工作任务执行过程中进行控制、评价、反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素养。

(三)教学资源立体化。

信息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教学资源的建立平台。一方面,我们建立微课资源、词条、热点问答等教学资源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另外还建立考试题库,提供练习和考试平台。整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指南、小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等与教学和业务相关资料,方便学生进行查找。同时,共享教案、教学经验等教学资源,方便老师进行教学交流。

(四)教学过程立体化。

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针对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了立体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但缺乏整体的体系和理论指导。我们用立体化教学的概念来进行整体实施。会计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和职业素养要求都比较高,配合相关教学内容,我们既有书本理论教学,也有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教学,还有配套的网络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综合运用。甚至结合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对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引入沙盘软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形成业务、课程配套的立体化教学。

(五)教学实践立体化。

高职学院一直在推行校企合作,让学生有更好的实习实践机会,毕业后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但是鉴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很难和企业达成一致。目前能与企业达成的意向是大一大二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现场实践,虽然不能直接进财务会计岗位,但生产现场实践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经济业务,进而更好的把握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内涵。另外我们引进了网中网教学实践系统,学生可以在电脑程序中进行课程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加深理论知识和会计处理技能的掌握。核心课程会安排周实训,采用手工方式进行,提升学生综合业务处理能力的同时强调职业素养的培养。整体课程结束后会有各门课程综合的大型作业和毕业实习,目的是将所学的技能与知识融会贯通。

(六)考核标准与评价模式立体化。

传统教学沿用平时+实践+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教学考核,往往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一方面,成绩构成比例难以科学确定,期末考试的比例如果定得过高,容易引导学生忽略平时学习而注重应试学习,定得过低又达不到考试效果;另一方面,考核方式注重结果忽略过程,平时成绩教师的主观随意性大,实践成绩学生可以抄袭实践作业,或通过考试舞弊,也能取得较好成绩。建立立体化考核模式,把考核评价融入日常教学进程,合理的运合考核评价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注意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优秀的学习能力。

(七)长效指导立体化。

会计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比较大,最终形成对会计知识体系的系统思维,需要毕业后实际工作经验及专业学习的后继补充。我们利用网络空间技术,构建学生毕业后的交流平台,进行系统专业的长效指导,形成入职后的专业氛围,最终使知识结构立体化,让学生拥有更好的职场发展。

五、实施与控制

我们以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为立体化长效教学改革的实施对象,在立体化课程开发中,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实证分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立体化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培养等的影响。建立学生认同的网络交流平台,为毕业生制定长期的专业知识系统提升计划,解答入职后热点问题,形成专业交流的良好氛围,进而提升毕业生的职业信心。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分析对比,提升项立体化长效教学理论,进一步在会计类专业的其他课程中进行立体化长效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付海兰,雷晓军.网络环境下职业技术教育立体化教学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2]施英.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