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的核心要素

教育的核心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的核心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的核心要素

教育的核心要素范文第1篇

的确,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水平的关键措施,也是切实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实现我国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十五”以来。我国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程度总体上还不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特别是面广量大的农村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水平偏低、年龄老化等问题仍然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在城乡、区域、校际以及学科、学段、待遇福利等方面不均衡、不协调、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师德建设还有诸多薄弱环节,师德规范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师德培育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教师资格制度很不完善,师范生的生源保障和新教师补充机制尚待建立;教师队伍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落实,等等。

要实现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小学师资队伍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必须具备以下三项基本条件:一是足够的经费投入,二是战略规划和政策设计,三是适合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安排。三者不可或缺!

俗话说,重视不重视,就看投入不投入。在教育界同样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本的新理念,确立人才(师资)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做到教师资源优先开发、教师结构优先调整、教师发展优先规划、人才投入优先保障。2006年至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为大力开展教师教育与培训工作,三年省级财政每年专项投入均超过1个亿。如果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撑,师资队伍建设必将举步维艰,甚至是难以为继。

教育的核心要素范文第2篇

物理教学与教师的信息素养有机整合,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从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是整合成功的关键

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如物理教师应用软件制作简单动画模拟物理实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必须是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必须成为自身的自觉行为,把提高学习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同时,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计划,是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质的良好开端。如果我们确立目标制订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则结果就大不一样。教和学都是长期的行为,一种素质和技能的养成需要长期细致的劳动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制订学习的计划,确立各阶段的目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可能得心应手。教师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所提出的新要求,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培养,适应信息化浪潮。

教育的核心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文化素质;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54-02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概念。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属于一种更广义的文化范畴并且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关注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心智、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要使大学生经过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掌握能丰富的处理事务的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

而对于科学素质教育,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Miller)提出:科学素质是对科学知识的基本理解、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理解、对科学技术如何影响社会的基本理解;美国“2061计划”报告把“科学文化素质”解释为: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中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科学素质定义为“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是大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素质’表示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固有的潜在质量状态概念” 。影响一个人素质的因素有内部和外部因素。高校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外部文化环境,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教育就是要承担起对大学生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处理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的重任。这一切都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探索与实践。

2.目前的国内外形势与社会发展对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要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普遍的关注焦点之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社会的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普遍评价是:专业水平有所提高,但综合素质不高;分数很高,但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不强;学历虽高,但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不高等等。这些“高与低”不合谐地集中在大学生身上,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他们尽快成才。当今社会的人才观已发生改变。为了改变和适应目前出现的问题,在培养和教育高等人才的时候,高校在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时候,开始加强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实践活动的磨炼,使学生既具有改变世界的知识储备,又具有修养身心,提高培养自身品格的能力与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可见加强大学生文化科学素质十分必要。

而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在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方面也推出了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近百部学术专著,发表了数千篇学术论文,召开了近百次学术研讨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领域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又表明了大家的重视程度和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

二、常见的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渗透到课堂,以开展多种公共课、选修课的形式为主。自然科学领域,以本校为例,主要有科学家素养,生物技术与现代生活,食品营养与保健,信息与信息能力,绿色化学等。人文科学领域,有:中国文学鉴赏,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社会心理学、摄影技术、中外美术欣赏、文学艺术赏析等。

通过在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外,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实际需要选择相关的课程,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的充实自己,提高相关知识,从而提高相关素养。

2.落实到丰富的课外活动中,以教授专家讲座,学生辩论赛,演讲,知识竞赛等的形式开展。学校定期会有专业教授,老师进行不同话题的讲座,覆盖的知识面很广,从英语演讲的艺术,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到电器自动化领域的研究与突破,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的领域有相关的最新的知识信息提供与扩展提高。校级科研项目给学生提供了提高自身素质的很好的平台,系与系之间,校之间的辩论赛,知识竞赛与演讲,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从多方面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的素质。

3.学生实践活动与相关社团。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创新能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与报告,各种竞赛等,学校也对教师和学生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政策。学校还成立基于不同兴趣爱好的许多社团如晨曦文学社、摄影家协会、口才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的丰富生活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

以本校为主的以上落实,实践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是有本校特色同时也包含高校实践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普遍方法。但是基于目前的有效活动,学习相关的方针与实践,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还可以有更多创新、有效的方法。

三、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创新方法的思考

潘洵教授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一文中提出,“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地方历史文化,既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并且给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与方法。如陕西理工学院位于汉中,而汉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学生课余的学习生活中,可以组织学生了解身边的文化、历史以及人文的相关景点,参加相关的活动。以切身的经历体会,提高文化素质。可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开设地方历史文化课程,参观历史景点,了解自己生活周边的环境,组成文化小组,定期学习讨论,读相关的书籍等。

在科学素质方面,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增加客观的实际经验,把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处理事务的点滴中去,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考察,撰写实验报告,参加与自己提高专业技能有关的工作实践,或实习等。

在创新、开展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过程中,还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增强其科学素质、实践能力,那么,能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社会型人才。

通过对大学生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的了解,对其重要性的深刻体会以及以本校为例,对目前高等学校常用的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方法的诠释和列举,希望在落实与实践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中,吸取经验,总结不足,完善与探索一条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道路。同时,提出了对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创新方法的思考。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各高校应该更加注重结合自己学校特点,结合地方特色,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创新出更多符合自己实际状况的、有特色的、有意义的活动与方针,这样,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的道路上,我们可以更稳定、更灵活地前进。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2]谈新敏.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3]潘洵.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素质教育[EB/OL].西南大学素质教育雨僧网,2007-05-17.

教育的核心要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抗血小板;不稳定型心绞痛;血小板活化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01-02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表现,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等。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在不稳定型冠心病的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目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治疗药物,但低分子肝素抗凝及双联抗血小板联合治疗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则报道较少。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CD40L、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和CD62P均是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指标。为探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我们对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并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及双联抗血小板联合治疗的患者,分别检测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CD40L、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p)和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GPⅡb/Ⅲa),以探讨低分子肝素和双联抗血小板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1 对象与的方法

1.1研究对象:共入选自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按1979年WHO《冠心病诊断标准》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6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8.08±9.62岁(42-74岁)。患者均无以下情况之一: ⑴.6个月内出血,活动性消化性溃疡;⑵.血小板计数少于100×109/L;⑶.严重肝、肾、肺和血液系统疾病;⑷.近期(2个月)发生的脑血管事件、颅脑外伤、肿瘤、手术、动脉性颅内病变(动脉瘤、肿瘤);⑸.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20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⑹.妊娠;⑺.1个月内用过肝素或其他抗凝药物;(8).风湿活动等。

1.2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抗凝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7天,采用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200毫克,每天早晨饭后一次)、氯吡格雷(75毫克,每天早晨饭后一次)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250单位,每12小时一次),其它治疗均按常规进行。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分别采血测定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CD40L、血浆CD62p和血小板膜GPⅡb/Ⅲa水平。于静脉内采集血标本时尽量不扎止血带,亦不拍打将要穿刺的血管,并避免反复穿刺,保证一针见血。一次性采集5ml静脉血,先取其中的0.8ml血液,加入含0.2ml的0.106mol/L枸橼酸钠的一次性流式细胞检测专用管中轻轻摇匀后即刻送检血小板膜GPⅡb/Ⅲa;自剩余的血标本中留取2.7ml,置于含有1/10体积0.019mol/L枸橼酸钠抗凝液的试管中,3000rpm离心10分钟,提取血浆,放入-200C冰箱中保存,并及时成批检测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CD40L、CD62P水平。

vWF、CD40L、CD62P: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原理定量测定血浆中水平。vWF正常值为60~150%。

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由我院血液科实验室专人测定,所用的仪器为美国BD公司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阳性表达率的正常值为

1.3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均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

2 结果

3 讨论

低分子肝素已长期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相对普通肝素而言,存在以下优势:①减少了出血的副作用,不明显延长APTT,不需要常规监测。②纤维蛋白溶解作用更明显。③被PFⅣ中和的作用减弱,半衰期比普通肝素减少2倍,生物利用度提高(100%)。④皮下注射吸收好,无需静脉滴注, 3-4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抗凝作用可持续16-24小时。⑤可通过降低患者血浆(ET)内皮素水平,控制心绞痛。且低分子肝素很少致骨质疏松,特别适宜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血流高凝状态和凝血酶的持续产生,故抗凝疗法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作用已获确认,在临床工作中已达到共识。本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以逆转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高凝状态,抗血栓形成,从而改善症状及预后[1]。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较小。

vWF的生理功能主要有:①调节血小板黏附,促进止血栓的形成;②携带及稳定血浆Ⅷ因子的活性[2]。研究表明[3]在血管内皮下组织中存在分子量异常巨大的vWF,它是一种重要的血小板黏附聚集的介质,是血小板与胶原黏附的桥梁,是血小板黏附到受损血管壁上不可缺少的成分。当内皮细胞受损时,释放的vWF促进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相互作用,引起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并释放出过多的TXA2及各种血小板颗粒物。血浆vWF升高可反映内皮细胞受损情况,对判断血栓形成危险及病情轻重有重要意义。韩凌[4]等的研究表明,肝素抗凝治疗可影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的活化,抑制vWF的释放,且低分子肝素作用明显强于肝素。本研究结果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低分子肝素抗凝及双联抗血小板联合治疗后血浆vWF的浓度显著降低,表明低分子肝素很好的抑制了血浆vWF的释放。

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是血小板膜上含量最多的糖蛋白,当血小板受到刺激时被活化,GPⅡb/Ⅲa复合物表达在血小板膜表面,加速血小板的活化和释放反应。GPⅡb/Ⅲa与纤维蛋白原结合是多种因素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共同途径[5],GPⅡb/Ⅲa可直接反映血小板活化状态[6],其分子数量增高为血小板粘附性增高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缺血的主要原因。关于血小板GPⅡb/Ⅲa与冠心病的关系已有较多报道[7-8]。检测GPⅡb/Ⅲa含量可判断冠脉缺血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情况,观察其动态变化可判断血小板活化程度。

P-选择素介导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对活化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粘附[9],它与血小板的活化、黏附、聚集密切相关,是血小板活化的一个特征性指标。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为血小板P-选择素介导血小板黏附于内皮细胞,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和氧代谢产物,导致血管收缩,阻塞小血管从而启动血栓形成过程。

CD62P是目前所知的反映血小板活化与释放反应最特异的标志物,具有介导活化血小板或内皮细胞与不同类型细胞相互黏附的功能,在启动和扩大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10],检测这指标可了解血小板活化程度[11]。CD62P表达在静止与活化血小板差别大,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可用于识别循环血中的激活血小板,是血小板活化的晚期标志物。有学者认为,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内血小板活化与凝血激活的严重程度[12]。刘明等[13]对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21例健康成人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vWF水平进行对比,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升高,说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血小板活性增高,易于形成血栓。本研究结果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低分子肝素抗凝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7天后血浆vWF、CD40L、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阳性表达率及血浆CD62P水平显著降低,表明血小板的活化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因此,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抗凝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前后血液中血小板活化情况,对于指导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并可以及时发现药物的有效性及预防进一步进展为心肌梗死。

参考文献:

[1] 郭西民.低分子量肝素钙和肝素钠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比较[J]. 中原医刊,2004,31(17):17.

[2] 杨冀萍,张聪敏,刘怀军,等.CD62p、CD41/CD6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荟萃,2005,20(17):971-973.

[3] 杨冀萍.血小板活化与肺栓塞[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4,31(1):21-25.

[4] 韩凌,沈潞华,刘贵健,等.肝素抗凝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vWF水平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5,21(5):279-281.

[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6] 曹鉴平,胡志洁.低分子量肝素的研究进展[J].华西药学杂志,2003,18(1):35-38.

[7] 田晓沂,刘志忠,张金麟.不稳定心绞痛冠脉病灶特征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表达率的联系[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2,21(1):22-23.

[8] Harrington RA. Overview of clinical trials of glycoprote Ⅱb-Ⅲa inhibitor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Am Heart J, 1999,138 (4Pt 2):276-286.

[9] 肖广辉,任美书,曹肇慧,等.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改变[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20(3):146-147.

[10] Merten M ,Thiagarajan P. P-selectin in arterial thrombosis [J].Z Kardiol, 2004, 93(11):855-863.

[11] 王晓艳,苏卓娃,杜冀晖,等.CD62P、CD63、vWF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作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4,4(3):199-201.

教育的核心要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以生为本;核心要素

一、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现状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以来,虽然各地学校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继承、发展并创新了许多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仍出现了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低效或无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索变成了低效或负效的“放任”,一些情境教学消减了学生的独立感悟,一些启发式教学堆砌了太多无聊的提问……并且在升学压力的魔咒下,很多教师出于无奈,不得不重新实施“题海战术”,使提高考试成绩的冲动遮蔽了数学教学的初衷。鉴于上述种种现象,笔者不禁要思考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何在,难道只是让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流于形式,让课改在应试教育的阴霾下消失在一声声叹息中吗?不是的,作为新一轮课改的实践者,我们一线教师有义务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宏大的目标得以实现。因此,高效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就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的研究,对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高效课堂的核心要素

在传统教学观里,教育者掌握知识而成为教学的权威,学生沦为知识的受体,这种带有明显强制性的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习不再快乐、主动、自发,而变成了一种针对心灵和人性的粗暴的维持、传承、胁迫、干预,从而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了学生固有的天性和能量,制约了学习效益和质量。因此,教学必须回到正途上来,回到“人本”“学本”和“生本”上来研究学生之于“人”的属性。这才是“教学”真正具有的意义。

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实践者李炳亭说:“高效课堂以人本为基石,是培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意志品格、社会责任、实践能力的课堂。但高效课堂又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概念,它是以课堂为突破口,由教学、评价、文化三大系统建构而成的一个全新的教育概念。核心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出来就是新课程一直倡导的“以生为本”,即高效课堂的核心要素。

三、实现高效课堂的核心要素的策略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实现高效课堂的核心要素呢?笔者认为:

1.树立学生第一的主观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并且每个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和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显露出来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学的全过程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而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也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一个发动学习的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角色的界定意味着彼此疆域、行为和关系的界定,跨越了这个界定就等于“越轨”和“失位”,也意味着对彼此的侵占和伤害。角色论告诉我们,教师必须恪守自己的言行,做自己该做的事,而不是无限赋予自己以职业的“威权”,干涉、干扰学生的生活,乃至于成为学生的幽灵、梦魇。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的角色定位,与学生一起成长,并将学生推向学习的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