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风险管理 市值管理 指标体系构建
风险是指未来事件预期和实际结果发生偏离的可能性,是对未来结果的不确定状态。风险的不确定性暗含双重含义,既包括可能发生的损失,也包括预期可能获得的收益。风险管理是以一定的成本,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使企业预期损失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管理方法。现实企业经营管理中,我们往往只能够通过历史信息对已经发生的事项进行管理,这显然无法保持企业长期稳定的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建立高效准确及时的风险管理预警体系来应对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
股改的推进使我国资本市场逐渐进入股票全流通的新局面,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目标由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股东价值最大化,市场价值已逐渐取代资产成为衡量公司价值的新标杆,这也为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预警体系带来了新方向。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价值经营方法手段,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大化和价值经营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其中心内容是价值创造、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上市公司风险管理需要在原有指标的基础上,参照市值管理三个中心内容全新观念对预警指标进行改进和创新,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建立起适应资本市场现阶段发展的预警体系。
一、价值创造维度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价值创造是价值实现和价值经营的基础,上市公司须着眼于内在价值的创造,使公司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为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充分体现打下坚实基础。价值创造绩效衡量上市公司当期盈利能力和未来成长能力,是由基础价值及成长价值两项指标综合评价,基础价值反应上市公司当期盈利能力,成长价值评价上市公司相对上一报告期盈利水平变动。在市值管理中,基础价值绩效由净资产收益率(ROE)、主营业务利润率(ROM)、总资产收益率(ROA)和每股净收益(EPS)等传统指标以及为弥补传统指标的不足而新引入的经济增加值(EVA)和资本效率(EVA率)两项现代指标来评价。而成长价值绩效由基础价值绩效指标的增长率来评价。相应的,我们也应从基础价值绩效和成长价值绩效两方面来构建价值创造维度的预警指标体系。
二、价值实现维度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最大化创造公司内在价值,并不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全部内容,还应将这份价值在资本市场上得以充分体现,需要把内在价值转化为相符合的市值,这样才能够最终实现公司价值和股东价值最大化。因此价值实现是市值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但上市公司往往只关注到价值创造的步骤,忽略了价值实现的关键性。其结果表现为市值低于内在价值,没能将价值创造很好体现,或者表现为市值高于内在价值造成投资风险,这是阻碍公司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风险所在。衡量价值实现绩效的指标可以从规模、成长和效率三方面度量,分别由总市值、总市值增长率以及托宾Q三个二级指标实现。
三、价值经营手段降低经营风险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是新兴加转轨的弱式有效市场,上市公司的市值往往与内在价值出现或高或低的偏差,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的关联度始终不高。这加大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难度,同时也增大了公司以长期稳定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营风险。因此为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巧妙运用财务方法及公司治理手段进行价值经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当市值被明显高估时,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增发股票或发行可转换债券以及换股并购整合主业的手段使面临的经营风险最小化,相对提高公司价值。增发股票和可转换债券是上市公司再融资主要途径,不仅可以扩大公司股本规模,稀释公司股权降低公司股票价格,还可将所获得的资金支持公司的业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公司内部价值,降低价值偏离风险。另一方面,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股价被高估的契机与业务相关企业进行换股并购,从而不动用公司资金便可以顺利实现业务扩张。
当市值被明显低估时,上市公司趁机以低价进行股份回购以达到减资或调整股本结构的目的,不失为降低资本运营成本的好方法,这有利于规范和改善股本结构,提高股东投资回报,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和维护公司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光耀 刘国芳:市值管理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1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研究中,盈余管理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盈余管理通常来说是公司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选择性的采用有利于自身规划的财务及非财务手段,改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随着近年来我国监管机构对市公司信息披露工规范性不断增强,以及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使用程度不断提高,使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根据上市公司所处的不同时期,盈余管理的动机也是不同的。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 IPO上市的动机
在目前阶段下,公司融资活动偏好于股权性融资,为了满足自身发展所需资金的需要,大多数公司把IPO作为解决资金问题的第一选择。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在主板上市的上市公司盈利标准为: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盈利标准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中国证监会根据申请在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公司规模及行业性质不同,对盈利性及成长性分别提出了要求。但无论是在主板还是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能否上市及募集资金规模的大小,获利能力均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企业进行IPO申报时,需要提供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基本财务资料。因此,为了获得上市资格,特别是申请在创业板上市的中小型企业,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经过粉饰的盈余不仅有助于公司获得股票发行上市的资格,还可以提升企业的股票定价水平,以最大限度从证券市场筹集到资金。
(二)避免被实行退市风险提示和暂停上市
按照《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两年连续亏损(以当年经审计净利润为依据)其股票交易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在股票名称之前加*ST符号。如果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将暂停其股票上市,如在期限内未消除亏损状况,则终止其股票上市退出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被处以退市风险提示后,不仅会受到管理层更加严格的监管,还会加大筹资难度,增高筹资成本,同时影响其股票投资价值。为避免最近两个会计年度连续亏损,被特别处理避免的情况发生,一些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就会采取调整对不同会计年度之间的盈余进行管理。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出现了“第一年巨亏第二年扭亏”避免被实行退市风险提示和“连续两年巨亏第三年扭亏第四第五年又亏”避免被终止上市的现象。这种操作带来的结果,是许多本该暂停上市或退市的公司能在证券市场长期存在。并且为实施盈余管理所采用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及各种会计手段和处理,造成对公司基本面有重大改变,产生巨大的想象空间。在信息披露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二级市场上投资者盲目跟风,带来了巨大的投资风险。
(三)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融资的需要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手段包括:公开发行、非公开发行和配股三种手段。按照《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公开发行要求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并且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的净利润相比,以低者作为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依据。非公开发行虽然对盈利性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审核结果来看,对公司业绩情况、行业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等也重点关注。并且参与非公开发行得投资者特定为不超过10名(包括上市公司大股东在内),设定一或三年的锁定期。因此一般来说,敢于提出非公开发行计划、并且已经被特定投资者所接受的上市公司,通常会有较好的成长性,公司基本面、盈利能力及股票二级市场价格在未来将会发生质的飞跃。通常,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程度就越高。
(四)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要求
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较普遍使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对股票进行估价,公司的盈利情况作为对公司基本面有重大利好事件,在二级市场上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同,这使得管理当局产生利用盈余管理来影响公司股票价格表现的动机。当前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基本完成,限售股解禁与减持行为也在不断加速进行之中,中国资本市场的全流通时代已经到来。在大小非减持过程中,容易产生新的基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了实现其市值管理的需要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五)委托目标的实现及管理层股权激励的需要
关键词:高管层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分布结构 公司价值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股权激励问题便成为所有上市公司关注的焦点,目前股权激励制度的法规障碍得以逐一被解除,特别是2005年和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2008年《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等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对股权激励作了明确细致的规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而使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有了统一明确的准绳。我国股权激励起步晚,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股权激励的实施做了许多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研究股权激励还主要集中在研究股权激励绝对数量与公司价值关系上,很少有涉及到研究股权激励在激励对象间的分布形成的分布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上。在我国现阶段高管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价值关系到底如何?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Jensen和Meckling (1976)从理论方面考虑认为管理人员的持股能够很好地使股东与管理人员的利益趋同,从而他们认为公司的价值与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另一部分研究结论却是认为股权激励对公司价值并不是直线相关,而是曲线相关。如Morck和Shldifer(1980)对371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结论,公司价值与管理层持股比例呈现出曲线相关性,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在0-5%之间时,为正相关关系,在5%-25%之间时为负相关关系,在大于25%时又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然而Loder和Martin(1997)通过分析,结果却发现公司价值与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二)国内文献 周璐(2006)对近五年来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上市公司高管层持股现象不普遍,其持股比例很低。公司价值与高管层持股比例均表现为正相关。李冬梅和陶萍(2011)以2007年至2009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得出公司高管持股比例对公司业绩影响很小,管理层持股起不到很好的激励效果。程隆云和岳春苗(2008)以2000年至2005年间实施股权激励的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从总体上看是无效的,但将管理层持股比例区间划分后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在管理层持股比例小于0.01和大于1的两区间上不存在线性关系;而在区间[0.01,1]上, 公司的价值与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是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较弱。黄蕾(2011)以我国沪、深股市发行的2006年至2009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并以高管现金薪酬与公司绩效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公司高管人员的现金薪酬与股票期权激励为正相关关系,并且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交互项与高管现金薪酬呈负相关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委托理论是高管实施股权激励的重要理论基础,高管人员股权激励的核心就是让高层管理者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转变为对公司价值最大化地追求,即它们两者追求的方向应该一致,使公司价值的增长成为经营者个人利益的增函数。管理者由于拥有股权,会获得除基本薪酬以外的股票收益,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因而会更加积极努力工作,努力提高公司股票价值,从而也提高了公司价值。管理者拥有的股票越多,公司的价值也会越高。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其公司价值呈正相关关系
股权激励对公司的价值到底能否起到激励作用,如果有,起到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则要看具体的情况。经济社会经常提到效率优先的原则,如果公司股权激励是按照高管人员自身的职位高低,或者按照其对公司的贡献程度,又或者是按照工作年限来分配,即按照不均匀的股权激励分布结构来进行分配,那么得到股权激励少的高管会为了能够得到与其它高管人员同样的股权激励而努力,他们会更加努力的工作,提高自身对公司的价值,这样,公司价值也会越来越高。相反,如果公司采用均匀的股权激励分布结构,即不管高管人员的职位高低,也不管高管人员对公司的贡献程度,都按照统一的标准分配激励股权。那么,本来努力工作、对公司贡献程度比较高的高管会因为获得与对公司贡献程度低、又没有努力工作的高管同样的激励股权,而内心产生不平,致使其在下一年度,也会和其他高管人员一样,不努力工作,因为努力与不努力所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而本来贡献程度低、又没有努力工作的高管会因为获得与其他努力工作、对公司贡献程度高的高管同样的股权激励而也不努力工作来提升公司的价值。这样的股权激励对公司的高管并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相反还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公司价值也就不会得到提高。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2:不均匀的股权激励分布结构与上市公司价值呈正相关关系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2010年在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为初始样本,剔除无法完整获取相关数据的23家公司,最终得到有效样本112家。样本公司的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的是Eviews3.1软件。
(三)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 本文对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定义见表(1)。(1)解释变量。为了反映股权激励在激励对象间形成的分布结构,本文利用何凡(2008)所设计的变量,高管总体股权激励绝对差距(ZHJCJ)和高管总体股权激励相对差距(ZHXCJ)。把高管层按照其所获得的股权激励数量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则高管股权激励绝对差距(ZHJCJ)=获股权激励第一的激励对象的股权激励绝对数量-其余的激励对象的激励股权绝对数量的平均数;高管股权激励相对差距(ZHXCJ)=获股权激励第一的激励对象的股权激励绝对数量/其余的激励对象的激励股权绝对数量的平均数。高管持股比例(MSR)。即公司高管人员的持股总数和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2)被解释变量。选择托宾Q值作为公司价值指标。国内文献中,常常采用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公司价值的指标,但是由于它们受到人为操控的可能性大,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所以本文采用托宾Q值作为公司价值的衡量指标。(3)控制变量。根据何凡(2008)、李金玲、张瑞军(2009)和李冬梅、陶萍(2011)等文章,公司价值与其规模和资产负债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选取了公司规模(Lnsize),资产负债率(Flv)作为控制变量。
本文构建如下模型:Q=α0+β1MSR+β2Lnsize+β3Flv+ε (1);Q=α0+β1ZHXCJ+β2Lnsize+β3Flv+ε (2);Q=α0+β1ZHJCJ+β2Lnsize+β3Flv+ε (3)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是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高管持股比例较低,平均值仅为0.11,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0.68,说明不同公司高管的持股比例有着很大的差别。高管股权激励绝对差距和高管股权激励相对差距这两个变量则反映的是股权激励在所有高管之间形成的分布结构,高管股权激励分布绝对差距的最大值是9483333,最小值是0,这表明不同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时股权激励数量的差别很大。从高管股权激励数量的相对差距来看,最大值为15.71,这说明,获得股权激励第一的激励对象其所获得的股权激励数量是其他激励对象所获得股权激励数量平均数的15.71倍,最小值为0,表明某些公司所有的激励对象所获得的股权激励数量都是相等的。均值为2.39,说明大多数公司还是选择均匀的股权激励分布结构。
(二)回归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指标的相关系数为-2.83,T统计量为-2.86,说明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呈负相关关系,并且P值为0.005,通过了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回归结果表明,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与假设1相反,可能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
从表(4)可以看出,高管股权激励相对差距与公司价值指标的相关系数为0.22,T统计量为2.67,说明高管股权激励相对差距与公司价值呈正相关关系,P值为0.0091,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高管股权激励相对差距与公司价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假设2成立。模型(2)的回归结果说明,获得股权激励第一的激励对象比其他激励对象获得激励数量的平均值的倍数越大,其公司价值越大,也即公司越是采用不均匀的股权激励分布结构,公司的价值越大。
从表(5)可以看出,高管股权激励绝对差距与公司价值指标的相关系数为0.0001,T统计量为0.96,说明高管股权激励相对差距与公司价值呈正相关的关系,但是P值为0.338,未能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也就是说高管股权激励绝对差距与公司价值的正相关关系并不显著。为了更好地了解高管股权激励绝对差距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本文以ZHJCJ的均值为标准,将样本分为差距大和差距小两组样本,将绝对差距值大于均值的样本,归为一组,等于或小于均值时,归为差距小的一组。最后得出,差距大的一组样本数为23家,差距小的一组样本数为89家。这说明我国大多数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选择较均匀的股权激励分布结构。
从表(6)可以看出,高管股权激励绝对差距与公司价值指标的相关系数为0.0001,T统计量为2.84,说明高管股权激励绝对差距与公司价值呈正相关关系,P值为0.006,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表明,在ZHJCJ小于或等于均值时,高管股权激励绝对差距与公司价值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高管股权激励绝对差距越大,公司的价值就会越高。从表(7)可以看出,高管股权激励绝对差距与公司价值指标相关系数为负,T统计量为-1.12,说明高管股权激励绝对差距与公司价值呈负相关关系,但P但为0.275,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高管股权激励绝对差距与公司价值的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综合表(6)和表(7)的结果,假设2在ZHJCJ小于或者等于平均值时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相对差距与公司价值在总体的情况下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ZHJCJ在小于或等于均值时,高管股权激励绝对差距与公司价值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当ZHJCJ大于均值时,高管股权激励绝对差距与公司价值则不是正相关关系。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用物极必反的道理来解释,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高管人员之间适当的股权激励差距,能让他们互相比较,认识到自己对公司贡献程度与别人的差距,从而激励他们努力工作,提高公司价值。然而,如果高管人员之间股权激励差距过大,这会让获得低股权激励的人员看不到自己的希望,同时,也会在公司内部员工之间引起不满,影响公司的团结,这样股权激励不仅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相反,还会产生消极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与其公司价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公司高管持股比例越大,公司的价值越低。(2)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均匀的股权激励分布结构与公司价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在一定范围内,公司内部,各激励对象之间所获得股权激励数量差距越大,公司的价值越高。
(二)政策建议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完善与股权激励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该不断完善有关股权激励方面的法律法规,将股权激励募集资金纳入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的范畴;修订《证券法》和《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关于股权激励发行及股份来源方面的相关规定,使其与《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在股权激励发行及股份来源方面的相关规定相一致;完善会计制度、税收制度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对股权激励的公允价值的确定,等待期如何界定及分摊给予明确的规范和解释。(2)处理好各激励对象间所获激励数量的关系。在充分了解公司自身特点的条件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符合本公司的激励方案,以提高公司经营者的工作热情,提高公司的价值。(3)制定切实符合本公司实际的股权激励方案。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扩大股权激励在总股本中的比例,提高股权激励在公司中的影响力;选择其他的激励方式或者多个方式的组合,让股权激励起到更好的作用;适当地增加股权激励的人数,让公司的其他高管、监事、核心技术业务骨干人员和有特殊贡献人员都能得到股权激励,以此来提高工作热情,更好地发挥股权激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隆云、岳春苗:《上市公司高管层股权激励绩效的实证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2]何凡:《高管层激励股权分布结构及其成因——中国上市公司实证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第6期。
[3]黄蕾:《公司高管人员现金薪酬的实证分析——基于股权激励、市场风险与股权性质的影响》,《兰州学刊》2011年第5期。
[4]李冬梅、陶萍:《房地产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工程管理报》2011年第3期。
[5]李维安、李汉军:《股权结构、高管持股与公司绩效——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第5期。
[6]游春:《股权激励、董事会、TMT 团队与经营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管理评论》2010年第9期。
[7]周璐:《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实证分析》,《知识经济》2006年第5期。
[8]Jensen ,Michael C. and William 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9]Loder and Martin. Executive Stock Ownership and Performance: Tracking Faint Tr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7.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1.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企业管理当局除有固定的薪金外,还会得到奖金甚至股权与期权,这些利益获得的多少和企业经营的好坏有很大关系,而股东来判断企业经营的好坏,主要是根据管理当局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所以管理当局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2.上市公司筹资的需要。公司上市主要目的是是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筹集大量资金。《公司法》规定,公司首次发行股票,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为了达到上市目的,公司便会进行盈余管理,从而提高盈利指标,最终获得上市资格。同时公司上市后为了获得配股资格,往往通过关联交易等盈余管理行为来调整净资产收益率,这样才能使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三年超过10%,从而达到配股的目的。
3.节约税收等费用。所得税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动因。税收优惠较多,同时公司管理人员对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使用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如折旧计算方法——年限平均法与加速折旧法的选择,这就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企业为了“合理避税”,通常会进行盈余管理,降低报告净收益。
4.债务安排方面的考虑。债权人会在签订贷款合同时会在贷款合同中制订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条款,如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方面的限制。企业管理人员通常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这样才能避免产生违约行为。此外,如果使用某种会计方法很可能会发生违约行为,企业管理当局就可能会变更会计方法,以避免违约行为的发生。
5.降低政治成本。政治成本是指当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时,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宣传,如烟草行业,石油行业等垄断性公司,其财务报告显示盈利水平较高时,就会引起消费者或媒体的注意。政府部门就可能会对起征收更多的税收或施加更为严格的管制,使其面临更大的政治成本。为了避免发生政治成本,企业管理人员往往会尽量降低报告盈余,以“非暴利”的良好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
6.规避经营风险。由于人们对风险存在恐惧和厌恶心理,如果企业盈余不稳定,变化较大,会给人一种不稳健的感觉,这种类型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就会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而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让投资者相信企业经营很稳健,就会进行盈余管理,使企业利润变得平稳。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
1.利用减值准备调节盈余。通常情况下,部分上市公司在业绩较差时少提准备可以“润色”业绩,有的则在经营较好时多提准备,以便为随后的会计期间做好“业绩储备”,致使八项计提以其“灵活性”和“随意性”成为许多上市公司随心所欲的盈余管理手段。当然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通过计提巨额资产减值使本年度一次亏足,为今后年度的巨额冲回打下基础,以达到保牌、摘帽、实现盈利的目的。年报显示,尽管多数此类公司实现盈利,但主要业务和财务状况出现根本好转的为数不多,大多数公司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来操纵利润,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会计政策、方法的选择与变更。会计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这是会计准则一致性的要求。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许多上市公司经常通过会计政策、方法的选择与变更获得额外会计收益,原因是其选择、变更成本太低,变更程序太容易。这不仅会助长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方法上的随意性,客观上还会鼓励其将会计政策的 选择与变更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
3、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是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而获得的,因而具有短暂性和临时性,对一个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而言,它在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应该较小。但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有很多公司主营业务盈利甚微出现巨额亏损,却依靠一些偶发性的非经常性损益摆脱了亏损的困境,这得益于非经常性损益的功劳。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出售资产、转让股权、资产置换、税收减免、资产重组、利息减免、政府补贴等。
4、利用合并报表范围。上市公司通过改变合并报表范围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将原来列在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通过整体出售或者减持股份的方式,排除在当年度合并报表范围外;二是将原来不属于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采用增加股权投资比例的方式纳入当年度合并报表范围;三是当年度收购一家新企业使其成为子公司,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二、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第一,需要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计事项的处理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对于同一会计事项,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而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会授意会计人员选择某些方法,因此,要减少会计方法的可选择范围。
第二,加快制定新的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企业会出现许多新的业务,而会计核算就会出现与现实规范不适应的情况。因此,需要加快制定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适应新情况。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完善,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行为之所以比较普遍,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没有完全放在公众的监督之下,投资者、监管部门及社会大众不易发现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为了准确及时监管上市公司的动态,我们应该建立相应电子信息披露系统,缩短信息披露时间,同时,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监管,对提供虚假信息的公司要严厉处罚。
(三)加强管理当局的职业道德建设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说的是上市公司的各种股份,以及持有这些股份资源的股东,而共同形成的一种股权结构。要明确公司的股权结构,并形成良好的治理,完善的公司机制管理,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心部分,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提高企业经营绩效,而且股权的结构以及公司治理度对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上市公司的有关管理人员和领导应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使上市公司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
一、上市公司的目前情况简介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发展阶段,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段距离。要从上市企业的实力来看,无论是企业的经济实力还是企业的营销模式,都和先进国家的上市公司有一定的不同之处。
细细研究可以分析出,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还是需要我们给予高度的重视的。目前,很多上市公司,都不可避免的遇到的问题就是股权问题,这是每个上市公司所面临的问题,股权划分如何,有没有科学合理,直接会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有重大影响,还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发展利益和以后的效益。
上市公司怎样才能分配好股权,是每个上市公司所苦恼的。由于上市公司在管理阶层持股都非常高,在很多情况下,上市公司的权利都会聚集在管理层。因此,管理阶层在上市公司持股较高,这种情况中,由于管理阶层属于大股东,就容易出现在公司利益上照顾不到小股东,使小股东的利益难以诉求。因此,这种股权结构是不合理的,应该需要管理阶层进行合理的改善,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这种问题。
解决了股权结构,才能使上市公司的治理更加科学,对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有利。因此,面对目前的上市公司,都应该好好地改善股权的结构分配,只有调整好股权,才能使公司治理更加井井有条。
二、上司公司的公司治理分析
公司治理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公司的治理属于一种合同关系,另一种公司治理是根据公司的配置权利和责任以及利益等的治理。因此,公司治理可以说是上市公司的一整套机构和制度的分配,同时也是企业内部分析和治理的一种手段,属于实际的运行和执行、监督管理的过程。
在公司的治理相关理论中,主要有两套理论,首先是两权分离理论,这种公司治理理论主要是根据企业的所有权以及控制权进行分析和分离的。如果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和所有权产生分离,就会造成上市公司效率低下。而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其股权也在不断的分散,这种两权分离成为常态,导致股东对企业的管理越来越困难,最终都倒向所有权经营人员进行转移。
公司的治理中另一理论是委托理论,这种理论主要是将所有权和控制权出现分离的时候,进行委托。一般情况下是,所有的股东都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管理,而是采用委托的方式,将委托给经营者,也就是人进行管理和经营。这种公司治理也有风险,主要是人可以利用自身的权利从事一些不法利益,或者在签约后,利用自身的优势,人为自身谋求更大的利益。
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关系分析
首先,对股权集中度以及公司的治理关系进行分析,从一般意义上分析来看,中外的上市公司在股权的结构上是一致的,其特点都相同,而且每一类型的上市公司都有一整套自己的固定结构模式。不过,在具体的股权结构中,这些股权结构又有着具体的利和弊,只有按照实事求是的态度,适合自身公司发展的模式才是最好的,才能有效的提高自身公司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从而增强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
对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通常有几种,主要是高度集中型股权结构,以及高度分散型的股权结构,同时还有适度集中型的股权机构等。这几种股权机结构有着不同的特点,既有利也有弊,对于高度集中型的股权结构特点来说,其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且有较高的能力让公司按照自身的发展不断往前推进,不过弊端在于不太重视小股东的利益,使得股东之间容易有各种纷争,或者出现拉帮结派等现象。
而高度分散性的股权结构中,这种结构比较分散,比较适合开放型的上市企业,而且这种股权结构由于没有一个中心领导,使得公司的未来和走向堪忧,公司的治理比较松散。如果达到一定的境地,会使不同的股东脱离原先的上市公司。这种股权结构下的企业也得不到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在另一角度分析,这种方式对于股权结构有一定的好处,能够使得企业多元化发展,一些公司也可以进行良好的驾驭和治理。
其次,从股东的构成方面与公司治理的关系进行分析,从此角度来看,一些不同的上市公司是由不同股权构成,但这些股东之间所追求的经济效益也不同,而且这些股权由于构成不同,使得公司的治理效果也是不同的。
具体从股权的构成来说,股权的构成主要有国有股和个人股,以及法人股,这些股权对于上市对企业的整体方向和管理上的效果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国有股比较偏向于国家的正规化的、以及正式化的利益,相对于个人股就比较重视和个人利益相关的公司事项,不太重视公式的整体利益。而法人股更加重视的是公司之间的利益。这些不同的股份之间,在不同的管理下,其代表的利益不同,管理的方向也不相同。因此,也没有绝对地讲哪一种股权就是坏的,而是根据公司的治理,使公司能够朝着良好的方向前进,这种股权构成才能有效的使公司的治理和谐,实现共赢。
四、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影响分析
我国的上市公司,在目前一直有一股独大的现象,这种现象受到股民的极大重视。我国一些国有上市公司以及民营上市公司有着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所谓一股独大的情况下,大股东很难照顾到所有小股东的权利和义务,这是也就对公司的治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内部人员控制等问题,国有上市公司容易出现企业的所有者缺位这种情况,而民营上市公司就会造成董事会或者是经理层出现控股股东,进而对公司的战略和各种管理进行渗透。
而这种股权中的经营权以及所有权是统一的,而上市公司的成败决定于大股东,也就是大股东会比较关心企业的发展,同时又对上市公司的干预影响较大,在有利于企业的管理的同时,也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问题。
例如,一股独大的情况下,股权过于集中,使得股东之间没有良好的制衡,从而容易出现一言堂等现象,这样不利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且在大股东的控制下,上市公司缺乏一定的活力,当大股东视图压制管理层时,对于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机制都不利,对现代化企业的建设影响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