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并购中的法律风险

企业并购中的法律风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并购中的法律风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并购中的法律风险

企业并购中的法律风险范文第1篇

[关键字]企业并购 风险 应对策略 整合

企业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种方式,是指一企业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企业产权的行为。企业并购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企业并购可以产生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有利于改善企业资源配置状况。提高其资源利用状况,产生规模效应并实现企业股东利润最大化。但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诸多风险,如何应对这些风险是决定并购是否成功的关键。

一 企业并购中的风险分析

企业并购风险属于综合性风险,企业并购是一个过程,在并购前、并购中和并购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各有其特点。

(一)并购前的信息和决策风险

在并购其他企业的过程中,掌握充分有效的信息是实现成功并购的关键性因素。一些被并购的企业为了通过被其他企业并购走出困境,往往会隐瞒其真实经营状况,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和会计信息。并购企业不了解被并购企业的真实状况,同时对自身的并购动机和能力认识不足,甚至出现盲目自信,再加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并购企业就会面对决策风险。

(二)并购过程中的风险

在并购实施阶段,企业会面临操作风险、融资风险、法律风险和反收购风险等。操作风险是企业在操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由于对目标企业的资金财务的真实状况不了解,并购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债权纠纷。同时,确定合理的并购价格和并购条件在并购过程中至关重要,如果双方对此争执不下,就会浪费时间、加大成本,影响并购的效率,同时不合理的并购价格还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企业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企业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筹集到足额资金,融资方式是否合理,并购过程中的大额资金支付是否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或增加偿债风险?这些就构成了融资风险。为了规范企业并购行为,减少利益纠纷,相关法律必不可少。企业经营者必须对这些法律和相关程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否则就会在并购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受到行政处罚甚至导致并购无效。在企业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往往是被迫的,这些企业往往对收购行为持不合作甚至敌对态度,这就会出现反并购风险,被并购企业往往会采取出售自己的优质资产、寻找白衣骑士、大举负债、自吞毒丸,以及金色降落伞、银色降落伞等行为反抗并购。

(三)并购后的整合和营运风险

并购行为发生后,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就必须进行整合。如果并购后不能进行有效的人事整合,人事冲突风险就会出现。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在并购前可能会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文化整合,双方企业文化就不能融合,发生文化冲突,产生一系列消极后果,整个并购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企业并购是为了实现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和市场份额效应,实现资源共享和规模经济。但实际上很多企业在并购后会出现营运风险,不能有效运营,企业集团资源被浪费,主购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整个企业集团陷入困境。

二 应对企业并购风险的策略

(一)掌握充分有效的信息,对并购进行科学分析

并购企业必须对目标企业的各种财务报表以及账外资产、无形资产进行严格的审查,掌握真实有效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并购决策。并购企业同时还要对自身实力有一个合理的判断。企业在做出并购决策前,要对自身的并购能力和条件进行评估和分析,充分认识自身的资源能力、资金运用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此外,企业经营者还必须分析外部环境,认识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和宏观经济形势,以避免法律风险,做出合理决策。在掌握了充分有效信息的前提下,企业还应对并购进行科学的分析,即分析企业并购的动机和目的,并购的方式和战略,做出合理的决策。

(二)采取合理的融资方式,减少财务风险

合理的融资方式可以使资本成本最小,风险最小。在并购过程中,宜采用多种融资方式以分散风险。在并购过程中,企业自有资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应保持适当比例,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配股、发行新股,发行债券或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企业亦可采用杠杆收购这一新型并购方式,以减少资金投入,化解融资和财务风险。

(三)并购后进行有效的整合

并购后应进行的整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资源的整合、人事的整合和文化的整合。并购后企业集团应充分发挥各原有企业的优势,规避原有企业的劣势和不足,实现资源互补,信息共享,进行规模经营,实现良好的经营效应。企业并购后应制定的人力资源政策,避免被并购企业人才的流失,同时还应不失时机地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让其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企业并购后还应进行文化整合,这对新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常见的文化整合方式有三种,即吸纳式、渗透式和分离式,吸纳式是指被并购企业全盘吸收主购企业的文化;渗透式是指双方文化相互渗透,各取所长;分离式是指并购后双方企业文化不做大的改观,保持独立性。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状况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文化整合方式。

企业并购中的法律风险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并购;风险;对赌协议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一、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风险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的发展,资本运作逐渐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并购通过产权转让实现企业控制权的转移和资源重组,是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外部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制度创新的动力。然而,并购作为企业一种有效发展战略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国外并购的经验表明,大约50%的并购是失败的。而我国并购以后整合成功的比率也不高。这说明在并购的过程中,从最初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到最后的并购后期整合,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风险,而无数的失败案例也告诉人们,并购风险不容忽视。因此,分析企业并购存在的风险并寻找相应风险的防范措施,对于提高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在并购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长期性、潜伏性、动态性、传导性、多元性等特征。广义上的并购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并购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未来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偏差;但实际工作中主要研究的是狭义的并购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实施并购行为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损失可大可小,一般包括:并购前企业对目标企业信息掌握不对称,或者受到政府多方面干涉;并购后企业的盈利无法弥补其为并购所支付的各种费用;并购后企业适应不了并购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导致并购企业经营管理成本的增加,进而降低企业经济效益等。

本文对并购中存在的风险建立在企业并购的阶段之上进行分析。

(一)并购前的风险

当企业把并购意向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中时,企业就进入了并购的准备阶段,如果并购战略没有制定好,就很有能会危及整个并购过程,关系到主并企业的生死存亡。一个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战略是不存在的。因此,每个企业必须根据它自身的运营模式、财务状况、市场地位及发展机会,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并购战略。此外,企业并购总是受制于一定的法律规定,任何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都将会招致诉讼或遭受损失。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企业并购法》,有关企业并购的规定散见于《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中,加上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一些地方性法规,构成了我国现阶段企业并购的法律框架。但是,由于不同时期出台的法律法规之间衔接性不强,内容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给企业并购埋下了法律隐患。因而法律风险始终存在。

(二)并购中的风险

在确定目标企业后,并购双方最关心的问题即以持续经营观点合理地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然而,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很可能因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这就产生了并购的估价风险。并购估价完成之后,进一步面临的就是融资风险,融资风险主要表现在能否及时获得并购资金,融资的方式是否影响企业的控制权,融资结构对并购企业负债结构和偿还能力的影响。而企业所采取的支付方式风险与估价风险、融资风险又密切相联,主要包括: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股票支付的股权稀释风险、杠杆支付的债务风险、混合支付所引起的主并企业控制权的改变。如果企业面临敌意收购时,还有可能面临反并购风险。

(三)并购后的整合风险

并购完成后,主并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管理上的挑战,如文化冲突、人才流失甚至经营方式的改变和进入全新的领域等,这就决定了并购整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程序之一。有效的整合能够弥补前期决策过程的不足,达到并购预期的效益;若缺乏有效的整合措施,目标企业将成为主购企业沉重的包袱。只有从企业实际出发,采取恰当的方式对目标企业进行整合,才能起到协同效应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

形成企业并购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也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本文的主要侧重点在于,对赌协议在企业并购第二阶段面临的估值风险规避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二、对赌协议及其在并购中的应用

对赌协议,也叫估值调整协议,在企业控股合并中是指主并企业与被并企业对于未来不确定情况的一种约定,其本质即是“价格回补机制”,被并企业若达到则主并方向被并方支付股份或者现金激励,若达不到则被并方需向主并方转让股份或现金本息,甚至是控制权。对赌协议一般作为主协议的补充出现。对赌协议的本质是一种带有附带条件的价值评估方式,实际是期权的一种形式,激励目标企业管理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少资本撬动最大收益的过程,再用最大的收益包装上市,从而打通私募基金的退出通道。

(一)我国企业并购应用对赌协议的情况

对赌协议在我国资本市场还没有成为一种制度性的条款,在国内并购中也不是经常被使用。但在跨国并购中已经广泛的使用了,在很多创业型企业、成熟企业并购中,都有很多案例,而且其中有很多企业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国际投资银行对我国上市的非国有企业的投资过程中,对赌协议的应用非常广泛。

“对赌协议”的广泛应用有效的规避了企业并购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风险,比如并购估价不准确的风险、并购资金筹集的风险、并购后业绩管理整合方面的风险等。但是“对赌协议”对并购双方都是高收益高风险的活动,这大大刺激了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赌注越高,对管理层的业绩要求就越高,其风险也就越大。在较短时间内一倍或数倍收益的诱惑面前,管理层很容易丧失应有的判断力。“对赌协议”签定后,犹如一把双刃剑,若能在应用对赌协议完成并购的同时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则有助于并购达到共赢的协同正效应。

(二)对赌协议在企业并购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并购过程中应用对赌协议规避估值风险,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避免短期行为,适度开发企业资源

我国的对赌协议主要是以财务绩效作为单一的衡量指标,从而确定估值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在以财务绩效指标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标准时,为完成任务和目标,有些企业管理层不惜短期行为,导致企业自身的资源过度开发。 这样做面临三种可能性:一种情况是,企业管理层正确估计了企业的发展潜力,最终赢得对赌,而且企业也得到顺利发展。 第二种情况是,企业虽然对赌成功,但由于对赌期间竭泽而渔,企业缺乏后劲,元气大伤,最终走向失败。 另一情况是,企业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最终输掉对赌协议。 蒙牛和永乐,就是两个标本,一个成功,一个失利。

2.对赌协议中风险的不对等性

对赌协议作为主并企业方权益的保障,大大降低了他们并购的风险性,无论对赌是输还是赢,主并方都没有赔本的风险,由于在这种特殊的并购活动中,主并方没有参与被并方的公司治理,相应的在大大降低其和管理成本的同时,用对赌协议控制了并购风险,并且在保证其盈利的前提下刺激被并方提高自身的业绩。对于被并方企业来说,签订对赌协议却是高风险的。如果被并方和主并方没有对企业未来的价值有较为准确的评估,那么签订的对赌协议可能会变成被并方的沉重负担,同时,主并企业在并购后,如果被并方企业的市盈率下降时,主并方可能会撤资,然后追逐其他的利益。这种并购的不稳定性也会增加被并方的风险性。所以在并购中,主并方和被并方的风险是不对等的。并购双方在制定对赌协议时应提高企业估值调整的风险意识,充分考虑各自的风险所在,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3.熟悉规则掌握主动权

我国企业经理人由于对资本市场和金融操作的不熟悉,致使协议的标准设定的过高,利益明显偏向于投资方。例如港湾网络的管理层在与华平投资签订对赌协议之后,由于未能及时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企业经营及上市策略,最终导致其控股权丧失,并被资本方再度转让给华为。企业在与 PE 设定对赌协议时,应积极引进多指标的评判标准来分散风险看,而不是将财务绩效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如在协议约定中,设定一些非财务的软指标,如新战略合作的完成、新产品的面世及专利权的批准等。另外,除了以“股权”作为对赌协议的“筹码”外,双方还可以通过二轮注资、期权认购权等方式来实现对赌协议。

4.拓宽多种融资渠道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融资方式,除了选择PE,还可以选择战略投资者进行合作。通过选择战略投资者方式,企业一方面可以降低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投资者在公司治理或技术的支持,提高企业的盈利增长能力。但战略投资者通常比PE 的投资期限更长,会综合企业生产、成本、市场等方面进行考虑,同时对企业的控制和在董事会比例上的要求会更多一些,并且会较多的介入到企业管理中。因此,企业可结合PE 和战略投资者的特点和利弊,以自身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投资者,把握主动权,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不要盲目签订对自己发展不利的对赌协议。一定要树立好风险意识,并非只要引资了就能救活企业。

企业并购中的法律风险范文第3篇

经济全球化下的企业间的并购,将拓宽企业间的资源整合范围,着力从企业资金流和保值增值研究中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并购的主要动因。世界是一个开放、竞争、公开的市场,对于企业在并购实践中面临的各类风险,需要从并购前、并购中、并购后三个阶段进行研究。本文将以国有企业并购研究为例,来探讨并购中财务风险界定及防范对策。

【关键词】

国有企业;并购实践;财务风险;界定;对策防范

企业并购是企业生产要素配置转向多元化、动态性的过程,也是应对复杂竞争环境,增强企业综合实力的一种表现。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因其自身的独特性,在担负国家改革发展使命中,既要与社会目标、经济环境相适应,还要遵循国际化发展需求,实现企业间经营管理模式的过度和转变。国企并购并非一朝一夕,在推进并购实践中还会面临不同的风险,而其中的财务风险成为并购实践的重中之重。

一、企业并购动因分析及财务风险对并购的影响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开放化实践中,企业为了获取被并购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而展开的股权交易,并对企业内外部管理、企业资源及关系的重新组合,以增强并购后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探讨企业并购动因发展,效率理论中的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能够从三方面来进行阐述。经营协同效应,从并购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效率提升来实现企业多种产品、多个市场的规模化发展,从而降低成本,实现收益的增长。如通过技术、设备并购来降低生产成本等。对于管理协同效应,主要从管理效率视角,将企业管理层进行优化,发挥优势企业的管理效能协同弱势企业的管理效率。如企业间的并购有利于实现对弱势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财务协同效应,主要从资本在企业间的配置效率上,将一个企业的负债能力与合并后的两个企业的负债能力还要大,且具有节税效益。企业并购实践中的财务风险,主要从企业资本的运营管理商,对于资金的使用势必会对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带来直接影响。如并购资本结构中的资金链问题,一旦出现资金不畅,引发财务危机,导致企业运转风险。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在并购实践中,由于企业规模扩张效应带来的企业财务状况风险,资产负债率升高,银行贷款过多,短期偿债能力不足等现象。另外,从国际企业并购实践来看,企业资产负债率不能超过50%,而我国国企多超过这个数字。因此,在国有企业并购投资中,自有资金往往不足,银行贷款带来的财务风险更大。

二、国有企业并购实践中财务风险的界定

财务风险是国有企业并购中的重要问题,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界定中,Jeffrey.C.Hooke提出,企业并购中向外筹资,可以降低经营性资金的融入,从而造成生产经营能力下降,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对于国有企业并购,投资行为及融资行为同时存在,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并购行为的全过程,并对预期价值产生负面影响。总的来看,对于财务风险的界定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并购前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并购中融资支付风险和并购后财务整合风险。对于并购前期,并购企业要对目标企业的综合价值及购价值大小进行评估,评估风险又受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目标企业财务报表风险、预期收益风险等因素影响。如国有企业因其自身特殊性和政府主导性特点,在并购战略上并非采取符合企业自身意愿的决策;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如实反映企业状况等。对于并购中期的财务风险主要是融资支付风险,由于国有企业并购资金筹措和支付方式不同,而资本结构又与企业的资本构成比例,融资成本,以及支付方式的影响,特别是支付方式所带来的收益和风险不同,给企业并购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并购后企业财务整合风险,主要体现在财务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国企,由于财务组织机构差异性,对于并购双方财务管理目标、会计核算制度的差异来说,不确定性更强;同时在财务执行上,由于并购后企业财务风险环境复杂,因财务执行不当而导致的疏忽差错,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三、国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针对国有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和负面作用,在制定科学风险管理体系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并购前期的财务风险防范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中的占据重要地位,政府往往从政治、经济、社会管理视角,来对经济效益好的国企兼并长期亏损的企业,从而干预国有企业市场竞争中的积极性,导致并购后企业财务状况及财务结构面临诸多风险。因此,政府要从行政干预转向政策引导,引导国企建立长效竞争机制。国企在并购前期,要对目标企业进行慎重甄选,特别是深入到目标企业进行调查、分析,从企业经营、财务管理、组织协调、以及各类风险因素中进行收集信息,对资产负债率偏高、银行贷款过多、偿债能力不足的企业进行规避。同时,对于目标企业进行评估上,要从企业实际拥有的资产状况、获利能力,对其公允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如市场法、折现法、成本法、期权定价理论法等等,降低并购前期的决策风险。

(2)注重并购中期财务风险的防范加强企业并购资本市场、融资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对金融机构及其金融衍生品进行规范。国有企业在对资金获取渠道上,国家监管部门要对并购融资相关资金及来源进行审查,制定专项法律对企业并购融资方式进行规范。对于国有企业并购融资,一方面股权式融资,另一方面是负债式融资,从两者关系制衡上发挥各自优势,推进我国金融资本市场的创新。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金融资本融资模式,有效发展多层次融资市场,解决国有企业并购融资难问题。对于企业并购支付方式的运用,要从财务风险控制上进行全面审视,综合运用多种付款方式来规避风险。

(3)并购后财务整合风险防范对于并购企业经营与管理工作,财务整合是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方面加强财务组织制度建设,明确财务目标、会计核算制度,合理配置财务监管程序来规避风险。如对企业经营预算、采购成本、报表制作、企业资金运转等管理方式进行整合,构建以并购方原有财务组织为基础、各目标企业财务组织为分支的三级财务管理体系。加强并购企业新财务制度整合,重点对存量资产的合理配置,控制企业资金流通质量和各方债务整合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小英.企业并购财务整合风险分析[J].发展研究.2009(12).

[2]钱增山.资产重组的会计与税务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4(16).

企业并购中的法律风险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企业成长; 企业并购; 风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8. 040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8- 0069- 03

1 企业并购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在竞争的环境中,企业主要通过如下两种方式成长:一是靠内部投资实现内部成长;二是通过并购实现快速地外部成长。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成长过程中,其成长方向与目标随着自身资本积累、市场环境变化、技术进步等环境的改变而调整适应,而这种调整与适应是通过内部成长与外部成长两种方式的交替使用来完成的,其具体选用哪种方式,取决于其成长特性与这两种方式契合的情况。

内部成长,指企业依靠其内部资源的积累或从外部筹集资金,进行固定资产建设以扩大生产规模或者扩展业务范围而实现的企业成长,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扩张现有的项目和实施新项目达成。内部成长是企业发展的并经之路,只有在内部成长的一定规模,才有外部成长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内部成长是外部成长的基础,并未外部成长积累经验。

内部成长具有如下缺陷:首先是采用内部成长会使企业面临两大进入屏障:一是行业结构性进入壁垒;二是现有企业的预期报复。双重壁垒需要巨额的进入成本及应对现有竞争者的预防成本,这种高昂的支出足以侵蚀内部增长的经济性。其次,内部成长方式会使企业受制于拮据的财务支出、投资周期、经验曲线,因为一家企业完全运用自有资金包括外部筹资,所能依赖的财务资源有限,从而限制了企业成长的速度。在内部投资新建生产能力的情况下,由于初期巨额的资本量投入需求,加之项目从论证—建设—完工—投产要经历一定周期,其间,企业一方面需要源源不断的为项目“输血”,同时,还要面临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附加的风险。另外,内部成长还会对其自身的现有项目形成潜在竞争,从而发生内耗。

内部成长方式的上述缺陷,可能使企业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错失行业的最佳进入时期,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然而并购方式使得企业能够直接接手持续经营的项目,一方面减少新项目的不确定性,从而能减小未来经营环境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无需较长的建设周期,顺利过渡,实现优势互补,,比如联想通过收购IBM的PC业务,迅速扩张其海外市场。由此可见,并购的外部成长可以使企业把握最佳进入时机,实现企业快速成长。席卷全球的5次并购潮,使得短期内在全球出现巨型跨国企业,充分表明了并购对企业成长的巨大推动力。

企业的生存环境是动态竞争的,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持续处于成长态势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二法门。一般而言,并购是一揽子计划,需要较多的资源投入,只有经过一个阶段的内部成长,才有并购的基础,因此,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使用并购的成长方式。随着竞争的加剧,专业化凸显了规模经济优势,这诱使企业增强实力、开展规模经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以支持持续成长,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企业成长的速度受制于其扩张的能力,能把握时机,在边际成本以上实时扩张战略,这家企业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靠自己的竞争力成长为大企业,而并购是有条件企业的恰当选择。从成功企业的成长历程来看,并购是企业不断调整经营战略的必然结果,能够体现企业经营战略的发展趋势,从而并购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其成败。企业总是着眼于长远的生存与发展,持续调整组织结构以做大、做强企业,以获得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并购能使企业在短期内获得所需的资源和知识,特别是行业的关键技术与核心资源,据此,企业就具备了扩大业务和降低成本的能力,实现快速成长。因此可见,并购与企业成长之间有着紧密关系,并且并购能促进企业迅速成长,这样,并购就成为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战略,择机通过该方式实施扩张,而扩张具有扩散性,受竞争驱动,一旦一家企业发起并购,先是行业内其他企业仿效,然后是跨行业的混合并购,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并购潮。

2 企业并购潜在的风险

前述的并购优势使其成为企业外部成长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涉及多方,并购亦使企业面临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经营意味着风险。

2.1 市场风险

并购是否成功的重要判断标准是能否获得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而市场因是动态、多变的,这给企业的并购活动带来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其在现实中有转化为企业并购中如下三种市场风险的可能性:(1) 市场需求的变化。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这回促使更具竞争优势的替代品被生产出来,诱使大众需求发生改变,转向替代品,结果是对并购的现成项目产品形成冲击,获利能力大减;并且,由个别需求汇集而成的需求市场本身因个人偏好等的变化也是多变的,企业在对并购可行性进行评价中进行的市场预测也是不准确的。(2) 竞争环境的差异。市场经济中,利润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指示器,从而利润最大化——这一有形目标,引导者生产经营者的投资和经营方向,重要表现是竞争者加入与退出某一行业。另外,全球化已势不可挡,全球化中的语言、文化等巨大差异更加大了企业竞争环境的复杂程度,很多因素更加难以驾驭。(3) 要素市场的变化。竞争推动着要素市场的开放,通讯及交通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要素的移动成本,从而促使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并购)参与要素市场,从源头上增强竞争优势,因为要素市场中资源供应量、价格变化等均会影响并购企业的制造成本,这给并购者的经营带来不确定性,特别是容易受国际机构控制的资源性要素。

2.2 营运风险

所谓运营风险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以及主体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的运营失败或使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可能性及其损失。营运风险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特定的风险,而是表现为企业经营中的具体的风险,比如内部冲突。就并购而言,营运风险表现在并购完成后难以实现如下方面的协同效应:经营、财务、管理等,从而违背靠并购以达成规模经济与优势互补的初衷。这方面常见的案例是,并购完成后的新企业因规模过于庞大引发的庞大组织协调成本抵消了规模经济效益,甚至吞食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业绩,最终拖垮企业。

2.3 信息风险

并购实施中,信息是决策的重要依据,显得尤为重要,《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适用于并购活动。信息具有时效性,因此真实与及时乃是信息的生命,只有真实与及时的信息才能提高企业并购成功的概率。然而,在并购活动中,并购方出于信息的劣势,被并购方出于信息优势地位,其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可能会不全面提供信息,而是有意或无意地隐瞒对并购方来说非常重要的信息,这样,并购方在评估并购可行性的事前无法获知关键信息,大大降低评价的信度,这是致命的,成为并购后难以应对的硬伤,这即是经济活动中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香港股市中的瑞菱国际收购讯科国际一案表明了信息风险的巨大危害。

2.4 融资风险

并购往往是对一个项目甚至一家企业的购买,通常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并购行为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规模和资本结构。从企业并购案例来看,由于并购动机及目标企业并购前资本结构的差异,会造成并购中所需的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自有资金与负债资金投入比率的不同。并购活动给企业带来的融资风险主要有:所需资金能否得到保障 (包括时间、金额)、融资方式能否满足并购动机要求 (是暂时持有抑或长期持有)、并购中所需的现金支出是否会影响到并购方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正常的偿债需求等。

2.5 反收购风险

由于并购对被并购方的人——管理层而言意味着灾难,而管理层作为内部人又是经营控制权的把持者,因此通常情况下,被并购方对并购行为持不欢迎甚至抵制态度,特别是被敌意并购而管理层又不能很到补偿时,可能会不惜一切代价实施反收购行动,对并购方有杀伤力的反收购措施有:各种各样的“毒丸”、帕克曼反噬食战略、金降落和银降落伞、白色骑士等。被并购方实施的反收购行动无疑会增加并购者的成本,增大并购风险,有时甚至会吓退并购方,导致并购失败,而让并购方付出大量的沉没成本。

2.6 法律风险

企业并购是一项复杂的过程,涉及多重法律关系。各国针对并购、重组的法律法规及其细则,常规做法是通过增加并购成本而加大并购难度。比如,我国的收购规则规定,并购方持有一家上市企业5%的股票后,必须公告并暂停股票买卖,以后每增加5%就要重复这一过程,等到持有30%股份后即被要求发出全面的收购要约。该程序给并购带来的成本之高,足以使并购者慎重行事。再者,在并购行为不具备法律或监管部门授予的权利时,也会引发法律风险,使并购者遭受经济损失。

3 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经济发展程度所限,我国的企业并购活动比西方国家起步晚,但近年来,其发展速度非常快,已进入全球范围内企业并购交易和规模最活跃的国家之列。然而,受传统体制与并购经验所限,我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这样那样的问题,正确认识与分析这些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能推动并购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从而实现做大、做强企业的目的,让我国更多企业进入全球500强。

3.1 并购主体“双元化”

并购作为经济行为,应受“无形之手”引导,然而,由于体制的惯性,我国企业与政府仍有千丝万缕联系,结果是并购行为中“政府主导”的痕迹仍然存在,很多并购案是政府与企业“合力”的结果,导致并购主体的“双元化”,而政府手中的廉价投票权成为其设租的重要资本,一方面导致浪费,另方面还会有政府强行“拉郎配”导致的无效率。奉自由为至高原则的市场经济国家,并购决策一直留给企业根据市场规则自行做出,而政府是不介入的,除非触犯垄断、妨碍竞争的游戏规则,更强令企业并购,政府是作为并购活动中的裁判角色,以进行行政协调。与此形成对比,我国的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往往靠提供优惠政策等短期手段来强制或鼓励并购,有时还会形成不同地区政府之间的竞争,这就阻碍了并购市场发展,自然会影响并购的效果,妨碍资源的优化配置,削弱市场“优胜劣汰”功能。

3.2 并购配套政策欠完善

完善的法律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并购——作为经济行为,自然需要完善的法律来保障所涉各方的权益。我国现已颁布并实行了《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关于出售国有小企业产权的暂行办法》等制度,各地据此也应制定了并购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但是由于政出多门,这些规定之间缺乏协调性、并且可操作性较差、规定也不全面。此外,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并购中员工的处置问题是并购中必须考虑的,这加大了企业并购的难度。

3.3 并购资金来源不足

如前文所述,企业并购要耗费巨额资金,并购方一般难以自行负担如此规模的资金支付,需要从外部筹集,主要是借助银行贷款。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制度下,银行对并购的支持有限,这迫使企业并购中所需资金仍以内源融资为主,结果是如果并购支出超过事前的预算,就会使企业陷入财务风险。而银行信贷对企业并购支持力度小的主要原因有:一、受商业银行自身业务能力所限,其尚未有能力参与并购的操作,并有效监控并购后的企业运作,为控制信贷风险,商业银行主动放弃这一蛋糕;二、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抵押贷款机制,虽然抵押是贷款的保障,然而在产权市场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抵押物的流动性受到限制,处置押物也使银行面临风险。

3.4 盲目扩张规模与经营多元化

“官僚思维模式”已固化在我国部分所谓企业家的头脑中,受此影响,不注重产业间的关联性, 一味追求大而全的多元经营模式,对吸收“休克鱼”①类的中小企业乐此不疲,盲目地扩大经营规模,以建立庞大的企业集团。现实表现是:有的企业为求大而全,草率并购,以致背上沉重的包袱;有的企业则倾向于多元化战略,看到赚钱行业,就实施兼并,以进入该行业,而不考虑其自身的整合能力,使企业面临高风险;有的企业在兼并之后,不能对内部资产进行重组,以获得协同效应,丧失并购的优势。并购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营效率,而不切实际地扩张规模和实施多元化,会使企业丧失竞争优势,使其生存受到威胁。

3.5 财务并购弊端明显

财务并购,指为企业为获得财务方面的收益进行的并购,比如实现降低资本成本或会计处理及税法惯例上的收益。一般而言,财务并购有直接的会计数据支撑,实施起来简单易行,并且能收到直观的财务效果,据此,我国企业偏爱财务并购方式。但是,财务数据只是过去的短期反映,事实表明:以财务并购为基础的企业,在一段时间的经营后,其据以并购的财务效果会逐步消失,很容易陷入困境。同时,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经营者受机会主义驱使,可能会以牺牲公司的长远利益,换取短期的财务导向型效果及自身利益,这会误导并购。

4 规范我国企业并购行为的对策

作为企业成长方式的并购,对企业具有“双刃剑”性质的影响,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商机,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成功的并购能使企业迅速获得所需资产以提高竞争力,实现壮大;而失败的并购将会使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甚至倒闭。针对上述分析并购的风险及我国并购中出现的问题,下文针对规范我国并购行为提出对策,以使并购实现1 + 1 > 2协同效应。

4.1 为企业并购构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是并购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我国应做如下努力: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受传统影响,我国企业并购主要发生在国有企业之间。为此,应通过进一步改革,使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使之成为企业并购的独立交易主体。二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企业并购程序。通过法律提高市场透明度,增强并购有效性,抑制投机。并且让法律来约束政府行为,将政府限定在指导、协调、支持和帮助的范围。三培育中介机构。中介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组织,国外的并购通常是通过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实施,其专业化服务提高并购效果。我们应发展与并购相关的中介结构,比如资产评估公司、咨询公司、产权交易中心等。

4.2 避免盲目性,按市场规律行事

由于盲目并购而致失败的并购案例在我国时有发生。为此,并购应按市场原则,避免盲目行事。在并购前应认真研究所涉并购方资源的互补、关联和协同程度,深入分析影响并购效果的风险点,然后选择适当的并购方式。在目前并购资金紧缺的条件下,可选用如下方式来降低并购风险:以采用先租赁后并购、先承包后并购或先参股后控股等。另外,根据我国的产业结果调整动态,企业并购以横向并购为主,集中力量发展企业的主导业务。就并购策略而言,可以先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考虑,通过并购同行业的企业实现所有制和地区的突破,形成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和规模经济,以提高市场集中度和占有率。在此基础上,依靠技术、管理、销售网络及品牌优势,分散经营风险,培育新的利润源。

4.3 建立专项基金,拓宽并购筹资渠道

如上所述,我国目前可用于并购的资金来源有限,是否能筹集到并购所需资金,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为此,目前我国应开展针对并购的贷款业务,增加商业银行对并购业务的支持。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降低企业发行股票及债券的门槛,并从立法上消除对并购目的直接融资的限制。另外,还可以筹建并购专项资金,具体由保险资金、投资基金、企业资金及部分社会资金共同设立。由此,就能形成企业并购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为企业并购提供资金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 谢小兵,金彦平. 2009年中央企业并购 重组情况分析报告[J]. 国有资产管理,2011(3).

[2] 苏玉梅. 企业并购的动因及风险分析[J]. 财政监督,2010(8).

[3] 徐文. 对企业并购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企业并购中的法律风险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并购 并购现状 并购风险 风险防范

一、并购的含义

一般意义上的并购包括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简称M&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以产权转换为手段,以达到并购中权利主体控制权的出让和取得的权利让渡行为,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战略部署和规划,寻求自身变革。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并购中存在的风险,目前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风险的成因和表现上,Chakrabarti(1990)认为并购风险产生于企业并购过程中对于产品的认知,对产品市场、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方法上的不同[1];Robert(2001)认为,企业并购中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并购双方的组织与战略决策不协调一致、缺少合理的整合规划和实施等[2]。Healy(1992)通过对1979年-1984年发生的50大并购案进行统计研究,发现并购后的企业的经营业绩并没有上升,还存在经营业绩无法弥补成本增加、并购后管理质量不佳等运作风险[3]。

我国学者也主要关注并购风险来源。刘重(2008)认为我该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政治法律风险和整合风险[4]。叶厚元、邓明然(2006)提出了跨国并购现存的五大风险传导因素:人才因素、政治因素、财务因素、文化因素、整合因素以及汇率因素[5]。

三、中国企业并购发展现状及风险

(一)中国企业并购发展现状

清科研究中心(Zero2IPO Re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企业近几年的并购案例数及并购金额都呈现较为快速的发展,尤其是2009~2011年,中国企业并购金额扩大一倍以上,案例数更是2年实现翻四倍的增长速度[6]。细分来看,我国企业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的数量和金额也均在2011年达到顶峰,国内并购保持多年的活跃态势,而跨国并购的金额则明显领先。

虽然2012年我国企业并购案例数量和金额都有小幅度的下降,相比2011年的顶峰慢慢降低了速度,然而预测未来,企业以并购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仍将成为自去年11月份IPO停止以后我国企业继续发展壮大并“走出去”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加强并购过程中对风险的防范,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

(二)并购风险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企业并购风险有如下分类:

一般来说,根据风险类型分类较为细致,也易于理解,下面便对我国企业并购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详细分析。

1.政治风险。我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东道国的政治及法律压力,这种压力有时甚至是决定跨国并购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合理地规避政治风险显得尤为重要。政治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政府各项行为而对跨国企业并购过程及后续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的不确定性:包括东道国内部的动乱、政权不稳定性,还有并购双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差异,都会使得跨国公司在进行并购时遇到障碍。当地政府为了某种政治目的或是为了减少跨国企业对本国企业的冲击,采取严苛的管制,使得跨国并购企业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结果不佳。

2.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并购涉及的各项财务活动中,可能引起企业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蒙受经济损失,包括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融资风险、税务风险等。企业并购的出资额往往是并购过程中最受关注的一个环节,然而信息的不对称、操作流程的不规范、监督体系的不完善等常常造成并购数额的不合理。同时,并购方在并购时并不都是以自由资金支付,我国企业融资平台的匮乏所造成的融资压力也会使得整个并购过程中的融资成本上升,融资风险加大,银行贷款、发行债券或股票都是较为常见的融资渠道,而这些又常常成为中国企业国内及国外并购中的软肋。最后,不同的重组方案及重组后的架构有不同的税务成本,企业在制定重组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其对公司整体税务影响。资本利得是否纳税、资产增值是否纳税、税收优惠是否延续,这些都会给并购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得失。

3.整合风险。并购后并购双方面临人力、物力、财力及文化的整合,想要快速实现并购前的战略目标,必然需要应对来自多方面的困扰,整合期间可能遇到的管理机制冲突、人员的不配合、公司文化的不协调都会对并购的成败产生负面影响,并反应在经济效益上。因此并购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具有统筹兼顾的全局观,预防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达成并购的最终目标。

四、并购风险的防范

(一)企业增强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ERM)

并购是否成功需要长期持续的观察,并购协议的签订并不意味着风险的转移。要想通过并购获得丰厚回报,我国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摒弃一些短期的功利意识和行为,并做好整个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这种管理体制将企业并购中可能造成政治风险、财务风险、整合风险等的各个单元都纳入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进行测量,从而定性定量地对并购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如此一来,将有效地防范并购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伤害。

(二)政府完善政策体系,降低政策法规的阻碍

根据上文的阐述,近几年我国企业国内外并购越来越频繁,我国政府有必要为并购营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在企业并购中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并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整合资源、走出国门做好政策与法律支持。政府可以建立提供多项服务或咨询的信息平台,使得我国企业对相关的国内外政策法规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系统的认识,同时,披露近几年我国企业国内并购的最新消息,帮助后续企业吸取前车之鉴,减少各个企业因对各种客观因素判断失误或了解不够详细而产生的风险。尤其我国企业并购多集中在大型国企央企,对于关乎民生的中小企业,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提供政策优惠及补贴,鼓励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形象,赶上国际化步伐。

(三)双方注重人才培养,促进业务与文化整合

并购的整个过程始终需要人员的执行,缺乏专业或有相关经验的人才往往会使得并购最终失败。而我国由于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为落后,企业应对国内外竞争的经验不足,因此企业有并购等相关经验的经营人才较为匮乏,这也就对企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引进具有国际化管理经验的人才并对本土人才进行培训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人才的互通,并购双方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特别是高层管理团队的快速交融及对公司管理理念的相互渗透,都将对并购整合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企业的价值提升。

参考文献

[1]Chakrabarti 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stacquisition Perfor- mance[C].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90 (37):259-268.

[2]Robert J.Borghese,Paul Borgese,M&A from Planning to Integration:Executing Acquisitions and Increasing Shareholder Value[M],McGrew-Hill Trade.2001:132-156

[3]Healy.Does Co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2(02): 135-137.

[4]刘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及其风险分析[J],时代金融,2008(11):100-102.

[5]叶厚元,邓明然.企业跨国并购风险传导的因素及特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09):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