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数学建模的理解

对数学建模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数学建模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数学建模的理解

对数学建模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建模;运用研究;教育改革

G623.5

数学建模是指在数学中用学生自身的自主创新意识和与其他人的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对传统数学形式的改造,运用数学建模思想对小学数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建模研究。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将数学知识建立模型,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学生一开始可以与老师一起进行研究,在建模过程中,各种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另一方面,更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反洗和处理。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与老师一起研究,将数学模型合理有效的建立,并且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有效的方法。这样的方式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思维的建立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数学建模思想的含义

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生活中,学生很容易可以发现,在数学中,不仅仅存在着数学公式与文字表述,更常见的是数学模型。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模型与数学的公式和定义有很大的区别。数学中的公式和定义是通过文字和符号向学生呈现数学知识,是一种文字反映。数学中的公式定义反映了在数学中的一种特定关系,并且将这种特定关系通过文字与符号表达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不够直观,单纯的让小学生通过一个公式去尝试理解一个知识点是基本不可能的。公式与符号的不够直观和不容易理解就催生了数学模型的产生。数学模型与数学中的公式符号不同,数学模型是通过直观的模型向学生呈现数学中的知识点,更加的直观,清晰易懂。不容易理解的数学知识将其在数学模型中呈现后,也会变得容易理解。

数学建模与数学模型息息相关,具体的说,数学模型是数学建模的最终表达形式。数学建模是将数学中所存在的特征于关系进行归纳和概括一种数学结构。数学建模是数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数学建模是将生活中抽象的不具体的事物转化为具体的数学问题。将生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数学建模转化后将其解决,并且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并将数学建模应用在生活的更多方面。

二、数学建模的常用方法和基本过程

对于小学生来说,刚开始结束数学的小学生最重要的是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往往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小学生经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不容易计算的数学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数学建模研究,将不能处理的问题具体化,将难题变得容易和可理解,从而通过数学建模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小学的是数学课本中,小学生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有一个边长为一的正方体,小蚂蚁从其中的一点开始爬,终点已经被固定,问,小蚂蚁可以爬的最短的路线是多长?这样的问题,对于接触数学没有几年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小学生不容易想到如何去解决这类问题,从而很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对数学中的这类问题丧失兴趣。这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探索,首先,老师可以带领学生用手中的纸去折一个正方体,将手中的正方体与题目中的正方体作对比,从而将小蚂蚁的出发点和终点都在手中的正方体中标出来。这时候,复杂的数学问题就已经变得具体化了,老师已经带领学生将题目中的难点变成了学生手中的一个可以看到更可以摸到的小正方体。当终点和出发点都已经在正方体中确定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用学生手中的正方体思考小蚂蚁到底怎样爬行,路线才是最短的。当学生纷纷利用手中的正方体进行思考后,老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最终公布正确的做法。最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将正方体铺成一个平面,运用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原理,去求得本题最终的正确答案。这样的做题方法就是将数学中的难题通过建模思想转化为眼前可以见到的实物,从而在实物中获得解决方法。

数学建模思想不仅仅有这一种方法,也不仅仅可以运用在解题过程中。数学建模思想更可以运用在对数学的总结和理解过程中。例如,在上课过程中,在结束了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个章节的总结,通过用小标题的形式,建立一个数学一章知识点的大框架,并且通过大框架去熟悉每一个知识点,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并且将其掌握。老师带领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后,可以引导学生自身在每一章节内容结束后进行总结,学生在这样的总结过程中,不仅仅可以加深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更可以对一个章节的知识通过数学建模有着更系统,更具体的理解。这样的方法,老师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对知识点进行数学建模,更在这样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小学生在理解知识后,对数学也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三、数学建模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数学建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数学建模的学习,当学生学会数学建模的灵活应用后,数学在学习中的难点将变得简单。在这样的过程中,小学生逐步树立了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对数学这门课程也有着很大的兴趣,数学成绩也会得到提高。

数学建模有着很多优点,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在数W建模的应用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改进,让数学建模有着更好更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对数学建模的理解范文第2篇

对教师来说,发现好的教学方法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如何把方法与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对数学建模的长期研究和实践应用,笔者总结了数学建模的概念以及运用策略。

一、数学建模的概念

想要更好地运用数学建模,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数学建模。可以说,数学建模就像一面镜子,可以使数学抽象的影像产生与之对应的具体化物象。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建模的策略

1.根据事物之间的共性进行数学建模

想要运用数学建模,首先要对建模对象有一定的感知。教师要创造有利的条件,促使学生感知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然后进行数学建模。

教师应做好建模前的指导工作,为学生的数学建模做好铺垫,而学生要学会尝试自己去发现事物的共性,争取将事物的共性完美地运用到数学建模中。在建模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结合起来的作用,将原来学习中发现的好方法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新数学模型的构建中,降低新的数学建模的难度,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的成功率。如在教学《图形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图形模板,让学生了解不同图形的面积构成,寻找不同图形面积的差异以及图形之间的共性。这样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图形的变化,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认识建模思想的本质

建模思想与数学的本质紧密相连,它不是独立存在于数学教学之外的。所以在数学建模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建模的本质,将数学建模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具备使用数学建模的能力。

建模过程并不是独立于数学教学之外的,它和数学的教学过程紧密相连。数学建模是使人对数学抽象化知识进行具体认识的工具,是运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数学难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将它和数学教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要帮助学生完成建模,更要带领学生认识数学建模的本质,领悟数学建模思想的真谛,并逐渐引导学生使用数学建模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发挥教材在数学建模上的作用

对数学建模的理解范文第3篇

一、对数学建模的认识

1.数学建模就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其是用数学的语言、方法去表述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一个数学模型表达出来后,还需要运用推理、证明、计算等技术手段来求解,用实践来验证。数学建模过程也是接受实践并修订完善的过程。如果给数学建模定义的话,可以归纳为:数学建模是对现实的现象,通过心智活动构造出能抓住重要且有用的特征,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来表示,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工具。它的建立过程是:根据实际情况抽象、简化、假设并确定变量、参数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用实际问题的实例数据等来检验该数学模型若符合实际则交付使用,从而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若不符合实际,则要反复建模,直到产生符合实际的模型。

2.数学建模是在非数学的领域应用现有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过去之所以很少提到它,是因为很多人对数学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并不那么完整。在理论上对数学科学重要性的认识是比较容易清楚的,那么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对数学方法的应用是否也有用呢?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来说明数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学起数学来,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还是数学教师,对数学科学在实践中的有用性问题上,往往不是那么清楚,更谈不上行动的自觉性了。19世纪著名的德国数学家高斯说过:“数学除了锻炼敏锐的理解力,发现真理外,它还有另一个训练全面考虑科学系统的头脑的开发功能。”“数学的思维方式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数学为组织和构造知识提供方式,以至当用于技术时就能使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生产出系统的,能复制的,并且是可以传播的知识,分析、设计、建模、模拟以其具体实施就可能变成高效加结构良好的活动。”“在经济竞争中数学科学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科学是一种关键性的,普遍的,能够实行的技术。”在全世界进入以计算机革命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的当代,在我国已驶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车道的今天,重温高斯的这些话,无疑会使人们对数学科学和数学建模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更进一步。

二、数学建模对创新教育的作用

数学建模就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是联系数学和实际问题的桥梁,是各种应用问题严密化、精确化、科学化的途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建模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拼搏精神和应变能力,从而树立解决复杂问题的信念;培养学生想象、估计、猜测、预测的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及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受到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初步训练。

2.数学建模课程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克服了以往中学数学教育的严重缺陷。学生学习数学不知道数学理论是怎么来的,学完以后又不知道往哪儿用(也不会用),以致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没用。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指出的:“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这句话不仅指出了数学教育脱离实际的危害性,还指出了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密切联系实际。数学建模课程正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内容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工程技术及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课题,而且其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学生可以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体会到“发现问题”、“发明问题”及“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必然会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必将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有突破性的进展。

3.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也必将对数学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数学教师不懂工程问题和经济问题的缺陷,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把工程问题及经济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其二,由于数学建模问题通常是很复杂的实际问题,没有现成的方法,也没有最好的结果,对教师来说,这是难题,必然会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水平。同时,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也拓宽了教师的科研领域。

因此,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董臻圃主编.数学建模方法与实践.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对数学建模的理解范文第4篇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等数学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紧密关联,但是目前的大学高等数学教育中,学生对高等数学与实际应用的关联性没有正确认知,甚至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合数学建模思想,是大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能够激起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与运用的探索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和应用相结合的能力,提升现代大学生高等数学学科的综合素养。

1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合数学建模思想的教育,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受到数学建模思想的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中的各个思想产生深刻认知,包括微分思想、积分思想、极限思想和排列组合思想等,实际的数学建模应用实践过程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具体的问题形象化,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数学灵感,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1.2丰富高等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

数学建模思想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过程,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取使用案例讲解高等数学理论知识的方式,由此随着教学进程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而采取数学建模思想和数学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手段,能够将具体应用结合到课堂教学内,强化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的认知,提高数学知识运用的能力,增强数学学科的综合素质。

2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的方法策略

2.1系统培养大学生高等数学的建模思想

大学生对于数学建模思想其实已经有了基础认知,比如很多的物理应用和数学建模有着直接的紧密关联,但是认知程度仅仅局限于较为浅层的表面,对于很多数学建模思想的概念模糊,不理解到底什么是建模、怎样建模等。高等数学学科教师要在数学课堂学习之初,首先向学生明确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定义,让学生深刻了解数学建模思想的含义,再借助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训练,促进学生数学建模的技能水平,解决实际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无法通过简单思考直接解决的,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观察,问题被细化分解,再通过已有知识收集数据,针对问题中无法直接解决的难点提出假设,问题被简化之后,找到硬性因素并根据其中的关系建立起数学描述模型,计算模型参数实施对模型准确性和实用性的验证,最后建立起应用模型[2]。

2.2高等数学课程中融入数学建模方法教学

高等数学和实际物理问题之间契合度较高,高等数学来自于实际具体的应用场景,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将具体的物理案例结合到课程中来,改变传统的抽象化数学知识讲授的模式。例如,讲解实用性较强的数学工具时,如微分、积分等,讲解完毕之后针对其中的具体应用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合理运用数学工具,建立起模型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培养和加强学生数学工具的运用能力。教学课程中融合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的教育,提升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消除数学知识的枯燥感,让学生将建模思想和演示工具结合在一起,产生更完整的认知。

2.3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常常是采取“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课下完成作业”的刻板方式,课堂气氛低沉,教学过程枯燥,学生缺少数学学习的热情。在高等数学教育课堂上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教育,首先要求教师采取全新的作业练习方式,让作业内容突破课程内容的限制,运用群体思维来进行作业练习,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合理的数学建模训练内容,不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也不限定方法,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发展空间。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具体训练要求,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采取小组单位合作的方式,完成书面报告或论文,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启发彼此,完成高等数学技能的共同提高[3]。

2.4加强数学实验课程的实践考察力度

高等数学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上加强对学生实践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数学建模实验,要求学生完成数据获取,通过不同的参数得到所需要的数据之后,由教师进行审核检验,完成实验报告,加强数学实验课程的实践考察力度。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技能,深入为学生讲解实验中涉及到的数学原理,并且剖析原理和实践相结合的深入内涵,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知识原理,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加强数学建模实验的实践应用。另外,数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完成对学生数学建模的考试考核,加强学生对数学建模思想教育的重视,深刻知道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课程中,加强实践应用,完善数学建模思维,提高高等数学的学习能力,强化自身数学学科的综合素养。

对数学建模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模型应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数学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在科技方面,而且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数学渗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时至今日,从社会学到经济学,从物理到生物,几乎每一个学科领域都有数学的身影。另一方面,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针对技术、管理、工业、农业、经济等学科中的实际问题发展起来一批新的应用数学学科。社会对公民的数学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些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促使人们对数学教育的现状和功能进行深入的思考,数学建模进入中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的。

一、数学建模的有关概念

1.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对象,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作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它或者能够解释特定现象的现实状态,或者能预测对象的未来状况,或者能提供处理对象的最优决策或控制等。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都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各种数学公式、方程式、定理、理论体系等,都可称为数学模型。如函数是表示物体变化运动的数学模型,几何是表示物体空间结构的数学模型。

2.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建立数学模型并用它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简称,也就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并应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的关系的确定的数学问题,求解该数学问题,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从而确定能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认为: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已经成为不同层次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内容。

3.中学数学建模

(1)按数学意义上的理解

在中学中做的数学建模,主要指基于中学范围内的数学知识所进行的建模活动,同其他数学建模一样,它仍以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为解决对象,但要求运用的数学知识在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内,专业知识不能要求太高,并且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教学价值。

(2)按课程意义理解

它是在中学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课程形态。它是一种以“问题引领、操作实践”为特征的活动型课程。学生要通过经历建模特有的过程,真实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由此积累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经验,提升对数学及其价值的认识。其设置目的是希望通过教师对数学建模有目标、有层次的教与学的设计和指导,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实现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促进学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数学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提升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素养。

二、数学建模的步骤

数学建模一般有以下6个步骤。

1.建模准备

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目的,尽量掌握建模对象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寻求实际问题的内在规律,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

2.建模假设

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的建模的目的,对实际问题进行必要简化或理想化,并利用精确的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这是建模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对问题的所有因素一概不考虑,无疑是一种有勇气但方法欠佳的行为,所以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善于辨别主次,而且为了是处理简单,应尽量使问题线形化、均匀化。

3.模型建立

根据问题的要求和假设,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建各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数学模型)。这时,我们便会进入一个广阔的应用教学天地,这里在高等数学、概率:“老人”的膝下,有许多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是图论、排队论、线性规划、对策论等。一般来说,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可能用到数学的任何一个分支。同一个实际问题还可以用不用方法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当然数学模型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明了并能加以应用,所以在达到预期目的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地采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建立容易实现的模型。

4.模型求解

利用获取的数据资料,对模型的所有参数做出计算(估计),可以采用解方程、画图形、证明定理、逻辑运算、数值运算等各种传统的和近代数学方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一道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复杂的计算,许多时候还得将系统运行情况用计算机模拟出来,因此,编程和熟悉数学软件包便很重要。

5.讨论与验证

根据模型的特征和模型求解结果,继续分析讨论。将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此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合理性和适合性。如果模型与实际较吻合,则要对计算结果给出其实际含义,并进行解释,说明模型的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如果模型和实际吻合较差,则应该修改假设,再次重复建模过程,直至获得满意的结果。

6.模型应用

把所得到的数学模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应用方式因问题的性质及建模的目的而异。由上可见,这是个系统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对它的教育价值进行分析。

三、中学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

1.数学建模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一直是困扰中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常规教学来解决。有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依靠数学,我喜欢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中”;“平时做的题都是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的题,都是在理想化状态下进行讨论,而数学建模问题贴近生活,充满趣味性,我们愿意研究这样的问题”;“数学建模使我更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广泛,使我们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理解得更为深刻,也使我们更加重视实际应用”。数学建模可以使学生领略到数学的魅力,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数学建模把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呈现给学生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数学建模问题如银行存款、手机付费等方面的问题都贴近实际生活,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兴趣,这种兴趣又能激发学生去更努力地学习数学。

2.中学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目前的中学生已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只会用这些知识来解决课本上的习题,对于实际问题不会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使实际问题教学化,更谈不上创新。数学建模为数学理论和具体实际应用之间架起来了一座桥梁。事实证明,只有将数学与现实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这些知识,而且能够应用。数学建模的问题都来源于生活,问题的背景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例如,银行贷款问题、电视塔的高度与信号覆盖面积问题、商场打折销售与购物方案问题等。数学建模就是将这类实际问题适当简化,找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转化成数学模型,然后利用数学知识及计算机等工具处理模型。因此,数学建模的过程正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来表达、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3.中学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建模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充当学生的参谋与仲裁。数学模型的建立是通过学生对知识点和概念的操作,自己去发现、设问、设计、探索、归纳、创新的过程,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社会的发展需要终身教育,而学生在学校只能获得其需要的部分知识和初步能力,更多的必须在其后来的人生历程中依靠自主探索、主动学习而获得,只有不断地充实自我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

4.中学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联想力和创造力

由于数学建模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没有统一答案,没有现成模式,也不可能直接利用公式得出结果。因此,需要学生通过收集有价值的数据、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及利用网络去获取有用的知识,分析问题与数学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数学模型,然后进行解决。数学建模过程是一种创造性过程,它需要一定水平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一些灵感和顿悟,往往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联想,要求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能快速地抓问题的要点,剔除冗长的信息,把握其本质,使问题趋于明确。学生要经历从生活语言、其他学科语言到数学语言的多层次转化,这些将非常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和创造力。

5.中学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查阅文献的能力

数学建模的对象常常是一些非数学领域的实际问题,需要的很多知识也是学生原来没有学过的,老师不可能用过多的时间为学生讲授,只能通过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来进一步掌握,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在参加建模过程中,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大量资料中迅速找到和汲取自己所需信息,这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使用资料的能力,这两种能力都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和科研所必备的。

6.中学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论文写作与表达的能力

许多数学建模需要计算机才能完成,许多数学推理、计算、画图都需要相应的数学软件帮助完成,大量的数据也要靠计算机来处理。很多模型的检验也要利用计算机模拟完成。建模论文的编辑、排版、打印也都离不开计算机。因此,通过数学建模将有助于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中学建模的结果常常需要解题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写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将自己所做的工作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也是对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的锻炼。

7.中学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传统教育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竞争的一面,我们的考试也需要考生单兵作战,不需要也不允许彼此合作。现在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凡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因此与人合作的能力较差。较复杂问题的数学建模,由于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在同组成员中,有的数学基础好,有的计算机好,有的擅长写作,大家各取所长。这对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极为有益。

四、我国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数学教育大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学数学教育体系和培养人才的方法。中国学生数学基础扎实、知识系统,有相当强的数学理解能力,在多次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比赛中,成绩斐然。但由于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知识教育占主导地位,使教学模式和教育方式过于固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觉得数学素质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而掌握和运用数学建模方法是衡量一个人数学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受国际数学教育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影响,我国中学数学酝酿并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要把中学数学与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适当联系起来,使学生既能了解数学的用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激起广大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更生动活泼地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数学建模进入中学正是我国数学教育改革下的产物。

1.数学建模及相关内容逐步进入中学课堂

受西方国家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数学建模课程引入到我国的一些高校,短短几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影响很大。1989年,我国高校有4个队首次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影响下,1992年11月底,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举行了我国首届大学生数学建模联赛。从那以后,数学应用、数学建模方法、数学建模教学的热潮也迅速波及中学,使得我国有关中学数学杂志中,讨论数学应用数学建模方法、数学建模教学的文章明显多了起来。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建模纳入了内容标准中,明确指出:(1)在数学建模中,问题是关键。数学建模的问题应是多样的,应是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现实世界、其他学科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解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思想、方法应与高中数学课程内容有联系。(2)通过数学建模,学生将了解和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3)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对同样的问题,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探索解决的方法,从而获得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创新意识。(4)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学会通过查询资料等手段获取信息。(5)学生在数学建模中应采取各种合作方式解决问题,养成与人交流的习惯,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6)高中阶段应至少为学生安排一次数学建模活动.还应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数学建模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标志着数学建模正式进入我国高中数学,也是我国中学数学应用与建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2.目前数学建模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数学课程标准没有对数学建模的课时和内容作具体安排,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规定,这就让一线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漫无边际,无从下手。(2)专门针对中学数学建模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很多中学教师教学负担较重,在大学期间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对数学建模概念、建模意识、建模意义都很模糊。许多建模步骤不仅要求有相应的数学知识,还需要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还经常需要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检验等。知识面狭窄,指导数学建模的教学就会存在诸多问题。(3)能适合中学生水平的建模问题不多。由于高中数学仍以初等数学为主,微积分、概率统计等高等数学知识深度有限,传统的数学教学不够重视数学的应用,涉及数学知识应用的地方较少,已有的习题和问题不完全适应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所以中学的数学建模教学基本处于初始阶段,这让有心尝试者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4)搞数学建模和当年联系实际,搞“三机一泵”,开门办学付出如出一辙,有走回头路之嫌。(5)相应的评价体系并没有建立,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加上高中课时有限,完成教学计划尚不十分从容,还要应付会考、高考,老师和学生不愿花费精力进行建模,即使开展也是讲一些高考中的应用题.

五、如何开展数学建模教学

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研究和学习数学模型,能帮助学生探索数学的应用,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数学建模教学与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现就如何进行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谈几点体会。

1.要重视各章前问题的教学,使学生明白建立数学模型的实际意义

教材的每一章都由一个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入,可直接告诉学生,学了本章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后,这个实际问题就能用数学模型得到解决,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创新意识,对新数学模型的渴求,实践意识,要求学生学完后尝试解决这一类问题。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好时机,要注意引导,对所考查的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新旧两种思路方法,提出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失去“亮点”。

2.通过应用题的教学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思维过程

学习应用题,使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地感受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数学模型,巩固数学建模思维过程。

解应用题体现了在数学建模思维过程,要据所掌握的信息和背景材料,对问题加以变形,使其简单化,以利于解答的思想。且解题过程中重要的步骤是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明白,数学建模过程的重点及难点就是据实际问题特点,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分析、概括等基本思想,联想现成的数学模型或变换问题构造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

3.结合各章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拓展数学建模形式的多样性与活泼性

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及生活中“数”意识和观察实践能力,如记住一些常用及常见的数据,如:自行车的速度,自己的身高、体重等。利用学校条件,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实习活动,活动一结束,就回课堂把实际问题化成相应的数学模型来解决。如:推铅球的角度与距离关系;全班同学手拉手围成矩形圈,怎样围才能使围成的面积最大等,用砖块搭成多米诺骨牌等。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自学出现的实际的问题,根据当地及学生的实际,使数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就能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章士藻.数学方法论简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黎海英,祝炳宏.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方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3]熊惠民.数学思想方法通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朱水根.中学生数学教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