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放型经济规划

开放型经济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开放型经济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开放型经济规划

开放型经济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西部地区;架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5―0098―05

把重庆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开放高地,是重庆市贯彻落实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以下简称“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意见》)做出的重要决策,是启动和推进以“重点地区的重点开发”为标志的新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重庆站在新的起点上,为把重庆建设成为21世纪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国际贸易大通道必须实现的阶段性目标。为促进这一决策的顺利实施和目标的尽快达致,笔者拟就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架构进行分析探讨。

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架构,是由“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意见》所决定的。在“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意见》中,都特别突出了重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例如在“314”总体部署中,提出重庆要“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在《国务院意见》中,多次强调重庆“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求重庆“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与此相适应,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架构,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面对重庆市自身的,我们把它叫做核心架构体系;一个是面向整个西部地区的,我们把它叫做依托架构体系。这两个架构从内到外,由高到低,形成一个体系比较完整、功能比较齐备的真正经济学意义上的增长极的概念。按照增长极空间组织理论的观点,考虑到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而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二元结构十分明显,表现为一种单核结构;随着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单核结构逐渐为多核结构所替代。

一、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核心架构

建设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首先需要搭建起属于重庆自身的核心架构体系。这是重庆之所以能够成为“高地”的必要支撑。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架构,包括有多个层级,例如区县各个工业园区、五大支柱产业体系、国家级市场体系等等,但其核心架构主要由北部新区、保税港区和“两江新区”组成。这三个区作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主要标志和象征,在功能上发挥不同作用,在西部地区形成一个对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辐射、物流通关、对内对外市场拓展的制高点。

1、北部新区。

北部新区,是在原来国家级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在重庆北部地区拓展而成的,拥有管辖面积73平方公里,包括石桥铺高科技开发园、二郎科技新城和北部新区高新园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作为重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目前高新区内已注册科技企业近4000余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00家,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三资”企业300余家,已孵化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建成了重庆生物生化制药技术开发园、软件园、出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专业园区,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四大主导产业。经过10多年开发建设,北部新区已成为重庆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对外开放的窗口,技术创新的示范区,培育科技企业家、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学校。截至2008年底,北部新区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984户,合同外资27亿美元,世界500强在北部新区投资的企业(项目)已达34个,占全市三分之一,已入驻的知名企业包括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康师傅、长安福特马自达、格力电器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2008年全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市16%,居主城各区之首,其中外资企业完成80%,高出全市近10个百分点北部新区已然成为重庆市最具活力的地区。

北部新区拥有中国西部唯一的集水运、航空、公路、铁路于一体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驱车30分钟即可到达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北部新区紧邻长江上游的航运中心、中国西部最大的港口寸滩港,年吞吐能力将达70万标箱;重庆北火车站就坐落在区内,是中国西部地区铁路枢纽的重要节点。8条连通全国的高速公路在北部新区交汇。

今年2月,《国务院意见》明确提出:“设立重庆北部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制造及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支持北部新区在土地、财税、金融、投资、外经外贸、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等领域先行先试。继续发挥北部新区内各类国家级园区的特色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区多园、良性互动、错位发展的格局。”

北部新区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的优惠政策和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建设的优惠政策,以及重庆市政府给予的特殊优惠政策,可谓重庆乃至西部招商引资在优惠政策上的聚集地。

2、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国务院以国函[2008]100号文件日前正式批复同意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由寸滩港、江北国际机场和出口加工区三部分构成,采取“水港+空港”的模式,组建一个“一区双功能”的内陆型保税港区。

保税港区规划控制面积8,37平方公里,分水港和空港两个功能区。其中,水港功能区面积6.00平方公里,涵盖长江中上游重要港口――寸滩港及其周边主要交通枢纽。空港功能区面积2.37平方公里,其范围覆盖了重庆江北机场和附近的出口加工区。

除水港及空港功能区外,还将根据发展情况,适时建立铁路保税功能区。目前划定的保税港区与重庆新建的龙头寺火车站近在咫尺,一旦规划中的铁路网络搭建完成,铁路保税功能区指日可待。

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设立,将大力推动重庆和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部内陆省市 的物流成本将大幅度降低。重庆保税港区不但将吸引西南地区,而且将吸引西北地区外贸货物到重庆经长江水运出口,从而带动和推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讲,重庆保税港区将推动西部快速发展。

3、两江新区。

“两江新区”总面积约960平方公里,除了包含现有的北部新区之外,还将包括江北区大佛寺大桥以东的寸滩、鱼嘴、复盛等地,以及渝北两路组团和龙兴镇、石船、木耳、古路四镇,以及北碚蔡家组团和水土、复兴两镇。

在重庆设立两江新区就是指在划定区域范围内,实行开放引领、开发与开放紧密结合,政策先行先试的特定经济区域。在两江新区内建立适合西部内陆地区特点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探索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新模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区域。

重庆对两江新区的战略定位是: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长江上游地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内陆国际贸易大通道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

关于两江新区的管理模式,有人建议不增加新的管理层级,实行精简、高效的扁平管理模式。具体来说,由核心区和拓展区两部分组成,其中核心区包括经开区、高新区及出口加工区,由北部新区管委会管理。拓展区则分属不同街镇,仍由原来的行政区管理。而对两江新区的业务指导,可由商务部牵头,与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组成部际联席会议,直接进行指导。

重庆两江新区的设立,将赋予重庆更大的金融制度改革的自,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方面给予两江新区财税支持,支持两江新区进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支持两江新区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支持两江新区建立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

两江新区的设立,将极大地增强重庆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政策优势,极大地提升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在整个西部,乃至在全国各个增长极中的地位,有效提升高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依托架构

建设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除了需要搭建起属于重庆自身的核心架构体系外,还必须搭建起面向面向整个西部地区的依托架构。这是确保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真正能够在西部地区发挥作用的平台和载体,是重庆经济高地与西部在经济上的桥梁与纽带。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依托架构,包括重庆与西部各省区的各种联系平台、城市合作协作体系、资源市场横向联系渠道、上下产业链联结网络架构等,但最重要的架构当属于成渝经济带和拟构建打造的西三角经济圈。这一带一圈就是一个支撑和基础,使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能够真正耸立于西部地区,有利于充分发挥高地的聚集、辐射、带动、促进的作用。

1、依托架构有利于放大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聚集效应。

作为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首要的职能就是能够形成巨大的聚集效应,最大限度地吸引来自于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国内外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品牌和企业进入,形成超强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而成渝经济带和西三角经济圈将会在放大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聚集效应上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成渝经济带,又称成渝经济区,是经过专家学者多年论证,并得到国家和社会认可、肯定的一个比较成熟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区。这个经济带集中了重庆市和四川省相对发达的城市群,彼此间的合作及其合作机制已经大体成型,其经济的关联性较强,能够较好地实现互动与协作。作为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依托架构,实际上起到了一级放大器的作用,产生一种类似于经济学中的“蝴蝶效应”,通过重庆“三区”的发力,在成渝经济带形成更大的规模,产生更强的磁场吸附力,使之更深入地延伸到长江上游地区乃至整个西南地区。

拟构建的西三角经济圈,不但包含成渝经济带的全部内核,而且还历史性地将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城市群也纳入其中,这样西三角经济圈就涵盖到了整个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这样,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就有了第二级放大器:重庆原本不是很强的吸引力,通过一带一圈的整合和聚集,能够有效地扩大规模、增加容量、提升档次、拓宽渠道,形成新的、跨区域的巨大磁场,从而放大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聚集效应。

2、依托架构有利于拓宽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辐射范围。

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要想将其影响力辐射到整个西部地区,需要通过成渝经济带和西三角圈的逐级传递而达至。分析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发现,虽然经过十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省区市普遍得到很大发展,但这种发展总的来看,是一种低水平的发展,普遍状况是城市较好,农村较差;大城市较好,中小城镇较差。受交通、经济差异度等因素的制约,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与广大西部地区之间的联系存在诸多盲区,需要通过中间层次进行承接和传递,才能够使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个中间层次,就是成渝经济带和西三角经济圈。如果没有成渝经济带和西三角经济圈作为依托和纽带,重庆就是一个空中楼阁,要想将影响力辐射到整个西部地区是很难办到的。

3、依托架构有利于增强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带动能力。

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可能是直接点对点的,而是间接的、通过产业企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市场层级分工、共建共享合作机制等,分层逐级传递的。例如重庆的汽摩产业,可以通过成渝经济带和西三角经济圈,形成相对紧密的西部发达地区汽摩产业集群,推动西部相对发达地区汽摩产业的发展,而西部相对不发达地区则通过与汽摩产业集群形成更深入的配套合作关系,促进和推动西部相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类似地,资金、技术、人才等也可以通过这种或那种方式有效地逐级传递到其他地区,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依托架构有利于提升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品牌价值。

依托架构之所以有利于提升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品牌价值,主要在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从组织构成上确保了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合法性)存在。不管是中央的意图还是重庆自己的决定,建设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目标都需要得到西部地区的鼎力支持和积极协作配合才能够得以实现。成渝经济带和西三角经济圈可以从实体、体制机制上加强西部地区的联系,构筑起多方交流交往的平台,高地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从法理上获得西部地区的认可和支持,可以大幅降低行政区划不同而带来的建设成本。第二,为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成渝经济区和西三角经济圈是西部相对发达的地区和城市群集中区,各个城市群互有优势,产业互补、协作性较 强,能源、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起点高、实力强、发展速度快。

三、打造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依托架构的思路

建设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需要打造与此相应的两个架构。目前由于核心架构是属于重庆市内自己的事情,重庆市对此已经做出了相应的部署、规划和安排,因此本文重点探索打造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依托架构的思路。

1、大力推动尽快完成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制定。

在西三角经济圈还没有得到国家确认以前,应该大力促进成渝经济区的制定。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承诺并正在制定成渝经济区的规划,现在的工作任务是要联合四川省,共同促进这一工作的完成。即使西三角经济圈获得国家的认可,要把它落实,并争取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是一项难度比较大的工作,此期间不能留有空白,必须充分发挥成渝经济区的作用。到最后,如果西三角经济圈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成渝经济区也能够发挥铺垫、借鉴的作用,甚至在局部仍然具有实用的价值。因此,决不能因为我们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就不管成渝经济区的规划和发展了。步步为营,是建立依托架构的核心。

2、尽快完成并向中央提交西三角经济圈的论证报告。

目前重庆市提出了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建议,并且已经初步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肯定。接下来的工作应该是尽快向中央上报论证报告。论证报告的内容很多,但主线应突出和强调“西三角经济圈”的国家战略性质,这是极其重要的。当前,全国许多地方都在争相建立有特色、有支撑的经济区,例如大武汉中部经济圈、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东北经济区等等,并且都希望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要想在全国各经济区中脱颖而出,除了要有实力、有总量、有特色以外,一定要有独一无二的“杀手锏”。而“西三角经济圈”的杀手锏就是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重庆战略这两个重要法宝。西部大开发是国家在20世纪末做出的我国面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而重庆的改革发展则通过总书记的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其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这两个国家战略都需要“西三角经济圈”作为实施的平台和载体。特别是重庆构建内陆型经济高地需要“西三角经济圈”作为支撑,《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10条38项意见需要通过“西三角经济圈”得到落实。总之,要让论证报告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成为获得国家认可的重要依据。

3、要争取“西三角经济圈”获得西部地区各省区,特别是四川、陕西、贵州等的肯定和支持。

获得西部地区各省区,特别是四川、陕西、贵州等的肯定和支持,是争取“西三角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民意基础。为此,市委市府领导层有必要广泛、频繁地与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领导层进行互动,交换意见,争取赢得川陕黔各省党委政府的认同和参与,争取其他地区的配合和支持。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够与川陕黔等省达成共建共享合作意向,形成备忘录;与“西三角经济圈”所在城市,特别是成都市、西安市签署城市协作纲要(备忘录与协作纲要可以作为附件放入论证报告中)。市级各部门可以与其他地区进行对口流通、交流,了解彼此的观点意见、探讨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思路;市委党校、市社会科学院、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高等院校等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单位则要广泛开展对“西三角经济圈”的理论研究,加强与西部地区,特别是川陕黔等省市的理论研讨活动和论证分析,交锋观点,创新思维,争取在理论界达成共识。宣传部门、各种媒体、报刊等则需要加大对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宣传报道,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营造有利于促进和推动“西三角经济圈”形成的良好氛围。进而影响和感染其他地区的参与。

4、及时做好组织、技术、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

是否建立“西三角经济圈”,并争取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对于重庆今后的改革发展、对于贯彻胡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对于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于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重庆市必须要有只能成功、不容失败的信心和决心,采取措施,尽快做好相关的组织、技术和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保证工作做到万无一失。组织准备工作,是指需要专门成立一个由市领导亲自挂帅、市发改委具体承办的“西三角经济圈”筹划办公室,负责“西三角经济圈”的组织、公关、协调和督办工作。办公室下设若干专门小组,负责专项事务工作。技术准备工作,是指为“西三角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争取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所需要完成的全部技术、业务和论证工作。这部分工作可以由发改委牵头,抽调市里有关部委职能部门人员、有关研究院所专家学者来完成。规划准备工作,是指必须预先对“西三角经济圈”进行规划。“西三角经济圈”不是重庆一个市能够规划得了的,但是本倡议是由重庆市率先提出来的,因此,重庆需要发挥领头的作用,预先制订一个规划草案出来,提供给国家有关部门参考。

开放型经济规划范文第2篇

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出现了新特征和新问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实现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重要路径[1]。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正确的理念指引与教学方式,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整改升级。

1.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特点

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诸多特点,是开展创新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开展学科研究、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的重要场所。与传统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很多新特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经济管理学科与互联网技术出现了深度融合,整个网络社会出现了高度的开放性和融合性特征,基于此,开展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自身来说,要建设高水准的实验教学平台,必须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入手。在硬件方面,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具备一般实验室的器材和设备,包括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设备[2]。在软件方面,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整合多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运行软件,包括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国际贸易模拟软件、物流管理软件等等。通过整合利用软件和硬件资源,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水平,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2.经济管理学实验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实践来看,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一般都采取学分制和选课制结合的教学的方式,一方面保证学生学到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同时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让学生自由选取适合自己的专业学科。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实验平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但是,在实践教学中,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平台利用效率较低,并且利用程度不够灵活,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求。

在传统的实验平台模式下,为学生所利用的教学资源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方面学生必须要在实验基地内才能进行实验操作,另一方面,学生使用实验室也要受到时间的限制。近年来,我国经济管理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传统知识开始与网络知识呈现出深度融合的状态,强化提升互联网教学水平,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与现在正在大力建设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明显缺乏灵活性和科学性。此外,很多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验平台缺乏开放性,无法实现数据和软件的动态更新,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传统的知识很容易就被现代经济形势所淘汰,因此,构建动态化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构建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高校教育体系也在进行深刻改革。毋庸置疑,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构建一个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建设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突破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实现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3]。从学科本质来看,经济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同时对于人才的专业应用能力要求也比较高,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刚好可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通过运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运用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综合水平,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4.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建设思路

从平台本身来看,高校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包括服务器、网络系统和应用终端等组成部分,其中服务器是核心部分,应用终端则是学生参与平台运营的重要切口。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方面,要注重创新性和教学性,提升教学软件的使用价值,既要与现代知识对接,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4]。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构建上,既要考虑教学实际情况,同时也要与现代企业对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训练机会,提升教学专业化程度。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与学生端口对接,提升平台的实用性,提高综合教学水平。

从目前高校网络建设实际情况来看,现代高校基本都实现了网络全覆盖,这也给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创造了基础性条件。在平台建设上,要坚持“实用为先”的平台建设思路,不管是在基础框架构建还是细节设计上,都要充分考虑实用性,进而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综合水平,发挥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载体作用,让平台成为学生锻炼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教学的优势,实现高校经济管理教学目标,适应现代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5.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应用模式探究

5.1凸显平台开放性特征

在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中,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充分突出平台的“开放性”,通过平台的整合作用,将网络资源与学生现实生活进行有效对接。在使用平台的过程中,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和学习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注重把握教学进度[5]。教师在利用平台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要素,进行科学安排,合理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安排学习内容,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在利用平台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导入个人信息,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动态完成实验学习内容,提升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2注重平台利用的多样性

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充分注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在传统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和枯燥的问题,很多学生比较抵触利用实验平台开展学习,缺乏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创设和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整合融入多种教学要素,提升实验教学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举例来说,电子沙盘等都是比较常用的经济管理实践演练工具,通过有效整合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高校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利用效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教学实际效果。

5.3科学构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在利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开展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时候,要科学构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一般都是通过分数来简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下,教师要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合理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释放学生学习动力与活力,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参与到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中来,通过学生的参与来推进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实现平台综合建设水平的提升。

5.4注重软件与硬件之间的衔接与搭配

作为一个教学综合体,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一定的复合型,体现出软件设施与硬件设备之间的有机融合,通过软件和硬件的搭配,可以有效提升教?W实际效果[6]。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与教学实践中,既要投入资金,更新基础设施,提升硬件层次,同时要注重软件开发,提高软件与教学的适配性,提高教学效果。

开放型经济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外向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略论构建与完善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

收录日期:2012年9月29日

当前,我国开放型经济已经进入新阶段,面临着国际经济政治环境新变化的机遇和挑战,面临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党在新阶段提出的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目标是“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中国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质量,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一、开放型经济的涵义

从经济学意义上说,开放型经济的概念有两种涵义:第一,古典经济学中原指存在对外贸易的经济,现代的开放经济不仅指贸易自由化的经济,还包括资本、劳务和人员实行比较自由的流动。在此意义上,开放型经济是相对封闭型经济而言的。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服务等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一般意义上的开放型经济,是指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深度较大,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跨国界流动较为自由的一种经济。由于其与外部经济联系比较密切,获得发展的机遇更多,受到外部冲击的可能也较大,但其自身调整和适应能力也较强;第二,开放型经济还指一种经济制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倾向,在此意义上,那些能从制度上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对于对外经济联系活动政府干预较少或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即为开放型经济。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除了与该国的资源禀赋、国家大小有关外,最关键是其经济制度的性质。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对外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资本流出入量、企业跨国经营情况等是主要衡量指标。一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接近于开放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有所不同。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导向为主,总体上是一种政策性开放;而开放型经济则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总体上实行中性化政策,是一种制度性开放。开放型经济是外向型经济的深化,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主流选择。

二、构建什么样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对外扩大开放的承诺需要进一步兑现,特别是涉及金融、通信等经济安全的服务贸易领域,需要扩大开放。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11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6,420.6亿美元,增长22.5%,增长速度在世界贸易史上罕有;1979~2009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9,930.38亿美元,其中2000~2009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到6,864.24亿美元,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随着我国对外经贸流量的扩大,国际经贸纠纷也随之增加,我国已成为国际反倾销的头号对象国,同时对我国采取其他贸易救济措施的案例也不断增加。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截至2010年,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表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在全球的比重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内外影响不断加深,经济利益相互交织。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层次和特点也将随之进行调整、拓展和提升,“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这12个关键字来定位开放型经济体系,既回答了完善什么样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问题,同时也体现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特点、新趋势。

1、内外联动是方向。对外开放要立足于国内发展,特别要把对外开放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把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真正落实到为我所用上来。积极走出去,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扩大开放领域,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促进自主创新,尤其是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扩大对外投资,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积极开展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

2、互利共赢是原则。在国际经济舞台上,要立足于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要维护和完善全球经贸体系,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与发达国家建立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经贸关系。对发展中国家,尽量错位产业竞争层次,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其完善产业体系。我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

3、安全高效是要求。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低、能源资源不足、金融等服务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这些是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的薄弱环节,必须研究和学会用好世贸组织规则,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防范、应对产业风险和保障产业安全方面的经验教训,采取一些有效措施,积极加以应对。

三、构建与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措施

面对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和新挑战,需要通过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来促进开放型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确立新的对外开放战略,继续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和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与水平。在进一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方面,要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积极扩大进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服务业态、管理模式与人才,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紧紧抓住跨国服务外包的重大机遇,大力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缓解贸易顺差过大状况,推动对外贸易协调平衡发展。虽然中国外贸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增长方式仍比较粗放,出口附加值不高,中国从出口中得到的实际利益较低。中国对外贸易走的是一条数量扩张之路。要提高质量效益的关键举措,是着力提高各类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改变我国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不强、产品开发设计和品牌建设滞后的局面。发展加工贸易符合我国的国情特点,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在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就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后的方向是进一步促进转型升级,包括进一步促进加工贸易结构升级、提高本土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的程度、着力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等。

在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方面,要优化吸收外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同时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引导和规范,防止垄断并购和恶意并购,保持我国对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是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主要采取绿地投资方式。当前我国利用外资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现有的引资方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改变过去引进外资就是建新厂、盖新房的传统观念,着眼于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引导跨国并购向优化产业结构方向发展,放宽中西部地区外资进入的行业限制。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外包企业承接本公司集团和其他企业的外包业务,提高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水平;有效利用境外资本市场,鼓励具备条件的境外机构参股国内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逐步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规模。

2、积极稳妥地实施 “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并做大做强,加强宏观规划、政策指导和协调管理,引导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跨国经营管理能力,自觉维护国家形象和企业声誉,着力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过去30年,我国对外投资相对落后。目前,外汇储备充裕,对外投资能力大幅度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具有开展跨国经营的内在要求。国家要大力扶持我国各类所有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培育国际品牌,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发展成为大型跨国公司。开展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为中小企业顺利“走出去”提供平台。

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是构筑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路径。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展跨国并购,有效提高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国际化经营水平。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全球整合资源链,树立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打入国际主流市场;二是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推动在资源富集地区进行能源资源开发、农业项目综合开发和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能源资源供应保障;三是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可以有效释放我国已经形成的充足生产能力,规避贸易壁垒,带动相关产品的出口。目前,我国已启动八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设,从政策、资金、配套服务等方面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四是有序推动对外间接投资。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等方式,拓展境外投资渠道,逐步形成以企业和居民为主体的对外间接投资格局。

3、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促进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大国的立国之本,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自主创新,要勇于和善于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从世界经济来看,少数发达国家仍将是创新的发源地,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技术密集型的核心产业仍然集中在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国际技术扩散和自主创新提高在世界经济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全球研发高度集中在几个少数发达国家,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首的前十个国家占有全世界84%的研发资源,94%的专利和91%的专利许可费用。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大国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对国外技术的引进、模仿与吸收,加速我国技术要素的积累。但这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所定规则存在着冲突,该协定对我国延续多年的技术创新模式有着相当的约束,我国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亟待变革。这就要求我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来促进技术进步。要通过引进国外的人才、设备和管理,特别是继续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开展更高水平的研发活动,充分发挥其“溢出效应”。要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通过并购国外技术型企业或设立研发机构,就近利用国外研发资源,形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加快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变,努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

4、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增强我国的全球影响力。大国要善于利用国际规则来维护本国利益,因此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订与修订。推动多边贸易谈判的进程,维护自由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活动,加强与经合组织等发达国家集团和各类发展中国家集团的对话、交流与协商。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按照平等互惠、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周边地区、资源富集地区、主要市场和战略伙伴为重点,逐步构建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建立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

5、保障海外资源供给,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均占有资源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海外资源能源的依赖程度会进一步上升。保障海外资源的安全供给,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对外投资,掌控一定的海外资源能源开发权,获取权益资源。要通过建立自贸区等多种手段改善与资源能源出口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与之建立稳定的长期供应关系,避免现货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冲击。要加强进口企业的协调,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大幅提高我国在资源能源价格谈判中的话语权。要建立与完善跨境运输通道,保障运输安全。要大力引进先进的环保型技术与设备,大幅度推进节能降耗,促进可持续发展。

6、要有效应对贸易摩擦,加强贸易运行预警体制和摩擦应对机制建设。随着我国产品特别是价格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各地的跨越式扩张,不仅对进口国相关产业构成强有力的竞争,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该市场的份额构成威胁,产生贸易转移效应,导致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生不满;美欧等发达国家也持续通过双边和多边场合给中国施加压力,多起案件提交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在若干国家还出现了排斥中国企业和中国商品的恶性事件。面对贸易摩擦增多的形势,必须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贸易运行预警体制和摩擦应对机制的建设,增强应对贸易争端能力,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共同发展;努力实现贸易平衡,通过实际行动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利用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岳.实施大开放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N].福建日报,2012.5.8.

开放型经济规划范文第4篇

第一,必须坚持政府超前谋划和有效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全省各级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挑战,各级政府仍然要坚持超前谋划,引导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以经济全球化的视野引领新一轮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内市场经济活动与国际市场经济的无障碍流动。保留和改善政府在国内外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形成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二,要跟从世界经济潮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更加积极主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调整出口结构和优化进口结构并重,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大步伐“走出去”并重,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的领先优势,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由主要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求发展向谋求国际竞争优势地位转变。由国际产业链低端向国际产业链中、高端转移。由国际加工制造基地向多元化国际中心区域转变。由国外资本主导向本土企业主导转变。

第三,加大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力度。一是用国际语言“推销”江苏。各级政府要培养打造一支熟知国际事务、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招商引资队伍;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科学合理地利用外资,吸引外资企业总部、研发、营销、物流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落户我省。三是要把全民招商和重点招商二者有机结合,既要发动全社会力量,全方位扩大招商,又要统筹规划,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实需要,有秩序招商。

第四,加大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满足经济全面开放的需要。目前我们的金融产业发展尚处在幼稚期,金融创新仍未真正全面推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显落后。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必须把金融作为极其重要的产业加以发展。借鉴和学习国际上的先进金融经营理念,引进竞争体制,加速原有金融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积极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

第五,发展园区建设,提高重点开放区域在外向型经济中的拉动作用。要与江苏省发展规划相适应,有计划、有重点地科学规划并建设外向主导型园区,以提升和丰富新型城市的形态,改善城乡遍地开花式的大开挖、分散施工的盲目建设,为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性的新型城市和农村打好基础;通过抓园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改进生产条件,提高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成功率;加快园区的发展,使之成为人才聚集、高新技术聚集、产业功能完善、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辐射带动极。

开放型经济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提质增效江苏新常态

一、 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中国加入WTO的历史性机遇,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 开放型经济强势推进、迅猛发展,促进整体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江苏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深入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统筹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利用外资“一路高歌”。2013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32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8%,连续11年在全国“独占鳌头”。二是对外贸易“狂飙突进”。2013年进出口贸易总额5 500亿美元,约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8,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二。三是境外投资“异军突起”。2013年中方协议投资额突破60亿美元,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三位。四是开放载体提档升级。至2014年9月底,共有各类开发区130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1家,省级开发区89家;特色产业园区144家,海关特殊监管区19家。开发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江苏经济实现了由农向工、由内向外的根本性转变,在整体经济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2013年,江苏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的36.2%、31.9%和35.6%。数据来源:历年《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二) 促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奠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雄厚基础。

江苏开放型经济已全面融入整体经济,成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促进江苏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和完善。江苏着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高端服务业为方向的现代产业体系,外商投资在其中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01―2013年,外商在江苏工业领域中的投资超过外商投资总额的50%,对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十分突出;在服务业领域的投资比重也逐年增加,2013年达到42%。二是促进江苏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各地以开发园区为主要载体,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的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到2013年,江苏各类开发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2 400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838%;集聚了全省90%左右的外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80%以上的创业服务中心、研发中心和孵化中心,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三是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和发展。苏南地区着力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引资水平,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苏中地区积极融入苏南和长三角地区,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开放型经济的特色发展更加明显;苏北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潜在优势,加快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利用外资步伐明显加快,在全省所占的份额不断扩大。

(三) 创新江苏经济发展路径,提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成功经验。

江苏开放型经济在发展实践中创新争先,敢为人先,积极探索,开拓前进,为全省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成功经验。一是大胆解放思想,勇于探索追求。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突破思维定式,探索发展路径,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苏州抓住浦东开发开放机遇,全面推动由发展乡镇企业向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战略转变,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中外合作园区――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昆山综合保税区。二是主动调整战略,抢抓战略机遇。在初期阶段,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以开发区为载体,大力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打开了良好的发展局面;在中期阶段,及时抓住中国加入WTO的契机,加快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着力实施“三个国际化”开放战略,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境外投资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态势,成长了一大批国际化企业。三是强化组织协调,聚合生产要素。各级政府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推动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各类载体平台建设,以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力地吸引外商投资,促进大量生产要素快速积聚,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特色化工、纺织服装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四是创造良好环境,打造投资高地。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投资环境,开放型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球化,有力地推动了江苏本土企业在融入全球竞争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

(四) 促进江苏社会文明进步,不断改善民生、提升民众素质。

江苏开放型经济的持续发力,不仅促进了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对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的全面进步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有效推进城镇化发展,打造宜居城市,极大地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通过产城融合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逐步由工业集聚区发展成为现代化新城区,为推动全省新型城市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全省城市化率达到64%,位居全国前列。二是有效增加社会就业,提高职工收入,极大地改善生活条件。2013年,江苏外商投资企业吸纳427万人就业,占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28%;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2 450亿元,占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的29%。三是有效促进社会文明,改善生态环境,极大地提升公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江苏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联系,国际先进理念、工作生活方式、休闲娱乐活动、环境保护意识等,逐渐影响广大居民群众,对提升公民基本素质和文明程度发挥了积极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广泛运用现代生产装备和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升。江苏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为公民提供了更多的高端教育资源。

江苏开放型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在新常态下实现发展新突破,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面临着严重的土地、劳动力、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等硬性制约,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加快发展的“难度系数”逐渐加大。二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处于高位推进状态,再上新的台阶,难度很大。三是开放型经济的溢出效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本土跨国企业成长缓慢,缺少“当家花旦”,缺少具有国际知名度、国际竞争力的著名品牌产品

二、 创新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目标追求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是为了更好地调结构、促转型、提质量、增效益,创造“新亮点”,培植新优势,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因此,江苏新一轮开放型经济发展在目标追求上,必须准确把握国际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全面激发深化改革促开放的新动力,主动融入国家开放战略的新布局,着力建设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新环境,积极创建全方位、高水平、深层次的新格局。

(一) 强化市场导向,使开放型经济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树立新的开放观念。

江苏在新一轮开放型经济发展中,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加快推进改革,促进开放,实现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政府主导型向市场导向型的根本转变。要加快树立“四种发展新观念”:一是要加快树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新观念。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引进来和走出去,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二是要加快树立效益优先、区域协调的发展新观念。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区域合作,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各具特色、协调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三是要加快树立公平竞争、互利共赢的发展新观念。政府要对各类市场主体实行公平监管,不干预企业的经营自,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秉承利益互换、对等开放、共享成果的原则,发挥市场优势,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鼓励劳动密集型、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以及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进口,促进消费提档和技术升级,形成共同发展、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开放新局面。四是要加快树立依法管理、持续健康的发展新观念。要建立与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推进政府行为法治化、经济行为市场化,推动建立健全企业主体责任制度、政府高效监管制度和社会共治制度;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优化外商投资和区域布局,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环境保护,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朝着净水蓝天的目标努力。

(二) 抢抓战略机遇,顺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国家开放新布局,探索新的开放模式。

在新常态下,实现江苏开放型经济的根本性转变,要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要紧紧抓住“四大新机遇”:一是要紧紧抓住国际经济重新分工调整的新机遇,大力开展境外投资,着力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要通过规划引导、平台服务、政策支持等有效措施,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开展先进技术合作,提高质量和效率,形成境外投资的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更加注重发挥投资走出去的带动作用,重点是产业和装备走出去;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企业,鼓励企业制定中长期国际化发展战略,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在国际大环境中依法经营,成长壮大。二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新机遇,鼓励企业积极融入战略实施中去,从中“掘金”“分羹”。“一带一路”开启了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机遇之窗,是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也是江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江苏要充分发挥沿海沿江区位优势、口岸开放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友城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加强互联互通项目对接,推进跨国投资合作、经贸合作,拓展产业投资,深化能源资源和金融合作,放大开放开发综合效应。三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机遇,由“借台唱戏”到“搭台唱戏”,借力借势,分享溢出效益。要在学习借鉴和对接上海建立自贸区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整体统筹推进;要支持条件成熟的区域先行复制,率先推广,以制度创新赢得开放新优势;要重点推进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特征的投资管理制度改革,以人民币跨境业务开展为标志的金融制度改革,以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为主要抓手的综合监管制度改革,构筑更高更强的对外开放新平台。四是要紧紧抓住国家由沿海开放到全方位开放的新机遇,积极融入内陆开放、西部沿边开放中去,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要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内陆开放、西部沿边开放中发挥独特优势,强化重点区域合作,加快推进向西开放步伐,有效提升向东开放水平,扩大沿江沿海开放,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三) 优化开放目标,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开创新的开放局面。

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的加快形成、大力推进改革促进开放,为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提升空间。要通过竞争与合作的良性互动,抢占发展制高点。要做到“四个更加注重”:一是要更加注重推进“三个国际化”,把开放目标定位在增强经济国际竞争力、全球要素配置力、对外开放影响力上。要加快形成以国际化企业为主体、国际化城市为基础、国际化人才为支撑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助推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要以推动本土企业国际化、促进外资企业本土化为着力点,加快培育一批国际化企业;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型城市集群;要以国际化人才高地的建设,引领江苏经济国际化。二是要更加注重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开放型经济朝着调整存量、做优增量、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的方向转变。要加大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创新力度,推动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激励企业在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发展水平;要着眼于对整体经济起推动作用,成为促进本土企业发展的“引擎机”、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助跑器”,促进转型升级,继续在全国“领跑”。三是要更加注重提升开放型经济溢出效应,把带动和培育本土企业国际化、培育国际著名品牌作为重要的目标追求。要大力培育本土企业,特别是要大力培育民营跨国企业。只有本土企业强大了,品牌知名度提高了,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有效突破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固化在低附加值环节的不利局面,提升江苏企业乃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四是要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生态文明,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提升江苏城乡人民的幸福指数。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生态效益,优化外商投资方向和区域发展布局,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意识,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社会和谐和民生幸福,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布局合理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路径。

三、 实施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关键举措

我们要深入研究在新常态下实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以实现新的目标追求。

(一)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体制。

构建江苏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就是要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法制新要求、提升企业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法制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发展水平。要做到“五个坚持”:一是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有效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在改革方向上,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管理和服务作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在政府职能上,要合理定位,实现从政府主导、强势推动向通过制度设计、增强市场微观基础活力转变;在市场建设上,要坚持客观、公平、公正立场,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自主经营、公平竞争以及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二是要坚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提高企业集聚优质高效资源和要素的配置能力。要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保证各种要素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运作,坚决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消除要素跨区域、跨行业流动的壁垒;要进一步理顺要素价格体系,加快完善劳动力、土地、资本、自然资源、金融资产等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价格对市场的调节作用。三是要坚持深化涉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要积极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快实行“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境外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在全面清理涉外审批事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快审批权限下放,优化审批流程。四是要坚持推进金融制度改革创新,有效提高集聚国内外资源要素、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要加快推进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建立丰富多样、便利通畅的人民币跨境循环使用渠道,建立有效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风险防范机制;要鼓励企业利用上海自贸区投融资便利的平台优势,开展跨境投资、境外融资,加大走出去力度;要积极探索境外资产、境外应收账款、出口退税单等融资抵押方式,支持企业的国际品牌建设和跨国并购活动;要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谋划海外布局,实现国际化发展以及境外上市,发行海外融资债券,拓展海外融资渠道;要鼓励外资企业到江苏发展金融产业,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市场主体。五是要坚持推进人才制度改革创新,有效引进和培育国际化高端管理技术人才。要通过人才制度的改革创新和各类平台建设,加快国际化高端管理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步伐。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国际化企业,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专业化人才;要创新国际化高端管理技术人才引进方式,重点引进世界一流水平、对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并能带来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科研创新团队,引进担任重大科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重大工程项目的首席工程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医药、节能环保、软件、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顶尖人才。

(二) 拓宽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培育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江苏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拓宽思路,扩大开放。要做到“四个着力”:一是要着力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外资更多投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要围绕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引资力度,加快建设面向海外、连接中西部、具有国际技术优势的创新型产业高地;要注重利用庞大的国内需求,吸引国外优质资源,获取高端发展要素,从解决重要民生领域供给瓶颈的角度出发,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注重引进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业服务等生产项目,提升对制造业的配套服务功能,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要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鼓励外资企业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整合产业链,提升产业水平,打造江苏经济“升级版”。二是要着力提升合作水平,有效扩大外商投资企业的溢出效益。要鼓励跨国公司、国际研发团队在江苏增加投入,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构建战略联盟,搭建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平台,促进提高本土企业的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要着力提高技术引进的整体性和先进性,重点吸引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开展研发合作、联合创新,实行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三是要着力加大创新力度,有效培育充满活力、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企业。要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要素,到技术人才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机构,到发展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到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参与资源能源项目合作开发;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产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构筑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主体的竞争新优势;要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国有企业实力雄厚、外资企业渠道广泛的特点和优势,探索组建混合所有制的国际化企业集团,提高主体经济实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四是要着力强化境外投资,推动企业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大规模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要下大力扩大对外投资合作,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发挥纺织、轻工、机械、电力设备等行业的规模、技术优势,把推动技术、装备、标准走出去作为重要内容,拓展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生态环保等领域与国外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合作,形成境外投资的产业优势;在产能过剩比较突出的地方,通过境外转移消化过剩产能,为本地的“腾笼换鸟”拓展空间;要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降低企业和个人的境外投资门槛,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形成境外投资区域优势;要提高企业走出去的组织化程度,支持企业通过链条式转移、集群式发展、园区化经营等方式走出去,加快建设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提高对外投资的效率和质量。

(三) 完善激励机制,提升评价水平,增添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动力。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由市场主导开放型经济发展,政府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新理念,增强推进改革、促进开放的内在动力。要做到“三个强化”:一是要强化考核引导。要转变以单纯增速为重点的考核方式和指标体系,重构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目标评价体系,拓宽考核评价范围,加大对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内外协作、区域协调、法制建设、安全生产、环境改善和民生幸福等指标的考核评价力度。二是要强化分类指导。要结合各地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分类指导,努力缩小地区差异。苏南地区要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和先发优势,集聚高端要素、创新要素,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更大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苏北、苏中地区要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潜在优势,找准发展突破口,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在更大范围集聚发展要素、成长要素,加快壮大发展规模,提升发展质量,打造新增长极;沿海地区要加快开放,促进开发,优化空间布局,推进集聚集约发展,促进产、港、城融合发展。三是要强化导向激励。在开发区建设上,要鼓励进行管理模式创新,走高新技术积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发展、中外企业融合发展、要素资源集约发展之路,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在利用外资上,要规范招商引资,优化外资投向,提高利用外资的技术含量;在境外投资上,要将企业配置国际资源、利用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内容列入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加大境外投资的动力机制;在政府专项资金使用上,要放大引导作用,对提质增效显著、促进经济整体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企业予以大力扶持、奖励,促进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