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蕴藏10万亿元背后的蓝海
产业互联网区别于消费互联网,泛指以生产者为用户,以生产活动为应用场景的互联网应用。体现在互联网对各产业的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改造。从硬件环境来说,消费互联网的普及是由个人电脑、智能终端、网络连接成本的下降所推动的,产业互联网的突破是由更低成本的传感器、数据存储和更快的数据分析能力所推动的。
从推动因素来说,消费互联网得以迅速发展是因为个人生活体验借助互联网得到了极大大提升,购物、阅读、娱乐、出行等方面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产业互联网将会因为更高的生产、资源配置、交易效率而得到快速推进。有专家将“消费型互联网”时期比喻为眼球经济、流量经济,那么,产业互联网将体现出更强的价值创造特征。
虽然,互联网在产业领域的拓展尚属于初步阶段,但是市场巨大!需求的信息和计算量亟需互联网的支持,根据 GE白皮书测算,仅在航空,电力,医疗保健,铁路,油气这五个领域如果引入互联网支持,假设只提高1%的效率,那么在未来 15 年中预计可节省近3000 亿美元。巨大的市场需求,造就了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无限机遇。业内专家指出,今后的20年,将有力量正在改变和塑造所有的产业,银行、医院、教育、交通等,这些所谓关键领域都要被互联网化。如果说过去20年,消费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消费方式,那么,未来20年,消费互联网的增长将逐渐放缓,产业互联网将异军突起,创造下一个20年的辉煌。
群雄逐鹿
争夺产业互联网市场
中国两化进程与互联网化浪潮叠加的独特节奏、经济结构的调整进程、以及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 BAT 等互联网巨头虎视眈眈的威胁都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另外,阿里和腾讯虽然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牛气冲天,但是在产业互联网应用的尝试均未取得好的效果。由于 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客户积累和运营经验主要集中在个人客户,其向产业互联网拓展过程中优势将不再明显,产业互联网仍是一片蓝海。
然而,产业互联网其魅力之一在于其相对于消费互联网来说壁垒较高,不存在赢者通吃的局面,在特定领域里深度经营可以修建较高的城墙,这就为在固有领域有优势产业资源地位、有企业用户资源、具备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服务能力的企业带来了机会。
传统软件企业谁能胜出?
我们看到诸如用友软件、软控股份、广联达、瑞茂通、汉得信息、保税科技、农产品、康美药业等诸多公司在各自领域的产业互联网都有一定的应用尝试。
其中用友软件更在日前更名为用友网络的公告,另外专门成立信息技术公司用友优普,彰显其进军企业互联网方面决心。另外,基于人才竞争激烈的局面,用友优普也打出了“打造产业互联网富一代”的口号,借助大量互联网思维和手段来争抢互联网精英人才。开设面试直通车、定制面试、远程面试、极速入职甚至包括面试官评价机制等招聘流程的设置,无不体现出用友优普的创新招聘思维。
在人才激励培养等方面,用友优普也打出了自己的特色,员工不论层级只要有想法即可成立自己的项目组,如果后期项目培育成熟,还可申请成立子公司,独立运作。“我们一再强调将互联网思维真正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用真正互联网的方式去做优普,以期在未来企业互联网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其实,转型不难,关键在于是否将互联网思维真正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用真正互联网的方式做传统企业。
传统企业如何迎接?
产业互联网环境下产业链中传统的优势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加强对产业链的控制,从而在产业链中的优势被放大,因此产业互联网环境下的微笑曲线将会变得更加陡峭。企业必须尽快加强互联网的产业应用,以提升并巩固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互联网对产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入的,从细分领域来说可以从生产、销售流通、融资、交付四个大的领域进行分析。
APP空前繁荣 创业热潮涌动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和性能的不断提升,现在每天不管是上班挤公交,还是出差等火车,随处可见“低头党”在刷手机。智能手机之所以能满足用户长时间的使用需求,都是第三方应用程序(APP)客户端的功劳,玩游戏、看新闻、订酒店等等都可以找到相应的APP。
高需求的带动下,APP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Google play的APP已经超过143万个,Apple Store也有121万个APP,涵盖了包括电商、游戏、社交、运动、影音、生活消费和生活服务等各行各业。业内人士分析称,近两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剧增,甚至超越了互联网的用户数量,预计在未来3-5年APP还会有稳定扩张趋势。
空前繁荣的APP市场,辅以今年万众创业的社会氛围,APP创业已经成为众多个体、小团队创业的首选。由于APP进入的门槛较低,因此也吸引了众多创业者加入APP开发的行列,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从事APP开发的从业人员已经超过10万人,APP创业热潮疯狂涌动。
此外,据微参与APP移动用户调查数据显示,57%的用户在手机上安装APP的数量在11-30之间,也有8.3%的用户安装APP的数量在50个以上。APP已经占据了用户手机的屏幕。对此现象,比达咨询(BigData-Research)分析认为,由于智能手机的便捷性,再加上3G/4G网络的普及,用户使用手机的时长会越来越长,手机中安装的APP数量也将越来越多。用户安装APP的数量不断增长也为APP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同为APP的创业者,“在场”APP创始人卿志军先生表示APP创业受欢迎,很大因素是因为APP能够很容易体现开发者的想法与创意,更直接地影响用户,他说:“移动互联网更加容易改变和优化人们的生活,因为这种方式跟用户的沟通是非常直接的。APP能够很容易体现开发者的想法与创意,更直接地影响用户。这也是我自己选择做APP创业的重要原因,也是众多创业者选择APP创业的原因。”但同时,他表示APP创业其实并非易事,反而开发APP更具有挑战性,因为它需要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创业热潮背后危机四起
除了APP产品需要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挑战外,其实,在这创业热潮涌动的背后已经有众多危机慢慢显现,总体来看主要危机有4点:创新缺失、推广费用高企、收入模式不清晰、用户流失。
由于竞争压力大,为了生存,很多小的创业团队都会采用“借鉴”国外的APP,采取快速复制的模式开发,这就直接导致了APP同质化严重,创新匮乏的问题出现。从某应用商店搜索APP时就会发现,当你搜某个关键词的时候就会出现一大推功能相同的APP,其实下载后对比就能发现,这些同质的APP不但功能相似,甚至有些界面设计都相仿。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用户对于同质化的APP也会感到失望,佘先生对记者表示:“目前基本很难下载一个有特色的APP了,来来去去都是那几个,而且功能什么的都差不多,想下载个有点创意的APP都比较难,现在我也不怎么经常下载APP了。”
众多同质化的APP扎堆,不但存在丢失用户的风险,而且获取用户的竞争也越发激烈!这也是APP创业者必须面临的重大威胁。此外,随着现在人力成本、营销成本的增长,每个APP获取用户的成本也在激增。而且用户已经开始慢慢会辨识自己需要的APP,追求实用性是首选,同时用户已经开始感觉自己手机的APP太多了、够用了,下载APP的意愿明显降低;这两方面也加剧了APP创业者获取用户的难度。
据腾讯企鹅智酷发表的统计报告显示,对比一年前,近半成用户的应用下载量降低,他们认为“现有应用够用”致使他们减少APP的下载。
记者在采访中也印证了这样的事实,安卓手机用户许小姐表示:“我不经常下载APP,在实际生活中在需要用到的情况下才会下载,如坐公交想准确把握就会下载沃行讯通,打车想方便及时就下载快的打车,为了巩固英语就下载课堂外词场,而且也不会花钱下载。下载后一部分会经常使用,不常使用的过段时间会删掉,怕占手机内存。”
由于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以三低用户(低年龄、低收入、低学历)为主,普遍付费意愿不高,用户一般不会选择付费下载APP,再加上对于版权保护不力,导致内容变现更加困难。这也是APP创业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盈利难。
对于APP盈利方式,卿志军先生表示:“不管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方式主要有以几个:1、广告;2、流量变现,将流量转化为电商;3、游戏。不管APP的入口形式怎样,最终盈利均需要从这三个方向找盈利点。”同时他也强调了移动互联网实现这三种盈利方式和互联网上是有很大区别,比如广告,在互联网上可以随意设置弹窗、视频广告等多种形式的广告,但是用户是不能接受你在APP上面挂个横栏广告,目前大部分主流的APP不敢挂广告;此外APP的广告到达率也比较低,用户体验也非常不好。正是这个区别也导致了APP的广告变现变得模糊不定。
创新匮乏、盈利难、推广费高企和用户流失的危机已经渐渐显示,对于APP创业者来说,这是严峻的挑战。而且APP的模式也遭受到了其它技术的颠覆挑战,如HTML5和云手机概念。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APP创业者该何去何从?该如何应对呢?
创新是根本出路
对于APP创业者来说,应该对挑战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要对APP市场充满信心。卿志军先生就表示对于APP模式的未来较为看好,他说:“未来十年的主要用户就是现在的00、10后,对于他们来说,现在的HTML5等用起来都是十分方便,点击一下就可以了,不用去APP Store下载APP,这也是未来的大趋势。但是并不意味着会取代APP,因为APP和手机的互通操控是非常流畅的,APP可以做很多网页版或HTLM5不能实现的事,比如在场APP的功能和体验就不能完全靠微信公众号或者网页来解决。另外现在的人们都通过下载安装APP来使用,已经慢慢成为一种习惯,人们也并不排斥这种模式,因此APP在未来也一定会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可能APP会慢慢走下坡路。主流的APP或者是体验更佳的APP才会在未来存活下来。”
不过在对待移动互联网APP产品的时候需要与互联网区分开来,要用移动互联网的全新思维去开发产品。卿志军先生在采访中分享他转型的心得时就表示,之前以为转到移动互联网只是技术方面的不同,但是进行APP开发后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做移动互联网有它本身很多的特色,也有它自身的规律。由此可见,要想开发出优秀的APP产品,必须遵循其内在的规律。
对于如何开发APP产品,卿志军先生分享了他宝贵的经验,他说:“APP毕竟是装到用户私人手机里面去,用户可以很容易体会到APP的功能是否适合自己使用,因此,APP还是要回归到其实用性、体验性的本质。开发APP最核心的是功能定位,需要精准定位,清楚到底想干什么,击中用户的痛点,就是更加专注某一功能,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思维强调的专注。虽然会感觉范围小了,但是这更能精准地抓住特定用户,甚至还会培养到付费的用户。
当然,APP是给用户使用的,那么开发产品的时候更应该关注用户。对此,卿志军先生表示可以从人性方面去解决,他说:“手机是用户花钱买的私人东西,手机的每一个功能是用户花钱买的,这是用户使用手机的一个基本想法,因此,APP作为一种功能,每个人都是需要的,需求是有的,因为用户在下载APP的时候会认为在为自己的手机增值。APP其实可以比作一个家用电器,一开始用户会将有的功能都体验一遍,但是玩一段时间可能就不会玩了,只会用一些主要的功能,但是其它低频功能并不是说不用,可能在特定的场景用户还是需要使用。作为一个优秀的APP产品经理,不能只考虑APP的用户粘度,应该考虑用户在使用APP的情景下、需求下,要能让用户第一个想到自己开发设计的APP。”
除了抓住用户的痛点,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外,创新是更必不可少的因素,据《uestMobile:2015年上半年国内APP状况盘点》一文观点显示,无论是智能机还是APP,前几年持续高增长的“人口红利”、人傻钱多的时代已经结束,不客气的说,前些年高增长,更多是填补市场空白,而接下来再想增长,需要的是技术创新、产品运营、市场运作的协力。其观点鲜明地指出了创新对于APP的重要性。
不管在APP产品研发还是在APP盈利方面,创新均是未来生存发展的根基。卿志军先生在采访中也数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他强调,对于盈利要着重广告模式的创新;对于推广要更加注重创新的热点事件策划,降低营销成本;对于产品要抓住用户痛点进行创新。
凋敝的PC行业正在迎来第五个寒冬,联想等老大哥们还在分食着残羹冷炙,却被接踵而至的闯入者们吓了一跳。
主做通信设备的华为和主营家电的TCL,不约而同瞄准了PC市场,在2016世界通信移动大会(MWC)前后,争相推出针对商用高端人群的“二合一”笔记本。
再加上两个月前就开始炒作的小米,沉寂的PC市场瞬间被点燃了,甚至有人乐观预计,PC行业将迎来十年来的最大变革。 果真如此吗?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的数据,2015年第四季度PC出货量仅7190万台,同比下降10.6%,创下8年来新低!甚至,IDC还预测,今年全球PC出货量将再减少3.1%,这场下滑或许在2017年以前都无法稳定下来。
如果只从终端角度分析,得不到任何蛛丝马迹。但如果从新晋者的共同特点来考虑,就不难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逻辑。
无论他们的产品如何在外形、边框、内存上拼命寻求差异化,都掩盖不了一个同质化“公约数”――采用微软Win10系统和英特尔处理器。
这就是这轮所谓的“变革”背后最大的逻辑。 单打受困,Wintel联盟回归
与手机行业芯片和操作系统厂商的分散不同,在PC领域,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英特尔的Intel处理器,组成了牢固的Wintel联盟,很难被打破。也因此,上游驱动力才在PC领域显得至关重要。
不过在此之前,微软和英特尔刚刚经历过一段不那么甜蜜的时期。
这要从不甘心只为他人做嫁衣的英特尔说起。
早在2003年,不安分的英特尔就尝试抛开微软,独自进入手机市场,推出第一款基于移动设备的处理器PXA800F。但是由于连年亏损,英特尔不得不在2006年以6亿美元将整个通信与应用处理器部门卖掉。
然而,尝试还没有结束。2013年,在智能手机芯片市场局面迟迟未能打开之际,英特尔将移动芯片的重心转向平板电脑市场,并且给自己定下来年出货4000万台的目标。
为了完成这样一个目标,英特尔押注中国深圳的平板电脑厂商,给予高额补贴。最终,尽管目标达成,却代价惨重,直接的体现就是英特尔移动和通信业务集团连续数个季度巨额亏损,仅2014年第四季度,运营亏损就达11.1亿美元。
几番折腾,英特尔不仅跟微软出现了裂痕,也终于发现自己在PC处理器的经验无法移植到梦寐以求的移动终端。它决定将脚步放缓,从拥有足够优势的PC慢慢过渡,但是强调移动,慢慢渗透到到手机。
而此时,“二合一”的平板就是最好的选择。
但单凭一己之力,英特尔无法推动整个PC业务,而恰好,闹别扭的小伙伴微软也正经历一场严重的危机。
微软正处于紧急的变革期。耗费了微软大量精力、财力的Win7、Win8顶着“最失败微软操作系统”的头衔难以为继,尽管可以在平板上用,但在笔记本电脑领域却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
因此,微软急于用Win10将它们替换掉。Win10有类似苹果的跨屏幕平台,也因此形成了类似手机系统的商业模式。此时,微软需要一款强大的终端,将它的商业模式彻底展开。
英特尔和微软的处境让他们不得不一笑泯恩仇,毕竟,在商业领域,利益才是一切的驱动力。 不过是一场商业模式小把戏
英特尔和微软的重新结合,被不少人认为有望为停滞许久的PC行业带来一场革命。
但从根本上看,此番PC业的转变,顶多是一场商业模式尝试,而不是真正的形态变革。
“二合一”的概念只是一个噱头,为了跟人们印象中的PC区分开来,似乎是推出一种全新的形式,然而这种形式,在联想的Yoga、微软的Surface等产品中早就存在,只是当时产品推出过于分散,没有引起这么强的关注度而已。
这场商业模式的尝试带来的是PC行业向“服务应用驱动”的转型,其实是在向手机的盈利模式靠拢。
直白点说,电脑不再是买到手里就不再产生服务(最多是后期维修)这种没有互动和粘性的商品,而是买到手里后服务才刚刚开始,后续通过下载来创造流量、增值服务、大数据等。
这与手机现在的变现模式并没有太大区别。
且不论这种商业模式变化到底有多重大,单是想要实现,也不是易事。
要知道,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才是移动互联网区别于PC互联网的最大变量。例如,LBS与即时通讯结合就能产生基于“位置”的陌生人社交服务;与线上支付的结合则诞生了“移动支付”。其他诸如智慧旅游、移动电商、智能硬件、车联网等多个热门的新兴领域,几乎都离不开“LBS Inside”的支撑。
而不具备LBS的“二合一”电脑,因形态和功能限制,依然很难摆脱“应用场景单一”的瓶颈,说到底并没脱离传统的PC业务模式。
所以,如果把这场“二合一”形态热潮看成一场巨大的变革,或许有些虚张声势了。 真正的变革:PC隐居幕后
PC行业还会有大变革吗?PC行业真正的大变革应该是什么样的?
对于“二合一”电脑而言,尽管商用人群一向稳定,并不会突然出现爆破性增长,却依旧成为了“二合一”电脑最好的消费突破点。
首先,红海大战后,手机与平板消费双双放缓,行业属于空缺期。产业具有替代效应,整个终端产业链确实有动力激发新的终端业务。
因此,正如当初PC创新乏力,人们将注意力移到手机行业一样,如今加入了创新元素的PC,在手机趋于饱和的今天,重新夺回消费者。
而在全部PC中,商用PC的成长历史相对稳定。个人PC以日常社交、娱乐为主,被大屏手机、平板取代易如反掌。而商用领域的产品对计算、性能、安全要求极高,手机等设备无法替代。时尚的高端商用笔记本有成为下一个风口的潜力。
这发生在PC领域的小小转变,很难为困顿已久的PC行业带来革命性的进展。但其现象背后隐藏的趋势,才是最重要的信息:
这很有可能是行业互联网启动前夜的征兆,整个终端行业,正处于割裂走向融合的前夜。在此之前,或许还会出现更多可穿戴设备及行业终端,分流PC、手机与平板的功能,形成一种去中心化趋势。
而对于PC行业本身来说,只有融入更大的方案体系中,例如智慧家庭、智慧城市甚至整个社会化网络中,它才有被重新激活的价值。到那时,也许真正的大变革才能到来。
通过四年积累了30多万医生、8600万用户、数据资源,平均每天解答27万个问题,如此庞大的基数,春雨医生商业模式将何去何从呢?
本文为春雨医生首席市场官刘成平在新财富与硬蛋联合举办的大健康线上沙龙文字内容:
春雨移动健康成立于2011年7月,专注于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解决健康问题,利用手机终端实现医生与患者随时随地的远程交流。经过4年时间的探索,春雨医生平台总用户量8600万,平台医生36万名,每日解决超过27万个问题。
春雨医生已经获得多轮融资,A轮、B轮由蓝驰创投投资,C轮融资5000万美元,是彼时移动医疗领域数额最大的单笔融资,由中金公司、盾安集团旗下如山创投以及淡马锡旗下Pavilion共同完成,蓝驰创投跟投。
从轻问诊到私人医生
第一的阶段是轻问诊,做众包抢答,平均每个问题在两分钟以内响应,用户免费在春雨医生咨询,使得春雨获得第一手健康大数据,弊端:患者没有选择的余地。
第二阶段是定向问诊,叫空中医院,即让医生在春雨平台上开店,售卖的产品即自己的服务:包括图文咨询、电话咨询、挂号预约、买断医生一定时间的私人医生服务。但还是未建立所期望的医患关系。空中医院的服务:医生对自己的服务进行定价,用户选择其所需要的医生以及购买其所需要的服务。
第三代产品:私人医生。一方面是线上的家庭医生:建立健康档案,包括所有与健康相关的数据;长期的服务一个客户。线上能解决70%健康相关的问题,比如抽血化验等还需到线下解决,所以另一方面还进行分诊服务或者预约线下签约的医院专科专家。线下的春雨诊所会把线下的相关数据和档案再汇集到线上,
电子档案的建立为今后医生不用面诊患者提供了基础。
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杭州建立30多家诊所,年底会有300家春雨诊所的挂牌。建设模式分很多种:除了传统自建诊所,还有合作模式、加盟模式、托管模式,以快速复制发展线下春雨诊所。
春雨医生的未来是保险模式
通过四年积累了30多万医生、8600万用户、数据资源,平均每天解答27万个问题,为商业模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简单来说即为保险的商业模式。包括五个环节:药品、医院、医生、患者、保险,春雨处于角色的中心去连接五者,将五者纳入春雨的平台。
1.药品方面:
春雨通过投资智能硬件、对接药厂,通过大数据帮助药厂管理患者的用药行为。春风创投投资了智能药箱,就是通过智能硬件来管理患者的用药,以及获取患者的用药的数据,以及对药厂和平台的对接。
2.医院方面
春雨是通过自建分级诊疗体系,在春雨平台上将春雨医生作为最基础的诊疗体系,能解决患者70%的问题。另外的30%通过线下的春雨诊所,春雨诊所作为第二级诊疗体系,解决需要面诊的以及相关检查的问题。第三级的诊疗体系是通过建立春雨医院,解决重大的需要手术的或者是需要大型检查设备的问题。第四级诊疗体系就是投资的春雨国际医疗,通过跨境医疗将患者输出境就医,或者引进国外的医生资源为国内的高端患者提供服务。
3.医生方面:
对用户的需求分层来为医生提供不同的患者,或者将不同能力、提供不同服务的医生放到不同平台上。
让患者、医生、医院得到很好的匹配。
4.保险公司:
药品、医院、医生、患者都需要共同的买单方——保险公司。目前春雨在与一些保险公司建立健康险方面的合作,这种合作类似于买的车险。保险公司就只是保险的销售方,既没有4S店也没有修车师傅和用户。而春雨的角色就是在建立自己的4S店网络,签约很多的修车师傅也就是医生,春雨本身又有大量的用户,故春雨与保险公司合作是天然的匹配,也不会存在现实生活中的“骗保”现象。保险公司不能控制医院和医生的行为,所以希望有一方把医院、医生管理起来,用标准化的诊疗手段把保险费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春雨在保险的商业模式的探索即为私人医生服务,目前私人医生产品主要针对企业用户。未来将整个这五方串联起来,可能将来春雨医生就是个保险公司。
提问环节
1.用户免费问诊,医生回答的动力何在?
为了利益、荣誉。患者提问是免费的,但医生方面由春雨医生前期支付费用,医生在空余时间回答患者问题可以获得春雨一定的报酬。医生也希望通过合理的方式获得阳光收入,并获得粉丝,为自己在医生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
2.根据什么来支付医生的报酬?
初期根据回答用户的数量来支付,后期采取的是积分制,对回答问题的数量、质量以及用户评价来增减积分,通过积分评定相应的报酬。
3.春雨诊所合作方式?
近期春雨门诊以合作模式在做,下一步会建立一套自己的春雨门诊产品的标准,邀请更多的同行加入。不仅与民营医院合作,也有一、二级的医院,只要符合春雨的标准,能提供相应场地和诊疗的设备环境。
4.最初推广阶段,如何完成第一批医生积累?
最初是线下团队找医生一个个面谈,现在通过品牌的效应加入的医生超过了推广加入的医生。
5.春雨与挂号网区别?
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产品,解决的是用户不同的问题。春雨倾向于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长期关系,希望做到医院、医生、患者、药品、保险更好的匹配。
6.春雨是否会出自己的保险产品?
保险是春雨将来商业模式的最大出路,不排除将来春雨会出自己的保险产品,也不排除将来会去申请保险牌照。
7.医生问答的定价?
现在签约医生定价是医生自己定的,但是现在春雨也在根据之前积累的数据做一套系统,做一个标准定价作为医生服务定价的参考
8.用户需要线下付费
春雨设计的产品内用户不需要为线下的诊断付费。
9.对医生回答的监控?
对医生回答的质量通过两个指标考量:用户的评价、医生第二意见进行评价。
10.对类似牙科、妇科等专科平台的看法?
整个的健康问诊是低频次的,如果再切分成一个个垂直的专科平台,可能用户活跃度和用户数量会大大的减少,很难支撑一个平台的维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