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

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产业转移;SWOT分析;产业布局;南宁高新区

一、产业转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10多年来,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以较大的优势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一个十分关键的原因就是承接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尤其是制造业转移。如今,中国的产业转移已经展开,长二三角、珠三角的部分企业正在把工厂开设到中西部地区,即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广西作为西南大通道,毗邻珠三角,在地理、人力资源等各方面都有较强的优势。促使产业转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众多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严重萎缩、进口量锐减,导致一贯通过出口实现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的“中国式”产业难以为继,倒逼企业必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二,土地瓶颈制约、资源匮乏和产业发展相对饱和等因素已经严重挤压了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空间,在由“涨薪潮”带来成本倒逼压力剧增的背景下,把部分产业向具有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既是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探求新的发展途径的选择,也是金融危机促进区域发展格局调整的必然趋势。其三,通过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推进产业转移,促进资源要素在各区域之间的流动和重组,可以延伸产业链和推动区域发展格局的调整,有利于优化产业承接地的产业调整和升级,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带,加速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此可见,产业的空间转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二、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经过20余年的发展,高新区已经聚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和智力资源,并形成了较强的产业规模效应。高新区不但承担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任务,而且还肩负着辐射带动所在区域传统产业升级的使命,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具有巨大优势。国务院在《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培育和壮大一批重点经济区,发挥规模效应,提高辐射带动能力。而仅2010年9~11月,国务院就先后两次批准了27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进一步强化了高新区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事实上,高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中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由此可见,高新区在良好的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和产业集群优势的驱动下和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必将成为中国承接产业转移和引领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

(一)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S)分析

1 区位优势。南宁高新区所在的南宁市地处泛北部湾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区等多个区域合作的交汇点,不但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城市,而且还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海路、陆路、航空和内河综合交通枢纽与东盟各国连接的省会城市。此外,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和东部产业的转移也给南宁聚集了更多的信息及政策资源,南宁特有的“绿城”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等品牌资源也增强了区内外甚至国内外大企业来南宁投资的吸引力。

2 产业优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南宁高新区逐步形成了以生物工程制药及食品加工产业、汽车零配件及机电产品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为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生物工程制药产业方面。南宁高新区现有生物制药企业近200家,特别是在现代中药、生物创新药物、疫苗与诊断试剂和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南宁高新区生物制药产业园已被列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的21个重点特色产业园区,并且已经吸引诸如九州通(广西)医药配送中心、AOBO美东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和生产项目等相继进入园区。由香港培力集团斥资2亿元建成的培力(南宁)药业有限公司,研发出了700多个品种的中药配方颗粒,产品远销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在香港被所有的政府医院指定采用。目前,像培力这样产值超亿元的生物制药企业,该园区共有11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灵康赛诺科公司、康华药业、桂西制药、博科药业、恒拓医药、圣保堂药业和万士达制药等已经在高新区形成生物工程制药产业的聚集效应。(2)汽车零配件及机电产品制造产业方面。南宁高新区在汽车灯具、散热器、中冷器、专用汽车、电力设备及其自动化产品、仪器仪表等具有一定优势。目前,南宁高新区拥有全国第三、广西第一大专业汽车灯具生产企业——南宁桂格精工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亚洲第二、全国第一条双波浪带铜质硬钎焊散热器生产线的南宁八菱科技股份公司。(3)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方面。目前,全球四大电子音响配套产品代工企业丰达电机有限公司、全球第一大电子感应线圈代工企业胜美达电机有限公司等国际巨头纷纷落户南宁高新区。在电子信息及IT软件产业上,南宁高新区引进了中国移动广西公司建设“广西移动通信信息产业园”,形成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IT软件开发与通信信息互为支撑、互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2011年,高新区三大产业已聚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1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有84家,累计实现产值308.81亿元,占比78%,同比增长45.76%,拉动经济增长43.56个百分点。

3 科技资源优势。南宁高新区的所在地——广西首府南宁市拥有28所高校、61所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以及大量的科研机构。而南宁高新区所处的南宁西北部是广西智力最密集的区域,广西最著名的大学和科研院所都集中在这里,这无疑为南宁高新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截至2011年底,南宁高新区拥有约4000家科技型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3家,超亿元企业113家,亿元工业企业居广西各开发区之首,占全市的48%。南宁高新区拥有的国际认证实验室1家、国家认可检测(测试)实验室5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自治区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为16家、28家,自治区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21家(占全市的44.5%)、24家,自治区、市级创新型企业分别为7家(占全市的87.5%)、12家(占全市的75%),专利试点企业9家(占全市的56.3%),拥有发明专利占全市的48%,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的69%。

(二)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劣势(W)分析

1 承接产业的规模不强。从进驻园区的企业来看,落户南宁高新区的大部分企业规模并不强,并且以科技含量较低、竞争力不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进驻园区的部分大企业集团主要是投资其产业链中的中下游部分产业,其管理总部、研发总部和投融资总部等规模效应明显,对产业链带动力强的产业仍然留在发达地区,削弱了南宁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和制约了高新区带动区域发展作用的发挥。

2 产业配套功能不完善。南宁高新区虽然在生物工程及制药、汽车零配件和机电产品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中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但产业的整体实力仍然较弱,缺乏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特别是在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展严重滞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强、配套企业相互衔接、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完整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内外或者是国内外企业的进驻。

3 土地资源瓶颈突出。土地一直是制约南宁高新区发展的因素,其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总规划面积仅有43.7平方公里,现有规划面积19.51平方公里。虽然2011年南宁高新区接管了安宁片区,但事实上安宁片区可利用的土地并不多,安宁街道辖区面积有46平方公里,但“两规”范围以内的面积仅有9.8平方公里,可开发利用土地更是仅有3平方公里多一点。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就造成了即使有企业愿意投资却无土地承接的局面。土地紧缺的硬伤极大地限制了南宁高新区对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

(三)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O)分析

1 国家政策倾斜。广西南宁既能享受到国家给予的沿海、沿边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又能享受到广西作为西部省区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优惠政策,是我国唯一集沿海开放地区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和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等诸多投资优惠政策于一身的省区。优惠的投资政策对南宁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非常具有吸引力。为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广西区党委、政府还出台了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如实行税费减免、保障项目用地、工业用地开发成本补贴、保障电力供给、融资担保、开拓国际市场和营造良好的转关通关环境等优惠政策,并在财政税收方面予以扶持。

2 南宁市被列为国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试点城市。2008年4月16日,国家商务部确定南宁市为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按照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规定,南宁市承接的加工贸易项目可以享受国家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贷款支持。对进入南宁市的加工贸易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国家开发银行可以提供优惠贷款条件,并给予10%以内的利率下浮。

3 北部湾经济区的政策优势有利于增强南宁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国家作出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义一重大决策,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战略。这不仅大大提升了广西的战略地位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蕴藏了无限商机,广西南宁自然成了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南宁高新区在产业转移中无疑会成为此最大的受益者。

(四)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挑战(T)分析

1 区域行政壁垒的限制。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各个地区均存在自己的局部利益。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其辖区的GDP增长、工业产值和就业率等指标,使其财政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往往会使用一些不规范的行政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的合理转移,通过土地、财税、资金和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扶持,鼓励发达地区企业在本省内部进行转移。这种现象在广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给南宁高新区的产业承接带来了一定障碍。

2 西部各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形成竞争。江西、湖南、安徽和云南等省都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各省都在竞相出台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创新招商方式,形成一股抢客商、争项目的态势,与广西形成了竞争,不少省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取得的成效也比广西突出。

3 广西区内各城市之间的竞争。随着开放意识的不断增强,广西区内各城市都非常重视承接东部转移过来的产业。例如,与广东非常接近的桂东四市玉林、贺州、梧州、贵港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有相近的地缘优势,且产业结构比较相似。同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与建设也对转移来的东部产业非常感兴趣,而在该区域内,北海、钦州和防城港三港建港条件相似,集疏运通道一致,依托的都是相同的经济腹地,所以在引进项目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重复建设。

三、南宁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分析

近年来,南宁高新区管委会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改善服务质量和拓宽招商渠道,实行“人才强区”的转型发展战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转变,引进工业项目与引进人才和技术并重。南宁高新区还借助南宁市组织大规模考察团赴长三角开展招商活动的契机,组织招商推介活动队,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开展招商宣传推介活动。为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南宁高新区不断完善土地、税收和厂房租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投资环境和配套产业链不断完善,形成了梯度转移,充分发挥了产业的集群效应和带动效应,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呈现出规模逐步增长、层次逐步提升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的良好态势。“十一五”期间,南宁高新区累计引进实际到位内资129.1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25倍;实际利用外资1.958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1.23倍;直接利用外资1.2120亿美元,是“十3i'’期间的3.08倍,签约后的履约率达95%以上。

(一)把握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则

南宁高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1)突出重点原则。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要有所选择,突出重点,产业选择首先要符合本地区的产业布局规划以及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定位。(2)可持续发展原则。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不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不能以牺牲环境、过度开发资源为代价,要严把高污染、高能耗、淘汰产品及落后工艺产业的进入,确保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相适应原则。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不能好高骛远,应结合本地区当前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本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选项择合适的产业,使其既能生根,更重要的是使其能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严抓产业规划,完善产业布局

南宁高新区在引进新企业以及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要严抓产业规划,努力完善产业布局。第一,承接的产业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广西和南宁的产业发展目标以及南宁高新区的自身优势。第二,承接的产业要有利于园区和本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要提前谋划和优化产业布局。科学规划好园区的产业布局,优化南宁高新区产业结构,增强承接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具有良好产业基础的生物工程及制药、汽车零配件和机电产品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及与之衔接紧密、关联度强的产业上,使之形成地区间合理分工、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要加强对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的研究。一方面,研究制订产业扶持政策,设立转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从工业结构调整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采取贷款贴息、补助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制订鼓励东部企业在南宁高新区设立总部(区域性总部)、研发中心(分中心)基地,投资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工业房地产(标准厂房、软件园、科技孵化园),以及吸引东部地区的台资企业来南宁高新区投资电子信息、农产品深加工等相关鼓励政策和配套措施,进一步增强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完善产业链

目前,南宁高新区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链和产业配套工程。以LED产品及相关电子配套产品为例,南宁高新区内生产LED产品及相关电子配套产品的相关联企业已经近20家,如大象信息的贴片机,领华科技的贴片机、注塑机均可为西南数据的生产提供配套;神达实业及LED产品的应用也与领华科技的LED照明、锦洋电子LED汽车灯、语辰光电LED电子显示屏等相关联;美景新能源生产的电池正极材料为生产锂电池企业配套,而锂电池生产企业可为领华科技、西南数据和源海微电子等配套;博泰华为丰达电机承担部分模具制造,并可为其他企业配套;科友通信、潘兴电子、东宇国通的数据线、连接线以及注塑机、焊锡机、测试机、脱皮机等产品和设备均可为园区内的电子企业提供配套;金业电子生产手机充电器可为承担手机外壳的注塑生产及富士康配套;富士康落户高新区,其也带动了一批上下游产品的项目落户,电子产业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初具雏形。

(五)抓好项目库建设,搞好招商引资信息源头

掌握信息资源是一切活动的起始工作,要积极推进企业项目库建设,及时掌握企业的投资动态,将符合高新区产业政策的项目归纳、整理,建立企业项目库,增加项目信息量,把已经从东部转移过来的上下游配套的相关企业的信息收集纳入项目库中。为招商人员提供工作共享平台,应搞活招商引资信息源头,明确符合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标准和要求的企业。

(六)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体系

实施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开发工程和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根据“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培养一支适应南宁高新区甚至是南宁市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采取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的方式,引进重点行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及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培育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擅长资本运作、熟悉国际惯例的职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支持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技术研发中心,加强技术集成和产业配套,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引进、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激励等配套政策,充分调动工业经济管理、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七)全力打造“七通一平”服务新体系

一是抓信息灵通。加大为企业政策服务的力度,及时为企业举办海关政策培训、银行信贷业务培训和当前国家产业发展有关政策培训等课程,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二是抓资金融通,着力打造多元化投融资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三是抓人才流通。对企业新招聘员工和职业中介机构推荐到高新区企业就业的劳动力给予适当补贴;搭建培训平台,帮助企业免费提供企业家和员工培训服务;建立大中专学生实习培训基地。四是抓服务沟通。建立从管委会领导到部门员工联系企业服务沟通制度。实行“一企一策,现场办公”和联系服务企业责任制,推行“365天,天天服务日”的服务理念,加快从官员到保姆、从公务员到营销员、从管理者到经营者“三大角色”转变。五是抓政策畅通。出台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配套政策,认真做好企业申请政策扶持指导工作,确保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落实到位。六是抓生活便通。按照建设高度现代化示范工业园区的标准,不断完善物流交通、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和饮食旅居等配套服务体系。七是抓法规顺通。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牢固树立“廉政也是生产力,廉政也是投资环境”的理念,率先在建筑工程招投标领域实施“不良记录”一票否决制,通过打造一个全方位、无缝隙、综合性和全程化的高端服务平台,推进服务企业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八)转变招商理念,实行“保姆”式服务,狠抓重点项目

南宁高新区已经在广西率先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以及全程跟踪服务制等制度,并出台了管委会领导和中层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党员联系企业制度、项目责任人跟踪服务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服务企业的制度措施。但是,要使更多的高水平企业和优势产业落户高新区,必须在招商理念和服务上有所突破,服务企业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日常工作层面,不仅要有热情,更要有水平;不仅要乐于服务,还要善于服务,要向纵深和高端服务延伸。因此,必须打造招商品牌,形成“保姆”式服务。在服务理念上,要加快从官员到保姆、从公务员到营销员、从管理者到经营者“三大角色”转变,坚持服务企业“三心七零”标准,即对企业困难要“上心”、对客商承诺要“诚心”、对解决问题要“尽心”,做到让企业“零跑路”、办事“零距离”、建设“零干扰”、服务“零不满”、环境“零障碍”、管理“零缺陷”、情感“零纠葛”。要实施联系服务企业“五定五包”责任制,“五定”即定领导、定人员、定责任、定方案、定时限;“五包”即包联系、包调研、包掌握情况、包服务、包协调,力求做到全方位服务。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南宁高新区要围绕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进行招商,在招商策略上,要继续坚持以“三资、三外、三大”为主,即招商重点要以日资、侨资、台资为主,以外资、外企、外商为主,以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为主。要主攻台港,盯紧日韩,深化两角(珠三角、长三角),拓展央企,着力引进创新型项目、总部基地型项目、产业链延伸项目和生产项目等,努力在重大外资项目、重点央企项目、重大新兴产业项目上取得新突破,以实现在“十二五”末建成千亿产业园区的宏伟目标。

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范文第2篇

“入世”1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了它原有的发展势头,没有像大多数人当初担心的那样,“入世”很可能是未来中国经济迎来灾难的开始。但今天人们对中国“入世”的各种评论与5年前大有不同,更显积极和正面。WTO总干事说,中国“入世”后的成绩可以打A+。中国商务部的官员说中国“入世”十年来我们的贸易总额翻了6番,修改了3000多个法律法规,我们的人均GDP从800增加到了4000美元。不仅如此,十年来中国在汽车、电讯、银行、农产品市场以及出口等领域进行的开放以及解除政府管制的成就正在得到恰当的评价。这是认识上的进步。

不过,评价中国经济“入世”后取得的成就,应不着重于出口扩张,而应该关注进口增长和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入世”后中国的出口保持了它原有的扩张模式,甚至在2005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累计达35%之后,中国的出口势头也没有受到阻挡。“入世”的影响程度似乎有限。“人世”真正改变中国经济的是在进口和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即使对于我们个人,这十年来从“入世”中获得的最大好处并不在于出口扩张创造了就业这一方面,而更多在于进口和开放国内市场带给我们国人的福利改善。

不准懂得,“入世”意味着我们要有更多的降低关税、便利外商投资和开放国内市场的承诺。作为消费者,我们这些年来(特别是过去5年)正在享受着“入世”带给我们的福利水平的巨大改善。经济学家把这样的福利改善归结于进口关税的下降、更多的进口品和更多与更好的服务供应商。不是吗?在过去5-6年里,小汽车在中国城市的家庭获得了迅速普及。中国的消费者今天可以在超市购买到便宜的进口水果和食品,不出国门可以享受国际奢侈品带来的满足,可以第一时间买到世界最先进的电子产品和视听服务,可以看到更多的好莱坞大片,可以在国内与全世界的著名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之间进行选择。在WTO的框架里,我们还将会成为全球著名的电讯运营商的客户。我们的福利因为这些而改善。

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范文第3篇

中国经济最近30年来取得的进步可从三方面说明:第一是中国经济以每年近10%的速度高速增。第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第三是减贫取得的成效。按世界银行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3.5亿,人类发展指数也有很大提高。

但“减贫”不等于“灭贫”,更不等于民众已经富裕。事实上“民穷”依然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严峻挑战。

什么导致贫富差距?我认为有两项:第一,腐败;第二,垄断。这都和政府权力有关。我们的垄断,不是经济自由竞争的结果,而是行政权力造成的。中石化2009年盈利第一名,原CEO因受贿被捕,之后查出他平均每天花公款人民币4万元用于个人享受。按原来的改革计划,不应这样。但改革不到位,就变成这样。

近年来有种倾向容易误导部分民众:把贫富分化归因于市场经济。可“仇富”的本质是“仇腐”,是对腐败的仇恨。我始终认为,有人在刻意转移目标,把民众对腐败的憎恶,转移到一般富人身上。富人有靠勤劳、善于经营致富的;也有靠弄权谋私、结交权贵致富的。把公众愤怒转移到普通富人身上,不但不利于民富,还会引起严重的社会后果。

我们面前再次出现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是向旧体制复归,还是走向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答案当然是后者。如何实现?首先要让老百姓富起来。

普通老百姓(甚至专业人员)消费不足,根本原因在收入水平不高。靠投资拉动的增只能使资本收入增,而资本收入增在中国有两种情况:第一部分是国家资本。国家资本只能造成国家收入、国有企业收入增。第二部分是特别有钱的人的资本,如果其份额增加,也只能使极富的人收入增加。

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美国;经济政策;比较

中美两国在制定本国经济政策方面有些类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差别,如政府的角色,西部大开发以及人才引进等等。这几方面举措在各自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对中美经济政策进行对比和分析,扬长避短,对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中药店额作用。

一、中美两国政府主导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和成就对比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概括起来有三点:(1)社会的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7%,基本上每7年GDP会翻一番;(2)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包容性的增长,其中最有利的证据就是我国的贫困人口下降2亿以上,这样的减贫结果是依靠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发生在改革开放的前15年;(3)平稳的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这起期间没有发生大的动荡,对于世界来说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我们把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共三点:(1)经济的高速增长;(2)贫困人口的迅速下降;(3)社会的相对稳定。这些并非任何一个国家能轻易做到,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充满战火的国家,中国要稳定得多,经济发展要快得多,这一切都源于我们有一个能做出正确举措的政府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干预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鼓励银行储蓄和社会投资率达到30%以上,大力推进展教育制度改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体制能这么平稳的转型没有政府的干预是难以做到的。可见强有力的政府在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中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位于地球另一端的美国一直是称霸世界的经济大国,它宏观上干预和协调经济体制的运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包括避免失业率过高,避免高通货膨胀。为维护经济体制运行建立了一系列基本的制度。政府从中起到的作用主要有:(1)维持公共服务,建立完善的经济制度来调度资源的配置;(2)对收入进行合理分配,调节货币供应量,控制经济增长波动;(3)确保就业,控制投资。同时美国政府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教育,信息,交通,通信和能源等等。

通过对比我国和美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政府在市场中的主导作用会更多些,起到的作用也更加明显,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创造了伟大的,震惊世界的奇迹。而美国是真正实现了“小政府,大市场”的社会经济管理模式,美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困难,两次大的金融危机,政府每年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还有较高的失业率,这些问题都是它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弊端造成的。

二、中美各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经济效益

美国从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将近100年的时间进行了西部开发。当时美国向西部的经济开发是以小农经济为主,通过小农经济来分化资本主义农业。这对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有极大的作用。同时西部开发通过发展交通事业,带动东西之间的经济联系来拉动本国内需,这也给西部沿线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繁荣。所有这些举措都是源于西部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带动了美国的重工业以及电子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美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对于中国来说,西部大开发刚刚起步,我们在借鉴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各国的历史经验的前提下,也量身规划了一系列重大的措施:(1)抓住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战略的机遇,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2)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西部开发;(4)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利,能源以及通信等等。西部大开发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它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会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对比中美两国西部大开发模式的特点,不难发现美国西部开发是在18世纪,那时的美国是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大量的移民可以充分利用东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开发西部各种自然资源,能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中国的西部开发开始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靠保障有力的国家政策集中有限资源,部署西部现代化工业,所以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大。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们也取得了重大成就:西部地区通车里程超过70万公里,2/3左右都是西部大开发以后建成的。交通设施、铁路、水运航道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自来水管网、天然气设施以及垃圾处理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得到了明显加强。美国西部开发给美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实现了东西部政治经济一体化。而中国西部大开发建设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需要政府统筹规划,需要有序有重点的实施经济政策,需要进一步坚持政府制定的科学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中美人才引进政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众所周知,各行各业知识,科技,产业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古代就有谚语“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超级强国,最关键的是对人才的重视。面对人才的竞争,他们会用高薪工资,充足的科研经费等很多宽松政策来吸引全世界优秀的科学技术人员。美国一半以上的企业和工商业人才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些人才支撑着美国一般的经济产业,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它不仅解决了近三十年来美国出生率下降以及面临的劳动力匮乏的严重问题,同时也提高了美国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人才的发展和引进不够重视。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在总结历史教训,借鉴国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大量的引进人才、移民和吸引外商来中国投资的优惠政策。比如聘请外国专家来华工作和派各类人才出国培训。这一举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了新突破。同时,在工业领域,围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先支持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国有大型企业、软件、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等,推动一批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极大的占有了国际经济市场。这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比中美两国人才引进政策,中国在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同美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做好工作,注重人才培养,加强自身的知识,科技,产业创新,尽快实现自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美两国在宏观经济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人才引进政策上存在着一定差异,但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都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对比中美两国重大经济措施,对美国的经济政策我们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必须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我们一定要做到保证市场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做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靳铭,赵嵩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设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

[2]赵宏.中国模式与世界主要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9:5.

作者简介:

冯石岗(1955―),男,河北冀州人,管理学博士,哲学教授,河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导师。

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范文第5篇

本书曾于2007年在香港出过一版,书一出版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激烈争论,被中央电视台专门开会宣布为禁书,被网友称之为“中国第一禁书”,从而奠定了本书在中国人口研究历史上的地位。在人口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际,本书经过作者大篇幅的精心修订之后在内地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比较而言,内地版《大国空巢》持论更温和,内容更精简,数据更扎实,观点更明确,如作者在本书自序中所言:“从文字来看,香港版去除了一些‘酒糟’,只浓缩为本书20%的内容,新增了80%内容……香港版里主要用的是自制的‘鸟铳’……这一版添置了一些‘枪炮’(复习了大学和研究生时学过的人口统计学,并向一些人口学者请教,使得方法更符合规范)。”可以说,这是作者的一本心血力作!

本书的出版或许会引发新一轮关于人口政策的争论,但我们认为,争论是凸现真理的一条有效途径。

书中从“主流家庭需要生三个孩子”、“人口推动经济繁荣”、 “假如中国未曾实行计划生育” 、“将中国人口降低到7亿、5亿会怎么样”、 “计生委用虚假数据进行人口恐吓”、 “二胎方案也是错误的”、“中国人口政策需要敦刻尔克式调整”等十二个问题入手,逐一进行了分析。全文42万字,全面系统反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推荐书目:《大国空巢》

作者:易富贤

定价:55.00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中国经济迫切十问》

192,168人次参与网络投票的热点问题,房价向左向右?……本书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栏目组织,就时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发问,邀请众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实际从业者等撰文作答,内容涉及经济发展、社会时事、民生民情以及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和行业。数十多位专业人士,数十多篇精辟文章,冷静把脉当下中国经济。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

全书从“正视社会不公”谈起,细说“蜗居”在中国、穷富的差距和成因、反思人民利益。这位被评价为“为富人说话,替穷人办事”的有良心的经济学家,在84岁高龄,新书文风观点依然犀利无比,问国家、问社会、问民生,三问中国,对中国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用案例与数据自答,剖析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现状。

《正能量》

本书是一部心理励志著作。作者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窗户,严谨又趣味十足地阐释了“表现”原理与正能量之间的“亲密”关系,揭秘了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可以影响人的信念、情绪、意志力。本书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方法,提升我们内在的信任、豁达、愉悦、进取等正能量教会我们如何激发自身的潜能,引爆内在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