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线上线下教学对比

线上线下教学对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线上线下教学对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线上线下教学对比

线上线下教学对比范文第1篇

一、线上线下课堂的实施方法

(一)线上课堂的实施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若干个教学微视频,发送到班级QQ群或班级的微信上,同时也提供一些课程讲义或PPT课件供学生课前学习,也就是线上学习。教学视频的内容侧重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操作上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一个视频的播放时间通常控制在20分钟左右,这样便于学生利用闲暇的时间来学习一个小知识点,并做到学习一个内容即掌握了一个知识点。PPT课件的制作在内容上则比较详细而全面,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看懂知识点的分析,难以掌握的部分可以借助视频加以理解。线上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尤其对教学视频的制作要求非常高。为制作这些教学视频,教师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准备。例如,关于“填制凭证”这个知识点的讲解,需要制作三个相关的教学视频,视频内容分别是:一般凭证的填制、涉及辅助核算科目的会计凭证的填制以及凭证填制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前两个视频都是按照一定的操作流程去制作,相对比较容易,而第三个视频的制作就要复杂多了,因为解决问题之前需要在账套中预设出问题,有些问题还不能同时预设,需要解决了前面的问题之后再来预设。这样就需要在每次预设问题的时候将视频制作暂停,否则将大量延长视频的播放时间,影响质量和效果。对于学生,线上学习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需要合理安排课外时间学习教师提供的视频及课件等,通过自己的分析和理解掌握每个知识点。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随时记录下来,作为教师检查其线上学习活动的一项指标。

(二)线下课堂的实施会计电算化课程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通过操作之后才能系统掌握。通过线上课堂的学习掌握了必要的知识点,线下课堂的时间主要安排学生动手操作。采取分小组的方式进行,每3个人一组,每个人单独建立一个账套,各自完成自己的账套,遇到问题小组内部可以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解答。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缓解课堂上一位教师同时解答多位同学问题的矛盾。学生的操作任务完成后,下个环节就是分析案例。教师将常见的问题设置在账套中做成案例发送给学生,先让学生进行分析,小组内部可以讨论。一定时间后抽取几个小组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学生的答案做出评价。最后,教师对这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归纳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和注意事项。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选择题和判断题的练习,巩固一些小知识点。不确定的内容学生可以在交流平台上讨论,并在下一次的上机操作中确定答案。

二、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优势

(一)学习活动开放、自主,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传统的教学活动完全在课堂上进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安排大量的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操作,剩余的时间才留给学生操作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必须高度集中思想,认真地聆听教师的讲课,但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就算全神贯注也未必能全部都掌握。另外,课堂上留给学生操作的时间非常有限,一旦学生在操作中遇到问题卡住了,就难以完成这次课的操作任务,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通常,教师会提前两到三天的时间将教学视频及一些其他配套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班级QQ群或微信上供学生学习。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只要将资源下载到电脑或手机上就可随时进行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情况暂停或倒回视频的播放,甚至重复播放来满足学习的需要。学生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已经熟悉并掌握了必要的知识,课堂上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来操作或解答学生的问题。线上学习这种开放、自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都会将操作的内容通过大屏幕或屏幕控制的方式,演示给学生看,并明确的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进行操作。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说有什么过错,而且学生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因为教师的教学采取的是无错化的教学方式。但正是这种无错化的教学,让学生失去了很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线上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线下学习其实就是探究、释疑和解惑的过程。线下课堂,教师不再按照程序式的教学一步一步指导学生操作,而是把操作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生的操作过程就是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操作,遇到问题需要思考分析查找原因,并探寻解决的方法。比如给学生讲解建账套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总是会告诉学生一般的企业不要启用集团账,如果启用了集团账,将不能启用总账系统。传统教学中学生听教师这么一说便记住了,建账套的时候就不会在“集团账”前面勾选了,至于究竟会出现什么结果,并不清楚。教改后的线下课堂上,学生上机操作的可支配时间多了,他们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尝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的内容更深更广,学生对电算化知识的掌握更系统全面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限制的影响,教师会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一定的筛选,只对基础的部分进行讲解,学生所学的知识比较浅且内容比较窄。以期末转账定义为例,大多数教师都不会将这部分的内容作为重点给学生讲解,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也就结束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得到了无限放大,教学内容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延伸。对于期末转账定义的内容,教师可以设定企业期末的具体业务,包括:计提财务费用、计提坏账准备、分配制造费用、结转生产成本、结转销售成本、结转损益类账户、计算并结转所得税、结转本年利润、提取盈余公积、分配利润、结转利润分配的明细科目等,这些都是电算化工作期末必须要做的,可以通过线下课堂让学生系统操作达到熟悉的目的。教学上,还可以模拟企业的实际,设计2到3个月的业务让学生练习,让学生知道只有在第一次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期末,才需要进行期末转账定义,以后期间的会计期末就只要进行转账生成而不用再定义了。只有通过这样系统而全面的练习操作,学生才能灵活处理不同的业务内容。除此之外,线上线下课堂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尤其是线下课堂的分组教学、案例教学,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团队的合作,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应注意的问题

线上线下学习的实施对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确实是显著的,但如果实施不当就会使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一)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变线上线下学习的主动性都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角色已悄然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基本在线上课堂完成,线下课堂教师应避免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按照传统授课方式进行讲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倾听者,要学会听取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是一位答疑者,课堂上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加以解释,为学生消除疑虑,及时解答学生上机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再次是一位优秀的组织者,通过案例教学、问题研讨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课堂的教学氛围。

(二)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线上学习是一种开放式和自主式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如果学生没有认真学习,那么线下课堂就无问题可提,接下来的操作和案例分析就难以开展。为此,教师必须及时关注学生线上的学习情况,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或任务清单,要求学生在完成线上学习的过程中,提交答案。另外,线下课堂教师也要随机抽查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促使学生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线上线下教学对比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零售”概念;营销人才;优化策略

一、“新零售”概念解析

(一)什么是什么是“新零售”

关于“新零售”,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新零售”概念是区别于传统零售的一种新型零售业态。“新零售”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不断普及,得益于电子商务特别是商业领域线上销售模式的开发与不断发展。但是随着电商线上线下联动的不断饱和,纯电商发展的时代显得越发无力,而且电商问题逐步暴露。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国家关于推动零售业转型相关政策的带动下,以重视用户体验为中心,采取线上线下以及多方跨界联动的发展模式备受业界重视和关注。它不是简单的O2O即线上线下联动和物流的简单配合,而是在注重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科技基础上的一种营销理念的变革,一种渠道壁垒的打破和渠道瓶颈的突破。

(二)““新零售”模式

对应到“新零售”模式上,业界一致认同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线上线下+物流。在原有零售业线上线下渠道开辟的过程中,增强线上线下两者的联动性,实现资源互补,从而达到线上线下合作共赢的目的。同时由于物流在当今人们消费生活别是零售产品等资源配置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业内很多人士不是积极构建自己的专业物流体系,就是积极与物流行业进行深度合作。因为在信息社会,速度就是利润,效率体现在速度上。通过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在物流方面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物流配送高峰期就近配送,实现同款同价,到店就近取货,使线上线下成为销售不可分割、互为一体的关系。其二,构建零售行业内部营销平台。从现代营销理念出发,产品的销售效果在于保证产品的品质、关注用户需求,同时还在于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平台的打造。在这个平台上,数以万计的制造商、营销商以及相关的合作伙伴都能够实现更深度更密切的合作。其三,利用科技打造范围更广更优质的体验式消费服务。顾客就是上帝,从消费场景化构建出发,为的就是更进一步增强与用户的互动关系,有效影响用户的购物心理,增强顾客与商品之间的黏和度,提升客户忠诚度,最终树立品牌形象。

二、“新零售”在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的价值分析

(一)““新零售”的理论基础根植于现代市场营销学

并为其延续发展提供方向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营销学大师杰罗姆麦卡锡在其著作《基础营销》一书中提出了营销4Ps理论,并在随后的市场营销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近些年,随着O2O、电子商务以及物流业融合发展新态势的出现,市场营销理论亟待得到进一步探索发展,“新零售”概念成为“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发展前沿。“新零售”理论的发展为现代高校营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向。

(二)““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及“新零售”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2016年,马云在杭州云溪大会上首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认为单纯的电商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将是线上线下与物流结合的新时代,阿里更是将2017年定为“新零售”元年。国务院办公厅也在2016年“双十一”当天下发了《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号召实体零售业与电商融合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的进步一直在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科学技术改变生活的实例,让我们强烈感受到营销人才的现实需求日益增加,这不仅是“新零售”电商平台网络营销模式的兴起和高速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点变化的客观现实。

(三)高校营销人才高品质培养的内在需求强烈

作为管理类二级学科的市场营销专业,担负着培养我国市场营销管理人才的重任。“新零售”理论是现代市场营销的最新发展成果,“新零售”模式的兴起使得社会对现代营销人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而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会发展为根本目标,才能够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才能够培养出更合适的社会人才。加强对“新零售”教学的研究,调整我国高校营销人才培养规划,是高校营销专业教育教学的必然出路。由此可见,重视营销专业,提高现代营销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相关学术界教育界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要从对比中找到优劣势,从现实需求中发现问题,从“新零售”概念的变化中发现人才培养工作的转变,加大对行业营销人才教育上的物质和文化投入,促进高校营销专业的高品质发展。

三、当前高校营销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同时出现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同时出现,培养目标不明晰不明晰,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人才实用性不强

高校营销人才培养基数大,但是为社会输送的合用的营销人才却存在着极大的缺口。这既是现代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同时也是社会营销领域用人的基本情况,出现了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难“两难”局面。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使得高校营销人才培养规划在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上极度缺乏,有的高校甚至还在沿用传统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而营销学本身很强调实践性。因此,高校实际培养出来的营销专业人才在符合岗位要求、适应岗位环境以及专业技能实际操作上往往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此外,从人才市场需求来看,“新零售”要求营销人才不仅需要精通营销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信息素养、网络技术、心理学知识、职业素养等相关行业知识技能。

(二)课程设置存在结构性不合理现象

当前,在“新零售”背景下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整体上缺乏协调性。其二,各高校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缺乏必要的规范。其三,营销专业选修课没有从企业的具体需要出发,而且缺乏系统性,这就严重影响到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对照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完善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高校教师资源有限高校教师资源有限,影响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效果

任何学科的建设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而且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档次、质量和教学效果。专业的改革与创新发展,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师资质量的提升。当下高校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着师资专业素养保守传统,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教师结构配置缺乏科学合理性。这就造成了某些专业课程由于没有师资而不能开设、新的教育培训内容无法更新等现象的出现。

(四)实践教学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当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经有所发展,不少高校都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但是也存在很多共性的问题。其一,校企合作的内容如何与专业实践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其二,校企合作中学生如何才能切实深入企业的实际运营和管理中,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合作。其三,校企合作如何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创新创业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校内实践活动上。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构建离不开学校政策的支持。

四、“新零售”概念下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一)科学制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和办学特和办学特色,提高营销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要竭力提高营销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具体来说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指导,根据“新零售”业态下营销人才的岗位用人标准,科学制定未来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真正突出营销的专业特色,重视实践教学,形成办学特色。另一方面,牢牢抓住校企合作不动摇。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振兴与发展的关键问题,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零售业无处不在,“新零售”作为各类零售的必选之路,通过校企合作,把握行业需求,真正提升营销毕业生的实用性。

(二)遵循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遵循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进一步完善高校营销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育人为本,德能并修首先,针对课程设置缺乏整体协调性的问题,根据高校营销人才培养规划,科学设定培养目标,并依据目标优化自然学科教学内容,合理增加人文学科课程内容。与此同时,从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出发,从实用角度入手,精简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营销专业内容的时间,大力加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有效拓展。其次,规范和完善营销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对教材要及时进行更新,选用知识全面、观点客观正确的教材。此外,要提高课程体系在顶层设计上的规范性,加强校际间营销专业教学交流,缩小在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的差异。最后,结合“新零售”业态的需求,细化区域行业的真实需求,设置针对性、应用性、实操性更强的课程,实现课程教学与“新零售”业态及岗位工作能力的无缝对接。课程体系设置既要包含营销理念、沟通技巧、产品推广策略、客户心理等内容,也要包含线上客服、软文写作、网图处理、网页美工等,结合线上、线下工作要求综合开展营销实训。

(三)内外结合内外结合,合理分工,统筹安排改善师资

首先,在“新零售”背景下,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的教师团队要尽快转变营销理念,变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教育技术,但又不要完全依赖教育技术而忽略了教师的引导环节。另一方面,紧跟市场形势变化,“新零售”需要的营销人才是线上线下市场均能驾驭的人才,需要加强学生以体验营销为主的软营销能力培养,所以教学内容要随之调整。其次,在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诸如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加大实践课程的仿真程度和增加实践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市场的变化和提升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最后,加强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转型空间。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在深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实习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这个过程需要学校有为教师转型保驾护航的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

(四)有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高校在继续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逐步改善流于形式的校企合作局面,建议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地方经济转型的需求来开展深度合作。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首先改变观念,明确高校和企业的“双主体”地位,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办法等,使企业也成为培养高校营销人才参与者、管理者和考核者,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同时,完善政府相关政策,规范高校相关制度,企业与高校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共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线上线下教学对比范文第3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在免费、共享、开放等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迅速崛起。虽然MOOC的易于使用、覆盖人群广以及学习资源丰富的优点显而易见,但辍学率高、教学效果不理想以及互动性弱的缺点也逐渐显现。故在后MOOC时期,涌现了一些新的在线学习模式,如面向特定人群,限制入学人数和入学条件的小规模私密在线课程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下表给出了MOOC与SPOC的若干对比。

MOOC与SPOC的对比表

比较项

是否开放

是否限定人数

是否有准入条件

典型例子

MOOC

Coursera、edX、Udacity等

SPOC

哈佛大学的“版权(Copyright)”课程、浙江大学领衔的“工程图学”SPOC课程

较之于MOOC,SPOC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课程组织架构以及评价方式,运用混合学习的视角将视频很好地融入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让教师更多地回归校园,促进了大学校内的教学改革,它更加强调赋予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提高课程的完成率。 二、后MOOC时期在线教育新模式――SCH-SPOC

SCH-SPOC教学模式是基于自主―协作―混

合理念的教学模式,其中S指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即学生充分利用线上丰富的优质资源所进行的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学习策略;C指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即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如分组协作、跨班协作、跨校区协作、跨校协作、跨高校类型协作,师生协作、生生协作和师师协作,组织师生展开互相促进的一种侧重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协作教学策略,协作学习将师生个体演变为师生团队;H(Hybrid learning)即混合学习,深层次地融合了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等

不同教学理念,是一种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融合,大班课堂讲授与小班分组翻转课堂相整合的教学策略,混合学习将同时同地课堂演变为同时异地、异时异地和随时随地的课堂。

SCH-SPOC教学模式的服务对象主要为校园内的大学生,通过将线上的在线教学和线下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即学生先课外观看线上的同时异地授课视频,教师把课堂教学时间用于释疑解惑、梳理和讨论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强练习和巩固知识等,此时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需求灵活设置和动态调控课程难度、进度及评分标准。SCH-SPOC虽然借鉴了SPOC的理念,但内涵上比SPOC更为宽广,它同时包含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混合式学习这三种学习模式。

基于SCH-SPOC模式自主、协作、混合的教学理念。2013年10月,浙江大学率先联合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五校,进行了两次同时异地联合协同授课的尝试。接着,在教育部科技司“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的资助下,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衔下,于2014年10月11日至12月27日的每周六晚上,以浙江大学的视频交互中心为支撑平台,联合全国30所高校通过硬件直接接入,实现视频交互开课及直播课堂,进行了12次由21位主讲教师授课的大规模的同时异地“工程图学”课程的联合在线授课。2015年将继续展开试点,不断探索自主、协作、混合的教学新模式。 三、教学资源信息化共享的随时随地自主式学习

定制型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教育的在线化和网络化,使得越来越多一流大学的优质课程免费在线开放,因此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将不再局限于课堂。开放教学资源的优质与否,关键在于共享资源是否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为了既体现资源共享的共性,又适应不同学校课程要求的个性,采用了“工程图学”MOOC平台与同步“工程图学”SPOC课程群并存的学习平台模式。MOOC平台面向所有参与学校学生可资源共享,包括各主讲教师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思考题以及下一讲的内容预告等公共信息,学生也可在讨论板块内向主讲教师提问,与其他高校学生切磋探讨。面向不同学校学生的个性化的SPOC课程。鉴于各校的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及学生基础有差异,故在MOOC平台下构建了由各个学校的SPOC课程组成的同步SPOC课程群,如此各校的“工程图学”SPOC课程既相对独立,又同步共享同时异地授课的课程资源。

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条件。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有别于纯粹的线上教学,SCH-SPOC教学模式中的线上授课更倾向于知识的拓展性、前瞻性和知识点背后的内涵介绍,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改变了学生在灌输型课堂中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在获取知识、拓展思维和培养能力等方面提供了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有利条件。线上,借助于各学校的同步SPOC课程,通过创设学习活动,如网上思考题、讨论题、自测题、作业互评等,让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沉浸于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进而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和反馈提供基础。线下,开展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 “启疑”,从被“教课”到主动“学课”,同时,借助于布置课外自测卷,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自主设计、自我命题、自我测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生,线下由教师根据各自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线上资源的利用方式,如有的学校学生全程跟进,有的学校由学生自愿原则参与线上活动。这种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决定学习时间、地点,自主决定学习速度(观看次数、播放速度),自主决定学习路径的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特点。 四、教学环境信息化支撑的同时异地协作式教学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撑下,以多媒体、网络为基础的教学环境改变了教学信息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在2014年的同时异地协同授课中,发挥教师共同体协同授课的整体效应,邀请了国内20所高校的21位资深教师合作承担线上课程教学,讲授各自有所长的知识内容,优势互补,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学科前沿的介绍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协同创新。由于各主讲教师对内容作了精心的准备,授课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通过硬件或软件直接接入参与听课的共计30所学校,受益人次约为15000人次。

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不仅为学习者之间的讨论、互助和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成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教学者和学习者、教学者和教学者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有利条件。

生生协作。侧重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SCH-SPOC教学模式,采用的是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线上是跨校区、跨学校的同时异地联合授课,这种联合授课的线上教学既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其他高校、校区学生的学习气氛,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通过网上作业互评,甚至组织竞赛进行相互学习。线下翻转课堂,进行协作分组学习,组织学生展开研讨、交流看法,在探讨中提出问题,在相互质疑与论证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在互相学习的氛围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师生协作。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也为学生和教师之间搭建了良好的协作交流途径。线上,教师可以在同时异地授课中直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也可以通过网络回答学生问题,还可以开展网上主题研讨、作业信息反馈等互动活动。线下,课堂教学从以传递知识为目的的信息的展示与传递,转化为释疑、引导和讨论为主的授课形式,教师可以直接对学习者的参与讨论的表现、对小组的整体评价等了如指掌,让教师更有效、客观地获得教学反馈,同时,讨论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生成性的知识也为教师的教学改进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教学相长,为持续改进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能性。

师师协作。在跨校区、跨学校的同时异地授课过程中,作为主讲教师必然是尽自己的努力,用数倍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备课时间精心备课,无形中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构建,而对于参与同时异地授课活动的非主讲教师,尤其是对于授课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而言,则是一次很好的观摩学习机会。在备课讨论、听课观摩、总结研讨中,教师之间相互启发学习借鉴,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以及教师的协同发展。

总之,SCH-SPOC教学模式下的在线学习并不是学习者孤立的记忆与练习,而是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以及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协同学习和发展,这种校际协作、校区协作、教师协作、师生协作和生生协作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协作,此时协作共同体产生的效应远大于个体效应的简单叠加,师生既是课程的受益者,也是课程的生产者,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协作教学的整体效应。 五、教学情境信息化支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在未来一两年内,教育范式和情境正在向包含更多的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向转移[1]。所谓混合式学习,是指把传统教学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从而获得更佳教学效果的学习模式。教学时空上,采用线上授课或视频与线下面授混合;在教学资源上,既有线上的视频和文本等在线网络资源,也有线下的实物和实验等课堂资源;在学习对象上,既有同班、同校的学习者,也有跨校区、跨学校的学习者;在学习结果上,既有取得学分的形式,也有获得证书的方式[2],甚至只为获取知识而不求任何形式证明的情形。

线上同时异地联合授课。组织不同高校的资深教师精心准备授课内容,一方面,不同高校的学生在不同的地点同时通过网络观看同时异地授课内容,另一方面,借助于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点播教学资源,并且教师通过在网上布置练习、穿插小测试、作业互评、论坛投票等方式,鼓励学习者在线上互教互学。同时异地联合授课中,教师重点拨而不穷尽,给学生留出探索空间,降低教学过程中的机械性成分,提升指导性成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线下各校师生“翻转课堂”面授。随着在线学习的深入,传统的面授教学形式逐渐被“翻转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所替代。在翻转课堂教学中,首先由教师回顾、梳理知识点,然后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解决和总结问题,教师协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测试。对于教师而言,翻转课堂让教师从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实现了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向“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转变。就学生而言,翻转课堂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预习)线上知识,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为了对比了解SCH-SPOC教育模式的学习效果,对参与学习的学生进行了前测和后测问卷调查。85%的学生对课程教学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大多数同学对“所设计的学习活动有助于达到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能力”、“增加了我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我的自主学习”表示认同和肯定,在调查“课程学习对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影响”方面,“信息媒介素养”与“创造革新技能”因子发生了显著变化,说明通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试点,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媒介素养和创造革新能力。

由此可见,SCH-SPOC教育模式下的混合式学习,学生既能得到本校教师的面对面的引导和指点,又能享受到来自不同高校、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教师的激情授课,这种实现了线上授课与线下面授的时空的混合,在线网络资源与线下课堂资源的教学资源的混合,跨校际的学习对象的混合,使得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实现了混合式教学多模式优势的活力互补。 六、总结与展望

全国30所高校师生同步学习、实时互动的同时异地协同授课给学生带来了视觉新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加强了不同高校间教师的互相学习和交流,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有很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SCH-SPOC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效果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同时异地的协同授课效果受制于网络状况和技术条件。目前不同学校的教室类型、硬件产品、网络环境等有所差异,有时会影响到传输授课效果,制约了协同授课过程中的实时互动。(2)教学环节的设置和内容的取舍需进一步优化取舍。教师各讲之间的内容的衔接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3)有待编写符合信息化时代学生特征的学习教材和参考资料。

在全球化学习、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正在改变着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的如今,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基于自主--协作--混合理念的SCH-SPOC教学模式对于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推动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提倡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提升多模式混合教学的活力互补等具有很好的作用。同时,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从理念上将自身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和评价者,而且,需要教师加大教学投入力度,提升自身的数字媒体素养;养成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重视优质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合理利用,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强化教学的互动度,整合在线学习、协作学习和混合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因此,信息时代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更是一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相互协同的革命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OL]. http:///subview/992776/5755073.htm.

线上线下教学对比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展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十一五以来,我国会展业以年20%的增长率迅猛发展,会展经济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重要参数与抓手。2015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思路,出台了系列措施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浙江省作为我国会展业发展最为迅猛的省份之一,于2015年12月《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设会展强省的建设目标。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巨大的专业人才需求,促进了浙江省会展教育的蓬勃发展。

一、浙江省会展教育基本概况

浙江省高职会展教育自2002年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全国首开会展与广告专业以来,经过十五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已经开设会展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有: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占浙江省48所高职院校的18.75%。主要集中于杭州、宁波、金华(义乌)等会展业较为发达的区域,其中杭州5所,占55.56%。在浙江省高校“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中,有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两所职业院校获得省优势专业建设立项,有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两所职业院校获得省特色专业建设立项,极大的促进了浙江省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截止目前浙江省高职会展教育累计招生9472人,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6512人,当前在校生总量为2960人。2017年浙江省高职会展专业实际招生937人,占浙江省招生总量0.81%,招生总体呈平稳有升态势。2017年浙江省高职会展专业应届毕业生共计1010人,一次性就业率最高为100%,最低为98%,平均就业率达到99.50%,较2016年度提高1.5个百分点,总体呈上升向好趋势。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活动策划(会展、婚庆、节事)、项目营销、现场服务、会展设计等岗位,并在文化创意传播、网络营销以及销售、旅游等方向就业增速明显。为进一步满足行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对于人才的差异性需求,凝练特色,浙江省高职会展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实战驱动、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以校内外自办展为载体,加强行业实践与专业教育对接,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行业技能方面成效显著。

二、浙江省会展教育发展历程

1、2003-2008年起步阶段。2003-2008年为浙江省会展教育发展的起步阶段,有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会展专业。2、2009-2014年快速发展阶段。2009-2014年是浙江省会展教育快速发展阶段,共有9所高职院校开设会展专业。比起步阶段(2003-2008年)新增: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4所院校。3、2015-2017年稳定发展阶段。2015-2017年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没有新增会展相关专业,会展教育稳定发展期,总体招生量稳中有升,年均增幅5.6%。

三、浙江省会展教育主体结构分析

浙江省开设会展专业高职教育主体的数量情况:2017年,浙江省共有9所高职院校开设会展专业,其中公办8所,民办1所,招生总人数为937人。浙江省开设会展专业高职教育主体的对比情况:2017年,浙江省开设会展专业高职院校所在地区:杭州5所,宁波1所,金华2所,绍兴2所,其中杭州5所高校的招生人数为612人,占65.31%。此外,国际合作教育情况:国际合作主体。浙江省共有两所高职高专院校会展专业开展国际合作招生,分别与澳大利亚、台湾等境外院校合作办学;国际合作层次。浙江省共有两所高职高专院校会展专业开展大专层次的国际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注重国际化水平,提升学生判断性思维能力,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合作方式。浙江省开展国际合作高职高专院校会展专业主要采取境内外合作办学N+N的方式进行,即双方合作制定整个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授课由合作院校共同承担。其中1-2年在国内进行教学,经过相关考核后学生前往澳大利亚与台湾进行教学完成人才培养计划,完成学业者可实现中外合作院校的学分互认,通过考核成绩合格者可授予合作两校的毕业文凭或者实现中外合作院校学分互认。

四、浙江会展院校(高职)教育存在问题与相关建议

(一)专业就业与对口问题有待改善

就业率持续提高,就业“跨界”现象日益突出。2017年度浙江省开设会展专业的9所高职高专院校应届毕业生共计1010人,一次性就业率最高为100%,最低为98%,其中6所院校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9所院校平均就业率为99.50%,较2016年度提高1.5个百分点,一次性就业率较高,总体呈上升向好趋势。据统计学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会展策划、婚庆策划、活动策划、项目营销、现场服务、组织管理、会展设计(展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等岗位。相较于十二五,会展学生就业方向更为广泛,其中文化创意传播、网络营销、视觉设计以及销售、旅游等方向增速明显,由会展行业跨界到销售、旅游、创意等相关行业成为会展毕业生就业的新方向。对口率较低,有所提高。2017年度浙江省高职高专会展专业学生毕业生平均就业对口率为76.8%,其中对口率最高为96%,最低为42.5%,就业对口率较十二五期间有较大提高。但总体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仍然偏低,通过研究分析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专业对于行业市场预估过于乐观,错误估计行业吸纳量,招生量大、方向特色不突出,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类型与数量的差异性;2.媒体宣传影响力大,学生对于行业预期与薪资期望值过高,实际岗位起点较低薪资福利待遇普遍偏低,导致离职率较高;3.会展行业门槛不高但专业性很强,毕业生未能适应行业实际需求;4.专业定位脱离区域实际,教学特色提炼不足。会展具有明显的产业区域特点,专业办学未能很好的结合当地的会展资源与产业优势;5.学生和会展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出现企业招不到“科班”出身的会展学生,而会展专业学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二)“能力引领、实战驱动”,应加强行业实践与专业教育对接

为进一步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对于人才的差异性需求,凝练特色,浙江省会展教育相关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与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通过能力引领、实战驱动,以校内自办展为载体,加强行业实践与专业教育对接。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坚持“专业对接行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以学生策划与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一专多能”创意型高素质会展人才培养为目标。确定“校企对接、能力引领、实战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力引领、课程对接岗位,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根据典型工作岗位需求,构建“搭平台、厚基础、强技能、重创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训环节,实施项目化教学。实战驱动、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专业围绕会展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营销的需要,实施线上线下结合、实战驱动的教改战略。“互联网+会展”,形成三阶段递进式综合实训(自办展)体系。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将线上线下结合的展会运营模式融合到校内三大实训环节(校园展销会——下沙高校电商展——校园会展文化节)。从大一的接触市场、了解市场(展销会)入手到大二上的承办实体展会(电商展)最后到大二下的操作包含会、展、节、赛、演的综合会展实训项目(会展文化节),以项目为载体,循序渐进,对接行业实践,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行业技能。

五、浙江会展院校(高职)教育未来趋势

(一)师资团队,建设应用服务型教学团队

会展行业是一个新兴业态下的综合行业,具有极强的“嫁接”型功能,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因而,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能力是我们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强人先强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会展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构建以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为主线的两大教学团队,培养“专兼结合、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健全教师培训进修管理机制。走出去请进来,内外兼修,打造“素质优良、技能优秀、结构优化、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服务型教学团队。通过专业基础团队的构建,有针对性的去引导、指导学生参与团队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二)线上线下结合,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

1、“互联网+会展”的递进式实训创新项目。将线上线下结合的展会运营模式融合到校内实训环节。通过线上招展、招商——线下洽谈、体验——线上交易——线下发送的模式,将网络营销、在线结算等互联网资源与技术运用展会,掌握互联网时代展会运营模式;2、“互联网+课堂教学”,学习资源网络化,课程资源社会化。结合在线教学门户,构建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的“开放式、交互型”在线课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项目下达—作业—作业评价—作品展示”,实时交互,结合线下创作完成教学;3、“互联网+顶岗实习”,线上线下结合指导实习。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开发实习管理APP,通过公众号、微信群,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实习指导模式。

线上线下教学对比范文第5篇

对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华民族需要学习。但是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仅仅只有数百年,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已经传承了五千年,既然老祖宗把传统文化传承了五千年,那么就一定有他的道理,古人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然而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已经开始出现了断层,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

1、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沉迷于网络。在整个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游戏、娱乐等相关信息,自制力较差的孩子们往往容易被这些游戏和娱乐所诱惑,甚至不能自拔。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讲究的是静心修学,这跟浮躁的互联网时代恰恰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体浮躁的社会风气是造成中国传统文化断层的重要原因所在。

2、这跟中国的教育体制也有着密切的关联。今天中国的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已经抛弃了过去的传统文化,只是时不时地在课本中穿插一些唐诗宋词。就拿80后、90后来说,已经很少有几个人能够背诵出《论语》、《老子》等一类传统经典来,为了应付四六级英语考试,他们在大学时期的相当一部分时间耗在了背诵英语单词上。

3、从整个家庭教育的环境来看,各个家长都已经是跟风似的给孩子报各种班。在他们看来,别的孩子都在学舞台、学钢琴、补习英语、奥数等,可是我们家小孩没学,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落伍了,于是盲目跟风。在他们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孩子们来说已经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学校里压根儿也不考。

4、西方以及日韩文化的大量入侵以及各种流行元素的迅速蔓延,这严重挤压了整个国内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似乎比传统的七夕、元旦更有味道,钢琴、吉他等西洋乐器亦比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更为流行,长期如此,传统文化岂能不断层?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成互联网企业历史使命

过去,学习传统文化只能依托于线下的教学和书籍。但是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学习传统文化就能够借助各种互联网平台,而非仅仅只是局限于线下书本和教学。今天大部分用户的时间都放在了电脑上和手机上,那么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为了互联网企业的历史使命,于是以百度为首的互联网巨头开始借助自身平台的力量助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就拿这次端午节来说,百度搜索首页的logo就换成了具有端午节色彩的新logo,通过借助有着“中国最年轻造龙师”之称的莲羊的手笔,将百度logo换成了极具端午色彩的龙舟。自古以来,龙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代表,据说为了此次logo能够更形象地传递中国非遗文化,百度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精力,通过屈原故乡秭归文化旅游局找到秭归最古老的龙舟原型——秭归龙舟。事实上,这些年,百度一直在借助其平台的力量助力中国非遗文化的发展。

每逢节日之际,百度搜索都会更换具有中国特色的logo。此前百度在重要节日之时,就曾把搜索logo换成了具备传统文化特色logo,比如中秋节的嫦娥奔月、七夕节的鹊桥相会、春节的《大闹天宫》人物形象等。此外,在2013年,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还牵头成立了“中国民营产业商会”并担任会长,并一直在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百度通过将中国最年强的造龙师与传统的龙舟文化结合在一起,将百度logo换成了极具特色的龙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散发出了全新的光彩。同时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呈现出来,又是另一番景象。甚至让我们在看到百度龙舟logo的时候,不免想起当年屈原的故乡湖北秭归。

另一方面,目前百度搜索拥有超过6亿的网民用户,这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来说,也是极其广泛的,也让更多的用户了解了非遗文化。而百度每天拥有超过50亿次以上的搜索需求,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播更是具备了持续不断的推广。

由此看来,在百度的带领下,中国的非遗文化正在通过互联网的力量逐渐渗透到每一个网民的内心深处。而从百度频频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动作来说,百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较为深刻、独到。尽管对于百度等互联网平台来说,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他们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但是在百度等巨头的推动下,整个国内的互联网+传统文化产业实际上也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大风口。

互联网+传统非遗文化正在多个领域爆发新机遇

目前,传统非遗文化还没有完全走向市场,整个领域实际上还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机会,并且在多个垂直细分领域都还存在创业者的新机会。

一、非遗O2O电商领域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线上线下结合的O2O电商模式还是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目前在国内,已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平台在开始运作了。此前百度糯米已经通过其平台推出了非遗有价产品的专题活动,而在去年,国内唯一官方授权的非遗类电商平台e飞蚁也正式上线。

从非遗传承人和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类O2O平台通过借助互联网的渠道优势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企业构建全方位的线上推广,他们只需要通过付出自己的手艺劳动,就能够借助线上平台获取一定的收益,同时也能够借助线上平台弘扬自己的手艺文化。

从电商平台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真正从事这来产品的电商并不多,电商平台很容易能够建立自己的独特差异化优势,并能在天猫、京东称霸下的中国电商市场格局杀出了一条阳光大道来。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随着人文层次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尤其是艺术爱好者喜欢收藏一些具备传统文化价值的产品。但是很多消费者却苦于很难通过线下渠道找到非遗大师们的作品,互联网平台打破了这种信息障碍。

当然,O2O电商平台需要打破的是一个信任问题,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他们很难辨别非遗产品的真假,这就需要电商平台具备足够的权威来确保非遗商品的真实性。

二、非遗旅游领域

目前整个国内的旅游市场,人文景观旅游正在不断受欢迎,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增加。但是如何将这类旅游景点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这还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比如目前百度地图已经开启了非遗城市、非遗博物馆等标注,同时还增加了非遗礼品的索引,能够让消费者通过百度地图找到附近的非遗文化产品。

互联网创业者搭建平台可以通过与非遗文化当地人进行合作,把整个非遗传承人所在的地区建成一个集合餐饮、娱乐为一体化的文化旅游度假地,然后在这个旅游地点,当地人也可以把自己的非遗类艺术品进行出售,形成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非遗旅游度假消费中心。

从旅游的角度来,这是一种特色的差异化旅游。非遗文化的旅游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一个是它的审美价值,很多工艺品、表演艺术以及民族服饰,都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一个是它的历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历史悠久,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是以前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还有一个则是它的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具有原生态的文化基因。

不过目前国内很多非遗文化旅游却被滥用了,大量民间传统文化器物和艺术品没有对其进行精心设计而被随意地改成旅游商品,这严重扭曲了该艺术品的本意。与此同时,许多表演艺术不是真正的传承人在表演,甚至有的表演还加了某些不健康的内容,从而丧失了祖先传续的原始韵味和文化底蕴,变成了平淡的商业表演。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纠正这个被盲目开发的旅游市场,能够让非遗文化旅游释放更大的市场价值。

三、非遗电影产业

其实,对于非遗电影来说,这既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同时也是对于传统非遗文化的一个极好传播,通过电影,能够借助影像记录文化风俗、记录更为丰富的信息。

目前,在国内的电影市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都已经涌入到了电影行业。从电影的制作、发行、电影票销售一直到电影衍生品,巨头们都在开始一步一步渗透和布局。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将电影与非遗文化相结合起来,这里面必然会产生新的市场机会。

四、非遗线下活动

通过借助线上平台作为导流,可以举办各种线下的非遗展览,比如美食节、服装节、非遗产品展览等。对于平台来说,在为非遗继承人和非遗企业提供线下展示的同时,平台也获得了一定的收益,同时还可以收取前来参观用户的门票。

对于用户来说,他们通过参加这种线下非遗活动,能够更深入了解到中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能够通过线下活动认识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非遗文化社交甚至也可以由此开启。

同时对非遗文化的继承人和企业来说,通过这种线下活动也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宣传自己的非遗文化作品,让更多的用户了解自己的非遗文化。

五、非遗线上知识平台

目前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产品都已经推出了与非遗文化相关的知识问答、数字博物馆等,对于大多数想要学习和了解非遗文化的用户来说,线上平台同样还存在相当的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