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专硕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软件工程(会计学) 复合型 会计信息化 人才培养
一、引言
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云会计等概念或名称的出现适应了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已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在管理学科下,目前设置有会计学(会计信息化)、审计学(审计电算化)等专业。与此同时,在大连交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院校明确设有软件工程(会计学方向),该专业方向在质疑声中走过多年,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道路上创新出了一种新的模式。
二、“软件工程+会计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及隐含的问题
“软件工程+会计学”在实际教学中可趋向于两个方向的培养,即具有软件背景的会计学方向和具有会计学背景的软件工程方向,无论学生选择哪个方向,其人才培养都具备一些特点和不足。
(一)专业的新颖性
相比授予管理学位的会计学(会计信息化)专业而言,软件工程(会计学)是在工科背景下探寻出的一种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创新模式,是将软件工程技术赋予会计行业背景,使其具有了专业生命力,符合时代的要求。可以说,软件工程+背景方向培养模式的新颖性决定了该专业在目前环境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在目前环境下还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主要表现为高考报考时的“无目的填报”和就业、考研时“尴尬专业定位”。目前,软件工程(会计学)主要是授予工学学位,被认为是计算机类专业,因此报考公务员、银行、事业单位时不能填报会计岗位。但是,我们要坚信背景方向的复合培养模式具有时代先进性,适应了当前和未来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将迎来更大的机遇。
(二)学科复合性和交叉性
软件工程(会计学)横跨工科和管理学科,是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学知识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融合了软件工程、计算机程序语言、财务会计、企业管理、法律、经济等多学科知识。早在2009年,财政部就提出了要打造一支熟悉国际规则、掌握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和会计业务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要求,而软件工程(会计学)的复合性完全符合了这个要求。
但目前在实践教学中,软件工程和会计学复合性及交叉性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主要表现为:(1)受学分限制,复合型课程数目和学时数有限,难以深入学习;(2)计算机课程和会计学课程往往是完全独立的体系,日常教学中易呈现“两张皮、无交叉”;(3)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教师队伍薄弱;(4)目前大多数学生只是单纯地学完计算机和会计类课程,没有主动将两者有效进行结合的意识;(5)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高端有效需求还比较弱,大多数只是停留在会计软件的应用操作上。
(三)专业课程的难度性
1.课程设置的难度性。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计算机类课程、会计类课程和交叉类课程,其设置难度系数较高,主要表现为:(1)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分相对于其他专业较多,具体表现为课程多且很多都是高学分的课程;(2)目前在高校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3)课程设置偏重于计算机类还是会计类没有准确的定位,各分一半显然效果不佳,但过分偏重一方,另一方则会较弱,以致无专业深度;(4)软件工程专业偏重于实践应用环节,往往大四一年是在外实习,从而使在校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课程设置难度大大提升,很多课程更处于很难取舍的状态。
2.课程学习的难度性。从学生的角度看,学好跨学科专业难度较大,特别是这种横跨工学和管理学两个大学科门类的专业,这是因为:(1)学习该专业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为文科生,学习离散数学、C语言、Java语言等相关计算机课程难度较大,有的无兴趣,勉强通过考试而已;(2)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课程较多,很多是高学分,这也无疑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在一个学期内要吸收和消化平均十几门课程知识,难度较大。
3.学习思维的跨度性。计算机相关课程知识多属于显性知识,且结构化特征显著,而会计管理类知识多属于隐性知识,很多是需要经验的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势必会造成初学者无法适度地转化学科意识,从而增加学习的难度。
(四)课程学习的基础性
大学四年的课程中涉及计算机类和会计类的核心课程,课程量大,学分高,难度较大,但是并不是“难不可攀”。因为开设的是专业核心课和基础课,对基础知识的考核要求较高,考核难度性较大和专业深度较高的学科知识占较少比例,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完全可以顺利通过考核和很好地掌握基础性知识。而且,未来的工作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正是建立在这些基础课程之上,更深度的知识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摸索。
(五)课程学习易出现“尴尬现象”
软件工程(会计学)目标是培养出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最佳效果是培养出“强计算机、强会计”的人才,但没有学科思维跨度和因兴趣偏向,易造成“强会计、弱计算机”和“强计算机、弱会计”,最差效果是“弱会计、弱计算机”。因此,在学习中切忌只关注某一个方面,或眼高手低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在课余时间自我充电,注重专业的深度,防止这种“尴尬现象”的产生。
(六)就业前景乐观
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国际软件市场、财会管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管理、高级会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在IT行业从事软件系统分析、开发和维护等软件项目管理工作,也可在证券公司、银行、保险等公司和企事业单位会计专业领域从事软件开发、运用及会计、财务管理等工作。
(七)专业继续深造可扩展性强
软件工程(会计学)作为复合型专业,其毕业生在进行继续深造时可选择的专业面较大,包括:(1)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会计学和企业管理二级学科,其中最适合的研究方向为会计学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下的财务管理信息化;(2)管理学科与工程学科下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方向;(3)会计专业硕士(MPACC);(4)软件工程专业下的企业信息化方向(学术和专硕皆可);(5)其他相关专业,如金融学等。
(八)应用性强
软件工程(会计学)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通过交叉性课程进行理论上的融合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地培养出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在软件的开发和设计实践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三、优化“软件工程+会计学”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一)提升专业认知
随着当前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软件工程与行业背景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政府、高校、企业等社会各界都应逐步达成共识:无论是从哪个学科复合而来的会计信息化毕业生,都应该可以和传统学科专业一样,在毕业时享受同等待遇的同时可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作为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应充分认识到专业的特殊性和复合性,应“韬光养晦、居安思危”,坚信一个理念,即复合型专业的明天是光明美好的,而走往美好明天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断推进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和深入。
(二)校企合作创建应用型特色班
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将有大部分学生从事会计软件相关工作,因此学校有必要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将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商务软件企业引进学校,走向课堂,实现“校内培训、校外实习、推荐就业”全方位的互利合作模式。还可以仿照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大型软件工程共建会计信息化特色班,在每个学期1-2门课程由软件公司的工程师进行授课,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接轨,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会计信息化工程师。
(三)推进双学位式培养模式
鉴于本科四年制的限制,学校可采用双学位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对于那些有精力和能力的学生而言,可以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二学位,着重开设非会计核心类的其他相关课程,本着不重复设置课程的原则,在学生修得一定学时,获得相应学分的前提下授予管理学第二学位。毕业工作时,工学和管理学双学位证书势必会缓解软件工程(会计学)类似专业的尴尬局面。
(四)适时转换学科的思维模式
作为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中,应学会在计算机学科和管理学科中进行思维的灵活转变,对计算机学科中的结构化知识加强记忆并总结出规律,对管理学科中的非结构化知识应加强理解并与实践案例相结合。
(五)注重交叉性课程的学习
在学习计算机课程和会计学课程时,应防止“两张皮”和单一地偏向某一个方面的学习,应注重交叉性课程的学习,将计算机的思想与会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相融合。而且,在进行交叉性课程学习时,应淡化知识的简单叠加,强化知识的整合和交叉,应突出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管理知识的特色,应重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并通过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强化知识的整合。
(六)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虽然软件工程(会计学)的课程较多且难度较大,但是学科基础知识足以撑起学科的框架和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应“眼高手低”,更不应该“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到而失去专业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会计学硕士;教育目标;复合型;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7-02
会计行业的产生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结果,市场经济越发达,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明显。会计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育,而会计教育目标的确定将会影响会计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对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已达成共识,但是对硕士教育目标还存在差异。怎样培养好一个适应目前会计市场需求的新型会计人才,是会计学硕士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从会计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素质出发,探讨其教育目标。
一、环境因素变化对会计学硕士教育目标提出的新要求
自从我国加入WTO与国际全面接轨后,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接连而来。会计信息全球化要求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靠近,由此必然产生对会计教育的冲击。
1.经济环境变化对会计教育的冲击。政府市场经济的作用将更加符合国际惯例的同时,政府的工作重心和一些重大经济政策将会发生转移。针对上市公司出现的经营管理问题,近年同、财政部陆续出台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内容控制规范等,迫使会计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因此,制定适应于当前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新会计教育目标,就成为一项紧迫的挑战。
2.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会计教育的挑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会计事务将日益国际化、复杂化。用人单位希望所招聘的会计人才是综合素质高的,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求了解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外语、计算机技能。同时,还应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会计学硕士教育必须要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创造性要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融合是我国会计积极应对挑战的最有效的对策。
3.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对会计学硕士教育的新要求。自从“安然”等事件发生发来,在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市场等引燃了世界性公正与诚信危机,在此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岗位职责日益倍增,因为他们是公正、诚信的实践者和鉴证者。同时,随着广大民众对公正、诚信意识认识觉悟的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诚信监督也被广泛重视,对于培养高层次会计人员的会计学硕士教育来说,有效培养适应新形势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可或缺。
二、国外会计教育目标体系给予的启示
1.美国的会计教育目标。美国AECC(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对会计教育目标释义是,培养学生成为后继职业会计师,而不是当前职业会计师。换句话说,就是在就业前的教育应当是为“终生学习能力”做铺垫,教育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意识、创新、就业等。AECC指出会计教育应分四个层次,即“一般教育”、“商务教育”、“初级会计教育”、“专业会计教育”。一般教育包括大众都应具备的读写听能力、历史文化知识、一定的国际文化知识,以及会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定的科学技术、经营决策、高尚意识等潜能;商务教育包括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筹资投资、组织行为、企业合并与分拆等内容;初级会计教育,就是会计入门教育,应当包括会计实践中所应具备会计管理的全部能力,即会计学本科教育内容;专业会计教育,就是会计的中高级教育,其教育内容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应学习与探索的范畴。从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层面上讲,教育在兼顾实务、科研、教学的同时,侧重会计实务与科研的需要,即教育目标可定为学术应用型人才。
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会计人员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人员,其决策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决策正确与否。因此,在会计实践中,作为组织高层会计管理者,一般要求具有研究生教育经历,这就要求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应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首位。
2.日本会计教育目标。日本会计教育体系完整,由初级(职业商务中学、商务专修学校、会计培训学校、国民教育专科学校)、中级(国民教育本科学校)和高级(设立研究生教育的国民教育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前者培养会计专用人才,以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实践为教育重点,保障学生具备从事会计职业的知识和技能。第二者的本科教育目标不统一,主导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会计本科教育应以培养职业会计人员为根本目标,相当于美国过去的会计教育目标;二种观点认为,会计本科教育培养通用人才,而不是专业教育。第三者(研究生院)以培养未来的研究者和大学讲师为目标,强调会计理论教育,至于业务能力、实践能力,则由上岗后的企业培训来弥补。受日本特定经济环境、教育环境的影响,提出的会计本科教育为“通用”教育是相适合的。
3.澳大利亚会计教育目标。澳大利亚高等会计教育目标纷繁各异,但强调为学生毕业后进入职业角色做好准备是一致的。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职业环境、职业发展和组织系统的变化,树立未来职业生涯承担责任、享有权利的意识。对会计学专业的学员来说,这项目标在其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遵循。
三、会计学硕士教育目标现状分析
1.会计学教育目标现状及评价。目前,我国会计学专业学历教育由四个层次构成,即中专(含职高)、大专(含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含硕士和博士)。自1980年以来,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虽有微调,但没有发生本质变革。①中专(含职高)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中等财务会计人才。②大专(含高职高专)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独立会计管理操作能力的高等应用型财务会计人才。③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各类企业(公司)、事业单位、机关部门、学校、科研机构等从事会计实务、教学、科研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④研究生(含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者)教育目标还没有公认的、规范的、统一的表述,但多数高校都定位于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强调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例如,厦门大学会计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就定为:培养基础理论坚实、专业知识系统,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实务操作能力较强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上述四种类型、四种层次会计学专业人才教育目标,是随教育发展而逐期积淀的,有时代的合理性,在长期以来对会计学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与今天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比、与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相比,这些会计教育目标明显存在不足。第一,不同层次目标界定不清。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要求,四个层次几乎一样,差别仅表现在人为臆定的“中等”与“高等(高级)”之间;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同为“高级会计人才”,强调都是“三位一体”〔科研、教学、实务〕的规格。第二,会计人才层次界定不合理。人才层次划分,是随时展而动态变动的。解放初期,人才十分缺乏,当时的高中毕业生足以堪称“知识分子”;因“”浩劫,“新三届”本科毕业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绝对称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但目前本科、硕士毕业生通称“高级知识分子”吗?在当前大学“普及”、硕士“扩张”、博士“发展”下,可能只有将博士毕业定为“高级知识分子”。在当今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多元化影响下,便产生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的教育层次格局,显然将后三者都定位于“高级会计人才”不合理。所以,面对新的情况,中高级会计教育的涵义应当重新界定。第三,层次目标界定缺位。国外高等教育重视本科和博士教育,忽视硕士教育,一般不探讨硕士教育目标。国内高等教育是以地方院校为主体,以培养专科、本科为中心,重点大学(“211”和“985”大学)的教育重点是本科和博士,一般大学(地方院校)教育的重点是专科或本科,纵观教育学研究成果,几乎没有涉及会计学硕士教育目标研究的成果,所以更谈不上有统一、公认的表述。会计学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教育在许多高校中客观存在,有必要探讨其教育目标,对完善硕士教育有积极作用。综上所述,各层次会计教育目标需改革与建立,以便新时期会计职业对人才要求的需要。我们通过研究并经几年实践,创立地方院校的会计教育培养模式:“厚基础+显特色+重个性”。我们认为,会计教育目标应分层建立与完善,不可含混是非。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建议分别定义为:专科(含高中起点中专)培养初级实务操作人才,本科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硕士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博士培养具有创新成果的创造人才。会计教育目标层次上差异的框架性描述如下表:
上述会计教育目标层次差异的框架描述,是评价现有会计实验教学与进行会计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设计的基本依据。
2.培养会计学硕士应该具备的素质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会计行业具有的实务性,理论来源于实务,虽然它指导实务,但往往滞后于实务,所以在课堂上学习的会计知识,与实务客观上存在一定距离(除教材过时、老师知识陈旧等因素外),不存在一朝努力终身受益,必须继续学习、持续学习,才能在工作期内成为合理的会计工作者。对会计学专业硕士生来说,积累知识、丰富阅历不是学习目的,要灵活运用所掌握知识和技能,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思考,做到迎刃而解,这才是我们要索求的目标。②创新与创造能力。所谓创新或创造能力,就是要求会计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时刻关注经营环境的变化,敢于发现问题,发散分析问题,收敛解决问题。经过一定的磨炼也积蓄创造能力,产生创新成果。创造能力是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会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应当具备的能力,但硕士研究生也可以适当的开发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③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社会观注的焦点,会计职业道德更是公众(尤其是利益相关者)关注的核心。近年引发的世界性注册会计师信任危机,充分说明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只有不断的深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建设,做到不做假账、秉公审计、如实报告,才能充当社会经济发展保护者,才能受到社会公众的尊敬和爱戴,找回、重塑会计职业的良好形象。
3.会计学硕士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会计教育的目的应该根据会计准则等制度、规范的会计的职业要求制定,权衡会计知识和英语、计算机等技能知识的比重。①广泛的专业知识;会计学具有“双重性”,其产生和发展受科学技术影响极大,同时也受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比如,衍生金融工具、电子商务、网络化、信息化等技术的应用,客观上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掌握相关知识、技术,才能正确处理会计实务,有效进行会计研究。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改革,便于工作和研究需要。②扎实的外语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融资等业务频繁。同时,众多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入驻中国,国外会计公司及会计人员介入中国市场,促进了会计人才的交流与流动。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是会计学硕士人才参与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基础。③娴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已成为大多数企业进行会计操作的主要工具。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有效应用,大大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节约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网络技术在会计上的应用,实现了母子公司、内外公司、跨国公司的适时监控与协作,提高内部控制的运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一致性和可靠性。所有这些都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和科研人员必须具备娴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改进会计学硕士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21世纪的会计管理富有新的内涵,与传统会计的记账、算账、报账有本质区别。现代会计管理要运用多学科知识、技术解决问题,除了必备的会计学知识外,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学、营销学、金融学、税收学、财政学、财务学,以及语言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是综合知识的应用。所以,会计学硕士应培养复合型人才。当前的会计教育与经济改革相比,大在滞后。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不衔接,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育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悖。然而,现实的理论课程学习中,存在诸如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课程大纲不规范、课程内容简单重复、课程知识点陈旧落后等。其结果是,硕士生水平与能力,比本科生强不了多少,比博士生差得多。因此,我国现有会计学硕士教育模式必须改革。①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建设学科基础平台,适当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会计教学、科研、实务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②课程设计要科学,不是本科的简单加码,也不是博士的简单减负,合理地将会计、财务、计算机、管理、金融、税收、法律及外语等知识有机组合,实现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目标;③加强教材建设,拓展教学内容。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无教材,这是普遍现象,有关部门应组织全国力量,编写适合硕士生层次的规划教材和统编教材,有条件的可尝试使用国际同步教材,尽快解决目前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同时开发与利用会计教学软件,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④加大选修课比例。实施跨学科、跨专业选课,这样既可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教学资源,又能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为学生提供享受多学科交叉带来益处的机会。
综上所述,会计学硕士教育的目标可以界定为:培养面向企业高层管理、掌握国内会计知识、了解国际会计动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懂理论会操作的复合应用会计高级人才。从创新教育层次角度上讲,我们认为:会计专科(含高中起点中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般会计人才,会计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会计专门人才,会计学硕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会计创新人才,会计学博士教育的目标培养会计创造人才。
参考文献:
[1]沈英.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6,(4).
[2]冯兰君.对当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6,(3).
[3]罗素清.日、美会计教育目标及其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
[4]王帅超.新经济环境下会计教育目的的再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2006,(8).
[5]章道云.知识经济与会计教育目标[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6).
[6]王清刚.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想[J].财会月刊,2010,(8下旬).
[7]徐虹,林钟高.行业特色高校会计本科专业教育目标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4).
[8]章道云.论会计模拟实验的建立与发展[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3,(6).
关键词:游泳;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专题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624-03
1游泳专项数据库建立的必要性
1.1我国体育文献数据库发展的需求在信息时代,随着数字化信息集合和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发展,迫切需要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权威的专题数据库,这可将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汇集起来,为从事该项研究提供文献参考与信息保障。目前我国体育界已建立的体育专业数据库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的《中国体育文献数据库》和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中国体育报刊数据库》等,但体育运动各单项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而建立游泳专项数据库是对体育专业数据库的补充与深化,因此,建立游泳专项数据库势在必行。
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119工程",“119工程"的启动已在2004年奥运会收到了4金的效果。游泳运动要在2008年奥运会力求新的突破,建立游泳专项信息数据库,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充分满足项目组科研工作的情报需求,能够及时有效地为“119工程"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促进体育竞技、科研和训练水平的发展。
1.2图书馆参与信息服务的需求体育院校图书馆在满足一般读者需求的同时还需满足特定学科、特定用户的信息需求。因为体育院校是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学术性单位,它除教学之外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项目,因此体育院校中就拥有一大批有着特定的、个性化信息需求的用户。他们需要图书馆提供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以直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些用户对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要求很高,所以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情报服务部门应利用各类型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从信息流中筛选出用户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建立专题数据库,提供从知识捕获、析取、重组、创新、集成到应用的全程一体化服务。
随着图书馆馆藏和读者需求的改变,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和发掘本馆的乃至全世界的信息资源来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由原来的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由提供式服务变为参与式服务。专项数据库不仅能快速为该学科研究提供准确、全面、有效的重要信息,而且也将图书馆信息服务引向一个以专项数据库为服务内容的深层阶段,使图书馆能为该学科提供深层次权威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及研究动态等相关信息。这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系统发挥最大价值的关键环节。
2游泳专项数据库建设的特点
2.1以集成化管理为手段整合信息资源的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分散分布和由此产生的相互隔离状况,是制约信息用户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的基本因素。为避免这一状况,该数据库将在内容上具有相关性的异构资源用适用技术与方法进行集成化的管理,使它们成为一个相互保持动态联系的有机整体。游泳专项数据库以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关联性为宗旨,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资源整合,从而为信息用户提供一个集成化的信息资源利用环境,用户通过一次性检索操作即可获得包括原始文献、二次文献、事实型信息在内的全部相关信息,这也是该数据库的技术创新点。进行资源整合后的数据库检索体系更具有易用性,也更加人性化。
2.2突出专业特色及适当的协调专项数据库收录涉及的信息不但要有游泳运动,还要收录与其相关学科及高科技在体育领域运用的信息数据。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收录学科专业最新动态、前沿发展的相关信息,不求全,只求在专项的信息搜集中有独到之处。信息含量较高的专题数据库才能得到用户的青睐,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在网络信息资源中占一席之地。因此,必须建立突出“专、全、新、特、精”特色的数据库。
为了充分发挥专项数据库特有的信息优势,避免内容贫乏或重复,专项数据库建设必须协调管理,分工协作,联合建库。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中文体育书目数据库、中文体育报刊数据库和全国体育院校(系)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等等。为充分利用已开发的数据库资源,有必要成立中国体育数据库发展协调中心,实现各专项数据库建设的宏观规划、控制和业务、技术指导;合理划分数据库类型、等级和评估标准。消除各自为政、各建其库的弊端。对体育项目奥运攻关重点专项数据库的建设,应给予政策扶持和相应的经费、人力和技术保障,并对建库论证、建库设计、建库步骤、建库标准制定以及数据收集、文献标引、著录、数据录入实行质量控制和指导,以树立此类数据库的品牌形象,使之在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3信息数据的全面与系统性专项数据库应该围绕该项运动为基本点,用科学的手段收集、析取各类型文献中的相关信息,并向用户提供全面、系统、专深、准确的信息资源,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专项数据库弥补了书目、文摘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的不足,内容既广又深,提供了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及研究动态等信息,使用户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把握研究方向,创造新的研究成果。
专项数据库信息来源主要包括图书、报刊等纸介文献以及光盘、网络信息等数字资源及视听资料。数字资源是专项数据库建立的主要信息来源,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持下,检索所需的文献信息,能满足对信息获取的多样化、动态性和及时性的需求。纸介文献必须与数字资源合理并用,才有助于专项数据库的建立。
2.4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与质量控制为了保证数据库的质量和实现网络信息的检索,必须坚持数据加工处理标准化、描述语言和标引语言规范化,对数据进行系统化、逻辑化组织,使之具有系统性、权威性和及时性。只有这样,才能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信息,才能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数据信息的质量控制必须参照“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原则标准规范建立。首先,对建库人员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建库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该专项专业知识、图书情报知识、外语水平和应用计算机能力;其次,专项数据库建立应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参与网上信息服务竞争,数据质量是其生命线。只有高质量的专项数据库产品,才能赢得用户,才能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另外,必须从优势项目学科中选择有学术价值的相关信息资源构建专题数据库,并及时提供一定深度的专项信息服务,才能使参考咨询工作不断产生新的亮点。
2.5软硬件的配置建库软件系统的选择,应能适应脱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检索和网络检索,并可直接获取一次文献。本数据库采用了江苏汇文软件有限公司为软件支持,该软件对文本、数字格式文档和图像、声音等多媒体资料提供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和检索功能。硬件配置需服务器、磁盘陈列、计算机、扫描仪及相关网络设备。
3专项数据库的基本框架和数据内容
3.1专项数据库子库的确定在建立专项数据库的过程中,根据文献结构不同将其分为3个子库。
1) 全文库。全文数据库是数据库的发展方向,应集中力量建立报刊论文、数字化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的全文库,以收集中外文科技期刊论文全文为信息源主体,建成该项目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论文全文库。
2) 文献题录文摘库。收集国内外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的题录与文摘作为信息源,为建立和完善一次文献信息作保障。
3) 多媒体库。光盘、音像等视听资料为信息源主体而构建特色视听信息数据库。
3.2信息收集方法与途径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即国际互联网,正在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它连接了全球不计其数的网络与电脑,是世界上容量最大、节点最多、信息最丰富、技术最先进的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可以相信,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将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观念,新的动态,从而帮助人们在所从事的领域里保持信息最领先的状态,为各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网络信息资源收集是以网为源,把从网络上获取的专业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使网上无序的信息有序化、繁杂的信息专业化,分散的信息集中化。以下是多年从事该项信息服务的经验,介绍一下收集方法与途径。
3.2.1利用搜索引擎检索通用型搜索引擎:Yahoo、Google、Baidu、Lycos、Excoite、AltaVista、Sina、Sohu、Goyoyo、Infoseek、Webcrawler、Opentext、Search等。
体育专题型搜索引擎:中国体育资讯网(省略)、中国大众体育网(省略)、中国体育万维网(http:// sportschina. com)、中国体育信息网(http:// sport. gov. cn)、中国体育学术网(http://省略)、体育虚拟图书馆(http://sportsvl. com)国际奥委会官方网(http://省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网(http://省略)、英国体育网(http://省略)、澳大利亚国家体育信息中心(http://省略.au)、加拿大体育信息中心的体育专业数据库SIRC(http:// sportquest. com)等。
游泳专业搜索引擎:国际游泳联合会网(http:// fina. org)、游泳信息(http://省略)、游泳之家(英文)(省略)、美国游泳协会网站(http://省略)、运动与健身中的医学与科学网(http://省略)
3.2.2利用大型综合数据库检索中国期刊网数据库(http:// edu. cnki. net)、万方数据资源系统(http:// wanfangdata. com. cn)、维普数据资源系统(http:// tydata. com)、超星数字图书馆(http:// ssreader. com)、Elsevier Science期刊全文数据库、OCLC FirstSearch数据库(http:// oclc. org)等。
3.2.3馆藏文献收集对现有本馆与其他相关图书馆的馆藏书目、文献数据进行汇总筛选、整理集中,提取该专项的信息资料。利用已出版的工具书,如《全国报刊资料索引》、《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进行回溯建立。
3.2.4电视、广播、会议等及时信息的收集电视、广播是快速传播国内外的重要新闻和有关该专项赛事、人物、成绩等动态的重要信息源。会议信息大部分是以非文献形式传递,也是人们通过其它途径难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尤其值得专门注意的是:参观访问、实地考察法。本文研究者作为国家游泳队科研组成员曾多次参加国际重大赛事,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获得到较详细、可靠、及时的信息。对用户来讲这些非文献的动态信息既具有重大的收集价值。这也是该数据库信息新颖之所在。
3.3数据的加工专项数据库的加工过程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1) 筛选。根据确定的内容范围将收集到的所有信息进行认真的审核筛选,剔除重复的、不准确的及价值不大的信息,将确定的数据录入数据库。
2) 数据标引。采用《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为数据库规范格式,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数据库分类标准,采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为规范化的主题标引依据,采用GB2312-80字符集和ISO10646字符集为规范化用字依据。数据标引是建库的基础,漏标引或误标引都会直接影响数据库的质量和用户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因此,标准化、规范化问题至关重要。
3) 数据录入。这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有了完整的数据源,进行了高质量的标引,可是,如果录入的时候错误百出,也还是前功尽弃。因此,为了确保输入数据准确无误,要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和选择责任心强的录入人员。
4) 数据审校。数据审校可避免标引错误,提高标引的一致性,减少数据录入中的失误,保证每一条记录的准确性,要全面、认真、细致地做好审校工作。可以采取人工审校加程序控制的双审制,确保数据库的质量。
4对建库中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4.1专项数据库更新维护专项数据库建成后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还要进行经常性的更新和维护,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对于数据库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错误以及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无效链接应及时进行更正,以确保特色数据库的质量,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协调性和高效性。为保证数据库数据的时效性,还要及时更新和增补各种新的数据和文献,要不断收集数据在使用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数据进行替换、删除、修改和整理;要确定合理的更新周期,保持新颖性和有效性,使用户尽早获得最新信息。因此,数据维护和更新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4.2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专项数据库的建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就需要上级部门的重视与支持。财力是关键性问题,除上级专项拨款外,还可通过科研立项获得。图书馆学科馆员也应该将它视为一项常规工作来进行。
4.3数据库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问题在数据库资源共享方面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其中有两种情况:1) 若数据库完全是自己开发的,并且在选材或编排上有独创性,要坚决主张著作权。2) 对于在选材或编排上虽无独创性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数据库,也应寻求相关法律的保护。还应注意的是,当数据库本身属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或作品片段时,应尊重它们的在先著作权。总之,知识产权问题在整个特色数据库建设及使用中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万庐山. 论CALIS专题数据库建设的几个问题[J].现代情报,2005,(6):25-26,47.
[2] 张燕.高校图书馆专题特色库资源的深度开发[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8(7):111-113.
[3] 黄秀兰.建立西夏文献专题数据库的设想[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3):79-81.
[4] 何坚石,樊国萍.数字图书馆色数据库的建设[J].图书馆建设,2003,(2):33-35.
[5] 王文英.试论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J].现代情报,2004,(6):45-46.
[6] 任通顺.论高校图书馆学科特色数据库的建设[J].现代情报,2004,(5):182-183.
[7] 李翠霞,尹宁园.浅谈农业专题数据库的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3,(4):630-631.
[8] 赵铨,付国英.高校图书馆专题数据库机构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2):71-72.
河南省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开始于上世纪 70年代,至今已经有 30 多年的发展历史。截至目前,河南省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有 48 所,占全省89 所高校的 53. 93% ,其中本科院校 21 所,专科院校 5 所,民办二级学院 4 所,高职高专院校 18 所。
一、建制情况
( 一) 拥有独立建制
目前,河南省拥有独立新闻传播学院、系建制的高校有 10 所,在全省 48 个办学点中,占 20. 83%。其中 9 所为普通高校,分别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周口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平顶山学院、新乡学院、中州大学; 1 所为民办高校,即黄河科技学院。
( 二) 挂靠其他院系
我省还有一些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挂靠在相应的院系下,这类高校有 20 所,占 48 个办学点的41. 67% 。其中普通高校有 16 所,分别为河南理工大学、中原工学院、安阳师范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许昌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工学院、南阳理工学院、黄淮学院、郑州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开封大学、安阳工学院、中州大学。民办二级学院有 4所,分别为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华豫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在48 个办学点中,还有18 所高等职业学校开设有相关专业,在建制情况上与上述本科院校基本相同,本文不再具体讨论。)
( 三) 办学层次
河南省新闻传播教育的办学层次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硕士层次。包括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两所学院均具有新闻与传播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郑州大学设置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 4 个方向,河南大学设置编辑出版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 5 个方向。另外,河南大学于 2005 年及 2010 年分别在艺术学中设置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两个专业。
二是本科层次。除郑大和河大外,本科办学层次的 高 校 有 23 所,占 全 省 89 所 高 校 总 数 的25. 84% ,占 48 所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总数的 47. 92%。其中普通高校 18 所,民办高校 1 所,独立学院 4 所。
三是专科层次。这类高校有 25 所,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高校,共有 7 所,占 48 所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总数的 14. 58%,分别为郑州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开封大学、新乡学院、中州大学、平顶山学院、安阳工学院。其中新乡学院新闻与传媒系、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安阳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既具有本科办学层次,又具有专科办学层次。另一类院校是高等职业学校,这类院校有 18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 20. 22%,占 48 所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总数的 37. 5%。
( 四) 专业设置
截至 2010 年,我省新闻传播学共有 5 个专业方向招生。即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新闻学、传播学。另外,艺术学中播音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两个专业,大都也放入新闻传播学院。其中,3 所院校开设编辑出版专业,16 所院校开设新闻学专业,11 所院校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9 所院校设置广告学专业,而传播学全省只有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设置。另外,在艺术学中,16 所院校设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11 所院校设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详情见表 1) 。
( 五) 特色学科
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离不开明确的办学理念,更要有可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要发展自己的学科个性。在我省设置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中,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在学科的发展上独具特色。一是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穆青研究。2004 年 11 月,学院成立穆青研究中心,该中心是面向全国的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全国高校唯一一家专门从事穆青研究的学术机构,它使穆青新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得以正式启动。2005 年 6 月,“穆青新闻主张与新闻实践”研究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院举办“重走穆青路”采访活动。采访团东、南、北三路,分赴河南省内的安阳、新乡、周口、商丘、许昌等地区,沿着穆青的采访足迹,行程 2500 多公里,采集了大量有关穆青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二是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编辑出版学研究。1986 年,河南大学招收了我国第一届编辑出版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院在编辑学理论研究、出版史料研究方向成果丰硕,形成了颇具影响的“中原学派”。编辑学教授王振铎在其著作《编辑学原理论》中提出的编辑学三个原理,奠定了我国普通编辑学的理论基础; 宋应离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国当代出版史料》、《20 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均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二、存在不足
( 一) 办学层次不高
首先,全省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点,也只有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而相邻省份的硕士点,湖北省有 9 个,江苏、广东各有 6 个,四川、湖南 4 个,江西、安徽、浙江也各有 3 个[1]。其次,研究生招生数量较少。以 2009 年为例,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共招收了 167 名硕士研究生,而全省同年招收的新闻传播类本科生则多达 3000 余人,硕本比例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河南日报》报道,目前河南省在校研究生总人数仅占全国的1. 62% ,硕本比不足 120,低于全国 110 左右的平均水平[2]。再次,专科院系过多。全省虽有 48 所本、专科院校招生新闻与传播类学生,占全省高校总数的53. 93% ,但大多集中在专科层次。在全省每年招收的 7000 多名新闻与传播类学生中,专科生占到了60%[3]。
( 二) 办学缺乏特色
我省新闻传播教育虽然专业齐全,但专业设置几乎一样。一些学校在专业申办时,忽视自身的师资力量,没有针对自己的特色设置专业,也没有考虑到学校所在地区的特点及传媒市场的需求,办学缺乏特色。全省能称得上特色的也就郑州大学的穆青研究和河南大学的编辑出版学研究。而我国一些老牌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则各有特色。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学理论、历史与业务研究,复旦大学的传播学理论与实务研究,中国传媒大学的广播电视理论与业务研究,形成了独有的办学特色,具有领头羊的突出地位。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如果高校在办学时没有鲜明的特色,忽视传媒市场的需求,那么专业就不具有生命力。地方高校更要考虑当地的地区特色和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针对媒介的需要,同时依托地域优势和学校自身的优势进行个性化教学,发展特色专业。
( 三)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就现状来看,我省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与传媒业界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侧重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对新闻传播实际工作则涉及较少。另一方面,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与一线媒体间缺乏有效对接,没有相应的媒体成为实习基地,学生仅仅掌握理论知识,远远不能达到合格“传媒人”的标准。很多学校的校报、学报、广播站虽然承担着实践教育基地的功能,但由于不能和社会需求挂钩,学生的实际基本技能无法得到专业而有效的训练。
( 四) 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河南省新闻与传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专业视野狭隘、忽视专业基础课的问题。例如,近两年艺术考试甚热,许多高校纷纷设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而在课程设置中只重视语言技能和娱乐精神的培养,而忽视对理论学习及传媒基本技能的培训。在广播电视传媒领域,缺乏采、编、写等新闻基本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会使从业人员在工作实践中感觉“后劲不足”。同时,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注重应用的学科,与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经济等有紧密联系,更有人说它是“文科中的工科”。这就要求从业者具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强烈的人文关怀。在注重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又要重视非专业包括法学、历史、经济、政治等知识的教学,这样既能满足媒体对传媒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又能为学生提供工作实践中必需的理论保障。而河南省各新闻传播院系在课程设置上除新闻传播理论、新闻采写、新闻传播史等基础专业课外,其他专业课程的设置却不够全面。
三、几点建议
( 一) 拓宽办学模式
高校教学不应封闭在校园内和课堂上,而是要延伸到社会和媒体中去,让新闻传播教育成为多方面的工作。同时这也是对新闻传播学教育的补充和延续。针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严重脱离传媒实际的现状,近些年来,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密切院校与业界的联系。如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委宣传部合作共建新闻学院,在上海各大新闻媒体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新闻业务实习基地等等; 北大和清华相继聘请业界资深人士担任院长; 四川大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型办学方法; 中国传媒大学、西华大学、苏州大学与凤凰卫视集团合作成立凤凰传媒学院,办学上既依托大学的传统教学经验,同时又紧密结合凤凰卫视的业界资源,探索出较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机制。这些都是院校与业界沟通的典范。
( 二) 加强专业学位建设
新闻传播行业的迅猛发展对高等教育和传媒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传媒业对能够把握市场动态、精通现代信息技术、文化视野开阔、谙熟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高端人才具有强烈而迫切的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的出现,成为完善新闻传播教育、改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路径。2010 年 1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 27 会议审议通过了 19 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其中新闻传播类的有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出版硕士。这两类专业硕士学位旨在培养实务型人才,提升高端知识和技能运用于传媒实际的能力,同时,设置这两类专业硕士学位也是实践反哺科研的一种方式,它连接科研和传媒市场,将最新的传媒理念、传媒经验等带入传媒业界,同时,也将业界的问题、矛盾、困境、前沿探索等转化为科研的课题。据悉,郑州大学将于 2011 年设置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河南大学也将设置新闻传播硕士学位和出版硕士专业学位,这一举措适应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和业界发展需求,能够为传媒行业培养具有“强实践”能力的专门性人才,在提高河南省新闻传播学教学质量的同时,亦能为发展“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 三) 成立河南省新闻与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
目前,河南省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在办学规模上趋于饱和,许多师范类、专业类、理工类的院校,还有刚刚合并成立的院校也纷纷涉足新闻传播领域,甚至仍有院校在积极申办本专业。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也不均衡,个别专业过剩,个别专业稀缺。同时,师资力量薄弱、学生数量激增、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等现象在省内高校也均有出现。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一个专业组织来制定相应的专业规范,对教学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因此,成立河南省新闻与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就很有必要。委员会可由河南省教育厅领导,聘请学者和业界人士担任成员,委员会具有非常设学术机构的性质。委员会指导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工作,制定专业规范或教学质量标准,承担专业评估任务和本科专业设置的评审任务,并组织有关教学的师资培训、学术研讨和信息交流等工作。设立河南省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利于加强对教学的管理和引导,加强各高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推动高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组织和开展本学科教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四) 强化新媒体教学