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核心要素

教育核心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核心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核心要素

教育核心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核心要素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1-0041-04

作者简介:邢彦明(1972―),男,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

基金项目:北京政法职业学院2014年度重大课题“以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驱动政法高职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研究”(项目编号:kyzd201403)

一、高职教育改革面临大数据时代严峻考验

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即“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如果说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诞生开启了人类社会信息化的大门,那么,随着各种无线网络、移动终端、电子商务的普及和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海量信息呈现出的爆炸状态,引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产生连锁效应,21世纪的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生存阶段,展现出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全新特征,“网络移民”正逐渐为“80后”、“90后”新生代的“网络原著民”所代替,“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成为同时空并存的两种生存状态。在此背景下,以信息化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已经切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为适应21世纪大数据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信息时代赋予教育改革发展的崭新课题。用“革命性”一词来定义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之巨大、之深刻,足以见得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之重视程度。作为回应,教育部于2012年3月专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首次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十年发展目标、发展任务、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都对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信息化成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中,以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信息技术发挥着必不可少的催化作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与重要举措。

二、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任务紧迫艰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信息化过程划分为从初级到高级四个阶段,即:起步、应用、融合、创新。我国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全国各省市建设基础也不平衡,呈现多阶段并行的景象。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发展态势更加迅速。根据国家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把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目标任务定位为:到2020年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这个目标,是国家整个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教育的总要求,兼顾了全国各地存在的从起步应用到融合创新等不同情况,在此基础之上,每一类型教育领域、区域中信息化建设的着重点和针对性是有所区别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进入体系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紧紧跟上国家和世界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潮流。

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十年规划指出,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对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据统计,截止2015年1月,共有105万名教师、180万名学生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通空间,各地共在活动平台的“教研”频道内创建学科教研工作室5 055个,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所谓高职教育信息化,其主要内涵是指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地深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为核心,以教育云为展现平台,丰富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创新,构建高职教育数字化生存和发展环境,提高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引领和支撑高职教育全面发展。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跨界教育类型,其信息化建设对于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联动效应,既可以与高等教育信息化相对接,更能够与职业教育信息化相融合,是构建先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教育信息化体系、信息化学习环境、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宽带网络全面覆盖数字化校园、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基本目标是实现信息化对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全面促进。

三、三大核心要素关系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

数字化生存环境具有开放、自由、平等的扁平化特征,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员参与的系统化工程,每个个体都必须是局中人而不是旁观者。教学、管理(服务)、评价是高职教育信息化最为核心的要素,三者之间相互支撑、相互存进,构成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支柱,其中教学信息化是中心,管理服务信息化是保障,质量评价信息化是推手。

(一)教学信息化

高职教育教学信息化,包含“教”和“学”两个领域,二者并存而不可分割,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首先是“教”与“学”观念的转变,其次是“教”与“学”信息化环境,“教”与“学”信息化技术,最终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这是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中心。

1.“教”与“学”观念的转变

理念是先导,观念转变是前提。信息化对高职教育的影响首先在思想,是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缺乏先进理念指导的行动是容易偏离方向的,我们一定要避免“唯技术”的教育信息化倾向。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要实现教学的信息化,这既包括教师“教”的信息化,也包括学生“学”的信息化,“教”与“学”的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更是“教”与“学”的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因素的系列性转变问题,共同合成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最佳呈现方式,即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撑下,充分发挥师生主体作用,教师“以学习者为中心”地教,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中心”地学,“教”与“学”都是一种自主构建的过程,信息技术催化了“教”与“学”更加广泛的交互性,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跨时空限制正在被突破。

2.“教”与“学”信息化资源的构建

资源是基础,开放共享是根本。信息化对高职教学环境的影响最为突显的表现形式就是网络化的学习资源,无纸化全覆盖网络校园等教学环境信息化基础建设、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项目,都是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与环境信息化的最集中、最典型体现。专业是引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龙头,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信息化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综合应用,其基本构架是以教育云存储为平台,按照“资源+情境+平台”的模式,从专业人才培养顶层进行课程体系结构化设计,运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虚拟等多样化信息表现手段,构建“从职业出发、在行动中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式数字化自主学习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同时,将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教学理念和技术引入网络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3.“师”与“生”信息化能力的提高

技术是手段,人的要素是关键。教育现代化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只有通过师生主体才能发挥效用。高职教育教学方式与手段的信息化,最主要地体现在教师创建和运用信息化教学环境、数字资源和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能力,以及学生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能力上。传统的“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讲授方式,难以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做训评”一体化教学的现实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行的精品开放在线课程、慕课中心、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等,涵盖了信息化实训教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网络课程以及移动学习终端等诸多项目,对于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技术的应用和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学生信息化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管理信息化

管理不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管理的科学化程度,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催生管理信息化。高职教育要改革,高职教育管理也要改革,教育管理模式、组织形态、工作方式都将产生深刻变化。管理方法、服务模式的信息化以及信息化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1.管理平台与方法的信息化

现代高职院校管理工作呈现出更加复杂化、精细化、网络化的特征,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是衡量高职院校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尺。高职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覆盖高职院校管理与服务各领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以此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数据、信息高效传递、存储、运用和工作任务快速接收、办理的一体化,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提高高职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师资管理、教工培训、社会实践、教师招聘等人力资源系统,数字化校园、党务管理、绩效考核、教科研项目等行政办公系统,招生就业、学生管理、宿舍管理、社团管理等学生管理体系,资产管理、部门预算、工资发放等资产管理体系,学籍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教材管理、顶岗实习、评教管理、督导监控等教务管理系统,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均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管理体系,相比于传统的非信息化管理方法更加便捷、快速、准确和高效。

2.服务模式与手段的信息化

在高职院校,管理与服务是不可分的,一定程度上讲,管理就是服务的另一种呈现方式。随着管理手段与方法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方式和手段的信息化应当有相应的同步发展,社会服务、后勤管理与监控、场地管理、车辆管理、一站式服务、移动图书馆等校园服务系统,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集团化办学等管理服务模式,也愈来愈与信息化、网络化更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管理与服务的面向不再限于狭小的校园空间,跨界服务成为新兴方式,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空间得到极大扩展。

3. 信息化管理服务队伍建设

人的因素始终是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因素,专业化、高水平、结构合理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服务者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在建立和完善教师信息化执教能力技术标准,有效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同步制定和落实管理服务信息化岗位职责,提升管理服务者的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以“网络原著民”为主体的学习者数字化生存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评价信息化

从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和行政管理的角度而言,把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融入高职教育教学评价评估,是转变管理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建设高职院校现代学校制度的有效路径,对于促进管理决策科学化、社会服务系统化、办学管理规范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职院校微观层面,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教学督导、第三方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数字校园,兼收并蓄纳入到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之中,丰富和改进了传统的教学评价与管理手段。在国家宏观层面,根据《教育部关于改进评审评估评价和检查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评查工作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评查系统已成定势。随着教育部职业教育评估网和高职数据中心的建立,2014年以前普遍存在的单机版人才培养数据采集平台正迅速被网络版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所代替,其功能正在进行着从静态到动态、从游离到同步、从条状到网状、从传统到现代、从采集到应用的全面转变,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平台、科学管理决策平台、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和创新发展平台,以信息和数据为主线串联在一起,正推动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迈上新的台阶。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质量评价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条主线,抓住了它,就把握住了大数据时代职教改革跳动的脉搏,就把握住了当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才不会错失新一轮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良机,才不会落后于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

[1]汪基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1(9):5-10.

[2] 薛建国,庄俭,梁霏.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28):46-49.

[3] 范如涌,项晓乐.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9):25-29.

Research on the Core Factors of Constructing Moder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XING Yan-ming

(Beiji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Beijing 102628, China)

教育核心要素范文第2篇

教育部提出,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于是,不少专家都在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核心素养”。王竹立先生认为:“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一个人的核心素养包括: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等几大方面,同时他还主张不同学段的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有相应侧重点。傅禄建先生则主张“两个基础,三项素养,六个学会”。“即为每一个孩子――奠定终身健康和良好公民的基础;提升三项核心素养(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学会上网、学会表达、学会劳动;学会合作沟通、学会社会服务、学会应对危机。”

或许这样的讨论还可以有不同角度。但如果回到“核心”这一词语来理解“核心素养”的话,上述种种是不是值得商榷。所谓“核心”,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基本解释是:中心;主要部分(就事物之间的关系说)。如果将“核心”理解为“中心”,那就只有一个,多中心必将无中心。如果就事物之间的关系说,核心是指事物最主要且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那一部分(可以是物理的, 也可以是抽象的)。 既然核心素养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就要回到教育的价值上来。

我们不妨回溯一下,蒋梦麟先生早年就认为,教育要培养的是“活泼泼的,能改良社会的,能生产的个人”。20世纪60年代罗马俱乐部则提出从“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倡的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我国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素质教育更是围绕教育的价值――使人成人来展开。至于其他种种都是围绕“成人”发散开来的、具备相互依存与制约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部分。

从立人的视角来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主要是为他们的生存奠基或者说提供帮助,要生存,就要面对各种未知与挑战,自然需要诸多素养,但一个缺乏“想象力”或者说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的人,又如何调动这许许多多的素养与技能呢?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当我们探讨核心素养的时候,除了发散,恐怕更为要紧的是聚焦,要探讨个人立足于社会于人世间最为要紧的那个点。如果教育的价值就是使人成为人――一个美好的人、幸福的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当然一定是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他的核心素养可不可以聚焦在一个中心词上?

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培育的人的核心素养除了“独立思想”我们还能找到什么更为准确的表述呢?尽管核心可以生长,可以丰富,可以削弱,可以衰减,或许也可能变异,但既为核心,恐怕就没有那么复杂,也不可能那么多元。古希腊哲人早就认为,教育是为了让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而不是让人膜拜权贵。一个思想不自由的人,知识再多,技能再强,他也不可能独立地面对人生。雅思贝尔斯认为自由和超越才是作为人的根本所在。

诺丁斯在《批判性课程:学校应该教哪些知识》中指出,如果没有对日常生活中关于教与学、战争、持家、为人父母、广告、生存、与动物的关系以及性别与宗教等中心问题的批判性思考,“教育一词实际上就变得没有意义”。面对未来的教育,为成就作为人的核心素养的“独立思想”,学校教育需要思考和改善的,就是课程的变革与增减了。这变革与增减,就如诺丁斯提醒我们思考的,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或者可以少教的问题了。

杜威说: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没有思想的自由,何来“完整的精神”,又何谈生长?又何能成为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泼泼的,能改良社会的,能生产的个人”?

一个能“独立思想”的人,才可能具有想象力。想象力作为批判性思维的一部分支撑着一个人的批判精神,唯有批判,才能保证一个人不会人云亦云,不至于失语,更不会膜拜英雄与神灵,自然也不会跟风,被大众思维所裹挟。教育作为一种生命传递,“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我更新的过程。”尽管“生命体不能胜任无限期的自我更新任务,但是,生活过程的延续不依靠任何一个个体生命的延长”,这过程要的就是批判与扬弃。

教育核心要素范文第3篇

一、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增强学生的体质

体育教学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体育教学还是一种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养成教育,使学生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的学习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2.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首先,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首先,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心理和生理的困难和障碍,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胜利往往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其次,体育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形成。

4.陶冶学生的情操

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且有鲜明、强烈、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责任感和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具有特殊作用。

二、渗透素质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但教育必须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认同接受,教育才能起到作用。因此,要特别确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迪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2.整体性原则

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还应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每个学生依据自身条件得到其可能得到的最佳发展,并在基本素质全面展现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4.长期性原则

从广义上讲,要制订出长远规划,将素质教育面向教学的整个过程;从狭义上讲,教师应从课的开始到结束,课与课之间要紧密联系,不失时机地渗透素质教育,使学生接受信息更深刻、更牢固。

三、实施渗透的途径

1.确定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向全体学生传播体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广大青少年素质、发展智力、融合美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担当桥梁作用。

体育教育中,教师要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学习新知识,探讨新教法,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三个基本特性,提高教学质量,为人类教育的发展作贡献。

2.发挥体育环境的熏陶作用

体育环境包含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是指体育场地、设施和运动器材,软件是指学校体育的氛围。学校体育以其鲜明的导向特征、强烈的时代特征及独特的调适和规范特征,在素质教育中居重要地位。今后学校体育的走向是:以[提供写作论文的服务dylw.net]紧扣成长为主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旨,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以课内外为结合点,以班级为依托,开展广泛的形式多样的活动。

3.拓宽体育养成教育的渠道

(1)进行角色转换。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组织练习和活动,由被动变主动,使活动内容更符合学生需要,活动方式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并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活动的综合效果。

(2)因势利导。在体育养成教育中,学生既富有理想,但又易丧失信心;既希望体魄强健,又害怕吃苦;既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又不愿承担义务等。为此,必须注意因势利导,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

(3)拓宽体育养成教育的渠道,变单向为多向。打破传统的学校体育方式,把学校体育同家庭教育、社会体育结合起来,把学校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与学生自发的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4.结合实际,开展“快乐体育活动”

把开展“快乐体育活动”定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证明是成功的,而且在理论上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从理论上讲,“快乐体育活动”是一种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好的学校群众性活动,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新路子。“快乐体育活动”的开展,容易形成区域性教育优势,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它既针对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又能发挥体育教学改革的优势。

(2)从实践上讲,“快乐体育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以形式多样的器材和设施,寓健体于快乐之中,促使学校体育由课堂向课间、课余延伸;变单调的纯技术传授为丰富多彩的活动;变少数人的竞技为全体学生的锻炼;变要学生练为学生要练。让学生乐中玩、玩中练,不仅增强了身体素质,也促进了其它各方面的发展。它顺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因此,“快乐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还能推动学校各方面工作沿着素质教育轨道健康发展。

5.利用体育教师进行无形的渗透

教育核心要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契合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帮助学生克服遇到的实际困难,使学生思想稳定、行为正确、健康成长。二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目前有两个主要分支,一个是党团组织、辅导员和学生管理部门,主要做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管理工作;一个是思想政治课,主要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两个主要分支,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的重要因素,两个要素的契合,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作用。从目前情况看,两个要素契合不够,存在一近一远状况:党团组织、辅导员、学生管理部门离学生日常生活与课外空间近一点,但却离学生心理和思想深处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营养的需要远一点;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离学生理论营养的需要近一点,但却离学生日常生活与课外空间远一点。这种不契合状况,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到很大影响。从操作层面看,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解决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何与思想政治工作契合问题。囿于传统教学理念,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容易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少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起来教学,脱离学生实际,教师与学生交流甚少,教学内容枯燥,“老师与我们隔得太远”,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失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好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应当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契合,科学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如此才能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新局面。

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契合的实践探索

(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契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践行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在实践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服从和服务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保持一致,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我们认为应在教学中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思想政治课独特的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指导性和灌输性特点,与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联系实际、情感感化特点相结合,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实效性。二是坚持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规划、部署和工作重点,展开理论教育,做到两不误:不误理论知识讲授,不误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契合协调。三是坚持做好课前调查,保持各方联系,课程内容结合实际,把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重点,搞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实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受到学生欢迎,体现以人为本,不能离开社会、学校、学生实际搞“世外桃源”式的“纯理论知识”教育,要通过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契合,体现出它的实践性。教师在知识讲授中,要关注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把深奥的知识实际化,把枯燥的知识“味美化”,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激情充满课堂,让真理激活课堂,满足学生求知欲,解决好学生的困惑,做学生的指路人,同路人、帮助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如此契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情感联系,获得学生信任,使师生之间心灵沟通、良性互动,给有限的思想政治课以无限活力。

具体做法上,教师授课之前应进行调研,了解学校、系部、班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要求和希望,了解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了解学生突出的思想认识问题和行为表现问题,获得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把问题归纳整理,融进相关教学内容中,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由浅入深讲解,不回避矛盾,不空谈理论,搞好疏导性和引导性教育。这样,有备而教、有的放矢,做到理论性、知识性、针对性、实效性结合,才能受到学生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关人员的欢迎。这其别要加强与辅导员的联系,因为辅导员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也最了解学生,尝试着与辅导员联动备课或者研讨备课。这样教师的讲课才能更加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实际,讲课才能克服空洞、说教、枯燥,才有更强针对性和吸引力、说服力,才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思想政治课应处理好与学校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契合关系

如何处理好思想政治课与学校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契合关系,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做了有益尝试。为了活跃学生生活、丰富生活内容,学院经常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日常主题教育活动,并且构成校园文化的重要方面,对学生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学院思想政治教研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配合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加强理论性知识性方面的教育契合,为推进学院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尽到责任。学院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形式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丰富多彩,很具感染力和亲和力,学生参与热情高,受到影响大,但是这些活动因形式局限,往往在理论上知识上有缺陷或者缺位现象,思想政治课的参与,有效弥补了这方面不足,在学生的情感中犹如添了一把火,起到了学生心中的明灯作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热情高、听课情绪好,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工作主题教育活动的效力。如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到来,学院开展了“迎奥运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思想政治课教师就在课堂中把奥运成因知识、我国参加奥运的历史、奥运的经典事例结合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又如在抗震救灾教育活动中、在抗战胜利纪念活动中、在纪念“11.27”弘扬红岩革命精神等活动中,都不失时机地把这些活动涉及的相关理论性知识性内容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把学生的激情引到学习中、引到课堂中,激励学生爱国热情,启发学生思想觉悟、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从而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接受。如此,许多问题经过思想政治课教师讲解后,党团组织和辅导员反映:“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做了。”而授课教师也明显感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喜爱也得到很大提高。

(三)教学过程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思想政治工作讲究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风细雨、以情动人、循序渐进,如果思想政治课排斥这些做法,空洞无物、流于说教、板起面孔训人、居高临下压人、不切实际强行灌输,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并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难以起到育人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配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实践中也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充分体现人文关怀重视学生心理疏导。思想政治课必须体现主体性教育,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倡导学生能动学习。教学方式采用“启发诱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做到教师讲与学生讲结合,授课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际运用结合、内容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做到课堂气氛民主、活跃,有激情有,要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真情表达内心希冀与渴求,感到自己与科学知识与生活真谛的差距,激起学生学习热情。二是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必须能体现思想政治工作效力。教师们认为,参与学生活动、与学生交朋友、融进学生生活、搞好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情感融通,是思想政治课与思想政治工作契合的必要途径。教师如果高高在上、对学生颐指气使、与学生缺乏沟通,所授课程与教学方法是很难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教师们加强了与党团组织和辅导员的沟通,加强了与学生的联系和互动了解,放下架子融进学生中去,从中获得一手资料,作为备课必要程序,在此基础上把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引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在与他们交心谈心,深切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关心、爱护,即便教师某种形式的批评、历数他们中的某些不良表现,在难堪中,也能从内心感到教师是为他们“好”。有了这种感受,教师的教育就很容易转化成学生的实际行动。

(四)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时代性才能很好与思想政治工作契合

教育核心要素范文第5篇

1.条件要素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条件要素反映的是影响幼儿园发展的基本状况,包括办园性质、规模、物质资源、办园理念、幼儿园管理、师资队伍、幼儿园教研与科研情况等。条件要素是的,一般不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但这些因素也很重要,它们的状态如何会通过其他因素直接作用于幼儿的发展,甚至还可能是其他因素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因此,对幼儿园教育质量进行评价首先要对条件诸要素进行评估和评定。

2.核心要素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要素反映的是影响教育质量的直接要素,包括班级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活动的组织(课程)、教师的行为、幼儿活动等。这些要素直接作用于幼儿的发展,根据蒙台梭利的理论,儿童具有“强大的吸收性心智”,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环境中汲取有价值的营养,因此班级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孩子参与的一日生活的内容以及方式,教师作用于幼儿的行为,幼儿的主要活动等都是孩子成长的自然有机土壤,对这些要素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专业的评估,能够引领幼儿园正确的走向。

3.目标要素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儿童的身心发展就是评价的目标要素,这是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体系建构的决定要素。主要包括:儿童身体的发展、认知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语言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当然不能以儿童发展的绝对水平来简单评估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因为影响儿童发展还有家庭教育的因素,家庭因素对幼儿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还可能大于幼儿园的因素。但儿童的发展是有共性规律和个性特征的,我们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按照共性规律促进个性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主体和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强

当前幼儿园的评价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至上而下进行的,尽管有业务部门或一些专家学者的参与,但真正发挥组织和引领作用的依然是具有行政化色彩的政府部门。这样的一种评估方式有它的优势,可以使教育行政部门更了解幼儿园发展的状态,从而更好地发挥管理和引领作用;可以使幼儿园积极参与,使各项工作有序、科学发展;可以很好的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使评估工作顺利进行。但这样的一种评估方式会存在一些风险,首先,教育行政部门的权限过大,而且缺乏监管。如果政府或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专业性不强,就会使评估工作失去实效性。再有,幼儿园更多的是被动的参与,是被评估的对象,往往是根据评估指标准备各项活动和材料,难以体现园所文化和园所优势,评价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2.评价的功利性价值过高,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弱化

当前幼儿园参与评价的目的往往很明确也很单一,就是为了评定等级。等级的评定有利于幼儿园扩大社会的影响力,甚至直接影响到幼儿园收费标准的确定,因此幼儿园愿意积极参与评估工作。而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向我们示明,评价的核心价值不在于鉴定和甄别,而在于促进发展。当前幼儿园的评估工作更多的发挥的是鉴别功能,功利性的色彩过浓,促进发展的功能不凸显。

3.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标准适宜性不强,缺少针对性

当前评价主要发挥的是鉴定和甄别的功能,要想更好的鉴别,就必须有评价标准,一般包括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定的标准、具体分值。这样的评价标准体系,便于对评估结果做量化的处理,便于行政部门鉴别。我国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巨大,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沿海与内陆地区、南方与北方地区等经济、地域文化、历史传承等各方面发展均不相同,同一个省市不同地域、城市与农村发展也不相同,但在各省市各地市进行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工作中,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却相差无几。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难以考量出不同幼儿园实际的发展状态和需求,过于追求量化的评价结果也难以产生预期的公信力,难以让幼儿园真正理解问题的所在。

三、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正确走向

1.进一步完善评价的体制,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常态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的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理念,在实践的操作中,根据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幼儿和家长参与教育评价工作还只能是点滴的和尝试性的,难以做到系统化和全面化。但可以完善三级评价模式:即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发挥监管和引领功能;以幼儿园为主体,在过程中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以教师为主体,通过不断的反思,发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功能。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是进行阶段性的验收检查工作,主导幼儿园的发展方向。同时要协调和引领幼儿园进行自主评估,以更好的协调、规范、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其教育价值,在常态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无论是他主评估还是自主评估,都要以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提高为保障,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要要求、指导、引领教师不断进行自我的反思、总结和提升。三级评价模式要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真正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常态化。

2.发挥评价的发展,提升对评价核心价值的解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以及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评价的核心价值是如何调整、改进和提高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促进幼儿的发展。这样的观念应成为指导评价工作的根本理念。以此为核心才能轻装上阵,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发挥评价在促进幼儿园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

3.分解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有侧重阶梯式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