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这样说的理由,在于我们至今还不明白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学科的性质,据说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语文教育观念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是性质观,它统帅语文教育的全局,决定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其实,语文单独设科之初,语文学科的性质,并没有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大家在讨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取向时,尽管存在多种主张,但都同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学科的应有之义,同时兼顾开发智慧、培养民族精神和思想品德等。解放之后,有“文”“道”之争,以及“工具性”与“思想性”的论辩。1963年,“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写进了大纲。1986年至1992年的九义语文大纲基本沿用了1963年的说法: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1996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则出现了二元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2000年的义务大纲(试用修订本)改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则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人认为我们对语文性质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入,我倒认为正好相反,是越来越模糊。最初没有追究语文的性质,语文应该干什么倒是明确的。后来定位于工具性,其实是把语文学科上位概念的性质视为语文的性质,事实上“工具性”最初是数学的专利。到了“人文性”,连上位概念也不是了,勉强可算是上上位概念的性质。这两者无论怎样“统一”,对于语文而言,恐怕都是一顶大得有点离谱的帽子。语文的性质如此模糊,又如何确定语文的核心价值呢?
在我看来,语文本来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它是一道拼盘,是杂糅了多个内容的综合课程。文字有文字的性质,语言有语言的性质,逻辑有逻辑的性质,语法有语法的性质,文学有文学的性质……当我们要追究其统一的性质的时候,难免捉襟见肘,漏洞百出。其实,对于语文的性质问题,各国的认识也很不一致。一般来说,实行分科教育的国家,争议很少,如前苏联语文学科分俄语和文学,前者属于科学,后者属于艺术,非常清楚。在语文属于综合学科的国家,争论就比较大,如英国、法国等。20世纪90年代,英国官方公布了一个权威性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导报告,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便列举了各种观点。这些观点有:1.“个人发展”观,着眼于语文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2.“学科交叉”观,强调语文课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3.“成人需要”观,着眼于学校之外的交际,强调语文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适应成人社会的需要。4.“文化遗产”观,即语文课有责任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化遗产。5.“文化分析”观,认为语文课的作用是帮助学生以批判的眼光来认识他所处的世界和文化环境。英国人的聪明劲儿,在于他们没有采用追究“××性”的简单化的做法,更没有讲究定位的唯一性。借鉴英国人的做法,我们的“统一”论,也不能说没有存在的价值。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专家学者在苦苦追寻语文的核心价值。现在依据袁健先生的梳理,列出以下四种:
“我们需要寻找能够来统帅整个语文课堂诸多目标的核心价值。人格教育,就是语文课堂的核心价值之一。”
“‘自主意识’应该是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所谓自主意识,主要体现为主体地位上的自立、主体权力上的自决、主体精神行为上的自由。”
“语文的核心价值应是三个词:理解、判断、表达。语文,明确地说,应该是一种关于培养理解、判断、表达能力的学科。”
“于漪老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曾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现代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
袁健自己的看法是,“语文的核心价值应该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语文的核心价值不能离开语文的情、语文的思、语文的美、语文的趣的支撑”。
以上五种意见中,程红兵等比较谨慎,其理论意义也就有限。李研游离于语文之外,显得过分宽泛。四毛缺少概括性,即便是简单列举,也不全面。于漪还停留于对语文学科性质的阐释,并未明确语文的核心价值。袁健的看法比较机智,基本上能够涵盖多家的意见,不失为一种颇有理论价值的表述;不过,语文素养是新课标新造的概念,虽然已被普遍接受,但其内涵与外延都还不是很确定,如果涵盖语文涉及的一切,恐怕难免全而空的嫌疑。在目前的背景下,欲追寻语文的核心价值,委实有点强人所难,令人尴尬,其结果不会比语文性质的讨论好到哪里去。我的意见,如果一定要追问语文的核心价值,不妨以法定文献新课标对语文的定义为基础,分两步进行考察。
首先是语文的人文性。无论语文的性质是不是人文性,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这是无可置疑的。从这一点出发,我以为语文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传承文化,而传承文化的凭借便是王荣生先生所界定的定篇,也就是经典文本。倪文锦教授指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学习经典,并不在于保证它的真理性或实用性,而在于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经典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
其次是语文的工具性。工具性曾遭到广泛的质疑,最后竟然还是被“统一”到了语文的性质里,必然有其非如此不可的理由。从工具性出发,我以为语文的核心价值应是培养语感。
但语感是一种直觉,是一种近似自动化的心理活动,就表达而言,“主要表现为语言使用者能在不假思索的状态中驾驭语言的各种要素”;就理解而言,“主要表现为对话语中各种微妙复杂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进行直觉性的领悟”。毫无疑问,语感属于语言无意识,“无法概念化规则化体系化,无法用明晰的语言展开教学活动,无法设定阶段目标明确的学习环节以对教学进行整体控制。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之后,学习者也很难对自己的进步进行总结评价,因为学习并不会给他留下什么可明确把握住的东西,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之中”。可以说语感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既无法传授,也无从考查,可以培养的应是对语言自觉关注的语文意识。
语文意识,本质上是对于语言文本的审美意识。一般地说,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语文意识审美的对象,既包括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也包括思想情感,语言风格。这是一种有意注意,须经过主体的意志努力才能得以发生,实际上是一种认知,即对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之间的关系的知识操作。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从训练语感的角度看,这种对语言的有意注意,正是通向对语言的无意注意——语感的阶梯。自然,语感是有层次之分的。对于任何一位学生,语感都有一个趋向更高层次的问题。当一个人一旦遇有自己的语感不能“处理”的言语对象时,必然要借助于语文意识去推敲琢磨。因而语文意识这一通向语感的阶梯,永远也不会因语感能力的增强而被拆除。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职;语文教学;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03-01
1.引言
在中职教学体系中,语文教学无疑是最具重要地位的基础性学科。特别是在实施运用的教学实际中,只注重对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掌握,忽视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以及审美素养的培养,使其越来越成为一种应试教育。使这种重要的心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要与素质教育相融合。尤其是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则更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使之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并以此来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实际教学作用。
2.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素养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在成长和生活经历中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属于自我独特的审美观念。而由此引发的审美意识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审美素养。它将促使学生在学习上,特别是在语文学科学习上的全面发展。学生不同的审美素养能够激发出他们更多丰富的,对事物的审美观,从而来更好的理解事物的本身。这点对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我们要将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素养的提升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之中。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体现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化,素质化和全面化。
3.审美素养在现代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3.1 学生对其积极性表现不高。在中职院校里,大部分的学生是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不够理想而进入中职的。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出现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各行其事的局面。而这也导致形成了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客观阻力。
3.2 专注技能,忽视素养。由于中职教学的特殊性,大多数的中专院校的学生往往只重于动手能力,而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其中也包括了语文课程。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中职日常的教学进度也不得不加快。这些都不利于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
4.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方式
4.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只有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审美素养的教育才会变得相应的简捷。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运用网络多媒体、投影、实物展示、音乐监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来增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表现效果,从而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4.2 转变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观念。要以培养具有综合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做为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一味单纯的去追求成绩,只会产生对中职语文课程的曲解,从而进一步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通过语文阅读与朗诵来感受审美素养的魅力。语文学科中的阅读与朗诵往往是学生内心思想与感情的反映。我们可以借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可以有选择的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朗诵和阅读,让他们能更深层的去体会和感受语文学科的内涵。从而在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的同时,也能够以此来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4.4 通过分析课文形象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语文的文章作品一般都是通过各种事物来表达某种心理感悟或历程,而这也正是一种学生审美素的培养形式。中职语文教学可以在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时,多指导学生去关注此种类型的艺术形象。而这些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涉及到的艺术形象也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教学内容。
5.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
5.1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所谓"感悟",就是指学生自身的真实体验和领悟。当然,这些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都是隐藏在语文作品的深层次之中的。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以此为立足点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这样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完成语文学科的文章鉴赏与理解掌握,还可以对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形成和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感悟既是对中职语文教学深层次的理解,也是对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一种优化。这其中蕴含了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突显了两者同等的教学地位。可见, 中职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还应该教会和帮助学生怎样更好的去自我发展。
5.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是在基础的认知上的自我性判断。它也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它既有直观的认识,又存在客观的情感,还有夹杂在其中的道德和理智的因素。而对审美素养的培养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将情感,道德,理智都融汇其中,并结合自我的生活实践,从而不断提升其审美素养。只有这样的素养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3 通过写作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写作是语文教学实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出学生思想情感和语文能力运用的部分。它包含了语文知识的积累、对事物的辨析、对情感的变化等。当然,写作的完善还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审美素养这一关键因素。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的优美与否,包括文章观点的是非,语言运用的优劣,都是由此表现出来的。所以说作文教学也是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教学。
作文教学主要还是要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写作的对象一旦真实化了,细节化了,对情感的要求自然也就明显了。作文教学的两个目标就是训练学生的思想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换言之,就是说自己想要说的话,写自己想要写的内容,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观点。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表现,当然也都属于审美素养教学的范畴。针对这一教学实际,正确的对学生加以引导,树立他们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写作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其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就具有十分现实的教育意义了。
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审美素养的教学也是涵盖在素质教育之中的。其自身也是具有在中职语文学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从而可以促使中职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有效提升。多方面的对其进行引导性的教学,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审美素养的,可全面发展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贾莉芬. 浅析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J]. 课外语文,2015,04:152.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语文天生重要。”此言不虚,一定意义上,语文学科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可谓“万科之源”。身为语文教师,理应有因学科地位而带来的崇高感和荣耀感,然而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高耗低效与工具、人文的学科性质之争使得语文学科的教学境况变得十分复杂与尴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究竟应该担负起什么样的学科责任?
一、责任应该是立人
长期以来,高考指挥棒下的重智轻德的惯性困扰着学校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维度被正式提出来,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生成,更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即注重做人的培养。但这种培养不能依赖空口说教,通过学科教学是实现该培养目标的最好途径。换言之,以学科教学为依据,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立人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中学的诸多学科中,语文是最适宜立人的学科之一。因为语文有着最能吸引、感动乃至濡染学生的特质――文学性。文学就是人学,它的意义在于其自身孕育着的鲜活生命,而每个学生也都是鲜活的生命,当他们相遇时,中学的语文学习便变成为借助文学中生命的各种姿态和各种力量去引领学生的中学阶段的一段生命历程。语文教师的学科责任之一就在于利用学科的力量,在认识、敬重、珍爱生命的基础之上,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发掘生命的潜能,激发生命的活力,拓展生命的宽度,从而正确认识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方法、模式、技术、效率问题等,而是一种以深切的生命关怀为本质立人的教学,既把人作为教学的主体,又必须以人为教学的根本。
二、责任也应该是立言
这里所说的“立言”并非如古人所指的著书立说、创立学派,而是指通过语文的学习,能较为自如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著名教育家于漪曾说过:“我们的孩子,如果在高中学习结束后都做不到文从字顺的话,那他就不大可能学好我们的语文了。”语文学习的本质是“言语习得”,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从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来看语文的学科性质,我们可以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语文是我们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终身学习要求人们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来适应外界的变化,语文学习正是为终身学习提供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意义。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具体而言就是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学会观察、思考和表达。基于此,新课标进一步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并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体现了对母语教学特点正确、科学的把握。
三、责任还应该是立学
所谓立学指的是通过语文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方法和能力。语文教学应将立学作为基本目标,努力营造语文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积极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教师要用自己钟情的教感染学生,使之钟情于学;教师要耐心教育学生使其懂得学好语文的意义,这种心灵的教育,是化被动学为主动学的必然过程;教师要明确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明了学科的知识、学科的能力、学科的素质,学生的学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此外,培养学生读书、质疑、动笔、思考的习惯等,都显示出一名语文教师的学科职责。
一、清楚认识,学科素养,提高自己
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文件,2014年3月30日)谈过学习,我认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就是所谓的素养。
其实可以表达为:素养 =(知识 + 能力)态度。那么作为工具性学科的语文学科它的学科素养必然就是重中之重。其实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框架的建构上是有借鉴的,比如:
国际语文课程改革认为语文学科素养有:
(1)阅读、理解、评论多种文本;
(2)掌握写作过程和策略,理解写作的功能指向;
(3)在研讨、评论、演讲中,运用信息表达创新观点。
然而我们国家则是: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性语言体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所以语文教师要树立核心素养理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是语文课程的评价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树立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课程改革的第一阶段完成了教育价值观的转变,课程改革的“再出发”的标志是教育知识观的转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把核心素养放在基础地位,广大的语文教师必须响应政府的决策,以核心素养标准为指导,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实施正确的教学行为。语文老师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任,其专业水准是他们能否完成此项重任的关键。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还需继续深入研究,语文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树立却是刻不容缓。广大的语文教师必?深刻的认识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他们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任务。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事先了解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内容及其价值,并用它来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树立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首要环节。
二、改变自己,转换角色,做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是语文课程的评价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树立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实施正确的教学行为。语文老师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任,其专业水准是他们能否完成此项重任的关键。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还需继续深入研究,语文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树立却是刻不容缓。要从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到着力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态度、情感、习惯、方法和文化底蕴等基础语文素养的培养;要从高要求、高效益到适当降低要求,留有发展空间;要从思想道德教育到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能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师者形象。
三、善于观察,学会创新,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 整合
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施为载体,以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这种工具和手段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语文知识和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带来巨大变革,提升了语文教学成绩,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和探索发现中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了高中语文学习的空间和视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以下笔者谈谈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方面的实践与粗浅认识。
一、借助多媒体,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语感是对语文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特别说明了修订课本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可见,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语感训练,其途径主要是靠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实践。
这一实践在课堂上则要通过朗读、吟诵而获得。文质并茂的文章如中国古典诗词、散文等,教师可利用课件制作将语言规范、声情并茂的朗读播放出来,将书面文字变成清晰响亮的有声语言,在语言、语调、节奏、停顿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准确有效的示范,在课堂上反复播放,学生或者仔细倾听规范的读法,或者与播音一起朗读,或者仅跟着音乐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由此,他们不仅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还对文章尤其是诗歌有了整体的感知,了解文章思路、结构,得到语音感、语气感、语法感、畅达感、分寸感等等,对文章的理解也就了然于心了。长期下去,学生对语言文字能直觉地判断正误、是非,明白美丑、善恶,获得情感、意感,达到准确而全面地理解语言文字。
二、利用多媒体,可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几种能力相对而言,学生听话得多说话得少,阅读得多写作得少。新教材的说明特别将写作、口语交际教材与阅读教材兼顾,可见对学生的写作与口语交际的重视。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阐明了作者一旦被激发了内心诱因和动机需要,就会插上想象的翅膀,顿有文思泉涌之感。精选方法引导学生描绘语境,学生就有可能写出佳作。借助现代媒体教学手段去激活学生,创设美的现代化教学媒体语境,由此可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现代教学媒体集声音、图象、色彩、文字、符号于一身,这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内容中,去体验、去领会、去挖掘、去感受语境美,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知识,开启智力,陶冶性情。
因此,利用计算机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信息时代,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我们便可以将各种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生活场景真实、生动、及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作一些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有目的地再次观察,或者教师也可只是一个旁观者,让学生自己融入所观看的内容之中,从而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
三、借助多媒体,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扩大课堂知识范围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
例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在作文教学课上,教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
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意见,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来提高写作水平。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给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其关键性、现实性在于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或只略通一二,那么,教学与信息技术就无从整合,所以,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新自我知识体系,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使自身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将教学手段、教学观念、教学策略都融进信息技术里,做一个有时代精神的教师,这也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重点,因为一个新型的站在时代尖端的教师,更能吸引住学生,并能以自身的素质去熏陶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