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9) 02―0039―03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不只是将教师应掌握的教育技术能力明确地分“意识与态度”、“知识技能”、“应用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层面提出了标准,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指出了信息时代,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核心能力,即:应用能力;整合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这无疑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作为省级精品课程,我们石家庄学院的教育技术公共课自1985年开设以来,就一直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实际及改革意向谈谈基于《标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 实验教学目标
结合《标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整合与创新。我们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实验教学目标调整为:培养学生具有恰当应用教育技术环境与设备的意识和能力;具有设计和制作和使用投影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的能力;具有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能力;具有教学系统设计、信息处理和课程整合能力。
二 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标准》,我们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具体实验内容包括如下四大部分:
1 常规媒体的使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种常规教学媒体的操作技能和教学特性,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境的要求予以合理选择和利用常规教学媒体;掌握投影教材、录像教材等教学软件的制作与使用。具体实验内容可选择性安排:幻灯机、投影器的使用与维护;照相机的使用、照片的冲洗、放大;简单的摄像、录像、编辑等。
2 信息技术素养。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适应和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培养学生选择、加工、利用数字化资源的能力。具体实验内容可选择性安排:网络教学资源的检索、获取与利用;各类素材的处理、加工于制作;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如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网络教室等)的了解与使用。
3 多媒体课件制作。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结合学科课程制作多媒体课件。具体实验内容可选择性安排:PowerPoint;Frontpage或Dreamweaver;Flash;Authorware等。
4 教学设计。目的是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学生在日后学习与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恰当地、创造性地选择应用各项媒体和各类数字化资源。具体实验内容安排可可选择性安排:将一节中学课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走上讲台授课;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编写电子教案;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
在这四部分中,“常规媒体的使用”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主要是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设计”部分则体现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和对其“学科整合”能力的重视。
三 实验教学实施
实际上,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课时和设备环境的限制,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内容体系具体安排起来难度很大。因此,我们除了在课堂上要质量之外,还必须在实验的内容选择、授课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调整,以便为学生创造尽量大的实践空间和实践效益。
1 在制定课程内容体系时,突出核心能力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内容设置太多,不仅会导致学生负担太重,还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学校应在充分考虑自身特色的基础上,首先,确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学生的应具备的现代教育技术核心能力,然后围绕着核心能力来选择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以点带面、突出重点,最终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课程内容体系。
在实际运行中,结合核心能力将实验内容划分为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对于必做的实验,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到真实的实验环境中进行了解、操作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对于选做的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自修,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当然,最好提前将选做的实验内容制作成电视短片放在网站上,供学生下载具体视频内容进行自学,效果会更好。
2 在内容选择上,可以针对不同学科制定不同的“处方”实验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面向的是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异质性。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可以采用“处方式教学”,就是结合不同的专业需求制定不同的实验教学体系。比如,常规媒体的使用部分,对美术系专业来说,幻灯机、投影器和照相机在其今后的学科教学中应用机会比较多,可以适当多安排一些课时,因为这不仅是这些专业学生对这些媒体感兴趣,而且他们将来使用这些设备的机会要多;而针对中文等专业可以将摄像、录像、编辑部分多安排一些课时,因为他们将来使用这些设备的机会要多一些。多媒体课件制作部分,文科学生可以重点学习PowerPoint、Flash等;而理科学生可以重点学习Flash、Authorware等。当然,具体操作起来会有些难度,但这对学生来说却受益颇多。
3 在时间安排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中,有验证性实验,有综合性实验,又有设计性实验,这为实际操作带来很大困难。针对此,可以将某些实验内容延伸到课下。比如,多媒体课件制作实验,在课上让学生了解软件的各项功能和具体制作方法,然后布置专题作业,让学生结合学科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下完成。这样既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
4 在教学环境上,真实与虚拟相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内容必须进行精简当然是大势所趋,但是对于个别专业或个别学生来说,有的实验内容又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有些实验尽管有条件开设,但却不能满足一人一套,而且有些设备又属于精密仪器,需要学生谨慎操作。因此,可以拍摄一些实验操作专题片,开发一些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让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在虚拟的实验教学环境进行预习,这样既可以节省设备资源,减少设备损坏率,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
5 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
任何学科的实验都没有像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实验这样“杂”而“碎”,但又相互关联。要想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示范和学生演示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设备操作能力。而《标准》之后,课程整合能力与创新应用能力被提到重中之重,如仍单独采用这一种方法显然已有些力不从心。因此, “基于问题解决”、“基于小组协作”、“基于任务驱动”、“基于网络资源”、“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混合式教学”等可以有针对新地引入到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特别是实验教学中。比如,信息技术素养部分,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适应和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培养学生选择、加工、利用数字化资源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启动”教学法,只需为学生布置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从网上查找信息,自己进行加工和处理,独立完成任务,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6 在评价方法上,建立立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检验过程,更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如何检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学生的最终实践水平,特别是如何通过考核,促进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一直是值得执教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同仁研究的课题。
前面已说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整合与创新。因此在考核中要想考出学生真正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就不能只是简单操作一下或出一个作品这样简单,无论是从内容上来说还是从形式上来说,都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而完善的立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实践教学的成绩必须纳入到学生最终成绩当中,比例至少占到40%以上,才能充分显示实践的地位和价值。其次,在考核的具体内容上要多元化,一般应由影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教案设计方案等组成。再次,在考核的形式上要注重多样化,可以笔试、现场操作、课外作业等方式相结合。另外,在评价标准上也应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起来。如此,不仅考出学生的真正水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真正提高。
四 注重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师范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最终目的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应用。因此,对师范生来说,上完现代教育技术课,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其“现代教育技术之旅”的开始,要想使学生完全掌握、领会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课部门应该与其他部门联合为学生进一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创造各种时机,并为学生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实践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 开设与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有关的公共选修课
据调查,由于课时限制,学生学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后,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很不牢固,很快就会遗忘。而且,通过短暂的学习,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表层上,很多地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针对此,我们鼓励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老师开设与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有关的公共选修课,比如《摄影技术与艺术》、《影视技术与艺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艺术》、《中学课改新理念》等等,以使其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2 举办各种形式和类型的竞赛活动
要想使学生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还必须为学生创造各种运用教育技术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具体可以与教务处等其他部门联合举办各种形式和类型的竞赛活动。如:与教务处及各专业联合举办“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多媒体讲课技能大赛” 、“教案设计大赛”等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动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
3 将教育技术作为一条标准纳入到优秀实习生考核中
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期间,不仅是对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检验,更是对他们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教育的继续。在此期间,可以和教务处以及各专业通力合作,将教育技术作为一条标准纳入到优秀实习生考核中,使学生在转换角色的同时,能够尽快将自身已经掌握的教育技术技能恰当而有效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将教育技术转化到实践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自信心。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突出的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而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就必须抓好目标、内容、实施、环境这四个环节,从而保证“培养学生对教育技术的应用、整合与创新”这一总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行(试行)[EB/OL].
[2]刘雍潜.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研究初探[J]. 电化教育研究, 2002,(07) .
[3]苗逢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内容解读与实施建议[J].人民教育, 2005,(Z2).
[4]张炳林,杨改学.对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思考――基于CETS的公共课内容规范探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06).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21世纪是知识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社会。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给当前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理念,已经和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素质教育成了时代教育的核心。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科目。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改变传统过度重视知识传授的语文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讲,素质教育不是口号,而是要在真正的教学活动中实施。那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该通过怎样的改革和创新,促进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和发展呢?
一、当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理念实施存在的问题
相比较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而言,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只有区区二十几年。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模式,创新课堂教学的理念和内容,为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那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往往是将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一位。而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技能和能力的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灌输和传授依然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以语文学科的学习为例,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当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小学生缺乏“说”的能力,为何?因为语言表达能力不是考核的内容,所以教师不够重视。这就导致绝大部分的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低下。尤其是对于乡镇地区的学校,很多小学生尚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敢问,这是素质教育么?学生的“素质”,都体现在什么地方?
(二)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形式化严重
中国本就是一个形式化严重的社会。各种形式主义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改革和发展。而在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呼声已经持续了许多年,但教学的效果依然不明显。为啥?因为素质教育理念本就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是依然采用落后的应试教育模式,而国家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也依然是应试教育。但为何还把“素质教育”炒得如此的风生水起?因为形式主义。正是因为这种形式主义的影响,使得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呈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革和创新。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对策
针对当前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21世纪,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应试型人才,而是能力多元化的人才。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创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主体地位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当改变过去过度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落实和践行新课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内容应当充分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突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如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步提升等等。
(二)立足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立足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激活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此外,远程教育资源、交互式电子白板等,都将成为教师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立足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小学语文的教学,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三)创新教学评价,落实素质教育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积极的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有利于让教师及时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针对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形式化严重的现象,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认真思考自己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让素质教育理念得到真正的落实,彻底改变传统形式化严重的素质教育模式。
(四)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
当今社会,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何为核心素养?通俗易懂地讲,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发展所应当具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是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语文教师要想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必须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职业竞争力以及关键能力的提升。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等,都是提升其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模式,和当今社会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严重不符。而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实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提出思想重视是前提、理解内涵是基础、完善体系是重点、加强实践是关键、实施认证是保证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严峻挑战。教育技术能力己经成为现代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强化教师的现代教学意识、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提高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的能力均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输出主渠道的师范院校,如何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如何改革现行教学模式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对未来教育的要求,是当前师范教育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对于如何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笔者结合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分别从观念、内涵、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5点对策。
1、思想重视是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重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前提。对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在高师院校的实施程度。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母机”,以培养未来教师为己任。是否能够为教育领域输送合格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是判断高师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高师院校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要求来培养未来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时代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加大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力度。为此,高师院校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增加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力度,配置优秀的专业教师,开展经常性的旨在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活动。
2、理解内涵是基础
科学理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是培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基础。关于教育技术能力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一般认为,这个能力包括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包括信息需求意识、信息应用与创新意识、对信息的敏感性与洞察力以及对信息的兴趣与态度等)、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包括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操作技能、信息的检索加工与表达、信息安全与评价等)、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 (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包括信息利用及传播有关的道德、法律、人文关怀等)。
其实,这4个方面构成一个人的教育技术素养,己经突破能力的范畴。因此说,与其说是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倒不如说是教育技术素质的培养,这样表述才更贴切、更科学、更合理。笔者认为,在这4个方面中,意识和态度是条件,知识和技能是基础,应用和创新是核心,社会责任是方向,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人教育技术素养的综合体系。
意识和态度是一个人对教育技术认识的体现,直接影响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是形成教育技术素养的条件。知识和技能是形成教育技术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根据教育技术的基本原理来运用教育技术,从而形成和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应用和创新是把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中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等。这几方面的能力,尤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最为重要(其实,其他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在整合过程中得到体现),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主要指的就是整合能力的培养。社会责任是对教师如何正确使用教育技术的方向的规定。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整合能力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其他几个方面是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为整合能力服务的。因此,要以整合能力的培养为中心,重视其他几个方面的配合,做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工作。
3、完善体系是重点
当前,完善高师院校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重点。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不能仅仅靠一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而应该有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教法等。
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指的是目前大学里普遍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课程。对于师范生而言,这门课程还是形成教育技术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才有可能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有可能形成教育技术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课程。要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设计和组织涵盖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等4个方面的课程内容,这样可以使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很好的联系和衔接。当然,强调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并非是说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等同于当前正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而应是更基础、容量更大、知识更丰富的课程。
课程教材教法是向学生传授本学科教学思想、原则和方法的课程。这是形成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强化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师范生不仅能掌握有关学科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技能,还初步养成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来实现这些教学思想的素质。也就是说,具有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具体课程整合的能力。 4、加强实践是关键
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能力总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然而当前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为特色的教育技术课程变成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实验为辅的教学形式,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变成一句空话。加强实践应注意以下问题。
4. 1增加实践的时间
不仅要增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验课时,改变传统的2+1课时安排惯例,同时在系列课程的理论讲授过程中增加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机会,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4. 2采用多种实践方式
可以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网络的学习、到中小学见习等多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所学专业出发,提出研究项目,基于项目组织教学活动和安排教学任务,为学生创造充分使用和展示教育技术能力的机会;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组织课堂、课中、课后的网上活动,激发学生更多地参与教育技术应用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中小学进行见习,加深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的认识。
4. 3重视与在职教师的交互
当前,许多学者都非常重视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但是,他们仅仅重视在同一层次学习群体间建立学习共同体。在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之间也可以构建学习共同体。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方面各有所长,师范生在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方面具有优势,在职教师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比较突出。同时,不论是师范生还是在职教师,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实践,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技术素质。为此,可以利用现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中的BBS等工具,为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搭建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他们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最后,还要重视和加强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5、实施认证是保证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9-0000-01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to Use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an Zhiying
(Computer Department of Jilin Huaqiao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Changchun130117,China)
Abstract:As an applied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our school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educational reform.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topic of personnel training by the way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applied universities.The author hopes that this new approach will hasten the development.
Keywords: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Application-oriented;Educational reform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外国语大学,我们要培养的是精通外语、谙熟专业、计算机操作熟练、综合素质强、“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素质外语外事人才。学术性高校与应用型高校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重在研究各领域最前沿理论问题,而后者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在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实践能力非常过硬、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相比之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实用性”、“时效性”、“创新性”、“自主性”,而现代教育技术在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恰恰体现出这方面的优势。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具有导向,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教育观念的更新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陈旧的教育观念早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教育的要求,我校适时地顺应现代教育理念,树立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
二、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发展总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而进行的,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带来了教学内容的巨大变革。传统的“粉笔、黑板”只更够生硬地传达有限的信息,而现代教育技术把抽象的文字变得图文并茂、声形并茂,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以最形象的方式传达大量信息,知识结构组织有序,活化了课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扩充知识量、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可存储、传输、再现,确保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所应用型外国语大学,我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将实践教学活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活化课堂,这样可以缩减纯理论内容的课时,确保有更充裕的时间来完成学生的实践课程,同时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及信息设备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保障,强化了学生的综合技能、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力。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致力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我校目前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传递―接收”的模式,该模式有利于对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它是高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但它对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不够,未来我校会将“探究性”模式更多地引入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将更多地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例如:通过网络来提前布置课堂主题;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网络分组学习、联机讨论等,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造力的教与学的环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创新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十分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占有更高的比重后,教学评价方法必然要进行改革,更加注重体现能力导向,学生成绩考核方法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目前,我校学生课程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50%,教师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探索了不同的考核方式,评价更加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自我学习评价指标,建立了作品成果互相评价指标,建立了在线题库,实现自主在线作业,考试、评分。
五、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信息化教学环境相对落后,我校要加大投入构建优秀的多媒体及网络学习环境,努力改变传统的信息组织与呈现方式。
(二)促进全体教师全方位的发展,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素养、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提高教师信息获取与处理技能和信息教学与研究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核心问题。
(三)改善目前我校信息化资源落后的现状,鼓励教师制作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对优质资源进行整合。
(四)以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为中心,将信息技术作为支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并以优秀的网络课程为纽带进行信息化课程建设改革。
(五)通过教学竞赛等方式,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程设计及教学设计方面下功夫,将“理论学习”与“项目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六)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要求学生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教育技术,这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技能。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在基础教育的地位。
六、结束语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应用型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必须系统地把握现代教育技术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必须全面地分析现代教育技术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真正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来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点[J].教育部高教司,2011
[2]李霞.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创新教学模式[J].学习月刊,2010
信息技术课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任务。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明确信息技术教育应该面向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提高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培养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教育是时展的必然,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必备技能,已成为现代公民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21世纪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民族繁荣昌盛的主干力量的青少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学生只有自身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正确地面对繁杂多样的各类信息,以及信息数量的日益膨胀和信息质量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新的挑战。然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教师普遍重教而重学不足,这样长此以往就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不利于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目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内容编辑到教师的观念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等,实际上还停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上,基本上依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机会较少,很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只是学会使用计算机的操作,还没有意识到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明确信息技术教育应该面向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提高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整体素质。
1信息素养的概念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指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即促进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2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中学校普遍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对信息素养的培养来说,效果尚且不够,学生的信息素养还有很大欠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1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学生获取的信息主要还是来自课堂,然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认识还停留在学会某种操作,掌握某种技能,很多学生在上信息技术网络课时,根本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或者不喜欢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认为信息技术课上学的内容现在还用不到,以后再学,对学习信息技术几乎没有兴趣。
2.2学生信息素养不高:虽然少部分学生有一定的信息素养的基础能力,但却很少能熟练地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去获取有效的信息,在对待来自网络纷繁复杂的信息时表现得无所适从,面对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不知道如何下手,在利用网络进行信息补充时不懂得学习方法。
2.3信息道德观念不强: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部分学生在信息道德标准上有很多误区,严重影响别人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造成正常的教学工作无法开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
3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在日益发展的信息时代已成为每个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目标。信息素养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每个人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
4有效利用网络课程提高信息素养的培养
4.1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意识是个体利用信息资源以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注意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而不是仅仅限于教学生学会如何操作计算机。
4.2运用网络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能力。师生之间是学习交流的关系,教师要转变师生之间主动与被动关系的观念,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信息技术课上通过学生对访问互联网操作的学习,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收取信息,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善于管理、传递信息,能准确地将获取的信息传递给他人。
4.3信息道德品质在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培养: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建立健全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信息道德品质。注意培养学生在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不能有涉及到危害社会环境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在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辨别、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利用计算机进行非法活动是一种不符合社会伦理、不道德的行为,要培养学生负责任和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意识和行为。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信息技术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方式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必备技能,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也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正确地面对信息数量的日益膨胀所带来的新的挑战。信息技术课上要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任务,以提高学生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需要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贺平.武法提.论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J].现代教育技术.2006(06)
[2]李妍.信息技术中介的探究式学习环境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6(06)
[3]陈燕.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环境创设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06)
[4]周斌.谈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36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倪冰.杜迎春.基于问题解决的多媒体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