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综合骨科和骨科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13-01
从古至今,骨伤始终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毕竟,生活中难免存在磕磕碰碰导致受伤。在西医上,骨伤常分入骨科,骨科主要是研究骨骼肌肉的解剖、病理和生理,主要是采用手术、药物和物理方法来保持和发展骨骼肌系统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而这与中医的骨伤学并不一致,中医骨伤科学是要研究防治筋骨、脏腑、皮肉、气血、经络等各种损伤性疾患的学科,又称“伤科”或“正骨科”。中医治疗骨伤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它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门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科学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城市生活越来越繁荣,骨折类疾病的发生率也是日趋严重,骨伤的治疗也是越来越急迫。中医护理是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不断完善技术操作和理论体系的规范,形成的中医特色浓郁的护理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现代医学现代护理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它充满活力,不可替代,并已逐渐被西方医学所理解重视并采纳研究,中医护理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得到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 中医骨科的核心思想
整体观是中医护理的指导思想。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脏腑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系的有机整体,功能完整、互相作用,结构不可分割。人与自然、社会不可分割,紧密相连,人体的生理顺应地势和天理而发生的相应的变化,人的疾病与气候、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的改变都有密切关系。中医护理主要是依据整体观从患者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进行诊断分析,并进行相关的护理研究,从而进行综合测评,并通过辩症施护、辨病施护和辩症施护,从而对患者提供系统的护理。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中的基本原则。“辩证”是指采用中医学的基本治疗理论,通过对所采集的病史体征症状加以分析推断和研究,从而确定疾病的证候属性和特点,辩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则是在辩证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是减轻或解决患者痛苦的手段和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辩证施护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表征,而三因制宜的施护原则是中医护理个性的体现。三因制宜是指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是指四季气候变化导致人体生理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异样,异常;气候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护理主要依据不同的气候特点而施以不同的护理和处理措施。因人制宜指每个患者的生理特点、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性别、年龄以及文化修养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要依据这些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在用药上,大人的用量是大于小孩的,对于阴虚之体,则应该给予通风向阳,并给予清补养津滋阴的药物和补品,帮助患者康复。因地制宜是指不同的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均可影响到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护理上应该给予关注,并施与相关的处理措施。如西北地高气寒,病多为风寒,避风寒、慎用寒凉之剂为护理重点,东南地区气候潮湿,病多温热、湿热,护理上以清凉与化湿、慎用温热助湿之剂为重点,北方气候干燥,多给予生津、温热剂,南方暑热夹湿,可食祛湿、利尿清淡之品等等。
2 中医临床护理在骨科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中医临床的护理技术简单方便、便于管理、适用范围广、疗效快、易接受、经济适用等特点,能够很好的创造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中医临床的护理技术包括按摩术、艾条艾柱、刮疹术、推拿法、屈曲伸舒法、拔堆术、熏洗、、耳穴压豆、贴药术、太极拳等方法。中医治疗骨伤有着丰富的内容、完善的理论体系、整套独特的诊疗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道理。中医在治疗骨伤上有着深刻的认知。现在主要是根据医生的手法已经X闲篇的检测结果来了解骨伤的具体情况,从而采用不同的处理措施,譬如旋转回旋、端挤提按、夹挤分骨、摇摆触碰、对扣捏合、按摩推拿等手法复位,以此取得良较好的疗效。放置分骨垫,小夹板固定,捆扎也是中医治疗骨折的重要手段。小夹板固定时,骨折部的上下关节都能活动,骨折远侧端关节面以下的肢体重力能被活动的关节所吸收,骨折部所受的移位倾向力就大大减少。而一般整复成功后,常用分骨垫来维持骨折的对位。采用小夹板固定,使用棉花作为分骨片,其具有骨折愈合快、治疗时间短、功能恢复好、病人痛苦小、医疗费用低等优点,同时考虑到了疗效与经济两方面的优点。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中医认为患者骨折后,由于骨断筋伤,脉络受损,恶血留内,气血凝滞,阻塞经络,常出现不同程度疼痛,脉络受伤筋骨折断,骨髓和周围软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出血,离经之血外泛肌肤,损伤后瘀血凝滞,络道阻塞不通而出现疼痛肿胀。因此,在骨折的治疗中,应当采用活血化瘀药进行治疗。
本教研室尝试开展不同教学模式之间的整合,不断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实际教学质量。
一 骨科临床教学的特点
骨科科属于临床外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疾病种类范围广,教学内容与其他众多学科相互关联。特别是近年中, 随着骨科各个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涉及到材料学、生物力学、影像学、计算机辅助、干细胞以及基因等等方面。很多疾病的诊疗原则已相对以往教材的内容有了诸多的改进。特别是手术技术以及手术器械的飞速发展,很容易让医学生在了解相关领域时产生困惑,从而引起其学习兴趣的降低以及教学质量的下降。例如当前脊柱微创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和不断的改进,正在不断的影响着临床骨科医生对相关疾病治疗理念的改变和方案的选择。对于有经验的骨科医生尚且需要不断学习来适应这些变化,在教学中对医学生的知识传授和引导其锻炼综合分析思维能力更是需要我们投入很大精力去解决的。所以,如何去不断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 提高实际教学质量,已经是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应对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 PBL和CBL两种教学模式的特点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2O世纪6O年代加拿大McMaster大学首创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中心,具有开放式、探索式等特点,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发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1-3]。PBL教学是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 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模式对学生素质、学科领域和教师都要求较高。目前各大医学院校均不同程度的存在PBL教学经验缺乏,相关配套教材不足,以及师资力量本身制约等问题。教师本身长期接受着传统教育模式,对PBL了解的深度有限,经常过多的介入学生解决所遇到问题的过程。也就降低了PBL教学模式的效果。同时, PBL所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方法,即教师根据每次讨论 学生回答问题次数、质量及资料复习书面报告进行 综合评估,而目前国内缺乏与PBL相配套的评价体 系,仍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即在整门课程结束后 进行统一考试,根据笔试成绩评定学习效果,这样也导致PBL在临床教学中的深入推广和应用。
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 based learning,CBL)是基于PBL发展而来的全新教学模式,是由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最先倡导的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模式,是在一个可控制的环境中对现实世界的部分模拟,在案例学习提供的情境中,学生通过模拟医生的身份直接面对患者,可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自主地进行分析问题或决策[4]。CBL继承PBL以学生为主体进 行启发式教学的优点,又克服了PBL在一定程度上 与临床实际割裂的不足。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 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 学是CBL教学的核心[5]。CBL以临床典型病例为 切入点,将PBL教学理念与临床教学紧密结合,通 过临床病例充分激发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 实践运用能力,在对临床病例分析和问题解答的过 程中掌握主要知识点,同时培养初步的临床思维能 力。具有问题相对集中、纵向挖掘 知识、学生耗时较少、节奏易于掌控等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可弥补PBL的欠缺。但是,同PBL教学模式一样,CBL教学也缺乏相应的应用教材和教学经验。由于案例的选择、讨论过程的组织和结果分析是以教师为主导,在CBL的实际应用中有可能出现,学生对相关疾病缺乏专业基础理论和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这时的CBL教学会导致在课程准备阶段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而教学效果却不理想。
三 PBL联合CBL的综合教学模式在骨科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上述两种现行教学模式优缺点的分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素质调查,我们采取PBL结合CBL的双轨教学模式进行骨科教学。双轨教学模式可以利用PBL教学帮助学生获取基本知识体系,培养有效运用知识处理病人的能力,并且获取新知识,锻炼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能通过CBL教学给学生真实的病例,容易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本教研室采取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检索学习文献资料,然后集体讨论;接着根据早先的问题深入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检索学习相关资料,最后再次集中讨论,并总结相关授课专题的教学方式。努力达到以临床为切入点,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并使得学生可以在临床和基础之间反复巩固所学知识要点,从而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目的。下面简单介绍下本教研室如何应用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在进行正式教学活动前组织学生告知预计的授课内容和问题,告知学生应用PBL和CBL教学方法的具体流程,详细解释说明教学过程和对学生的相关要求。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第一步,依据教学大纲向学生说明要求掌握的学习要点。提出问题,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是什么?病因和发病机制是什么?诊断标准是什么?主要临床表现有什么?和腰椎管狭窄症的区别是什么?要求学生分组后查找相关资料;第二步,根据之前所提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然后提出典型病例。例如男性患者,51岁,因“腰痛伴右下肢痛两年余,加重三月”于入院。患者两年前腰部扭伤后出现腰背部疼痛,曾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药物对症治疗,疼痛减轻;近三月腰部疼痛加剧,并且向右下肢放射,在外院行药物治疗无效。专科查体:步入病房,无跛行。腰椎前屈、后伸以及左右侧弯活动均受限。°L4/5 、 L5/S1椎间隙及椎旁压痛,向右下肢放射。肢体直腿抬高试验右侧60°,左侧90°。右小腿以及右足前外侧皮肤感觉减退,右足拇背伸肌力4级,右足拇屈肌肌力5级。右侧膝腱反射亢进,右侧跟腱反射正常。双 侧髌、踝阵挛阴性,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辅助检查:腰椎X线正侧位片示:腰椎生理弯曲消失,腰5椎体骨质增生,°L4/5 、 L5/S1椎间隙狭窄。腰椎 MRI示:L4/5 、 L5/S1 椎间盘右后方向突出,硬膜囊受压,腰椎退行性改变。第三步,根据所列病例,提出问题,由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例如,上诉病例的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是什么?还需完善哪些检查?治疗方案的选择由哪些?手术治疗的指证是什么?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哪些以及各自的适应症是什么?常见的手术并发症有哪些?第四步,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进行引导和解释。
通过PBL的环节教师可以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特点,针对薄弱的部分,在CBL环节进行引导和重点讲解,学生还可以在PBL环节针对CBL再次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与教师和同学间的讨论互动,最终达到充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 总结与讨论
PBL结合CBL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简单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讲解与自学、讨论与交流、理论与实践为特点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较好的结合,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学生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临床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掌握自身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应注重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案课程基本按照系统分章节纵向联系,教材按照疾病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形成了纵向记忆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系统理解。但在遇到临床问题时,需要运用横向思维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才能解决临床问题。因此,在实施PBL与CBL相结合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临床问题中出现的可能病因、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资料查找,并在讨论中充分运用横向思维的能力,将这些信息与各种可能性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6-7]。
在实践这种双轨制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去改进和完善。首先是教师自身准备。出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需要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要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引导和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PBL和CBL两种模式都做到了解掌握,并且能够灵活的把两种模式结合应用。其次,对于PBL和CBL环节中的问题和病例准备要充分。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从实际临床出发,又要符合临床的诊断思路。既有纵向引导,又有横向联系,这是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最后,当前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仍是传统的考试机制,这与新的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何改进和采用新的学生评价体制也是我们面临的难点。
综上所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医学教育工作者们大多倾向让学生早期培养理论结合临床的能力。我们教研室尝试在骨科教学中应用PBL联合CBL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临床工作的适应能力,培养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去掌握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此种模式还存在很多尚待解决的难点,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大量的教学工作来检验,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 Med Educ. 2000, 34(6):437-442.
[2]MCPARLANDM, NOBLE LM, LIVINGSTONG. The efectiven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psychiatry[J]. Med Educ, 2004, 38(8):859-867.
[3]KINGSBURYMP, LYMNJS.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d larger student groups: mutualy exclusive or compatible concepts a pilot study[J]. BMC Med Educ, 2008, 8:35-45.
. Emer Med J, 2005, 22(8):577-581.
. AcadMed, 2007, 82(1):74-82. Gongora-Ortega J, Segovia-Bernal Y, Valdivia-Martinez JD, et a1.
【关键词】 骨科术后;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预防
肺栓塞(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综合征,近几年肺栓塞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仅次于冠心病和原发性高血压,排在第3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发生肺栓塞的高危因素,美国每年因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住院人数为650 000例/年,死亡人数50 000例/年,死亡率占第3位,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1~2]。影响DVT和PE的因素中外科手术、创伤和(或)缺少活动排在首位,而外科手术中又以骨科下肢手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肺栓塞发生率为最高,我们在临床中遇到了12例骨科手术后发生肺栓塞的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中男4例,女8例,年龄50~79岁,平均为71.2岁。7例体质肥胖,3例有糖尿病史;手术类别:髋关节置换术6例,膝关节置换术2例,下肢多发骨折内固定术2例;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以及股骨肿瘤切除钢板内固定术各1例。发生时间:术后2~10 d,平均4.6 d;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和气短11例,胸痛、胸闷10例,咳嗽8例,血痰4例,意识障碍3例,心悸2例,呼吸加快11例,发绀6例,休克4例,干啰音3例,湿啰音9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9例。血气分析PaO2:(68.75+13.32)mmHg(1 mmHg=0.133 kPa),PaCO2:(32.43+11.23)mmHg。D-二聚体>500 μg/L者12例。心电图显示:SⅠ,QⅢ,TⅢ5例。胸部平片:区域性肺纹理变细、稀疏或消失4例,肺局部浸润性阴影3例,楔形阴影3例,右室增大7例,胸部X线正常4例。肺动脉造影:充盈缺损19支,完全阻塞3支,栓塞部位:右肺动脉10支,左肺动脉6支,右上肺动脉7支,左上肺动脉4支,右下肺动脉8支,左下肺动脉5支,大多数病例为2支以上的栓塞。治疗:均采用抗凝和溶栓及介入治疗等对症支持治疗,治愈9例,好转2例,死亡1例,死亡率8.3%,抗凝和溶栓后,4例出现手术切口处出血量增加,1例阴道出血,2例血尿,但经过对症处理后均缓解。
2 讨论
2.1 术后肺栓塞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 肺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疾病,肺栓塞的栓子约90%来源于下肢静脉血栓,其次来源于盆腔静脉丛。由于手术对血管的创伤、术后卧床、肢体活动减少致静脉回流淤滞以及肿瘤致高凝状态等因素,使术后患者极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从而造成术后肺栓塞的高发生率[3]。影响PE的其他因素有:肥胖、高龄、口服避孕药、妊娠、产后、中风、脊髓损伤、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等。外科手术又以关节置换术后的肺栓塞发生率为最高,主要因为人工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及髋关节置换)均影响到了Virchow三要素中的每一个方面:下肢扭动和止血带导致血液停滞,同样的原理再加上直接创伤产生血管内皮损伤以及高凝状态[4~6]。
2.2 诊断与鉴别 诊断肺栓塞可依据症状、胸片、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D-二聚体、凝血功能(PT,FIB,APTT)、肺扫描、超声心动检查及肺血管造影等,其中肺血管造影为公认的金标准,但由于其费用昂贵,故常用肺扫描来筛选,其中度以上可疑者再行肺血管造影确诊[5]。我们体会在检查中发现有以下指标时应引起骨科医生的高度重视:(1)患者出现胸闷、胸痛、憋气、呼吸急促,或不明原因的休克;(2)心电图显示:SⅠ,QⅢ,TⅢ(Ⅰ导联S波加深,QIII导联异常Q波、T波倒置);(3)动脉血气分析示:氧分压持续下降或低于60 mmHg 不升;(4)D-二聚体>500 μg/L 或呈进行性升高(D-二聚体有假阳性率,但其意义在于阴性可以100%排除肺栓塞);(5)凝血功能(PT,FIB,APTT)异常;(6)肺扫描及超声心动检查:右室高负荷;(7)肺动脉造影:肺动脉主干或分支不显影或见到血栓影、肺动脉高压等。
2.3 肺栓塞的治疗 急性肺栓塞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等;对大块肺栓塞(超过2个肺叶血管)患者,又无溶栓禁忌证时均应积极地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7 d 之内。有文献报道7 d 以后溶栓治疗组和单纯抗凝治疗组疗效无明显差别。常用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UK)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前者常用剂量为20 000 U/kg,后者为100 mg,静脉点滴。两者溶栓的疗效无明显区别;但有资料表明:rt-PA的安全性优于UK。溶栓治疗最重要的并发症为出血,各家统计不一,平均为5%~7%;溶栓结束后应测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小于对照组的2.0倍开始应用肝素抗凝治疗,使APTT维持在对照组的1.5~2.0倍。如不能及时测定APTT时,也可于溶栓结束后数小时给予肝素,再根据APTT值调整剂量。对不具备溶栓适应证或有禁忌证者,可单纯抗凝治疗。个别患者也可通过介入方法直接溶栓或手术取栓。
2.4 预防 目前骨科术后预防急性肺栓塞中存在的问题:(1)对高危病人认识不足:高危病人较普通病人更容易患深静脉血栓,乃至发生急性肺栓塞,一般来讲,股骨颈骨折及关节置换病人发生在中年以上的病人,这些病人由于年龄较大,往往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肥胖等,而且高黏滞血症在这些病人中较常见,手术后卧床,下肢活动受限,使静脉内的血液流变学发生异常,极易导致血栓形成,此时下肢活动后血栓易脱落,随静脉血流向心性回流,继而导致肺动脉栓塞,因而,临床医生对于高危病人,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采取应对措施。(2)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的栓子约90%来源于下肢静脉血栓,若术后发现患肢发红、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活动后加重者;患侧大腿(髌骨上15 cm)平均较健侧增粗4~7 cm,小腿(髌骨下15 cm)较健侧平均增粗3~4 cm,股三角区有深压痛或腓肠肌压痛;需及时做下肢静脉彩色超声检查,一旦确诊,立即采取溶栓及抗凝抗炎治疗(与肺栓塞治疗相同)。(3)止血药的应用问题:手术后的病人,为了防止出血,一般根据病人的情况不同而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止血药,在这些不同种类的止血药物中,抗纤溶药物由于直接作用于纤溶环节,故对于凝血机制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极易打破凝血和抗凝之间的平衡,诱发或促进血栓的形成,所以对于术后病人,尤其是高危病人,此类止血药物的应用要极为慎重,如有出血的情况,应根据出血的原因而针对性地选择止血药;手术后的病变部位及刀口出血,若是血管结扎不好一般要重新结扎血管,而微血管的渗血,抗纤溶药物也不是适应证,因而要选择正确。实际上,手术中若正确操作,止血彻底,极少会有术后出血的发生,因而,术后术者不放心而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是不必要的,尤其是抗纤溶类止血药,利少弊多。目前,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止血药物在术后病人的应用中,存在着滥用的现象,值得广大临床工作者高度重视。(4)术后低分子右旋糖酐的应用:应用此药预防和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目前循证医学的证据并不充分,故只能作为辅助药物。(5)抗凝药物的应用:目前国内在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上,由于各种药物和介入治疗的开展较为广泛,大家对此类疾病的认识相对比较成熟。但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病率较高的外科系统,目前的认识及受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国外,对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所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而且,因为80%深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是无症状的,所以许多大手术后由于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缺少必要的预防措施,乃至发生致死性肺栓塞而导致患者死亡。
应对肺栓塞最好的治疗措施就是积极预防,包括:(1)早期积极活动,受压肢体经常局部按摩,定时变换,肢体抬高,弹力绷带,加压弹力袜,足底静脉泵,间歇序贯充气泵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2)下肢活动要循序渐进,避免突然下蹲或起立;(3)对于长期卧床病人,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止血药物;(4)术后出血停止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小剂量肝素预防治疗。
参考文献
[1] Wolle TR, Allen TL .Syncope as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presentation of pul monary embolism[J].J Emerg Med ,1998,16: 27-31.
[2] 司 斌,曾群丽.重视肺栓塞的防治[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6,20(6):62-64.
[3] Bruce W, Vander Wall H, Peters M, et al. Occurrence of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immediately after arthroplasty[J]. Nucl Medcommun, 2001, 22:1237-1242.
[4] Ridker PM,Miletich JP,Stampfer MJ,et al.Factor vleiden and risk of recurrent idiopathic venous thromboembolism[J].Circulation, 1995,92:2800-2802.
关键词: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腰椎骨质疏松 普通X线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累及全身骨骼系统的病症,以腰椎骨质疏松更为典型,尽管目前CT扫描、MR成像应用广泛,但X线平片作为常规检查方法,尤其在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中仍是不可替代。因此,深入分析常见病的普通X线表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在本组病例中,男72例,女108例;男∶女为1∶1.5。61―70岁110例,占61%;71岁以上者,34例,占19%。临床症状主要为腰酸腿痛,行动不便,有外伤史者30例,合并压缩骨折病人45例,占全部病例的25%。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改变。
(二)X线征象分析
1.椎体普遍性骨质疏松。本文报告180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以下胸和上腰段椎体最为显著,表现为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骨密度减低及模糊征,严重病例椎体呈云雾状改变。部分病例出现“栅栏状”骨小梁。
2.椎体病变形态。发病椎体以下胸段及上腰段多见,本组病例中胸10至腰2椎体的改变占36例,椎体形态的改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椎体楔形变形,多伴有外伤史,椎体压缩的程度与骨质疏松的程度和外伤的程度密切相关,这类病例椎体压缩多在三分之一以上。(2)椎体双凹变形,一般为多发性,椎体如鱼骨状,椎体间隙相对增宽,凹面最深处多为椎体中央部。(3)椎体上缘塌陷;表现为椎体上缘骨质密度增高,常伴有骨质增生硬化及退行性骨质改变,部分病例边缘模糊。(4)椎体许莫氏结节征10例;由于椎体及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髓核脱出后嵌入椎体的上下缘,形成局限性压迫,多见于椎体后部。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45例有椎体压缩骨折,按骨形态改变来诊断和衡量骨质疏松程度的分组方法,将各组椎体改变的概况总结于附表1。
3.椎体骨质增生。为骨质疏松病例常伴的重要X线改变,全部病例增生出现率为98%。增生骨赘呈“鸟喙状”或“唇样”。增生程度重者相邻骨赘相互融合形成骨桥,椎间隙可变窄,椎体相对缘硬化。
4.椎体滑脱及序列不稳。本组病例出现15例,发生于腰3―5椎体多见。滑脱多在I度以下,椎体滑脱及序列不稳可能由于椎体及椎间关节突关节退行性变引起韧带松紧不均所致。
二、讨论
老年性骨质疏松常见,特别以绝经后老年性女性偏多。对于男女比例差异的原因,现在一致的观点认为与钙吸收减少密切相关。老年人肾内合成(OH)D3(25-羟基维生素D3)的能力减退,致使肠管对钙吸收减少且利用率低下,造成钙代谢的负平衡引起的。老年女性以绝经后雌激素急剧减少造成一系列内分泌失调的关系最为密切。从本组病例分析中可见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与骨质疏松的程度是紧密相关的,有相当部分病例可自发椎体压缩骨折,因此无外伤的情况下出现椎体变形不能忽略本病的存在。通过本组病例分析,同骨质疏松伴行的一个重要X线征象为骨质增生。为什么二者同时存在呢?从病理学角度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以上分析得知,机体出现生理性老化时,一方面,钙吸收利用率减少,出现钙的负平衡以及雌激素减低出现骨质疏松。另一方面,关节软骨中水合透明质酸含量减少,胶原硫酸软骨素的比例减少,关节软骨内可有明显的粘液样变及空泡形成,持重关节面可发生代偿骨质增生改变,所以常同时存在骨质疏松与骨质增生两种改变。
本病的鉴别诊断,在临床众多疾病中,导致骨质疏松改变的疾病很多,必须与之鉴别。老年性骨质疏松多无骨膜下皮质吸收和牙槽骨硬化,颅骨改变也不明显,以此可与甲亢和骨质软化症区别。与骨髓瘤的鉴别,弥漫性骨质疏松为肿瘤在骨内弥漫性浸润所致,此表现有时是多发性骨髓瘤唯一的X线表现,但难与老年性骨质疏松鉴别。如同时伴有筛孔状或粟粒状骨质破坏和病理骨折则对诊断很有帮助。另外,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对鉴别意义重大:骨髓瘤病人疼痛明显,常有严重进行性贫血、消瘦、发热等表现。骨髓瘤患者尿中凝溶蛋白阳性,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而老年性腰椎骨质疏松不具备这些改变。同椎体结核,椎体原发及转移性肿瘤鉴别过程中,特别是椎体无破坏是至关重要的,提出以下几点供参考:(1)骨质疏松导致骨折于其程度成正比,并且出现跳跃和多发;(2)肿瘤出现溶骨性破坏,内部是中空状态,椎体破坏程度大;(3)椎体结核常有椎间隙变窄及冷脓肿形成;(4)其它须结合临床、检验、CT、病史体征综合分析以做出正确诊断。
三、结语
本文通过180例病例分析,指出了老年性骨质疏松并存的三大常见X线改变,以及其相互因果及辅助X线征象,并从病理学角度讨论了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并存的关系,指出了与骨质疏松相鉴别的各类病例,使其对骨质疏松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玉善继.X线鉴别诊断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42.
[2]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伤骨科论文汇编.内部资料[Z].1984:89.
[3]田绿野.骨x线诊断纲要[Z].中华医学会黑龙江分会,1986:106.
当天早晨8点刚过,在位于成都市区的酒店里,王仲刚准备下楼,房间突然间晃得厉害,经验告诉他发生地震了。稍稍平定之后,他立即发了一条微博:“地震了!!!”
王仲是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北京清华医院副院长,此番是与来自国内外的一百多位专家一起探讨地震中如何有效进行医疗救援。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竟然会亲历又一场强烈地震。
我们与四川人民有缘
“4・20”芦山地震发生的时候,“5・12汶川地震医学论坛”骨科分论坛刚刚开始。华西医院骨科主任裴福兴立即扶着骨科生物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戎,同时组织大家疏散。
过后,裴福兴心里一阵后怕。“全国的骨科精英都在这里,出了问题可怎么办?”他对《望东方周刊》说。华西医院是这个分论坛的主办方。
他随即安排科室的5名骨科专家向医院集结。“根据经验预估地震不会超过7级,成都的房子一般是抗7级、防8级的。”
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主任田文也在论坛现场,他意识到可能马上要展开震后救援,便立即向积水潭医院和中华医学会领导请示适当时候提供增援。
5年前,田文等医学专家在参与汶川地震救援后立下誓言:“只要四川人民需要,我们就做坚强后盾。”
5年后他们又一次在现场。这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场巧合。
“我们与四川人民有缘。”对本刊记者说这句话时,田文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
地震发生时,华西医院ICU副主任金晓东刚查完房,正在回家的路上。“最初地震台网说震级是5. 9级,但我经历过汶川地震,直觉告诉我这一次震级不会这么低。”他预料到自己会被派去救援,当即返回医院。
震后不久,华西医院迅速启动了应急机制。
8时37分,这家医院接收了第一名地震受伤人员;9时左右,华西医院第一支医疗队已经紧急出发;之后伤员接踵而至,有地震中跳楼的,也有从阳台上震落的,其中有些是危重病人。
11时,金晓东押着物资和设备,随第三批医疗队开赴灾区。
“4月20日上午来的病人主要是成都及周边的,之后的伤病员大多来自震中地区。第一个24小时,我们收治了170名伤病员。4月21日晚上8点31分,重灾区宝兴县的第一名伤病员被送了过来。”华西医院统战宣传部部长廖志林告诉《望东方周刊》。
随后,参加学术会议的100余名专家大部分参与到救援之中。
当王仲迅速赶到华西医院急诊科时,那里已经充满紧张的气氛,所有的人走路说话都快了好几拍。
“遇到抢救,冲在最前面的就是急诊科。”王仲说。
驰援雅安
芦山地震后,武警总医院医疗科科长、国家灾害救援队队员王蕃很快接到命令:回院展开灾情收集和评估。
“根据我们建立的灾害模型,测算死亡人数为300人。”王蕃对本刊表示。
4月21日凌晨2:30,武警总医院院长郑静晨率第二批救援队从南苑机场乘坐伊尔76前往四川,王蕃是医疗组一员。
卫生部派出的医疗救援队在4月20日到达成都。中午约12时,田文等在成都的北京医疗专家与卫生部救援队在成都机场会合后赶赴雅安。
起初路况很好,渐渐地救援车辆大量聚集。“我们的救援队被堵在路上近一个小时,最后雅安市派出救护车从一条偏僻的老路将我们接到灾区。”田文告诉本刊记者。
4月21日凌晨5点,这支来自全国的医疗专家队伍到达雅安开始施救。
地震发生时,汶川县人民医院的三台配置先进的移动医疗车正在各乡镇为老百姓体检,之后其中两台迅速返回医院。4月20日中午11点,汶川县人民医院移动诊疗中心主任曹刚带领救援队正式出发。但他事后仍有些遗憾,认为这样的反应速度还是太慢。
“应该再快点往前线冲。”曹刚说,亲历过主震8. 0级、余震高达7. 2级的汶川人,在面对芦山地震时难免有所低估。
4月20日早上8点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接到国家减灾委的信息通报,随后立即联系四川省、成都市及芦山等地的红十字会,但是由于通信故障,获得的灾情信息较为模糊。
震后一小时,四川省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丁地禄带队从成都赶往灾区。
中午1点左右,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终于拨通了丁地禄的电话:“我就问你一件事,前方的灾情跟汶川比怎么样?”
此时,丁地禄已经到达雅安。他立即汇报了现场情况。
“我们有了初步判断,雅安的地震灾情虽然严重,但比汶川要轻,这是为了接下来更科学有效地救灾。”王海京对《望东方周刊》表示。
没过多久,中国红十字会的救灾帐篷出现在灾害现场。
“第一批200顶帐篷是汶川地震后遗留在当地的,就近调过去了。所以说救灾首先要备灾。”王海京说。
同一时间,四川本地及周边多地政府、社会救援力量也迅速向雅安集结。
救治伤员没有出现混乱
4月22日晚,田文在电话中欣慰地告诉本刊记者:“这次抗震救灾,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乱’,真的很有序。我们还没出发,就看到楼下马路上的生命通道畅通。”
本刊采访的十多位亲临灾区的医疗专家也有同感。
4月20日上午,王仲从学术论坛会场赶到华西医院,该院急诊科主任曹钰正在与急诊科医生、护士探讨如何应对大规模伤病员的到来。这对医院来说非常棘手。
汶川地震时,很多医务人员由于长期在院内救治,不适应院外救治模式,并且面对大规模伤病员聚集显得手足无措,效率大打折扣。
“在这种非常特殊的治疗模式下,无法遵循常态下的医疗原则。如果单纯地按照平时的操作方式,可能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甚至起反作用。”田文告诉本刊记者。他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总结、摸索更完备的医疗救援规则,并进行常规的教育、培训。
在王仲看来,华西医院的救援非常有序,每个人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每一道程序都井井有条,快而不乱。
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对本刊记者表示:“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磨练,这次我们在救援经验、救援队构架、救治流程模式等方面都有改进。”
震后,华西医院紧急动员了200张床位预留给地震伤病员。
李为民说,这次医院的应对速度有了明显提升:8时27分启动预案,9时第一批救援队就出发了。相比之下,汶川地震时,华西医院拿出了较为完备的流程预案是在3天之后。
据田文观察,即便是雅安附近规模较小的县乡医疗机构的医疗救援,也非常及时有序。
“汶川地震几天之后还显得混乱,伤病员分流成问题,有一些被耽搁。这次他们第一时间准确判断并分流了伤病员,没有出现混乱。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次伤病员少。”
曹钰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组织和施救策略。“他们每年都有培训、调研和交流,有明文预案,比以前更清楚该做什么,而且凝聚力有很大提升。”
但是,薄弱环节仍存在,比如灾情情报收集及传递工作还不到位。
由于只能从新闻里有限地了解到前方的伤病员情况,无法准确判断伤病员规模,因此导致华西医院在人员布置上稍显盲目。第一天几乎所有急诊科人员都从上午站到夜里,等候病人的到来,消耗了不必要的体力。
“如果医院能更快地获知后送、转运伤病员规模,就能更从容地施救。”王仲说。
“集中救治”的策略是正确的
汶川地震后,中央及地方的卫生部门官员都呼吁建立国家级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而在这次地震救援中,许多专家认为华西医院发挥了这个中心的作用。
这和王仲提出的“同心圆”救援模式相契合。王仲认为,面对地震等灾害时,灾区周边区域的医疗力量应该首先确保到达施救,然后再由更远的医疗力量补充。“这种合作会更快更有效,如果全国各地力量都同时往雅安挤,就是一种浪费。”
汶川地震后,很多专家提出中国缺乏专业空中医疗救援力量,通用航空也不发达。依靠军队空中力量肩负后送任务时,由于缺乏专业医护资源配置,一些伤病员因中途救治不及时而致死致残。
医疗救援策略、人员结构、物资配备等问题,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已经在学术圈被广泛讨论,灾害医学的发展也在逐步兴起。
一些救援专家对本刊表示,这次芦山地震后伤病员具体伤情与汶川不一样,震后疾病谱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这会影响救治策略、救援物资配备。
裴福兴总结认为,这次芦山地震的伤情和汶川地震相比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即脊柱骨折多、颅脑损伤多、跟骨骨折多;开放暴露骨折少、挤压综合征少、截肢少。
“汶川地震时,出现大量挤压伤并导致肾损伤等挤压综合征,复合外伤也比较多,而且大量手术需要现场进行。这一次芦山地震更多是四肢骨折,复合外伤也比较少。所以前两天政府作出‘集中救治’的策略是正确的。”有多次地震救援经验的田文对本刊表示。
在“集中救治”决策下,金晓东等当初被派往前方的一些医疗专家,于4月22日左右陆续返回医院展开伤病员救治。与此同时,卫生行政部门的专家组对各院伤病员进行筛查。
尽管在这次地震救援中得到肯定,但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仍然觉得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在派医疗队的时候,专业结构方面可以更优化,有些专家资源安排在医院里或许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对重症病人要更加注重在第一时间加强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